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究生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的逐年增加,我国进入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的行列,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取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道德教育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崇高人格的培养,(2)在知识教育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创造性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传播,(3)在科研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创新与科研能力的培养,(4)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其建设与合作促进和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作用

一、导师在道德方面发挥促进研究生崇高人格的培养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导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如何对研究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会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一个导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研究生阶段的发展,要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导师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促进研究生形成崇高的人格。导师对研究生优秀道德品质和崇高人格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第一,在进行学术科研过程中,导师的求真务实的精神会对研究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术科研活动是一项由导师主持,研究生积极参与合作的具有严谨性和严肃性的科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将带领研究生去探索未知的科学。一个具备良好科研伦理道德的导师会表现出优秀的科研道德水平,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责任感以及反省的自觉性,都会在学术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了研究生在道德上的共鸣与效仿,这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研究生学会了如何对待科研的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学会了对自身所参与的科研的奉献与热爱,学会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反省。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导师以身作则,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格魅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潜在的心理示范作用,这种心理影响是一种无形的、持久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推动力。”[1]平时的生活中,导师的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潜移默化地促使研究生产生对导师崇高人格的折服与崇敬,自觉不自觉地向其导师的人格靠近,并逐步地学习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将这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研究生自己所特有的类似导师的道德习惯。因此,无论在学术科研活动中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的优秀道德品质都为研究生所仿效和学习,进而促进研究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其在以后的科研生涯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导师在知识教育方面发挥促进研究生创新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的作用

古人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导师担任着传播创新性知识的任务。一个导师拥有知识储备量多少,知识创新性多少和传播知识能力大小对于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夯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高层次的研究生导师,其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研究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具有自己的特有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其独特的研究优势,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打牢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而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增加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导师还应具备相当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是一名研究生导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研究生导师除了拥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研究领域以外,也应该具有与自身专业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只有这样,导师才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的研究需求。再次,导师良好的教学方法艺术和学习方法对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导师拥有高水平的教学方法艺术能够使研究生更容易地接受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其专业领域的知识能有一个更好的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为研究生下一个阶段进行的习与研究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网络知识体系。同时,导师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研究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生培养教学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与进行调研的方法、撰写论文的方法进行启迪引导,能够培养研究生逐步学会快速查阅资料、分析各种文献资料、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这些都有利于研究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独自承担各种科研项目。最后,导师的知识的创造性、前沿性与前瞻性对研究生质量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除了具有本学科已经形成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性知识,也只有导师自身的知识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创新,才能为研究生提供最具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才能开拓研究生的眼界,活跃研究生的思维。作为青年人的研究生,其记忆好、精力旺盛、思维灵活、创新观点多,这些特点使其更易于接受各种新观点和新知识,导师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前沿的新颖的观点和知识会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开拓性的研究和原始性的创新。

三、导师在科研方面发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导师在整个学术科研中起着主导作用,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师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存在质的不同,他是一种基于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而设立的工作岗位,考核与评价导师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导师要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者是充足的科学研研经费。研究生也不再等同于本科生,本科生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学习,而研究生是在高等学校或者是一些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其主要学习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多的是科研工作项目的主持人和参加者的关系或者是合作者的关系。一个导师拥有重要的科研项目或者充足的科研经费就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研究生进行参与前沿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平台,同时也保障了研究生思维的开拓性。其次,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的平台能够促使研究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将自己的创新意识通过在导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实践转化为现实的创新生产力,为科研作出自己真正的实质的贡献。因为研究生会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但这种创新意识和思维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既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又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再次,导师在科研工作方面给予研究生的平台能使研究生更加熟悉如何申请、开展、调研以及最终的结题整个科研的流程。一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课题申请书的撰写、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经费的使用、人员关系的协调、科研风险的评估、课题的分解等”,[2]这也为研究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有利于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最后,导师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让研究生不断地接触学术最前沿的理论问题,带领研究生参加学术界的各种高水平的研讨会与研究工作报告会,研究生通过与不同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不同学者进行交流与学习,能够进一步地认识到学术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课题和专业发展趋势,培养研究生敏锐地洞察学术研究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增加在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与合作促进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这里的导师既是指单个导师又是指集体导师队伍。高校和研究机构均采取导师制,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给予关注,导师质量的高低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战略性的作用,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导师队伍人员的选配。导师队伍人员的选配就是要把那些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素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导师,选拔和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选配导师队伍人员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1)德才兼备的原则;(2)择优原则;(3)扬长避短原则。导师队伍人员选配合理就会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效率与质量。第二,加强导师队伍人员的培养。为了建设一支精干导师队伍人员,除了做好人员选配工作以外,还必须做好导师队伍人的培养,提高其指导水平。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程度关系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素质提高与否。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各专业发展需求对导师队伍进行实时的培训,使导师队伍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研究生能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第三,加强导师队伍人员的考察,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导师考核体系,淘汰不合格的导师以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对于导师队伍建设工作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在整个研究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实行单个导师制和集体导师制相结合,实现导师之间有效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相互合作,更是在科学研究项目中的相互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之间相互合作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全面而丰富专业知识,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在科研项目中导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导师队伍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同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交流对研究生的培养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培养前期(课程学习阶段)、培养中期(开题及中期研究报告阶段)、培养后期(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阶段),包括六个主要环节(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检查评估、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3],在这三个阶段导师与研究生做好交流和沟通,能够促使研究生紧跟导师的研究步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今后的从事科研工作的方向。

