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人文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 人文思想 应用 探究

包括包装设计在内的当代每个行业都要弘扬人文精神,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改造、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因此现代的高科技结合大自然已经创造出无比丰富以及前景广阔物质产品和文明。但是人类的精神依然为科学技术的压抑势头所困惑,如果在设计中没有体现出人文的精神,那么就无法体现出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精神性需求。

1 文化哲理

包装设计通常指根据产品的特征、特定外部环境以及大众的喜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采用一定的设计创意和技巧,经过科学合理的构思塑造出的包装物外部形态。产品的包装传递着多种文化信息,因为其不仅是企业的营销窗口更是产品的营销工具。而能否加快商品销售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能否设计出一个高品质的商品包装。由此看来商品的包装设计对于产品的销售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产品畅销、如何使商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有一席之地,那就要去做好商品的包装设计。

首先要了解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地域差异,认真思考其哲学、研究人类社会学知识、以及人类心理的想法,找准卖点、懂得人文。宏观世界中的文化形态有世界文化、人类文化和中华文化,可以利用这些形态来分析和认识文化,可以解开不同的文化现象,来寻找与基因的文化构建相似的控制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在进行文化结构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文化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或者制度性文化。如今我国已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走向了现代化,从长远来看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发展,就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来看,不利于建设精神文化,因为其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出现高附加值的情况。如果使用危害人类以及社会的材料包装商品,这种只注重眼前小利、没有公共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行为为人类造成极大危害,而且从另种角度来看也是人文精神的危机和失败。

2 审美特征

美学之灵魂是人文精神,而设计就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对产品的功能和美进行概括,因此包装设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美,自产生就与人产生一定的联系,而不是一个与人无关单纯的概念,确切地说是人创造了美。包装不是只包括设计,美感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包装从片面的意思讲就是为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人们心中此商品的价值就会相应减少。人都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出来,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学是最典型的人学,将人文精神贯穿起来的学科。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在使美学在市场经济中泛化,美学一旦泛华就会使美学的人文精神一文不值,而使美学只停留在物的表面上,看不到后面的人性、人的本质,丢失了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将美学的本身给迷失了。

每一个时代美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广度与深度都是一个个民族与时代对高水平主导的体现,美学贯穿着更加具有个性的、完美的人文精神,很少存在片面性,而是吸收了很多其他流派的先进因素,因此要重视实践美学。设计美学要站在高于商业化利益之上将人文精神充分发扬出来,使商品变得不媚不俗。在运用了审美之后,不仅仅会给人的感官一种愉悦的感觉,更可以使消费者从包装的外观感受到商品的精神内涵以及品质。其不是片面的直观形象,而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水平与认识。

3 发展趋势

人文思想在包装设计上应体现出个性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需求的审美不尽相同,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积淀之后所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人文观。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将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人文思想融入其中,才能赋予包装设计作品活的思想灵魂和生命力。人文观帮助现代包装设计体现本民族的个性特点,当人们选择这些产品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个性成为竞争中取胜的砝码。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应该明确人文与科学的契合点,超越最初的基本功能,而上升到深刻的人文思想的高度,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也使产品的包装能够为人类服务,将文化的博大精深都体现出来。若是站在大设计观的角度,包装应该使人类的审美观摆脱日常行为、经验的影响,同时超越经验的、现实的传统性活动,而人们能够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体验到宇宙人生的恒久不变,实现经验理解的显结构的实践融入自由结构论的隐性结构的实践,使人类能够享受到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很充裕的环境。

参考文献

人文思想范文第3篇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联想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其实,“把阅读权还给学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或不怎么重视“学习本位”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指向不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奥地利学者查德·巴伯尔杰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的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然后发展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曾听过一节《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印象很深。教者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受感染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地方稍作点拔,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诗人的情怀感受相当深刻,有人在朗读时手舞足蹈,忘情其中,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难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理科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理科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理科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各项技能形成的过程,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理科课。比如,在教学《长江三日》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长江三日途经的地点以及各自的特点,描写时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于是学生把这一课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列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三峡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有的老师是这样教的,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船长,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船。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大约有这样几种方法: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错误》一课,“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这两句背后的“空白”就值得玩味,教师于此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角度阅读,展开想象,然后,把对“美丽的错误”字面之下自己感悟到的丰富意蕴写出来,为“错误”一词解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于对主旨的把握都应该给予鼓励。

    2.在“意犹未尽”处延伸。文章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如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指导学生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色味、情调和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就不能忽视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所蕴涵的深意,让学生深读课文后,展开想象:作者假设的背后包孕着怎样的情感?由于口头回答难以展现语言的美妙,因此,笔者安排了一个学生当堂练笔的环节,让学生在“热读”的基础上,用文字挖掘出作者宁可减寿也愿留住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姿、秋味、秋意的深度情思来。

