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广告 修辞 劝说 机制
一、现代广告的劝说艺术与西方传统修辞学
现代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改变想法。广告修辞就是研究广告活动与消费者(受众)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据此策划广告,制定广告目标,根据广告场景,运用劝说策略,达到理想的广告效应。
劝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我们每天都在说服他人或被他人说服,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劝说者。西蒙斯(H. W Simons)在他的《社会劝说学》中明确地解释了劝说的定义:劝说是一门人类交流的艺术,用于影响自我判断和他人的行为。劝说是一种尝试改变他人思想、感觉和行为的方法,但并不通过严刑拷打、高压逼供之类的强迫方式达到目的,也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感观认识,还包含有金钱交易和物质的影响。劝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真假的辨认,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对他人和事物的评价,个人及社会的责任,甚至影响人的基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在西方社会,劝说自古以来就是传统修辞学的核心内容。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找出所有可供使用的劝说方法的艺术”(Solmsen,)。劝说策略至今仍是修辞学研究的重点。当谈及修辞学的实际应用时,布赖恩首先将其定义为“话语中信息性和劝说性的基本原理”(温科学)。因此,劝说理论可以运用于多种不同的领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广告。当代西方新修辞学甚至认为,所有书面和非书面的表达方式都可用于劝说,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动作等。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所有语言形式,更包括了所有非语言交流方式。美国当代著名修辞学家博克就认为服饰代表了着装人的社会地位,可用于修辞分析(Bizzell)。在西方国家,修辞的劝说艺术在现代广告上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二、广告修辞的劝说机制
广告作为最普遍的劝说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改变或加强受众的态度。广告人必须首先清楚他的目标是如何取得受众的信任,接受广告所倡导的价值观,然后决定该如何去达到这个目标。广告修辞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劝说策略,尤其在商业广告中,这一点十分突出。商业广告的根本目的是推销商品,也是广告人获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让消费者付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说服他们,广告人必需竭尽全力,找出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地方,让消费者相信他们所推荐的商品是值得购买的。为了使广告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广告人需要寻找最佳途径把观点展示给消费者,假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进行劝说。
广告修辞是否发生作用,要考虑到如下四个要素:一是分析受众对商品的感知过程,对受众的潜意识施加影响;二是分析受众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取得受众的认同;三是分析受众消费动机的形成过程,研究如何激活消费者的动机;四是分析受众态度转变的过程,引导受众对商品的喜爱和忠诚。下面就这四个方面,结合相关的理论,分析现代西方广告修辞的劝说机制。
1.受众的感知过程与潜意识劝说论 (Consumer Perception and Subliminal Persuasive Theory)
人们深藏于意识之后的潜意识可能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察觉到了这些刺激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与刺激因素之间的关系。刺激因素可能很微弱,在视觉和听觉上很难察觉,但足以被感受细胞接受,这个过程称为潜意思感知。
感知是对刺激因素如光、色彩和声音的选择、组织和诠释的过程。感知的选择过程指人们只需要关注很少部分的刺激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人类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消费者对他们所要关注的事物会精挑细选。
广告有很多足以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因素,包括版权、模特性别、模特姿势、广告篇幅大小、印刷板式,以及广告放置的位置等。商家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方式的广告,试图引起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的注意,包括在媒体上购买巨幅版面展现引人注目的广告,或挖空心思地将广告放置在人们目光能够得到的地方,如购物卡背面、购物中心电梯、公交车等地方,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这类广告相对于传统上印在报刊的广告更能使消费者的目光停留。
在诸多的刺激因素中,差异对比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广告人经常使用极端的引人注目的手段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差异对比,从而打动观众。然而,广告不是非得标新立异才能显示出其与众不同,只要与它所处的环境形成对比反差即可,例如,印刷广告中大量使用留白,电视广告开始时的无声都可形成强烈反差,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在印刷广告中使用经典的黑和白来强调和突出商品,将轻而易举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运用超现实主义比喻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再者,简洁明了也是一种很好的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如在“PEPSI”(百事可乐)广告中的“Ask for more(渴望无限)”。与其他华丽复杂的广告相比,这则广告非常简单,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潜意识广告功效的认识始于美国劝说理论家维卡利(James Vicary)。1957年维卡利在美国新泽西州一家电影院进行一个实验,检验广告对观众潜意识的影响。实验的内容是,在放映电影时每隔短暂的时间闪动一个瞬间标语“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乐”。这么短暂的画面,观众的眼睛根本无法察觉,但结果显示,在进行实验的六个星期内,爆米花的销量增长58%,可口可乐销量也增加了18%(Weir)。维卡利的实验表明,广告影响了受众的潜意识,消费者在不觉之间接受了广告所宣传的商品。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潜意识理论得到普遍的重视,广泛运用于商业广告。广告人通过视觉或听觉两个渠道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创造潜意识信息,说服消费者购买其商品。如在Giblet金酒广告中,广告人别出心裁地使用冰块影响受众的潜意识,冰块中的字母显示出“性”这个信息。此类广告能够触发人们潜意识的情绪反应,当人们在商场购物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些广告的商品。
除了潜意识视觉信息,消费者同样会受到隐藏在录音里的信息的影响。听觉刺激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这类劝说称为心理声学劝说。据说在美国,一千多家商店为预防盗窃,反复播放同一则信息“I am honest.I won't steal.Stealing is dishonest.(我很诚实,我不会盗窃,盗窃是不诚实的行为)”。九个月后,六家连锁店被盗的案子减少将近40%,商店损失减少六十万美元。
2.受众的认知与可能性推敲论 (Consumer Learning and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自1980年起,双路径信息处理模式在劝说理论中占着主导地位,这就是可能性推敲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该模式认为人们收到信息后可能采取两种处理途径推敲信息并改变态度:一种是深层次处理的核心路径(central route),另一种是浅层次处理的周边路径(peripheral route)。消费者透过核心路径对信息中的资讯进行仔细的考虑和评估,从而被其中合理的观点所打动。周边路径则透过低层次的推敲,通过这种路径的消费者通常对信息不感兴趣,也不会去分析信息的内容,而更多地被信息周围的线索所影响。
广告人尽可能地去改变消费者的想法,因此了解消费者的思想和心理显得极其重要,这就涉及到消费者心理的第二个过程――认知。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根据可能性推敲理论,“推敲”是指人们认真思考相关信息的程度。推敲包括谨慎地思考、观察、获取相关信息、对事物进行综合评估并最终得出有利的结论。推敲能够产生说服效果,不同程度的推敲会造成不同的态度转变过程。消费者只有在认可和赞许广告的观点时,才有可能被说服。可能性推敲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随处可见。例如,针对高端产品,商家需要从多种角度强调物品坚固耐用的高品质,某汽车广告展示的两段文字就很有说服力:赢得2006年世界汽车大赛和2000年至2006年连续6年的大奖,可见质量非同一般。而对于低端产品,重点要放在陈述的形式而非内容,如采用名人代言或形象的符号广告。
3.消费动机和期望值理论 (Consumer Motivation and Expectancy Theory)
当消费者的需求被唤醒,并且希望满足这个需求,消费动机才能形成。但是,一旦需求被激活以后,一种使消费者减弱或完全否决这种需求的焦虑感也随之产生。广告人总是尝试着创造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渴求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降低消费者的焦虑感。在广告策划中,往往运用期望值理论来达到这个目的。
