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1篇

一、把握民办高校和社会的关系,改善民办高校的社会环境

民办高校和公办大学一样,都是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其循环和运作过程不可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尤其是民办高校自主办学过程中更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广泛监督。在适应社会和主动服务社会上,民办高校要抓住机遇,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生长空间,寻求更多机会开拓更大舞台。以主动参与、积极作为的姿态和行动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不断挖掘潜力扩大行动自由度,赢取更广泛社会资源的进驻。因此,搭建和畅通社会广泛支持、积极参与、大力合作的平台和路径,是民办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之义。落实政策,广泛参与,为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积极的社会环境。政策制度是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也是社会各界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界要营造有益于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方位贯彻落实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第一,调整、补充《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推动民办高校平等发展。

只有创造平等的政策制度环境,才能避免出现很多诸如职称评定、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课题立项等一系列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民办高校才能获得公平待遇。第二,在民办高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严格实施校外专家论证会制度,有效开展群众听证会,积极扩大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摈弃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偏见甚至鄙视,公平对待民办和公办高校,做到一视同仁。第三,积极探索大学董事会制度,大力推进学校、企业和行业合作办学的多样化模式,扩大对社会参与的支持力度,增强民办高校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实力。第四,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规范民办高校办学秩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改变政策措施不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监管不到位及传统习惯观念困扰等不利影响,为其营造宽松理想的市场环境,使民办与公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处于良性状态。

大力宣传,扩大影响,改善民办高等教育的舆论环境。虽然当前民办高校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主流是好的,总体趋势是健康的。我们要大力宣传民办高校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民办高校举办者、办学者及教育者的努力和付出,理当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然而受个别民办高校负面效应浸染,同时缺乏正面宣传和舆论氛围引导,特别是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其公众认可度、社会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偏低,其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亟待提升。当今社会要以宽容的心态,客观公正地评价成长中的中国民办高校,高度关注民办高校的价值和作用,褒奖民办高校的突出贡献,妥善解决民办高校的问题和不足,不求全责备,更不以偏概全,为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宣传和奖励社会组织和各界贤达捐资、出资办学,大力推动社会力量以共同举办、独立举办的形式参与民办高校,对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和获得社会承认的各项工作进行褒奖。所以,民办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从社会获取参与支持与办学资源,也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社会认可。

二、民办高校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要保持合理的张力

合理的自治空间是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恰当适合的自治空间是大学生存的根基、发展的土壤。德里克•博克(De-rekBok)感叹,“政府不小心就能轻而易举地扼杀教育的创造力和活力”。[1](P41)所以,欧美大学对政府的介入会保持敏感的防范意识,一向提防政府的干预。但鉴于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价值,政府也不会听之任之顺其自然。著名学者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曾说,“就像战争的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裁夺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裁夺”。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准则即为高校、政府和社会维系适当张力,约束各方责任归位,各得其所。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学自治与政府管控、社会介入的张力是日渐演化的。一来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形势的缘由,政府对大学事务的管控出现了严苛限度,甚至显露了淡化与退出的态势;二来政府、高校与社会也要理性地处理三者关系。只有尊重大学自治的本质学术自由的价值,政府的管控和大学的自治才能达成合理的界限,在日渐演化的环境中和谐共生。所以,民办高校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要维系高校—政府—社会间的合理张力,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民办高校要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自,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大学首先是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不管其怎样与外界发生联系,其与政府、市场、社会的联系是建立在此法律规定基础和前提之上的。大学自治被表达为四项具体自由,即自主决定谁来教、谁来学、如何教、教什么。所以,民办高校在积极呼吁和争取办学自的同时,要深入研究、大胆改革,积极探索落实办学自的有效路径。第一,恰当运用好赢取的自,在制度创新上积极推进,在面向社会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在自主发展中迈出积极步伐,推进内涵建设,在优化培养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快教育国际化、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中做出努力。第二,民办高校特别要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在招生就业、职称评聘、机构设置、专业学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自上,做好思想和制度的准备,用行动消除政府放权的担忧,并为社会对于权力的监管提供实践依据。第三,还要在发展的同时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总结经验、巩固成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化改革的共识,突出改革的重点,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创建彰显民族气质与文化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反思性教学 重要意义 教学策略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校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新课改要求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自主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自主能力,而进行自主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提倡让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等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经历操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全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态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不仅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更重要的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在反思中提高专业素养,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并且适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探究和批判,在反思中学习和进步。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自信,使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3.为当代教学的时代性改革提供补充

