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戏曲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曲教案范文第1篇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n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报了“走进中国戏曲”校本课程,她满怀希望地以为学生可以同她一起学习戏曲,爱上戏曲,弘扬戏曲。可惜,这个希望终因无人选课而破灭。

2007年,张文静认真修改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和课程内容,做了诸多努力。尽管这次有学生选课,可人数还是太少,没能如愿开课。当时,很多同事表示:“你算了吧,别再瞎折腾了,戏曲连我们都不喜欢了,学生怎么会喜欢哦,这伊呀呀呀好不让人心烦。再说了除非有音乐功底,要不然谁能唱啊?”这些劝阻非但没有劝住张文静想要开课的决心,反而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课程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她私底下找了一些学生咨询,总结出四大理由:对戏曲不了解;戏曲唱腔太老套;戏曲知识很枯燥;担心无法唱好戏曲。这个调查结果让她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去选“走进中国戏曲”,宣传很重要。最起码要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也是好玩、好听、好看的。

“戏曲因子”植入课堂教学

张文静首先把“戏曲因子”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她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自己亮嗓唱越剧《祥林嫂・听他一番心酸话》,让学生在醇厚的越韵中,感受到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份同情,对婆婆的怨恨,那种留不得、走不得、生不得、死不得的幽怨纠结之情;在教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唱响《人去楼空空寂寂》,让学生感受到焦仲卿离开妻子后的荡气回肠、无限哀伤和心中积蓄已久的悲愤和无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清唱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用欢快的曲调唱出贾宝玉见林妹妹时的惊艳与似曾相识之感。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学生,偶尔听一两段韵味深长的越剧,也觉得“有趣”“有料”。她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慢慢激发学生学唱戏曲的热情。

她还主动“请缨”为请假的选修课老师代课,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她总是很自信地说:“只要给我一堂课,我就能让学生对戏曲课改观。”事实确实就是如此,每次课后,总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戏曲也可以这样有意思啊!”有些学生是哼着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走出教室的。虽然自己身心俱疲,但听到这不成调调的哼声,张文静由衷地笑了,她的小小心愿达成了。

此外,张文静还用其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戏曲知识,比如学陆游的诗时,她就跟学生共同品鉴越剧《陆游与唐婉》,带他们欣赏名段《钗头凤》,不仅从艺术角度来谈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而且从唱腔、情感角度谈它的内涵;学习《长亭送别》,她就带学生看越剧《西厢记》,学唱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讲到《闺塾》,她就跟学生聊昆曲《牡丹亭》,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国粹京剧”课上,她指导学生如何“三看脸谱来识人”,不同的色彩、图形、图纹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美丑、经历、命运、情绪等,她还让学生结合《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以及背景知识,为项羽和廉颇画脸谱。课后,有学生追着她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意思了,我还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文言文课呢!”就这样,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戏曲。

“戏曲进校园”之路愈行愈远

2008年,张文静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正式更名为“趣味戏曲”。学生从最早的18人到25人,再到45人,最后竟有80多人。

2011年,温州二十一中开始实施网络选课,由于人数有限定,有些热门的课程学生“下手”晚就选不上了,而“趣味戏曲”就在这被“秒杀”的课程之列。到这时候,张文静的“趣味戏曲”课程才算在校园内站稳了脚跟。

2013年,“趣味戏曲”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百门精品选修课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网络推荐选修课程”。

随着选修课程的正规化、常态化,原本的教案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张文静又萌生了把自己教学的系列课程编成完整教材的想法。随后的几年,她一直坚持积累素材,完成了第一版的戏曲教材。几轮选修课程下来,她精益求精,重新梳理并修改了每一个章节内容,并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的帮助下,于2014年年初完成了《趣味戏曲》校本教材的编著,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印刷

出版。

整整八年的时间,她历尽艰辛将“趣味戏曲”课程从“无人问津”做到“秒杀抢课”的省级精品选修课程,再至出版《趣味戏曲》教材,她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承和担当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戏曲,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越剧、黄梅戏、南戏等剧种,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为此,《温州商报》以“80后中学教师编个性戏曲教材”对她的事迹进行专题的大篇幅报道,她还入选为“温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戏曲教案范文第2篇

《小放牛》教案

教学内容: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歌曲《小放牛》

教学目标:

1.能准确的按照节奏念出《小放牛》童谣,准备把握其中的切分节奏。

2.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地方。

3通过演唱表演歌曲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一首产生在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为五声调式,2/4拍。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切分节奏,前半拍休止,一字多音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同学们好,我们初次见面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按照我念的节奏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我走到你的面前就请你站起来响亮的回答我哦!(练习切分音节奏)。

然后你再按照我的节奏方式,帮我问一问你左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接龙

XXXXXXXXX

我叫査老师,同学你好?我叫XXX,老师你好?(点出课件)

“査”这一拍上打响指,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就在打响指这拍空下,如果学生的节奏由偏差的话,提醒他们我是在打响指以后说了哪个字。

一、导入新课:

1、童谣教学(节奏教学)

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念一首河北地区的童谣,请你们听一听童谣里都说到了什么?(师有表情动作地边念边打双响筒)

X X / X X X / X X X / X - X X /X X X / X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什么人 修 ? 玉 石 栏杆 什么人 留?