期望值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强的实用性。该理论假定,人们的期望值会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当传播人的言行所传达的信息超出接收人的期望值时,信息接收人很容易接纳并高估该信息。反之亦然。期望值理论简单有效,可应用于所有劝说场景。
人们认识期望值在改变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中的作用,源于布鲁斯(R.D.Brooks)1970年公布的一项研究。他通过研究在劝说行为中应该说的或者不该说的话,试图“转变先前所持态度”,以此建立一个劝说模式。期望值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不同的信息源、消息和受众在信息劝说中所具有的不同的影响。信息源变量的研究包括信任度和可信度。研究表明,高信任度的沟通者具有优先的地位,其语言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而当一个人被认定为低信任度的消息来源时,他所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就非常有限。
当目标市场将消息的来源视为高度可信,那么该信息将很容易影响消费者的态度,这就是信息源信任度。信息源信任度由两种基本的参数组成:可信度和专业度。消息的来源可以是实名或者匿名的人,一个公司或组织,甚至可以不是一个活人,比如卡通角色。信息源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同一条消息,不同的来源会使接收者做出不同的回应。如果信息源没有进行明显的辩解,而是提供完整、客观和精确的信息,就会被认为是可信任的。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专家,并且没有明显的动机来误导大众,则会被认为是具有影响力的信息源。
因此,被公认是可信和专业的组织及受人尊敬、崇拜的名人,在这类广告中被广泛使用,如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提升了Nike品牌形象并使其销售额大增。
4.受众态度的转变与认知差异论 (Consumer Attitude Change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差异理论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认知差异论提出,人的心理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认知,它们彼此间也许会相互矛盾,这些矛盾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协调或不适。为了消除这些不协调的感觉,人们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会因此而改变以寻求“和谐”。不协调的感觉可能源于心理上的不适和文化差异,认知差异论的前提是消除人们因需求而引发的不协调行为的动力。对于广告商而言,非常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改变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态度的感觉,其中一种策略就是使人们产生一种认识差异。广告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创造出一种认识差异,使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者概念产生有利的回应。
态度的转变是人们对所处环境某些方面的感知、认识、诱导和情感状态的一种长期的重新组织的过程。消费者的态度对于广告商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影响广告商对产品的评价。一种强烈的肯定态度可成为对一种品牌喜好或忠诚。如果不是一种强烈的态度,就算它是肯定的,也不足以让人们采取行动。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广告展示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影响)和判断(认知)。这些感知和判断反过来又影响着消费者对广告展示的态度和对品牌的信任。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以及对品牌的信任最终影响他们对品牌的态度。
广告运用认识差异论的一种常见手段是恐惧手段。恐惧手段在态度和行动都无法获得的情况下,利用来自负面的威胁。恐惧是在市场沟通中的一种颇为有效的广告手段,因为消费者对于运用恐惧手段的广告具有更为深刻的记忆。比如,南非一家广告公司做的“反滥用”系列公益广告就非常有效。广告中一位少女神情呆滞地坐在购物中心的楼梯口,她的眼睛、鼻子、嘴唇乃至整个面部、肩膀、手臂上都充满了红色斑点,身边放着一块黑底白字的小牌,牌子上写着:吸食,你的结局会同我一样。这样的广告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它运用“敲警钟”的方法进行恐惧诉求,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三、结语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对受众施加影响,说服受众接受广告所宣传的观点,这与西方传统修辞学的目的一脉相承。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古典修辞学,强调以听众为中心的劝说作用。修辞活动以劝说为目的,早已为西方人所熟知并习以为常。修辞的劝说功能在古希腊就广泛运用于舆论宣传,在当代得到发扬光大,其大显身手的场所就是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其目的无非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因此,广告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受众心理进行研究,将劝说理论应用到受众的心理反应之中,在广告中科学系统地运用不同的劝说策略,以取得广告策划的成功。
参考文献:
[1]Bizzell,P & Herzberg,B.The Rhetorical Tradition: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M].Boston:Bedford Books of ST,1990
[2]Brooks,R.D.The generalizability of early reversals of attitudes toward communication sources[J].Speech Monographs,1970.37:152~155
[3]Burgoon,M.Toward a message-centered theory of persuasion:Thre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of language intensity[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75.1:240~256
[4]Festinger, 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M].New York:Evanston,1957
[5]Hamilton, Hunter,& Brugoon,M.An empirical test of an axiomatic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intensity and persuasion[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9:235~255
[6]Petty,R.E.and Cacioppo,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ttitude Change[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6
[7]Simons, H.W.Persuasion in Societ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1
[8]Solmsen, F.The Rhetoric and Poetics of Aristotle[M].New York:Random house,1954
[9]Weir,W.Another look at subliminal“facts”[J].Advertising Age,1984
[10]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山地住宅;营销战略;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建设的时间、空间和布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选择自然环境优美、靠近都市的山地进行住宅建设,将成为城市住宅开发的一条重要出路。如今,山居已经不再仅是一种文人偏爱的文化,作为一种住宅发展的趋势,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本文基于对山地住宅的重视,在其营销战略与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1山地住宅的定义
山地住宅:我们一般定义为依山地而建,供人们居住的建筑物为山地住宅。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依山而居历史悠久,大量的山庄、别墅、书院、学舍、庵观、寺院等建筑,都蕴涵着深远的山居文化。这些建筑不仅依地而建,更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和诗情画意的融人。我国传统的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是山地住宅的典型。本文研究在现代房地产企业运作下的城市山地住宅项目,农村村民居住的山地住宅以及书院、学舍、庵观、寺院等建筑项目暂不在研究之列。
2我国山地住宅开发的可行性
1)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的扩大,一系列的矛盾和环境问题集中在城市里表现出来,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导致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希望能在城市近郊或城市外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
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高收入阶层人群出现,他们已不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开始逃避城内不良生存环境,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和生活理念。
