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3-02

专业型硕士(后简称专硕)是为满足对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学位[1]。自1990年设置专业学位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工学的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学士、硕士及工程硕士,难以适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克服专业型硕士过少,学术型硕士(后简称学硕)过于理论化而实践太少的问题,教育部于2009年设置并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同时减少招收学术型硕士[2]。然而,由于专硕目前的培养模式多传承于学术型硕士,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难以适应国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3]。由于专硕是新设置的学位形式,其培养模式仍在探索完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为例,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各具特色,但均按照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因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各二级学科独立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4],致使研究生入学考核、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学制过短、培养内容沿用学硕、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其培养效果未达到预期,就业情况相比学硕有一定差距。以长安大学为例,专硕的就业率约比学硕低10%~20%。为规范专硕的培养,提升专硕的素质,应针对其培养要求,优化及完善培养模式,即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评价。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深化策略

世界上主要国家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及学制信息,大都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硕士着重培养对应学科领域中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修养水平,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学术型硕士一般分为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制多为2~3年,培养方式一般为授课、部分课程实践加毕业论文。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对理论修养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没有特定要求,专业型硕士名称根据学科确定,如工程硕士或工商管理硕士等,其学制多为1~2年,教学及考核方式多样化,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公司实习、课程实践等形式都可灵活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专业型硕士在国外综合采用论文、设计、报告甚至结业考试等形式来考核研究生是否具备了从业的实践能力。同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硕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国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定位同等重要,两者培养方向虽有不同,但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一致[6]。专硕的培养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的思路,专硕培养过程中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课堂学习环节偏理论化、实践环节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培养时间偏短、考评体系未针对专硕培养特点等问题。在优化专硕培养模式时,应依据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学制,依照专硕在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优化各培养阶段的培养计划,确保专硕能力的培养。

2.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优化

1.学制。按硕士培养要求,硕士的培养应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阶段、理论总结升华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等,上述培养阶段分别对应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学校)、学术论文撰写、项目实践(校外)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教育部建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学分制培养,其学制一般为2年,在学期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7]。在专硕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第二学年为项目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多数学校对专硕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专硕作为和学硕有同等能力培养要求的学位,难以在2年或更少时间内达到学术型硕士2.5~3年的培养要求,加之未设置有效的退出机制,使其培养要求较难达到,建议延长其培养年限至与学硕相同,从而使专硕成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高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各专硕的课程体系多沿用学硕,仅在学制及所修学分等方面有差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要求等差异很小。建议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的性质,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及科研型课程[8];专硕课程体系的优化思想为加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建设,适当减少科研型课程;为夯实专硕的基础,需开设足够的基础型课程,其中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基础性课程可适当合并;可根据专硕的培养要求及优化的学制,将专硕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培养、学科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着重基础性课程的培养,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集中开设校内实践型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校外实践环节,在此期间除完成所实践项目外,还应将所实践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若培养机构校外培养条件不成熟,可由通过参与或主持校内导师的工程或科研课题等形式完成;第三学年为所学内容的升华,完成毕业考核。

3.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按照专硕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专硕的培养效果。为实现专硕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过程的监管体系,提出建立“五级考核体系”。五级考核体系分别为:入学考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五级考核体系同传统硕士考核体系相比,增加了入学考核及独立的实践环节考核两个环节,并对其他环节的考核结合专硕特点进行优化。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完结后,由实践负责人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直至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4.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是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及突出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监控体系的重点,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专业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专业型学位应注重高水平工程应用和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培养监控体系中还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型硕士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加强入学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硕士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等内容,以提升专业型硕士的综合能力,其结论可作为其他相似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3]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4]秦焕美,韩艳,严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91-192.

[5]梁茜,段全安.把握特点,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工程硕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65-66.

