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创新创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十报告指出,创新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指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在高校的发展中,独立学院本身地位不如公办院校,学生生源数量有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造成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不足。为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无论是对社会对学校本身还是对学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新常态;独立学院;创新创业

1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青年大学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自主创新能力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强有力的软实力。青年要担负起将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同时,中国企业家队伍的高素质要求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现价段的迫切需要。

1.2有利于实现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

目前,全国独立学院283所,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在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方面相对较弱,独立学院应抓住机遇,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院校发展的重要位置,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的模式,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大学功能与使命的转型,更有利于独立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

1.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创业是民生之源,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产生增倍效应。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用人单位选聘时往往优先选择公办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独立学院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思路。

2目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据调查显示,有81.53%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可有可无,毕业后不会选择创业,认为创业离自己很远。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仅占1.59%。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意识薄弱。即使有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也是被严峻的就业形式所迫而选择暂时性的创业,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等方面,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没有这种积极性去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2.2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近两年来,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有一定的增加,但未引起足够重视,仍普遍存在课程相对较少,内容不够完整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缺乏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多由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团委等负责,教务教学部门对创新创业课管理缺失导致开设的创新创业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结和互动,缺乏实质内容。可见,部分独立学院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缺失科学的教育理念,认知存在严重偏离。多数独立学院还是为了单纯解决就业难,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且现有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只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教育活动。

2.3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受体制、竞争环境、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一直处于流动性较大的状态。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多数为辅导员或者是就业指导老师兼任,他们中多数没有创业经验,而且理论知识方面也多有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和教师队伍不专业不稳定是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3.1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行为和态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各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及新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思想和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邀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知名人士或者是优秀校友等现身说法,点燃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帮助他们更新原有的就业和创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要多种形式地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想———“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为核心,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为关键,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

3.2构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实行学分管理体系。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在基础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自觉性。在专业教育中,突出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积极地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合作,重视利用校外的资源,积极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他们组建创业团队,给予学分上、技术上、环境上的支持。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及创业调研、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学科创新活动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

3.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实现产学研合作

目前,独立学院的创业园建设相较其他高校处于落后状态,应积极利用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的社会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将“走进社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针对社会需求,确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与社会需求和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对接。创业园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就业的一体化,可以有效地推动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贾汐 夏海杰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科学刊,2015(3):64~65.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2篇

(一)必要性

缺乏创新是传统民族工艺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创新则需要创新型人才。钦州市坭兴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职业学校应通过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坭兴陶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传承人。坭兴陶产业的复兴需要大量具有创业能力的传承人,虽然坭兴陶产业的进入门槛低、投资风险小,但真正创业成功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一些创业者虽然具有制作坭兴陶的技术,但其创业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其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中职学校要提高坭兴陶艺专业中职生创业成功率,促进坭兴陶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就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坭兴陶艺专业尚属于冷门专业,报考、就读学生人数较少,主要原因是钦州坭兴陶制作产业整体不景气,该专业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如果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有利于促进坭兴陶艺专业与坭兴陶产业的良性发展循环。

(二)可行性

有些学者不主张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认为中职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很低,加上其年纪小,没有社会经验,没有资金支持,更没有人脉关系,属于“三无”创业者,其盲目创业担负的风险很大。但笔者调查发现,坭兴陶行业除进入门槛不高、资金投入少、风险小外,其行业竞争也不是很激烈。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坭兴陶艺专业学生创业是可行的。如今,钦州市的坭兴陶制作已经很成熟了,分工也很明确,学生只要掌握拉坯、雕刻、烧制等工序中任意一道工序的制作方法就可以进行自主创业。其实,坭兴陶制作中,投资最小的工序环节当属雕刻,坭兴陶专业的学生只要技艺精湛,加上学校对其进行创新创业辅导,毕业后选择进行自主创业是完全可行的。更何况现在网络发达,商家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产品销售,这也为中职生创业提供了便利。因而,对该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关键的一环。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中职学校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而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创新教育一般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产品创新能力培养、营销创新能力培养等。培养中职生创新意识的核心是促进其观念的更新。有些从事传统工艺品制作的工匠缺乏创新精神,有的甚至认为创新就不是传统了,也有的认为自己只是工匠,只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就可以了,至于产品营销则是别人的事情。还有一些坭兴陶制作工匠单纯地以产品为中心,缺乏灵活的市场意识,经营思路僵化。针对这些情况,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创新教育来消除这种不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使未来的民族工艺品制作者、从业者脑海中有深刻的市场观念,进而懂得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道理。

