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贷培训总结

信贷培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贷培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在思想、文化、业务诸方面得到鲜活的“源头之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保持一渠清泉。

面对信贷员这个岗位,开始我还有些不自信。实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经营信息,调查掌握客户的借款用途、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等等,这些对于只参加过几天培训的我来说,有很大难度。起初,我总在心里想,如果自己分析错误,把钱放出去还不上怎么办?于是经常打电话给鄂尔多斯总行在培训期间的师傅请教。与他们交流心中的疑惑,在得到细心的答复后,自己思考总结。在实践中学习,让我对信贷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银行信贷员工作总结同时,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只从实践中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知识的补充,于是我积极利用工余时间加强金融理

论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对行里提供的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对行里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余时间,翻看金融书籍,参考成功信贷案例。

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我渐渐地掌握了借款业务和操作流程。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立足本职某进取,辛勤浇灌信贷花

我热爱我的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国家的金融政策灵活体现在工作中。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业务,回顾这一年,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绩。

1、团结守纪,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一年来,我与同事们团结一致,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2、强化意识,积极主动营销借款。慢慢接触信贷工作后,我不断强化自己借款营销的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

3、坚持信贷原则,做好信贷调查。我深知: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我行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一年来,坚持对每一笔借款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调查,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从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房屋和设备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借款风险度的测定,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是仔细调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贷前调查时,我做到了“三个必须”,即借款条件必须符合政策、借款证件必须是合法原件、借款人与保证人必须到场核实签字,并且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对待,保证了借款发放的合规、合法。

4、强化管理,努力清收各项借款。催收到期借款,详实调查客户当年的经营情况,了解客户x的收入情况,确保我行到期借款的及时收回。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多元化;操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82-01

1海南现行小额贷款运作机制简述

1.1“琼中模式”小额信贷运作机制

2007年初,琼中县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建立小额贷款合作平台,逐渐探索出了“特色经济+小额信贷+政府引导”三位一体的小额信贷创新模式。“琼中模式”小额信贷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民(60%为家庭妇女)发放贷款,实行5户联保制度,每笔农户贷款2万元内,期限原则1年,最长不超过3年,扶持发展“短、平、快”的农业特色产业,地方政府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并予以财政扶贫贴息。

1.2“GB模式”小额信贷运作机制

2007年底,海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与与格莱珉信托正式签订小额信贷试点项目,为期五年。2008年4月初,该项目在琼中县营根镇开发区设立总部,宣告启动,由格莱珉信托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琼中试点小额信贷项目基本遵照了经典的GB模式,以贫困农户中的妇女为主要承贷对象;小额短贷、整贷零还;按时还款,连续贷款;发挥借款小组的组织优势,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通过中心会议制度进行贷款经营管理等。

2海南目前小额信贷模式对比分析

2.1基本要素

从贷款基本合同要素来看,琼中模式用途相对明确,主要针对农户发展本地特色种、养殖业项目脱贫致富,授信额度较高,期限相对灵活。GB模式主要面向农村家庭妇女,但贷款用途无严格限定,仅给予适度贷款提示,引导农户尽量将贷款用于生产投资,单笔授信额度较低,利率较高,采取固定的分期偿还方式。

2.2组织架构

两种模式在组织架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琼中模式综合金融机构、政府双向作用,依托现有的行政机构设置小额信贷的责任级次。从县级政府开始,逐步向村一级细化,充分利用了政府的行政资源和信息优势,从机构设置上加大了各级政府的参与力度。

而GB模式的组织架构仅限于金融机构内部,采用了典型的层级模式:

(1)最高层级为小额信贷项目总部,负责推进并监督项目的进行。

(2)项目办公室下设分支,计划设立三个分支(已设立琼中和屯昌两个分支)。每个分支配备分支经理一名、秘书(会计)一名、中心经理三名。分支经理主要负责负责具体业务组织开展工作,中心经理具体负责客户挖掘、培训和小额信贷的发放、管理工作。

(3)居住相邻或相近的五户农民自由选择组合,每家推举一名妇女作为代表组成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为了方便管理,主要根据自然村设立中心(一般10个以内小组构成一个中心),每个中心中设一名中心主任,负责配合中心经理进行中心会议的组织、贷款申请的收集、贷户情况的了解等工作。

