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笔译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口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57-01
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就日益受到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正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团体、个人等到这里经商、访问、旅游。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不可忽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势必成为社会的主力,在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要求学生能够将一般题材的英语借助工具书翻译成汉语。”那么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出合格的、能够进行普通日常、外事翻译的人才,如何对现有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以使其更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教学理念,则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下的口译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高专口译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体系下的英语口译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从而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职高专口译课程开设较晚,口译教学设施仍处于欠缺或是不能满足常规教学状态,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是延续本科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各个学校或是按照本科教材生搬硬套,或是没有目的性、系统性的自编讲义,东拼西凑的应付一学期的授课内容,种种做法都不能够达到我高等职业教育对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口译课程亟待改革,使其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在剖析了口译课程的现状后,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口译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法以供研究。
二、改革口译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用人市场对高职高专口译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知道,在外事接待、商务谈判、涉外旅游、涉外访问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市场。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弱,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切实可行的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授课中,且选取内容难易适度,适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在选材上就不能脱离实际。口译材料应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准备,而不是没有背景介绍的单独成段的材料。因此在口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将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过程,纵向过程即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设计为7大模块:外宾迎入、产品展示、参观公司、业务谈判、晚宴聚会、旅游休闲、外宾欢送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类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演练,加深印象,加深技能。而横向过程则是由于口译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又千差万别,有各个领域的术语,所以平时必须要扩大知识面,对各个领域都要培养兴趣,而这一点单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后我们每个教学周都要布置一定话题的阅读翻译任务。横向纵向相结合,形成一个教学网状结构,真正使学生不遗漏知识点。
三、改革口译课程教学方法
(一)口笔译结合、课内外结合
口译与笔译作为翻译的两种实践形式,其关联性不言而喻。如果说口译是上层建筑,那么笔译便是下层建筑。简而言之,口译的基础是笔译。在口译训练或实践之前,笔译要过关(至少必须是同步进行)。这两者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前者的质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口译水平的高低或发展潜力的大小。口译人才的培养若离开笔译训练的基础既是刻舟求剑,也是行之不远的。如若忽视笔译的重要性,或者笔译训练的量不够,那么势必会有头重脚轻之嫌,口译上的作为也难以更进一层。因此,在口译课程进行的同时,老师还给学生以不同的笔译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外利用工具书翻译200字的旧报纸《CHINADAILY》,每学期大约翻译2-3万字,以此来增加学生词汇量和阅读信息容量。在课堂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和班上其他学生一起倾听该学生的翻译过程分析,并拿出其他同学翻译的一段报纸进行视译,并记录下翻译过程中有误的或不准确或漏译的地方。在结束之后,要求倾听的同学对这些地方进行分析、纠错。在每次学生发言后,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总结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使学生们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们在口译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再作一次重新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对学生口译中的分歧,要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说明;对学生的讨论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进行评价。
(二)“三人行”训练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将学生三人组成一组,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由其中两位同学充当英汉双方,另一个人则是充当口译员。老师会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课上练习时老师随机抽取练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课前的背景知识进行练习;第二种是两个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对话内容进行对话,教师另外指定班上另一学生为其对话进行口译。在口译结束后由同学对整个过程进行评述,从中发现优缺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集体点评,便于学生查缺补漏。由于学生能够针对译前准备材料进行提炼和总结并发表观点,对口译的内容进行预测,基本上达到交传口译的能力。另外在这种仿真模拟中,同学们既没有实战口译时那么紧张,有没有自我练习时的过分放松,张弛有度,对于基础较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对理想的练习方法。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习有必要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指出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改革的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0引言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对外)贸易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查,是衡量高等教育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不断开放开发,广西与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加强,社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习有必要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指出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改革的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1存在问题自从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以来,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始终以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为主,而且,实多与就业不挂钩,致使就业率低,学生也采取敷衍了事的应付态度,甚至出现伪造实习材料的现象,而已经与学院及系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却没有得到真正而合理的运用,有名无实。