在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过时的,跟不上时展的迫切需求,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这时,反思性教学就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在课改背景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可以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准确的改进和完善,及时地引进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一个补充,取得教学效果。

二、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师加强自身素养,提高引导学生反思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一言一行均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同时还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开展大胆的教学反思,不仅是其负责工作的表现,还是其教育方式的扩展和升华。当代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贯彻我国教育事业方针政策,并结合教学实践,充分认知自身的教学地位及作用。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道德素质、教师专业的教学能力等,进而以这种理论和能力为基础,实现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反思

教师在自我反思之余,应当将自身的反思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学习所得的习惯。例如,在讲解《财政与税收》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对课堂学习所得适当精选,并给予学生思考和总结的时间,再向学生提问“你们学习到了什么”“尚存哪些疑问”“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带动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循环式的反思。其次,思想政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反思,即除了在课堂或教材学习时进行总结和思考之外,还需要对自身平时行为、思想、意识等进行反思。

3.加强师生合作,实现共同反思

所谓的共同反思,即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相关意见或者是评价,而学生也同时为教师的反思提供帮助。这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即通过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一种相互合作、亦师亦友的特殊教学感情。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充分信任和相互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以诙谐、严肃、幽默、隐含等各种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而学生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产生的疑惑或者意见反馈给教师,造就师生之间信息的高速交互渠道,促进反思性教学的开展。

总之,反思性教学能够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查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因此,加强教师综合素质,进而利用各种软硬件设施优化教学环境,从客观方面促进反思性教学的开展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逄淑红.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反思性教学的运作.山东师范大学,2008(4)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个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正面引导、灌输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去增等主编.班主任专业化读本.漓江出版社.2006.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导学案;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G633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方式上常采用“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注重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失。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体意识差,缺乏创造性,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1 自主学习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N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将自己独立学习能力表现出来的欲望。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

2 数学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或称导学方案。

学案导学研究就是借助学案这个沟通教与学的载体,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开展实施新课程的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改善学习方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具体地说,开展学案导学研究,就是为了有效地实施课程,让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有序地学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有感悟性地学习。也就是能充分地调配学习资源,有效地选择学习工具、安排学习过程,有的放矢地作用于学习对象,从而改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策略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而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互动、和谐发展的基石,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要如何学。以学案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精神。

3 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3.1 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术业有专攻,学有先知,在其专业领域,知之甚多,但新旧知识交替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己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主体意识,能自我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人。所以,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展机会,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如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言、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主动探索,去观察、尝试,去争取成功、享受成功,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切实落在实处。另外,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避免容易出现的问题:(1)学生活动性太强,情景难以控制,或知识点散乱,经常偏离主题,学规定的内容完不成或处理得不完善;(2)追求教师的“无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感性地将学生主体性“神化”,盲目相信学生“能学好”;因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而忽视教学的规范,或以探究活动和自学代替一切。

3.2 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路线

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是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主线路图,指引着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但是导学案在使用时不是死板的,数学概念的内延外涵、数学思维的发散、数学思想的推广、数学方法的比较等相关内容都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数学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环节、课堂学习环节、课后巩固环节。以新授课为例,在预习阶段,导学案的使用意义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地对新数学知识进行认知,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知识生成情况为他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点,也为教师的分层教学增强了针对性。

3.3 树立科学的现代知识观念

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但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结构性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非结构性知识的获得和完善。建构主义反对简单地处理学习内容,而是注重真实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足够资料,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资料数据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和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些方法总括起来是以学生 为主体的全程渗透式策略,即将以学生为主体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学内容、渗透于学习各环节。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奥林,男,汉族,2000年10月1号出生,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55级1级部2班

参考文献:

[1] 付文临. 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D]. 上海师范大学,2008.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现代社会的转型速度快,社会矛盾比较明显,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在面对更多机会的同时也要面对更多的挑战,这样很多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就会呈现出一些不足。培养并推进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是现代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健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 大学生 人格健全 推动

