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教版教案

苏教版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教版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1篇

看图认识汉字8个汉字,能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字义,认清字形。

教学重点:读准8个汉字的字音。

教学难点:认清8个汉字的字形。

教学准备:字卡、图片、贝壳等。

教学流程:

一、唱一唱,歌曲导入

喔、喔,天亮了,太阳出来了,花儿也笑了。我听说动物乐园要举行生日大会,许多小动物都要去参加,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吗?好,那就请大家坐上健康快车出发吧!(唱一唱)。

我们高兴地来到了动物乐园的门口,首先,我们看看是谁来迎接我们?(出示犬图),来,让老师去听听小狗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嗅,它说,非常欢迎我们来到动物乐园,但进去必须先读好它的名字。(小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听老师读,发现了什么?)谁会读?

二、互动交流,我会读

(一)听读,认识“犬”

1、师范读——生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你喜欢小狗吗?为什么?(生自由说)。是,它也喜欢我们,欢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动物乐园做客。来,我们一起再叫叫它。(生读犬)

过渡:

1、进入动物乐园的大门(翻开课文25页),你最喜欢哪些小动物?告诉你的同桌。(生自由交流)

2、说说你认识哪些小动物的名字?

(二)唱一唱,认识“鸟”

1、读一读,你想请谁读?还有谁想读?(读)

2、你还认识什么鸟?长得怎样?说说看。(说各种各样的鸟)

3、今天,小主人过生日,你认为小鸟怎样祝贺小主人?唱什么歌?

(三)说一说,认识“羊”(识字方法)

今天,来参加生日大会的小动物可真不少!你还认识谁?来,说一说.听,MIE

MIE……谁来了?

1、谁认得它的名字?来,读一读。生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你在什么地方认识了“羊”字?谁有比较好的方法记住“羊”字。

3、谁再叫叫它的名字?MIE

MIE

……小山羊(小绵羊)

(四)舞一舞,认识“鹿”(生活中发现)

生日大会可热闹了,小鸟飞翔(唱歌),小羊唱歌,还有的在跳舞,猜猜,今天是谁过生日。请你猜猜是谁在跳舞?

是呀,跳舞的小鹿来了呢!来,谁叫小鹿的名字?(生读-反复读-想读-拼读),哪发现了“鹿”字。谁愿意学着小鹿的样了跳跳舞?边跳边说他的名字。

(五)谈一谈,认识“鱼”“龟”“贝”

生日会上,大家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热闹声把水里的什么动物惊醒了,来,一起来看看。

1、谁认识它(鱼),叫叫它的名字。(生读-纠正读-评读-比赛读)

2、你认识鱼吗?来再叫叫它。(生反复读)你是哪里发现的鱼字

3、热闹声还惊醒了谁?(看看,说说)龟——指名读,抽查读。你喜欢海龟吗?(生读----再读----评读)

(六)看一看,认识“虫”(读)

大家唱呀跳哇,玩得可开心啦,在草地上睡觉的小虫也开了眼晴,竖起了耳朵,来,我们一起去看看虫儿,谁认识它?(生读-评读-纠正读)

三、体验感受,我会读

1、范读,指名读------诵读(师示范读,生一读)这些小动物一起为小鹿唱起生日快乐歌,来,我们一起来唱唱。

2、唱完生日歌,吃蛋糕了,你认为这一块蛋糕分给谁?你猜?(小鹿已经为他们按排好了顺序。生猜,读。

四、读一读,延伸拓展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小车的运动》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单元的第4课,让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上课经常会有一些视频、动画等,他们很喜欢。虽然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五、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的慢。

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资源准备: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家有车吗?有车的请举手。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车了。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车的问题——小车的运动,(幻灯片)

汽车在奔跑中有时快、有时慢,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有关这个因素进行研究。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课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在课上你有哪些好收获呢?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判别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

难点: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教具准备

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轻松引入

1.做一个小游戏(用分数猜成语)。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十拿九稳(

三心二意(

2.教师再补充几个分数:

师:你们能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每人任取3个分数化一化。

提示: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这一游戏,很快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已经有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把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二、展开探究

总结方法

(生马上在自己的草稿纸上演算,把分数化成小数)

(师指名回答化后的结果)

师:你能把这些分数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我把它们分成两类,

分为一类,它们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为一类,它们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将分数分成两类)你们有意见吗?