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之际,将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实际应用,有必要对以往陈旧的校外实习方式加以改进,而组织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是目前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校外顶岗实习方式的研究2.1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校内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和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训基地及企业实习相衔接的原则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衔接,充分有效地运用现有的已经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及其它(对外)贸易企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国际贸易操作技能和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能够:①了解本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务。②提高商务英语写作交际能力(包括函电和应用文)。③提高商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包括接待和谈判)。④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能力(包括口译和笔译)。⑤熟悉并掌握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从业素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2.2顶岗实习的改革之处①到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②到(对外)贸易企业顶岗实习。③校外实习与就业挂钩。④实习岗位尽量贴近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群。⑤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指导老师既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也指导校外顶岗实习。2.3顶岗实习的时间每年的2月25日至5月25日为实习时间。学生得到实习单位认可的实习时间累计至少2个月,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前延伸校外实习时间。2.4顶岗实习的方式①安排部分学生到已经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与本专业就业岗位群相关的顶岗实习。已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广西北海利博盛安全用品有限公司,《中国-东盟博览》编辑部,广西双高文化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吉宝利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②安排部分学生到其它(对外)贸易公司进行顶岗实习。③由学生自行联系校外实习单位,最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对外)贸易公司或企业。2.5顶岗实习的组织形式①用人单位同意聘用学生实习,并给学生发实习聘用函。②学生凭实习聘用函,到辅导员处领离校审批表填写。③学生按离校审批表的具体要求,办理离校实习手续。2.6顶岗实习的内容实习内容主要根据校外实训基地、(对外)贸易公司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单位的工作岗位内容而定。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所掌握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交际能力和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习内容主要涉及:商务英语写作(函电和应用文)、商务英语口语(接待和谈判)、商务英语口笔译、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及工作任务、商务文秘、商务礼仪。2.7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依据①实习鉴定。实习结束时,除实习生本人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自我鉴定外,校外实习单位还须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鉴定和评分。该实习鉴定将作为实习生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②毕业实习报告。实习结束时,每位实习生必须提交毕业实习报告,着重总结实习生在实习工作岗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获和体会。该实习报告将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③实习考勤(实习工作量)。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勤。该考勤将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2.8顶岗实习注意事项由校外实习单位填写实习生的实习鉴定表和实习工作量表(实习工作量日志表或实习工作量周志表),如果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有多个校外实习单位实习经历的,应由各实习单位分别进行实习鉴定、评分和盖章,同时还应由各实习单位分别填写实习工作日(周)志表及盖章。实习工作量日志表或实习工作量周志表选择其一填写。如果一周内每天工作内容相同,则可填写实习工作量周志表,如果一周内每天工作内容不相同,则填写实习工作量日志表。要求实习生拟写毕业实习报告。2.9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各项目成绩及综合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分数,满分100分。毕业实习成绩=毕业实习报告(50%)+实习鉴定(30%)工作量日(周)志(20%)。
3具体实施措施3.1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相衔接为了使学生在开始进行校外实习前能够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贸易公司业务情况,了解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环节,衔接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非常必要。具体办法:[1][2][][]3.1.1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授课教师及企业发放问卷了解各方对进行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方式的建议及企业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交际人才需求情况的反馈意见。3.1.2开展课堂实训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工作环节或情景为导向,编写融合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交际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内容在内的实训手册,将其在相关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做到教、学、做结合。3.1.3开设课程实训周以工作环节或情景为导向,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在相关课程教学进度中专门利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集中实训,强化一学期所学知识。3.1.4开设中国-东盟博览会实训周编写中国-东盟博览会实训方案及实训计划。每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之际通过担任志愿者、翻译和设计问卷等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博览会中的办证、布展、投资促进会议等具体商务活动,直接接触东盟国家的外商。3.1.5开设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制作实训方案及计划。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训模块,实训内容紧贴国际贸易出易环节,提供真实的任务和情景,目的是训练学生办公文字处理、涉外接待和谈判、函电和合同拟写、信用证审核和修改、制作全套结汇单据以及财务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能力。安排在配有计算机设施的实训室授课。通过开设此课程,增强学生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提升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3.2拟写暑假公司(企业/机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模板,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并记录关于某个(些)贸易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情况。3.3召开校园企业招聘会邀请各相关企业前来参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能提前就业。4实施进展情况以上方案及办法已经在07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共5个班,235人。目前校园招聘企业招聘会议已经连续召开了两年,前来参加的企业累计达100多家。到目前为止,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就业的毕业生达6人。安排到其它贸易公司实习就业的毕业生大约50人左右。5结束语组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毕业生商务英语综合交际能力及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参考文献:[1]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iaoxue/090624/15350997.html[2]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englisheducation/lw200909051025449884.html[3]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讨,/Yingyu/Jiaoxue/45472.html[4]丁红朝.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训方式探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2007,(1).[5]饶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6]隆平,陈志雄,夏丰.高职生实习实训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生产性实训 翻译中心