总之,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在研究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素质就必须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导师队伍,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合理的有机结构,发挥二者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张红明. 导师人格魅力: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J]. 中国高教研究,2008,07:23-25.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研究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还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科技研究活动中,研究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开发环境与软件中间件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电子商务技术,智能技术与应用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2.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生。应届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人较少直接参加科研实践,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研究目标不明确,不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很多研究生还是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它。其次,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出现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再次,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从事研究的机会不多,这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跨学科研究生指导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个性化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一个多样的、有利于学术个性成长的环境。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保障。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大纲上列出多部相关教材及学科前沿著作等,使研究生和导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设置企业实践必修环节,研究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既要对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个性培养计划中,第一学年主要完成相关课程必修学位课和选修课的理论学习,学会创新科学思维及方法。第二学年是关键的一年,主在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企业实践、广泛收集资料,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这一年中,专业导师团队要负责严格的选题把关和中期考核筛选。中期筛选考核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学分及科研实践能力是否达标,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合格者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不合格者要终止学习可肄业处理。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

3.2研讨性教学过程

笔者作为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际性较强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主讲了计算机三维视觉,指导了多门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也旁听了国外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等研究生课程,发现许多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学生上课前必须先浏览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了解上课内容和下载相关资料。课堂上,主讲教授经常先以一个典型案例(常为最新的研究论文)说明知识点,再留出时间与学生讨论,学生基本上是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问题跑图书馆或上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案例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着眼于发展研究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过程给了我们启示,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导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研究生课程,引进反映学科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专业领域热点和研究进展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启发研究生思维,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还要求研究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我课堂教学,学生当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增加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这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而且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多样化专题讨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多来自不同专业,如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对本专业,本领域内的理论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专业研究。对每一位研究生而言,其他同学的研究都是新的研究领域。为此,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学科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会。专题讨论会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平台内分享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分享学习资源,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气氛。研究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讨论会中提出来,导师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一方面加深研究生对课题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企业实践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大量企业实践平台。低年级研究生利用假期到软件公司、企业工作实习,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同时通过实践,了解目前技术瓶颈,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为公司企业研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又可以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深受企业欢迎,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连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

3.5研究生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对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以导师团队方式指导学生。团队中的导师来自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主要导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研究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导师团队内的研究生如有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咨询导师团队的其他导师,寻求问题的研究方案,团队导师对学生的研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导师团队定期交流,讨论研究生学习进展,交换指导意见。导师以团队方式指导研究生,是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知识面、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生创新思维,让研究生更加主动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校在相关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创新才能进步。我国的学生在总体上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较弱;计划内的课程成绩较好,但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具活力的人才队伍,所具有的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和民族在今后国际上的兴衰和地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并投入相应的精力,切实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建国.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求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

[2] 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 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G]//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70-189.

[3] 刘学民. 加大创新力度 再创学科辉煌: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设置及创新改革的研究[C]. 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116-118.

[4] 常顺英,林彤.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06-109.