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品行操守,是人性格特征的本质反应。健全的人格会对人在社会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开放的态度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快速融洽的与人建立沟通关系;能够正确设定生活目标;能够积极面对困难挑战;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现在大学生因所处特殊时期而产生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问题有很多,所以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大学体育教育在高校中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起到推动作用。

一、现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首先,个性呈现出思考和怀疑的特点,尝试运用新思想改变传统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增多,但是在教育方面却有比较明显的冲突,社会需求和人才分别受到传统和现代两种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个性还不成熟,这两种思想的矛盾的存在要求大学生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定位。在接触和吸收社会信息的时候,要凭借丰厚的知识累积,确定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标准,进而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

其次,基本都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自尊心强,自立和自强性也较高,宽松自在的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束缚较低,这样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自行判断并处理,也是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锻炼。所以,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行事方式,这些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模式是大学生处理矛盾的主要基础,凸显了他人格的独立性。

再次,个性张扬,表现欲强。现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大学自由的环境更促进了其个性的张扬。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可以纵情展示自我,表演欲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会抓住每一个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以获得机会和关注,凸显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人格健全的推动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前提和保证,现代大学生受到学习和就业两方面的压力。沉重的压力使得大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会降低学习效果,影响今后的发展。体育教育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它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舒缓心理压力。大学生平时多呆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单调的生活带来的压力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增加心理重担。在体育教学中营造愉悦放松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感。

(二)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目的,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很多自身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个性强,不愿和他人合作,缺少团队精神,会对个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很多学习教育的重点,而体育教育则是最好的实现方式。体育运动项目绝大部分都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学生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够提升成绩,这样会加强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团队精神。再有,在竞技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并提升学生个体的协作能力,队员之间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获得胜利,所以体育比赛时最好的提升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活动。

(三)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提升

除了以上两项之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实现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体育活动本身是极具青春性的,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活力四射的激情的影响,感受并追寻活力,构建寻找美意识。再有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欣赏和鉴赏美的能力,各种体育竞技活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体育教育可以补充学生对于体育赛事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观看了解比赛。体育历史,相关规则的掌握在丰富大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能够了解比赛,欣赏比赛,体验并鉴赏体育之美。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一)要加强对学生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体育对所有人来说除了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之外,最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并塑造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体育是社会中常用的,特殊的交往活动,体育赛场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形态。要帮助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了解体育的本质,感悟人生,体味社会。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会使学生在积极争取的时候学会竞争,并且实现互相尊重,互相配合的目的,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要加强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个性强,自我表现欲强,体育课堂能够充分让学生展示自我。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规则任意的表现自我。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明确尊重的重要性,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要注意规范自身行为,讲求体育道德,塑造良好风貌,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并构建健康独立的人格。

四、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总结大学体育教育对推动学生人格健全的意义,总结出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集体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独立人格塑造和健全。

参考文献:

[1] 刘雯雯,李凡.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3.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威廉・洪堡;柏林大学模式;德国崛起;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勤助科研校级项目社会科学类项目编号:QZYB11035

1810年,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大学――柏林大学,开始用新的办学理念改革高等教育和重建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办和改革使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率先走出了18世纪末以来的“欧洲大学危机”,并成为世界各地的大学群而效仿的典范。同时,各种先进教育机构的设立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和人才基础,使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建立时,已然成为欧洲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

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平,柏林大学的创立不仅为世界高等教育开创了全新的模式,而且为德国的崛起指引了一条捷径,使整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柏林大学的兴建,使旧瓶装入了新酒,旧瓶也因此破裂。古老的学府如此彻底地按照一种理论进行重塑,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洪堡教育理念的诞生

17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科学革命的爆发、功利主义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动冲破经院哲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开始为各自的国家和民族探索生存之道。而拿破仑的入侵迫使普鲁士进行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柏林大学的建立。

然而早在柏林大学建立之前德国的教育思想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先是康德在总结个人本质与教育的关系时说:“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的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随后他的弟子费希特和洪堡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费希特在其哲学核心――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性和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他的观点在德国引起了轰动,并极大的影响了普鲁士当局对教育的态度,同时也引起了德国民众对教育的重视。但是直接对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威廉.冯.洪堡。