实训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高职专业不同,院校实际情况不同,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在众多的实训模式中,很多均以虚拟或者模拟仿真的形式为主。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基于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针对商务英语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立了课题组,对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拟在校内建立外贸翻译中心,引入真实工作任务,实施商务英语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以期改革现行单一模拟实训模式,构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体系,为建设适应商务英语专业特点、突显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当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实训教学改革,其课时比例已达到总课时50%以上。然而,与其他类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实训教学相比,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训教学却难以跟上改革的步伐,或者步伐缓慢。这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分不开的。
首先,尽管外贸企业需要商务英语人才,但无法容纳数量众多的学生实习或实训,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实训的需求。其次,实训资源缺乏,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训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仿真实操、商务沙盘模拟演练等初级阶段,学生缺少真正实践锻炼的机会。再次,学生所学知识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导致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出现瓶颈现象,即社会需求大,学的人多,但毕业的学生却因专业能力差而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由此可见,在校内建实训基地缓解面临的现实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践
1.成立财院外贸英语翻译中心。通过对外承接外贸翻译业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一起为社会进行翻译实践工作,把翻译中心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工作平台。翻译中心设有前台接待区、办公区、业务洽谈区、对外宣传区。前台接待区配备前台柜台和沙发茶几。办公区按业务类型分成几个板块,以此设置独立的业务部门,每个板块都配有办公电脑及配套桌椅。另外,办公区还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如打印复印一体机、传真机等。在业务洽谈区设置一个经理室,用于客户来访接待及业务洽谈。对外宣传区,主要设计大型宣传橱窗,用来宣传外贸翻译中心,布置外贸流程图、介绍业务范围和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2.翻译中心承接业务范围。经济全球化使外贸翻译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区及周边地区众多涉外企事业单位有着大量的翻译类人才需求,外贸翻译中心将长期对外开放,拓宽途径,主动承接本市及周边地区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及涉外政府部门的外贸翻译业务。其业务范围主要涉及:
(1)笔译类:承接外贸类企业商务英语翻译业务,如公司简介翻译、产品推介翻译、会展宣传翻译、商务合同翻译、商务信函翻译等。目前,已成功为多家企业完成此类翻译业务,翻译质量得到了各方好评,
(2)口译类:为地方政府涉外部门,如外事办、外专局、旅游局等提供有关外事接待陪同翻译等志愿服务,自翻译中心成立以来,多次为本市涉外政府部门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外国专家来本地考察指导的全程陪同翻译工作,包括外事接见现场翻译、来访外国专家日常陪同翻译、专家现场指导及专业讲座翻译等。到访专家遍及世界各地,有来自荷兰、奥地利、英国等,其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地方口音迥异,专业行业千差万别,但学生们克服困难,出色完成了翻译任务,受到各方高度赞扬,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外贸类:外贸翻译中心经多方联系,成功挂靠九江市爱迪尔进出口有限公司名下,凭借着该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广泛的对外联系,承接了一些外贸业务。师生在参与真实业务操作中,熟悉了业务应酬洽谈、制单和审单、跟单业务各阶段的协商、相关函电的撰写以及相关单证的申请程序、寻盘报价、合同磋商、信用证审核修改、单据准备、委托货运、租船订舱、进出口投保、付款承兑、委托报关报检、结汇操作等外贸业务流程。
3.翻译中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翻译中心的内部管理规范,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实施总经理领导下的主管负责制。按照当前现行的小外贸公司的岗位设置,设有经理室、业务部(业务员若干+单证1人)、办公室(日常行政杂务1人)、财务部(会计出纳各1人)。业务部视业务量下设若干小组,每3人或4人分设一组,业务精干者为组长,业务部由业务主管负责,其他的各自直接向总经理负责。
目前,总经理由外语系主任兼任,业务主管由我系既懂英语又熟悉外贸且有多年企业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担任,其余人员全由商务英语班大三学生担任,采用分段、轮班、分组的形式参与实践锻炼,并且结合学生的各自特点,安排恰当岗位,做到“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另外,我系与九江市爱迪尔进出口有限公司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该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聘请该公司老总为翻译中心的业务顾问。
公司日常运作,每周休息日前开一小会,早上上班前由业务主管向各位组长分配工作并查清到齐人员情况。下午下班前各组向业务主管汇报当日工作进展情况并审查其工作成果达标情况。例如,当业务主管先把相应的翻译任务交给各项目组学生,由他们完成初期的翻译任务,再由组长负责汇总统稿,然后由翻译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学生进行修订,最后由教师和行业顾问把关。翻译中心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收费够维持翻译中心运作为原则。翻译中心的外语人才资源与低廉价格的优势,受到了市场欢迎,业务量呈上升态势。
三、商务英语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建设成效与主要问题
(一)主要成效
1.锻炼了学生的实战技能,学生参加公司模式的翻译中心工作,就相当于顶岗实习。从课堂到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
2.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部分实训教师参与管理指导翻译中心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有用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教师实践经验,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了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3.实现了企业与院校的“双赢”。切实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院系实际情况,建立校内外贸翻译中心,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既为教师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又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实现了企业与院校的“双赢”。翻译中心重视服务社会职能,义务为当地市政府外事部门承担了外宾的翻译接待志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翻译中心与部分企事业单位,如九江市外专局、外事办、旅游局、九江进出口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4.创新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组建校内翻译工作室,打破了商务英语专业完全靠实训软件模拟实训的现状,另辟蹊径开展校企合作,引入真实工作任务,开展了商务英语生产性实训探索,使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推进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也是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大补充和突破。
(二)主要问题
组建外贸翻译中心,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建设,还在起步阶段,难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翻译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市场业务和社会服务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训功能还需进一步开发,学生参与翻译中心实践的人数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扩大。翻译中心建设必须明确学生实训的功能定位,细化管理细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院系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市场,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长效机制,做大做强外贸翻译中心,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5-03
