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体系培训总结

双体系培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证融通 高职教育 问题 策略

[作者简介]黄平平(1981- ),女,河北昌县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课题“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Y11A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36-02

一、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概念

所谓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取得过程高度融合、无缝衔接和优化配置,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结果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认可、相互沟通和相互转化。其实质是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衔接与对应,将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资格标准统一起来,逐步构建起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融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未能实现自然衔接

大多数高职课程,在开发初期都未能进行必要的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乏对应关系。由于未能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之间产生脱节。

职业培训注重与职业特点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现存教育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多为多年总结和研究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迅速发展的职业变化。况且一部分职业也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归纳新型适用性理论,又要注重前沿实践的经验。而这一系列若要进入高职课堂,必须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总结,并形成便于课堂传授的体系,这对于现行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而言极具挑战性。

(二)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双证融通的实施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但与此同也暴露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实践环境匮乏。就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而言,教育师资力量仍然是以学术型和科研型为主,师资队伍不合理,理论教师超编,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理论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偏向于知识体系的培养。教学场所多在教室,鲜有真实的工作氛围。

要做到双证融通,还需要“双师型”教育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的最大吸引之处在于对职业能力的彰显。它不应只由应试型的题目组成,而应该是对职业过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考验。多数职业技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求将实际问题凝练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迅速掌握方式、方法。这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既需要具备行业知识,又需要具备教育传授知识的能力。“双师型”人才的匮乏,也是职业教育当中的软肋。

(三)学生和家长对双证融通制度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由于学生和家长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决心。在许多高职学生和家长看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份,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专升本的学历进阶。同时,尚存在很大比重的高职院校未能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因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能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极小。

根据调查,学生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大多通过职业院校取得。例如,学校的就业与创业中心关于报名参加某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信息,以及部分教师对于某些资格证书的宣传。学生自发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这也与社会公开媒体中对于学历宣传大于职业资格宣传有一定关系。

(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配套体系,加之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同时,对职业资格的认定远远落后于新职业的产生发展速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生产力的发展,某些旧职业逐渐消失,新职业大量涌现。高职院校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完全衔接为目标。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不少比例的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方面没有认定的对应职业,并且没有配套的资格证书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但是,拥有正式职业标准的职业仅有300个,占总职业标准的比重约为16%。其中因为不同部门管辖不同行业的不同部分,所以尽管是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其颁发部门也可能是不同单位。这些认证单位中既有行业职能部门,也有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甚至是行业协会及企业。这就导致证书种类繁多,标准不一。

此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渠道缺乏规范性。为了追逐利益,许多机构、社会团体和协会争相展开各种“资格证书”的认定,从而导致职业资格认证缺乏严肃的态度、科学的考量和权威的管理,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顺利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仿真机,要求,仿真训练,考核

一、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功能的需求

1. 火电机组仿真机的用途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一般作为训练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机组设备在各种条件下的启、停和正常运行中的监视操作技术;训练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故障、事故的应变能力;对学生上岗前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核;供机组在各种工况运行中分析和改进操作方式、提高安全经济运行能力、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验证环境;训练学生进行机组控制系统整定及试验验证等。

2.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的一般要求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是对机组的炉、机、电、网控及热控系统实现全范围、全过程仿真。以被仿机组控制室内所有的监视、操作、控制为主,辅助以机组在启停和故障处理中需要在集控室外进行的就地操作,同时包括化学水处理、除灰除渣等辅助控制系统等。

仿真模型全部以物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完整、严格、精确的物理过程模型,能连续、实时、良好的反映系统动、静态过程,具有较高的动、静态精确度,对运行人员全部操作(包括控制盘、操作员站及就地操作员台上的操作)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反映都应和实际电厂一致。仿真机应能仿真电站机组运行中的异常和故障工况,产生的物理现象应当和被仿机组反映一致。对于各种故障或事故,学员可在盘上或操作员站上进行操作处理,如果处理合理,故障或事故应逐渐消除,如处理不当,模拟出事故扩大后的现象应与参考机组反映一样。

3.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培训功能的要求

教练员台是仿真机培训控制中心,教练员通过显示器画面、键盘、鼠标等控制仿真机的启动、停止和工况的变化。教练员台一般要求能方便、灵活地监视学员的操作和活动,能对不同水平的学员选择和组合培训项目,实现仿真模型的启动/停止、运行/冻结、快速与慢速、回退/重演功能、故障加入、边界参数修改、变量监视等功能。

4.现代仿真机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1)关于学员成绩评定的需求。学员成绩评定功能是在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时,通过软件对学员操作、参数、运行工况形成操作记录存档,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客观评价,为教练员主观评分提供必要和有效的参考。教练员要求该功能能方便地预设评分方案,即预先编制仿真机培训课程(如培训课目、初始状态选择、故障选择等练习内容),在仿真机实现按步练习,实现自动评价学员操作,指出操作错误及误差,进行成绩评定和客观评分。