[6]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投资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10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特征日益凸显,其核心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人力资源开发是这一系统工程能否完成的关键。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开发不仅需要项目、资金、技术,更需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另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产业机构调整,科技进步及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必须依靠高层次人才。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培养大批符合西部开发要求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形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为西部开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其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少,私人产品属性更多。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的情况下,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如同一般的商业投资一样,对研究生教育的投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研究生教育投资的行为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文献资料从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成本等方面来讨论此问题。舒尔茨总结了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教育投资价值的计算方法。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斯彭斯(spencer,1973)提出了“教育甄别假说”,指出教育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生产率。明瑟收益函数是研究教育收益率的常用方法,应用简便。多数的研究者应用此函数分析教育收益。李元春用2000年的城市工资水平,计算出研究生的明瑟收益率是21%。卢晓东运用成本补偿理论分析研究生学费的定价,得出研究生教育成本并不一定随教育级别的提高而提高。赵恒平等分析了研究生个人投资的成本收益。认为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用内部收益率法研究了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孙满等将研究生教育成本分为个人直接成本、个人间接成本和风险成本。林荣日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内涵和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估算研究生教育成本应分为学习阶段、研究阶段分别进行,最后累加。龚波从研究生教育成本具体内容计量、来源渠道等方面人手,比较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建议要制定研究生的成本补偿方案,改革研究生的资助形式。夏婷婷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认为机会成本包括收益成本、就业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

二、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投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

问题

研究生教育过程一般以四种方式进行:(1)课堂讲授。(2)研讨班。(3)研究生独立学习。(4)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研究项目,即在真实的研究中学习与体育研究,“干中学”,同时创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研究生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金额有限。由于研究生教育经费基本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要重点照顾国家安全、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下岗再就业和卫生保健等事业,研究生教育拨款十分有限。中央财政对大部分高校的经费支持是不足的。由于投入瓶颈的限制,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受到束缚。与我国现有研究生教育的供给规模相比,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需求的原因是:期盼精神回报,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使个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气度修养、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期盼经济回报,接受了研究生教育以后,个人的收入能相应提高。

经过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部分学生学费、收取用人单位定向或委培费、发展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与合作、鼓励社会贤达集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开办国家助学贷款、建立教育和奖励基金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经费筹措机制。但是,这种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回避。现行的研究生教育财政政策是一种不系统、不完整和就事论事的方式,在短期内起着适当补充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的作用,没有触及研究生教育投资制度的根本与核心。在目前的收费双轨制条件下,投资分担的价格机制难以形成和发挥作用,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之间关系的失衡,并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

三、完善西部研究生教育投资建议

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不一样,研究生教育产品内部分类也不一样。研究教育投资问题,不能笼统地讲研究生教育由谁买单。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需要有基础设施、培养经费、科研经费、个人生活费用等四大类成本。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长,教育经费已成倍增涨,但是各主体投资的幅度并不相同。政府依旧是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主导力量。其他主体的作用在逐渐提高。要充分考虑各主体的收益能力和支付能力,完善投资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

(一)广泛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生教育投资

政府、企业、各种民间机构、基金会、研究所以及个人都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投资。政府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走向强国之路的必然要求。政府需要从战略高度考虑研究生教育,增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投资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这类研究生上。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愿意承担研究生的培养费用,从另一方面看,研究生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将因此受益,投资研究生教育也是理所应当。

(二)实行科学、灵活的收费制度

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方式。市场机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供需定价,让资源自由流动,达到合理配置。目前,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却难以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充分挖掘研究生教育中的各方参与主体,包括向培养单位和受教育者本人收取一部分费用以弥补教育投资的不足。给学校、院系较大的定价权利,实行科学、灵活的收费制度。积极的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给研究生提供多个可选择的教育培养计划,避免因教育成本核算困难而导致定价的随意性。

市场定价必须要有上下限度,政府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收费价格,对基础性的专业要大力倾斜,长线专业和特殊专业采用必

要的扶持政策。不同学年段的教育成本各不相同,在学费的收缴上要有所体现。

(三)建立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将奖励学习与资助科研相联系

研究生教育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对研究生的资助就不应只局限于学习,必须重视科研。研究生的科研有三种情况:一是给导师做助研。二是完成自己学位论文而开展的调查研究。三是独立开展的研究或论文撰写。这些研究,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提供一定的资助是必要的,也有利于调动研究生科研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质量。对第一种助研的资助,需要完善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对后两类研究的资助在西部高校很薄弱,部分学校还是一片空白。一些高校虽对研究生给予了少量奖励,需要加大力度。

(四)提高研究生贷学金资助力度,成为资助体系的基础

贷学金是借助金融手段对研究生进行资助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能够成为资助体系的基础。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琐,额度不高,还贷期短,研究生认同度不高,还债难度大,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研究生的资助效用。因此,应加大研究生贷学金资助力度,优化研究生贷款条件,使贷学金成为研究生教育资助的基础来源,保证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者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平等机会。