威廉?冯?洪堡,出身贵族家庭,曾就读于德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哥廷根大学,师从康德学习古典哲学,后来又结识了歌德和席勒,深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洪堡本人也成为了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普通教育”(Allgemeinbildung) “普通教育”始终涵盖含义是:完全的人的培养,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主张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这就与长久以来人们将大学教育的主要功用定义为传授知识并培养特定的专业使用性人才的思想相区别。洪堡认为,教育除了必须是“全面的”之外,还必须是“纯粹的”,这强调的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即大学教育不应以眼前的暂时利益为目标,而应将追求真理作为其最终目的。

毫无疑问,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目的的阐释,继承了康德的教育思想。但是洪堡比康德走的更远,因为他提供了使这一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方案,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柏林大办学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809年,洪堡在建立柏林大学的申请获得批准之后,迅速组建了包括洪堡本人、施莱尔马赫以及另外两名助手在内的建校委员会,并成功地完成了建校工作。从此洪堡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和实践。

二、柏林大学办学三原则的内涵及其践行

“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柏林大学的校训含蓄地表明了洪堡的功绩:他在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很好地阐释了柏林大学办学三原则,并将之付诸实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三原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真理的发现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学自治

洪堡主张大学自治,主张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洪堡对国家持消极的态度,主张最大限度地限制国家的作用,将国家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必要”的原则上,诚如洪堡在1810年所说:“国家在整体上不应以国家直接和眼前的事物去要求科学机构(大学),而应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即当大学实现了其最终目标时,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它同时也实现了国家的目标。”

而事实上,在着手创建柏林大学时,洪堡就主张大学应脱离国库,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以确保大学的独立和稳定,但这一主张未能实现。不过,柏林大学仍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突出表现在教授治校、实行教授会制。所谓教授会制即教授会的成员为全体教授,大学内的所有事物皆由教授会决定。教授会享有很大的权力,比如校长的遴选,教授的选聘等,他们独立负责大学或学院内的学术事物。但是洪堡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对大学的有限介入是有益的,如可以防止学术和思想上的门户、宗派观念的产生。国家保留聘用教师的权力,也可以使学术自由不受学派利益的侵害。

2、学术自由

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最早可追溯至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他在1670年提出“哲学思想自由”(libertas philosophandi)的思想,认为人“根据最高的自然法则为其思想的主人”。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中被广泛接受,并为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所继承,洪堡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深受新人文主义影响,主张学术自由,认为学术自由不应被国家利益所左右。科学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都由研究者自己决定,而不受社会需要的干扰,使科学研究成为纯粹的真理追求。政府不应干预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向,任由其发展。在科技发达的国家由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而在不发达的国家则有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当时德国的科技水平并不高,所以洪堡特别重视理论研究,将“学术自由”作为新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中心任务。

学术自由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即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正如费希特所言,“教师在专业上享有自由探讨、发现、出版教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并且这种自由不受任何权威的指挥,任何政治党派和社会舆论不得加以干涉。”与此同时,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有自由开课的权利,明文禁止教授们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决不允许大学教授去经商、办公司、搞“创收”。与之相比,学生在大学也享有极大的学习自由。“学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指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什么的权利,在教育管理上参与评议的权利。”至于听课,也是可以偶尔为之的事情。“在德国大学中学习,全以学习自由原则为基础,除了对修业时间有一定的规定外,几乎一切事项全在个人,没有必定的课程和中期性的考试……每学期选什么课程全由自己决定,而且听课与否全在自己。学习自由甚至包括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做的自由。”美国教育家霍尔对此曾有极高的评价,说:“德国是当今地球上最自由的地方”。而正是这种学术自由的思想使“为科学而生活”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洪堡认为大学不是高级中学,也不是专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应视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之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

洪堡摒弃了传统大学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职能的做法,将科学研究置于首要地位。洪堡认为:“大学教授的任务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学’;大学学生必须独立的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引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去研究工作。”这就是著名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原则”。正如柏林大学教授包尔生所言:“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的最有能力的教师。”

习明纳教学法的改进和哲学院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者三大原则的最好体现,也是柏林大学模式最显著的两个特点。

所谓习明纳,是一般由8-12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组成,每次活动由几名学生负责领导,师生在1.5-2个小时里围绕事先拟定好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早期仅存在于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由教授或学者个人创办。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习明纳也渐渐为医学、化学等学科所运用,成立了师生共用的实验室。习明纳这种教学方法为德国培养了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发展到后来,在政府承认和资助下,一些大型的研究所、研究院的建立成为主流,习明纳逐渐制度化,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合作完成课题研究。