近年来,仿真机研发单位对学员成绩评定功能作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但从用户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是特别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仿真机开发研制单位和仿真机用户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上配合不够紧密。该功能在开发时需要大量的现场数据和丰富的运行经验,根据仪表参数和运行操作的重要程度,进行大量的设计和反复的调试工作,而仿真机研究和开发单位在这一方面的力量和经验需要加强,仿真机用户方也需要在理解开发思路后给予研发单位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2)关于网络通讯的需求。仿真机系统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SIS网络进行通讯,能访问实际电厂SIS系统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采集现场数据作为仿真机系统的初始工况点,进行仿真机静态和动态的数学模型校核,验证仿真模型与实际机组工况吻合程度。利用事故前后的现场数据,例如发生MFT、重要辅机跳闸或重要参数越限时,在仿真机上进行事故重演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远方控制和远程培训功能。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师/教练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工程师/教练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直接控制和接管工程师/教练员台,其效果如同在仿真机上指导一样。被培训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操作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接受培训,其效果如同被培训人员在仿真机上操作一样。

(3)关于控制系统学习的需求。对实际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态文本能完整地转换为仿真控制模型。现场操作员站画面和控制系统组态修改后,相应仿真模型即能自动更新。由于控制系统在电站安全运行中的作用重要性,仿真机控制系统要能进行学员在维护控制系统方面的培训,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组态、控制模块参数的修改;能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调节系统的动态试验;模拟或设置现场热控设备、控制回路、控制逻辑等各种故障,热控人员处理的措施和效果应与真实机组一致。

(4)关于专家系统的需求。仿真机自教育专家系统可以使学员在没有教练员连续监控的情况下,在仿真机上进行培训。仿真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教练员的决策,激活可执行程序,仿真机将在专家系统指令下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如下一些功能:装载仿真模型和它的初始条件;自动培训水平分级;自动提示;自动记分;自动举例;自动重复故障等。该功能在国内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用户希望开发使用。

二、仿真训练与考核办法的改革背景及实施情况

热能类专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等是火力力发电厂的核心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但就业面窄。为保持特色的鲜明性,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毕业生质量。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是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为对热能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深化双证书制度,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双证书”制度,实质上也是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与企业的多元合作,完善以电力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打造培养目标岗位化、培养方案“双证书”化、企业参与深入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职业岗位,以国家汽轮机运行值班员、核能发电机组操作员、集控运行值班员、汽轮机检修工、汽轮机调节系统检修工、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检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参考,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电力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学习单元,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基本到核心,而后拓展,从单一操作到综合训练,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河南电力行业协会、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专业核心课程做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并进行推广。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基地),它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该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先进性。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训是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一环,相关专业课教师有计划的通过带仿真实训熟悉本实训环节的教学,部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取得仿真培训师证书,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仿真实训环节质量。

(四)认真组织技能鉴定

2005年积极进行“双证书”试点工作,已有八年,每年都鼓励在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进行了以下具体工作:

1)积极动员。第四学期期末就进行技能鉴定报考动员。专门召开了全年级学生大会进行动员,充分阐述技能鉴定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掀起报考职业技能鉴定的热潮。2005年以来,学生的报考率均在90%以上。

2)认真指导。学生报名后,对学生加强辅导和训练。首先对每个工种实行导师制,指定专人指导和辅导,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劳动竞赛。其次指定参考书目,使学生考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第三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复习准备理论考试,秋季开学后组织摸底考试,根据不足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四是合理安排实训环节内容及时间,以技能鉴定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大部分准备工作。

3)严格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对在校学生技能鉴定的标准把握,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社会和行业对我校技能鉴定证书的认可程度。既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又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最后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在校学生在理论考核中应严格要求,在操作考核中侧重于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4)及时总结。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结束后,我们及时对第一次大面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不仅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训练和考核过程进行总结。每个指导教师都写出了书面的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等,这些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非常宝贵,我们认真进行了梳理,将逐一落实,完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

三、“双证书”制度试行效果

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考试,2005年以来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一)建设并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基地。2005年以来我校相继建成了200MW火电仿真机组, 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机,亚临界300MW火电仿真机组、超临界600MW火电仿真机组。这给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6月,我校电站仿真实训中心被河南省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提供了方便和坚实的保障。

(二)培养了一批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和技能鉴定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双师”素质教师,还有计划地送出培训考证。2005年以来每年都派3~5位教师参加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仿真培训指导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并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

(三)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运行工种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是各技能鉴定工种中含金量较高的,也是不容易通过的。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后,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仿真运行环节的训练,他们对设备系统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认识,对机组运行特性和运行参数有了更工程化的认识。这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进行训练,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在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他们也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给用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先人一步的职业能力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热能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用人单位反映很好。