(五)积极实行奖优、酬劳和支贫相结合

目前,许多研究生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资助,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部分研究生到校外兼职,占去了大量的学习、科研时间。部分研究生跟导师或其他教师搞课题,忙来忙去,既影响了学习,又得不到分文的资助。所以,资助研究生要完善其制度,要考虑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对不同学年段的收费特点和受教育特点提供相应的资助手段。保证研究生“劳有所酬”。研究生获得资助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劳动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些允许研究生“不劳而获”的项目。如美国高校中普遍设立的一些资助项目:奖学金、减免学费、提供贷款等,把奖励优秀与支持贫困结合起来。优秀者毕竟是少数,贫困且不优秀者大有人在,不能要求这部分学生把太多的时间用来干那些“劳有所酬”的事情而影响其学业。资助的第一要旨不在奖优,更不在酬劳,而在于支贫。贫困生才是资助的第一目标对象。

(六)学校是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

随着高校科研成果的成功产业化,校办企业和股份公司为高校带来了较丰厚的回报。社会对知识资本重要性的认识,各种各样的进修班、课程班和政府培训班等吸引了大量社会各方人士,有偿的教育服务成为高校创收的渠道之一,还有科研成果转让、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等产生的横向科研经费等也为高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投资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中: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88-02

职业认同(careeridentity)是”职业对个人身份的重要程度”。可以将职业认同简单理解为:个体选择用“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正在从事的职业”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有研究证明,个人发展主动性,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环境探索均可以预测职业认同。另一方面,有关领域的研究还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角度指出,当个体处于变革的环境或者明显的与变革有关的外部,内部压力源时,其必须回答并解决类似于“此时职业认同的核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1],重新评估自己与职业有关的价值和理想;职业认同是在持续地与工作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的,一个在大学期间对职业生涯没有探索或者探索失败的个体,可能会在工作环境中平均挣扎6年~8年的时间。

2003年以来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初次就业者数量骤增,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且个体与组织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心理契约频繁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处于从学校环境到组织与工作环境,从学生角色到组织员工角色转变过程的年轻人,探讨“在面临工作压力源这一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个体通过何种途径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地探索并最终获得职业认同,以在渐进地适应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发展任务,进而实现与组织在充满变革的环境中的共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既是个人发展核心,又是评估职业适应重要指标的职业认同,有必要在具体环境中,针对处于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个体进行深入探讨。

当今,医学研究生只是通过专业知识,英语及政治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而没有医德考核,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人迹交往能力;有的心理素质差、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由于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也影响到医学研究生的自身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各种医德教育活动缺乏热情,而更多地把从医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缺乏责任感,不能做到真正尊重生命,不以病人为中心,而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病人,对病人缺少很好的尊重和理解。

我认为如何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从招收医学研究生开始严格把关,以职业认同为基础选择学生

医学本身是门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生命,具有极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强调其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我国医学院目前招收临床研究生,只要考试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身体健康,入学后经过三年学习,均能拿到硕士学位,进入临床工作。而这些研究生中究竟有没有不适合当医生的,没有人过多考虑。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当医生的。曾经有临床研究生因为心理素质差,不适应医学工作,最后导致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无法完成,不能正常毕业。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一窝蜂申硕申博,研究生导师人数激增,导致一些医学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为此根本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只要考生够到分数线,就统统招进来。这对个人的培养,健康事业的发展都不利,因此学院应该严格挑选学生,真正把渴望学医,成绩优秀,对职业责任强烈认同的学生选。才能保证医学院校多出人才,并且能出好人才。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教育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性,以自己的良心、责任和医术成为生命的守护神。在新型医学模式为主体的当今社会,要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进一步明确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职业道德。

