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空应急实训总结

航空应急实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航空应急实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航空应急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乘专业;急救;实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72-02

航空服务业对空乘专业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要求提高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急救能力。为了满足航空服务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然而,虽然各院校空乘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只好改行另谋出路。造成这种劳动力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高,而急救能力不强则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空乘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空乘专业急救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掌握较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旅客服务。因为,空中乘务服务的环境是在飞行中的飞机客舱,如果遇到旅客突发急病、意外损伤和飞行事故,很难得到地面专业人员的帮助,因此,空乘人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伤员或事故进行恰当有效的处理,否则就不能保证安全飞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空中乘务人员是服务员,也是保安,同时也是医生。

二、空乘专业学生急救实训的目标、要求

空乘专业急救实训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急救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航空飞行中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掌握机上乘客突发疾病与客舱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求生措施与急救手段[1],掌握自然灾害、野外求生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具有较强的安全防护意识、应变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空乘专业学生急救实训方法的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急救实训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急救实训教学中,围绕实训目标,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为关键。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笔者精心设计、优化实训教学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分析案例,引起重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参与。首先,让学生了解急救的重要性,如让他们了解一些人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护而丧失生命的例子,让他们在震撼之余,生发一种学习的欲望和冲动,达到跃跃欲试的状态。

2.提供示范,树立信心,解除参与的顾虑,让学生敢参与。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急救是一种技能,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掌握。同时让他们了解一些身边的老师、学生成功救人的实例,鼓励他们,解除他们的顾虑,如不敢动手,担心做错等。

3.营造环境,提供机会,使急救贴近生活,让学生真参与。然后,设置一些工作、生活场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生中暑、小刀割伤等,训练学生的急救技巧等,让学生手脑结合,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学生没有压力,可以自如地发挥。也能让学生很快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为后面复杂的训练提供经验。

4.明确目标,由易到难,设置课堂训练项目,让学生爱参与。最后,设置课堂训练项目,让学生结合考试、按模块、先易后难地进行系统的急救实训,从而掌握技术、积累经验。

(1)用旅客突发疾病或客舱事故的场景进行疾病、事故处理训练。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设定客舱服务的环境,进行简单的突发疾病、事故处理训练,如预防飞机上升时耳鸣、飞机俯冲时防冲击,以及旅客高血压、心绞痛、癫痫发作处理等,让学生紧急处理,然后大家讨论补充。以此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疾病急救能力、事故处理能力、临场反应能力。

(2)用火灾的场景进行火灾逃生与烧烫伤急救训练。可以设定火灾的场景,进行火灾逃生和烧烫伤急救训练,要求做到遇事不慌,逃生方法正确,急救技术娴熟。先让学生进行逃生训练,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如遇事慌乱、选错方向、撤离时没捂住口鼻等。然后进行烧烫伤急救训练。要求学生能区别伤情,不同对待,并能用身边现有的材料进行烧烫伤处理和包扎。

(3)用水灾的场景进行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训练。可以设定水灾的场景,针对水灾逃生时的准备工作、逃生方向、逃生方法、求救方法、溺水急救等内容进行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训练,如,逃生前关闭电源、煤气、门窗,带上水、干粮、药品、手电、漂浮工具等,遇见溺水者先打捞上岸,再清理口鼻、空出脏水等。特别注意的是打捞落水者时的方法。要做到镇定从容、方法正确、技术娴熟,从而掌握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的方法。另外,知识拓展可以增加学生游泳安全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增强实用性。

(4)用地震的场景进行地震逃生与骨折固定训练。可以设定地震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地震逃生与骨折固定训练。要求做到遇事不慌,方法正确、技术熟练。首先设定地震的场景进行地震逃生训练,让学生知道地震时如何逃生。如地震时在野外怎样逃生,在楼房怎样逃生,在废墟怎样保全生命等,要做到遇事不慌,逃生方法正确,永不放弃。然后师生点评。点评要以优点为主,同时指出方法上的不足。最后进行骨折固定、搬运,培养学生的骨折急救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心理素质。

(5)用交通事故的场景进行止血包扎训练。设定交通事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止血包扎训练。要求学生首先做到遇事冷静判断,然后迅速对伤员进行正确有效的止血包扎急救。技术上要求方法要正确、适当,止血要迅速、有效,包扎要牢固、美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急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旅客、敬畏生命的服务意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包扎止血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如,血管的分布、具置,包扎的手法、力度,放血的时间、方法等[2],同时播放一些录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创设交通事故的情境,让学生现场急救,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然后让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样做既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急救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举三得。