(这个字要延长)

X X X / X X X /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什么人 打响指骑 驴 桥 上 走? 什么人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这个字要延长)

生:赵州桥……

师:对,赵州桥,你们见过吗?(点击赵州桥图片)査老师带你们看一下这就是童谣里说到的赵州桥。

赵州桥在河北省,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这座桥啊曾经经历了十次水灾,八次战乱还有多次的地震,但是他还是巍然屹立在祥河智商,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这座坚固的大桥到底是谁修建的呢?谁在上面骑驴、推车呢?接着听査老师说童谣的第二段。你听到答案了吗?

X X/ X X X / X X / X - X X / X X X /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鲁 班 修 ? 玉 石 栏杆 圣人 留?

X X X / X X X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张果老 打响指骑驴 桥 上 走? 柴王爷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师:你听到答案了吗?(生回答)我们来看看大家听的对不对。(生边说师点出课件内容)。

师: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学一学这个童谣吗?(点击童谣内容课件)

边念老师边打双响筒,特别提醒在切分节奏的地方,我是敲了一下以后说的桥和驴这两个字。可以反复多练习几遍。(点击课件中提醒切分节奏的部分)

师:说的真好,就像两个人在对话。嗯,你要回答出我的问题来,我才告诉你赵州桥怎么走啊!

那下面査老师就来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我的问题,好吗?

师生共同表演一遍童谣内容

师:有哪位同学想来扮演我刚想才的角色问一问,考一考大家的?记住要有表情和动作。

2、歌曲教学

师:同学们说得的真棒!你们听有两个小朋友忍不住唱起来了。(听范唱1)

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拍手、拍腿)

师:对了!这样一个童谣还能用歌曲唱出来呢,这就是河北民歌叫做《小放牛》(出示歌词课件)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的唱,并且跟着老师做动作,看看我们的动作变化了没有。(听范唱2)(拍手、拍退、切分地方拍手后画圈)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唱一唱。

师:注意在“桥”和“驴”前面都出现了八分休止符(课件点出切分节奏)多唱几遍

师:这里这两小节的地方也要注意唱准(课件点出第二种切分节奏)。可以结合二拍子拍手练习

师:注意每段的最后一句要唱两遍,因为这里出现了反复记号(课件上点出反复记号)

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师:其实啊我们歌词里面提到的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那是怎么样一个传说呢,我们来听一听。(课件点击赵州桥传说)

师:在这个传说里的张果老骑着毛驴拎着个大袋子在桥上走,还有柴王爷也推着车要来瞧一瞧赵州桥呢。那我们能给这两个人物设计动作吗!骑驴的动作,还有推车的动作

表演:请一个同学扮演张果老,一个同学扮演柴王爷。我还要请一个同学来扮演提问的人,其余同学就是要回答他的人。(教师先表演一下,给予学生相关的示范动作)

根据时间可以请一组或者两组进行表演,加以适当的指导。

小结:今天査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开心快乐,同学们你们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童谣,唱了一首河北的民歌。其实不管是说童谣也好,唱歌曲也好,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来赞扬了我们的赵州桥工艺设计的新颖精湛,赞扬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后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去河北看看这一座著名的石拱桥,记得一定要唱起这首《小放牛》!

最后让我们在快乐的《小放牛》的歌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小放牛》反思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他。于是两个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歌流行的对歌来。歌曲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的开始部分是以戏曲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刚开始听的时候总笑,不好控制课堂纪律,但学生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尤其是歌词的幽默吸引了他们,当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大胆的去创编歌词.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将自己平时所见到的事物编进歌词里来。在展示环节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评价手段较单一,没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发,在时间上稍显仓促。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导入可能有点多了,也发现自己的言语显得很空洞,词语不丰富。不能运用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只有亲身练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掌握。例如在处理歌曲难点的地方,我只是让学生随着我的节奏一起练习,并没有让他们进行自我实践,这是我疏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以老师个人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效果总体还不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教师教学随笔