3)居住环境是一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消费品,这样就使有较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城市近郊山地成为稀缺的公共物品,某些居民愿意出更多的钱而居住在更理想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合理的消费行为。
4)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回归自然”人居理念驱动下,使房地产开发商依据这种消费心理会选择这种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开发来构建市场,这样促使位于城市内部及近郊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地成为现代都市居住楼盘开发的首选。
5)我国大多数城市距山地较近的空间选址为山地住宅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必要的辅助条件。
3我国山地住宅市场营销与发展现状
1)我国山地住宅现阶段主要作为一个概念在积极推广,但是业界仍然有很多山地住宅的表现形式。如别墅、山地排屋等。山地住宅这种概念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2)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居住观念的改变,城郊房产迅速发展,适合中高收入阶层购买的别墅、排屋更是遍地开花。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附近的山区开发建设了不少山地别墅式住宅,购房者多为城市中较高收入阶层成员,购房目的多为购置满足度假、休闲等需要的第二套住宅。
3)作为山地住宅项目,国内房地产企业重点停留在开发别墅等高级住宅项目上。很多项目都是超级豪华的别墅住宅。山地住宅巨大的市场总量正在逐渐为市场所激活。
4)山地住宅项目开发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不够清晰,营销策略也是停留在普通房地产项目的营销手段的组合,同时强调高容积率,对原有生态破坏严重。这与山地住宅作为住宅发展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4山地住宅的营销战略
4.1 SWOT分析
1)发展山地住宅,与平地住宅相比其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居住优势:①环境优美的山地住宅,能最好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②山地住宅完全符合中国五千年来对住宅科学选址的居住总结;③山地住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④山地住宅的适应性广,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作灵活调节,这便确定了自身发展的潜质。山地住宅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其拥有的优势将是其他住宅远不能比拟的。绿色的山地住宅势必成为时代居住发展的趋势之一。
2)发展山地住宅,有其固有的劣势:①住宅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协调困难,景观设计有一定难度;②山上建筑的工程技术局限。
3)发展山地住宅,存在很多机会:①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山居文化。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依山而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②事实上,在国内许多城市近郊荒山已成为开发热点。近郊山地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③汽车的普及以及道路的畅通,缩短了山地住宅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距离,为城市居民迁出城市中心地区、到城市周边的山地住宅居住创造了先决条件;④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居家办公成为可能,人们即使远离主城区,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⑤科技的发展为山地住宅带来灾害防范、公共卫生等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山地、丘陵占三分之二,平地只有13%,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4)发展山地住宅必须注意潜在的威胁:①城市人们回归自然后,又想回归城市的心态难以把握。叶公好龙的本性又使现代人不能离开城市太远;②风水学是一把双刃剑,风水说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
图1中不同的因素不同的组合就成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在现阶段的中国具体市场环境下山地住宅有其特有的目标市场。经济收入状况是住房购买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职业构成不同所带来的收入差异在社会区域形成中将会起重要作用,并由此导致购买住房档次的差异。
我国现行住房改革相关政策中,将商品房大致分为高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价出租房三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所提供的选择。山地高级住宅区的开发正是上述机制在当前的城市住宅扩散中有很好的验证,考虑其特有的稀缺环境成本内部化所带来的经济成本的增加,导致其房价必然要高于普通住房,要求购房者必须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收入来源。
4.3目标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择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中产阶层”作为山地住宅的目标市场。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细分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基本分属五大类型:
1)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雇员。
2)中、小规模企业的商业精英阶层(企业家)是经济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中、小型私营企业主,国有、合资等企业的承包经营者。
3)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政治精英),行政职位大概是分属于局级、处级、科级。政治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据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官员已成为中产阶层。
4)专业人士(智力精英)。文化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涉及的领域很杂,包括教授、研究员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大、中学教师,建筑师,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科技人才。
5)新型文化人。影视制作人、编辑、记者、专业撰稿人等。大都工作在朝阳型的文化产业,并能从资讯中接触到大量的消费品位、潮流等信息,被称之为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的新型小资者的文化媒介人。
4.4品牌战略
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呈现这样一些倾向:时尚消费、品牌消费、文化消费、品位消费、休闲消费与享受型消费。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名称、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标志、品牌色彩、品牌包装以及商标等要素组成。如果用最简单的概括来表述:品牌就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又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心认同度。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山地住宅与平地住宅比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差异,山地住宅实施品牌就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实现品牌文化、居住文化差异化。山地住宅如何在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更进一步的差异化,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选择绿色营销和文化营销来构建山地住宅的品牌。
1)重视“生态”概念,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房地产企业的卖点正向“生态”、“健康”转变。这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根本即是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也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对山地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尽可能的尊重、利用,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念,注重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充分考虑周围环境气氛,处理好单体建筑与环境及背景建筑群在风格、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绿化也是实现生态住区的重要途径,又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品牌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文化品味是超越产品实体层的抽象观念形态,它构成了品牌的灵魂。人居精品不仅给消费者物质上的满足,而且更多地是带来文化色彩和精神享受,其魅力正是植根于消费者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和崇拜,而使品牌经久不衰的秘密是隐含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力.文化并不虚无,要真正将文化融人到社区环境中,融人到建筑作品中,融人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融人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功地运用文化所特有的沟通能力,聚集具有类似文化素养的人群,通过项目的开发与之取得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使该人群成为公司忠实的潜在消费群。