2.3贷款审批流程

由于在组织架构上综合了政府与金融机构两套系统,琼中模式的审批流程也带有一定的双向性。贷款申请人联保提出贷款申请、由村委会初审后,其所在乡镇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站会同农村信用社对贷款项目进行调查并出具意见,由县金融合作办公室讨论审批,并由县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提供相关担保手续后,由农村信用社审核发放贷款。

与琼中模式不同,GB模式审批呈直线型,完全由金融机构内部独立操作,审批链条较短,程序也较为简单。中心经理负责到各村开展业务,发动有贷款意愿的妇女组成小组,并对其进行集中培训,使得参与项目的村民对项目的运作模式有充分的了解。贷款的申请通常在中心会议上提出,中心经理以及中心主任通过对申请人的经济来源、投资项目、相关经验等因素的考察。最后,由分支经理(现由外派专家)对申请人进行测试和家庭访问,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2.4贷款信息服务

在琼中模式中,政府主导构建了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小额信贷服务网络:政府设立金融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小额贷款工作;在各乡镇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服务站,由一名副镇长担任站长;各行政村设立一至二名小额贷款联系员,对贷款农民进行跟踪服务,配合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贷款工作。借助该网络,有贷款意向的农户能够较容易获取相关的政策信息,并以较为简易的方式获得小额贷款服务,从贷前的审批,贷中的指导,还款后的信息服务环环紧密结合。

不同于琼中模式的政府主导方式,GB模式完全由项目组独立开展信息服务,主要借由中心经理与贷款农户直接接触,开展宣传培训、组织中心会议、回收贷款等。项目组致力于通过贴近客户加强服务,培养客户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以还款方式为例,琼中模式需要农户到金融机构还款,但在GB模式还款由中心经理在中心会议上收取即可。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心经理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信息服务集中于贷款制度方面,对贷款项目的指导成效有限。

2.5信用评估和激励机制

为了营造信用环境,推动琼中模式小额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琼中县政府出台了《琼中县农村小额贷款奖罚试行办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信用评定激励机制。另外,琼中模式对贷款贴息方式进行了积极创新。与传统政策性贷款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贴息相比,“琼中模式”采取了直接贴息到户的方式,按照还款情况给予不同比例的贴息(琼中县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拨100万元,凡经县金融合作办公室审批的贷款农户提前还贷的由县政府给予100%贴息,按期还贷的给予80%贴息),增强了对农户还贷行为的动态激励。

3总结海南特色,发展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建议

3.1总结并合理利用政府在培训引导方面的经验

我国与孟加拉农民在生产项目技能培训、市场信息引导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作为符合国情的小额农户不仅仅是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用于维持生计,而需要给予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产业化的农业生产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产业链不健全,销售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生产产能过剩无法调动农户积极性等诸多问题,而单纯依赖小额信贷机构难以承担,需要借鉴“琼中模式”的经验,充分总结并利用政府在培训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3.2充分利用政府已构建信贷服务网络的信息优势

GB模式在孟家拉的成功,主要是发挥了信贷员贴近贷款全体的有利因素,一般信贷员与所管理贷户的比例高达1:600,高效的操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单位信息成本。就琼中试点情况来看,首期计划中该比例仅为1:200(且目前尚未达到),在小额信贷推广成效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高信息成本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将成为项目盈利的制约因素。建议充分利用琼中已建立的小额贷款服务网络,充分利用GB专家对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经验,通过培训,发挥现有“琼中模式”信贷人员贴近农户的信息优势,协助进行贷户的信息初步采集及小额信贷的信息服务工作,有效降低信息成本,推动小额信贷发展。

3.3继续强化农村专业协会的作用,发挥村级民主监督优势

借助贷款小组――中心会议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风险是GB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但也应该看到,由于缺少宗教等内部联系因素,琼中试点小组的内部制约度可能会有所降低;另外,琼中试点并未完全比照GB模式按照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小组有效性有待考量。结合我国国情,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优势和民主监督优势;利用政府资源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协会的建立和运作,发挥农户行业性自发组织优势,以弥补琼中试点在贷款小组――中心会议方面的制度有效性短板。

