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考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督导激励、评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消极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考试应注重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双重因素。近年来,我校对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将建筑结构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方式,分别采用了开卷、闭卷考试、课堂提问、课程设计、设计答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式,对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具体方式为:

“考教分离”基本知识考核:由熟知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试卷组成试卷库,在考前通过人工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完成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知识考核。最终考核采用闭卷考教分离,从而有利于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此项占成绩50%。

课程设计考核: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是在教师讲授完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进行的,目的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为避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完成,而是在临近交设计成果时,拿一份已完成同学的课程设计来参考与抄袭的情况出现,我们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项一登记、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时答疑,准确考核学生的设计及绘图能力,此项占成绩30%。

课程设计答辩:为检查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掌握情况,针对设计成果中的错误进行指导,这种做法的个体性很强,真正能做到让本人意识到错误在哪里,更好的让其他同学一起面对错误问题,将该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方式采取由指导教师设计好答辩问题,尤其是课程设计中会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抽签进行面试,同时结合同学本人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提问,根据回答结果结合课程设计成果评定成绩,此项占成绩10%。

平时成绩考核:将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课内设计作业及课外设计大作业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此项占成绩10%。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和评定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内设计作业:注重建筑结构基本构件设计计算能力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梁、板、柱、建筑基本构件结构构造要求,以及规定荷载条件下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课外设计大作业:注重一般建筑结构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如整体钢筋混凝土楼盖、楼梯、雨蓬、屋架、混合结构墙及柱等结构构造要求、规定荷载条件下一般建筑结构设计计算评定。通过以上四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课程成绩以百分计,其中课程设计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10%,平时成绩占10%,课程基本知识考试占50%。

考试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侧重“工学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训实操成绩占40%,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过程进行改革,建设建筑结构试题库使课程的考核过程标准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试验,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异地扩建 电梯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55-01

一、问题简介

为方便叙述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阐述。

这是梅州市启智学校异地扩建工程(小学部校区),是在梅州市东城中路原理工学校东校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教学楼(建筑面积约3544m2)、综合楼(建筑面积约2132m2)、实训楼(建筑面积约4139m2)、宿舍(建筑面积约3166m2)、风雨操场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约1393m2)的改建工程等施工内容。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新增电梯间最大跨度约3.7m,建筑主体最高高度约28.5m,最高层数为地上8层。改建总建筑面积约14400m2,总投资金额约1800万元。于2015年4月15号由广州市元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后6月份正式开始施工。

二、电梯位置的设计

对一幢高层建筑新增电梯,于启智学校的改造来说是很必要的,因为启智学校的特殊性,所以电梯不可或缺。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在尽量不影响结构安全及大楼人员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改造,建筑物新增电梯有两种情况:

1.在建筑物内部增加;由于原理工学校的结构构造不满足内部增加的条件,所以不采用。

2.在建筑外部增建;也可能对原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增加加固费用和施工时间,在保证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控制工程造价和减短工期是关键。由于本次设计是不涉及其原有结构的任何改动的,大部分为装修,修补的工序,且原结构为框架结构,建筑内部在原设计之初是没有考虑电梯安装的,即未预留电梯井道及建造空间。所以,本项目根据原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使用功能的需求在原建筑外边增建电梯的方式,在实训楼和宿舍楼两栋超过7层的建筑楼设置电梯。

三、施工时遇到的问题

1.发现问题

在施工电梯基础的时候遇到了电梯无法满足施工条件的情况,依据设计图纸在挖开地基发现实训楼和宿舍楼两个电梯其建筑基础与设计新增电梯基础重合,究其原由,是因为原理工学校东校区当时的竣工图纸已遗失,而没有了原图纸的参考作为新设计的依据,设计院在设计的时候只能根据设计前的现场考察勘探加上预估来确定了电梯的位置,未能预见到基坑下面原承台的大小及深度。