[5] 2009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 [2009-09-11]. / articleContent.do?articleId=459.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CHEN Sheng-yong1, YAO Chun-yan2, XU Xin-li1, WANG Ming-huan2, PENG Wei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3篇

一、从参加__________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专业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学制_________________年,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入学,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委托培养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学金、公费医疗待遇,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与委托培养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乙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奖惩办法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3.委托培养研究生修业期满,乙方负责发给相应学历证书。凡按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乙方负责将其档案和有关材料转回甲方。

三、甲方职责

1.甲方负责提供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每人每年_________元,在每学年开学时付给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凭交费单据注册入学。

2.甲方负责协助乙方搞好委托培养研究生业务学习、政治思想等工作,在可能情况下协助提供实习场所、资料、研究课题以及有利地完成其学业的有关条件。

四、委托培养研究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乙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凡在校超过二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培养费不退;在校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经费退还一半。

五、在修业期间,如发生协议以外的问题,双方可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最后签字日起生效。有效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甲方(盖章)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委培研究生(签字)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附件

甲方交付培养费可面交或银行汇款,银行汇款请寄:

收款单位: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 培养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挑战。发展机遇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为学校提供的高新技术教育手段;另一方面也来自大众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而知识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又不断在挑战现行的教育体制。

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我过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要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应的地方。高水平、创新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很少,创造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问题表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高。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创新能力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能动作用,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创新能力正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我们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的创造性才能充分的展现出来。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全面发展的主力军;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将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贡献。所以说,我们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在知识经济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看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并且关键的竞争点更是集中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上。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内,本科教育仍是以“教学为本”,以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要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的。因而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学生都已经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个人成长的历程看都具有了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最大限度地增长知识,而是要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尽管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仍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但从本质上来说,研究生教育更应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创新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整个教育的关键。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1.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各高校的学科虽然有优势与一般、热门与冷门的差别。学科建设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但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都必须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是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

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前言性和交叉性。这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需要。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导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素质。从导师本人受教育的时间阶段分析,他们大多数是在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接受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教育。一般具有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共性制约等缺陷。虽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的广泛展开,导师过窄的专业知识问题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过弱的文化熏陶和个性发展不足等缺陷依然留着深深的烙印。导师在向研究生传递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把这些缺陷和不足“遗传”给了研究生。

由于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提高导师的各方面素质。首先,导师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要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工作。最后,导师要处理好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把握好提高学术水平和获取充足科研经费之间的平衡,保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进行。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高等学校一方面要严格导师招生资格的评审,以确保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励优秀的导师脱颖而出。要不断改善导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为导师减轻负担,使导师能潜心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

3.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产学研相结合则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开阔眼界和思路,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

(1)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这对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积极探索“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倡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信息资料和学术队伍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在工程技术、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结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对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界定研究

对于创新性研究成果,有专家曾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研究生创新成果有七方面的内容构成:用一种新的理念或方法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以较简单的方式解决前人用复杂方式所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未曾严格证明的问题给予严格的证明;纠正以前的错误;实验中首次验证或改进性地验证了理论上的预言;把一些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或扩大了原先某一体系所概括的内容;提出了一个甚有意义的新问题,即使自己目前未能解决它。

上述创新成果的界定标准应适合研究生实际,研究生的创新成果最重要体现在“新”与“实”上,新即是新理论、方法、设计、进展等,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实是指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实际应用价值等。新是创造性的外在特征,实是创造性内在体现。两者结合方构成创新成果。研究生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中,论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三个创新点上,对这三个创新点的“新”的评价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何世娣,王国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J].(社科版),2003年第1期.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5篇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在巩固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而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突破和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涵盖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实践这四个方面。第一,知识经验。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之上的。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保证其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要求;其次,要保证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把握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最后,理想的知识结构,要实现基础知识、科学文化常识和专业知识的相互统一,互为补充,互为所用。第二,创新思维。对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灵活运用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要把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要在创新实践中产生成果,就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不容忽视,因此,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时,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又要充分挖掘其非逻辑思维。第三,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有别于他人的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是思维和行为的综合,其结构也是多层面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心、坚韧性、敢为性、独立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第四,创新实践。实践能力是检验知识经验与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以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

2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研究生经历了本科知识吸收阶段,步入学识不断深化、科研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主动性不高高等教育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又需要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过程中来。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地参与其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通过对高校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尤其是科研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盲目考证占用了太多时间,二是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三是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低年级课程量较大,导致入学伊始没有培养起科研兴趣;四是导师指导监督不充分,一个导师往往需要指导5~8个学生,由于自身教学及科研任务,对研究生指导时间、次数、程度不一,从而使得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在与导师的沟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2.2实践性不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目前我国高校“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高校没有对研究生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明确要求,甚至研究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附于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诚然,这两项是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较为显而易见的参考指标,但绝不能忽视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2.3协作性不达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前沿领域的项目往往有一支精干的团队支撑。尤其是当前的科研环境,跨学科式研究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高校研究生来说,由于缺乏这种团队意识,导师交给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者仅仅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而不考虑整体的协调一致,这都是缺乏协作能力的表现。