生:(摇头)没意见。

师:你们在化小数时我其实早知道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了,你们信吗?我们来试试,你报分数我来说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设计意图】设置“让学生出分数教师判断”这一环节,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想要探究的热情。

生1:

师:能化成有限小数,你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

生1:老师真的猜对了。

师:我可不是瞎猜的,谁还想来考考我的。

生2:

师: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也来验证验证吧。

生2:是0.3666…

生3:这恐怕有规律吧。

生4:老师有诀窍的。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老师)——“验证”(学生用计数器),把计算器引进课堂用于验证结果,不仅节约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强了验证的权威性,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师:是啊,为什么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这个规律和诀窍可能与分数的什么有关系呢?

(四人小组围在一起讨论交流)

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这些分数都是真分数呀。

生3:跟分子有关系,分子是奇数的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4:不可能,

的分子也都是奇数啊。

生5;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

生6:分母是偶数的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那

呢?看来我们不能从分母的奇偶性来判断。

生7:像2、5、4、40这样的数都能乘一个整数后转化成10、100、1000……的数,所以这样的数做分母的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很多学生觉得有道理)

生:老师你说吧,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师:好,我给大家一个提示,你们先把这些分母是合数的分解质因数。根据分解后质因数的情况来研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四人小组一起合作。

(生马上在纸上分解质因数,然后四人小组围在一起讨论交流)(六、七分钟后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生1:分母分解后都是2的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分解后都是2和5的也能的。

生3:分解后有质因数3、7、11的就不行。

生4:(很迟疑地站起来)我是用1去除以分解后的每个质因数,如果都能除尽的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4:……(很多同学叫起好来)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生5: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6:我不同意。如

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5: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6:我猜想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设计意图】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中所含有的质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分母中有3、7、11的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请你说一说,分母的质因数有什么特征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的质因数有什么特征的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对学生发言对的或基本对的加以肯定。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黑板中的填空,想一想横线上应该怎么填。

三、认知冲突

完善总结

通过一组练习,同学们立刻发现自己总结的规律失灵了,非常惊奇,人人都希望找出其中的奥妙。经过认真思考,激烈讨论后,他们终于发现仅分析分数的分母是不够的,这个规律只对最简分数适用。学生充分地发表见解,加以验证,通过对几个分数的判断,在解决矛盾冲突之中进一步健全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现在好了,那你觉得我们用这个方法判断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先要看它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的就要先约分,再把分母分解质因数。

师:好,我们下面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同桌互出3个分数,让对方判断。

(生兴奋地互报互说)

四、运用方法

提高技能

1.判断。

分母含有质因数5和7,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以美启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写出一道等式?你能写出一道方程吗?

等式

50+50=100

x+50=150

方程

x+50=150

x+x=200

二、以美导学:

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

(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

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第2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板书:x=50

x+20=50+20

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3、4组天平图。

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小组中互相说,汇报交流。

你能用等式表示第3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

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第3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能用等式表示变化前后的关系吗?

X+20=70

x+20-20=70-20

(5)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了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先在小组中说一说。

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x-25+2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x+18-18”呢?

2、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

解:X+10-10=50-10

……

根据等式性质

X=40

……

化简等式

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相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3)小结。

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检验……)

(4)完成试一试。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

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X-30=80

解:

x-30+30=80+30

X=110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

说说你的想法。

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

三、以美成学: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

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

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

……

根据等式性质

(1)写“解”

X=40

……

化简等式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和发现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互化。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概括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把小数化成分数。

2、把分数化成小数。

3、3把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要知道谁完成的个数多,可以比较哪两个数的大小?怎样比?

生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再比较。

生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请你选择一种比法,比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我们可以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可以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完成后汇报。

想一想,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生: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在后面加上百分号;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到15题。

四、总结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百分数和小数进行互化,同学今天学会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了吗?说一说怎样互化。

110

115

五、板书设计:

100

100

1.15=

=115%

110%=

=1.1

因为115%>110%

因为1.15>1.1

所以1.15

>

110%

所以1.15

>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读教材 把握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40

现在一些教师要上公开课了,就上网搜索几份教案,选取好的地方,拼拼凑凑。殊不知,“好”+“好”≠“好”,就如“龙头”加上“凤尾”变成“四不像”一样。浮于表面的东拼西凑,因缺少深层次地钻研,终究还是禁不起课堂教学的检验。那到底该如何备课呢?前些天,市小数脱产培训班的学员们要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我有幸全程参加了备课环节,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钻”进去

一节课能否成功,备课至关重要。如何备出高质量的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两种智慧:一是解读学生的智慧,二是解读教材的智慧。只有“吃透”学生,“吃透”教材,教学时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怎样才算“吃透”教材?记得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要读懂教材首先要学会“纵向”读懂教材。她提出:“一个一线教师,哪怕是刚工作的新教师,也应该在写教案前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知识点要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只有弄清了来龙去脉,知道了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所处的位置,才能整体把握教材。”教师“钻”进教材并纵向梳理,通晓前后,对知识脉络分布及学段要求都了然于胸,教师才知道要教什么,以及要教到什么程度。

二、“跳”出来

备课光有“钻”进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跳”出来,即跳出教材看教材。现在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同一知识点编写又有哪些不同?