5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4P&4C)
4P 4c都是营销组合理论,4P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4c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消费者购买的方便性、有效沟通。许多学者认为4P理论的思维基础偏重于企业,它比较适合产品供不应求或竞争不够激烈的市场环境。4c理论的思维基础偏重于消费者,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4c理论并结合4P理论中的分析角度来探讨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
5.1产品与顾客
山地住宅项目不仅通过建筑要素为顾客提供核心利益,还通过环境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人文要素、形象要素为顾客提供附加利益。在统一品牌运作下的山地住宅项目以绿色营销、文化营销为主要营销手段,坚持以顾客为中心,遵循自然改造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和特有的产品设计原则倾心为“中产阶层”打造山地住宅精心之作。
1)山地住宅的规划原则。山地住宅的规划原则应是生态先行、景观先行。山地住宅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保护原生态及生态景观。山地的原生态及生态景观,大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有的还涉及水域生态系统。首先要求保护原生态系统,使地形、溪流、植被,鸟类与其他野生生物的活动路径及栖息地等都有其连续性。其次,好的土地规划要尽量地减少现存格局对各种“流”(气流、水流……)的干扰。
2)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是应该做到景观先行、人工与自然和谐。“先造景观,后盖房子”。“中产阶级”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他们对景观的要求已不是建筑单体中插入绿化,而是对成片规划的景观有着强烈的诉求。
3)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原则。建筑应是景观中景点的主题,故建筑纳入景观中。建筑设计要照顾其形体、色调、环境等要素(即处理好微尺度的景观),同时要注意住宅区的总体布局(即处理好小尺度到中尺度的景观)。住宅如果是联体,则需考虑风格统一的问题;住宅是各自独立、分散的,则可以林木和围墙隔离各座建筑,使其自成系统,其建筑风格可各异、各具特色。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要同步进行,使其风格一致、协调。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要通过对地块山形地貌的理解,找到最有效的构思方案。如建筑沿等高线随山体布局,形成了收放自如、起伏跌宕的局面;再如根据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台基面积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使每幢建筑顺应山势,与坡地交错,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住宅的场所,同时也避免了对自然山体的破坏。坚决避免简单地把平地住宅搬到山上,楼型呆板,色彩单调,不能充分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使建筑与山体有机地融为一体;坚决避免片面追求容积率,在山上建造高密度的小区,使山景住宅的舒适度大打折扣。
5.2价格与成本
“中产阶层”有强烈的品牌情结。品牌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增强企业形象的定价目标应该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山地住宅定价应该考虑品牌形象与品牌溢价、消费者物有所值的消费心理、与竞争者的差异化优势以及竞争者价格与企业成本。
5.3分销与便利
消费者的购房行为是一个程序相当复杂涉及面较广、跨度时间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投入的不仅是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山地住宅项目的销售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售楼部。售楼部的设置一般有现场售楼处、市中心售楼处、集团公司总售楼处三种方式,山地住宅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并用。售楼部是实现销售的重要战场,也是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必须重视现场形象的包装,使之符合公司的统一形象;必须增加对现场人员的培训,提高销售执行力度;必须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真正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必须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定期分析整理,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现场售楼处便于客户现场参观考察,眼见为实,给客户非常直观的感觉;因为山地住宅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市中心售楼处很有必要,便于促进成交、便于为客户服务;集团公司总售楼处则把公司所有在售项目统一展示,整合营销资源,整体上给客户良好印象。
2)网络。选购房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慎之又慎,反复衡量比较的结果。“中产阶层”经常与网络打交道。选择网络销售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建设一个房地产企业网站,不过网络重点在于展示,让购房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全面了解开发商背景和楼盘产品特色,增强购房者的信心,这对于房产开发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论文摘要:美国电影的商业成功,无论是从单纯的票房价值、产业的规范良性发展,还是美国电影的全球化影响,文化传播的博弈渗透,均在电影学界和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分析其背后的根源对国产电影有一定启示。首先是国产电影不能一味的模仿;其次,应注重中国电影品牌经营的必要性;再者,中国电影应该注重后电影市场发展战略。
近期好莱坞大片又开始集中上映了,如:《碟中谍4》、《猩球崛起》等等,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影片似乎都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宏大的制作阵容、超级明星、火爆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虽然好莱坞电影一直以他太过商业化的运作受到诟病,但是其出品的影视大片少有投资效益倒挂的作品,足以说明其商业营销模式的成功。下面通过对影片《2012》分析,探索好莱坞大片的营销方式。
《2012》一部灾难影片,为什么能引起轰动效应呢?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人们一度曾经十分关注的蛊惑人心的“玛雅预言”中关于“世界末日”的许多不安与猜测。在影片《2012》中,中国元素破天荒的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强大正面力量,显现出好莱坞开始谋划新的市场策略,并以此展开一系列的工作,从影片剧本撰写、取景拍摄、目标人群文化展现等,都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环顾《2012》播映前后,国内媒体自发式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断刺激了大众的期望,可以看出《2012》确切的中了中国人的内心需求,而这更进一步地验证了好莱坞在关注人们心理的需求方面的高明。在电影上映前,还通过各种各样的线上活动为影片造势,利用此机会宣扬“2012年是世界末日”,还有一些一直想红的科幻作家、危言耸听的作家都听到了这部电影的“召唤”,纷纷成为这部电影的最佳推手,帮影片在网络上拼命写一些信息。
这就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整合营销运营体系。美国电影的商业成功,无论是从单纯的票房价值、产业的规范良性发展,还是美国电影的全球化影响,文化传播的博弈渗透,均在电影学界和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分析其背后的根源,宏观经济稳定、产业化结构合理、商业环境活跃等固然是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美国电影的商业运营中,营销像在其他商业经营领域一样,起到了激活全局、攸关成败的关键作用。
整合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以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营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使企业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战略目的。所以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知道如何分析观众,了解电影观众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制定战略,认真剖析观众心理。例如,根据市场调查,结论是轻松电影和严肃型电影分别占据该调查的76.7%和60.6%。而美国各大电影公司正式按照这种比例来决定拍摄影片类型的,这样保证了影片有良好的潜在市场,而这个市场正是营销传播的基础和舞台。