2.分析问题

项目组在接到施工单位的反映后,立刻约谈设计院讨论这个问题,若按照原设计施工的话将会出现共用承台的情况。共用基础会对原建筑结构产生影响,使其受力发生改变。而基础受力的改变,则会对原结构柱发生受力不均的情况,结构柱将会受到来自其他梁柱的不均匀剪力。又因原建筑是较早时期修建的,当时的混凝土标准未必达到要求,再加上使用多年其存在一定的结构损耗,长期以往可能会发生形变直至崩塌,这将严重影响到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设想是否在原位置缩小承台来满足要求,避免造成电梯移位而带来的重大变更问题。若发生移位,这将会要求重新设计图纸并作为重大变更审核,这会对我们的工程按时完工时间造成很大的压力。但经设计院论证,对于力与构造安全隐患考虑,若缩小承台将无法达到电梯建造的受力要求。所以,缩小电梯基础与共用基础都是不可采用的,如若需增设电梯,唯有更改原设计位置,重新拟定位置。

3.解决问题

因电梯对于启智学校的特殊性,基本是属于不可或缺的设备,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又由于电梯移位问题在市住建局由于历史原因迟迟未通过审查。则不敢贸然施工,这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使用,所以项目组积极约谈市启智学校,教育局,住建局等单位协调处理此事,经过多次协调会议协商,最终在2015年11月19号在城建局召开的电梯移位协调会上,市城建局提议将此次变更不作为重大变更审核。鉴于本项目的特殊性,在保证安全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与会各方对市城建局所提建议无不同意见。至此启智学校实训楼及宿舍楼的电梯得与继续建造。

4.预见问题

对于此次事件让我在城建局实习期间受益匪浅,体会到建筑这一行的严谨性,切不可马虎随意,做事需瞻前顾后,个人认为设计院在设计电梯位置的时候是有失偏驳,在两栋呈“7”字形的建筑连接处设置电梯,若只考虑到使用方便程度上更好一点,则是并未考虑周全的。在建筑框架接壤地方,柱子数量不少,其四周地底必定存在不少的承重基础,又是在两栋建筑靠近的地方,设计空间狭小,使用空间狭小,并靠近楼梯,所以乘梯人员与走楼梯的人员存在路径交叉,在上下课高峰期,人流量大时可能会造成堵塞。并且在交接处要满足电梯的增设,则必须在做剪力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室采光困难也影响了本就采光差的地方更加昏暗。还有就是设计之前对于资料的收集不够完善,对于勘探不够细致,这在其他地方也可以体现出来,比如食堂前面的雨棚处,新设计的盲道上与原雨棚的钢柱位置重合,则要重新对雨棚钢柱位置进行平移。

并且,由于设计的不严谨性不仅导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对工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因其建造的客观性,如每一层的混凝土浇筑是要一个严格的时间间隔才可以继续浇筑的,一般每一层至少耗时7天。整一个电梯由动工到完工,2个月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这将对工期计划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争取做到能够预见问题才有能力规避上述遇到的问题。

对于一栋旧楼改造工程,其难度将远超新建工程。因当时的建设标准与现今的建规范已经发生了改变,当时所用的材料于今而言未必符合使用要求。在材料强度,使用范围以及工程安全方面都需要做重新的评估,来符合新增电梯的要求。这将给改造工程带来更大的挑战。对于许多城市而言,规划局重新规划用地,考虑到财政预算,所以全国各地存在着很多的改造工程。由于现在的使用要求,超7层以上建筑需要设置电梯,所以新设电梯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的存在。这是一个与使用单位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建设,所以其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新建工程。

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服务,安全是放在首位的,无论是新建工程还是改造工程,其电梯建设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改造工程更应该小心谨慎,严格施工,保质保量完成。无论是采用建筑内部新增的方式还是采用外部添建的方式,其检测和建设过程都必须有完备的资料做好记录与严谨核算,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做到没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尽量规避如上述设计时所带来的重大变更问题。从而保证工程建设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能力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chanics" course, fr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several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industry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process based on occupation ability "to teach, test mod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princi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Keywords: Construction mechan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工科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使命,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工程实践训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是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杆件和杆系的受力分析、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一门课程,它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关乎到建筑物能否安全使用,抵抗地震及各种自然灾害的课程,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建筑结构及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基础,为以后进行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建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建筑力学课程,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基于职业能力的“教、用、考”环节,环环相扣,彼此渗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根据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的内容

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点。过分依赖教材内容,加上盲目填鸭式教学,使得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如何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充实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确保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所在。