(6)用旅客触电猝死的场景进行心肺复苏术训练。首先,让学生了解排除险情的方法和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手法,要求知识全面,重点突出,程序正确、方法得当。然后,设定旅客触电猝死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排除险情和心肺复苏训练。要求能正确排除险情、正确判断呼吸和心跳、能打通气道,能进行有效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3]。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急救技术。如,发现病人,不能慌乱,判断周围的环境,用关闭电闸或挑开电线的方法消除危险,然后正确掌握判断呼吸心跳的时间、按压的位置、力度等,要次序井然,一丝不苟。以此来练习胆量、技术,积累经验。最后,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指出优缺点,进行完善。

急救实训是获得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急救实训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系统的急救实训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急救的技巧,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心理素质、防范意识,为他们将来在空乘服务的岗位上创造安全的环境,更好地为旅客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红光,李程.航空卫生保健与急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 湛明,潘应平.实用航空医学知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晓松,刘建华.现场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3-07-19

航空应急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岸;卫生检疫;协作;探讨

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是构建中国特色口岸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国门安全,服务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泉州局”)在面临泉州口岸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卫生检疫专业人员不足、口岸防控压力大等情况下,着力加强了卫生检疫内外协作,有效提升口岸执法把关整体效能,保障口岸卫生安全。本文从提升口岸大卫生、促进大通关、服务大发展角度,分析现状,查摆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供参考。

一、口岸卫生检疫协作主要做法

1.疫情防控协作

设疫情防控协作组,负责口岸突发性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及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核与辐射性物质扩散污染等严重事件的预防、控制及卫生保健工作;并建立疫情预警平台,完善疫情查新制度,收集国内外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保持疫情收集的及时性与疫情预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为一线提供最新、最准确的疫情信息;还加强防病知识宣传,努力提升辖区口岸公众防病意识与自我防病技能;制订全年疫情预防、控制及卫生保健业务技能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努力提升口岸疫情防控与卫生保健水平等。

2.卫生监督协作

设卫生监督协作组,负责组织做好出入境交通工具、船舶供水、航空食品、船供单位、航食供应单位、船舶废弃物、压舱水排放、口岸其它服务行业、口岸空气质量及堆场卫生的日常监督;指导现场卫生检疫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口岸卫生许可工作,推行被许可方分级分类管理;制订卫生监督业务技能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努力提升口岸卫生监督水平等。

3.卫生处理协作

设卫生处理协作组,负责对卫生处理从业单位及其口岸卫生处理工作的日常监督与指导;开展专项业务检查、卫生除害处理效果评价及药物器械应用评价;制订全局卫生处理业务技能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卫生除害处理的科学、安全、有效等。

4.媒介防制协作

设媒介防制协作组,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辖区口岸媒介生物的监测与本底调查;推行媒介生物远程鉴定技能;开展相关科研课题,指导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制订全局媒介防制业务技能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构建口岸媒介防制安全屏障等。

5.科研检测协作

设科研检测协作组,负责对口岸卫生监督采样(供水、压舱水、空气质量等)与医学采样(血液、尿液、分泌液等)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建设区域性医学综合检测实验室,建立符合口岸卫生检疫监管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和快速检测保障体系;制订全局卫生检疫科研与实验室检测业务技能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等,努力提升全局医学实验室检测与科研水平。

二、口岸卫生检疫协作主要成效和制约效能因素

1.口岸卫生检疫协作主要成效

(1)口岸卫生检疫把关见成效

据统计,2015年,泉州口岸发现发热等症状人员591例,确诊艾滋病、登革热、甲型H1N1等传染病158例;交通工具发现卫生学问题786艘(架)次、集装箱发现卫生学问题2847标箱;首次船检发现艾滋病,发现伪造健康证及预防接种证书23人次;入境截获口岸医学媒介生物12万只,其中死鼠4只;监测检出鼠携带汉坦病毒6份;监测体检发现传染病192例(其中HIV感染者7例)等。口岸检出登革热等传染病、核辐射有害因子、鼠携带钩端螺旋体及汉坦病毒、生物制品、监测体检发现HIV等传染病居福建局前列,疫情截获保障了口岸卫生安全,也提升了检验检疫部门地位与影响力。