2.标题

戏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 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2001年7月,由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个概念。在此之前我国的教育历程中,我国语文界从未有过对综合性学习系统的研究。经过笔者的调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代表作品有黄辉霞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初探》、胡耘《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等,但是因为世界观的差异,文献综述的结果类目较多,但是从实施内容来看,其分类还是比较清晰,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分为教学目标策略、教学内容策略、教学过程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实施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认,在课程改革经历之后,教材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为学生服务是第一位,但是,这样的改革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抱着根深蒂固的理念,把课本当成教学的主体,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学习规定来要求学生完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知识点是教学的任务,这些知识点应适合于学生,而不是要求我们的去学生适应知识点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知识点,有的通过外显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更多的知识点,是隐藏在一些现象之后的,像情感认知领域。情绪态度等。笔者以人教版的戏曲艺术赏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例,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如下:(1)享有“中国戏曲之父”的称号的人是谁? (2)所谓戏剧的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 (3)戏曲环境中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这样的问题甚至真的表现出初中语文的综合性了么?我们不难产生这样的疑问。虽然这些教学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相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比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阅读资料,小组单独或合作完成讨论、学生个人口头演讲等,但是这些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语文可以用,其他的科目也一样进行。

2、目标设定不明确

由于综合性学习所追求的,是体验性目标的一种,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给人一个误解,就是学习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由于把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对立起来,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明确,容易模糊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新颖而空洞的量化目标来规定学业目标,如学生感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多元学习等,学习目标的制定一旦被这些空疏的概念所占据,教学内容必然无序拼凑,教学过程将不好控制,学生的学习的成果评价就不好进行,这样得不到教学反馈。

笔者在讲授《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曾经试图引进音乐史的一些知识,试着制作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课前也让学生也在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的介绍可谓丰富多彩,学生的辩论异彩纷呈,在小组分别讨论交流的主题就是月光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课下我对学生的学习感悟进行记录,学生纷纷表示听的很兴奋,但是学习的东西确不知所云。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明确主题,纵向深入

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设置在形式上采取单元主题的类型。单元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范围跟本单元的其他模块的主题范,作为围是同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时,一般可以采取围绕主题,纵向深入的角度挖掘。比如人教版初中的教材,学生开始大量接触古文,学生刚开始对此不仅提不起兴趣,对于这样的课业内容有一定的逆反情绪,认为身为现代人,学那么多的古文用处不大。掌握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后,笔者就充分利用我们当地的地方人文资源,主张他们利用周末到市民免费公园参观,让学生对当地的文化生活、历史沉淀的博大精深有个感性认识,结果显示,这种以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地方人文资源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更加能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故园文化的亲近之感。

2、开发课程,选用信息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以来,在理论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纲一本”的不利局面,倡导各级教育政府部门、教师都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设中来。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资源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都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筛选可用信息后,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首先,调动师生已有的内在知识经验,开发课程资源并筛选有用信息。其次,教师依靠教科书、图书资料和大众传媒等外在知识积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内容服务。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这一课时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赏析了有关当地民俗的名段,例如《苏三起解》《女驸马》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戏曲特有的文艺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在之后的小组分组讨论中,进行了同组辩论,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开发了新的课程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反响。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于语文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把评价的着重点放在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过程上,评价标准的设定既要看综合性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学习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课堂的实践活动是否做到所有同学都得到体验,以及在课程的活动中,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对不同的声音和打破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禹文萃.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戏曲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师专业发展;艺术职校;获奖

中图分类号:J8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91-2

技能竞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艺术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艺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技能竞赛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起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竞赛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结硕果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技能竞赛已成为新时期艺术职业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导向标和推进器,它能够促进艺术职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职校通过定期开展校级专业技能竞赛,竞赛项目内容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瞄准国家、省级比赛项目和竞赛规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竞赛辅导中,实现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更好的适应大赛制度,学校组织专业科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使专业教学内容和竞赛内容相一致,使大赛的规程和内容在教学中产生导向、激励作用,把准专业发展脉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抓紧抓实戏曲表演和舞蹈表演两个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戏曲、舞蹈专业教学实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体系的“三以一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体现为:教学内容技能型,教学项目技术型,教学形式“口传心授”型,教学技能掌握训练型,教学方法复杂多变型,而教学方法复杂多变又体现为课堂教学的灵活型、多样型、技能型、实践型。通过教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2007年以来我校戏剧、舞蹈、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教师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5项,获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1项。舞蹈专业捷报频传:2009年3月舞蹈科学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艺术类),三个节目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在全国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我校学生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同台竞技,参赛的舞蹈作品《桃花扇随想》最终挺进前六名,一举夺得中国古典舞群舞类表演三等奖、剧目二等奖和院校原创剧目奖的佳绩;2010年10月我校原创小舞剧《雪翎飘飘》在第二届江苏国际艺术周闭幕式上成功上演,为第二届江苏国际艺术周拉上帷幕。戏曲专业成绩斐然:2009年6月份“小京班”赴港澳演出获得极大成功;2010在央视主办的首届CCTV全国戏曲院校京剧专业学生电视大赛中,我校“小京班”学生张婉婷凭借《扈家庄》夺得金奖、陈惠禾获得银奖、章乃方获得铜奖和“优秀表演奖”;艾金梅、李成麟老师获得“园丁奖”;学校获得大赛组织奖,为学校和江苏省赢得了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竞赛对教学、教改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密不可分。