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借鉴好莱坞成功电影的营销策略,以实现产业化经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呢?抑或是在发展中不断探索自己新的出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之路?在不断地了解中国电影营销并且结合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营销策略后,我自己产生了一些关于中国电影营销的一些思考。
首先,中国电影在营销策略上不能一味地追求打造中国电影的“大片”。以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四大”商业电影模式固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本身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促使我们去模仿,但是我们还应时刻记得我们自己的中国国情,盲目模仿好莱坞“大片”模式、走资源耗费型电影生产与消费模式会使得电影的发展走上一个一味跟风的道路,所以应时刻立足于国情,走中国自己特色的电影营销发展之路,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其次,应注重中国电影品牌经营的必要性。电影品牌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就是一个可以依赖的,而且被观众所确认的、电影产品的标志。一个正常的消费市场,是由不同的品牌商品来带动的,不同商品的不同功能定位、价格定位、消费者定位组合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消费市场。电影市场也不例外。电影进入市场后,在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观众就是消费者。而要培养观众一种成熟稳定的电影消费习惯,就要树立品牌。好莱坞的环球电影公司把拍摄场地变成了主题公园,接着电影的魔幻技术,魔幻般地把主题公园开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并且凭着对电影明星的包装,还开发出一系列的附加产品引领消费的潮流,这种潮流既带动了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热情,也会引发其他消费行为的发生,这样,两者相互促进,给美国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好莱坞电影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电影品牌的繁荣。而中国电影就应该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电影。
再者,中国电影应该注重后电影市场发展战略。后电影市场是指非电影票房收入的,由电影而产生并与其密切相关的所有的产业市场,它包括电影品牌、玩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市场,电影书、dvd、cd等市场。在好莱坞电影王国中,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可以只占到这部电影总体收入的1/3左右,其他收入主要是靠着后电影市场的开发。而目前中国电影在后电影市场开发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后电影市场开发上,中国电影可以整合非娱乐企业资源(联合促销、贴片广告、相关产品开发和特许经营),也可以对纪录片、电玩、游戏等多元化市场全面出击,以取得较好效果。形象产品开发,利用影片剧照制作海报、t恤、图书等产品。还有,与企业做贴片广告,获得巨额利润;在影片中加入软广告,为企业宣传产品。总之,充分利用影片资源,做好后产品开发。
最后,中国电影还应注重良好的口碑效应,整合营销配套。酒香也怕巷子深,卖电影重吆喝已经成为营销重戏。中国电影营销显然已经度过单一票房营销模式为主的初级阶段,迈入以票房营销为主、以非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的进入市场完善期,和好莱坞的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锁式营销方法,相距甚远。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中约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有约80%则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也就意味着非银幕营销的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的成功与否。而中国现状恰恰相反,中国电影营销还有要经历以票房营销和非票房营销并重的营销模式(发展期)———以非票房营销为主、以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成熟期)两个阶段。20%票房对比80%的非银幕营销时候,我们的电影才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迎来了130亿元的好成绩,比起2010年票房突破“百亿大关”再度大幅提升,不过在这个让人欢欣鼓舞数字里国产片特别是大片的成绩却有些令人失望,因为在去年国产影片数量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获得的票房却难达到总票房的一半,同时截止2011年12月25日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国内票房前三甲分别为《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而国产片却无却无缘前三强。尽管去年保持了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势头,不过隐忧不断的国产电影能否在在2012年迈向更高的目标就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共同努力了。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交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师生间教与学的平衡,以达到双方都能有所收获。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围绕交往教学的基本思想、交往原则和教学设计三方面,就交往教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交往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前联邦德国产生。1971年,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了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
一、交往教学的基本思想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能发现:一旦某些学生与某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关系搞僵了,这些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而倘若某些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融洽,并建立了友谊,即使这门学科难学,也会因为热爱这位教师而迁爱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上。显然,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情感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把钥匙,能更好地开启学生个性自我实现的大门。
1.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
这更贴近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人生活在群体中,必然要进行交往,任何交往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进行。处在交往关系中的人总是以一定的角色出现,都不希望因交往而造成时间、精力或财富的浪费,而是期待通过交往有所收获。当然,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一定的内容,也离不开一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和内容都有可能受到干扰,但同时又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加以控制的。上述这些基本内容都可以作为教师改进师生交往关系的手段。比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和教师都处在积极交往过程中,即使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也不例外。某些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表示沉默,这并不是脱离交往,沉默也应看成是交往中的一种信息的传递。它或者表明一种要求,要求教师把问题说清楚,他们听不懂而沉默;或者表示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讨论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等。教师应当提醒自己去了解学生沉默的原因,并设法打破他们的沉默,否则将会剥夺他们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或者使他们一直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造成损害。再如,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其效果并不理想,起码缺乏长久效应。教师不仅应当把自己所教授的一切,而且应当把自己对学生的批评与表扬,以及学生由此做出的反应都视为交往的内容,不能对任何交往的内容掉以轻心。在交往的角色关系中,师生应合作地进行交往,教师应放弃绝对权威地位,做到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教学相长。
2.交往教学论将“解放”作为教学目标和手段。
