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79-01

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环境的特殊性,经常直接或间接接触含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可能引起病原性感染。随着《职业病危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日益受到关注,为防止职业暴露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我院自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职业暴露监测管理,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为2007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34名医务人员。

1.2 监测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34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个案资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指导下填写统一印制的表格,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时间、地点、致伤锐器种类、暴露物质、及发生的环节等,同时根据暴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并追踪观察暴露6个月后相关病原体血清学变化。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发生科室、人员结构、暴露部位、暴露源病种、操作环节、致伤锐器种类等情况。

34例职业暴露中,发生科室以手术科室为主,为23人(67.65%),非手术科室10人(29.41%),其他科室1人(2.94%)。

人员结构护士22人(64.71%),医生12人(35.29%)。暴露部位手部为主29例次( 85.29%),眼睛4例次(11.76%),面部1例次(2.94%)。暴露源均为血液,其中乙型肝炎病毒17例次(50.00%),梅毒螺旋体12例次(35.29%),丙型肝炎病毒5例次(14.71%)。操作环节手术中13例次(38.24%),各种(肌肉、静脉、皮内注射)10例次(29.41%),拔针6例次(17.65%),抽血2例次(5.88%),测血糖2例次(5.88%),器械清洗1例次(2.94%)。共发生锐器伤29例次,其中空心针17例次(58.62%),实心针9例次(31.03 %),手术刀2例次(6.90%),剪刀1例次(3.45%)。其余5例次为黏膜或破损皮肤被血液溅污。

2.2 职业暴露时防护及应急处理情况 34例职业暴露中,1例皮肤破损者未采取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而被血液污染后及时进行了流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处理。4例为梅毒病人实施手术者未采取戴防护面屏或眼罩等防护措施,而被血液喷溅入眼内后及时用生理盐水进行了冲洗。29例锐器伤中,有28人按照职业暴露发生后应急预案进行了处理,只有1人在抢救急症病人时被手术刀割伤未进行冲洗只进行了消毒处理。对17例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12例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全程接种了乙肝疫苗。对12例梅毒螺旋体职业暴露者全部应用长效卞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对5例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进行追踪检测。对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进行定期检测,检测时间为0、1、3、6月,目前无一例感染发生。

3 讨论

3.1 由资料可以看出,职业暴露可以发生于任何一个科室,手术科室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与覃金爱等报道[1]一致,说明职业防护必须加强全员培训,并重点加强手术科室的督导。

3.2 职业暴露护士明显多于医生,与郑晓澜等报道[2]相一致,因此护士是进行职业暴露教育的重点人群。

3.3 职业暴露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操作环节以手术中最常见,以锐器伤为多见,致伤锐器以静脉、肌肉、皮内等各种注射时空心针损伤最常见,现已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3]。

3.4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医务人员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这与我国乙肝的发病率较高有关。本次调查12例暴露源为梅毒螺旋体,可能与近几年梅毒的再度流行有关。

3.5 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上报并采取规范的处理方法,合理预防用药,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是预防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补救措施。

3.6 加强培训与监督,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培训,如小心处理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后的锐器置于利器盒内,推广使用安全型穿刺针,适时、适度地选择防护用品等,掌握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流程,提高所有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医院职能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覃金爱,黄春芳,赵劲民,等.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179-181.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50-01

2010年经市政府决定我院与强戒所合作成立特殊病违法犯罪人员隔离管理中心,强制收押治疗违法犯罪男性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HIV/AIDS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的情况【1】。这类特殊群体既是违法人员,又是HIV感染者或患者,在强戒所我们称他们为“专区学员”,他们在心理行为上更具有敏感冲动,报复攻击。有的多次服刑、强制戒毒,几乎完全丧失良知和人格。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很高。现将近2年职业暴露的防护经验进行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月~2013年11月专区学员320例,全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2.5岁;吸毒者318例,非吸毒者2例。平均每日静脉穿刺人数21人、肌注1.5人、伤口换药1人。

1.2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4次,干警2次。

1.3专区学员健康教育讲座8次。

2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1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2.1.1 医护人员每半年一次培训,干警一年一次培训。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治疗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危险评估,暴露后的局部处理、预防用药、报告程序与监测等。

2.1.2 职业暴露的途径 针刺伤,利器损伤,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暴露源,其它如咬伤、抓伤。针刺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途径。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关节液、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粪便、鼻腔分泌物、唾液、痰,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通常认为不具有传染性,除非含有血液。

2.1.3 职业暴露的风险 如暴露源为血液,经针刺暴露感染HIV的风险为0.3%,经黏膜暴露为0.09%,经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度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比黏膜暴露低【2】。深度针刺伤(尤其是空心针),污染器械直接刺破血管,暴露量大(晚期AIDS患者或未经治疗者,体内病毒载量高),感染风险会增高。