(2)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见成效

通过各卫生检疫部门协同协作,举全局之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口岸运营单位的支持投入,完善口岸检验检疫设施,取得较好成效。五年来多方争取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添置卫生检疫设备近2000万元;新建口岸检验检疫设施面积超10000O;口岸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保健分中心顺利通过总局每年度飞行检查,取得海船船员健康体检机构资质,医学检测综合实验室和医学媒介实验室通过CNAS和CMA资质认证;完成总局科研课题1项与福建局科研课题2项,20余篇核心期刊,取得科研攻关新突破;泉州辖区所有一类口岸(泉州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肖厝口岸)高分通过总局考核验收,泉州局荣列全国5个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先进单位之一,并获泉州市主要领导批示表扬及《福建国检通报》与《中国国门时报》通报肯定。

(3)口岸卫生监管工作见成效

泉州局以口岸卫生许可为抓手,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协作组作用,不断强化口岸卫生监管工作,对辖区口岸船供食品、船舶供水、航空食品、餐饮单位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含机场国内厅内运营单位),服务行业单位以及卫生处理从业单位,实施卫生监管全覆盖,共监管口岸卫生许可从业单位42家,并推行口岸卫生监督分级管理。同时开展口岸医学媒介本底调查与日常监测工作,已建立并掌握辖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的医学媒介本底调查资料(含晋江陆地港与泉州综合保税区)。五年来泉州局每年均以高分通过质检总局口岸卫生处理质量安全工作督查。

(4)口岸应急管理提升见成效

针对复杂多变的疫病疫情态势和口岸反恐形势,结合国际卫生条例的要求,疫情防控协作组通过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收集技术方案、充实应急物资、举办大型应急处置联合演练、加强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等工作,提升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与核生化反恐怖应急处置能力。其中泉州晋江机场口岸反恐怖防范示范点通过省防恐办和省局联合验收,获福建省反恐办全省通报表扬。

(5)帮促口岸对外开放见成效

帮促泉州晋江机场口岸通过国家对外开放验收,帮促晋江陆地港通过省级验收并督导其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投入运营,帮促肖厝口岸、石井口岸、深沪远洋渔轮码头等新增口岸作业区开放建设验收,大力推进泉州海、陆、空港口岸对外开放进程,深受服务对象好评;全力保障晋江机场新增泰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澳门等航线航班,开通机场货运新业务,出入境人员成倍增长;积极打造涉台客运黄金水道,全力保障海峡论坛、闽南文化节、大型进香团旅客通关,获地方政府及台胞广泛赞誉。

2.口岸卫生检疫协作效能制约因素

(1)协作机制建设待加强

由于口岸电子化信息平台尚未建立,与国际通航口岸普遍未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影响口岸协同把关时效及协作广度与深度。

(2)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待提高

在口岸核生化反恐能力建设上,由于实战经验少,侦检设备有限,缺乏专业队伍,情报信息渠道偏窄,口岸反恐方面业务协作有待加强,能力有待提升;加上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制约着各项协作工作的开展。

(3)实验室建设待完善

泉州医学综合检测实验室尚未并通过区域性实验室规范化考核验收,流感、登革热、寨卡等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的需送福建局保健中心检测,提高执法把关成本,影响把关时效。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口岸协作机制

以口岸电子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逐步推进口岸部门、地方协作部门、国内通航口岸等部门间的“三互”建设。同时,政府牵头与国际通航口岸卫生主管部门建立长效联络机制,探索微信等手段在口岸卫生安保工作中应用,提升口岸联防联控合力。

2.加强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组建反恐专家队伍,建立定期轮训制度,推行口岸核生化反恐示范点建设规范,出台建设验收标准,持续提升口岸反恐综合实力;加强产学结合,与医学高校联动协作,组建高校实训基地,弥补人员不足问题。加强口岸核生化应急反恐设施设备配置,安装通道式核辐射监测仪,实现口岸核辐射监测常态化、全覆盖;地方政府或公安部门,每年组织口岸相关部门开展核生化反恐应急处置联合演练,提升口岸反恐防范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口岸快速检测能力建设

探讨推行口岸快筛实验室质量认证认可机制,发挥口岸快速检测效能,提升把关验放时效;地方政府加强口岸医学综合检测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实现口岸医学综合检测实验室与地方医学综合检测实验室,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同步建设、平行发展。同时实验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合攻关,共同提升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朝晖,林玉辉,李少仰.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泉州口岸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工作反思[J].价值工程,2015,10:199-201.