    (三)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人文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为一个人在对自然以及社会进行适应、改造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素质”在教育学领域解释为,人在先天时期的生理状况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素养或品质[1]。而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称作人所必须拥有的一些基础品德与人格,与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相对应,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具体综合素质,详细而言它是一个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依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以及环境等相关路径把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之物”,这个内在之物在外则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行、行为举止、言谈方式以及自身修养等等[2]。概括地讲,人文素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教育者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如传授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环境进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学习到历史、文学、哲学、善良、真实以及美好等相关常识、价值观念、行为尺度与道德意识等内容,引导受教者积极地进行人文体会及实践,以此使受教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获得整体上升。概括的讲,共有四个目标:一使学生确立起人文意识,二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行,三使他们拥有人文常识,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就是为了人、出于人、归于人,注重人的个性、完整性、主体性,着力于人性的培养与提升;时代性,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总体而言,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发展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传统,我国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取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发扬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追寻关于人自身所有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须要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为的善与恶代表了道德修养,是人类本性的表现,以此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基础。

首先,“人之为人”的本性探讨――人性理论。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4]的命题,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恶。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主张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恶。老子认为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人事应该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坚持对“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其次,“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人生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坚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老庄的道家人生价值理论讲究顺应时事、清静无为、超然洒脱、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有利于现代人处理人生得失,冷静对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与坎坷。

再次,“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儒家构建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君子”人格型态,以德为首、仁礼结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人们“以义为尚”、“安仁利仁”,做一个“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态是一个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强调的是对于成全他人,成就社会的诚意,采用智慧的方式达到利益天下的无私境界,要求极有修养。庄子提出“至人”表达自己出世逍遥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无惧、无忧、无求的人格理想目标。

第四,“人之为人”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关于“我与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忠恕之道”的为人总则。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中要求做到仁爱,而墨家主张兼爱论。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是他的“不争”论。不与人争,易于知足,宽容对待一切事物。庄子却是完全的无我论。

第五,“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影响深刻的为人处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职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时中的。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5]因为中庸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就要善于找到当时的中点。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宽容待人,有礼、有诚;不偏听不偏信,处理问题不偏激,要以社会利益为重。

中国传统思想里这些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明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儒家将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将道德水平作为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这种修身的观点更加侧重于道德修养的自我实践性,突出主体的个人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有利于唤醒其内心的道德耻辱感,迫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挂起道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

第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都明显不足,在打击与磨难面前,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堕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孔子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7]。这些都表达了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们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要坚定信念,胸怀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内忧外患,利用自强精神协调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向往建功立业,一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可置疑地为我们大学生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启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继承和光大这种人生精神,无疑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人文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人文思想:女性题材

关心重视女性命运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诸多戏剧作品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塑造了一批有深度、反抗思想、有人文气息的女性形象。尽管他们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多元化,可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女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因此笔者认为关心重视女性命运、关注性别主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家反思人性、崇尚自由、歌颂人文理想的立足点。比较阅读他们的女性主题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正是立足于人文思想这个独特角度,来发现并揭示作品女性问题和性别关系问题,毋庸置疑,如果没有“人的位置”,就不可能有“女性的位置”,同样的道理,不关注作为人类另一半的女性,我们也就无法从客观、全面的角度来思索人性,这或许就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1]。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一)汤显祖和《牡丹亭》

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不但成就了汤显祖以“临川派”这一历史流派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而且汤显祖凭借此剧也确立了在东方剧坛上的巨大影响力,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的女性主题不仅集中体现在女性意识觉醒这一层面上,尤其是其所代表的人性的觉醒及人的战斗精神。杜丽娘喜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她外表看似柔弱,其实内心充满着对人间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由于她出身官宦之家,因此她所受到的束缚更严重,封建礼教压迫的现实更残酷,她恋爱不得而内心苦闷,既然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她就只得到梦中去追寻。故事中由梦而死、由死而生,在这一奇幻的情节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无论是在梦中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在阳间还是在阴间,她无时无刻不在为情而战、为青春而战、锲而不舍地抗争着封建礼教,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二)莎士比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爱情悲剧作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该剧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是戏剧界的荷马。莎士比亚在其剧本中,自始至终能将生活和诗歌的全部要素都能恰倒好处地融合成为一个内容无限而形式宏伟的活生生的整体。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起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尽管这个故事被不同国籍的作家们采用过、创作过,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传说更具有光辉的艺术生命。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是世仇,他们虽然彼此相爱,但却无法喜结良缘,最终为了神圣的爱情,他们双双殉情。这不但体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以如此短暂的生命向世人宣告了爱情的崇高和伟大、青春的美丽和美好。

二、《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封建性及人性光芒

尽管这两部剧本诞生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土壤中,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主题: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爱情而反对封建制度,两部剧本的女主角杜丽娘和朱丽叶在爱情婚姻中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并争取自由的思想贯穿着整个剧本,同时她们高贵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力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