习明纳教学法的应用和改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调整了学科内部学与教之间的矛盾,并将两者统一到科学研究之中。与之同等重要的是哲学院中心地位的确立。不同之处在于,哲学院中心地位体现的是学科之间关系的调整,各学科地位的平等化使学院内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宽容氛围,而各学科的研究也在公平竞争之下齐头并进、焕发勃勃生机。

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极力提倡新人文主义思想,学习与研究应该以追求人性为最终目标。所以,按照新的教育政策,大学的改制是从哲学院的改编开始的。在传统的大学学院设置中,哲学院及文学院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主要教授内容,是为“高级”学院学生夯实并增加学科基础知识的 “准备学习学院”。这时的哲学院地位比较低,因为它不仅缺乏像法学院、医学院等专业学院较大的实用意义,而且教师的任务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无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言。大学改编后,保留了从中世纪大学沿袭下来的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其中哲学院居于首位。改编后的哲学院显得极为重要,其课程包括了语言、历史、艺术等古典人文学科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共计78门。哲学院不再是“预备学院”,而是取代了一直以来神学院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日渐成为大学里的中心学院。此外,德国大学中新式的教学方法,诸如讲学和习明纳最初都是在哲学院推行的。哲学院以其兼容性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这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林大学的建立对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影响至深。德国是在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才开始崛起的,但是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就开始了被称为“民族统一运动的初霞”的一系列改革。主要实行于1807年至1813年之间的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就是这一系列改革之一,而柏林大学的建立恰好是这一改革中的一方面――教育改革中最令人瞩目的举措。对于普鲁士政府而言,他们把教育改革或者说柏林大学当作国家崛起的一种手段,但是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发展教育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个目的。

柏林大学作为19世纪德国教育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除了推动器的身份之外,它也是德国崛起的一部分。柏林大学的发展对德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国高等教育改革起到了模范作用;二是柏林大学及在其影响下取得的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对经济的飞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促进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增强。

柏林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模范作用主要缘于它的崭新的办学理念和在此理念指导之下的先进的办学模式。柏林大学办学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基于追求纯粹科学的新人文主义非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哲学院取得了中心地位,神学在哲学院一统天下的局面消失,法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使得大学的学科结构得到完善、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同时习明纳、实验室教学等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得以实现。柏林大学办学模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各种研讨班和实验室纷纷建立并且成为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和活动中心。为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的职业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而为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追求真理和纯粹科学的环境在整个普鲁士邦国内形成,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又得到国家的认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德国大学出现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勃勃生机,众多学派成为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创新生态群”。德国大学从此称为了科学的领头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中就有14名德国人,而这些德国人全都是大学教师,其中柏林大学就有8人之多。

柏林大学科学领域的成果有力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最后25年,欧洲科技创新中心转移到德国,德国在电子工程、有机化学、光学以及汽车工业等新型工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英国。德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6%,其中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站24%,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作用,德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此外1913年德国对英国的出口中,工业品的比例从1870的39.7%上升到70.8%。

洪堡理念指导下的德国大学不仅限于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它们在军事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近代战争中,从武器制造到军事侦察,科学技术都被大量应用,近代德国坚船利炮的背后正是其强大的工业和尖端的科技。同时,德国的军事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军官素质和作战技术。1870年普法战争,普鲁士大败法国,一雪耶拿战争的耻辱,以柏林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在此次战争的胜利上功不可没。

至于洪堡教育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则是我们永远无法用具体的数据和言语来描述的。仅仅是柏林大学自身,就拥有费希特、马克思等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近代德国大学在哲学领域取得成就无人能敌。通过对哲学的思考了选择,形成了后来严谨理性的德国人的性格。它所带动的一些列文化上的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洪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公民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德国国民基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使人们获得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另外,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把哲学院放在与其他学院同等的地位上,其直接目标是为新建的文科中学师资提供学术教育。实际上,这间接地加快了德意志的统一进程。虽然学习古典哲学没有像学习医学、法学那样实用,但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民的人文情怀,面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困境,民众的爱国心理就会渐渐被催生出来,民众一旦获得了民族性,“德意志民族”才能完整,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才会成为可能。