2.4发展性不深研究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理论上应当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结构的优化、思维方式的进步及实践活动的加深而不断提升。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并没有随着个体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提高,有些学生到了研究生期间反而畏首畏尾,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3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3.1强化研究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敲门砖。科学领域越来越强调以“问题导向”来进行研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强化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关键。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鼓励他们冲破思维定势的牢笼,敢于发现、大胆假设、勇于创新、不畏失败,可以通过创新论坛、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3.2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依托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坚持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育方案以及应用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双效改革方案。

3.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不断充实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素质。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带出一个青年教师团队和一个学生科研团队,这样既能使得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科研梯队的建设。尤其对于创新项目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应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配备,并实行绩效考核制,根据考核结果及创新成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331-01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和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下面谈一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几点看法。

一、创新和改进招生机制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仍以应试考试的方式进行,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研究生虽然应试能力较强,但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还有许多研究生只是为了提高学历以便将来有一个更理想的工作,并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于在学术或研究领域有所创新的能力或动力不足,结果自然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应改革目前的考试和招生机制,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兴趣和研究潜力。首先,改进招生机制,录取学业优秀且具创新潜力并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的优秀学生。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美国各大学招录研究生时采取双向选择,只将GRE和TOEFL考试作为基本要求。招生人员通过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获奖情况、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绩、教授推荐信、自我陈述等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评定,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辨性、写作能力、研究水平和潜力等综合能力。这种考察综合素养的招生机制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生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美国的招生制度给予申请者很大的自,学生可以同时向多家研究生院提出申请,优秀学生往往会被多家院校同时录取。其次,应注意录取由学科交叉经历的的优秀生源。生源的交叉有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因为不同交叉学科的学生在交互中容易产生思维碰撞和延伸,而这种碰撞和延伸往往就能产生新的东西。

二、科学的的课程设置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为研究生实现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条件。首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在当今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从事科研活动创造基础性条件,也是研究生适应科技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转化的基础。对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兵营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如在美国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很多大学还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和试验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进行学习,这样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大大拓宽,有利于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三、改革教学方法

大学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应进一步改革,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是适合。这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亲临”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或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运用决策模型或评价等方法,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终身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培育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导师要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并应当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同时,还应具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导师集体指导,发挥团队优势。美国研究生的培养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指导相结合,集合学科师资的集体力量对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借鉴点美国的经验。在美国,研究生入学后除了有1位导师外,还有4~6位本学科相关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对研究生修读的课程、研究方向的确定、综合考试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负有指导、咨询、组织和把关的职能。这种机制把导师个人作用和本学科师资集体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研究生与不同的指导教师轮番进行交互式接触,可以博采众长,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委员会之间互动的质量、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外经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67-02

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储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社会上广为关注的话题。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引领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我国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焦点。笔者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着手,试图寻求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路径,进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经验

德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其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强调科学研究,因此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环节,其招录主要依据申请者自身科研能力和研究兴趣等由指导教师确定。德国的研究生导师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对导师选拔任用、管理和考核实行非常严格的规定,因此使得指导教师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德国高校更加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展露自己的专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更容易创造和创新。德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模式,采用严格的淘汰机制,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极高,这些都使得德国高校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欧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再强调单一的科学理论研究,开始探索应用性教育目标,因此,美国的研究生可以分为学术类和职业类。学术类研究生强调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在招生录取方面美国高校将考试成绩、推荐材料和个人申请材料三者结合作为评价申请者创造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参考来择优录取。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强调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开设各类专题研讨课和讨论课,很多课程都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强化从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并且美国高校还注重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研究能力。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式采用类似于导师组的制度,成员由主要导师和指导委员会组成,主要导师应把握学生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和论文写作等负责。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也具有淘汰率高的特点,研究生的学位获得需要通过难度较大的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另外,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科研学术氛围的营造,研究生必须参加大量科研工作,将科研与研究生的学习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和提高其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积极开展校内和校际学术交流来开拓研究生视野,有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在开放的环境中汲取营养。

日本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培养模式。研究生的招生环节也由笔试和面试构成,考试制度自主性较强,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要求来确定考试内容。面试环节需要学生提交研究计划书,目的是为了了解研究生未来学习计划,侧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学习潜力等方面的考核。研究生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科学研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较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数课程以讨论课和研讨课的形式由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科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要求学生对授课教师事先指定文献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仅对其中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日本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很多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增进交流和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日本研究生教育也遵循淘汰规则,对研究生要求较高,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科研进展负责并督促学生学习。在学校严格的要求下,日本研究生多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指导教师会积极为研究生取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机会来进一步锻炼学生,鼓励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了解,笔者发现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受其启发,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我国研究生招生方式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由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构成,笔试时间、内容和录取分数线全国统一,招生在很大程度上以笔试分数作为录取依据,学校自主招生权较小,很难选拔出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人才。面试环节虽然有专业课考核,但和学生将来拟从事的研究内容关联不大,很难考核学生的科研潜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应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情况和发展潜力,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加高校选拔学术型研究生的自,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来确定考核方法。

