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群;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 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是包含数学、力学、英语、计算机等在内的一系列课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任课教师查漏补缺,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及绝大部分学生尚未深刻认识到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一味遵循常规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在绝大部分学生中出现“考前突击背诵知识点,考场上默写记忆内容,考后知识归还教师,用到脑中一片空白”的恶性现象,这样很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对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且它已成为当前公共基础课程群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基础课程群考核方式的现状及弊端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是众多专业专业课学习的先导课程,只有掌握了公共基础课程群的知识,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才会轻松自如。西安科技大学根据不同专业对公共基础课程群的要求程度,将考核方式定为考查和考试两类。最终的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的叠加,其中平时成绩一般包含作业和考勤,占最终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由于教学课时的逐渐缩小,很多教师期中考试不再进行,这样导致了期末的总评成绩只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卷成绩。这样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并不能看出或说明学生平时的真正水平。原因如下:大部分学生尽管来到了课堂,但是他们课堂上成了“低头一族”:上课睡觉、看手机现象严重,听课效果严重受损。这样仅要求学生进教室的考勤记录丝毫没有任何意义,相当于考勤这块成绩是“免费”赠送学生。另一方面,作业成绩任课教师往往给出“A、B、C、D”四个档次,并给予相应的分数。但是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班内出现的作业版本最多有两到三个,甚至只有一个,换句话说就是“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作业的抄袭导致给出的平时成绩有失公允。此外,综合考勤和作业发现:95%以上的学生平时成绩都相差无几。这样最终得到的平时成绩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期末试卷的“考与评”也使考试“水份”增大。因为很多高校为了加大学生的考试通过率,采用任课教师出题、阅卷、评分一站式服务,即“教、考、评”全由任课教师“一手遮天”,这样的考核方式对教师、对学生都有较大的弊端。原因如下:从教师方面讲,很多学校开通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活动,其目的的督促教师认真上课。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讨好学生以致学生给自己打出“理想、漂亮”的分数,他们课堂上存在严重的“灌水”现象,甚至有些教师的口号是“只讲自己会的、只讲简单的、只讲结论不讲理论推导”等等“只讲”原则,这些教师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考试自己命题。只要试题出得简单,学生就能高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自然也不会差。这样的理念全然无视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内容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及随意性[1]。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会提高;从学生方面讲,任课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复习和学习什么,进而在学生中出现了“考前一周突击冲刺”,甚至个别同学“考前一晚黄金时间”背诵记忆的奇葩现象。这样由任课教师“一手遮考试”的考核方式显然使考试成绩变得“苍白无力”,同时也失去考试的测评功能。

二、公共基础课程群考核方式的改革

针对目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现提出以下考试改革方案:

a) 增加“段考”,代替“平时成绩”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毕业后更好指导工作、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而专业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它们的先导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群,所以公共基础课程群的学习不容懈怠,必须夯实。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天职是“上课出勤、课上听讲、课后作业”三部曲,故“考勤和作业”不能作为平时成绩。要使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必须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也就是每章学习完毕,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检测,即“段考”伺候。实施段考的优点是:1)学生花功夫复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2)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培养了总结及自我吸收、自我消化知识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缺点是:1)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学是一“良心”活,有些教师甚至教授一味热衷喊口号,真正做到“良心”较少。只要能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到知识,我感觉“段考”这点工作量教师完全值得付出;2)学生的学习时间拉长。其实这不算缺点,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并且要学到真才实学。只有花费一定精力和时间,才能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综上可知,增加段考,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群的知识点。用段考成绩代替平时成绩,不仅能使学习学到基础知识,更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b)施行“教考分离”,代替“教考合一”

