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千工作经验总结

双千工作经验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双千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双千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双千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类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建筑师对不设缝的混凝土结构的长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规范规定了伸缩缝最大间距,同时规定 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可以超过55m。随着计算分析手段以及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黠构工程师有可能在一定限度内设计出远超过现行规范所规定的伸缩缝间距的超长混凝土结构。

1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106184m2 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B、C区主楼相连.长218.1m。宽34.4m。为有效抵抗温度收缩应力,在A、B、C、D区地下一层、地下一层顶板、三、五、十二层顶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钢绞线 钢绞线结构lx7.直径D=15.20mm。面积140mm2,伸长率≥3.5%,无粘结塑料皮厚度0.8 ~1.2mm,张拉控制应力为0.75fplk,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张拉预应力筋.张拉施工采用应力应变双控。张拉端锚具采用夹片式锚具,固定端采用挤压式锚具 均采用DZM系列锚具。按规范要求,锚具采用1类锚具:锚具效率系数rlA≥0.95,试件破断时的总应变∑u≥2%。

该工程的基本特点有:

(1)超大面积、超长度连续预应力楼板结构的设计施工在国内少见,后张预应力结构内力及变形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复杂:

(2)为解决超长超宽楼板混凝土的收缩问题.楼板设置了后浇带,预应力筋的二次设计、施工及张拉与施工流水相结合。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

(3)后浇带的设置数量及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预应力的张拉时问的设定对混凝土有效应力的建立影响较大 同时,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钢筋的设置、混凝土的养护等因素对无缝设计施工的影响也很大。

2 该工程中几项关键技术

2.1预应力钢绞线固定

该工程中混凝土楼板设汁为多跨连续双向板,无粘结预应力筋需要配置成两个方向的悬垂曲线,无粘结预应力筋相互穿插.施工操作较难。所以在施工前应计算出各向无粘结筋各搭接点的标高并作比较.将标高点低于与其相交的各筋的无粘结筋先放置.按此规律编出全部无粘结筋的铺设顺序。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通常是在底部钢筋铺设后进行 水电管线一般宜在无粘结筋铺设后进行,且不得将无粘结筋的竖向位置抬高或压低.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通常是在最后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曲线开头就位并固定牢固。其垂直方向位置可用支撑钢筋或马凳控制.其间距为1~2m 无粘结筋的水平位置在图中用铁马凳固守好。在支座部位 无粘结筋可直接绑扎在梁或墙的项部钢筋上:在跨中部位.无粘结筋可直接绑扎在板的底部钢筋上。

(1)锚固端的固定。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端一般设置于构件的端部或中部。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锚固端采用挤压锚具采取内埋式做法(见图1)。对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为避免内埋或锚固端拉力过于集中致使混凝土开裂 可采取错开位置锚固.分段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端应设在板面的凹槽处.其锚固端埋设在板内。在预应力筋搭接处 由于无粘结筋的有效高度减少而影响到混凝土的抗弯能力,在锚具附近的混凝土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引起的应变超出混凝土允许应变值时将产生裂缝,此时需增加~一些非预应力钢筋来补足(见图2)。锚固位于柱端时 应考虑锚具的形状和尺寸,避免与柱钢筋相碰。同时锚固端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开粱柱核心区 以减少对节点核心区的削弱。

(2)张拉端固定。

张拉端模板应按施工图中规定的无粘结预应筋的位置钻孔 张拉端的承压板应采用钉子固定在端模板上或用点焊固定在钢筋上。无粘结预应力曲线或折线筋末端的切线应与承压板相垂直,曲线段的起始点至张拉端锚固点应有不少于300mm的直线段。凹口采用塑料、泡沫或木块等形成(见图3)。

2.2 预应力钢筋张拉前的混凝土裂缝控制

(1)合理留设后浇带。避免在预应力开始工作前结构出现收缩裂缝。留设后浇带对减少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十分重要。一般混凝土浇筑24~30h达最高温度(比入模温度高约30~35℃),此时水化热温差最大.10~30d降至周围温度 此期间混凝土产生15~25%的收缩.此为“早期裂缝活动期”。往后3-6个月 混凝土收缩完成60~80%.可能出现“中期裂缝”。一年左右。混凝土收缩完成95%.可能出现“后期裂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带问距20~

30m,保留40~60d (“早期温差”及至少30%的收缩已完成)。但后浇带间距小会造成施工时间过长、锚具使用过多 根据施工经验.采用早期张拉部分预应力筋的方法 后浇带的间距可为50~80m。后浇带留的时间最好为2个月.不宜少于6周.使得混凝土充分收缩之后再封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后期的收缩。同时应充分认识到混凝土早期膨胀人。后期的收缩也大.混凝土更容易开裂。考虑结构强度安全 膨胀不能太火。可选用膨胀率不大但后

