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大笮文化是攀枝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巴蜀文化的支系

大笮文化是秦汉以前就生活在“笮都夷”的笮人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笮文化也就是一个地域界限明朗的地方文化,它是攀枝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应属笮文化的一个枝杈。“笮”字在《广韵》里解释为“竹索”,西南夷寻之以渡水的桥。发源于长江上游雅砻江、金沙江两河流域的大笮文化是巴蜀文化的一个支系,与巴蜀大地其他支系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的巴蜀文化,攀枝花盐边县处于大笮文化的中心区域。

“创意盐边”的形式与意义

“创意盐边”是2013年攀枝花学院与盐边县政府合力打造的一个校地合作实验项目的一项创举,利用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的智力和教学资源,围绕盐边县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全方位创意设计,内容涉及特色农产品包装、旅游民俗文化宣传、城镇乡村景观改造等,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有益探索。“创意盐边”围绕盐边县打造民族和谐、特色产品、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等的发展思路,用设计促进盐边县的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打造生态、阳光、现代的盐边旅游、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民俗文化,加大整体设计和对外宣传力度,提升盐边县的文化形象和品质,从而带动盐边地方文化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的广大师生,通过这次校地合作,摆脱以前毕业设计虚拟化的设计应用模式,直接将设计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很好的体现出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创意盐边”平面设计中的大笮文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平面设计作品在设计时除了考虑对商品的宣传性以外,还要在作品上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征,通过视觉对设计语言的文字、色彩、图形等独特的传达方式,来传递各地域的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次的“创意盐边”活动中,大部分的平面设计作品都能通过各种设计元素完美的表现了大笮文化。

1.平面设计作品中以图形表现大笮文化

人类在交流的活动中,或许会有碍于彼此语言上的阻隔,但是,借着对图形语言的某种共识,实现 “世界语”的传播效能。具有地域特色的图形是一种体现内涵观念与情感的视觉语言,表现力极强,可采用地方风景、人物服饰等图片来增加特有的象征性、风俗性、奇特性,增加消费者对商品产地的兴趣。在“创意盐边”的活动中,很多平面设计作品都以图形的形式很好的表现了大笮文化的元素。

2.平面设计作品中以色彩表现大笮文化

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能够激发人类的各种联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颜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已经完全接受和认可它所具有的代表性。因而在平面设计作品上,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地域形象色彩的传达能力,以潜在的暗示或味觉的诱惑,吸引并打动消费者。

3.平面设计作品中以符号(字体)表现大笮文化

符号(字体)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是平面设计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形式。 “创意盐边”除了在包装设计作品中应用大笮文化元素比较广泛,同时在VI设计作品中,同学们也深层挖掘,将传统的大笮文化应用到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在格萨拉景区VI设计中,作者利用格萨拉的远古传说和古彝文字设计了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LOGO,将民族文字符号和现代设计元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如图)。

4.运用独具地域特色的大笮文化进行现代包装设计、建立品牌形象

纵观国内的商品包装,文化特色类的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黄鹤楼”香烟、“酒鬼”酒、“念慈庵”中药等著名品牌,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的产物,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经典名牌,而且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设计风格长期影响着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有的强大吸引力。

总结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保障。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结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秘书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业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向国家引导,学费也由个人自付承担,学校的小范围办学转向大规模全面的办学。职业教育开始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文秘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要想在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保存自身,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开设的文秘专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规范为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本文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角度,对我院文秘专业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进行高职人才培养,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人物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经贸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经验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文秘专业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在设置之前,曾对海南的企业展开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目的是了解海南企业的整体结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等,以便确定我们培养的文秘职业人才为何种类型,适应哪种类型的企业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设置具体的专业类型,譬如面对国际旅游的文秘专业,面对免税政策的文秘专业等等。在确定了这些专业之后,又专门设立了“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的高管、资深文秘人员、同行专家和我院的领导组成,负责文秘专业的教学指导工作。

2.按照文秘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我们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各种文秘专业的课程,并经“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主要内容围绕着实际的生产实践,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将不同的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来完成教与学。我们根据不同的文秘工作内容将其工作过程分解如下七个部分:选取某一个具体文秘内容,虚拟某个企业文秘工作,分解工作任务,配置教学资源,完成工作任务,总结评价,巩固提高,实际应用。

3.创建实训基地

除了与合作企业商榷,确定校外实训基地。我院还创建校内文秘综合实训室,分为三个功能区:电脑仿真模拟实训区(主要功能为文秘专业提供全程仿真模拟训练,包含事务管理、文书拟写与处理等项目的实训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秘书资格培训。);办公自动化实物场景实训区,主要进行办公设备、办公软件操作使用训练;礼仪实物场景实训区,主要进行会议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签字仪式模拟等项目的实训。整个实训室注重功能互补,高效实用,既有电脑模拟,又有实际操作,涵盖了文秘专业的实训环节。