参考文献

[1][美]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2]杨生莱.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5号,以下简称国发5号文件),切实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国发5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

国发5号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民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银行系统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围绕深化金融改革、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主题,着眼于支持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要深入基层,加强金融知识和相关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状况的专题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农民工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

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5号)的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银行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对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指定设立工资保证金专户或要求在指定账户中预留工资保证金的,要积极予以配合。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事业单位,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惩戒措施,并按规定及时将相关信用信息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

三、积极探索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措施,支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在就业有保障、国家认证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一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的,可探索采取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承贷承还”的办法,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或农村适龄青年提供商业性助学贷款服务。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参加正规职业教育发放助学贷款。相关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发放管理工作,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要大力支持面向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发展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能力,为更多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接受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就业。

四、完善支付结算服务,为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及时汇兑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272号)的精神,推进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系统加快发展,积极协调指导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加快开发和完善省内农村信用社通汇系统,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效率。总结贵州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经验,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大力支持城乡支付结算创新,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方便农民工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完善支付结算业务制,畅通农村金融机构的汇路,增强支付清算系统为农民服务的功能。

五、发挥信贷政策的积极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容量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信贷管理部门成立以后,针对农发行办贷管贷制度陈旧,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先后出台十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内容包括信贷政策、评级授信、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金支付、监测分析、系统操作等,基本覆盖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一是连续7年信贷政策指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明确业务边界,指明信贷投向,确定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择优支持的领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对于各级行把好投向关,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吸收借鉴现代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针对“三类客户”和“六个分项”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累计进行客户评级17.5万户/次,客户授信14.5万户/次,对于强化客户准入管理,提高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三是出台信贷审查管理办法,为实现审贷分离和前后台制约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信贷审查标准化指引,明确审查要素和审查材料的标准及要求,加强了信贷审查基础工作,提升了信贷审查的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总省行信贷管理部门累计审查各类业务4.4万余笔,其中对3.9万笔贷款提示风险8.1万余项,充分发挥了审查把关作用。四是制定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信贷审查审议工作程序,实现了审议工作的标准化。总省行累计审议项目4.4万个,涉及金额4.1万亿元,其中否决项目699个,涉及金额310亿元。

借鉴现代银行先进经验,建立独立审查官制度,对有权审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出台信贷作业监督管理办法,启动对审批后支付前前提条件落实、合同签约、资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累计对4.9万个项目进行了6.1万余笔贷前条件落实监督,对资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标不落实、担保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下达整改意见3万余条,涉及金额1.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贷款发放前的最后风险把关作用。制定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了资金合规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贷监测分析和风险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统平台,搭建起常规监测、重点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信贷监测体系,建立了前后台、上下级行联合共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累计排查贷款客户7.9万户,退出4825户,收回贷款387亿元;累计向行领导提交监测分析报告上百个,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提示数百份,提示风险数千条,发挥了对信贷资金运行和办贷管贷基础管理的监测预警作用。

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2005年3月,总行党委做出引进工商银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组织,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农发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线,使农发行信贷业务一举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零的突破。2010年8月,针对CM2006系统不完全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等问题,总行信贷管理部又牵头启动对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作业监督等九大模块,以及无纸化办贷等19项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线运行,使系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启动无纸化办贷,实现从贷款受理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无纸化。通过与工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农发行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信贷信息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办贷管贷、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统外,信贷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风险客户统计系统、银税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的对接及应用工作,使农发行信贷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三、按现代银行要求,建设信贷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3年6月末,总、省、地三级行信贷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共约15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信贷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事业的“第一要素”,坚持用现代银行信贷文化塑造人,用现代银行专业知识武装人,用现代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人,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育现代银行信贷文化,不断丰富信贷管理专业文化理念内涵,使信贷管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将合规办贷管贷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业务始终。二是大力加强现代银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卫星视频系统、行校联合办学和现场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000余个,培训人员达25万人次,信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完善现代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条线考核评价方案,每年评选“信贷管理优秀单位”,同时对出现违规操作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机构和各级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高内部执行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支技术精干、作风过硬、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信贷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四、总结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标准制定,需求为本。标准跟着需求走,信贷支农产品标准的制定首先应该选择好切入点,比如对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的农户贷款工作,可结合各地实际经验,在信贷制度中先行推进标准化,其次注意将现有的关于信用户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证发放与管理等分散的标准整合起来,形成集约化,真正为信贷支农制定切实的标准,以在实践中检验过的效果为主要参照标准,三是结合地区实际,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动向,及时制定适应种、养、牧、渔等不同特色产业的支农产品,按照资金使用周期、数量合理确定标准,避免在标准化过程中的制度缺陷,在对标准化强调其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适应新的需求,这样可以使得信贷支农产品更加符合标准化的多样性,加速支农产品的发展并使品种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支农产品标准的最大自由度。