(一)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

培养临床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医生的职业责任心,荣誉感,职业尊严感。随着社会经济化发展,许多人选择医学院校,是因为医学职业比较稳定,有一门技术能带来可观的收入。而没有把医学作为自己的事业看待,荣誉感很淡薄。新生入学以后,我们可以将职业认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开展起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是一门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专业,不容有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疏忽,将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邀请医院的相关资深医务工作者,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选择了医学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大概有80%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和责任心引起。加强临床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就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临床研究生一般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和第三学年进行临床实践工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何去爱病人,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受到重视,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做得相对较好。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其发展关系到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承载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值,自我定位很高,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不仅要承受较大的就业生存压力,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功课方面与人竞争。如何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职业认同,提高其应对挫折、承受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其自我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为全社会的健康事业贡献最大力量成为最近研究的热门。不少研究也发现,目前医学类研究生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及学习压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可以以主题教育,咨询辅导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的自我教育队,紧密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完善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适量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安排适当的讲座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抗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力。良好的心态是临床研究生工作学习的基础,只有做到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

(三)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临床研究生的治学态度

培养医学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也是职业认同教育的一方面。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其科研成果主要针对未来的临床应用,直接面向患者,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难发现,不少医学研究生因为偷懒,耐不住实验的枯燥乏味,为了完成任务而造假,写的论文东拼西凑,甚至有人花钱买实验数据,更有甚者请人论文,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学术上的半点虚假都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诚信很重要。在临床实践方面,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分析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许多临床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而疏忽了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一年难得见导师几面。针对这种现象,临床科室可以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建立合理严格的规范化考核制度。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一)医学研究生要树立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重的思想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医学模式下那种只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医学比其他学科更要加强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人文关怀精神,临床研究生在全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人文精神。一个人只有学习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之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优良的品质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而各专业的导师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导师往往能够很好地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做课题,进行临床实践的同时,关注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指导研究生在学术和做人上取得双丰收[1]。

(二)加强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建设,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尤其要突显医学特色,如南通大学一进门就有“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学校宣传栏里有最新的医学动态及优秀研究生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在浓厚的人文文化包围下,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整顿校园秩序,美化生活环境,创建文明校风等活动,使医学研究生在清新优美的育人环境中,塑造美好心灵。

研究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医学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一段时候后又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因此整体的集体观念,参与活动的热情度大大降低。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集体比赛,来提高团体的凝聚力。还有些高校组织研究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了解自身优势,看到自身人文素质的欠缺从而主动加以弥补。通过社会实践,医学研究生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个人素质。

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可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首先,在这年来,在学习上,我们班延续了一贯以来学习气氛浓厚,成绩优秀的传统,在上学期班级平均绩点达3.3,只有一人挂科,平时上课出勤率也比较高,老师对我们班的评价都挺好的。我们专业上学期的课程非常之多,大家的学业都很忙碌;而下学期相对比较轻松,很多同学已经开始着手毕业论文,跟着研究生师兄师姐做实验了,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过得充实。

接着,在班委工作上,我们班每一位班委都非常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各自的工作完全都能自己做好而不需别人收尾,个别即使非常辛苦也从不抱怨,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真的非常感谢每一位班委们在这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当然,班委的工作能顺利进行,是少不了班上每位成员的支持与配合,大家在平时对于要收集的意见或什么其他需要反馈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给予回应,对于班级的活动基本上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些都等于是给了我们班委们支持与肯定,是我们继续把工作做好的动力,因此,在这里也要代表班委们感谢大家。

而在班级活动上,本学年做得不是很好,由于各种原因,一年只在第二学期组织成了一次活动。在上学期是由于将班级活动这件事放在学期中才商量,那时候课程或者是实验各方面已经比较紧,大家没法抽出相对多人空闲的时间来进行活动,因此只能无疾而终。在下学期,组织委员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开学初就开始筹划这件事,因此比较顺利,组织了大家去溜冰。大家玩得都很开心,由于溜冰是个需要互相搀扶的特殊运动,大家都互相帮助,增进感情,因此这次活动搞得挺成功的。下面附上一张活动的集体照。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11-02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该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大学学习具有其独特性,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研究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从时展的要求来看,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应积极倡导终身学习,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及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是在该时代背景下对由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所构成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目标的研究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大学生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高校学风建设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迷失了方向,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远期目标,却无法将目标转换为实际行动;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也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由于没有学习目标进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导致了现在的大学里学习气氛不浓,学风有所下降。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得出A高校的学生学习目标情况如下:找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47.4%,找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8.2%,读研究生32.3%,出国留学3.4%,创业0.43%,参军0.43%,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47%,其他1.3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远期目标,并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作为首要目标。