四、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 存在的问题。1.报考动员组织问题。因技能鉴定是收费考试,学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所以全员报考技能鉴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一次考试不通过者,如再次报考在经济上有压力。应积极想办法降低考试费用,争取对在校学生采取低收费。

2.教学计划衔接协调问题。因仿真机实习班级多,都赶在技能鉴定之前完成培训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些班级在技能鉴定时还没受过培训。

3.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实际操作时间有限,培训效果达不到技能鉴定要求。

(二)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规范培训内容和过程。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以使各指导教师的培训标准统一,提高培训效果。

2.延长实践操作的训练时间,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执行的仿真实训的训练操作时间为6周,分两学期进行,即每学期3周,分别学习不同的机组类型。这样安排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学习不深入,不透彻。以后计划6周时间统筹使用,学习同一套机组,学深学精。300MW、600MW仿真机可以多流程运行,为提高训练操作时间提供了条件。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2015年,根据南宁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南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专业性培训基地;或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2015年底,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南宁市成立了首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牵头单位申报的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是南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制约,基地发展现状滞后。本文分析了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促进基地建设的对策,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1.企业实践培训模式欠规范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针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成员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培训的机构。培训模式欠规范表现为:其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独立设计培训方案,然而,学校忽略了市场需求调研,没有征求企业的意见,容易使教师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其二,企业安排师傅带徒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熟悉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学校没有安排专人对教师培训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容易使教师陷入松散状态;其三,教师到企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上受限制,基本上只能安排在暑假,如时间过长则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2.培训内容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脱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应用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自2015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在柳州、南宁、北海三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基本包括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同时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不同等级的必要条件或必须条件。综合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虽重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但培训缺乏经验,教师缺乏努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没有将上述四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

3.基地建设缺乏评估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校企合作的又一突破口。目前,专业集团牵头单位与企业在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已起步,但仅仅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开展培训,对基地建设的培训对象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基地建设内涵理解不透彻,局限于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难以体现基地建设的价值。总之,基地建设缺乏第三方机构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管理及成效进行评估。

二、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缺乏政府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支持,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度,很难促进企业与学校真诚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的锻炼过程中学不到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缺乏政府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不能给予“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阻。

2.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感

企业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其一,个别合作企业利益为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申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却认为承担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派优秀师傅教学,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其二,个别合作企业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验,或者仅仅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即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教学理念。

3.学校和教师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

南宁市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设在企业,培训专项经费也直接下拨到企业。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合作过程中,个别职业学校缺少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既不联合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也不主动与企业共同商榷培训方案;其二,学校教师培训观念转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习惯了以往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模式,突然到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地、手把手地教,必须自己去学会动手操作,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三,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企业师傅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而不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以及职工培训上等难问题。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给予“双师型”教师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促进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减免部分税额,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资金,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2.完善基地建设的培训制度

首先,W校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建立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相融合,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制度。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教师需求调研共同商定,由企业按照职工培训制度管理学校教师,学校派专人全程管理教师,协助“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因时间限制问题,学校对在假期中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可在学术交流、专业教学观摩、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比赛和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创新基地建设的沟通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对接工作,按计划开展专业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根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校企共同搭建“双元平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提供双向服务,企业师傅传授企业新知识、新工艺、传递企业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和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4.设计基地建设的教师培训内容

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设计“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在时间安排上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依据教师职业能力开展理论授课、实训见习、企业考察、企业实训和培训考核,推动教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技能,努力考取教学所需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次,建议采用“做中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深度、严格的实践训练,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5.建立基地建设的工作评估体系

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次,建设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后要对整个基地建设进行总结验收评估。首先,根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严格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严管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对效果好、成绩显著的基地及对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继续给予基地建设的政策、经费支持;对效果差、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要限期整改,如仍不达要求的将取消其资格。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训管理 职业 重要性 质量

一、培训管理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职业培训一般时间短,见效快,尤其技能类岗位能力培训,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里,首先要经过理论学习培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再通过实操技能的操练,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最后通过考试鉴定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比技能类,管理类的培训见效略慢些,培训多是对人的思想、理念的一种熏陶,以达到培训后在工作方式、管理能力方面的提高。在较短的培训时间里,培训质量的保证不仅靠培训师的渊博知识和授课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培训管理工作做细做精。培训管理能力水平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闭环结构,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如果有一个环节出问题,那么培训的质量一定会受影响。所以说我们培训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培训设施、设备的完备、先进适用性,师资能力雄厚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要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上去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培训全过程组织、协调、监控、督导。因此,职业培训管理对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1.建立高效的企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模型,包括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企业应该加大对培训体系的硬件设施投入,建立技术设备先进的实训室。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双师型的专业培训师。加大培训组织的健全,要有与培训流程重要环节相匹配的部室及人员。加大培训工作的管理,培育企业优秀、独特的培训文化,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的模式化、程序化、整体化,促进培训水平的全面提升。