(二)标准制定要兼顾技术的先进性和收益的最大化。信贷支农产品标准的制定首先必须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在信用社信贷工作中建立起最佳的贷款审批管理程序,在贷款投放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建立起互相适应的配套标准体系,使得信贷工作更加有序,避免混乱,以达到充分的效率性。同时信贷支农产品标准化的制定,要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使得信用社在具体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参照标准化体系就可以获得自身效益,保证利润和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制定标准的重要目的之一,要使标准成为产生利润的“法宝”。

(三)抓好示范推广,使信贷支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尽快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信贷产品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目前的“点”,而且是重“点”,就是农户贷款,要尽快总结近年来农户贷款工作的成绩,把信用村、户的评定,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贷款证的实际操作,因地制宜地搞好标准的考察、论证、设计,以农户贷款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适合一定地区的标准,并推而广之,迅速扩大市场范围,进而带动例如“公司+农户”贷款、农户消费贷款、农户大额贷款等一系列支农产品标准化的建设。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一、对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重点在于使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规范化、有序化,完善借款合同的各项要素,使之合法合规,杜绝信贷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现象。培训有的放矢,除通常对信贷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宣讲外,信用社更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专门学习,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管理规定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对信用社的忠诚,增强他们的信心。分类激励,优胜劣汰。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办法,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凡是不能胜任信贷工作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制,调离信贷岗位。

二、严把贷款投向关:放贷不滥。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将每一笔贷款投放准确”作为信贷工作的一项准则。因此,我将经营方向定位为:立足“三农”,服务城乡,充当杠杆,实现“双赢”。一是着力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二是着力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三、严把制度执行关。在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执行“贷前调查”和“贷后回访”制度。每个季度我均对贷款户的贷款运作情况进行抽查回访一次,次次都形成纪录。通过贷后回访,使自身对全社的贷款情况了如指掌,并适时提前收回有风险贷款。

四、处理好“三个关系”:

1、责任追究与激励政策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造成贷款损失的应给予处罚,对正确决策带来良好经济效果的给予奖励。有效改善在信贷管理中对信贷员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考核办法,调动信贷员发

放、管理、收回贷款的积极性。

2、信贷风险与资产运用的关系。信用社贷款业务的收益来自资金成本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因此我将处理好信用社信贷风险与资产运用的关系作为重来抓。

3、贷款营销与严格管理关系。当前在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时,严格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发生。把握好贷款投入,并用准用好信贷增量,杜绝违规发放贷款、“垒大户”的现象,堵住不良贷款发生的源头。并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强化信贷监督与管理,严格贷款审批制度和操作程序,规范信贷行为。同时,要求各位信贷人员根据“三农”的特点和企业、农户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不得任意延长或缩短,真实反映贷款占用形态。

五、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有效规避信贷风险。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一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知识,不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等,现有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利用多种方式,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差带来的风险。三要敦促信贷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破产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这是时代对信贷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奖有罚、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根据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在征得联社同意的前提下,对信用社信贷人员适时推出了三包一挂的管理机制,从利息收入中拿出适当比例作为信贷人员的收入提成,这样一来明显加大了对放贷、收贷、收息有功人员的奖励和表彰力度,拉大信贷人员的收入差距,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明确责任贷款警戒点,当信贷人员责任贷款中不良贷款超过一定数额时,坚决从信贷岗位甚至负责人岗位上换下来,防止因个人原因导致贷款质量的继续恶化和不良贷款的继续增加。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社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2万元,贷款收息收回率首次达到100%,各位信贷人员年收入比普通员工高出5000元左右,可以说集体个人的双赢。