可见,学习目标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如何指导大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而将远期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并转换为实际行动,从以下四个步骤实施:(1)制定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制定学习目标。(2)分解细化目标,学习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够促进大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细化为身心素质目标、科技基础知识目标、人文素质与政治品德素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并依据该目标体系对总的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学年的目标,并进入实施阶段。(3)调整实施目标,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最初建立的学习目标会逐渐暴露出某些欠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确定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调整并及时更新,对学习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状况应当经常检查和总结,若发现学习目标偏离正常的轨道,要立即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强化或充实学习目标内容,甚至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目标。(4)及时评估激励,根据完成的情况及时评价,并作为下一阶段目标和计划的一举,及时给自己以激励,让学生在达成阶段目标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增强完成下一阶段目标的信心。

二、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策略的研究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以“被动”、“受控”为主要特征,该特征下学生在学习上侧重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往往忽视接受有关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基本处于个体封闭式学习模式,学习场所为单一的课堂学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学习效果。

我们以问卷形式来调查A高校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问卷分为8个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焦虑控制策略、激励策略、努力管理、信息策略、交流/合作策略以及研究/创新策略。统计结果中,平均分高于3分则说明学生比较频繁地使用该策略,平均分低于3分则说明学生使用该策略的频率较高,平均分值越高说明学生使用相应策略的频率越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使用策略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3.5分、焦虑控制策略3.4分、信息策略3.4分、认知策略3.3分、努力管理3.4分、激励策略3.3分、交流/合作策略3.3分、研究/创新策略2.2分,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较高,八项策略使用的总平均分为3.2,但是学生在研究/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该引导大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转变,从单一形式的课堂学习向开放的网络学习转变,从局限的教材学习向全面体验学习转变,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网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选择设计师生间互动、双向沟通交流和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调动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造性,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独立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的构建

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注重结果并用来评价优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机械鉴定”和“粗略分等”,而应该将学习路径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其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学习路径上存在的问题,从目标、兴趣、学习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科学地考量自身学习状态,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成绩,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科学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先进性。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体系应以基本学习任务为基本标尺,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突出个性化的考量。(2)全面性。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要看静态成绩和动态变化。(3)完整性。评价方法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工作部门,各班级协调配合,形成评价网络。(4)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使之充分地体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并根据结果进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督促和帮助。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实施。

大一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探索期,其主要特征有:新环境的冲击;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大一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完成大学“四个转变”;(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3)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4)培养自身学习兴趣;(5)通过外语四级六级;(6)优秀学生奖学金;(7)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8)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9)参加学生科创活动;(10)制定完整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大一学年的策略指导:(1)向老师和高年级学长求教;(2)尽快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相关情况;(3)开始接触、初步进行职业规划。

大二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定向期,其主要特征有:人际关系的处理环境已经熟悉,但对未来依然迷茫;有了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大二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国家奖学金;(4)国家励志奖学金;(5)优秀学生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扎实专业英语学习;(8)至少参加一次学生科创活动并获奖;(9)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10)确定专业学习攻读及辅修课程学习方向。大二学年的策略指导:(1)全面分析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2)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3)学会放弃,以专注于目标。

大三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准备期,其主要特征有:开始专注于个人的学习目标;专业课的学习迈进深入强化阶段;开始反思自己的道路,并进行调整。大三学年第一学期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优秀学生奖学金;(4)国家奖学金;(5)国家励志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参加学生科创活动并至少获奖一项;(8)扎实专业英语学习;(9)确定升学和就业方向并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10)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大三学年的策略指导:(1)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2)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3)在行动中反思;(4)抓住突破性机会。

大四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抉择期,其主要特征有:面对当前抉择,既有憧憬又有担心;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现实而理性化。大四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培养自身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2)优秀学生奖学金;(3)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4)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5)扎实专业英语学习;(6)顺利完成就业和考研工作。大四学年的策略指导:(1)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2)学习各种技巧(面试、制作简历);(3)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四、结语

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方式,学习内容专业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考核多样化。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构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学习路径指导方法,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和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路径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能,夯实坚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成长为国家的可靠顶用之才。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紧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针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新需求,立足赤峰学院教学实际,从问题着眼,探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小班型授课形式、多元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着力构建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单一性统一性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新跨越。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元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26-02

