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二年级教案

小学二年级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1篇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 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 )

一杯牛奶重300( )

一个西红柿重250( )

一个鸭蛋约重60( )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 )

一个大冬瓜重10( )

一头牛重420( )

小明体重28( )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

2.1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 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__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2篇

1.传统对新形势的冲击

新课标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改革,新在思路、在内容、在目的,新课标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传输思想的重要课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提高素养,这是同传统语文课堂有所区别的。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2.学生性格突出

现阶段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当下“二孩”政策的颁布,很多这个年龄的父母都考虑要“二孩”或者已经有第二个孩子,此时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性格容易出现叛逆、不听话、以激进的行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又或者性格突然沉默、害怕、孤僻。学生的性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低年级语文教学本身也有义务为学生培养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3.学生语文基础不同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语文水平不同,有些学生上了早教班,在早教班和幼儿园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些学生按部就班,没有接触更多的知识,造成语文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拼音、字母、阅读等方面有的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还没学过,学生层次不同,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难易程度方面很难把握。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设置的十分合理,教学单元清晰,配图丰富有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和模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二年级上册单元设计来看,第一单元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景色,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第二单元是生活篇,教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目的,接下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则是从祖国和人生说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接下来又涉及社会,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懂得合作,保护环境为自己生活的地球作贡献。整册书思路十分清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顺序,通过教案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以轻松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比如讲秋天时,教师可以将课程选择在秋天落叶的时候讲述,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不同,什么叫秋高气爽、什么是大雁南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诗人描写秋天时的情感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电影,既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3篇

我们在第2期讨论了教案中的教材分析与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这期将深入探讨几个理论问题:(1)学情分析应包含哪些内容?(2)课堂教学目标的格式如何?应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制定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4)教学目标与教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大家议一议学情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三种假设:假设之一:课堂教学目标只与教材存在关联,与学情没有关系;假设之二:课堂教学目标与中等以上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相关;假设之三: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以照顾体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江苏苏州·凌志雄】:我的观点是:(1)学情分析应包括两大部分:①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即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班级水平、成熟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等进行分析。②分析学生的技能储备。即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新授知识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制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时间逻辑上说,学情分析是即时的,而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因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有了准确的学情分析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而教学重难点应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来确定教学重难点。

【江西南昌·胡敏】:(1)“假设之一:课堂教学目标只与教材存在关联,与学情没有关系”这个假设理念我不赞同。要完成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光需要对教材做好分析,同时也需要对所要授课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并分析,才能更好地做好课的设计,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2)“假设之二:课堂教学目标与中等以上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相关”这句话也不全面。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会有影响,但不能片面地认为与中等以上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相关,要知道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体育弱势学生,他们对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关注他们,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会造成良性的“蝴蝶效应”。(3)“假设之三: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以照顾体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赞同。体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是“弱势群体”,体育教师要多关注,由于他们基础较差,会有自卑心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更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有目的地将他们的目标降低,帮助他们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寻回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福建泉州·郑钦漂】:我认为,首先,分清三者主次关系即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有的放矢: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作为主体的他们,学情尤为重要,设计再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中学情,就犹如对牛弹琴,如果没有因人而异,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次,要把好脉。第三,教案文本应该追求底部深厚,中部坚挺,顶部开花。一份有份量的文本教案,不要面面俱到,唯有切合实际,专注关键,理清顺序,关注过程,重视结果,教学的最终领悟才能实现最大化。

【甘肃兰州·瞿学维】:我认为,学情分析就是任课老师多去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习惯、兴趣、班级的基本情况等方面,对备课和上课很重要。大的方面,有助于制定教学目标,细节方面,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去考虑如何分组?需要多少器材?等等。