4.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我们总结了办学过程的先进经验,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具体的部分。一是全过程实行产学研结合制度,做到师生与企业需求、生产人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鉴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创新相结合。二是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三是着力强化“主动服务企业制度”。树立大职教观,将把行业、企业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文秘人才,同时,企业的高层文秘人才也可定期到学校举办文秘专业人才市场现状、如何做好文秘工作等题目的讲座。

5.注重以能力为本

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升,并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度。

6.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学院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定标准,让教师意识到参加培训进修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同时也是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比如: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接受现代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的培训,外出访学等。此外,学院还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在聘任上,可以采取行业企业委派的方法,定期由行业企业委派一部分人员到校兼课。

三、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践过程

经贸技术学院文秘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就一直在寻求发展之路,2010年在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的宗旨下,文秘专业和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农垦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走工学结合之路。文秘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文秘人才。也就是说,在这个培养目标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具备文秘职业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所具有能力的应用性。第一个子目标,学院有能力达到,而且在这方面会做得很好。然而,在第二个子目标中,学院却面临着缺乏设备、师资等诸多困难。由于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成第二个子目标。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之后,学院也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执行力方面都加大了实践性环节的课程量,采用“教学(含校内实践)――教学――实践”的模式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公共文化课和基础课程学习(第一学年完成)

此阶段主要学习《数学》、《英语等公共文化》课以及《秘书礼仪》、《秘书口语》、《基础写作》、《计算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除了对课程的学习之外,我院还安排文秘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院各个部门各个文秘岗位实习,以期尽快了解与熟悉文秘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其应具备的能力。并希望通过课余时间的校内实习来完善学习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其毕业之后,能够很出色地完成文秘工作。

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半年)

此阶段由学院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部分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实践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或到合作企业相关岗位完成。

第三阶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下半年完成)

此阶段安排学生到各个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我院专业教师带队,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任务。

四、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解决了当前文秘专业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文秘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技工荒问题,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生从开始上岗前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到岗位中的得心应手,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另外,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也有了明显提高。我校今年100多个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输送到企业的将近100个学生,都是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毕业生。

2.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专业教师找到了深入生产实践的机会,走出了一条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的新路子。

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农垦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拿出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现场的优势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研修培训模块,安排学员深入企业第一线的各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职称以上的人员作为培训师,采取专家专题讲座、学员互动、工学结合等形式对骨干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使学员系统地掌握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教师们在企业学到了最鲜活、最先进的技术和职业教育理念,这些教师们回到学校后,成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过硬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有力地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3.促进合作企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已经达成了共识。学校与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农垦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从过去的“人才供需关系”转变到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企业的中层领导将近一半以上是我校的兼职教师或是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校企合一,相互融合”的关系,这是我们几年办学的积淀和传承。通过实训场所、派人到学校教学、给我们的实训基地提品,我校已经成为了这些合作企业人才培训基地,为他们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保证了企业的战略利益。

参考文献:

[1] 周济.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N].人民网,2005-08-19.

[2] 马必学,刘晓欢,向丽.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3] 国务院.关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4] 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3),2008.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22-02

近年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当前存在的问题

就食品类专业实践教育的现状来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过大,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积极性,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理论教学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学生虽然有动手实践的过程,但是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践,学生很少需要独立思考,所以也就很难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培养。

二、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

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完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实现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食品类专业创新人才为主线,以师生两个主体为对象,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三个层次为主要内容,以董事会、企业、产业联盟和国家及地方实验室(中心)四个平台为依托,产学研合作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直接服务于造就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实验方法和生产技能,胜任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

三、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师生为对象。食品类专业对教师业务水平要求很高,要能够承担课题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将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和经验反馈于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深刻了解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转变思想,坚定成才信心,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内容分层次。按照实践教学内容的性质不同可分三个基本层次,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

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内实训等。(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以专业理论课程为背景,实验设计要体现出专业课程知识的整合。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个实验几门课重复做,既浪费时间和材料,学生也没有得到更多的锻炼。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依据,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通过产学研合作,要求食品类专业至少安排一个课程设计,完成公式推理、工程计算、数据分析和制图设计等工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训练,掌握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实训内容包括应用性技术训练、模拟仿真技术训练等。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学生对食品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及评定检验等方面有必要的认识和掌握,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1)生产实习是在专业课学习期间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校外生产现场获得实际工作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产,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结合起来,熟悉和学习新设备、新工艺,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素质。(2)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在校外有关现场等真实工作环境参观或从事顶岗工作,进一步掌握专业的各种技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就能及早进入职业角色,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正确运用于专业实践,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3)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最后阶段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总结和检验,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和科术研发或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通过产学研结合在一定的工程或技术背景基础上,选定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的课题,完成研究任务并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报告,有益于学生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科研实践主要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术活动和资格认定考试等。科研实践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样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产学研合作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全国、食品行业或企业组织的科技竞赛或学生自选课题等课外科技活动,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业界展会、访学活动和食品学科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学术活动训练其科学思维,拓展学术视野,提高自觉学习能力。通过参加各类资格认定考试比如食品营养师、食品内审员、食品检验员等,就能锻炼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能力,以顺利取得各类证书。