2.1.4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局部处理:如果是血液、体液等污染皮肤黏膜表面,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切割伤或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轻柔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和包扎处理。(2)预防用药:职业暴露后进行危险评估,根据评估确定预防用药方案。一级暴露采用基本用药方案,二级暴露如患者VL低采用基本用药方案;如VL高强化用药方案 ,三级暴露采用强化用药方案。基本用药方案为AZT+3TC;TDF+3TC,强化用药方案为基本用药方案+克力芝或EFV【2】。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h,如超过24h,也建议预防性用药。服药疗程28天。由于抗病毒药不良反应比较重,医院准予休假28天。(3) 报告登记,随访监测。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6个月、1年检测HIV抗体。(4)心理辅导 发生职业暴露后由于害怕感染HIV,可有焦虑、恐惧等心理,甚至发生行为和职业改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2.1.5 一般安全防护措施 (1)保护屏障:手套、口罩、防护目镜,隔离衣、围裙等。(2)手:保护皮肤完好,操作前戴好手套。操作后脱了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皮肤如有破损应用防水止血贴或绷带包扎,最好不进行穿刺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如回避不了,操作时戴双层乳胶手套。(3)锐器:尽量使用一次性锐器,使用后的一次性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是一次性的锐器,使用后处理过程中要十分小心以防刀剪等锐器损伤皮肤。采血时使用安全式静脉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

2.2 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健康教育

2.2.1宣讲艾滋病知识及政府关怀政策,使其对治疗、对生活有信心,能积极配合诊疗护理。

2.2.2心理辅导:吸毒者心理的畸形和病态是导致其复吸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场所不安全的因素。给予一对一心理辅导达到心理康复。

2.2.3 同伴教育:选择有一定文化和一定交流技能、能为其他吸毒者所接受、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人群人员作为同伴教育者。然后邀请专家和接受过培训的干警直接对同伴者进行培训,提高同伴教育者实施教育能力【3】。选12人为同伴教育者,每月一次集中培训。同伴教育者对其他学员正确指导,如发现不良行为、消极情绪等异常表现及时与干警或医护人员联系。

2.3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2.3.1 在治疗护理患者时要求干警在场。

2.3.2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穿好工作服、隔离裤、隔离鞋,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目镜。操作环境光线充足。用后的注射器、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及时放入利器盒,拔针后的输液管及时放入一个坚固的容器中。严禁使用后的锐利器具相互传递,严禁使用后的针头复帽或从注射器上拔下。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及时更换。操作完毕脱手套后认真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3.3 艾滋病房穿刺最好一次成功,如果第一针穿刺失败,应拔出针头并更换新的无菌针头,待穿刺针眼血液已凝固且患者情绪稳定再重新穿刺。禁忌事项:第一、一针穿刺不成功,针头在皮下来回抽动找血管(易损伤血管和组织,导致针眼处溢血),第二、未穿刺成功的针头不更换,而持针头递与他人寻求帮助(易导致刺伤他人,发生职业暴露)【4】。

2.3.4 处置室随手锁门,以防学员拿注射器,针头等去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2.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2.4.1 实施血液/体液隔离。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止病原体传播。

2.4.2 病房内备有专用清洁用具,如拖把、抹布。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地面与物体表面。

2.4.3 污染被物应置于朔料袋内,并标上“隔离”二字,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焚烧处理。

2.4.4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用次氯酸钠液消毒。

3 结果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健康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增加了防护意识,患者能主动配合诊疗护理工作,未发生交叉感染及职业暴露等问题。

4 讨论

艾滋病吸毒患者血管穿刺难,职业暴露风险大,而且有的不服管教,情绪不稳定,甚至有报复社会、恶意伤害倾向,更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患者在干警的陪同下看病、治疗、护理。增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医护人员要树立标准职业防护意识,必须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干警也需要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做好自我保护,应对突发事件。学习艾滋病知识消除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误解,避免过度防护。

加强专区学员健康教育,矫正错误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对不合作的患者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

相关资料分析证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大多因工作中的疏忽所造成,若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暴露事件基本上可以避免【5】。在隔离管理中心近2年虽无一例职业暴露的发生,但职业暴露的防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娴熟的技能、职业防护意识,管理上要合理安排人员、职业培训到位、制度规范健全、相互督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9.

[2] 张福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 白俊,刘发荣.在劳教场所对男性吸毒劳教人员艾滋病性病的有效干预和预防[J]. 卫生软科学,2006,20(3):200-202.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l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分析