二、竞赛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获丰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的,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职业道德情操的升华。技能大赛给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

1 竞赛促进师德建设

技能竞赛为参赛教师提供了一个师德提升和师德学习的机会,几年来我校许多参加竞赛和竞赛辅导的教师,辅导的过程正是他们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备赛过程中,认真刻苦,付出很多。通过竞赛的锤炼,使师德建设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其专业发展过程。使教师不断谋求专业发展,把自觉刻苦钻研业务作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方面,将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立师德、铸师魂、展风采。

2 竞赛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技能竞赛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的专业建设步伐。参加竞赛的专业发展快,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也快。在竞赛辅导中,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较注重理论教学,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的现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或直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接受大赛的磨炼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学校开展了论文评比、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和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教师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优质课、优秀教案评比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意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于参加竞赛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评比中适当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可以说,技能竞赛直接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最终也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2010年11月,我校孙娟娟、姚艳等七位教师参加了由江苏省文化厅组织,旨在加快推动我省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全省艺术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展评竞赛活动,并分别获得“优秀教学奖”和“教学奖”,取得的成绩是所有参赛学校中最突出的。参加竞赛的教师对活动高度重视,把参与竞赛活动当成一次展示自我、提高水平、交流学习的良好机会,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比赛中表现出了饱满的热情,发挥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展现出了过硬的基本功、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业务素质。通过比赛,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教师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彰显了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钻研业务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了一批基本功过硬、素质优良、富有潜力的年轻骨干教师。

3 竞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几十年的探索与积淀,学校形成依托行业、立足本行的办学定位和“校团合作、演学结合”的传统培养模式。为了不断适应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需求,我校也不断尝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团联合办学,“定单式”培养演艺人才,通过参加院团演出、企业实践,磨练艺术人才。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南京市江宁锡剧团、靖江市锡剧团联合举办锡剧表演专业五年制高职班。通过参加专业竞赛促进教学、教研,特邀了有关专家、院团领导,共同进行分析研究,认真听取他们对剧目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参赛的过程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院团的交流,强化了教学与实践内容的结合,进一步确定了专业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与我校签署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的艺术院团主要有: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话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政治部前线话剧团等。我校影视表演专业积极与省内外各艺术团体、电视台、文化单位联系,签订互利互赢的合作协议,发挥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年龄优势,积极合作排演儿童剧,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创造和提供平台,也为服务社会作出了贡献,取得了广泛的赞誉。该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与金坛华罗庚艺术团、上海往事文化公司合排的儿童剧《永远的雪梅》《丑小鸭》的公演,南京图书馆的剧场《水乡记忆》惠民演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闭幕式的礼仪服务,第31届国际戏剧节开幕式和参演剧目的演出,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人士的好评。仅与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的合作公演的儿童剧就取得了连续演出一百四十六场次的骄人业绩。《永远的雪梅》、《丑小鸭》剧组曾分获全国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和“白玉兰”最佳女主角提名奖。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江苏万和计算机培训中心、南京构图服装厂、鸿鹰动漫游戏公司等多家企业。

三、抑制竞赛功利化,树立“以赛促教”观念

技能大赛对艺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些学校对组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的力度很大,且给予很多的“政策倾斜”,原因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寄希望于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成绩来扩大学校的影响,提升学校形象,吸引生源;二是为了走出就业差、招生难的怪圈,寄希望于用技能大赛获奖的师生来做学校“形象代言人”;三是部分领导的政绩意识作祟。总之,技能大赛热背后折射出的功利化倾向应引起足够重视。要使技能大赛与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竞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使大赛成绩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效抑制“为赛而学、为赛而教”的倾向,避免“削足适履”式的“应赛教育”。

戏曲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游戏化;幼儿舞蹈

【中图分类号】G610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舞蹈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很透彻的理解舞蹈作品,他们需要用多种方式来感知、体验、理解舞蹈内容。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能够帮助幼儿放松身心,使得肢体语言变得充满活力和灵气,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获得成功的体验,拓展幼儿的能力。

在对几所幼儿园舞蹈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后,发现现阶段的舞蹈活动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偏技能的训练,少情趣。

幼儿园的舞蹈有“炫技”“职业”的问题。过度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会伤害幼儿的身心,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

2、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少理解。

许多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缺乏情绪情感的渗透,幼儿难以表现音乐内容,表情木讷,操节式的模仿。