航空应急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P键词】测绘专业;职业技能;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Key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skills, school -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58-03

1 引言

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离不开测绘,尤其是近些年来,受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减灾等国家基础测绘项目的推动,测绘类专业人才需求剧增。反观测绘类高校毕业生,仅有少数人能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这和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膨胀互成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学生向工程师的身份转化需要较长的知识补充与实践过程。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薄弱,开展实习实训仅仅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意识的教育[1]。

面对上述问题,不少高校引入“校企合作”,期望学生在参与具体生产项目的过程中,提前明确岗位能力需求,熟悉测绘作业生产规范及流程,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毕业即就业”。但受到学校、企业出发点存在差异,管理模式不合理,学生认识不深入等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一些合作中断,一些合作没有到达预期目标。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院校校企合作案例,提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管理、带动效应等方面深入融合,进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2 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测绘是一个综合类交叉学科,可划分为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摄影测量与遥

感、地理信息和地图制图学等分支学科,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基础测绘、城乡建设、土地房产、城市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部门从事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建库、空间信息服务、工程系列等方面的工程施工、工程组织、生产研究等工作。而受办学定位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招生仅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开设课程以测量课程为主,辅助开设地信、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等课程,仅开展校内测量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脱节。而测绘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各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研究和改革[2]。

高校测绘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各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以及测量数据的简单处理能力,保障入职后能够灵活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与设备,完成各项日常工作。职业核心技能则要求入职者掌握测量基础知识点、地形测图、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和空间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面向工程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从事地形图测绘,中小型工程控制网布设、施工测量与放样,工程组织与管理,以及空间信息处理与管理等工作能力[3]。

随着测绘新技术不断地出现,工程测量技术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测量逐渐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给测绘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测绘人的工作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测绘区域覆盖海陆空,测量仪器向高精专转型,作业方式自动化、集成化高,大大解放了人力。

3 校企合作综述及问题

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工学结合、定向培养、现代师徒制、项目合作、校外实践基地等等。其本质均是联合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期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目的。但很多合作仅停留在表面,企业不能深度挖掘学生潜力,学校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未能实现预期合作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人才培养方案固化,不能适时按需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亦应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系统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试点学院改革”等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办法,取得重要进展。

而现阶段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过多地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顶岗实习的要求。另外人才培养方案固化,连续多年不做调整,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

3.2 缺乏良好的反馈机制

在诸多校企合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还是企业派遣技术人员进校指导学生并负责项目的运行,都存在监控力度弱、过程反馈实效性差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仍以学生身份自居,自主性差且缺少老师的管理,会出现作业质量差、难管理等问题;另一方面,生产任务放在学校,易出现生产工期延迟,质量返工等问题。前者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后者在企业技术人员和负责人之间沟通对接都有延迟,对于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4 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的问题,结合笔者参与校企合作以来总结的经验教训,提出从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进行改善,实现深度融合。

4.1 双方互动,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培养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由校内专业学术委员会和企业专家团队首先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梳理出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结合历届毕业生上交的职业能力调查问卷中反馈的信息,就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实时调整原有培养方案中不合理的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和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使得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比如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中,可根据专业生产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把学习过程划分成职业能力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再由校内学习任务和校外学习任务组成,保障理论和实操同时兼备,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

4.2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加强管理,获得利益最大化

校企合作开始阶段,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针对合作的任务,校方应因材施教,组织感兴趣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参与,避免“一锅端”造成的部分学生做事不积极,消极怠工的现象,同时要求专人负责制,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企业要做好技术指导和监督工作,保障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对于具体的生产任务快速上手,同时定期检查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预防返工等问题出现。对于合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并鼓励学生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4.3 专业办企业,鼓励教师转型“双师”

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校、企业主体分离以及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一些高校提出“专业办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可通过整合专业建设和企业岗位需求,开展“项目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解决学生厌学、教学难教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教学团队,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校企双方合作不对等、“一头热”、管理松散等问题[5]。

另外,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由于“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经验的原因,导致课堂内容空洞乏味,理论联系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紧跟测绘专业发展前沿,把握行业生产标准,实时开发和调整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4]。

4.4 传帮带,老生带新生

受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差异影响,每个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一,可挑选优秀的学生帮助那些适应性差的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中,也可以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生将经验传授给新生,新生通过问题反馈,激发老生思考,共同进步,更好更快地完成具体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