1.1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5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有24%的护士没有参加过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52%的护士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56%的护士不能完整地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14%的护士在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不常规洗手。接生时戴护目镜的仅占30%.处理用过的器械时戴护目镜者不足加%。处理刚出生新生儿戴防护手套的不足50%。由于对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不够.造成了护士在工作中概念不清.防护不到位。对产程中血液、羊水的污染重视不够.对皮肤完整性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50名护士1年中发生过锐器伤3l例次:发生过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30例次。发生皮肤黏膜暴露宅要是在产程中突然破水导致羊水及虹液飞溅,以及接生、阴道检查或操作时手套过短。血液及羊水污染前臂所致。眼、面部血液、羊水污染主要发生在会阴切口动脉出血及子宫收缩乏力,官腔积血,按压宫底积血排出时。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为:①掰安瓿18例次,占58.1%:②处理用过的针头11例次,占35.5%;③缝合切口时针刺伤9例次,占29.0%;④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8例次,占25.8%。护士平均每工作日洗手次数为13.4次,洗手次数大于每班20次者13名。占26.o%,均表现为手部皮肤粗糙、干燥,用热水洗手或接触酒精时有刺痛感。50.0%的护士认为不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用物的使用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管理对策及效果

2.1管理对策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Ⅲ。Nsubuga等[5j对526名护士和助产士进行针刺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除对新上岗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护士每年进行1—2次培训.对“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进行讲解。对HIv/AIDS职业暴露重点强化对“窗口期”的认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实施标准预防的重要性。运用典型案例对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的每个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使护士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一种理念,而不是单纯为了遵守制度或应付检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护士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从容应对。我科曾发生1名护士由于不知道患者是AIDS患者。在给其更换输液器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患者静脉血污染其手部皮肤.当她得知该患者为AIDS患者后。情绪非常紧张。但没有按正规程序上报.而是四处询问。得到的答复差异很大,这使其更加不知所措,情绪几乎失控。经专家评估,认为其虽然发生暴露。但手部皮肤完好无损.暴露后采取了局部肥皂彻底清洗并用聚维酮碘消毒,故不需要服用预防药物。然而由于其对AIDS的恐惧和对暴露知识的不了解。执意要口服预防药物,且精神抑郁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采取标准预防的必要性。有研究㈤表明.HⅣ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干预措施能降低8l%的HIV感染.可见。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补救措施.是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

2.1.2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预防规范.同时护士长对护士职业暴露预防规范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掰安瓿时发生锐器伤者94.4%为新上岗护士。分析原因发现。有的护士没按规范要求掰安瓿时垫纱布,导致受伤.另外还有12名护士左手握持安瓿的力度太大,导致安瓿在左手被捏碎所致,属操作不当。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落实规范,另一方面请有经验的护士给新护士讲解掰安瓿的技巧,并用过期的安瓿进行掰安瓿练习。针对产程中羊水污染问题。要求护士在护理未破水但已有宫缩的产妇时,站在产妇的侧面,会用一次性防水多用巾遮盖,防止突然破水出现羊水喷溅.而造成皮肤黏膜暴露于羊水的危险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在进行阴道检查时。为避免血液及羊水的污染,检查者带防水套袖,穿防水围裙和长筒胶鞋。围裙底边盖过胶鞋长筒上缘5era以上,防止羊水或血液流入鞋内。接生、缝合切口、阴道深部操作时带双层乳胶手套,防水套袖远端夹在两层手套的中间,手套与套袖衔接大于5cm。缝合会阴切口时,以及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研究口j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O.52%。针通过两层有弹性的乳胶手套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一0.25%t6J。要求护士在缝合切口时熟练掌握使用镊子的方法,避免用手接针而造成针刺伤。给HIV,AIDS产妇缝合切口时采用专用钝头针.最大限度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缝合延裂较深的切口时。使用阴道拉钩,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研究川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套的保护作用会减弱,超过1h有13%的手套无保护功能,超过2h有27%的手套失去保护功能,要求如果操作时间超过1h要重新更换手套。要求给刚出生新生儿进行称重、系腕带、清理皮肤、注射、抽血时必须带一次性手套进行防护。任何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必须先洗手再进行其他工作。

2.1.3合理配备防护物品.改良护目镜.提高防护依从性护士长加强对防护用物的管理,合理放置。在每台治疗车上均配备一次性乳胶手套l盒、快速手消毒剂1瓶、小号锐器盒1个,使护士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或进行有创操作时方便取用,并能对锐器进行即时处理。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时,以及产程中的孕产妇静脉输液时均使用安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减少由于患者不合作造成针刺伤的可能。在接生和缝合切口时,除帽子、口罩外还必须戴护目镜。分析护士操作时不戴护目镜的原因有:认为发生黏膜暴露的机会少、型号不合适、佩戴不舒适、缝合时视线不清影响操作等。我们首先让护士观察正常产接生、缝合后操作者的口罩和护目镜.可以发现虽然操作中操作者并未感觉到明显的血液进溅,但口罩和镜片上仍然可见非常细微的小血点,让其认识到戴护目镜的必要性。由于专用护目镜镜片宽大,遮盖口罩上缘,操作者呼吸的水汽使镜片模糊。给操作特别是切口缝合带来困难,且护目镜只有一种型号.佩戴不舒适。使执士佩戴护目镜的依从性降低。为此,我们选用护士比较喜欢的平光眼镜.近视的护士可直接戴近视镜.样式注意选择镜片较大的,调整好镜腿长度和松紧度,保证佩戴舒适,既不影响操作,又能达到隔离血液、羊水污染的目的。