(二)创业教育的内容

1.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业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学校提供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的教育资源;创业教育的系统性要求这三大板块的内容必须符合“公理化”体系所要求的协调性原则;成长性则要求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动态、开放的,能够在任一板块接收、吸纳,直至融入新的教育资源,且不失其协调性。

2.创业教育内容分类

①创业精神: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进与多维建构;②创业知识: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的学术性、伦理性、实用性与协调性;③创业实践:创业主体的行为规律与创业实务。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传统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比较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不过,课堂上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可以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中职学校在课程上除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外,还应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应推行基于创业能力的模拟实践教学法。

(二)实践教育

实践始终是最好的教育。创业教育也可以运用培养学徒的方式,学徒制是最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我校安排学生去学校和企业联合创建的创业基地和民间作坊做学徒,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进料—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为其进行自主创业积累不可缺少的经验。

(三)创新创业沙龙

创新创业沙龙是交流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的较好方式,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人士到校园与学生交流创新创业心得。同时,可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创新创业沙龙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氛围,以了解市场,做好预案。

(四)校内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不少学校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平台,不少学校还建设了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之所以比较容易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实训设备本身就是创业资本。如政府为了支持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坭兴陶专业建设,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为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学校不仅有先进的电窑,还投资建设了传统的龙窑用来烧制陶器,并且购买了大量实训设备,这些设备相当于一个大型坭兴陶工厂的全部“家当”。这些设施设备在满足教学使用的同时,也可以免费提供或低价租赁给学生进行创业,这样可以提高实训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学生创业风险,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建设校内创业平台辅助学生创业是最好的创业教育,这种做法也符合“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2-01.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信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融合途径

一、引言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文件,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双创”教育从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双创”教育,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由于发展较晚,且是由图书情报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几个专业合并形成,一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其课程体系各个学校各不相同,遇到了各方面的评论和质疑,更遑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因此,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信管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1]由于本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直没有明确。各所学校按照原有的专业定位,有的注重情报管理,有的注重信息系统,有的注重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该专业的正确认识,感觉迷茫,“双创”教育不能与培养目标有机融合。

2、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双创”教育和信管专业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双创类课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双创”类课程主要还是选修课,特别是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本身与“双创”类课程有重叠之处,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设置分离,缺乏有机融合。[2]

3、“双创”型师资力量薄弱

“双创”教育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双创”意识和经验,但因为我国企业实现信息管理起步迟,受重视成都不够,教师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这也成为“双创”教育的软肋。

4、考核与评价方式落后

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中,无论哪一个专业还是那一门课程,基本还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双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这与企业的决策咨询管理需求一致,与企业CIO的目标培养一致。参考我国2011信管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和国际信管学科课程体系(IS2010)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满足智能经济、智能管理、智能商务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双创”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双创”教育、科技创新等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技活动等全方位融于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渗透“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培养“双创”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在学时学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双创”教育课程相融合,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学”、“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有机融合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双创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专业相比,信管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的融合有极大优势。“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新企业创立》、《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成长管理》、《创造学》、《电子商务》、《就业指导》、商务谈判模拟、创业计划、企业家讲座等课程。和信管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有很大重叠,因此与其它专业相比,可以适当增加IT战略、商务智能、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等课程,这样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有机结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入“双创”型导师