筛选教学内容,突出实用理论知识

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单位,很少有学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况且,现今的建筑结构设计单位都已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计算,因此,在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中,应主要侧重于建筑施工人员需要的结构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可,其他涉及到结构计算的教材内容宜精减。如力学中的扭转这一章,由于建筑行业中涉及得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需介绍扭转的基本变形形式,而无需深入讲解。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讲些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如在讲力和受力图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多举些建筑物中柱、梁、楼板、地基等工程实例来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跟踪行业动态,找准高职课程的特色

建筑业的各种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还要有更广泛的涉猎,所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要时刻关注本行业、本学科的科技动态和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的推广使用情况,如拱结构、薄膜结构以及相关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将这些内容适时的补充到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提升他们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他们适应岗位的能力。

一些在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反应在校学习的知识用不上,这是因为建筑力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加上教师在传授时,只一味的侧重原理方面的介绍,实践课找不准切入点,只应付性的满足于“走、观、讲”,针对这一现状,将一些工程力学实例和事故分析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同时深入校内校外的建筑工地,实地讲解力学知识点,使学生感觉力学就在身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充实感,改变他们对力学的认识态度。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精简而成,知识点多而散,再加上其计算内容较多,连贯性强,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建筑专业的学生中文科生比例不断加大,给建筑力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笔者认为,该课程教学不能默守传统的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图表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建筑力学》培养学生一个首要的职业技能,就是能独立的根据图纸或者实际结构构件受荷载情况绘制其内力图,分析计算其刚度强度稳定性,而这一部分的知识,涉及的名词、术语较多,各种不同荷载形式下构件受力图的形状容易混淆。为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用图形表格表达出来,通过区分和对比,找出异同,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介绍各种不同荷载形式下剪力图弯矩图的特征时,可以总结成以下表格:

各种不同荷载形式下剪力图弯矩图的特征(表1)

通过比较,便可清楚地把剪力图和弯矩图区别开来,把教材中成篇幅的理论讲解,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加形象生动的掌握。

又如,在介绍结构构件最基本的四种变形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及时的与前面所学的变形形式对比,便于理清内容的条理。

四种变形形式比较(表2)

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将四种基本变形的有关特点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以不断延伸知识点,使学生能把所有知识的树叶用树枝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力学树状结构图。

(二)互动教学,培养能力

通过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一起推算,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以调动,最终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创新性人才。

1、现场教学校内外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建筑物都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照建筑实物讲解结构的受力体系和荷载传递过程,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在梁柱铰接处、建筑基础、单层厂房等实体前,讲解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在梁受力处讲解弯曲变形等等,建筑构配件就在学生的头顶和脚底,学生能直观主动地观察和思考,由课堂的被动理性认识到现场的感性认识,再到主动的理性总结,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其辨别洞察客观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课堂启发启发式教学虽然是建筑力学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但的确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说: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弯曲有哪两种形式?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提问回答。既可以复习所学知识,又可以导入新的知识点。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3、讨论教学建筑力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各知识点间一环套一环,缺少哪一个环节,都对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困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一座单层厂房或者框架结构的一榀框架,绘制计算简图,进行受力分析、荷载简化、以及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分组去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相互讨论,每组得出一个成果,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使他们更加熟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害怕自己计算出错,只有在反反复复的计算、总结和讲评中,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点,教师自身也能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望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对建筑力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培养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该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教师的讲授带来方便,还省去上课大量画图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声、形、色、质并存的教学空间,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笔者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这方面也积极地进行了思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群体中使用电脑的数量越来越多,为增进互动教学,可以在学校网站以及其他域名网站,设专栏为学生提供力学网络课件、章节习题、实训指导和力学知识论坛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快捷的学习知识,准确的获取信息,也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学习该课程,更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探讨和交流的互动空间。这种教学方式还亟待进一步尝试和挖掘。

(四)改革考试标准,注入执业资格考核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复杂,推算繁琐,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搞题海战术,与学生就业后,执业资格考试的模式大相径庭,以此来武断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计算的能力,显然是欠妥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够达到建筑业执业资格考试对力学知识要求,有必要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变计算题为案例分析,改填空和判断为单选多选题,按照执业资格考试形式,进行检测,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侧重于建筑小构件、单构件方面的计算。加大平时实践成绩的比重,通过作业、实训报告等环节,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尝试举办力学模型竞赛、学生模拟课堂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检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语:

国家建设行业的发展要靠新一代的精英,为建筑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培养方式需要不断改革探索,细化到每一门学科,高职理论课程应该本着致用的原则。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任课教师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坚持总结和思考,把理论和实践并重,在日常的教学中开拓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贯彻教育部公布的高职教学标准,更多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永龙,建筑力学(上册)(多学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龙驭球,包世华. 结构力学(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孙强,工程教育教学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琦,陈懦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张宗禹.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育,2002.(10)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何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即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文以城市规划专业谈谈校企联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1.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校环境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科发展已逐步体系化,师资力量也得到加强,教学体系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但由于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受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1建筑基础课程和设计类课程比重太小

首先,我院低年级的建筑类课程太少,仅开设一门《建筑初步》,而且也没有开设建筑设计类课程,我系学生普遍存在建筑理论以及建筑造型能力欠缺的问题,随着我系师资力量的加强,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该加重建筑类课程的比重。

其次,我院专业课程体设置中设计类课程比重太小,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在大三上学期有一门城市设计课程,其他的都是在专业原理课后由主讲老师加的为期两周的课程小设计,学生没办法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理论与设计衔接不畅,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我院参照其他办学时间较长,经验比较充足的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比较系统,但是在理论课后,比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景观设计概论等,进行集中讲授,与相应的详细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设计衔接不畅,无形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

1.3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在理论课教学方面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而且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接触案例较少,造成规划理论教学抽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规划设计课程主要由外聘教师担任,目前具体实践活动初步开展,但仍不尽人意。而且,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难以相互沟通,造成理论与设计的脱节。因此,应改革规划的灌输式教学为注重调查、研究、决策、反馈的科学方法;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是规划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1.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城市规划专业是个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教学实践也是专业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现在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以下问题:①实习环节太少,目前只开设了城市认识实习一个教学环节;②毕业设计成果在内容和深度上能够完全按照要求完成,但是题目是假设性题目,学生不能完全体验一个完整的做项目的过程,尤其是在前期调研和向甲方汇报这样的环节有些缺失;③校内专业实验场地匮乏,目前只有一个仅容纳30人的专业绘图室;④毕业生实习还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基本上靠学生自己联系。

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对应用性比较强的城市规划学科而言,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则是推进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建设的关键。

2.1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

在二年级的理论课程里增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在大二下学期增加两个建筑类设计(住宅设计和旅馆设计),另外还增加模型制作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原来的课程设计大多是由主讲教师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几个小设计,课程设计的深度不够,课程体系调整后,新增加了居住规划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让学生由调研、方案设计、手绘图纸到计算基础图,要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程序和方法。

2.2调整开课时序和学时分配

专业课开课顺序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教材前后衔接,在专业原理等理论课后紧接着开设同种性质的设计课。比如,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理论课程后,紧接着开设相关的课程设计,让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而且要调整理论课和课程设计课的学时分配。减少原理课的学时,增加设计课的学时。一年级,学生经历了由专业概况到基本技能、设计思维的学习;二年级,由认识城市整体到认识子系统、由整体空间到建筑空间、由前期条件到建筑设计的学习;三、四年级,由方法论到具体规划课程设计应用的学习―这是符合城市及城市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的。同时,训练的内容及课题的选择是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专业学习的规律。

2.3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填鸭式”,侧重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在专业教学中,一是要求专业任课教师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多讲实例,注重对地域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在特定地域环境背景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二是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相关展览和竞赛作为项目课题,通过以赛代训、以展代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竞争和严格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2.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由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增加实习环节,除了城市认识实习以外,还要增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综合社会实践等;毕业设计应该由作假设性题目和做实践项目相结合,尽量让学生跟着指导老师或者跟随当地设计部门做实际项目,这样才能从前期调研到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以及后期方案汇报,全程学习体验城市规划专业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热身工作;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一是院里鼓励教师去社会兼职,为地方服务和与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定期聘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回学校举办讲座,通过他们多年的从业感受教育、影响和激励学生,让们知道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他们及早明确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三是实行学校与企业联手,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创新发展。在大学第五学年的两个学期,将学生送到设计院、规划局,让他们跟踪实际工程项目,真刀真枪地完成毕业设计。

3.总结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一是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促使教师学习最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掌握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城市规划最新的内容及科技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把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二是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型研究,加深学生对城市的理解、对城市科学相关理论的掌握和对城市研究方法的探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浅谈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商场现代化》 2010.23.

[2]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教育与职业》 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