一、问题提出
英语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尽管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界对实践教学越来越予以重视,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即“在办学理念上重学术性、理论性、轻实践性的倾向严重;在课程结构上,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实践教学严重滞后”[1]。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过程
廖美珍教授的“目的性原则”和语言学家詹姆斯・卡明斯提出“弱语境”与“强语境“理论都强调了实践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廖美珍教授的“目的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的目标最终要在实践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得以检验。语言学家詹姆斯・卡明斯提出的“弱语境”即课堂教学,而“强语境“即强调语言应用的实践教学。这些理论为我们探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目标参考。以此为理论依据,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内核,我们开展了英语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第一阶段:我们首先认真研究和学习有关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各层次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范例。然后对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1.就业地点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地区。
2.就业比较集中于私营企业或者合资企业。
3.就业岗位主要是:翻译、外贸业务员、销售员和文员。
4.就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英语专业综合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相关知识及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知识等。
从就业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我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基层第一线的企业和公司,因此对于他们,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和外贸业务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前序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已有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开始了新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第二阶段:此阶段是新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优化和运行时期。首先整合优化专业见习、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三种技能模块,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立体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2]。
新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列表:
在完成新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和设计后,我们开始了集中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侧重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中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过程性评价,全面公正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们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每一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要完成教学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改进。
三、效果分析
项目组成员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效果从两个方面做出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整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零散,缺乏计划性、系统性的问题,对各实践环节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去除了第三学期30课时的文字处理上机实训环节,增加了30课时的英语听说技能训练;第六学期的两周的学年论文改为商务英语实训和翻译技能训练;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改为了商务和翻译技能训练。调整后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为完整,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我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这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教师方面:以新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实施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排除操作故障。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必须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等相关单位学习、见习、体验、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师已渐入佳境,学生对实践课程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学生方面:比之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地点单一,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新的集中实践教学强调教学方法多样化,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一体化和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建立校内、校外两大实践课堂,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教学中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其学习兴趣获得了极大的激发,学生态度积极,主动结组,讨论时间一延再延,极大的刺激了其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所得,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有所提高,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校内、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深度合作,校外教师走进校内实践课堂
此项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见习、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的实训环节上。新体系下的专业见习一改单纯校内完成或单一外出参观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了校内、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现以2012年11月英语专业本科10级学生的专业见习为例做出说明:根据英语专业本科专业见习教学大纲要求,10级英语专业本科学生113人于11月5日至11月16日参加了为期两周的专业见习活动,见习单位包括清东陵文管处、唐山地震纪念馆等文化单位以及唐山华天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唐山华信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和唐山鸿鹏焊业有限公司、唐山佳德陶瓷公司、河北长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对外贸易公司,首先,通过校外实践课堂指导教师的讲座与指导,学生们了解了文化、对外贸易等部门的运作情况和管理模式,学习了外事、翻译、和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然后,在校内实践课堂中,学生根据在校外实践课堂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资料,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相应的实训,内容包括清东陵英文导游模拟演练;唐山抗震纪念馆解说词口笔译;进出口贸易磋商和合同履行过程中所使用的英文函电的草拟、发送;商务洽谈模拟训练等。实训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气氛浓郁的职业现场,尤其是在商务洽谈模拟训练环节,学生很好的完成了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价格条款、签订合同整个磋商环节的演练,使各个洽谈环节所涉及的英语表达用语和基本商务谈判技巧得到强化训练。