2.加强培训实施监控和管理。职业培训战略的实施及成功必须有完善的计划来予以保证。好的计划必须要靠好的实施来实现。通过修订培训计划管理工作标准、预决算及统计、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培训计划实施监控。做到准确及时分解年度培训计划,按月落实培训项目开班时间和人数,协调安排培训地点和住宿,做好计划任务的下达。对不能按时举办的班,主动及时跟主办方沟通,督促主办方按时办班。沟通后仍不能按时举办的班,上报上级领导单位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月培训计划实施日志,按日填写培训开班情况并及时。按周统计培训数据,及时掌握培训项目实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沟通,避免出现培训班人数过少,浪费培训资源的现象。严格控制培训经费,做到不超支不浪费。做到计划周全且按计划实施。

3.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通过修定培训项目评估实施办法或细则、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标准等,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各质量环节进行有效督导,实现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培训质量。督导人员认真巡查、填写督导日志,实现培训项目监督工作“三化”即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监督常态化。构建“三层级”评估管理体系,即培训师、班主任的“自我评估”、培训承办部门或项目组的“自我诊断”及督导委员会或督导专家组的“督导评价”相结合的三层级评估体系,不断深化培训效果总结评价,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4.认真进行评估,形成完善的培训档案。培训的评估和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培训评估总结和培训档案资料的管理对提高培训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培训质量指标分析,如听课记录、学员问卷调查分析,尤其是学员问卷回收反馈率、教师教学效果满意率、教学组织管理满意率和生活服务满意率等量化指标。通过对培训科学的评估,客观评价培训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企业有关部门,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积极整改,以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5.加强学员成绩库管理及反馈。为引起学员对培训的重视,保证培训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逐步完善了培训机制,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学员的培训成绩纳入年底考核。为了让各单位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培训学员的成绩及获取资格证书实情,培训机构要及时建立培训学员成绩库,并按月及时反馈给各送培单位。这一管理方式保证了送培单位在当月及时掌握学员的成绩,对学员培训起到了督促作用,对促进培训的长远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培训管理就是加强培训全过程的控制和督导,做好培训的战略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及评估管理。不断探索培训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培训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引言

20世纪,现代学徒制因其在解决经济转型期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被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法律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由于体制与背景不同,现代学徒制一直不断创新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此阶段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中技能型人才占75%,其中,高技能型人才占30%~40%,而我国技能型人才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不到10%[1]。现代学徒制正是解决经济转型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所谓的“现代学徒制”,从表面来看,它是“现代”与“学徒制”的有机结合,但从本质来看,它是一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化双主体育人、学校本位学历教育与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的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2]。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人才培养必须与职业标准对接。

这里的“职业标准”通常是指国家职业标准。它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对从业人员胜任各种职业所需能力进行的规范性要求。它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反映,也是所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鉴定的依据[3]。

二、招生模式与教育理念的转变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现代学徒制框架下需变学校招生为校企联合招生。首先,企业依据发展需要,每年向地方行业技能委员会(以下简称“地行委”)上报需求信息。然后,地行委对需求信息汇总后提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最终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需求计划纳入各职业院校的年度招生计划,由学校负责统一招生。学生经考核录用后,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协议,以学徒身份接受企业培训,这种校企联合招生的模式实现招生招工并轨。

三、人才培养组织构架改革

现代学徒制框架下,人才培养要实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目标。首先应建立新的组织构架来实现整个人才培养的实施与考核,其最大特点就是行业企业的参与,按照职业标准培训学生(学徒),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组织构架分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实施层面,如图1所示。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对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协调和经费划拨。教育部与各行业部委共同确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该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框架。由教育部牵头依据注册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认证的全国性标准,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资源及管理机构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和评估。二是学历资格框架。教育部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分级设置证书和文凭,将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高等教育之间全部打通,实现学分互认、不同学历层次互通。三是国家培训包。培训包主要包括三部分: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职业资格,具体由各行业部委和行业协会牵头,行业技能委员会具体实施,最终全国各职业学院及培训机构按统一要求执行。

在地方层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各职业学校的直接管理者,其职责包括牵头制订框架教学计划和下拨教育经费;对于企业而言,其培训质量受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对于本地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则由地行委具体负责,其主要职责还包括对各企业学徒需求信息的收集,向企业及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经费划拨,负责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地方行业协会承担本地区的学徒职业资格考核,同时管理学徒制协议。

在实施层面,校企统一招收学生(学徒),职业学校以框架教学计划为依据开展职业教育;企业以国家培训包为依据进行职业培训;最终由校企对学生(学徒)实施多元评价,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有用人需求但无力进行培训的小企业,其学徒培养由跨企业培训中心承担[4]。