针对“教考合一”不能反映教学质量好坏的问题,建议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案。“教考分离”的方案是对于同一门课程,如果课时相同,建议采用同一套试卷。这样不仅减少了任课教师出题的庞大工作量,也避免了在学生中出现“任课教师教什么,考什么”的怪圈[2]。“教考分离”能有效避免广大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中作弊、考后求情及遗忘知识”的现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恢复考试考核的基本功能。

c)去“考查课”考核,替用“考试课”考核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中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及力学课程,建议全面采用“考试课”的标准进行考核。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因为课程设置为“考查”课,期末采用“大作业”的形式,也就是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写课程心得体会或者查找本课程的应用。这样的“低标准”学生往往不费吹灰之力,网上一番查找,然后通过“复制、粘贴”轻而易举将他人辛苦所得的知识或观点“据为己有”,显然它起不到任何考核的效果,相反纵容了学生“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如果教师从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安排完全可以放到课下进行,不能作为考试总评成绩的一部分。高校既然安排了这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想必一定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用,这就要求考试一定要起到监督作用,并对学生学习的好坏做出科学的评价,进而使考试变得“正规”。这里的“正规”是指按照“考试”课的标准来考,其形式可以多样,如“试题库考核、几所高校联考、校统考、省统考”等形式,真正起到考核的目的。

三、结论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的考核方式严重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任课教师授课的严谨程度、知识讲授的宽度及深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科学、合理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群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必要手段。这样,只有对当前公共基础课程群的考核方式进行变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2篇

1 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讲得不完善时,教师也不应批评和否定,尽量做出善意的评价,找出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还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对于差生,教师要更多的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用真诚的心去拨动他们的心弦,影响他们,感染他们。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时,就会感激老师,从而努力学习,这样,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2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其成功行为的强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每个学生以成功体验。课堂提问时,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也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做不同题目。进行学习评价时,评价角度要多元,不仅评价思维成果,也注意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评判,又激励。不仅总结,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就,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阶段考试后总结时,不仅注意成绩好的学生,还特别注意成绩提高的同学,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

3 利用数学史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课本里出现的定理、法则、公式等,都是人们在长期征服科学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琢磨、探索后取得的,甚至是经过数代人努力才逐步趋于完善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真理、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折不挠的毅力、热忱和献身精神。在这些知识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数学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数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联系起来,无异会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背后的趣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非常有趣”。

4 保持快乐、饱满的情绪状态,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主导作用,以求情感共鸣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18-02

人的资质千差万别。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一、教学准备要关注差异

1.仔细调查学生的差异情况

调查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为此,我们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日常表现,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习惯、学习动机及兴趣爱好等,还可以从同学或家长处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给他们建立信息库,以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

2.合理设置差异性教学目标

目标是人的进步指南。恰当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前进。帮助学生制订差异性教学目标,就是运用激励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不断提升学习水平。每个学期初,应该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全学期的必达指标和奋斗指标。平时要经常进行目标教育,使目标成为鞭策学生进步的动力。

3.精心设计差异性教案

教案是教师施行教学过程的依据。教案设计要体现教育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差异教学的教案可用并列式或插入式的方式编写。

所谓并列式,即把教案的编写分成左右两部分。右边部分主要针对班上水平接近的学生编写;左边部分(约占教案纸1/3)是针对班上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学生编写。

所谓插入式,是指正常备课写出教案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标出关注学生差异的内容,插入相关的辅助知识及教法。教师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处都要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所要采取的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要重视差异

差异教学的课堂模式可采取“三段式”,即课前自主学习(尊重差异)—课中全员参与(分享差异)—课后延伸拓展(有差异地发展)。

1.课前自主预习要安排差异性思考题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在教师安排的家庭作业中,要有让学生自主学习下节教材内容的问题提纲。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收集、组织、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份自学提纲的问题可分三层要求。第一层要求:下节教材中有哪些新知识(定义、公式、定理、解题手段等)?第二层要求:下节教材中有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形成的根据是什么?第三层要求:下节教材中有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形成的根据是什么?理解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课堂学习活动小组要注意差异搭配

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一般可采用优、中、差搭配的四人组合,其中的优生为组长,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