2.1.4合理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由于反复洗手可以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冬天手部皮肤容易发生皲裂。大大降低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由于速于手消毒剂(手凝胶)与传统的洗手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其使用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手卫生的标准程序【9】。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也推荐临床将速干手消毒剂用于日常工作中的手卫生处理.我们在每台治疗车上、治疗室、污染间、产房、婴儿床旁等处都配置压嘴式速干手消毒剂。只有当手部皮肤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可见污染.强烈怀疑或证明暴露于含孢子微生物或大小便后,才使用皂液和水洗手,如果手没有可见污染者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0】。我们还取消了碱性较强的普通肥皂.改用中性洗手液。洗手处还配有护手霜.方便随时取用。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部皮肤完整性。保护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手卫生依从性也得以提高。

2.1.5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去除皮肤损伤危险因素针对工作环境中的不安全隐患。如金属更衣柜内面、治疗车抽屉内壁不光洁。残留的金属毛刺未经打磨等造成的护士在更衣、整理用物、开关门时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的情况.护士长和主班护士每月对可能造成皮肤伤害的环境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对新添置的家具、器械等物品使用前进行彻底检查,避免了对护士皮肤不必要的损害。

2.2效果

2009—2010年共分娩4881例次.目前全科共计55名护理人员.均能正确说出“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发生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89.1%的护士在操作完成脱掉手套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皂液进行手卫生处理。接生和处理用过的器械时均主动佩戴护目镜。90.9%的护士护理刚出生新生儿时戴防护手套。职业暴露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发生锐器伤降至16例次;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降至3例次。发生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者降至15例次,发生暴露后100%能采取规范的局部处理措施和必要的药物预防。无职业暴露后感染病例的发生。

3讨论

3.1强化细节管理。

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护士的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特别是HIV的职业暴露往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HIV感染人群的不断增加。HIV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细节上的漏洞,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对细节的管理改变护士传统的工作习惯,去除防护设备配备不到位和操作不方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护士主动参与并乐于接受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目的。“标准预防”能防止血源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我们认为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我科曾接受过多名综合医院转诊的AIDS、乙肝、丙肝患者,均因急诊(如车祸、产前出血、急产等)到综合医院就诊,有的已经完成手术或分娩。甚至有的在手术中发生了职业暴露,当检测结果显示为HIV阳性时才意识到没有进行标准预防,但悔之晚矣l因此.做好标准预防是所有医护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3.2更新管理理念。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染科;职业暴露;针刺伤;防护措施

传染科是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的科室,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具有不同传染性患者,如病毒性肝炎患者、梅毒、艾滋病等患者,如果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防护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那么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就较高。为了尽可能降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现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做出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出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1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锐器伤 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害,调查发现87.5%的护理人员有锐器损伤的经历[1]。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我国对1075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645人是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1次后的感染概率为6%~30%,针刺伤后,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若被带有HCV的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3%~10%、若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0.3%~0.5%至少需要0.1ml的血液[2,3]。发生锐器伤的环节主要有拔针、采血、分离针头、胰岛素诺和灵笔使用后重新套针帽等,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不规范、不遵守操作规程及不良的个人习惯有关,发生的频率与护理人员的性格态度有关,即性格急躁、工作粗心大意者发生的频率远高于那些性格沉稳、工作细心的护理人员[4]。

1.2生物因素 传染科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传染病患者,由于操作不当或意外导致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飞溅到工作人员身上是,如果护理人员防护不及时或皮肤、年末破损时,会加大职业暴露的风险[5]。

1.3手污染问题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双手极易被病原菌污染,并且有些护士往往只注意操作后洗手,而忽视了操作前同样需要洗手。有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病原携带者,这些病原携带者可通过受先污染环境和物品,继而导致患者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按七步洗手法,依据洗手指征,正确、规范洗手。

1.4心理、社会因素 近几年,由于医疗环境的变化,社会对医院“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高度关注[6],护理人员稍有不慎或违背操作就有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造成护患关系矛盾和纠纷。传染科的护理人员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受歧视的态度,又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如责任大,强度大、夜班多等,护士在工作方面的付出远远超过其他职业[7]。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工作,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1.5化学危险因素 化学消毒剂是传染科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传染科护士每天都在频繁的接触此类消毒剂,它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容易引起皮肤、眼睛、过敏等。长期接触可引起职业性哮喘,同事也能使细胞突变产生致癌。