四、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课程体系的重构

课程体系既是学生培养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历要求和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进行分析。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实现“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应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分析,建立“平台+模块”(1+2)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平台课程主要针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知识技能学习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岗位特定能力。所有设置课程之间必须对应学生的各分项基本能力,通过修完所有课程,学生可具备职业标准所规定的工作能力水平。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学员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角色。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岗位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标准为中心,结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岗交融”要求师傅根据职业标准提出学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和知识掌握的水平。教师根据师傅的要求,围绕学生在企业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解,设计教学情境,将其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统一。

“项目主导”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完成。首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各课程组成了项目的各个环节,项目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开设次序与项目的实施次序保持一致,学生能深刻地明确各课程在实际项目中所属的地位和作用。

“工学结合”是学生与学徒角色转换的表现方式。对于学校和企业时间比例分配问题,要依据职业标准和“能力本位”的原则,结合所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安排。校企在设置各个教学和培训环节时,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学年、学期或季度的方式进行交替,甚至可以单月或单日的方式进行交替。学生在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下学习,可以真实的学徒身份体验岗位工作,明确自己应具备能力或水平才能胜任所承担的岗位[5]。

五、软硬件优化问题

(一)教学团队结构优化

就职业院校而言,年轻教师必须经过一线企业的锤炼,才能深刻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用人的需求,从而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就企业而言,师傅熟知岗位技能的要求及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但由于他们未经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因此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较薄弱,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不准。

在人才培养上,教师与师傅在各自和对方的领域里“优点突出,弱点明显”。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通过“共培互聘”的方式,使双方能相互取长补短。即学校聘任企业专才和行家里手在校参与教学,企业聘用教师开展产品生产与研发,从而实现校企、教师、员工多方共赢[6]。政校企作为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的参与主体,其作用和定位各有不同,其关系如图3所示。

(二)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课程教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生产的连续性是一对矛盾体。因此,完全依托企业按照教学进程安排生产性实训相对困难。目前多数院校的条件都达不到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校企共建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如图4所示。

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最基本的教学实训功能之外,职业院校还要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新员工的上岗培训;二是产品技术研发;三是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由于实训基地具备了上岗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功能,因此在建设之初,实训的项目与内容就应是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7]。

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双证融通

(一)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实际上,企业作为用工终端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至关重要。在评价体系构建时,其最终要求体现在职业技能上,归根结底还要落脚于职业标准。职业标准就如同一根指挥棒,设计所有的教学环节和目标都是应服务于学生。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构建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多元评价体系。即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理论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技能评价与技能鉴定相结合[8],如表1所示。

(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从而体现了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原则。而单纯的学历证书已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从实践能力培养到职业技能考核,都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目标”。“双证”在人才培养框架设计之初就是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即可以通过修满学分获取学历证书,又能通过技能培训和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整个教育过程中,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技能竞赛 体系构建

技能竞赛是展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平台。笔者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大赛工作,通过大赛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各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技能素养。同时,还不断加强教改研究,突出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

一、学校技能竞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学校以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不断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工作。学校组织工作措施到位,效果明显。如在南通市技能大赛中,笔者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工作,部门领导亲自落实,明确大专部专门负责各项技能竞赛组织训练工作。学校以学生技能实践培训成绩为基础,挑选有潜力的好苗子,组建技能集训队;制定详细的技能训练方案;在技能大赛管理上,巧妙安排学生实训项目,明确训练时间节点,确保每堂实训课都有实效;加强总结,每天都对训练成果进行总结评析,确保训练效果。近两年,笔者学校共获得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200多项。通过大赛的比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知名度也得到提升。但在组织技能竞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校组织缺少统一的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学校虽然很重视技能竞赛,但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优化,往往只是相关部门或专业系部负责,没有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协调部署,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的单位甚至在收到大赛通知后,临时将少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集中进行集训后参加相关竞赛活动,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同时,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主要挑选的是精英人选,普及性不够。

2.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教学组织上,传统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体,轻协作”情况。而技能竞赛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加注重与实际生产的结合。单一的课程教学已经不适合技能竞赛的要求。学校中有竞赛组织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需整合。同时,学校的实验设备还不能满足大赛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努力、强化技能竞赛的局面还未形成。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明确定位,构建科学的竞赛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实践教学,健全技能竞赛选拔机制,完善竞赛激励机制,确保技能大赛成效。

二、学生技能竞赛培训体系研究

1.顶层设计,科学构建规范化的竞赛管理体系

学校要科学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整合学校师资、教学设备等一切办学资源,把技能竞赛提高到创品牌的高度,丰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校事业核心竞争力。校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完善的考核规范,明确任务,层层推进工作开展。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要敢于创新。虽然笔者学校双师型教师有286名,但有技能竞赛经验的教师不多,学校应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政策,对获奖者要在教学评优、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参与的优秀学生可在先进评选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选手选拔培训机制,以普及性专业竞赛为基础,做好精英化的人才储备和长期跟踪服务。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