1 引言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日渐频繁的合作交流,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大学英语教学立足社会现实,从尊重语言社会功能的视角出发,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套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型课程体系。从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完成了第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务,实现了由传统教学到现代化、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跨越和转变,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单一教学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的单一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的单一知识结构等问题仍然存在,造成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基础好的学生难提高,基础差的学生收获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低,教师缺乏成就感。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是我校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实际,从问题切入,深入研究探索课程设置、小班型授课形式、多元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试图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2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与学生提升能力、适应社会的新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侧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用能力的培养。以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我校自合校升本以来,一直实行本科各专业开设两学年大学外语必修课的制度设计,并于2008年实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获得相挂钩,这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仅局限于通识英语(基础英语)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应试能力,提高学生的四级考试过关率。这种导向致使大部分教师们都围绕四级考试开展教学活动,多数学生也把过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课程设置难逃结构单一的藩篱。对学生而言,在语言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逐日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缺失,这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距离逐步拉大。若要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亟待改革。

2.2 授课形式与学生培养个性、展现自我的新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使大班英语教学成为主要的英语授课形式,但大班英语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英语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性极强的特点不相适应,也与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格格不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师教学负担沉重。比如,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师生互动原则难以实现;学生人数多、课堂管理难度大,课堂秩序难以保证;学生发言机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激发。另外,教师也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无法对每个学生做出正确评估,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一些教师上大班课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认为大班课堂难以驾驭,于是又回到“传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放弃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亟需我们探索小班教学的授课形式,建立保障机制,为学生培养个性提供平台。

2.3 师资状况与学生综合发展、突出专业的新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各行各业对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运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不能有机融合。而对这一问题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主要倾向于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知识本身,而对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等知识比较欠缺,更谈不上商务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等跨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以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为例,我校现有大学外语教师3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1人,平均年龄31.7岁,学历层次高、年轻有活力,但能够独立担任专业英语授课的却寥寥无几,一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往往也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而不能将其所学的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必然成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

3 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我们紧紧围绕以上问题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结合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趋势,立足我校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构建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探索。

3.1 以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为导向,建立多元化课程结构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要从单一的必修课性质转向多元化课程设置模式,从经典性课程过渡到多样性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课程结构改革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第一学年在全校各层次各专业设置通用英语必修课,重点夯实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业已形成的语言知识基础,为第二学年的英语必修和选修课程作好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第二学年在普文普理部分专业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必修课或专业英语(EPP)必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第二学年同步开设诸如口语、口译等技能训练课程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选修课,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将考研英语、英语四、六级辅导作为选修课纳入课程设置范畴,帮助第一学年没有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和有深造意愿的学生跨越门槛;通过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语言能力强、外语基础好,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为全国各类赛事作人才储备。通过建立多元化课程设置模式和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课程结构,有效破解大学英语教学受制于应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难以提升、英语教学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等难题。

3.2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实现小班授课形式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现自我,这就需要采取以英语语言输出模式为基础的小班授课形式,避免大班教学中师生之间难互动、课堂秩序难管理、学生积极性难激发、学生成绩难评估等问题。但小班授课并不仅仅是学生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加强师资力量、整合师资队伍,为实现小班授课提供基础性保障之外,应注意加强对教师“小班英语教学”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堂互动、模拟、讨论等教学策略,当好小班课堂教学的“导演”,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取和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真正实现语言学习从输入吸收到提炼输出的转化。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在小班课堂中都是焦点,都是“主演”,能够大胆地运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现自我、培养个性。

3.3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行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关键要实现由单一课程结构到多元化课程结构的转型,但同时也需要一支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提供师资保障,即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也需从单一的语言文学转向复合型知识结构。这里的“复合型”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英语语言知识模块与相关学科知识模块的有机结合,以建构宽广厚实的知识面,并熟练运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建构大学英语教学复合型知识结构,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来实现,也需要教学单位具体谋划来实施,更需要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一方面,要在人才引进上把好关口,从各类高校多招聘一些熟练掌握经贸、法律、医学等专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既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带动现有教师不断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特别在专业英语必修课、技能类﹑人文类选修课和后续高级课程的师资培养上,可采取派出进修深造与推动自学成才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和自学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实现个体和团队的知识结构调整转型。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破除现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藩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关键是看准目标、把好方向、切中要害,通过建立多元化课程结构、实现小班型授课、加强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特质,即逐步脱离应试倾向,实现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并重,负载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切实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以谋求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在校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1)。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3)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