3.平台为依托。(1)董事会。1997年,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省内外11家大中型食品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全国农业高校率先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董事会成立以来,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与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学院董事会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27家,建成了33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董事会单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教学科研实践示范场所和就业岗位,累计接纳学校青年教师业务实践120人次,教学、生产实习近550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330余个,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达93%以上。(2)企业。院企联合办学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之一,食品学院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院企共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为企业研发新产品16个,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生实践创新和大学生就业。(3)产业联盟。学院还与大成新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中科院应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组建了国家玉米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以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除了共同开展了博士后和研究生合作培养工作,还特别注重本科生通过产学研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4)重点实验室(中心)。学院现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实验室(中心)通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目标,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为食品加工领域提供创新成果和工程化研发平台,将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同时将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效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办学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促进食品安全、科学生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总之,食品类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应充分休现出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突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可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以创新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29-31.

农产品总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世界的必备素质。在本科院校,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中,专业英语的教学还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开设了专业英语,往往学时较少,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翻译少数几篇课文的水平上,并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少教师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数据资源库中有关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探讨的文章不下2000 多篇。例如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经贸专业英语“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初探等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讨论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应措施。

        1.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

        学习专业英语是吸取国外先进知识,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础。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辅助课程,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阅读量,特别是要强化英文表达方法,为将来的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本科毕业以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讲,经济全球化很快,进行国际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英语课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开设专业英语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来说,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要了解国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就需要经常查阅英文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另一方面还要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出去,因此,学生必须学好专业英语。

        2.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2.1 专业英语授课对象分析

        专业英语的授课对象为大四的本科学生,大一、大二学了两年的大学英语,有的同学过了四级、有的同学过了六级,还有部分学生四级也没有过,加上大三和大四两学年,除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可能放弃了英语的学习,所以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在围绕着四、六级证书,对专业英语无力顾及。再者,很多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明确,认为将来从事的工作很少涉及到专业英语,对专业英语不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专业英语教学师资分析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大部分是由科系的专业教师来担任,其中不乏英语好,又具有专业特长、对专业词汇比较熟悉的教师。但是,一般性本科院校中的大多数教师,本身英语语言能力就比较弱,很难把专业知识与英语表达结合好,讲授专业英语力不从心,但鉴于人手短缺,只能勉强为之。最近几年,山东省也派出一部分教师国外锻炼学习,归国以后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专业英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语教学可以创建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3.专业英语的特点与教学方法探讨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大学英语重在日常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而专业英语重在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要求学生重视的是专业词汇的记忆、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和翻译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重视专业词汇的记忆,这是学好专业英语的一个前提条件。专业词汇学生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往往难以记住,容易被遗忘。为帮助学生牢记专业英语词汇,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构词法。英语词汇的构词法有三种:合成、转化和派生词。利用构词法有利于记忆专业英语词汇,扩大词汇量。

       (2)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但如果缺乏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还是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专业中长句多、句子结构复杂,正是专业英语的语言特征之一。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在分析课文碰到长句时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结构,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判断句子种类。看看这个句子属于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这是分析句子结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是找出主句,即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三是找出从句。找出从句的关键是找出连接词。专业英语文章中大量出现that 引导的从句,它们往往紧跟在某个名词或代词后面充当定语,称为定语从句;但若that 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便为同位语从句。只有理顺句子的结构,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另外,专业英语文章中还往往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非限定动词、后置定语,通过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分析句子结构来加强对这些特点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语目的之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学习专业英语,很大程度上是要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外文资料,并能通顺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成汉语,因此翻译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活动,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其次,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例如增译法和被动语态的翻译、状语从句和名词从句的翻译等。再次,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自己翻译,对比原文找出差距进行总结,使学生逐渐积累翻译的有关知识,提高翻译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能够读懂英文说明书、英文图纸和专业范畴内的英文书刊资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由于专业英语学时较少,在课堂上不能做太多的笔译练习。因此,教师可采用课后布置适当的笔译作业,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讲解。通过反复训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加深大学英语知识、加深专业理解,积累专业知识的过程。专业英语教学既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课教学。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三点:(1)引导学生牢记专业词汇;(2)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3)补充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通过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结合起来,不仅能阅读普通英语文章,并且能阅读专业性文献,由此了解到更新、更先进的专业知识,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要玉宏,王正品.从本科毕业设计看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1):84-86.

[2]吴婷婷.经贸专业英语“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