本次的专业见习实践教学坚持校内、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受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见结中,学生这样写到:“两周的专业见习安排的非常充实,对我们将来的工作非常有益,校外指导教师的讲解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了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要求,为第六学期专业方向的选择提供参考;校内的实训有提高了我们的职业能力,感谢系里安排的这门实训课程,也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深度合作,校外教师走进校内实践课堂这项改革首先在本学期18周到20周为期三周的09英本学生商务英语实训中得到了实现,我们邀请了校外指导教师,唐山华信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海外销售部经理李艳华进入校内实践课堂,她的第一个实训项目是成立“模拟公司”,学生自行组成3-5人小组,各公司按照“建立贸易关系询价报盘还盘磋商签订合同订货确认”的流程来互相展开贸易往来;第二个实训项目是以广交会为背景,再现交易环节,从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到订立合同履行合同, 从而完成包括备货与报检、催证、审证、改证、保险、租船定舱、装运通知、核销退税、制单结汇、等一系列进出口业务环节教学。李经理用自己珍贵的从业经验,引导学生在模拟实战训练中进行小组交互协商、讨论,从而熟悉整个商务贸易过程,也加强了商务互动英语口语,最终完成对所学商务知识的意义建构,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好评。她的课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亲身参与探索实践的体验,培养了与他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外贸业务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四、问题的思考
实践证明,新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能够克服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实训手段单一的局限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高职英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汉翻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衔接性和服务性,即针对市场需求着力培养汽车英语、家政英语翻译,培训涉外家政、安保、医护、技师等外籍人员翻译。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学片面要求外语综合能力,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加大了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本与周期。教学模式滞后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基本套用大学学科制的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很难实现。一方面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学科制的教学体系不能为高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服务。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兴趣浓、参与性强。现有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单一,教材专业性差,授课以教师讲解语法知识点为主。学生学习的语料内容实践针对性差,无法迎合学生特点和就业形势,也就无法做到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零对接”。资深翻译人士或是企业成功案例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生动再现,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反馈和良性循环。检测手段不足外语专业测试内容较窄,专业化不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占优势。四、六级证书、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而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所应具有的专业对口性和专职特征却“无证可依”,社会认可度低。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不强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语言学习的终身性特征。而高职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局限于高职内部,资格认证体系也独立于其他教育体系之外,导致高职翻译专业人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高职英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创新英语职业技能测试方法首先,细化能力测试,加快推进外语能力考试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各个专业领域所涉及的英语内容都可细化为考试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为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又可以为企业遴选人才提供方便和依据。不同岗位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尤其在涉外劳动力市场,有些领域不需要全科人才,专业上的积累就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筹码和信心。其次,外语职业技能考试不应是单一的统考,应从传统的笔译、口译扩展到“合作翻译”、“人机翻译”的综合评定形式。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企业选拔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平台。(二)采取短期、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一,借鉴职业教育的模块理论,设置模块课程,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且评价只与完成特定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有关[4]。学生的英汉翻译水平不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定标准。每一次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都作为成绩的累积。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案例所涉及的场景、解决渠道、方案构思及总结陈述展开讨论,开展实际操作模拟教学。第三,实行多样化教学。把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模式、情景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翻译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第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行“定岗置换模式”。结合学生的工作情况,形成统一的能力评定系统。(三)人才培养应结合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一的英汉翻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结合英汉翻译专业所涉及的工作要素进行教学。如英汉翻译专业可能辐射到的商贸、营销、管理类专业,就是开发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英汉翻译专业群的现实依据。英汉翻译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整合师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就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课程储备体系。总之,高职英汉翻译专业教学改革应立足于职业化,服务于社会需求。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赖于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专业实训。
作者:陈艳新 单位: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58-01
长期以来,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虽然学生只是翻译初学者,教师也应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由于学生的专业为商务英语,他们未来大多从事商务工作,更需要严谨与谨慎,这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责任感,许多学者都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建立翻译工作坊模式(WORKSHOP)。这一模式针对性强,能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更加明确教学目的性,大大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这一模式中,一个翻译任务经过个体独立操作、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与教师最后点评与总结才最后完工。这样的模式也让学生深刻理解对每一个翻译任务都要认真对待,也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译者所肩负的责任。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太理想的教学状况,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课程项目化,制定整体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符合实用性的原则,培养真正实用的人才。
1 对WORKSHOP模式的思考