交往教学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教育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为了达到“解放”的教育目标,教师本身也应是不断地摆脱社会的、技术的、自然的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面向学生的、合作的,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决,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使之具备各种才干与自我负责的态度等素质,与教师在交往中趋于平等关系。而这些素质的获得,就是交往教学论中称之为“解放”的教学目标。它也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交往教学的合理交往原则
1.交往教学首先应遵循合理交往的原则。
在合理的交往中,师生关系应是融洽、坦诚、开放、相互包容和相互支持的。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他们并没有得到详尽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这种关系中,沮丧和欢欣能被一一分享;在这种关系中,能冒险地采取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地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这种关系中,他们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在合理交往中,师生双方都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生动地展现自己,从而真切地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2.实现合理的交往关系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虽然是施教者,但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过于高高在上会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识和自信心,从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对教育影响力加以选择,而不是无条件接受;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经验、学习目标以及制约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思路以及对问题的认识等,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科书或教师预定的“轨道”,而可以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表现者,而不应该是“被使役者”与“被遗忘者”。教师只有对此有深刻认识,教学中的合理交往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交往教学的教学设计
交往教学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实现交往教学的基本目标,真正做到合理交往,笔者认为学生的“起点行为”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内容选择上往往只注重材料的选择,而忽略了学生逻辑结构的基础,即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架。要解决这一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先联系学生的“起点行为”,循序渐进,去设计教学。所谓“起点行为”,是指个体在学习某知识技能之前已有的相关经验基础。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先按照学生已有的起点行为设立教学目标,而这种教学目标以学生在某种行为上改变到何种程度为目标,即行为目标;而教学目标达到后学生能具体表现出的行为,即终点行为,则是教学最终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解放”。
从学生的起点行为到终点行为的研究,就是一种学习过程逻辑结构的研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行为目标所处的各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充分考虑学生素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结构。比如,去年,笔者担任初二七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各个班的学生在起点、学习习惯和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起点行为”。就实验班而言,学习的起点较高,已有的知识结构要比地段班的学生来得充实和牢固,学习能力较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选择了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设为准备、传授帮助和答案3步。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框课题来讲,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侵权行为该如何处理。采取的步骤是:①提出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之道;②在这个过程中传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知识,并用图表、事例加以引导,允许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如他们提到了维权可能面对的各种难处,也有学生提出遇到这类问题索性自认倒霉;③问题的提出引导师生走向答案。此时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的知识要点,并回答一些实际问题。笔者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更多更好地展现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实验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的需求和乐于积极表现自我的愿望(尤其初中学生)。学生反馈良好,有的实验班还要求课后对全班同学在消费过程中是否受到过侵权进行调查,这也应该算是教学交往的再延续吧。
一些时候,学生面临分数压力、升学压力、学校压力、家长压力,产生厌学、恐学、逃学行为。而在教师又往往习惯于专制的教学风格的情况下,交往教学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它提倡教师用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师生交往关系,提倡师生平等交往,在教学中加强合作,注重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交往教学论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实际也有指导意义,有助于解决上述提到的教育困境,更好地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护理管理
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1],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医疗市场,本院护理部更新观念,抓住机遇,通过分析本院护理队伍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深挖内部潜力,以配足人力资源为基础,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铺路石,激发人员的竞争意识,继之将护士继续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从而激活了队伍活力,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保证了护理人力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
1 护理人力资源状况
1.1 年龄结构 2006年初,本院有护理人员150名,开放床位280张,病床与临床护士比例为1∶0.3,护士与医生比例为1∶1。年龄结构见表1。
与上级医院相比,我院不仅人员力量不足,而且队伍老化严重,新毕业护士少,医院没有合适的岗位安置老护士,这对护理管理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
1.2 学历结构见表2。
从表2中看出,中专是本院护理队伍的主体,再加上工作后许多护士缺乏系统的规范化培训,造成人员观念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不仅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本院护理科研的开展。
1.3 护理服务水平低,竞争意识差 由于主客观原因,护理人员每天机械性地执行医嘱,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多数护士缺乏人文知识、沟通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护理部为改进服务做了很多工作,但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仍有不满意现象。因为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其消费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2]。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护理人员工作中缺少危机感,竞争意识差。
1.4 护理管理水平较低 护士长学历多为第二学历,知识结构局限,所获得管理知识也不是通过系统学习,而是短期培训,多数为经验型管理和功能制护理管理模式。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管理能力,造成管理的盲目性、被动性。造成本院护理质量进步缓慢。
2 管理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护理部首先更新观念,视“危机”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认为除了加快护理改革,别无其他选择。并提出了“两年达到全市护理质量领先水平”的战略目标。