2 防护措施

要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①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及培训,提高防护意识。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主动增强医疗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切断医疗损伤的环节,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②严格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操作,为防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传播,护理人员在有床操作中或近距离接触患者时需戴外科口罩,接触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时需戴防护面罩,当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敷料、引流物时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③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放入利器盒内,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复帽。若工作中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等情况时,应及实施局部处理措施,如果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和体液,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洗净,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时,立即用大量清水或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伤口,并同时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受伤部位的伤口经过反复冲洗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8]。④加强对传染科常用消毒剂的管理,使用的消毒容器应加盖,放置在固定的房间,捞取器械时应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不可直接用手接触消毒剂,从消毒容器中拿取物品时,动作应迅速,尽量减少接触消毒剂的时间,浸泡过的器械应在保存或使用时应用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冲洗彻底,如果不慎将消毒剂溅到皮肤破损的部位或粘膜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防止灼伤皮肤。⑤心理支持:发生职业暴露后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影响很大,要给当事人做好保密工作,尤其是被艾滋患者所污染的镇痛刺伤会对本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及恐惧心理,一定要在预防性用药的同时使其调整好心态,减轻心理压力。⑥建立完整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到专科治疗。⑦预防用药,特别是在传染科工作的护理人员,每天接触的都是传染病患者,应提前预防接种各种必要的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

3 做好职业暴露的宣传教育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据调查表明[9],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

4 总结

标准预防是指被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时必须采取防范措施。传染科的护士更是工作在风险之中,职业暴露随时可以发生。所以,防护措施要从根本抓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还要规范操作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职业暴露,以确保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2]张秀,李杨,张彬,等.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护理杂志,2003,20(12):19-21.

[3]毛秀英,金德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4]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3,2(3):11-13.

[5]邹宗丽.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3):53-63.

[6]宋金霞,刘成娟,孙桂霞,等.护理人员身心健康问题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3):267-268.

[7]章环宁.护患负面心理新宿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05,6(3):121-122.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危害;防护

血站医务人员主要承担着血液从采集到发放的整个过程。医生、护士、检验以及医疗垃圾处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长期的暴露于高危的环境中,许多操作都存在着职业暴露的危险[1]。因此,需要对血站医务人员采取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血站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笔者对我站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方法、防护意识,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站共有医生16名,护士75名,检验48名,医疗垃圾处理人员1名。

1.2 职业暴露的分类 血站的职业暴露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皮肤接触、针刺损伤以及黏膜接触[2]。医生体检时;护士在采血时;检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医疗垃圾处理人员在进行废弃物处理时都有可能意外的接触到未知风险的血液,造成皮肤或黏膜与感染物接触或刺伤,存在感染威胁。

1.3 常见的职业暴露风险因素

1.3.1 生物因素 血站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意外发生病毒感染的危险,主要是经血传播的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因此,病毒感染是血站医护人员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2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职业暴露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利器伤、噪音危害和高温危害等。①利器伤,工作人员在进行采供血服务过程中,被针头或锐器刺割伤是最具感染性的损伤,因此刺割伤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②噪音危害,血站成分制备时的大型离心机、血液冻存的低温冰箱等设备都会产生巨大的噪音,长期在巨大的噪音环境下工作会造成医务人员易出现疲劳、头晕、头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因此,噪音损伤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3 化学因素 血站的各个业务科室,需要每日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而含氯消毒液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对人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以及腐蚀性。长期吸入刺激性以及腐蚀性气体会严重的损伤医务人员的气管黏膜,导致呼吸系统发生严重的病变。因此,化学性吸入损伤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4 生理心理因素 血站医护人员的的工作量很大,对无菌物品以及无菌操作的要求也很严格。长期的紧张、高强度的,会造成医务人员焦虑、神经衰弱等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医务人员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损伤。因此,生理心理因素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5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 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薄弱以及对职业暴露的发生以及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均会在血站的工作过程中引起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因此,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4 防护措施

1.4.1 加强培训和管理 建立并严格可行职业暴露的管理制度,并制定有效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定期组织血站的所有医护人员学习与职业暴露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提高各项管理制度以及预防措施的执行率[3]。

1.4.2 认真执行各种防护制度

1.4.2.1 生物损伤的防护 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佩戴手套并随时检查所带手套的完好性。在进行成分制备以及血液检验时,要穿好防护衣,并佩戴好口罩以及隔离帽,必要时佩戴护目镜。并在所有业务操作岗位配有备用的防护服和专用鞋帽,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可以及时更换。

1.4.2.2 物理损伤的防护 在工作中,医务人员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留取血液标本时用我站设计专用的留样架,单手操作,以防止针头刺伤自己。一旦发生皮肤黏膜的损伤,要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后再用碘酒以及酒精进行消毒包扎。并立即将职业暴露情况上报业务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观察,以确保感染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1.4.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了解各种消毒液的性质,了解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配置消毒液时要配带全面的防护用具,保护好全身的皮肤和黏膜。以防止腐蚀性液体和刺激性气体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

1.4.3 心理调节 预防医护人员生理以及心理疲劳发生,需要在血站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的减轻医务人员的身心疲劳状态,在工作中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从而有效的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2 结 果

经过制定有效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以及预防措施,使我站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3 讨 论

职业暴露会对医务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血站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只有首先明确血站内发生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的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4]。通过对我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是血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我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确保了血站医务人员的健康。

综上所述,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血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小玮,张锦,谭曼虹.血站工作人员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与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41-142.