2.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术型研究生大部分仍然沿用了本科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以授课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仍然集中在本学科、本专业课程讲授上,并且和本科教学差别不大,在考核方式上仍然沿用本科教学考核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应积极加大学术性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力度,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来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能力。授课教师应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不断充实自己,增强对课堂讨论问题进行深入讲解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科研创新。在教学方式上,应增加各类研讨课和讨论课比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在考核方式上应增加能够反映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想法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不断创新。

3.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导师制度不利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责任心等都影响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导师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完善导师组制度,对于拓展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范围和学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培养学术型研究生重在培养其独立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而营造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也很关键。因此,应积极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国内和国际相关年会和专题会议,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为学术型研究生提供跨校交换学习机会。在校内也可以组织研究生沙龙活动,集聚科研创新人才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切磋,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水平提高。

5.当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严进宽出”的模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我国的大学应积极改革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控制,不仅针对专业课程考核,对毕业论文质量更应该提高要求,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淘汰机制,增加学生攻读学术型研究生的压力和紧迫感,进而提高其自身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学术型研究生是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高校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应及时认识到我国现阶段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将来走向科技创新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许晶.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J].高教学刊,2016,(10):23-24.

[2]何雄.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W院学报,2007,(3):14-16.

[3]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5):72-75.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 产学研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求工科研究生具备较为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更要具备创新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全面的综合素养,这就对其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面对繁荣发展的我国研究生教育,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中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太单一,已与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工科研究生攻读学位目的多样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也应趋向多样化。

1.2 选拔方式

研究生选拔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入学基本标准和实施招收研究生的途径和方式。科学合理的工科研究生选拔方式可以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合适的、有潜力的对象。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三种:参加“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其中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是通过参加统一入学考试进行选拨的。但是这一选拨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甄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潜力。

1.3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现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公共基础课是对全体学生的必学科目要求,专业选修课和必修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专门要求。然而“一刀切”的课程设置造成了“课程设置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我国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

1.4 师资队伍

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指导教师制”,它贯穿于课程、科研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水平。据《工程教育中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对261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就本人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的问卷调查显示,高等学校教师中46%无此经历,有过此种经历的3年以上的占31%,1到3年的占16%,1年以下的占6%。有近一半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没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这对工科类研究生是远远不能满足所需指导要求的,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有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

1.5 工程实践

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就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来看,工程实践环节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亲自动手、深度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

1.6 学位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理论的阐述、思维逻辑性和观点创新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注重职业导向。但是在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中,存在着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混淆不清的问题。部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缺乏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原始创新不足,重数学模拟轻物理实验,这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的优势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效资源,结合工科的学科特点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正是产学研进行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所在。

2.1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产学研可以利用高等学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吸引资金、设备投入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科研环节中,扩大了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投入主体。此外在产学研过程中,企业将产业升级、自身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的形式带进学校。这为工科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课题,保障了他们科研活动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避免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之间的脱节,有效地提高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2.2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产学研为工科研究生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产实践环境,使研究生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增长了新知识。在产学研过程中,工科研究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工作,将生产、科研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来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可以使工科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产业部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在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3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改革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把教学、生产、科研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合作的优势,构建工科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针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3.1 培养目标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着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注重对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践问题,并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3.2 选拔方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工科研究生的选拔方式,除了一般的入学考试和面试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对工科研究生在复试中的考察,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察,择优录取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做好前期准备。另外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企业参与面试的权利也会将在工科研究生的选拔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加强。

3.3 课程设置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高等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在开设课程时,要增开选修课程,要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此外,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对工科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3.4 师资队伍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合作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学校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师资匮乏的现状,以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5 工程实践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为工科研究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高等学校可以积极利用企业等单位在生产、资金、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等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基地的专家参与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研究生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进行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3.6 学位论文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自合作单位的实际攻关项目和技术问题等,这使得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此外学位论文的评价主体由学校专家和合作单位专家共同组成,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

4 结论

我国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从初步创立至今,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并对其他层次的工科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我国 工程应用型人才、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科学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标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足,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找准方向,科学选择出既能针对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又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持续地发展。而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便是优化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姚纬明等.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