WORKSHOP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意思是"(针对某问题的)研讨与实践、讲习班"。韦氏在线词典中的意思是:通常指为相对较少的一组学生设置的短期集中的教学项目常针对关于某一领域的一些技巧和技术开设。Kiraly在《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一书中提出了WORKSHOP这一理念。他在此书中"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不足。他强调翻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倡多让学生参与翻译项目工作坊(project workshop),以促使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这种方法在外国已经广泛应用于实践性强的学科。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课堂气氛一般略为枯燥。教师的角色大多是课堂的主导者。通常都是由教师发下一项任务,然后让学生练习。之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逐句讲解。将WORKSHOP这个比较新的概念引入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该理念旨在增强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WORKSHOP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其基本模式为:教师先对某项任务进行简略的说明与讲解,然后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WORKSHOP。小组成员要在共同的努力下,经过讨论完成翻译任务。讨论结束后,每个WORKSHOP派一名代表向全班讲解自己小组的作品。每个WORKSHOP都要进行这一步工作。最后教师要对每个WORKSHOP的作品进行点评与分析。在经过这个译文比较与总结的过程之后,每个小组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然后交上最后的成品。
由于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得到的成绩是一样的,所以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每位学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讨论。对于篇章的翻译,学生们如果全部独立操作,可能会因为难度过大和能力有限半途而废。而小组的参与可以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这是传统翻译课程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 对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
案例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案例(Case)的原意可以指医学中的"病例",法律中的"案例"等。最早倡导案例教学的先驱人物,是哈佛大学工商学院的Charles・I・Gragg教授,其曾撰文指出,正是"因为智慧不是经由别人直接告知而得来的",所以才有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这一信念几乎构成了所有案例教学的基石。目前案例教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法律、会计、管理、贸易等实践可操作性课程教学中,并显示出这一教学法强大的生命力。
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根据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师寻找和某一单元主题直接相关的翻译案例。选取的案例必须内容新颖,与学生专业或社会实际密切相关,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通过案例向学生讲解翻译知识,并适当渗透翻译技巧,将枯燥的知识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翻译案例相结合,化枯燥于无形。
笔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时,拟通过一毕业生进入某外贸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翻译为例,使学生接触一系列完整的外贸流程:从第一次见面递名片,到介绍公司产品到最后签订合同。学生的任务是在整个完整的商务流程中对基本商务文本进行翻译。整个课程就是通过这条主线来展开各能力训练项目。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翻译能力,内容包括从小到如公司名片的翻译、标识翻译、商标翻译,大到公司产品广告的翻译、公司介绍的翻译,再到公司经营的产品说明翻译,最后到商务流程的后期签订合同,并进行商务信函翻译、单证翻译。其中在接待客户的过程中,穿行旅游翻译、饮食翻译与城市信息翻译。这条主线始终围绕学生贸易流程中"接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一最终目的不断深化。
德国功能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它帮助教师明确翻译教学目的、思路,培养学生作为译者的责任感。良好的课程设计则帮助教师树立系统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实处。WORKSHOP模式与案例教学是具体的教学措施,帮助教师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以上是笔者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总结的一点拙见,希望能对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口译教学;国际经验;本土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055-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12
引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口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口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和口译教学界的基本共识。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认识历程,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作用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与口译职业密不可分、与口译教学各要素息息相关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国巴黎学派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在其代表性专著中用整整一章论述了新技术与翻译的关系,并介绍了为口译教学服务的新技术。由欧盟资助的高水平科学会议项目“多维度翻译”(MuTra)对信息技术下的口笔译新形式、职业挑战、教学问题等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专题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口译教学的关系也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何高大提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口译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刘和平、郭兰英等对信息技术与口译新形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庄智象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仲伟合指出要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我国口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更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故此,本文从研究历史、研究取向、教学法因素、技术工具和研究的不足五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旨在为国内口译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历史对比
现代技术在口译职业中的首次应用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同声传译。继同传设备之后,1976年和1978年,联合国先后进行了“巴黎-内罗毕”(卫星)试验和“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试验,目的是探索远程口译在技术上的可行性。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各种形式的口译,如电话口译、视频会议口译、电视口译、网络在线口译等。
相比之下,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较为滞后。
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是该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录音带、录像带等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该领域的研究范围逐步拓展,涉及的话题包括机器口译、机辅口译自主学习、口译培训中多媒体的使用、口译语料库等。最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空前活跃且硕果累累,涵盖了计算机辅助口译培训、口译中新技术的使用、专业口译训练软件的研发与介绍、翻译记忆系统的研究、远程口译教学等。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诞生了一些较为活跃的研究中心,如意大利特里斯特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比利时孟斯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