[2] 李天君,赵锋,张印则.采供血机构工作者职业暴露的防护[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4):360-361.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艾滋病;护理;职业防护;职业暴露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81-02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从而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作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医治和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 在日常的诊疗和护理工作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那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现将我科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职业防护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艾滋病患者的宣教及护理方法

1.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HIV存在于血液、、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脑脊液、羊水和尿液以及其他液体、渗出液、分泌液中,目前仅证实血液、、阴道分泌物与体液可以传染,并且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

1.2医护人员的易感因素

艾滋病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与晚期时,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较高,接触血液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大多数患者发病住院治疗。美国一刺伤统计组数千名医务人员被含HIV血液的针刺伤后,发现其血清转化率为3.55‰,另一组统计为2‰[2]。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给予艾滋病患者悉心的入院指导和照料,同时做好卫生宣教。让患者对艾滋病有深刻的认识,指导他们在与亲人或其他人接触时,应注意的相关防护问题。

1.3.2治疗护理在施行操作中,可能有血液、体液飞溅,需带口罩,防护眼睛。当可能被血液、体液弄脏时,穿隔离衣,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艾滋病后期患者可有神经系统的表现及人格的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尤应特别小心。不提倡口对口呼吸。尽管唾液中艾滋病毒含量很低,但在感染者口腔牙龈出血或发生溃疡等情况下,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口腔黏膜而进入血液,加大了传染机会,建议在必要时使用呼吸器[3]。

1.4用物处理

取用针头和尖锐物品时须小心,不要被刺伤,艾滋病患者用过的针头、针筒及生活垃圾丢入特定的塑料桶,转运进行焚化处理。

2职业防护与管理

2.1预防标准

以我国卫生部实施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具有传染性很强的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的同时,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与防护措施,阻断艾滋病传播途径。

2.2职业安全教育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每年进行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所有护理人员必须知晓HIV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而且在诊疗护理操作和处理污物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

2.3护理规范

护理工作中洗手是最有效的隔离措施之一,接触任何患者后必须洗手,接触感染患者后要求使用抗菌皂洗手或消毒液浸泡消毒。接触血液、体液、黏膜或不完整皮肤,以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必须戴上手套,严禁做双手回套针帽等动作[4]。护理患者之后及护理另一个患者之前必须使用抗菌皂洗手或消毒液浸泡消毒,如果在操作中不慎刺伤自己,应向外挤压血液并立即用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消毒伤口,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报告[5]。

2.4加强管理

院感办根据本院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HIV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做到制度上墙,人人知晓,个个会做。要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多了解HIV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以取得经验,及时调整防护措施。

3综合分析

综合我科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认识及护理方法,同时进行合理的职业防护与管理,对我科医护人员每半年进行HIV抗体检测,现结果均为阴性。

4讨论

医务工作者的特殊工作环境中,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要加强管理,进行规范化培训措施,早期进行预防,把医务工作者的感染降至最低。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正确掌握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如果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定期进行检测和随访。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的酒精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6]。艾滋病的病死率为100%,是目前可防不可治的传染病。我国HIV感染者也正在迅速增加,据估计已达数十万余人,艾滋病发病率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因而护理界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寻求最佳方式为艾滋病患者护理的同时,也应进行护理人员自身防护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2]张金凤.护理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现状调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5):112.

[3]王晓.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

[4]李秀云.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6.

[5]任小英.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0.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HIV感染者 术中 防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14

临床资料

2005~2008年我院共为17例HIV感染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包括脾破裂切除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外伤清创及肌腱吻合术、胃穿孔修补术、回肠部分坏死切除吻合术、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宫外孕手术和剖宫产术。男11例,女6例。年龄20~72岁,术前实验室检查确诊HIV阳性。

护 理

手术室术前准备:①在手术间门外挂写有HIV阳性标志的硬纸标牌;②手术间备齐手术需要的各种无菌手术包,一次性材料及特殊材料,尽量避免该手术间人员的频繁出入,检查电刀、氧气、呼吸机电路,确保术中使用正常;③手术间备大、小塑料桶各1只,内装有5000mg/L的消毒灵液适量,一只用于装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另一只装使用过的针头、针、刀片等锐器。备1只套有黄色垃圾袋[1]的桶,装使用后的敷料,以备术中术后清点。备1只套有黄色垃圾袋的桶,装术中产生的各种医用垃圾;④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常规戴口罩、帽子,为防止体液及血液溅入眼内佩戴防护眼罩。

术中护理及配合:病人入手术间,医护人员要给予热情接待,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自卑心理。巡回护士为病人开通静脉,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摆好手术。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常规洗手,穿手术衣,在手术衣外再加穿一件衣袖和胸前有防水软料的一次性无菌手术衣,戴双层乳胶手套。手术开始后,器械护士要遵守各种器械的传递方法,做到集中精力,动作敏捷,特别是对锐利器械如刀、针、剪要做到稳而准,用后小心收到器械台上备用,确保每个手术医生和自己的安全。巡回护士术中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保持静脉通道畅通,与器械护士共同做好器械及敷料的清点工作,并做好手术护理记录。