(4)曾文杰。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秋风送爽,我们迎来了新的学年,迎来了第三十一个教师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2014-2015学年度开学典礼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安排布置新学年工作。首先,我代表学校党政工团向全校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第一:让我们牢记责任,继续发扬团结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民中精神。

团结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民中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也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一大法宝。长期以来,民族中学教职工以教书育人、促进学校发展为己任,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德教双馨的优秀教师。正是有了这样一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秀教师队伍,民族中学才有了今天这样可喜的成绩。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后更快、更强、更和谐发展的希望。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全力推进示范校建设,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让我们充满激情,工作更高效,负责于全体学生。

激情是创新工作,追求卓越的活力所在,动力所在;只有对工作有激情的人,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到最好。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情源于希望,源于责任,源于对学生的包容和热爱。我们要继续贯彻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办学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对全体学生负责。在热爱学生中让激情飞扬,在一次次教育的反复中留住激情,在一次次倾心的付出中守住责任。

第三:让我们牢固树立竞争意识,使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成为个人工作和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以质量求生存,狠抓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只有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才是培养祖国建设人才的正确途径;只有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的发展才会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办学才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只有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为才有位,我们个人的发展才会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位,无愧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全体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钻研业务,严谨治学,奋发进取,以优异的工作业绩,推动民族中学的科学跨越发展,求得自身进步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在新学年开始之际,我也要代表全体教师对今天在场的4500多名同学说三句话。

第一:让我们热爱学习。

同学们正处于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起步阶段,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幸福打基础。一个家庭,孩子学习的好坏,牵动着全家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时代,读书人的有为无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成败。社会不能要求全体学生在学业上都达到同一个水准,但学校可以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如果一个学生连读书的责任都不愿肩负,那他走向社会后肩负更大的责任就无从谈起。树看老,人看小,树成长的年轮铭刻着岁月的风雨,人年轻时的行为影响一生的历程。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所说:学习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读书的责任是人生肩负的第一份责任,每一位同学都不可以轻视。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记住,学习是一种责任!国家给我们提供如此好的学习条件,同学们要懂得珍惜,热爱学习。

第二:让我们学会学习。

说起学习,大家都知道,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但同学们,我们更要知道,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学习化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会生存、会学习、会创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是当今世界的生存要求。有则故事:一天,一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老翁在细柳下垂钓,老翁的鱼箩里鱼已经是满满的,小孩很是喜欢,老翁见状,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孩子,我把这箩鱼全送给你吧!”可让老翁意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而是对他说:“爷爷,把你的鱼竿送我吧!”。这就是有名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饿,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我们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因此,同学们要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磨练自己的学习意志,,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第三:让我们学会做人。

请同学们记住一句话:要成才先成人。

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导引了美国的成长。哈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其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部,大学部的教育侧重在“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更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哈佛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在我国,古人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一个知书的人应该“识礼”,“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立德放在首位,其次立功、立言,“修己以安百姓”;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则更是看重一个人品行的高低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所以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而他最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司马迁《史记》中写道:无德无才,庸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有才无德,小人也;德才兼备,圣人也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才,人才,先人后才,要成才先成人。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成人成才的基本道理,在学校要自觉的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自立、自律、自制、自尊、自爱、自强,学会正直、诚实、守纪、奉献、关爱、赞美、宽容、感恩、自信、大度和超越,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做人的一些基本规矩和品德。

老师们、同学们,新的学年已经开始,新的目标已经确定,新的航船已经起航,让我们携手共进,开拓创新,创造民族中学发展的新的辉煌!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界定

民办高校的支出主要指民办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在企业会计中,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定的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可以理解为能对象化的费用。按照这种思路,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专、本科生或研究生,国家、社会和学生个人所付出的全部耗费,包括机会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一名专、本科生或研究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价值。本文仅对民办高校的狭义教育成本进行研究,对学生个人支出和因上学而失去的机会成本暂不作讨论。