在国内,截至2012年9月,以“口译教学/培训”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知网”搜索到各类文献877篇,其中标题涉及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等词汇的共105篇,占总数的12%。经过对上述105篇文献的整理,可以将国内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5年为萌芽阶段,仅何高大、曾文雄等少数几位学者对此话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且内容多限于理论思辨层面,并未触及具体的口译教学实践。2006年和2007年随着我国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学位的相继设立,对口译教学的研究逐年升温,相关研究已渗透到口译教学的诸多领域,如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的模式、教学策略与设计、教学资源、语料库建设、自主学习、实用性软件的应用、专题性网站与平台的开发等。
二、研究取向对比
从宏观研究视角看,国外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探讨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对于前者,“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在2000年就与德国翻译协会、欧洲法院、世界海关组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口译司等五大机构联合制订了“会议口译中新技术使用的规范”,对电话会议、多语种视频会议和电话口译等技术标准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Moser-Mercer从资料准备、背景知识、信息分类、多元信息输入、现场气氛感受、传输质量等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
对于后者,国外研究涵盖的主题涉及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流程、教学要素等。口译教学环境与工具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导入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式学习等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Lobo既分析了新技术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又阐述了新技术给笔译和口译教学革新带来的机遇。教学流程与教学要素是口译教学的微观领域,研究者对它们的探讨也非常深入,如Sandrelli指出,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至少发挥着以下作用:有助于构建数字化口译资源库,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练习素材,构建真实口译场景以及为师生同步与非同步的交流提供便利。
我国的研究取向相对单一,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国内多数研究者都认同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教学资源的多样化,素材内容的真实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口译训练的情景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化。同时,陈亚敏等人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问题、学习资源的甄别问题提出了质疑。此外,教师在新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在教学应用方面,国内研究者除探讨应用的原则、模式与策略外,蒋铁海、刘进等还从实用工具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实现形式与效果评估。
从研究方法的取向看,国内思辨类研究占据主导,实证类研究较为缺乏,宏观视角研究远多于微观视角的研究。经过对上述105篇国内文献的统计,我们发现实证类文章仅占13%。比较而言,国外实证研究占同类研究的近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一些研究者坚持对同一主题实施长期实证研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例如,Leong Ko自200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完成“远程模式下的口译教学”的博士论文后,至今连续八年对远程口译教学进行了不间断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法因素对比
纵观国内文献,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方法占据了研究总量的近七成。这表明研究者更倾向于从宏观上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界定上,主要有三个维度:从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二者关系的维度进行界定,如秦勉的“人机结合课堂新模式”、侯阒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应用模式”: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系统性构建的维度界定,如刘进等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王建华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从口译教学设计的维度界定,如王静的“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口译技能训练的中心化与情景化、素材资源的多模态与真实性、教学内容与设计的体系性等。教学策略主要集中在五个“结合”上,即教师精讲与学生勤练结合、课堂集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课程经典教材与实时性素材结合、面授式情景教学与机辅虚拟式教学结合、技能强化与口译实践结合。国内对教学资源的关注多停留在音视频资料、在线词典、网络素材、语料库等在口译教学的局部应用上,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口译教学资源库构建层面,对于资源的分类、检索、编辑、更新等精细加工缺少研究。自主学习虽在目前的总数中所占份额有限,但近几年研究者对其关注度呈明显升温态势,如刘梦莲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面向学习者的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建设的设计理念与操作的技术细节。刘建军则从实用性软件的角度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在口译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特点、功能与效果。最后,教学评价和教师是国内研究关注最少的问题,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口译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以及信息技术下口译教师的资质、能力、信息素养等问题。
从国外来看,教学模式也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国外的教学模式更为具体,并且更多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例如,Ko将远程口译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分为纯粹自学、自学加辅导、互动教学三种模式,并在“合作型网络社区学习平台”验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Lobo领导的教师团队设计并实践了将信息技术融入常规性口笔译课程教学的PATT模式。在教学资源方面,国外的关注热度与深入程度均高于国内。Carabelli提倡建立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给译员提供结构化、易检索、易扩容的资源数据库,同时还要给原文信息提供二级参数,如背景知识、上下文介绍等。Mayor则提出要将学生练习过的录音文件用数字化格式进行存储以方便检索和进行过程性评价。自主学习在国外研究中也较受重视。PSchhacker建议在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网站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原文档案。Sandrelli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应包括:背景知识阅读、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技术术语与专业词汇的准备等。她同时指出了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学习内容不系统、过程缺乏监控以及学员选择材料时感到迷失。国外对教学评价的讨论范围比较广泛,除常规关注的学生学习评价与教师教学评价外,还涉及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评价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口译教学设计的评价。此外,国外在教学管理、教师的角色与挑战等方面也有专门讨论,如提倡用Moodle课程与学习管理系统优化口译教学管理流程,口译教师应及时熟知各种新型职业口译形式、加强同行信息交流与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等。
四、技术工具对比
Berber区分了两种用于口译的信息技术工具:用于职业口译的工具与用于译员培训的工具。前者包括商业性术语数据库、数字电视频道、视频会议系统与远程口译系统等;后者包括口译训练专用软件、口译训练资源库(如日内瓦大学的SIMON资源库)、远程教学平台与电话/视频会议教学模拟系统、即时交流工具(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DIY自建语料库、语音识别程序、因特网、在线词典与百科全书等。
若将用于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通用型与专业型工具。两种工具在国内外均有使用,但国外在专业工具的开发上更为成熟和持续。以英国为例,最早用于口译教学的专用软件是1995年由Tell Consortium开发的Interpr-It。之后,1999年至2002年英国赫尔大学在欧盟委员会资助下又研发了Interpretations。该软件由课程、模块和练习三大部分组成,功能包括教师素材编辑、导入性练习、文字处理器、影子练习、视译练习、个性化反馈等。继而,第三代口译教学专用软件Black Box又将音视频交传练习、音视频同传练习、视译练习等进行流线化设计,而且加入了更为复杂精细的文本编辑与注解功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第四代的Virtual Interpreter Suite则致力于开发多频道功能和会议口译教学的仿真功能。