七、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信贷责任,防止责任悬空和不切实际的集中。每笔贷款,尤其是大额贷款,明确调查人员、二级决策机构成员、以及贷后管理人员的责任比例,既杜绝将责任集中于调查人员一身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又防止“集体清收”的形式主义现象,真正使贷款责任有着落,保证各岗位、各环节人员能恪尽职守,各负其责。非信贷岗位人员不具有信贷管理的相关业务技能,不宜作为贷款责任人。对内部职工介绍、担保、甚至本人承贷的贷款与其他贷款一视同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查,清收责任应也由信贷岗位人员承担。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

农户小额信贷是指以农户(即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而且也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因此,有必要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研究和总结,这对于引导农村资金回流、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国外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分析

1.1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乡村银行(以下简称GB)源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默罕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1983年由孟加拉国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构共同出资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目前几乎所国家都直接模仿这种运作模式,可是说尤努斯博士是世界小额信贷的鼻祖。

①目标群体。GB的宗旨是为最贫困者服务,所以对服务对象有明确的筛选标准,并通评定申请者的“财富指数”等有效措施将较富裕者剔除。乡村银行特别强调妇女提供金融服务,最近乡村银行还开始尝试向“老弱病残”的乞丐发放一种无息长期贷款。到2004年3月,已经有4000乞丐获得了这种贷款。

②资金来源。GB因最初是国家所有,因此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制成员储蓄;二是联合国发展金融组织、福特基金、挪威援助组织捐款及政府补贴。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村银行允许会员持有股份,目前乡村银行股份92%由借款人持有,而政府只持有8%股份,这样,乡村银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得到了长期的发展。

③运作流程。首先,申请成为会员。其次,组成联保互助小组。最后,中心会议收款。每个互助小组每周开一次中心会议,乡村银行的职员在每星期的中心会议上收发贷款。同时,在中心会议上,借款者可以得到农业技术及管理上的培训,借款者之间也可以交流经验。

④利率设定。GB主要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利率较低。目前,GB的小额信贷贷款的利率仅为20%。

⑤激励机制。GB设计了一套“五星”系统,每年对分支机构进行评比,被授予不同颜色的星星。评比体系中不仅有存款额、风险控制等一般存贷机构必须达到的标准,还有借款者子女教育程度和贷款对贫困者的影响等乡村银行推崇的社会发展目标,从而有利于引导全银行的职员致力于消除贫困的目标。“五星”系统虽没有金钱上的奖励,但能为分支机构带来一定的荣誉,从而有利于促进分支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1.2印尼人民银行乡村服务站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服务站(以下简称BRI-UDS)是20世纪70年代印尼人民银行为了发放BIMAS农业贴息贷款而建立的分支网络。但由于BIMAS贷款的利率相当低,造成BRI-UDS连年亏损,在80年代初期,运作己难以为继。在财政部的支持下,BRI-UDS被改造成为一个可以满足各种金融服务需要、运作自主、财务自足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络,并从此保持了较高的贷款回收率。截至2004年底,有96%的小额信贷业务实现了盈利,成为印尼最大的小额信贷提供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提供小额信贷非常成功的例子。

(1)目标群体。BRI-UDS对借款申请人的贫富程度并无明确的限定,对方只要有信用便有机会获得贷款。

(2)资金来源。BRI-UDS建立源于财政部支持,所以起初资金来源也主要是政府的补贴。但是,BRI-UDS很快意识到吸收储蓄对于完善银行职能,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性。他们根据客户的各种需要,推出了4种具有不同收益与流动性的存款产品:IIYIPEDES,TABANAS,DEPOSITO和GIROUDS。通过大力鼓励客户存款,有效的解决了贷款发放的资金问题,从而避免了对政府补贴和外国组织捐款的依赖。

(3)贷款利率。BRI-UDS更多地考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完全按照市场情况制定利率,一般高于商业贷款利率水平。