四、结语

柏林大学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全新的办学模式,引起世界各国的纷纷学习和效仿,进而掀起了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大学的新时代,同时也为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皆是其受益者,中国也不例外。先生在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时,其主旨和精神皆鉴于此。虽然一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但是柏林大学模式于今天的中国尤其是高等教育而言,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第一,扩大学校的自治权,增加教育投资。柏林大学建立时就有充分的自治权,突出表现就是教授治校,实行教授会制。在校长的遴选、教授的选聘上具有最高决定权,而且还独立负责大学或学院内的学术事务,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使学校可以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发展,有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急功近利。洪堡教育理念推崇新人文主义思想的非功利性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为了谋生而教与学,“为科学而生活”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第三,坚持学术自由,培养创新人才。学术自由包括老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在德国大学里,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自由权利,老师有自由的开课权,学生有选择听课和听或不听的自由。这种自由学术思想的碰撞带动了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工真.德国大学的现代化.[J]天津日报,2007-10-8.

[3] 吴式颖,任仲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德意日三国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思想家.[J]比较教育研究,1988,1.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理念;大学自治;人文主义

收稿日期:2006―10―16

作者简介:刘健华(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一、大学理念的危机

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的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地位的上升和职能的拓展,大学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为了摆脱危机,大学纷纷出台政策,进行革新。但是大学首先应当审视和匡正的就是大学的理念。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特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本知的理性认识,它是大学教育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构建其他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或元理念。”①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的理念是一个抽象的、上位的概念,涵盖了大学的理想、大学的信念、大学的职责等多方面元素。大学的理念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是最重要的元素,无论大处还是小处,它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从大处讲,一所大学教育模式的确立、创新与改革,必定依据的是这所大学的理念;从小处讲,甚至一个学生学习的态度、内容、方式也会受到大学理念的影响。因此一所大学它的理念曾经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又可能是什么样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经典的理念。它们作为大学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指导大学的发展,引领学术的进步,成为一种不竭的智力资源,激励着教师学生的精神追求。比如中世纪时期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治学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的理念面临着一轮的挑战。有的高校存在着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理念不受重视直接引发了大学理念的危机,使大学理念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大学理念的重温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看看人类的大学刚刚形成之初其理念如何。

西方教育史的通说认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发源于中世纪。在其形成之初,应该将其界定为一群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术团体。这些教师与学生处于“象牙塔”内,为了追逐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大学的理念就孕育在这些个人的信念当中,是个人的信息汇聚成了最初的大学的理念。虽然当时不同社团的理念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都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理念。从大学刚刚诞生,大学就发出了自主自治的强烈呼声。究其原因是和早期大学的使命与初衷相联系的,大学明确提出自治的口号,以此为武器反对封建势力、宗教势力的干涉。经过不懈地斗争,大学终于拥有了多项相应的特权,比如罢教和迁校权、设立特别法庭和内部自治权、师生的免税和免役权等等。大学自治也作为一种理念更加坚定,像一面高扬的旗帜激励着世人。

学术自由一直是中世纪学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主要包括教师自由研究学术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两方面。这种理念使中世纪大学的师生有勇气和力量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潜心进行科研。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理念,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反映的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人们对真理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这时候的大学是学者们的精神家园。这时候的大学理念虽然拙稚、单纯,但是却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是现代大学理念的源头,这种大学理念的合理内核是我们今天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吸收的。

时间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大行其道,对社会的进步、教育的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议和教规。提倡个性解放,发挥人的才能和智慧;提倡古希腊既善且美的身心和谐教育;提倡知识与科学,尊崇理性,反对蒙昧与无知。”③自15世纪中期,牛津大学等大学率先开始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变革,大学自身在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等方面都融入了人文主义的因素。人文理念成为了当时大学理念的重要部分。通过人文力量的张扬,大学里的学生更绅士、更博雅、更有同情心、更富责任感。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资源,引导着人们向更完善甚至更完美的境界发展。

随着历史的前行,生产力的进步与市场的拓展,大学的职能与使命有了不断更新的诠释和注解,从科研到教学再到社会服务,与之相呼应的大学的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分支,即学术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尽管我们目前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大学作了分类,即研究型大学、教学性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可能对于每个种类的大学而言其具体的理念会有所差异,但是对于任何大学而言,他们的理念在更高的层次上有相通之处。那些从近代甚至从古代走来的大学的理念应当更值得重视。