术后处置:①使用后的针头、手术刀片,缝合针经过5000mg/L消毒灵液浸泡30分钟后装入硬塑料盒、送定点垃圾站统一处理;②使用后的手术器械放入5000mg/L[2]消毒灵液中浸泡30分钟,酶洗,热水洗净,戊二醛浸泡消毒后擦干打包送高压灭菌;③使用后的手术衣及各种手术单装入双层黄色医用垃圾袋,并在袋在的外层帖有HIV阳性字样送洗,污染严重的送焚化处理。术中产生的医用垃圾、污物、敷料等均送焚烧处理;④手术间工作台面用1000mg/L消毒灵液毛巾擦拭,地面有血液及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消毒灵喷洒10分钟后托洗干净,手术间用过氧乙酸熏蒸后备用。

结 果

17例HIV感染者手术顺利,医务人员无职业暴露发生。

讨 论

HIV为逆转录病毒[2]存在于HIV感染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不可治性,其传染途径的特殊性我们医务人员在为HIV感染患者做手术会增加难度和危险性,而基层医院由于各种条件有限,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随时面临被感染的危险。但手术中只要根据当地现有的条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各种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熟知HIV感染的防范知识,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HIV感染患者所患疾病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作者单位: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AIDS)在我国的流行,预防和治疗AIDS己经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临床护士处于防治AIDS的第一线,且自身也面临着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的危险[1],因此,了解临床护士的AIDS相关知识现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本文对1997~ 2007年在我国临床护士中进行的有关AIDS知识调查情况进行综述,旨在较全面的反映我国临床护士对AIDS知识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提供基础。

1 临床护士对AIDS知识的认知情况

1.1 临床护士AIDS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高 中国艾滋病检测中心于2004年界定了艾滋病十条“最基本知识”,主要包括:①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但是完全可以预防;②艾滋病的三种主要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③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方法;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们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⑤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⑥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⑦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1997年李艺影等[2] 随机调查50名护士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情况,问卷回答正确率为72%; 1998年朱念琼等[3]在湖南省对12所县(市)级医院的811名护士进行的AIDS知识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护士对AIDS的防护知识及格率达到80.8%; 2000~2001年在北京的几次调查[4-7]中显示,绝大多数护士对AIDS基本知识较了解,各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达到89.0%~99.4%。2003~2004年,河南、山东、四川、湖北[8-11]以及2005~2006年湖南、安徽、北京[12,13]等地都针对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展开调查,从各次调查结果来看,护士对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良好,除了1997年50名护士艾滋病知识正确率低于80%外,其他调查虽然问卷内容略有不同,但各次调查中护士总知晓率都达到80%以上,绝大多数接近或超过90%。

1.2 临床护士对AIDS专业知识认识较差 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包括艾滋病的临床分期、临床表现、消毒措施、暴露后处理、感染概率等,虽然有些研究[3]显示大部分被调查护士知道各种感染是AIDS的主要症状,但临床护士对艾滋病的其他专业知识认识还存在较大不足。朱念琼等[3]调查811名护士对AIDS临床表现的掌握程度时,问卷及格率仅69.3%;北京某传染病医院报道[6]护理过艾滋病患者的护士对AIDS临床表现回答正确人数比例为39.47%,未护理过艾滋病患者的护士回答正确人数比例为12.7%;2005年对参加“有关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的11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13],约一半的护士(48.1%)误认为一般消毒剂不能杀灭HIV,约3/4的护士(74.5%)不能正确回答AIDS的临床表现分期,回答正确率最低的问题是“窗口期是AIDS的潜伏期吗?”,正确率仅为21.7%,近4/5的护士(78.3%)误认为AIDS的窗口期就是潜伏期;陶新学等[11]调查发现,有67.7%的临床护士认为HIV职业暴露后一定会感染HIV,了解暴露于HIV刺伤的感染概率低于乙型肝炎病毒刺伤的感染概率的临床护士不足 10%。以上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临床护士对AIDS的专业知识掌握欠缺,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但具有传染性;又因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到各科(内科、皮肤科、神经科、口腔科等)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如果缺乏AIDS的临床表现等专业知识,势必会增加感染HIV的机会。

