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一、培养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在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各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从而更好地驾驭祖同的语言文字、积淀思想、提升素养”比如。学生听教师讲课要心。听清每句话,课堂上不能走思。搞小动作,专注地听人说话。不插嘴;要说普通话。吐字清晰,文明用语:写字规范。不能潦草,干净;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一要直、撇尖、捺出脚,这些基本笔画要人人过关。才能帮助学把字写得好;课本的文章要阅读体会,重点要背诵。大声朗读: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的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家。学生要多用笔下阅读中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课上要勤做笔记,课下写日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反之,课堂教学气氛如“一潭死水”。教师和学生处在对立面。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降低。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有向师性,往往为对教师的评价而迁移到此学科的学习上。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感兴趣;厌恶教师,对他的教学不感兴趣、充耳不闻,学习上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无从谈起。、现在的媒体经常有报道说。教师对学生有不正当教育行为。如进行体罚、言语讽刺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怎么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解决呢?恶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能提高成绩、记得有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经常向学生发火的老师。只能证明他无能。”素质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师生是平等的共体。教师应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崇拜、最想亲近的人。学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不管对错,都有给了响应尤其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补习。多鼓励他们。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有亲和力,一个板起面孔的教师肯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放下身架。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接近教师。

三、组织形式活泼的学习活动 课堂的教学是主要的学习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讲、做练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为弥补学习方式的单一。教师应延伸学习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会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性也会大增。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以教材或相关知识为轴,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出外采访、参观等活动。或办学十文学礼,指导学习儿童诗等的创作。或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平台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在传统的小学审美教育课堂中,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充分的体现。对于现代学生审美教育在小学审美教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课本和教师对语文“形象”进行了固定,使学生无法从新的方面进行语文学习的创新,只能按照教师和课本的固定模式进行审美学习;另一方面在小学审美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的学习,不能自觉的发现语文课堂中形形任务形象、语言意境的生动。这种死循环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更不用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利用“眼睛”发现语文课堂中的“美好”了。

2学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意义

2.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和创新式的审美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在语文课堂上充分的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语文课堂中变化多端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优美的文言诗句,可以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审美后的语文知识学习上。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审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培养出学生独特的语文审美素养,进而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

2.2解放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审美素养,这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引导。所以在此过程,教师不仅要完善小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案,开发全新的教学模式,还要充分调动教师本身的审美创新能力,在小学审美教育教学上更好的体会学生真正的语文知识诉求,进而将更好地语文知识通过新的审美教育方法和手段向学生进行传授,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语文实践运用能力。

3学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策略

3.1改变课堂模式

教师应该针对性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新命题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同时也要容纳学生在审美教育方面的“异类”想法,对于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审美教育方式和方法给予正确的、婉转的指正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启发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探索精神,例如对于学习文言诗句,就在课上多摆出古代文人诗人的画册,利用形象加深对于诗句情感的理解;学习命题式写作时,例如写“大森林”类型的作文,就可以通过森林的图像和PPT电脑展示,图形化的模拟森林,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写作灵感。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变指挥者为指导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知识的探知,教师只是在语文技巧和语文经验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加强多种教学模式的轮换进行,不能单一一种教学模式长期教学,应根据学生在审美教育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潜移默化的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3.3融合多种教学手段

在将审美教育结构融合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多媒体参与教学使用,审美教育下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的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审美教育才能更细化的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在多媒体参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形象的将审美教育展现出来,利用图形、视频、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在“图形”冲击下的审美教育课堂,学生能够更加深化的了解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能够不断的学习到很多融入审美教育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这样,小学审美教育教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也会促进我国基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审美教育要想更好地融入进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材施教,建立好一个更加适合小学语文学习的审美教育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其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在审美教育中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小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运用不断的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顺国.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5,(15).