(4)运作流程。BRI-UDS在前期贷款条件比较苛刻,贷款需要不低于借款等额的担保,贷款面也比较窄,一般仅占社区贫困户数量的4%-5%。直到后期才开始为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有些项目的贷款对象甚至是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BRI-UDS完全实行商业化管理,其贷款流程也与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几乎一致。在贷款发放前,组成自助小组,并对组员实行严格的审批,贷款发放后,虽与贷款人保持密切接触,但不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监测。同时,BRI-UDS也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只是这些培训是由农业部的技术推广员来完成的。

2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2.1农村信用社偏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扶贫功能发挥不充分

总的说来,我国的小额农户信贷和GB、UDS相比,制度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1)目标人群主要是农户中的中等及以上收入者。(2)贷款方式虽有便利农户的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但无专门为最贫困人群设计的贷款方式。(3)利率水平虽不是很高,但也不偏低。(4)基本上没有外部补贴,目前农村信用社除营业税低于商业银行、新增农贷余额超过新增贷款余额40%的部分可以获得央行的低利率再贷款外,没有其他补贴。

2.2农户小额信贷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设置不合理。

①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目前,小额农贷的具体额度,发达地区优秀等级一般是3-5万;中西部地区大多在10000以内,如在1000元-3000元之间,甚至还有更小额度的几百块钱的贷款。这种小额度的扶贫贷款虽然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实际经济需要,但是,随着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上述贷款额度已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

②贷款利率过低。

在国际上,即便是奉行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机构,如GB,其存贷差平均也有8.9%,达到了国际上成功小额信贷项目应达到的标准(注:国际上标准为8%-10%之间)。但是,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只有很小一部分满足了5%-7%存贷利率差的要求,不能较好的弥补所需成本及损失。如果一旦政府补贴撤出,小额信贷的机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为农户提供可持续信贷服务的目标也不能完成。

信贷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农民

中图分类号:F832.4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78-02

一、引言

加拉经济学教授尤努斯30年前创建的乡村银行,专门为穷人甚至乞丐贷款,主要致力于帮助穷人脱贫致富,在30年的运作过程中不仅解决了穷人融资难的问题,让广大赤贫人口脱贫,而且使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本身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总资产达到千亿美元。

由于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完全打破了金融机构的传统规则,世界范围内目光聚焦在尤努斯和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上,称其是金融界的一场革命。不管外界如何评论,尤努斯坚信格莱珉模式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成功,也可以在发达国家推广,目前已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设立了分支机构。2007年,海南省农信社引入格莱珉模式,于2009年初成立小额信贷部,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布点推广小额信贷业务。本文分析了格莱珉模式在孟加拉成功的原因,总结了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成功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在孟家拉取得杰出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孟加拉属于极度贫穷国家。孟加拉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除了出卖劳力之外基本一无所有,其唯一的生存方式是从高利贷借钱买竹子等原材料,编织成竹凳之类的手工艺品到集市上销售,获得的利润还清高利贷之后只能勉强糊口。[1]格莱珉银行成立后,贫困人口从格莱珉银行得到的贷款利息远远低于高利贷,所以会遵守格莱珉银行的规章制度及还款方法,按时按质还款。

2.手工业者的生产周期很短。由于贷款者大多是小手工业者,通常可以今天购买原材料和制作手工艺品,明天卖掉制成品,实现资金回笼,所以贷款者的资金周转非常快。[2]这样他们就可以按照格莱珉银行的还款方式进行还款,虽然格莱珉的还款频率很高(一般要求周还款甚至日还款),但是他们是能够做到的。

3.强烈的对格莱珉银行的成功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孟加拉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物质极度困乏的孟加拉,宗教是支持人们生活的最大精神支柱。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神灵的极度敬畏,使他们对宗教中的教义深信不疑,而伊斯兰教旨明确规定:借钱是要还的。所以,如果他们借贷了银行的钱,都会千方百计偿还贷款。

三、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推出了大量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问题。但是海南省农信社在推广小额信贷项目时,具体操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小额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1.贷款的额度太低,群众积极性不高。贷款满足不了当地群众的正常需求,使得人们不愿意从农信社贷款。海南省的农民人少地多,不但有自己的土地,而且很多农户还拥有自己的果林和养殖业。农户需要的贷款额度要远大于农信社的授信额度,认为5000元的贷款金额根本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他们可以通过亲戚和朋友非常轻易的借到5000元,不必在农村信用社接受近一个星期培训及办理大量手续才能得到贷款。这一点完全与孟加拉的赤贫者不同,他们的资金需求量小,而且相对于高利贷而言,格莱珉银行的贷款更实惠。