3、乐衷于机械的搬学,轻过程。

有的教师对成品舞蹈改编的能力较弱,设计的动作单一,追求整齐划一的结果。

如何更好的以游戏化的方式为幼儿创设舞蹈氛围、激发舞蹈的兴趣、理解舞蹈作品、充分释放幼儿舞蹈的灵性,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做初步的尝试。

二、实践研究内容

(一)在自然的环境中游戏,孕育舞“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以自然的状态接触舞蹈、不以技能技巧为目的展开训练。教师使用游戏化的口吻帮助幼儿去观察、想象、创造,不仅使幼儿易学易记易表现,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动作的发生和发展,使训练的过程有趣、自然、丰富,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幼儿观察,触发舞蹈灵感。

秋季,落叶飞舞。我们与孩子们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微风轻轻吹过大树,树叶飞舞的姿态。我以“落叶飞飞”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进入舞蹈情境。

案例:飞舞的落叶

“小树叶,你是怎么飞的?”“呀,这片小树叶是轻轻飘下来的。”有的幼儿边旋转着手腕边弯腰;有的幼儿垫着脚尖伸长手臂;有的幼儿张开双臂旋转;有的幼儿摆动后轻轻地躺到地上……

当幼儿的动作语汇慢慢丰富时,教师再引导幼儿和着音乐有节奏有美感的表现落叶飞舞的样子。

2、帮助幼儿迁移,展开舞蹈想象。

适宜的环境是创造性发展的土壤,在大自然里,幼儿的心理是安全、自由的,情绪是愉悦的,想象力、创造性就处于最佳状态。幼儿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舞之蹈之,设想在案例一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要求幼儿转头,幼儿很难灵气的表现出眼神和姿态,对活动的也会失去热情。

3、激发幼儿模仿,丰富舞蹈语汇。

绕腕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幼儿不易控制手腕的精细动作,需要重复练习。教师正是利用“采花”的游戏方式,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地练习绕腕的动作,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用轻松的游戏中感受,渐入舞“境”。

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表达了一种思想、情绪和情节内容,如何更好的让孩子理解作品内容,更充分的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呢?理解舞蹈作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里到外的感情体验过程,只有让幼儿充分熟悉音乐,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幼儿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舞蹈的表现中去。

1、从欣赏到装扮,感知舞蹈内涵。

舞蹈《看大戏》需要幼儿表现争先恐后看戏的情景,但是如今孩子们对戏曲了解甚少,对戏台也没有概念,于是,我们给孩子们介绍了戏曲的相关知识,也通过视频展现了戏台和看戏的人们。我们还收集了戏曲中旦角的头饰,孩子们欣喜如狂的抢着看、抢着戴,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引导,组织游戏。

舞蹈的情节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然的表达、表现,表情丰富多彩,舞蹈作品也随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起来。

2、从捕捉到梳理,展现舞蹈情节。

舞蹈的元素都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表现舞蹈《午睡静悄悄》,我带领幼儿参观了小班的午睡环节,再请幼儿说一说见闻,并回忆班里午睡时会出现的一些状况。捕捉午睡时的一些行为表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情节。相应的组织了体育游戏《好玩的枕头》。由于枕头不不能在室内乱扔,怕砸伤他人,于是我让孩子们到音乐厅。选择了平时幼儿园自制的布垫让幼儿一同抛、扔,尽情的玩耍。

3、从内涵到外显,抒发舞蹈情感。

当是很多孩子的梦想,许多男孩子都喜欢玩枪。针对这个特点,我特地编排了舞蹈《小小兵》,并且给孩子们购买了玩具枪,做为舞蹈的道具,孩子们非常喜欢,拿着玩具枪走起了步伐,嘴巴发出“啪啪”的打枪声。

游戏:小小兵

小兵一队到四队,每排轮流射击,射击时喊出自己的队号,起到提示和记忆的作用,完成较整齐的一队,在“小兵”身上粘贴五角星,最多的可得到戴军帽的机会。

(三)在舞台的游戏中定位,舞之有“序”。

幼儿园的舞蹈大多数为集体舞,要求孩子们动作整齐、协调配合,还要完成各种队形的变化,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让幼儿真正地掌握队形变化的要领,我们想出了一些好方法。

1、巧方法,寻经线。

(1)找人不找地上的点

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盲目的用画点和线的方式让幼儿记住队形,一旦更换了场地或者失去了地上的点,队形就会乱,所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教师要训练幼儿学会控制距离。

(2)寻找舞台前方中心点

一是选择舞台正前方的参照物做为标记,让幼儿学会找中心点,防止偏台,在舞台正前方挂笑脸或放椅子、放毛绒玩具等;二是让站在队形中心点的幼儿学会找中心点,其他的幼儿根据中心点定自己的位置。

2、妙点子,觅纬度。

(1)找好参照物

我们通常选择队形的中心或第一排的一名幼儿做为标准,其他孩子在统一的舞蹈动作时参照他的节奏,采用“变XX”的游戏,将做为参照的幼儿姓名编到语言中,提示其它幼儿。

(2)定好指挥人

当遇到个别较难的队形或动作时,我们会选择一两名幼儿发出口令。当然这样的方式不适合所有队形,比较适合密集的队形或出场。

总之,在舞蹈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教师应自觉适宜把握“教”与“学”的适度,给予幼儿选择权和表现的机会。舞蹈不仅要解放幼儿的手脚,还要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心灵,让幼儿成为美的传达者!