从文献反映的数据看,国内用于口译教学的工具以通用型居多,如播客(Podcast)、流媒体播放程序(FMS)、博客或微博、QQ群、多媒体、音像资料、音视频剪辑工具、Moodle与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国内专业型口译教学工具的开发主要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数字训练与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普特网”推出的“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IPTAM)、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口译教学语料库、口译实训平台等。
在技术工具的使用原则与应用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的看法较为一致:技术工具应当为口译教学服务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技术工具价值的关键,而教学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习者和口译学习资源的特点,将系统性、可行性、程序性与反馈性有机统一;技术的采用应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教师工作量、技术使用障碍、技术稳定性与维护等因素。
五、不足之处对比
国内外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多数研究者仅从口译教学的某个侧面出发,以单一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局部的问题,缺乏整体宏观的课程理论视角。其次,对口译教学模式的探讨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译教学设计必然涉及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指导,而这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并不多见。
从研究范式看,国内研究的最大不足是宏观视角的理论探讨多,实践尝试操作较少,众多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学模式与原则之类的讨论乐此不疲,而真正深入到工具的实际开发与应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较为均衡,但在口译形式上却偏重于同声传译教学,对交替传译、联络口译、视译等研究相对欠缺。
在教学法因素方面,国外对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还缺乏深入研究,而国内对口译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教师信息素养等话题的研究较薄弱,同时对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国内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研究缺乏全面的评价机制,更多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且无长期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
1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内涵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能习得语言,输出是输入的自然结果。1985年,加拿大的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表示质疑,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可理解性输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成功地掌握一门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还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后来,Swain将输出的几个功能总结为:1)增加语言的流利度和自动化程度;2)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揭示所想与所能之间的差距;3)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1]。
2007年,文秋芳教授就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1]。学习过程中没有输出驱动,即使输入质量再高,输入内容再多,其习得效率也是很难令人满意的。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方面考虑,与培养学生的听、读接受性技能相比,培养说、写、译表达性技能社会功能更强,特别是口译、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方面来说,单项技能训练法明显不如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效果显著,后者更符合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此后,陆续有各类课程的教师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2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依然遵循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的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语言输入,轻视语言输出。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英语听说产生排斥心理,听说能力成为大学生普遍的薄弱环节。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偏重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教学。学生消极地去听大量听力材料,对多项选择、词汇填空给出正确答案,听力教学枯燥无味、没有活力。而且,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笔试成绩为500分以上(含500),或六级成绩为425分以上(含425分)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口语考试,普通高校符合这个要求的学生不太多,所以,和“说”相比,多数院校注重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忽视口语表达能力。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参加各种补习班,经过了10多年的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再者,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庞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只能采用大班型授课的方式,教师无法满足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只能集体讲授他认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输入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机会不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输出机会比较少,教师也无法进行充分的反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3 输出驱动假设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输出驱动假设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教学程序有了明显的改变,先输出后输入。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2]。
3.1 师生各自承担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是:1)设计真实的输出任务,并且任务难易度要与学生英语水平相符。真实性是指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同时,完成任务需要的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型要与学生实际水平一致;2)提供合适的输入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输出任务。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知识输入的效率,材料和输出任务的吻合度越高越好;3)对学生的输出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4)对学生的输出结果给与有针对性的反馈[3]。学生的任务是:1)尝试完成输出任务;2)领会和搜寻新材料;3)准备完成输出任务;4)学生展示输出成果,与同学们的成果进行比较、对比,取长补短,然后教师点评。
3.2 新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以《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为例,讲第二单元Conversation 1时,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场景:你正在写论文,你的同学刚接完家里的电话,非常想家,情绪低落,你分享自己的经历,想法设法去安慰、鼓励她。两人一组展开对话。学生在准备输出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表达上的障碍,例如,如何询问对方出什么事了,如何表达负面情绪,如何安慰对方,让其振作起来。下一步,教师播放Janet和同学Kate之间的视频对话,了解了自己的知识盲点后,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输入材料,认真听课,消化领会对话内容,圆满解决之前遭遇到的语言障碍。接下来,学生修正自己语言体系的不足之处,再次完成输出任务,展示输出成果,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除了情景对话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其它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进来,比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访谈、短剧表演、看视频复述事件、英语演讲等。
3.3 课外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