一般而言,每节课在教师精心导入课题后,可以先由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课前自学体会,使大家初步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让学生的差异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各人获取不同的感知、认识。然后请一些学生汇报自学中的收获和困惑,再由大家评判或补充他们的汇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合理的回答要及时表扬,对错误的回答要引导大家讨论分析,寻找理解差异的原因,直到大家弄懂弄通。对特别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思路、方法,并适当地进行指导讲析,帮助他们归纳总结,促进他们学会学习。

3.课后布置的巩固练习要有差异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布置科学合理的巩固性练习,使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作业一般分为“双基”的巩固性练习、“双基”的灵活应用训练以及特殊解题技巧或多种知识综合应用训练几种层次。形式上可采取口头交流、阅读记忆、书面作业以及调查实践等。

作业布置要体现差异性要求,书面作业应该由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组成。要求全体学生要努力完成“双基”性巩固练习以及基本应用类练习,鼓励学生努力完成选做部分作业以及实践操作类练习。

教师对后进生要多加关注,课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后作业要多加辅导,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法。此外,对优秀生和潜能生要多加鼓励,组织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指导他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同步学习研究相关的拓展知识,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学习达到新境界。

三、教学评价要减小差异

对有差异的学生实行统一评价标准,无疑会伤害不少后进生。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差异目标实行灵活的评价方法,减小评价差异,以取得激励教育的功效。

差异评价由过程测评和阶段书面测试两部分组成。过程测评又由课前自学准备情况、小组活动参与情况、上课交流表现情况、作业完成质量情况四个部分构成,每部分的评价分A、B、C三个等级,由小组长和教师每周给每个学生综合评价一次,每一阶段(或单元)按满分40分折成过程测评成绩。阶段书面测评即单元或期中期末的集中独立考试。考试命题要以参照差异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类题目的试题为基础,基础题约占75%左右,另外25%的考题可设计成技能技巧和综合运用类问题。每一阶段测评后,测评分按满分60分折成阶段考核成绩。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过程测评成绩)加上阶段考核成绩,就得出对这个学生的阶段学习评价。

显然,这种测评把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减小了单纯依靠考卷评价来反映的差异,但又能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能起到更客观地评价学生与激励学生进步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不要轻易给一个学生判定其成绩不及格,这样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学生自暴自弃。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对他们从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努力帮助他们跟上前进的队伍。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常用逻辑用语;或;且;非

郑毓信教授是这样描述数学的: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 笔者觉得“数学概念”应该是包含在“多种成分”中;数学概念对于数学的重要性犹如游戏规则对于游戏乐趣的影响,中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本文主要对“常用逻辑用语”这部分内容中相关数学概念的教学,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以供参考.

[?] 一个错题的正确解法

有这样一个高考模拟题,命题p:若a>b,则2a>2b+1;它的否定?p是________.

考生都能这样写“若a>b,则2a≤2b+1”,试题的答案也是这样提供的.

本题是想对命题的否定的表达的考查,表面上确实达到了考查要求. 我们分析命题p及它的否定?p的真假性.容易发现都是假命题,但这与逻辑不符!因为命题p及它的否定?p的真假性肯定是相反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题本身是一个错题.我们再看看命题p:若a>b,则2a>2b+1;取a=3,b=2,能得到2a>2b+1,取a=2,b=log23时,得到的是2a=2b+1,也就是对于a>b,2a>2b+1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 我的理解是这个陈述句若a>b,则2a>2b+1有时真,有时假,而我们课本上对于命题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这里的陈述句时而真,时而假,也就是不能确定到底是真还是假,所以不是命题,也就更不用谈命题的否定了. 从而矛盾解决.

[?] 关于简单命题的“或”

选修1-1课本讲解“或”字联结词时,用了这样一个题:

命题p:27是7的倍数;命题q:27是9的倍数,写成“p或q”的形式是: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把下面两个命题用“或”字联结,

命题p:方程x2-1=0的解是x=1;命题q:方程x2-1=0的解是x=-1.