1.在比较中发现“异同”

比较人教版、北师大版、青岛版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虽然都是教学同一内容,但是还是“同中有异”。各版本教材教学目标不同,呈现方式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教学课时不同,例题以及课后练习等都不相同。各个版本的教材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有相同之处: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几分之一发展到几分之几的;题材都是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激发学习兴趣;都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等。

2.在比较中引发“疑惑”

疑问(1):有一位细心的教师发现,人教版教材上面写:“男生有9名,女生有9名,男生和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都是9/18。” 于是她提问:“为什么教材上写9/18,而不写1/2呢?是失误,还是另有原因?”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教师猜想,写9/18是想让学生清楚看出一共有18人,每个人表演节目的机会是一样的,都是1/18,男生女生都是9人,所以可能性都是9/18。对班上的后进生来说,如果直接写1/2,就不容易看出是怎么得到的,教材展示了思考的过程。也有的教师猜测是编者搞错了,因为平时我们都要求学生分数能化简的要化简。最终,大家搞清楚了。苏教版是先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人教版是先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还没有学约分。虽这只是研讨中的一个小插曲,但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

疑问(2):有教师问:“为什么北师版‘摸球’游戏用的盒子都是不透明,看不见球的,而苏教版的袋子都是透明的,可以看见球的呢?”

北师版: 苏教版:

“透明”与“不透明”到底是哪种好呢?现实生活中,摸球肯定是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进行的。如果盒子是透明的,能看到球,那就无所谓“摸”了,因此不透明的盒子可以带给学生情境的真实感。但是,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让学生真正去摸球,只需要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去思考可能性,所以像苏教版那样,把袋子弄成透明的也是可以的。球什么颜色?有几个?一目了然。对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与直观的球相比,学生会更加喜欢后者,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思维。

3.在比较中不断“完善”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7篇

一、苏教版高中数学特色分析

苏教版高中数学是严格依据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标准》编写的,旨在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掌握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够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因此我们重点考虑了数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以及多样性,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接受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虽有一定的自制力,但仍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特点,根据高中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灵活教学.为此课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涵盖生活诸多方面,致力于促进我们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认识,以及其对数学本质的进一步理解.

另外,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以高中生已有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为出发点,旨在促进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改进,告别海量做题,死记公式等传统陋习,与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紧密相连,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更好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课堂设计与执行

1.关键是培养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的进行,新课程走进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教学,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围绕着新课程,一些老师有些束手无策起来,不知道怎么教才好,怎样既使学生掌握知识,课堂又不显得枯燥?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们的教材特色,深入了解教材,不仅使知识融会贯通,还要能灵活应用于课堂,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要做到这点,教师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关键,我们不能把知识硬灌入学生的脑子里.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情绪高涨,一方面是由于课业繁重,更重要的是他缺乏学习的兴趣.你不用奇怪为什么孩子对于游戏一玩就会,那是因为他感兴趣,注意力才会集中.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这就需要打造精品课堂.

2.课堂设计与执行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进行课堂设计与执行是关键.一节精品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高中数学知识,还要拥有一些教学技巧,才能使课堂生动多彩,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理论层出不穷,归纳来说,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主要有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学习两种,所谓接受式学习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这种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得到普遍的应用,而且弊端日显.这就需要我们相应的提高自主学习的比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质疑,自己解决,使学生在探索中,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爱实践的好习惯,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没有了责任,相反,这意味着教师的任务更加重大.不容忽视,数学的学习,特别是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对知识的连贯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但同样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怎样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巧妙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景的创设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合理创设,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

(3)开展多彩课堂

什么是多彩课堂,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做实验,智力大挑战等等形式.其中通过游戏教学是最好的形式,高中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游戏的方式,既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游戏方式多种多样,有数字游戏,填图游戏,数表游戏,概率游戏等等.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数学课堂,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三、教案分析

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也需要教师拥有灵活处理课堂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下面就通过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关于《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案来具体分析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该教师设计的教案的基本流程为: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温故知新,巩固练习;3.师生合作,共探新知;4.讨论探究,例题演练.该教师首先通过一则关于概率问题的故事,使同学们在思考问题中认识了什么是概率,而不是以往的直接讲授概念,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吸引学生的兴趣.

然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形式使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的概率事件,从而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了概率,也为下一步的师生共同探究打下了基础.

苏教版教案范文第8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