[2]史小庆.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4,(24).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1 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声、形、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愉快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例如,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时,通过用多媒体音频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入,并与神舟系列飞船上天的事实相结合,配以相关的视频及图片,音形结合,就能达到很好的激趣效果。

2 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例如《那棵高山榕》一课,文章以事物的名称为题,提示文章内容,同时也表达了对那棵有特殊意义的高山榕的敬仰,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高山榕是什么样的树?谁栽的?那棵高山榕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通顺。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的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扎实、有效。这样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形成了自主探究、互相借鉴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仅仅靠教师的语言、传统的教学挂图和投影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解决“黄山松奇在哪里”的这一重点,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段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接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反馈交流,这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相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蟠曲”“天然盆景”等词语和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黄山松优美、独特的姿态及人们由它们的姿态展开的美好联想,从而体会出黄山松的奇特。此时,教师播放黄山松的一段录像,为学生提供典型具体的感知材料,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缩短课堂与黄山的距离。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在境中见形,形中悟美,情感产生了共鸣,不仅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点,学生的情感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4 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9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61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在构建创新教学的同时,始终在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新课标的要求为设计教学的依据,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结构出发来优化教学策略,创设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他们积极地进行讨论和交流,使课堂氛围活跃,激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高效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一、创设趣味性的导入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一堂成功语文教学的关键。导入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来设计课堂导入,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精力,积极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探究。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实效性,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加强情感体验。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功能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动力,让他们积极地进行语文新知识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学《荷花》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季中荷花盛开的优美景色。在直观、优美的图画引导下,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阅读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跟随课文内容的描写进行积极的想象,他们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副荷花美景图,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在入情入境的学习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情感得到了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能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内容。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积极,他们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地思考和解决。在新课改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自身的能力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究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深入阅读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的语文思维在积极思考过程中获得发展,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时,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在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认真倾听,让学生理清思路,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让他们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 采用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时,通过初次阅读课文内容,他们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引导,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融入到课文中进行体会和感受,从整体上掌握课文主旨。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不断获得进步,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学习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在采用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时,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学习能力不断变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针对他们的能力进行教学的优化和改进,使课堂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 组织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1.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细节,是一个人由于多次练习或重复,使某一行为方式成为不需经过努力就自然出现的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奠定了自我学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古人有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而也可推理不疑则不进,可见,在学习中提出疑问的重要性。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多闻、多问、不耻下问。他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也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求自得来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中庸》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宋学家将其简称为学、问、思、辨、行。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仅一直被古代教育家们强调着,而且也是近代的中外教育家备受推崇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积极评价,并提供导向,要发展深层次的、新颖独特的问题,这样学生由模仿到接受、由发展运用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便会逐步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相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我们应该以趣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问的很琐碎和零乱,千奇百怪的,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为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以下开场白:“小朋友,今天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当学生猜出谜语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呀,这就是花生果。看到题目,你们有哪些想法?学生纷纷提出疑问:“花生果有哪些特点?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果?他怎样找到花生果的?”学生的提问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希望在文中找到答案。于是他们积极探索课文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搭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台

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只是舞台的搭建者、学生风采的欣赏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小学生自主性学习需要平台和空间,教师就要想法设法为小学生创建自主性学习和展交的平台,放手让小学生去自主性学习、交流展示,努力营造自主、开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在进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的预习展示时我就尽量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展示交流,而我只在一旁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适机的评价。在学习新字时,我总是让小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鼓励他们多角度识字,对有创意的识字方法及时鼓励。动手操作是自主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每课的新字都让小学生自己制作生字卡。

4.注重大课堂,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而言之,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热爱语文并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动力。让小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中,掌握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管理;自主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40-02

语文学科是渗透着人文精神,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怎样科学有效的地学习呢?那就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就必须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就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学生将来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我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正确认识“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具有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意识,能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自主支配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有效的方法、有利的条件,学习有困难时能寻求他人的帮助,能够自觉评价学习的效果等。语文教学应注重接下来几点,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中情境激趣

情境激趣,就是创设表现学习内容所反映的场景和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创设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产生差距和矛盾,从而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引发研究问题的兴趣。从古至今,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合作学习中的设疑问题