期收缩小的添加剂(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JM一III抗裂增强剂).并应注意添加剂的使用对混凝土养护的要求。

(2)减少收缩变形的约束力 也就是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由于约束产生的拉应力。拉应力减少到低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不会出现裂缝破坏。解决约束问题可以采用滑动约束 基面可采用橡胶板,也可根据摩阻力系数为定值时。摩阻力由正压力决定的原理,可将滑动面做成向混凝土收缩滑动方向倾斜。将垂直压力分解为水平向滑动分力及与滑动面垂直分力,有效地减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向内滑动的约束力,可经过试验与计算确定倾斜角度,也可在橡胶垫板上涂硅脂等剂。减少摩擦系数,以保证摩阻约束应力 低于混凝土的抗拉应力。

2.3 施工程序的优化

通过现场施工的实践.可以归纳出以下的预应力施工顺序具有合理性:张拉施工应安排在混凝土强度已达到或接近设计强度。如一次性张拉到位,会造成板体反拱较大.甚至造成跨中项部混凝土开裂。解决途径一:可先张拉部分预应力筋或张拉力取50% 待模板完全拆除后完成100%的张拉。但这样将会大大延长工期。解决途径二:进行100%张拉.但需在张拉过程中堆载.控制板体反拱量.至施工完毕逐渐去除堆载。在一般情况下,预应力筋张拉应按(JGJ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3的规定进行。但是。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阻,不仅仅与管道的长度有关.而且还与管道的成型方式、曲率半径有较大的关系。同时张拉端还有钢筋回缩产生的应力损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 采用一端张拉比两端张拉还要有利,再者从施工角度考虑 一端张拉方式张拉次数少。施工也较简便。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可采用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以免构件往过大的偏心压力下侧面开裂。同时应尽量减少张拉设备移动次数。分批张拉时应分批计算张拉的强应力损失值,分别加到先行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内。预应力筋张拉锚固时,无论采用何种锚具,都会产生预应力筋的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施工过程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对该项损失作出补偿:

(1)对预应力钢筋适度超张拉.然后锚固:

(2)在钢筋张拉锚固后 利用撑脚将张拉千斤项直接支撑在梁端混凝土上.再张拉钢筋,然后在锚具垫板之间加上适当厚度的钢垫片:

(3)从锚夹具的结构上考虑.采用回缩量小的螺纹式锚具.或者在回缩量较大锚具外四周加上螺纹、螺帽 采用二次张拉 同样可以克服由于回缩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2.4 耐久性处理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由荷兰和美国工程师组成的小组对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28层使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楼盖进行了调查。在预应力筋曲线底部位置凿小洞并刮去塑料油脂.对预应力筋的腐蚀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预应力筋从完全没有腐蚀到产生严重腐蚀的状态均存在。其结论为无粘结钢筋存在油脂干枯受腐蚀严重问题主要原因是浇注混凝土时。端部密封不严使水渗入造成预应力钢筋腐蚀。为了有效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避免预应力钢筋的腐蚀。在施工中采用了以下措施:

(1)对于预应力筋张拉端外露锚具的情况.用砂轮切割机切断,保留在锚具外侧的外露预应力筋长度不应小于3cm.进行防腐后套上护套。

(2)在张拉端.应将预应力筋的外塑料皮距端头400~600mm先割断,待节点组装后,再将塑料包皮套穿在预应力筋上.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粘连。

(3)后浇带支模后采用高一级微膨胀混凝土浇筑.要求处理好接茬.混凝土振捣密实。

(4)对于张拉端外露的锚具 在支模后采用C40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密实。

3 结语

(1)该工程超长、大面积楼板不设缝.设计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合理设置后浇带与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相结合,施工中严格控制材料、施工工艺要点。有效地杜绝了混凝土的裂缝.工程质量可靠.是一项成功的经验。

(2)为避免大跨度现浇梁板施加预应力过程中产生的柱顶附加弯矩及柱支座约束力的影响.梁端支座可采用滑动一铰接式钢支座 待预应力施加后支座再与梁端埋件焊接,并用混凝土浇筑齐。

(3)滑动约束有利于减少收缩变形的约束力 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由于约束产生的拉应力。当拉应力减少到低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不会出现裂缝破坏。

(4)为切实保证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在施工中要加强张拉后预应力筋张拉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