三、大学理念的回归

我们国家的大学产生背景、历史积淀和运作模式与西方大学有很大差异,因而不能照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理念。但是这些传统理念的合理内核是非常宝贵的人文财富,体现了学者们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安心科研、不屈世事的精神风貌。对于当今的中国大学而言,我们应当从努力吸收西方传统大学理念的精华,形成自己的大学理念。

理念一:专心科研。当今一些大学把争创“一流大学”、“名牌大学”作为重要目标。在这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和教师无法安心于教学科研活动,却把注意力放在申报了几个博士点,培养了几批博士生,教育拨款又增长几许,科研项目又审批几项。在这样一轮又一轮数字化的评估中,大学被量化了,学生被量化了,科研创新的精神也被量化了。不关注教学与科研大学就丧失了活力,因此专心科研是大学理念的重中之重。

理念二:净化校园。大学应当是一块净土,是学者和学子们的精神家园。但是由于当今大学的理念开始向功利化和现实化发展,作为单纯的学术机构的大学开始不够纯净。许多学生一脚踏进大学,一脚也就踏入了社会。社会生活的形形、光怪陆离很容易刺激大学生仍显稚嫩的心,让他们形成浮躁、世故的性格,不愿意思考,不再真诚,不会深思,一旦这样规格的人才被培养出来后果如何可想而知。随关威斯康星模式的确立,修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笔者认为,开放与封闭要有一个度的问题。大学首先应当通过理念的引导使校园回归纯净的沃土,使学生仍有纯净的心灵。

理念三:人文主义理念。大学应当强调“人文精神”。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培养多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而进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要有个性、精神、气质、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而这些都是缺乏人文理念的大学所无法满足的,如果不注意对学生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内在的理解力和塑造力,“缺乏内在的理解力和塑造力,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控制和征服就会出现种种病态,就会导致个体和社会的‘病态发展’和‘畸形发展’,最终威胁到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④大学教育必须树立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注释:

①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成长成才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由一群具有共同爱好、共同志趣、共同目标的同学自愿组织的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高校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同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又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学习实现。然而,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的不足,如文学社举办的“校园文化节”“寝室文化节”“教室文化节”评选活动、“续写雷锋日记征文活动”等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又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例如:常年活动于留守儿童之家和居民社区的针推保健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了能为社区的居民送去具有专业特色的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服务项目,给老人们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突况的急救处理,为给留守儿童普及常见的医疗小常识等知识,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在活动前,需要做精心准备。一方面组织、策划、联系、沟通,另一方面要将课堂所学以及书本知识转化成熟练操作,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词语。学生在开展自愿者服务活动中,既可开阔自己的眼界,激发思想、熏陶品格、发展个性,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能巩固、深化、扩展课堂所学内容,让所学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活动后,要写出总结、简报、新闻稿,提供活动中的图片等资料,整个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造发展新平台,开拓发展新空间

社团活动这个平台,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成熟的组织策划和科学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协作能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组织,它的各项原则、规章制度和活动的内容都是其成员共同制订和实施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管理组织活动里,社团的决策、事务、财务等也都是通过集体讨论制订的,这种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成员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每个参与者的组织策划和科学管理能力。具体到社团的日常活动中,一项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策划、宣传、经费、场地等诸多问题。为此,社团成员在校内要与院系、团委、学生处、后勤等诸多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学生社团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限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融为一体,走出校园,与企业、社区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交流,自主筹集经费,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成熟的组织策划和科学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协作能力。

三、大学生社团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团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塑造社会形象铺设了一座桥梁。许多学生都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一步步走向社会,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进而深入地提前了解社会,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并对社会有所奉献。有学生说,进入学生社团后就进入“成长快车道”,通过参与、策划、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学会统筹与树立大局意识,在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有学生在“社团活动体会”中写道:“在参加社团活动中,除了各项荣誉证书的获得之外,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择业和自身未来的发展中,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这个平台,为其以后的求职面试增色不少。

大学生社团是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大学生社团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在学生的社团构建、管理上,活动过程中予以指导;在精神、情感上予以支持;面对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在经费上为社团争取、扶持,让大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建设的载体作用,努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造发展新平台,开拓发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