参考文献:

1《游戏化韵律活动教案集》陈淑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戏曲教案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94-02

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是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钟祥市新堤小学在逐步完善现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努力践行“责任没有借口,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理念,分级逐步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课改、艺体“三头并进”,以创建“特色德育品牌学校”为契机,以构建“生命教育课堂”为纽带,以打造“艺体特色学校”为平台,奏响了学校高效稳健发展的主旋律。让我们采撷一些美丽的音符,体验播种的激情,分享收获的感动!

一、感恩德育——最是铭恩能致远

学生的德育素养,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恩情是前提,晓恩情是动力,意恩情是关键,行恩情是结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校力求让每一个新堤的学生学会接受恩情,懂得铭记恩情,自觉回报恩情。两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发展规律和有效形式,通过活动提升新小学子的德育素养。

学校充分发挥食堂、橱窗、红领巾广播站、教室等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读经典书籍、唱经典歌曲、跳经典舞蹈、讲经典故事、看经典影视,构建学校“感恩”主流文化,实现师生精神文化质的飞跃。学校举办了“与爱同行、感恩祖国”大型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和“学会感恩”庆六一文艺演出,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演讲比赛、作品展……引导学生感恩同学—人人争当班级之星;感恩父母—布置感恩家庭作业;感恩家乡—大力开展“小手牵大手 共建美丽钟祥”社会实践活动;感恩祖国—大力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把对“感恩”的理性认识悄悄内化,并逐步外显为实际行动。

新堤的学生心灵的净化来自于“一月小变化,一年大变样”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无意熏陶。让每一面墙说话,每一寸土悄语,每一棵树述说;励志警句时刻激励着学生,学生的作品记载着他们的成长;榜样的力量默默地感染着学生……新堤的学生心灵的净化更来自学校的着力引导和教师的谆谆教诲。学校把感恩教育与常规礼仪教育相结合,在全校形成“懂感恩、塑文明、守礼仪”的新风尚,使感恩教育能够常态的开展。多年来,学校还一直进行着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研究,结合校本课程开启学生“晓恩”情结。学校开设有“感恩大自然”校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生态环保方面的常识,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环保理念,并最终养成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习惯。课程以学生选修为主,由语文老师授课。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构建了详细的活动评价体系,让学生互评、班级自评、家长参评、老师总评与“孝顺之星”、“勤劳之星”、“学习之星”等“感恩”十大明星结合起来,让感恩的行为成为自发的行为,就像须臾不停的呼吸,伴随在生命的韵律之间,

二、生命教育——课改之花别样红

新堤小学的教学篇章如同书卷一一展开,让人领略其课堂教学的魅力、教育科研的引领。学校倡导立足课堂,深化课堂结构改革,向40分钟要效益,争创有效课堂,并持续深入地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把比武课逐步上成常态课,把“三课”上成家常课。学校坚持领导巡课、听课、评课“三课”制度,坚持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每月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尤其注重以“三课”点评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求各位校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每周教研活动参与到各教研组、备课组评议讨论,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天看课,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严格执行行政会课堂教学点评制度,点评主要针对“三课”中存在的靓点和问题进行评议,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于优化教学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走进新堤课堂,感受到的是平等对话、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课内比教学”活动,学校七位教师代表钟祥到荆门参赛,喜获佳绩。每学期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师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实实在在地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生命课堂”的模式。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生命”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一种教育形式,在“生命课堂”的实施探索中,学校力求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地教”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关注真情小练笔,让童心飞扬;数学教学开发趣味小活动,让智慧生长;英语教学创设快乐小情境,让生命绽放。“生命课堂”的研讨提高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一项项课题结题证书正是最美的风景。在新堤学生的心中,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永远为他们开放,等待他们停留,聆听他们的倾诉,让生命之美灿然绽放!