《牡丹亭》一剧中向读者展示了杜丽娘这样的生活环境:封建礼教气氛无时无刻不笼罩着她,她几乎与世隔绝,在深深的庭院之中、在寂寞的闺房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青春慢慢流逝,但她却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只能不由自主地,无奈地把炽热的感情、青春的欲望压制在心底。她强烈抵制着所谓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渴望勇敢、积极地追求个性解放。她试图大胆地寻找、追求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生活。虽然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但她坚定执着地反抗着父母及其老师要求她做一个墨守成规的、典型的封建妇女。她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美好、向往自由、珍惜青春,并把这一切付之行动,因此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反抗封建礼教束缚,以求获得美满、幸福、自由的新生活。剧中有这样几段唱词:“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些充分表现了杜丽娘热爱大自然;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毫无疑问是对立于传统封建体系的。在善良与美好的杜丽娘这样的歌声里流露出为了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为了坚决反抗封建黑暗,她置生死于不顾,义无反顾地冲破一直束缚她身心自由、阻止她追求青春、理想的封建礼教的藩篱。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序幕中写道:“两家门第相当的贵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染。是命运注定着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4]由此可以看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活在腐朽的封建家庭环境里,偏狭、愚昧、循规蹈矩的封建家长是扼杀这对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和婚姻恋人的利器。该剧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和忠贞,他们用生命控诉了腐朽、专制的封建家长制;用年轻的生命控诉了令人窒息的西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

三、人物艺术形象折射着人性光芒的人文精神

汤显祖一生所追求的人文思想、关注人性的理念最终催生了《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其实就是汤显祖一生反封建、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浪漫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

《牡丹亭》一剧的魅力体现在:大胆热烈地追求个人幸福和强烈反封建家长制、反封建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的满满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一社会新思潮与封建思想是势不两立的,并最终以传奇方式冲破了旧势力的藩篱。汤显祖在《题词》中所写:“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2]”杜丽娘渴望爱情的复杂内心世界在《牡丹亭---写真》一场中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如春香评说杜丽娘的自画像:“丹青女易描,真色人难学。似空花水月.影儿相照。只少个姐夫在身旁。若是姻缘早,把风流女婿招,为什么美夫妻图画在碧云高! [2]”杜丽娘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回应:“春香,咱不瞒你,花园里游玩之时,咱也有个人。[2]”作者用白描手法,平白直叙的寥寥数语,不但塑造了杜丽娘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热爱生活,敢于大胆追求自由婚姻爱情的新女性形象,而且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对女性自由的禁锢、束缚,狠狠地鞭挞封建礼教对女性追求自由和新思想的遏制。《牡丹亭》不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反对禁欲主义,宣扬合理人性和欲望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诸如此例相关内容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似乎早已被时间老人遗忘,然而,《牡丹亭》却被历史所眷顾、拥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其实这与汤显祖善于借助东方宗教文化、巧妙地进行艺术加工及艺术再创造,彰显个性,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牡丹亭》充分反映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思想精神,借助老庄“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探讨人的本性,张扬个性主义,追求思想解放,因此该剧本有利于我们在多重文化视角下对汤显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男女主人公誓死捍卫爱情的勇气已经演变成东西方青年追求自由爱情的化身。他们已成为真爱无敌的代名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真爱的激昂充分地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身上体现出来了。真爱可以是飞蛾扑火、凤凰涅,可以面对所有的敌视,真爱可以不怕牺牲、可以战胜一切。朱丽叶的爱特别真实,她大胆而奔放的爱显得如此健康而又真切。为了爱,她敢于冲破她周围的一切黑暗。她说“幸亏黑暗替我罩了一层面幕.否则为了我刚才被你听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见我脸上羞愧的红晕。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3]!”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但这部作品却兼具诗意爱情和浪漫色彩,和苦难、灾厄联系在一起的爱情,才有可能超凡脱俗,才有可能显示它的神奇的姿态和梦幻般的色彩。爱情震撼灵魂的力量必然来自于悲,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注定是一部爱情悲剧。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将这团象征美好爱情、青春气息的永不熄灭熊熊烈火烧毁了几百年来封建礼仪的西方王国,为无数追求幸福爱情的青年男女,尤其是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大胆、勇敢、坚强、智慧地追求美好爱情的女性青年塑造了光彩夺目的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恋情,就是一曲蓝色生死恋――惊天地而泣鬼神,如此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得千百年来人世间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总之,这两位戏剧家剧本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同一时代其他剧作家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两位作家对女性的关注已深入到女性生存的内在世界。笔者认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全新剖析已进入了人类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他们的作品毫无疑问已形成了“重新综合、审视女性价值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现与性剐意识[D].苏州大学,2006,04.

[2]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人文思想范文第6篇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人文思想范文第7篇

教育的首要职责就是育人,而非教书。若要育人,并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将人文思想教育融入到正常的教学中去。人文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是学校人文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除了明确语言知识学习的任务外,同时要强调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人文思想教育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在我们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人文思想教育素材,为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人文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笔者就《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结合人文思想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简单的归纳,图表如下:

三、 人文思想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外的延伸

1. 英语角。利用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活动,制定一系列话题让学生提前准备,互相交流,既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也提供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在活动中探讨社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2. 英语演讲。定期举办班级或学校英语演讲比赛,利用此机会锻炼学生、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 英语表演。英语表演可以是课堂内进行,也可单独举办。通过表演展现生活中的美丑、真善,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体会人文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人文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它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可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能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饱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