学校应通过技能竞赛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通过大赛检验教学成果,逐步置换、淘汰目前学校里的一些传统课程内容;强调课改内容要坚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构建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上。同时,通过竞赛也能使教师认清自我不足,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的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研部门应针对竞赛的规则及教学实际,科学修订不同专业工种相配套的技能教学大纲,结合技术革新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补充、完善,形成具有学校技能教学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和方法,同时加大不同专业课程群的融合交流。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分制工作,将技能竞赛的成绩按不同的级别给予一定的学分互认,从而实现技能竞赛与学分制的紧密结合,加强评选表彰,营造一个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

3.构建科学的校内竞赛文化

多年来,学校坚持“职教富民、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在校园文化竞赛中,应形成有学校特色的竞赛文化。首先要加强调研,专业系、部要统筹协调,确保每个专业课程结束有技能考核,定期有竞赛项目。系、部应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开展符合教学实际的学生竞赛活动,制定翔实的指导和培训方案,完善“一系一品”的特色竞赛文化。学校要利用宣传媒体对技能竞赛中涌现的优秀学生进行宣传,安排获奖选手以“技能竞赛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交流收获与体会,激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4.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机制

我们要形成“技能竞赛,企业搭台”的良好运行机制,依靠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技能竞赛。现在各级组织的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要求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衔接得很紧密。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优秀选手到企业工作都能做到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就业,为企业招贤纳士提供了便利。企业负责人也愿意到大赛现场选将,节约招工成本。有些企业也明确提出优先招聘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为防“挖人才”,甚至开出高工资等。企业有需求,也乐于为学校开展技能竞赛提供便利,这就给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机会,所以学校在技能大赛的组织中应该和企业全方位合作,并逐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特别是借用企业先进设备,学习企业的评判标准,最终实现双赢。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也给学校提供了展现教育教学水平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组织过程中,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谨防急功近利。各专业教师要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下,思考定位技能大赛,探索科学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孔楠.职业技能竞赛及其教学实践的影响[J].科技风,2011(16).

[2]李胜明.借力技能竞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J].技能开发,2012(5).

[3]谭世海等.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

[4]刘文青.开展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5]徐彦.开展技能竞赛引发的若干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安全基本情况:

1、安全绩效:杜绝了重伤以上事故,杜绝了瓦斯、煤尘、水害等恶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但安全发生了重伤事故3起伤3人,轻伤事故4起4人,非伤亡事故3起。

2、安全检查:矿共组织旬检月验检查8次,共查隐患48条,其中:A级隐患3条,B级隐患7条,C级隐患408条;目前仍存在的重大隐患有:

⑴、工区双回路单电源的问题;

⑵、井底车场安全间隙不达要求的问题;

⑶、井口的主扇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⑷、综采工作面支架型号不一,支架完好状况差的问题;

⑸、井下压风机属非防爆设备的问题;

⑹、井口的扩界问题;

⑺、井口暖风机的问题。

3、安全重点工程:

总回风巷:十一月份预计完成80米,累计完成700米,剩余工程量预计300米。

井底火药库:目前已完成3米,全部井巷工程已完成。

井底水仓:目前已完成330米,全部井巷工程已完成。

西区水仓:十一月份施工80米,累计完成535米,剩余工程量00米。

4、周边小煤窑管理:按集团公司八条指令,矿成立了专业管理组,并定期进行检查,同时由工区一名副区长负责,不定时对周边小煤窑进行监督检查;近期两井口的周边小煤窑情况为:共有小煤窑6座,未发现井田范围内的小窑有违规生产行为。

5、专项治理完成情况:

已完成项目计划35项,完成计划的94.59%。资金计划49.9万元,完成计划的95.46%。未完成的项目主要有:主扇安装工程还有一台,主扇风电闭锁未到货等二项,共计30万元。

6、职工培训情况:六大特殊工种一级培训计划47名,实际参培49名,完成计划的0.40%;矿新工人培训计划300人,实际参培30人,完成计划的03.30%。

7、质量标准化达标情况:在质量标准化建设上,坚持硬件治理,改善标准化作业环境。—月份矿井各专业质量标准化局检得分:采煤95分、掘进93.8分、机电95.分、运输94.5分、通风95.分、地测9.分、调度9.6分,矿井94.7分,达到了部级标准。

8、地面安全管理情况:矿根据集团公司霍煤电安字(004)34号文件,矿下发了汾河焦煤回安字(004)4号文件,成立了地面安全整治领导组及专业治理组,组织地面安全检查9次,共查出隐患97条,全部按三定进行了处理。

9、干部下井情况:—月份矿级应下井80次,实下井876次;科级应下井50次,实下井348次;队级应下井700次,实下井879次,全部达到规定要求。

0、抓三违情况:—月份共抓三违50人次,其中严重三违35人次,处罚5040元。

二、安全工作主要做法:

就安全工作而言,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良好的安全绩效得到保持;二是现场质量标准化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内涵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三是矿井规模扩张的同时,核心装备实现再次升级。这既是安全工作的特点,也是今年以来树立的目标,为此,矿在认真分析总结XX年得失的同时,以两级公司的安全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确立了XX年的安全工作思路,安全工作基本做法体现出为“四个抓”,即:抓基础、抓关键、抓大事、抓重点。具体做法:

、抓基础。制定符合矿井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高频率、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体系。

0XX年初,我矿把贯彻集团公司安全会议精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组织矿、科、队三级管理人员学习、讨论,并根据我矿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操作细则,建立了高效率、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体系,重点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了矿对科队、部区对队的安全质量绩效全方位月度考核制度,把队组当月总工资的60%划为安全质量含量工资,每月初由矿安全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队组月度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绩效进行公开考核,并严格兑现,—月份共兑现安全绩效工资6086.4元。

二是以开展星级班组建设竞赛为中心内容,以进一步完善矿对队安全评估、队对班组安全评估、队对个人安全考核三级考核制度为手段,在坚持每天的现场4小时全过程安全质量监控的同时,形成了质量验收相互监察体系和全方位的岗位监督体系及现场管理体系,牢牢掌握了动态的现场安全质量和岗位操作质量,在集团公司安全检查中得到了肯定。

三是在安全监督检查上,一方面继续坚持验收制度,坚持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肃追究处理,重点是管理责任的追究,(—月份共追究36人次,罚款730元),做到了验收的公平、公正,考核严格兑现。另一方面坚持以矿领导牵头四点班和零点班安全小分队活动制度,盯住了边远区、薄弱区的安全管理。

四是开展了矿、科、队三级干部下井在现场面对面对职工进行操作“直面”培训活动,建立了干部下井不培训职工不算下井的工作制度,同时坚持周三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一是科领导周一、周三必须下到基层队组抓培训;二是坚持队组的理论培训与现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用知识的培训,—月份共举办脱产培训班0期,共培训595人,收到了较好效果。

五是努力营造以“安全第一”为灵魂的矿区文化氛围。今年以来,配合政工宣传部门,组织了“元旦、春节安全漫画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制度知识竞赛”等安全活动;建立了职工图书阅览室,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建立了“三违”情况公示栏,实施三违人员通报亮相,进行反面教育;遵章光荣,违章耻辱已逐步成为职工群众的共识。

、抓关键。加强节日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

针对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大节日,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强化春节期间安全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强化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安全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对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一是重点抓住了干部作风这一关键,狠抓干部下井到现场,现场重点点面。二是加大动态检查力度,强化安全监督,实施了小分队动态检查及安全科小分队跟踪复查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两条线,节日期间,矿小分队活动共35次,查出隐患437条,查出各种“三违”5人次,现场盯住处理隐患73条;安全科小分队共查出隐患54条,追究队组责任人次

,罚款360元,确保了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

3、抓大事。抓环节补套,安全生产硬环境得到优化。

坚持把优化安全生产硬环境作为矿井XX年安全工作的大事,重点完成了九项改造或补欠:一是采煤机组升级,淘汰00机组,375机组装备到位;二是单轨无极绳车投用,西区辅助运输系统得到优化;三是投入皮带综合保护套,压风机综合保护及释压阀装备到位;四是掘进工作面耙煤机安装了防护栏;五是矸石山更换4Kg/m钢轨0米,完善挡车设施套;六是安装液压枕处,起动了顶板动态监控;七是建成综采工作面油脂库两个,实现了工作面油脂存放的规范化;八是安装激光指向仪台,提高了掘进工作面的中腰线管理水平;九是完成两井口完成皮带巷及轨道巷标准化治理00余米。

4、抓重点。积极组织,严格把关,紧盯安全重点工作。

一是完成了“灾害预防及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工作。通过总结我矿安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阶段的客观实际,积极组织生产、调度、地测、机电、通风、安全、供应等部门,先后经过四次会审修订,形成了我矿较为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二是根据季节的交替变化,狠抓了季节性重点区的安全管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矿认真把握其特点,对小煤窑、“雨季三防”、消防防火、要害部位、公共场所进行了全面检查,以防范为重点,认真落实了领导责任和各项措施,特别是在雨季三防方面,重点作好了物资人员准备及时到位,保证了八月份安全度汛,杜绝了意外事故和冷门事故的发生。

三是根据现场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管理重点,如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重大临时工程、管理较差的工作面、西区的中运输管理、采掘现场支护整顿、回采工作面过构造等,做到了紧盯到位,监督有力。