1.3 临床护士对AIDS防护行为掌握程度较差 在临床服务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最多,日常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如注射、抽血等)也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掌握好预防HIV职业暴露的防护行为。在几项艾滋病调查[3,10]中,与防护行为有关的问题得分往往较差,2004年对湖北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艾滋病调查[11]中,虽然有57.6%的护士认为治疗和护理HIV感染者或患者时应采取严密隔离措施,但有83.5%的临床护士错误地认为《普遍性预防原则》是针对艾滋病患者而制定的;倪莹青等[14]对上海市858名医务人员调查发现,在所有医务人员中,一次性手套使用率护士较低,为80.5%,而检验科、临床各科医生使用率均达到90%以上,对于手部破损后,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只有54.4%的护士戴双层手套。有关研究表明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多次研究[7,6]报道,“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护士针刺发生率在所调查的各类医务人员中常居于最高位。为了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近年来各医院健全了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加强了对护士的培训,学习防止发生针刺伤的各种技能,但陶新学等[11]调查显示,仍有70.9%的护士不知道针头使用后不能回套针帽;劳雪英等[15]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3%护士对AIDS患者或HIV感染者用过的针头刺破皮肤的紧急处理方法认识正确。

此外,虽然护士掌握相关的防护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或者因为担心经济成本增加,或因为怕麻烦而仍然延续长期形成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不注意职业防护,增加了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1.4 护士对HIV传播途径掌握良好,但对HIV非传播途径认识存在偏差

在各项艾滋病知识调查中,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的问题较明确、答案客观,几乎存在于各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调查中,是一个较好的测量艾滋病知晓率的衡量标准。根据几次调查[4,5,13]显示:了解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护士达到80%~100%,说明临床护士对HIV可传播途径掌握良好。但在几项调查[2,4-6]中,回答“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握手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的正确率低于50%,有44.30%~61.4%的护士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HIV,29.09%~33.1%的被调查者认为游泳可传播HIV,60.38%的人员认为与HIV感染者共用浴缸或便器可感染HIV,还有部分护士认为共餐、呼吸道感染、拥抱和握手都是有危险的接触。 这些错误的认识一方面可能给护士本身带来无谓的恐慌或增加其回避患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会导致一些不恰当的防护措施,影响护士和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正常交往和合作,而作为健康教育者,护士更不能把这些错误的信息传授给健康人群,否则会干扰社会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社会人群增加不必要的困扰。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将我国护士对艾滋病知晓情况总结为“二高三低”,其中“二高”指护士对艾滋病基础知识及HIV传播途径掌握程度较高;“三低”指:①对AIDS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低,临床表现、消毒措施、感染概率等得分达不到良好;②对AIDS防护行为掌握程度低;③对HIV非传播途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2 临床护士对AIDS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

几项调查[3,5,12]显示,年龄较大的护士艾滋病防治和防护知识相对缺乏;医技科室的护士对艾滋病的防治不够重视;与中专学历的护士相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对艾滋病防治和防护知识掌握较好;不同职称护理人员AIDS知识得分均值比较,传播途径与防护知识各职称间无显著性差异,临床表现及护理技能得分各职称间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以主管护师的得分最高。另一项调查[8,10]显示护士对艾滋病的心理接受程度与受教育程度和医院类型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态度越正向,非定点医院或非传染科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并且依据患者与医务人员关系的远近接受程度有所不同[7]。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医院类型、科室、学历、职称、年龄等都可能影响临床护士对AIDS知晓情况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3 小结

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态势,诊治、护理AIDS/HIV感染者的经验还不足,在了解临床护士HIV知晓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认知调查全国尚无统一标准,也缺乏核心评价指标,使得在各地区、各时段的研究调查缺乏可比性; 二是漏报率高,医务人员不遵从暴露报告的规定是普遍现象[16],《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中要求:要完善职业暴露后登记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后登记为成功顺利进行 PEP(暴露后预防)提供了科学保证,因此及早报告,才便于医院管理者进行调查,并对某些病例尽早实施暴露后治疗,同时医院管理者也应注意对其资料的保密。

随着高效抗病毒治疗(HARRT)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AIDS患者的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命,AIDS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医务人员的防止HIV职业暴露政策,降低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危险。

参 考 文 献

[1] 蒋天伦,李兵,黎儒青,等.HIV流行形势及医院感染防范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4(11):396.

[2] 李艺影,任佩娟,胡长梅,等.对护理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的抽样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1-503.

[3] 朱念琼,罗建清.湖南省 12所县(市)医院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现状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1-503.

[4] 庞冬,肖顺贞,李湘萍,等.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认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性科学,2001,10(2): 7-9.

[5] 刘宇,肖顺贞,陈征,等.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趋向的初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4):292-294.

[6] 陈明莲,李秀兰,周淑敏.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HIV/AIDS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态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19.

[7] 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75.

[8] 黄晶,杨顺秋,江岩.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认知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752-754.

[9] 李慧,任庆运.艾滋病认知程度调查及对策研究.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69-450.

[10] 刘淑然,常华丽,耿艳玲.护理人员艾滋病认知态度及自我防护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414-1415.

[11] 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 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12] 宋洁,黄彬.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护知识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5,20(19):62-63.

[13] 哀秀珍,都兰香,崔志娟.护士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杂志,2006,23(6):33-34.

[14] 倪莹青,施池兰,丛远征.上海长宁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6,10(5):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