三、艺体特色——灵动校园显活力

学校不该只是孩子学习的工厂,更应是孩子陶冶情操、放飞梦想的乐园。只有营造愉悦的校园氛围,才能让学生身心舒畅,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自2012年秋起,学校迅速启动《艺体特色活动实施方案》,既有声势浩大的全校统一项目,又分年段彰显特色;既突出集体项目的优势,又展示精品项目的魅力。

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艺术课程,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小百花竞相开放。小百花的课主要是由语数老师担任,各班级教师根据自身特长,成立班级兴趣小组。开设课程有手工、书法、美术、趣味口算、朗诵等。低年级以硬笔书法、阅读为主;高年级以剪纸、软笔书法、科技制作、朗诵为主。同时,以课外活动为依托,让大百花争奇斗妍。大百花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学习武术,三、四年级学习竖笛,五、六年级学习腰鼓。另一类是特色兴趣小组,学校组建了管乐、竹笛、竖笛、古筝、戏曲、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美术等17个兴趣小组。

学校定期进行艺术课的备课、上课、活动、测查等教学常规检查,要求做到“六有”:有教材、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考核、有总结。专业组必须做到“六个落实”,即:队员落实、计划措施落实(有教案)、指导教师落实、场地落实、器材落实,训练时间落实,保证专业训练按计划扎扎实实进行。学校把检查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并要求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艺术教师的授课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2013年六月,学校成功举办了“与感恩同行,绽放生命魅力”第五届百花艺术节。活动分三天举行,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书法、绘画大赛、“感恩母亲”手抄报大赛、“我骄傲、我是湖北人”演讲比赛、“感恩祖国”手工作品展、“十精神进校园”征文大赛以及“庆六一文艺汇演”。在文艺演出中,校舞蹈队、合唱队、京剧组、古筝组、笛子组、武术队、英语组、腰鼓队、足球队等兴趣组同学一一登台、进行特长展示。本次艺术节,12个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1500余名同学参与了各类艺术展示和竞赛活动,854个节目或作品获奖,1000多名学生获得表彰,涌现出一大批“才艺小达人”。学生们施展了才华、张扬了个性、体验了成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风采才华,凸显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位。学校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活力,孩子们的笑脸是最美的风景。

戏曲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具体操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综合性学习沟通了听说读写,沟通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校内校外,沟通了书本学习与实践,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所以从理论上说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虽然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却保持着一段若远若近的距离。许多教师教到综合性学习时,要么忽略不开展,要么走过场,直到现在,甚至还有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综合性学习”。如何让综合性学习走出尴尬的境遇,走进寻常的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注意点

1.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语文味”。

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强调突出学习的综合性,但是综合性学习毕竟属于语文学科,只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无论如何综合,都应以语文学习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变味,变成了以绘画、歌咏、舞蹈创作为主体活动综合,成了综合实践的“大杂烩”,或者变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迷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性。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涉及哪些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为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而服务。

比如关于“莲文化”的综合性学习,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动听的歌曲,从而引导学生鉴赏“画中莲”“诗中莲”等,形式要多样,但要始终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以莲文化为契机,可以让学生为莲的图片配标题,诵读诗歌,也可以配画写诗,自由创作,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带领学生遨游于语文味十足的美好情境。

2.要重视实践性,锻炼学生多渠道获取资料。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它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他们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让他们多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使综合性学习这门开放的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教师角色问题。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担任什么角色呢?一些老师认为应该像电影导演一样,把自己的设想跟学生讲清楚以后,其余的就交给学生去发挥了。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中,老师走下了讲台成为一名旁观者。一节综合性活动展示课就像导演(授课老师)和一大群观众(听课老师)参加一场电影的首映仪式一样。这其实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的误解。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参与整个过程。教师不但应当在活动的策划阶段和在活动实施阶段当中与学生一起纠正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而且应当在成果展示阶段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就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进一步推进活动的深入。其实只要教师把身份稍作变动,或成为其中一组的成员,或在不同阶段担任某个不同角色,就完全可以避免被“边缘化”成为一个袖手旁观的第三者。而且教师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毕竟与老师同一“战壕”作战的机会不是平常所能有的。课堂气氛想必也会因此而更活跃,师生关系也会更和谐。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

1.发掘教材资源,活用语文教科书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对教材提供的多种实践性活动,我进行多方面分析,始终围绕学生的特长来构思活动课程,力求在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内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从而收到预定的活动教育效果。我对活动课的理解是“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在设计“戏曲大舞台”这个综合活动中,我尝试着调动全班学生感知各种戏曲,引导学生立足于维护班级荣誉的高度来参与这次活动,因为我采取了一个有挑战性的活动方案,两个班在多媒体教室同时开展这一活动,活动过程中进行活动效果对抗性展示,看哪个班更好,并对优胜班级颁发奖状和奖品。两个班的学生都积极而又快速地行动起来,会记的记(熟记教材中戏曲的有关知识)、会唱的唱、会演的演(演戏曲人物)、会说的说(谈听戏的感受)、会画的画(画京剧脸谱),有的做课件,有的写教案的,还有的当主持人,各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两个班互相较着劲来准备活动,而我则不断引导并给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不是退居幕后,而是作为其中的一员一起来参与,由两个班各选出一个主持人共同导演这个活动。活动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展示学生画的京剧脸谱,其中有的描绘的是自己设计创作的脸谱,以反映现代人的各种形态,十分有创意。