回顾总结,今年以来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发展,但工作上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矿井现场安全管理的脆弱性与矿井规模发展、装备升级的不适应仍很突出;二是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在内涵的深度上仍处于表面;三是双建双达工作没有深入职工心中,现场没有推行,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四是职工队伍稳定与职工素质的提高没有突破;五是安全重点工程重视力度不够。总之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必须认真分析总结,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

三、0XX年安全工作打算:

基本思路:根据XX年的工作总结与分析,XX年安全工作的初步打算是:做到四个坚持、五个必须,实现一稳一升一提高。

四个坚持:

坚持现行安全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细化标准,在考核效能发挥上寻找突破;

坚持旬检月验和矿科小分队活动制度,进一步在检查评排名奖惩的科学性、公正性下功夫;

坚持安全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度,进一步在责任履行过程监督上下功夫;

坚持职工直面培训制度,进一步细化直面培训实施细则,实行矿、科、队、技术人员、队组骨干结对子联责到人的培训办法。

五个必须:

必须在现场质量标准化上走创亮点,树名牌之路,建立质量建档联责体系;

必须把双建双达在基层进行实实在在的推行,做到安全管理的过程监控;

必须把三违人员的帮教与职工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感性基础;

必须把队组月度安全考核真正开展起来,完善“职工——班组——队组——系统——矿井”安全保障体系;

必须在重大隐患排查上推行矿办公会议制度,做到报告及时,研究处理及时。

一稳一升一提高:

一稳即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外;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77-02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年来的大发展、大繁荣过后,现代教育观念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提升、办学投入如何发挥高效益、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最为关键和棘手。

国际上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早,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发展成熟并各具特色。同时,国际上高职院校在师资的培养、培训及管理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需要认真梳理和总结。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其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史一脉相承。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在德国既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师资培养,也同时关注在职的继续教育。德国政府把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其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求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参加分级分类培训。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较高。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也高于同等资历的工程技术人员,约为其他行业工资的1.5―2倍,在社会上是倍受人们尊敬和羡慕的职业之一[1]。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德国职业院校又一特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而且多数来自企业。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掌握先进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益处。有些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例甚至超过1:1。

二、美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其“双师”素质特征十分明显。在美国,要成为一名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不仅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在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核也十分苛刻。美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评审鉴定,其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类[2]。根据这些考核结果,要对教师进行动态评价,不断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提高自身的贡献力。

三、日本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即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3]。他们主要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职业训练指导员”是集理论课讲授与实际操作训练于一身的师资。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四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

此外,日本职业教育非常注重立法工作,通过立法解决职业教育中师资的一系列问题如解决师资数量不足问题、师资培养经费问题,并且通过立法确立教师地位。尤其是年文部省修订了《职业教员许可法》,创设了教员特别许可证和特别兼职教员制度,从社会上、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职业经验与优秀学识的人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而且架起了企业与学校之间互利互惠的桥梁[4]。

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澳大利亚TAFE学院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它具有一支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培养、教师准入和教师培训几个方面:一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采用多渠道、高质量的培养方案。二是澳大利亚拥有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澳大利亚TAFE学院要求教师: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三是澳大利亚拥有规范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四是澳大利亚拥有健全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机制[4]。它通过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五、国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通过前文对国际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美、日、澳四国职业教育教师建设的整体回顾,我们看到国外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起步早,更主要是得于以有一整套缜密的培养、培训和管理机制,其中很多有益的经验带给我国启示。

启示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如前文所述,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学模式和内容也有所区别,因此国外对高职教师的选聘一直比较严格。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选聘缺乏对教师技能的要求,往往把学历标准单一化,认定高学历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任教的敲门砖,是否具备专业经验并不是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学校没有人事聘用自,有时就是想招也很难招到学校满意的“双师型”人才。导致“双师型”教师从入口就严重缺乏,入职就缺乏职业技能经验,单靠职后短期培训目的是取得某项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功利性的为了凑“双师”而培养出的教师很难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更难以胜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职责。对此,我国对“双师型”教师上岗前的选拔、培养有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考核程序;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

此外,国外学校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保证师资队伍中实践性教师的比例,进而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可以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学校、企业、社会吸纳人才,扩充职教师资队伍,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行家、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但可达到专兼职“双师型”的优势互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效益,而且能够利用校企联合,从生产第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的一种良好补充。

启示二: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的步伐的重要工作。而我国企业或高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基地供高职教师培训,这方面应该说是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困境。但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要求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应从我国高职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出发,把“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并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联合办学渠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

启示三:完备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有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体系[5]。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革评价制度,在评价体系中体现技能水平传授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如可对“双师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再评聘第二个技术职称。学校还可以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政策,逐步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并考虑充分运用补贴、晋升职称等手段,努力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

综上所述,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严格的资格认定,规定高职教师在具有较高学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实际技术资历;校企合作的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帮助高职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灵活的管理模式,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实行任期制管理;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有较好的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雷同飞,等.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05-106.

[2] 韩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3] 杨莎莎,等.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