很多学生都这样写:

方程x2-1=0的解是x=1或x=-1. 易知这样联结的命题是真命题,但是p是假命题,q也是假命题,那么p或q应是假命题,矛盾.

原因在于用“或”字联结命题时,不能够简化谓语,可以直接联结,本题中的p或q应写成:方程x2-1=0的解是x=1或是x=-1,你也可以直接写成:方程x2-1=0的解是x=1或方程x2-1=0的解是x=-1;这样矛盾就解决了.

[?] 关于简单命题的“且”

选修1-1课本讲解“且”字联结词时,用了这样一个题,

命题p:12能被3整除;命题q:12能被4整除,写成“p且q”的形式是: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把下面两个命题用“且”字联结.

命题p:函数y=+的定义域是{xx>1};

命题q:函数y=+的定义域是{xx≠2},

很多学生都这样写:

函数y=+的定义域是{xx>1且x≠2}.

易知这样联结的命题是真命题,但是,p是假命题,q也是假命题,那p且q应是假命题,矛盾. 原因在于用“且”字联结命题时,不能够简化谓语而直接联结,本题中的p且q应写成:函数y=+的定义域是{xx>1}且是{xx≠2},你也可以直接写成:函数y=+的定义域是{xx>1}且函数y=+的定义域是{xx≠2};矛盾解决.

[?] 关于命题形式的一点总结

高中阶段考查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

(1)若p则q形式;(2)含量词的形式;(3)含联结词的形式.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转变观念 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基础教育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素质教育倡导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转变,从研究教师教转变为研究学生学。通过转变方式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树立健康合理的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育观念要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极差。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启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导数学结论,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和主导者。

二、师生关系要转变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师生关系也要转变。素质教育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要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积极互动,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要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正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借助计算机进行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数学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抓好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听老师上课;说思路;读教材;写小结。

五、评价方式要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

1.过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应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它指的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事件的评价,其重点是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作出的判断,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根据。

2.阶段评价。我们可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展开阶段考核评价,通过设计表格,在表格中体现自评、互评与教师简短的评语,尽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除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外,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评价职能,使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3.教师评价。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积极地评价,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

4.自我评价。(1)学习反思。把课堂小结作为自我评价的主阵地,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或者展示自己的所悟所得,以及学习方法总结等(2)作业分析。作业分析时要分析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解题思路,同时也要分析失误的原因。(3)考试分析。考试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每道题考查的意图和考查的知识点,总结自己学习中的成功和不足,制定弥补不足的方法。

5.他人评价。主要是班级或小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其他同学对该生的评价,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不同的奖励标志贴在相应的栏目表格中。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功能是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教育,增强自信。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在立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要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数学教学中,来一次教育观念的转变,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使数学教学焕发出真正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能全面地提升数学素质,使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以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三平,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9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6篇

一、寻找根源

1.在农村地区,不少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学习数学,只要能满足日常买卖使用即可,也就是上街买卖东西算数时候不出现严重错误即可.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没有数学的概念,甚至错误地把学习数学当作应付考试和升学之必须.

2.其他科目占用时间.综观先行课程设计,上级增加了许多科目,原来有些科目也增加了课时.如体育课从原来每周两节增加到现在每周三节;为了应付检查,现在增设了计生课、法制课等这也挤掉了一部分所谓“正科”的课程.