2.还款频率太高,与海南省农民的实际生产周期不符。由于是借鉴格莱珉模式,所以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要求贷户两周还本付息一次,以贷款4000元为例,每次还本金154元,利息14元,一年分26次还清,如果还款正常,半年后可以再申请“补本金” 贷款2000元。海南省创新的格莱珉产品“一小通”也是一个月还本付息一次,而且没有“补本金”,无形中对借贷人不公平,其支付的利息实际上远高于名义利率。海南省农业一般的周期在1年左右,种植香蕉等作物的周期在5年以上,养殖业的周期也是1年以上,如此频繁的还款一方面使农户费时费力又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也使农信社小额信贷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属于严重的外部不经济。

3.与同行贷款产品相比,小额信贷利息太高。以“一小通”整贷整还为例,一级客户月利息是0.999%,即1000元1个月要还9.99元,而农业银行的贷款月利率大概在0.5%左右。即使与农信社已有的信用贷款产品相比,以琼海市为例,同样性质的妇女联保贷款其月利率是0.6615%,也就是1000元每月的利息是6.615元。

4.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较差,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加上以前信贷员向贷户放款时吃回扣现象特别严重,一方面破坏了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也给农信社造成了大量的呆坏账。[3]以上恶劣影响还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信贷员下乡宣传时,农户直接问贷款5000元实际拿到手的有多少,可见农户对农信社的政策存在不信任。

5.对小额信贷员的薪酬激励制度不利于小额信贷员队伍的稳定。由于小额信贷员统一归琼中联社管理,在薪酬计算方面和基层农信社员工相比,收入不稳定。小额信贷员的基本工资扣除掉社会保险之类后所剩无几,每月拿到手的大概650元左右,而且每半年减去200元,直至为零。也就是说信贷员的收入完全靠利息提成,这还要在保证还款率达到100%的情况下,如果产生一笔不良贷款,小额信贷员的工资基本上就全部被扣除了。在如此苛刻的薪酬制度下,许多参加培训的信贷员培训结束就走掉了。剩下的信贷员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工作,难以保证长久坚持下去。

针对以上问题,海南省农信社需要及时全面地进行深度改正,否则小额信贷将很难取得成功,不仅起不到支农惠农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在农信社贷款的农民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

四、推进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项目的对策建议

1.创新推出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在贷款额度、利率结构和还款频率上要彻底打破格拉珉模式,摆脱格莱珉条条框框的束缚。[4]我们只需要引进格莱珉的理念,不需要在具体的金融产品上也照搬照抄他们的模式。我国的国情与孟加拉不同,必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农民满意的产品,只有这样,海南省农信社才能取得农户的信赖,小额信贷项目才能得到发展。

2.建立一支稳定的小额信贷队伍。类似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人的大进大出模式不适合海南省农信社的发展。目前对小额信贷员的薪酬制度基本上完全参考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工资制度,这应该是个严重的错误。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人是没有门槛的,也不需要花费多少培训成本。农信社招聘小额信贷员是有一定门槛的,至少是专科以上,甚至有研究生应聘。在培训时花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如果流失的话,对农信社是一种损失,尤其是已经发展了贷户的信贷员如果流失了,损失将会更大。因为在一个地方工作的信贷员,其工作技能是在工作中慢慢成熟的,当地的百姓对信贷员也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信任的过程。信贷员更换过于频繁,当地的百姓会怀疑农信社的政策,使得一方面会丧失潜在客户,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流失的信贷员放出去的贷款无法按时回收的消极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应该立即改革目前的薪酬制度,取消负向激励,完全通过提高工资标准等正向激励激发小额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避免信贷员为了自己的工资收入盲目放贷,如果利息提成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会为了放贷而放贷,会极大地增加农信社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一支对农信社忠诚的小额信贷员队伍,小额信贷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2]郭培清.“尤努斯小额信贷模式”引发的思考[J].西部金融,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