2.1 招聘合同制护士,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在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改革的第一步是以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为基础,在增加正式护士的情况下,将合同制护士这一新的用人机制引入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配置见表3。
人员配置中,本院采取的措施是视科室工作量、风险环境而定,增加关键环节如早、中、晚人员排班,而且小儿科、急诊室夜班都是双班制。合同制护士的来源为正式医学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经报名后有护理部进行考试和答辩,择优录取,试用期3个月,待遇分试用期、考取执照前与注册后3个档次。她们的工作职责是在分管护士的指导下工作,主要内容为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接送出入院患者、陪同患者做各种检查等。这样,不仅使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护理人力不足与工作量大的矛盾,保证了护理安全。
2.2 改革旧的传统观念,提高竞争意识 最难还在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护理人员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太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限制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步是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铺路石,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护士长公开竞聘上岗,15名学历高、素质好、有管理能力的人员走上护士长岗位,最年轻者28岁。对于护理人员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护士长选护士,护士选科室。有的护士深受科室的青睐,也有个别护士上交医院,安排到津贴较少的科室。用人制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竞争意识,而且看到了护理队伍的希望-老的有经验,年轻人员有理想。借此,抓住机遇,在全院护理队伍中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为医院做什么?”的大讨论,要求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维方式,承认差距,主动向先进看齐。利用5•12护士节举办“假如我是患者”的演讲会;并以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大家,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从而树立起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感情。护士有了精神支柱,队伍有了活力。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为医院塑造了良好的护士形象。
2.3 改革质量管理方式,培养主人翁精神 众所周知,护理质量管理是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它是一种责任机制,因此必须是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全员负责。我们改革以往单纯的护理部、护士长检查 与传统的扣、管、暴光等方法,将质量标准贯彻到了各个科室和全体护士,根据能级对应的原则,对每位护士都委以岗位责任,如有的负责带教科研工作,有的负责检查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的到位情况;有的管理急救物品等。科室定期进行一次质量管理会议,人人发言,提出存在的问题,大家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护理隐患”,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对于管理好的护士长、护士护理部及时给予表扬和奖金鼓励,使她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工作中自觉地维护医院的声誉,都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
2.4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启动护士的求知欲 在护理队伍中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的护理学科,应是护理管理人员应尽的责任[1]。渴望了解护理新知识,掌握护理新技能,是每个护士的共同心愿。调查本院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都有希望提高学历层次,这是护理队伍的实际状况。为加快继续教育步伐,我们采取“四个结合”的办法,来启动护士的求知欲。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让新老护士“一对一”结合。老护士向新护士传授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新护士理论知识丰富,有创新意识,她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实践证明,理论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呈现它的价值。第二是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教育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决不仅仅局限在专业领域,人文学、法学、管理学等在护理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渠道教育护士要加强护理品格修养,理解患者的痛苦,展现博爱情怀;举办护士礼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培训班。组织护士观看,《护理沟通艺术》、《护士行为规范》录象等,为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法律意识创造优良环境。第三是重点培养与全员培养相结合。为培养优秀护理人才,加大资金的投入,经常选派年富力强的护士外出参加学术会、学习班,进修新技术、新业务,以次来带动医院护理质量。尽管如此,本院仍将全员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面向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开展三基训练,理论考试采取口试的方法,既避免了作弊,又锻炼了胆量。科室定期开展业务讲座,护理部每年举办一次护理学术年会,护理队伍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第四是写与做相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根据《条例》规定,反复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强调护士在工作中一定要履行告知义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做的规范、说的明白、写的准确。这就是写你所做,做你所写,查你所做[3]。为写好护理记录,护士们加班加点,对不懂得问题,及时请教,学习热情非常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每个护士都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2.5 运用情感支持和物质奖励措施,稳定护理队伍 目前许多医院存在对护士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只把护士看作单纯的劳动力,忽视了护士发展提高的心理需求[4]。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护士认为自己的工作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导致护理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医院护理队伍老化,笔者认为老护士是医院的财富,她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等,为此除个别身体较差的同志外,绝大多数40岁以上的护士都在临床一线,她们是科室的主力,分别担负着科研教学、质控、信息管理等工作,并且有许多老护士也深受患者的欢迎。对于自学考试的护士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毕业后在大会上表扬、发纪念品和奖金(奖金高于医疗人员的10%)。在医院工作中,护士围着患者转,护理部就要围着护士转,关心护士生活,满足她们的需求,为护士争取岗位津贴、晋升指标、住房、干部提拔等问题。护士有了困难,主动帮助解决,哪个科室工作忙时,及时抽调人员帮忙,想护士之所想,急护士之所急。通过以上措施,本院已经成为一个护理人员的大家庭,一种职业自豪感在我院护理人员的心中油然而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敬业风范已蔚然成风。
3 体会
面对当时护理人员的现状,护理部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快护理改革的步伐,积极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几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护理人才。到2007年年底,本院自学本科、专科毕业护士已达73人,本科毕业3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护士总人数的53%,一名护士出国深造,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护理论文20余篇,“新型清创缝合台”和“瘫痪患者下肢功能保持器”均获国家级专利,引进先进护理项目十余项,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住院患者满意度在98%以上。在多次全市医疗护理质量检查中,无论是护士素质,还是技术操作均得到专家的交口称赞。实践证明,管理创造环境,环境造就人才,以人才推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苏君.护理管理者在继续教育实践中的责任.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3.
[2] 李明子.“入世”给我国护理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护理管理杂志,2002,2(2):3-5.