3.在当前学校评价指标死死盯住合格率、优秀率的环境下,出现了优生人人爱,后进生人人痛恨的局面.从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那一刻起,教师的放任与歧视,使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更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做乐观教师,与学生愉悦相处

中学生还是半个小孩, 其听课情绪往往与自己喜好兴趣及对教师认同有关,他喜欢某一门功课或认同(喜欢)某一教师甚至崇拜的话,就会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听,反之就不听或者不认真听,继而厌恶甚至放弃.试想,如果教师愁眉苦脸地在讲台上上课,在台下听课的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来听课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开心得起来呢?既然课堂上没有兴趣可言,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课堂上肯定是死气沉沉,又怎么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呢?况且,初中学生年纪很轻,生活的阅历本来就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教师的生活态度不积极,不阳光,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知识的快乐,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能说要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感情之共鸣.我在上课时,曾设计了一个“我对数学说悄悄话”的数学综合性活动.具体要求是:每次在完成作业之后,在自己在作业簿上写下学生的要求和感想.如,对数学知识的看法、领悟、理解、总结、困惑.另外,还可以写一些向科任教师求教的解题方法;向教师提出的教学意见;甚至是学生内心感受.每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我第一要看的便是这些“悄悄话”,我对这些悄悄话都能够做到一一写评语.其实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通信.从中我似乎感觉到,我找到了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特的途径,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融合了.同时,学生也从活动中寻找到了许多快乐,如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是我很快乐!”

三、再现情境,唤起生活体验

知识,总免不了枯燥乏味.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或原理.可是,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原理、演绎、公式等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仅教师容易操作教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容易理解就容易看清体验数学朴质的美.比如,我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内容的时候(《七年级数学(上)人教教育出版》),我就曾经“用学生贴切实际生活的做生意的盈亏”来代替课本中“用数轴来表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画数轴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易理解.如,我在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我曾采用问题情境方法:

1.数数你身上上衣有多少颗扣子.看看各自身上的扣子数,这是实际的数字,就是实际数,是有效的数字.

2.估算一下你的座位距离黑板有多少米?用目测距离的远近,不用度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约数,就是近似数.

在教学数轴知识时,我又设计了问题:冬天气温零度在数轴的什么位置?零下30℃在什么位置?夏天摄氏37℃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来.

四、适应不同学生的各自要求,设置多种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这谁都知道.然而,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怎么升初中之后,数学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有人说,小学阶段考试科目少(三门)内容浅易.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透过现象背后看问题的实质,我想在农村初中,没有多种教学目标是最能伤害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尤其是数学科.从小学升入初中,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就可能有一些同学学习起来感觉到吃力,感到困难.如果在一个班级里,只有一种教学目标,也就是不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水平,都一律要求他们一定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就违背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够不到“桃子”的同学,必然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我放弃,成绩自然不断地下滑.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7篇

一、给情感――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后进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数学学习差而羞愧于见数学老师,更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久而久之,问题愈积愈多,思想包袱愈来愈重,学习自然就愈来愈困难。因而,教师在平时要多主动的接近他们,向他们提问、找机会与他们交谈,和他们交朋友,多给他们情感,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和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表情传递给后进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例如,对后进生的微微一笑,打个手势,说一声“请”回答,都会给他们以一种无形的激励。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着想,和他们“心理换位”。以教师良好的情绪,感染后进生并使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心态,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和教师合作,乐于学习数学。

二、给信心――让后进生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学习中,自信心非常重要。对于职中学生,他们的数学底子普遍较差,大多学生在平时的测试中几乎是屡“战”屡“败”,因此也深感积重难返,从而缺乏信心,由此造成了严重的挫折心理。而也有些职中学生数学底子本来并不算差,特殊的原因加上环境因素,也将他们沦为数学学习的后进生。

教学经历中,曾有一件事情给了我诸多积极的思考,一名数学学习信心不足且成绩较差的学生王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一举打破了校跳远纪录,在上数学课时我就以此为话题,说:“王同学破了跳远纪录,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行!你既然有能力打破跳远纪录,我相信你一定有能力学好数学。” 王同学听后受到很大的激励,他把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因素,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学习数学的态度大大改观:上课专心致志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确实进步了,在学期数学阶段考试中,他也没辜负我对他的期望,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我欣喜的看到:“自信”使他又朝成功迈进了一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那么,中职数学教学肯定会有可喜的进步!