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能对几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企业实践和创业意识。这样的队伍对所有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是学校可以聘请高级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企业家、管理人才、工程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CIO等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通过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入人才作为教师,不要总是从学校引进应届毕业生。

4、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精神

课堂教学是“双创”教育的又一主战场,经验丰富的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能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最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创业岗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还应主动提高自身知识,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客、O2O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5、加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室是基地,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达到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含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研究)、科技创新(包括科技立项、专业竞赛和创业竞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学生创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参加如“挑战杯”等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改革现有考核方式,适应“双创”型人才的评价要求

积极探索和推行大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毕业不再是简单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该有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证明,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从而反促学校教育考核的改革。

四、结语

培养“双创”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片面地强调“双创”教育,忽视和弱化专业教育,则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双创”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3]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莹,戴经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5(4)73-77.

[2]黄林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87-88.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同时也是以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状态为基础的理论创造。这一概念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先进理念,也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特有的发展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手段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理念,科学地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将其引入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丰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而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对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的甄别式认知。创新教育是指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技能为目的的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等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科学、有机地结合,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失。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数无法弥补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需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教师接受该教育模式的培训,但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可以说教师资源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的瓶颈。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为自我研修型,无创业、管理和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教师无法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最前线。再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完整,缺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而无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拥有社会经验且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较有话语权,因此,兼职教师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与社会沟通,无法获得创业的第一手资料,亦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环境,然而其理念内核则具有前瞻性,以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准的眼光以及把握机遇的勇气,以现存条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工具,对未来展开合理且大胆地想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这也是此种教育模式迟迟无法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原因。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而此种观念是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一般只以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为标准,这便是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成为主流教育观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基本知识,将创新创业学科定位至企业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术创业培训班等层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亦未将此种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便误导了一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创业,肤浅地认识创新,无法拥有科学地思考和认知。更有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提高入学门槛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此种教育模式之外,这让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失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深度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扁平化。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因此,打造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点,而实践平台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现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存在建设过于扁平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较为保守,对此概念理解过于片面,这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趋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与资金的短缺则阻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扩展。而在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无正规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支撑,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还不是很规范,时间分配也比较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很难在实践中开展运用,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进入课本形成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扩展实践平台,增设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却因资金支持后续无力,与企业的联动间断以及校内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建立“广谱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究

1.加强高校专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高校要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科学规划,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职教师的培训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工作,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正规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制订专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健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课程,故对教师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高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通识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高校还应以校内教师资源为重,积极选拔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实践课程的技术骨干,形成稳定的教师资源供给链。鼓励优秀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其进入企业等社会经济体中体验创业过程,科学认识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从而达到丰富其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而为广大高校学生进行更为专业、质量更高的教学活动。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合互动,从而建立一支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规划,认真执行相关程序,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和薪酬进行全面考量。兼职教师应从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与通识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教师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要做到“统一管理,统筹协调,灵活有序”,进而实现教师队伍扩充的良性循环。

2.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高等教育实践稳步前行的内动力。现阶段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较淡漠,并没有真正使这种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仍未成熟,仍处于摸索、探求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清楚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势在必行。要有全面和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门槛设置低,专业分类精,实践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则,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目标。突破陈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束缚,对“培养老板”“企业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核以及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及时更新,创新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中作为新型经济体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彻底摒除“精英教育”,不应只以商学院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创业竞赛的学生为目标群体,而应该面对全体高校学生,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通过“无门槛”授课方式,惠及广大学生。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克服“两极”思维,实现高校中介化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要积极包容和整合“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初级教育”阶段,做到既要全面覆盖,又要强调个性化,既要提高通识能力,又要增强实践技能,从而深化扩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战果”。