2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的培养战略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总目标前提下的教育成本最小化。民办高校应参考《办法》的规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2.1明确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明确高校教育成本对象是正确界定教育成本范围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对象按学历层次分类,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四大类。国家发改委在《办法》中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标准学生,各类学生折算为标准学生的权数为:本科、专科、第二学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人脱产班学生、预科生、进修生为1,博士生为2,硕士生为1.5,来华留学生为3,函授、网络教育生为0.1,夜大等其他学生均为0.3。但不同学科教育成本相差很大,《办法》中未就不同学科的教育成本作区分。民办高校可参照《办法》的规定方法将各院系(专业)的学生折成标准学生,将各院系(专业)的标准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2.2明确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

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周期是公历制1月1日~12月31日。从企业会计角度看,成本计算期应当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高校的主要业务是教学工作,学生培养周期是按照学年来划分的,以“学期”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周期更适当。因此可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周期与学年一致,即当年的9月1日~次年8月31日止。

2.3明确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指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中应实行权责发生制,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正确反映各期的教育成本水平。

(2)相关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实行相关性原则,以正确反映教育成本的开支范围。

(3)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进行分类核算。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实行分类核算原则,才能准确反映不同专业性质的教育成本。

(4)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将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着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5)配比原则。指收入与费用相匹配原则。费用与成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费用与会计期间相联系,成本与某种核算对象相联系。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间的费用与该期间的收入或产出匹配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匹配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成果,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和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

2.4明确教育成本核算项目

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实际上是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的过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支出种类繁多,凡是与培养教育学生有关的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凡是与培养教育学生无关的支出,如基建支出、学校发生的购置房屋和设备等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价值。对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要分清其是否属于本核算周期。对属于本核算周期支出,应全部计入本期教育成本;对应由本期负担而尚未实际支出,应采用预提费用的方式计入本期教育成本,以后实际发生支出时再从预提费用中开支;对已在本期支付而应由以后期间负担的支出,应作为待摊费用,在以后各受益期间分期摊入成本。

参照《办法》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为了便于对成本的计算、分析和控制,我们可将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按用途划分两类: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直接费用。指直接用于教学和学生方面各项费用。直接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相应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①学生费用,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种费用。包括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医疗费、文体活动费、党团活动费等;②教学费用,指学校为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既包括教学和辅导员费用,如教材及教辅资料费、教学差旅费、师资培训费、教学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的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障缴费、分期摊入的高级人才引进、安家费等,也包括教学业务费用,如院系实验室的维持费、修缮费以及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专业阅览室的报刊杂志费等。

(2)间接费用。指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间接费用发生时,先在有关账户中归集,期末按一定的标准分配后,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①教学辅助费,指学校的图书馆、电教中心、实验中心、体育中心、环保、保卫等部门为支持教学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各部门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固定资产折旧费及维护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安保费、绿化等费用;②教学管理费,指为教学提供条件、进行教学管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教学管理用品固定资产折旧费及维护修理费、教学管理的办公费、差旅费等;③行政管理费,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工资性津贴、招生就业费、行政管理用品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及维护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交通通讯费、邮电费等。

2.5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

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分别各院系的标准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并对各项费用进行归类。直接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教育成本、间接费用通过一定账户归集,遵循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计入教育成本。教学管理部门的工资及福利费可按标准学生消耗的教学学时的比例分配;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修理费可按标准学生消耗的学时比例分配;教学辅助部门的间接费用可借鉴成本会计中的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等进行分配,如:图书期刊可按阅读时数分配;实验设备可按标准学生实验学时比例分配等。

然后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院系、各专业、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民办高校进行成本核算还必须重视建立健全各项基础工作,如:原始记录收集整理工作、健全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和存货盘存制度等。

3教育成本分析评价

明确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对成本的分析思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四》,从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和资产的利用方面建立指标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1从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方面分析

计算各种费用与标准学生之间的比例,分析费用合理程度,包括:生师比=标准学生/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生均学生费用=学生费用/标准学生;生均教学费用=教学费用/标准学生;生均教辅费用=教辅费用/标准学生;生均教学管理费用=教学管理费用/标准学生;生均行政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标准学生;生均教育成本=学年教育总成本/标准学生(学年教育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

3.2从资产利用效率方面分析

计算各种资产与标准学生之间的比例,分析资产利用合理程度,包括: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全日制在校生;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标准学生;生均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学生宿舍面积/全日制在校生;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全日制在校生)×100;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全日制在校生)×100;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标准学生(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