三、给乐趣――帮助后进生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填鸭式”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尤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这样的讲授效果无疑是很糟糕的,结果往往是既不能把学生讲会(特别是后进生),也不能把学生真正讲懂。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加工,继而深化概念,更形成能力。

例如“集合、计数原理”等概念的教学,如能让学生融入教学过程并参与教学实验,就比单纯的概念诠释要形象得多,高明得多。而且可以使后进生消除数学的抽象感、神秘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给方法――指导后进生学习的技能,教会学习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C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2-0419-02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Course of C Programming

ZHANG Jing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 from the case selection, case analysis, case summary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语言具有语法简洁,功能齐全,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适合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学生刚开始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兴致勃勃,但是面对繁杂的语法知识,逐渐失去了耐心。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

由于大多数学生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对于如何用程序设计的思想解决具体问题、如何用C语言表述解题方案等感到困难。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C语言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和实践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案例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只是听,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借助于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特定问题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权威,主要负责设计案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工作等,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语言中的概念、语法、规则多且复杂,如果按照先提出概念,再解释概念,最后举例说明的常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如基本数据类型部分,涉及整型、浮点型、字符型数据的表示和常量、变量的类型及使用等,学生知道了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应用更无从谈起。若在讲这部分内容之前,让学生分析求圆面积的案例[1]后,再由给出的程序代码讲解数据类型及使用。这种在具体环境中讲解知识点的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为什么学和如何用”的疑问。

2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由教师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程序设计经验。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案例使知识内容连贯、条理清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秀的C语言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结合现实生活。学习C语言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案例实用性强,容易被理解。例如,设计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从班级成员的角度考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系统的功能分为成员信息管理、各类活动管理、成绩管理、考勤管理等。

2)由简单到复杂。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如何用程序设计方法思考问题,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公式,并用C语言中的表达式求解等,这些都需要一个不断消化的过程。因此开始时应尽量选取简单的案例,随着学习的深入再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如求最大值的案例[2]:先求两个数的最大值,再求三个数、多个数的最大值,过度到用数组、自定义函数、指针、文件等方式实现求解最大值。

3)有针对性。选择案例时不能盲目,所选取的案例并不是范围越大越好。教师要考虑所覆盖的知识是否讲过,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还要注重案例中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衔接性。C语言中重要知识点有基本数据类型、基本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等,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由浅入深地将这些知识点逐一讲解,最后用综合性的案例将大多数知识点包含在内,使学生对知 识点之间的关系及使用有更深入的认识。举例来说,两个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填错了,如何编程实现成绩的互换。这个案例先用中间变量实现两个变量值的交换,再用指针处理,使学生弄清楚内存单元的地址与内存单元的内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3案例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案例,学生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个阶段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以及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分析案例之前,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一个大框架,以免学生出现毫无头绪和偏离主题的状况。框架可以是一个范围,即要求学生用从给定知识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求多个数中最大值的问题,限定学生只能用一维数组。除了给定范围,也可以用问题构成框架。这些问题应围绕案例展开,成阶梯分布,为学生找寻答案提供线索。

看到案例后,学生先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含糊或者没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独立思考阶段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个人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案例的方案也不尽相同,课堂讨论是达到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方案,然后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教师负责组织讨论,并适时加以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4案例总结及迁移

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作总结和评价,归结案例中的知识要点。如果引入该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新内容,就着重讲解新知识的应用。综合性强的案例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讲解的重点放在知识要点的融会贯通方面。

解题方案确定后,布置给学生编写程序代码、上机调试的具体任务。实践出真知,这个环节不只是锻炼动手能力,而且是知识的进一步升华。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实验情况在课堂上再一次对案例作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扩展案例。例如,实现了班级信息管理系统的案例,再让学生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等案例的分析、设计、编程和调试工作,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5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把C语言的枯燥语法融入生动的实例,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予学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高,为培养专业程序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