自主合作学习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现象,并发展对话,提出打算研究的问题,取长补短,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四、合作学习中的质疑探究

课堂上的问题是合作学习的核心,但问题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抓住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产生质疑、探究。比如对同一单元不同篇章风格的比较探究,或者是对类似的课文的比较研究。新课改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都是很好的可被挖掘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他是在班级集体教学的背景下,将学生按一定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并平等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互助、讨论交流,这种学习互惠互利。

1.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小组的划分,可分为相对固定小组和开放性小组。相对固定小组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水平、性格等进行全面考查、分析、整合,再分成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进行搭配分组,这种小组便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开放式小组是由学生根据所选问题自由组合临时搭配组建的,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向纵深发展。

2.建立融洽合作的新型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感觉到安全亲切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有效地学习。因此,合作中建立融洽的新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合作学习中,老师也是一个合作者,小组成员不存在班长、组员之分。虽然每个人的思维品质和方式不同,但合作着做一件事情,有一致的目标,彼此要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对方提出的想法。进行合作必须要照顾其他同学的感受和需要,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对小组负责,对人要宽容,不讥笑别人。在合作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当自身的环境与人的因素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求知识,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办法。

3.寻求有效的合作途径。合作学习只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效果,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途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拓展合作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在精诚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品格。

参考文献:

[1]陈玉珍.如何构建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交际,2010,(04).

[2]庞莉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68-0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农村孩子基于乡村的生活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下面我从思想上渗透爱的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合作学习及课后拓展等方面谈淡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的教育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爱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在农村成长的孩子特别能体会生活的辛苦、劳动的回报、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这就有利于老师进行爱的教育。教师在上小学语文课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渗透爱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爱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感情得到升华。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小学生在语文课上注意力集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得运用好兴趣这位老师。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转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法,根据语文学科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开展课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因此,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还比较窄,口头锻炼机会不多,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留意。为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适应新教材培养的需要,我在教学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试行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明显,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在试行过程中进行了由浅及深的练习,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能力练习,也成了学生爱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证明,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农村小学地处农村信息闭塞,这里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困难,而且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差异也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以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水平。首先,我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3~5人。其次选择合适的合作主题,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最后要注重合作评价,激发合作兴趣。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果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小组学习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由于小组学习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所以容易发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同学之间大胆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课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60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阅读能力的内涵包括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新时代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发展,从而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重点探究了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课堂,期望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从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从语言的独特性来看,中文的句子结构、词语组合、文章布局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合理的教学互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些相关知识和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熟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文字、词语、文章等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准确地把握文章词句的内涵,体会文章的实际情感和思想内容的重要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从双方的内在联系来看,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之间存在着互通性,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文章诵读、句子分析和段落概括等等,这些教学活动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通过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科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少有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很难对某件事物进行持续性的投入和关注,然而,兴趣本身可以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当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培养起来,其阅读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地提升,从而促进小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长此以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会使得自身形成阅读习惯,并且逐渐地意识到阅读的乐趣和好处,从而建立起长效的阅读学习模式。因此,这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内容时,教师不应该单纯地翻译和传达,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色,讲述几个相应的故事,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的兴趣会得以激发,阅读古诗词也会更加专注和认真,并且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联想。在学生充分参与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将情感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其积极性也将得到发挥,进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教授学生阅读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长期的指导和讲授,学生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以后,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阅读活动,可以在总结文章的思想内容,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等方面有效开展。除此之外,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时,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重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将阅读方法的讲授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包括分析和判断关键词句,重点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总结性和启发性文字,反复研读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受的写作和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注重语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阅读学习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阅读本身就是比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仅仅依靠教材的阅读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课外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从不同的阅读内容中也会感受到不同的魅力,不仅如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科学途径。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授学生鉴别阅读文本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好书,并且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推荐一定范围的参考书籍。在推荐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阅读文本的难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要求学生有选择地摘录优美的文字,并且记录自身的阅读感受,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阅读的本质属性来看,阅读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会存在个别差异,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上的自主意识是拓宽阅读范围、开拓阅读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条件。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