教师还要重视活动评价,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都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

2.利用校园资源,让校园和学生语文实践紧密结合。

为加强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体验,我设计了一次《我爱我家――十三中学》展示活动,学生们自己搜集素材进行设计。班委会根据特长把学生分成导演组、摄影组、采访组、文字组、播音组、课件组。导演组负责征集创意;摄影组根据创意选景拍照;采访组负责采访老师和学生,了解班级和学校各个方面的情况;文字组根据采访内容精心整理材料,同时给拍摄的相片配以文字说明;播音组则是对文字素材进行朗诵。课件组是对所有素材进行规划,制作出有利于演示的幻灯片。整个活动成果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公开展示,邀请部分教师和其他班级学生代表参加。

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的校园,通过对校园多方面的了解,增强了爱校意识,积累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知识,体现了争做主人翁的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不是将眼光局限于好人、好事、好景上,而是将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也纳入资料中,开展了警示教育,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找到活用语文知识的地方,自然有更多收获。在安排这样的活动时,我始终遵循发挥每个人特长的原则,学生们取长补短,在合作行动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3.关注本土资源,让学生生活实际和语文实践密切联系。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总有些忽视身边的美。新疆是个好地方,多民族融合,团结和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疆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对学生来说是那么亲切和熟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活资源”开展发掘地方人文资源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们从活动中直接获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凝重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开展了一次“话说我们的家乡新疆”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找了很多关于新疆的地理、历史、诗文、战争等方面的资料。面对着这些文字性的资料,我不禁感慨:语文实践课还真容易变味,有时好像是资料的一种机械式的搜集,没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认为真正的语文实践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要能接触许多实质性的东西,学生应该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这些,用思维进行分析、筛选和处理,只有这样去做了,学生才能真正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结合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生们关注到了保护环境资源,从不同视角去入手。

4.细化节日资源,让学生语文实践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戏曲教案范文第8篇

一、试题灵活不拘形式

江苏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试卷,一改以往的平易、浅显,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比较灵活,有新意,不拘形式,选择题注重对学生识别、判断能力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联系、比较等诸多能力的考查,并适当结合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与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从形式看,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还有表格等,知识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使整个试卷显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材料的综合运用十分恰当。比如说,以图代文,图中还包括了人物和环境等资料,一来模拟了历史场景,二来考查了考生从图片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内容看,所考内容基本上都是主干知识,基本不会出现偏题现象。下面简单分析具体命题情况。

1.材料来源丰富,运用恰到好处。

2008年苏高考历史试题题干的取材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说明性文字以外,还有诗歌名句、名人引言、漫画插图、文字史料、文献摘录、绘画作品、墓碑铭文……如第9题,以《老孙归社》的封面图配上1953年的出版时间,不但为解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也使试题显得活泼新颖。

2.情境寓于生活,材料组织巧妙。

2008年江苏高考历史不少试题将情境创设寓于日常生活。如第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以考生为本”的命题理念,也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材料组织巧妙。如第21题,融合了外国名家言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献摘录。命题者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的论点设为题目总线,将经济生活、戏曲发展与历史研究贯穿在一起,构思巧妙。最后一问:“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更是与材料首尾呼应,金珠串线,堪称“点睛之笔”。

3.体现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如第4题唐朝“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的原因”,第10题“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第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知识点的考查体现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再如第11题中苏、中俄关系,第14题的全球统一,第20题美欧关系的变化,以及第22题中日关系的演变,等等,体现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

二、注重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全卷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比重占50%。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专题综合题为主,显示了考查形式与新教材体系贴近的趋向。

综观这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上是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相关知识能力的要求,实现了从历史结论向历史的认知过程转变,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鉴别考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潜能,把真正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生凸显出来。这再次告诉一线教师,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过渡,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

三、新高考要求下的反思

新高考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巨大影响,总结分析这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对于我们反思未来的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1.努力钻研教材、教学要求和高考考纲,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每次上课前,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效率,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学生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保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面对新课程新高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要学会根据老师的讲述和自己对教材的阅读,从历史史实中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学会根据新课标精神来理解历史内涵,用历史的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现在高考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加大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比重,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比较好的教辅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新材料、新场景题目要适应,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完成观念的三大转变。

面对新课标、新高考、新材料,教师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三大转变。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充分利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从侧重历史结论的传授向对通过材料和问题进行过程的探究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每次我布置好作业后,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太多,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会再次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5.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教学素质。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通过备课活动,我学习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下一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地听取其他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对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