3.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实践平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是多式联运的平台,也是校内和校外积极联动的教学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而建立起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充分利用课间实习与毕业实习两大实践时间资源,使学生接触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发挥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将这些创新创业的代表请进来,通过讲座、座谈的方式,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而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高校应构建校内与校外良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建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创业工作室。与技术园区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与通识教育进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验企业经营的各项环节,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练习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校内资源集中这一优势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大赛以及创业实践训练。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模拟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体验、增进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高校还需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并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创业平动机制。高校要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并以技术园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型创业中心的联合运作为基础,与各企业等经济体联合互动,共同创建创新创业链式平台。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让学生通过实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的智力、知识、技术、资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科技合作交流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高校还要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软性条件,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营造出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创业热情的良性校园环境。总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重新评估现有创业园工作开展情况并加强建设,进而扩建一批新的创业园区。在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省财政部门,把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专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契合了当今时代潮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它历经了高校自发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之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但是这场教育变革仍在持续,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建的空间,也只有三方集体发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破。

作者:钟江顺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3.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41.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7.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7.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学生层面

1.1.1认识、兴趣及认可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力”,有30.7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另有6.7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开店做老板”,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从统计数字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更多的认为是依照个人兴趣意愿去做, 而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或者开创性工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

问卷调查的另一相关内容是“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个学科类型的学生都较多地选择了“较有效”,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非常有效”,而认为“没有作用”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在大学开展好双创活动十分有必要,也是有学生基础的。

1.1.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61.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比值接近2:3,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比例有一定差异,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另外经济管理类学生有48.6%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文学艺术和法学类及工科技术类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3.3~14.1%,说明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1.2高校层面

1.2.1课程开设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除1所准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外,其余9所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

1.2.2设施及活动

所有被调查的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从2万元到20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学校正在筹建创业导师团队,还有的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精英班”和“创业精英班”,采用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2.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很多高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方式,赋予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双创教育不是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

2.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属于“学院派”,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更是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教师,组建一支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力_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利于改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3.3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

3.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但实践不能拘泥于比赛项目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创业教育基地内既可以进行模拟创业,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高校应当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条件,鼓励和资助优秀的技术创意,以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创业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二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假如需要的话,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在当今时代,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有所创新,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好像不拿几个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第8篇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持续增加,使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越发严峻,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是当今社会急需有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中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在某些程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如何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有更好的发展,是很多高校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远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将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关键字:

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一、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远景

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类专业教育两者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艺术类专业与时代接轨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要。第一,艺术类专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包括表演类人才、音乐表演类人才、戏剧戏曲类人才、服装设计人才、动漫制作人才以及室内设计人才等,培养的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专业要求其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有较强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设计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艺术专业本来就是一个走在社会和时代前沿的专业,需要从新奇独特的视角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设计作品的能力。所以艺术专业为了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二,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发展质量是中国在未来10年中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的人才就是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就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发展,这就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各个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论”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的高质量人才。

二、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必须和艺术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相融合。当前阶段中国艺术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艺术人才大都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认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对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确定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专业当中,应当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的年级划分不同的教育目标。低年级的艺术学生应重点培养其创新创业观念,激活学生内心压抑的创业意识,;中年级的艺术学生应该结合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对其学到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为高年级的艺术学生创建真实的创新创业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体会创业过程的快乐和艰辛。第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为艺术人才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要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的教学。首先学校要通过课堂对艺术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创业知识,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或得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除了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之外,学校应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跟当地的适合艺术学生发展的企业合作,让学生将学到的创业知识能及时的运用到实践环节,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第三,建设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是实现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一方面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知名的创业家来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自身创业经验的分享。这样学校里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自身创业的企业家可以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创业过程中真实事例的讲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去其企业内部实习参观的机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且学校也应为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教师才更能体会到创业的魅力,进一步将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感受传递给学生。这样不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知识,共同推进学校里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高校应坚定不移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各大高校应当把握艺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将艺术学生自身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万不可只讲授艺术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又或者是太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专业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就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这样发掘艺术学生更大的发展潜力,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作者:吕博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