关键词:初中政治 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联系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三、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要联系学生实际,去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活动,关键在于体验和实践
教师要配合教学任务,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成若干组,回家问父母和亲戚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买到假货、被商场强制消费、在消费中没有得到尊重的经历。然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商场是否张贴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每一组都要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并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假期里,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例如,笔者为初一的学生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
五、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I)06-122-03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热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眼光放到了自主创业上。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受择业理念束缚、创业成功率低等因素影响,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普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创业活动兴盛,而国内的大学生创业还刚开始起步,与国外差距较大,所以冲破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创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必然成为就业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同志早在1999年就强调,要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初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的学生创业机制正逐渐确立和完善,在这种体系下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平等性、竞争性、规范性特点,为大学生主动立足市场、独立自主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受传统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敢创业、缺乏进取精神,仍然幻想能如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企望通过国家机制获得就业机会,为此公务员考试等成了他们就业的首选,但公务员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有近100万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至2010年面临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近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及受美国金融风暴冲击,企业倒闭、就业岗位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再有过去所谓“天之骄子”的优势,就业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社会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想消化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就很难,各级高校对培养出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无能为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了国家、社会及家庭关注的一大难题。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而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创业素质,才能缩小和社会所需人才的距离,通过主动开拓创业之路来拓宽社会就业岗位,减轻总体就业压力。
(三)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现实要求
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诸因素中创业心理素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既不能充分估计创业的风险,又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诸如管理领导才能、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等。虽然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看到严峻的社会就业现状急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校期间也能够去努力学习,并主动寻找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能力,但由于个人经验和水平的局限,很多大学生对如何走人社会还是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奋斗思路,看不到自己和社会的差距,还有些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不知从何做起,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如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敏锐把握市场动向的能力,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抗压能力,诚信度不够,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对他们以后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社的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比较关心,其中性格与气质、人际交往、成功心理学等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健全大学生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他们的就业思想由等、靠转为主动创业。国家“十二五”规划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将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因此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一)自主创业的意识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们往往觉得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才是他们就业的理想去向,自主创业被大学生们看成单纯的做生意,类似小商小贩,对自主创业的错误认识以及大学生的虚荣心迫使他们不愿意自主创业,所以近年来公务员报考愈来愈热,自主创业的大军里却很少看到大学生的影子。自主创业还仅仅停留在意愿层面上,就业、考研依然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能挖掘自身潜力,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因此,自主创业意识是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
(二)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
创业热情是创业者创业行为和创业思想的动力组织,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有热情,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自我实现的渴望,促使他们的创业热情更加强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目标明确,企望通过创业积累财富,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这种创业的热情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必要因素。创业是非常富于挑战性的,也是
非常不易的,创业的成败并存是对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的检验,更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大学生要有独立、坚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要有敢于冒险以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意志,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耐挫力和寻求变革、大胆创新的意识,惟此方能创业成功。所以,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辅导的重要内容。
(三)自主创业的能力
自主创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理念要求很高。在当代的创业教育中,“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是具有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广义上的含义,其内涵体现了创业者的困难与艰辛,体现了创业过程的开拓与创新,因此,创业活动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合理的结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来促进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以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为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逐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要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意识。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课程较多,但主要倾向于知识传授,对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加快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主动创业意识,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创业成功比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广大的意义。高校应通过策划、设计、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课内课外、集体个体活动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让那些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及早进行创业模拟实践,使其在毕业后顺利跨进大学生创业的行列,同时带动其他同学创业。高校应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创业教育往往侧重于倡导,学校未能在创业实践方面探索出很好的途径。据调查,高校开设创业大赛的较多,且往往局限于比赛,活动结束后没有后续支持,获奖的创业计划大多因创业基金的欠缺而被束之高阁。所以,高校应建构科学合理的创业体系,在针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与社会上相关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的创业规划与企业开发搭桥,并大力筹建创业实习基地,广谋创业基金,组建创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出谋划策,为大学生毕业后开创创业道路积累经验。此外,高校还要加大创新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可从大二学生起开辟专项基金创设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还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与当地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共同举办科技文化节或学生创业成果展。或针对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把学校的服务机构管理机会优先提供给毕业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产、供、销相关知识,熟悉创业流程,为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自主创办、经营企业或实体公司,甚至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
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完全的人格品质,如自立、自强、创新等,以及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创新人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创业心理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可以采取创业榜样激励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养成。榜样示范和典型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崇敬,并在人格养成方面促进目标的具体和形象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创业环境熏陶,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起到帮助作用。在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学校的创业心理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加强全面、细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构筑创业思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有利于帮助学生遇挫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创业。因而,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调整自己创业中面临的任何问题,从而消除各种心理不适,恢复平和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为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心理素质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一代,渴望获得创业成功的需求心理大,因此在大学既要对知识、事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逐步培养较强的事业心;还要扩大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激活创新思维,学习创业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创业中不断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挫折耐受力的培养
失败或成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勇于创新、乐观自信、团结合作、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和坚定的信念等是大学生理当具有的重要品质。但目前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弱,踏人社会后,残酷的竞争会对他们的意志力造成很大影响。创业既富于挑战性,又成败并存,所以创业的历程更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要意志坚定,要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不退却,能够变逆境为动力。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很多困难,所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耐受力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教育中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能把失败看做积累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就能超越失败迎来巨大的成功。
总之,自主创业正逐步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新趋势,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欠缺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良好创业人格的养成,并促使其真正成为创业型人才走向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人创新力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梅 强,谢振宇,赵现兵,创业辅导体系建设及其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2):97-98,
[2]高 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9-90。
[3]郭韶敏。高校创业心理辅导实践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2011,(3):126―128,
[4]张含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2011,(2):50-51,
[5]张 楠,北京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