【山东临沂·于松峰】:我的观点是:(1)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此年龄段的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男女生的差异、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接触程度、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等。(2)课堂教学目标:我们通常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来确定,确定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有明确地针对性与可测量性;在技能目标中,大致分两个层次,一部分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掌握程度,另一部分又会达到什么程度。(3)在全面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教材教学的重难点,有了学情分析与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准确地制定出教学目标。(4)教法与教学目标对应并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法既有导入、启发、辅助练习等,也有难点突破、提高动作技术质量的方法。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认为:(1)学情分析应包含:学生情况分析;学理情况分析;教学场地器材情况分析;教学环境情况分析;教学天气因素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本身情况分析。(2)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制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先,我们应该对教材的学理、教材本身、教学保障、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其次,依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学情分析。然后,制定教学目标,最后,依据教材教法来确定教学重难点。(3)教学目标与教法之间的关系:教材教法当中实质上涵盖了某个技能动作的正确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预设可能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所能采取的针对性、实效性纠错策略、教法建议。因此,教学目标在前,教学方法在后。先依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再选取出适合学生学练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教案编制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一、教材内容:乌龟赛跑

二、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50人

三、学情分析:小学生喜欢跑跑跳跳,这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其中快速跑就是其中一项热门的体育活动。它动作简单,容易开展,但简简单单的跑枯燥无味,可运用情境导入以及多种渠道设计这堂课,主要强调育心和育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注重强调如何让学生赛跑,使他们在形式多变的辅助练习中掌握技能,整节都是腿部活动,结合游戏(保龄球赛)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让学生享受体育,拥有健康。

四、教学目标:⑴运动参与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大胆展示自己;⑵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快速跑辅助练习,使9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跑的基本要领,提高学生的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⑶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快速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得到成功喜悦;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五、教学流程:集合情境导入摆臂后蹬跑胸前贴纸跑保龄球赛放松操;其中快速跑练习为:摆臂、后蹬跑、胸前贴纸跑:三个动作的要领示范讲解清楚,摆臂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击掌的节奏性锻炼学生的协调、灵敏能力;胸前贴纸跑是跑时将闪光纸贴于胸前,严禁纸掉落在地面,所以学生意识到只有拼命的跑才能不让纸掉落,以便来锻炼学生的跑速,但要强调学生跑时的正确姿势和安全问题。

【浙江省温州·项为人】:以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来看,不适宜进行后蹬跑教学,建议利用跨步跑或单换跳作为跑的辅助练习较为妥当。另外,正确的摆臂姿势只能通过走—慢跑—中速跑等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逐渐建立与掌握摆臂的概念与技术,而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实现90%的学生初步掌握,况且是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贴纸跑中早已忘乎所以了,还管什么正确的摆臂,跑得快就行。建议技能目标为:通过跑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跑的正确姿势,体验与感受快速跑的方法与乐趣,培养快速奔跑能力。

【山东·李登云】:我认为这个教案至少有5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快速跑不是热门的体育活动,很少人用快速跑去锻炼,采用慢跑的较多。其次,快速跑运动并不简单,要有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等,内容很多,每一项学起来都不是那么简单,以著名的飞人“迈克尔·约翰逊”为例,他的跑步姿势则非常的怪异,挺胸、撅屁股、梗脖子等,这是非常标准的错误动作。第三,保龄球对快速跑要求不高,换句话说,这个游戏对本节课的教材没有帮助作用。第四,单纯的摆臂练习和后蹬跑练习是专业运动员或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非常枯燥,建议换一种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方法。第五,学生贴纸跑,有的老师采用贴报纸跑,我在上课的时候用过几次,确实,学生为了不让纸掉下来拼命的跑,但是在跑的时候,学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纸别掉下来,采用各种身体姿势进行保护,这样就忽略了跑的姿势,导致动作变形。

三、初中教案编制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一、教材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保健》二年级教材。鱼跃前滚翻(第2次课);变向跑(复习)。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学校初二年级男生,二(3)班,共40人。该班男生特别喜欢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普遍较好,班级纪律好,集体荣誉感强,在鱼跃前滚翻第一课次后,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鱼跃前滚翻”基本技术动作,为本课次授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优美流畅,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学习变向跑提高快跑过程中控制身体、调整速度和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体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学练法

1.前滚翻练习,2次;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两腿有伸直过程。2.手撑标志线做远撑前滚翻练习3~4次;要求:双手远撑。3.教师示范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并结合图解,归纳、诱导、讲解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及保护帮助方法。4.学生在保护帮助下自由练习鱼跃前滚翻。5.跃过同伴平举的手做鱼跃前滚翻动作并逐渐过渡到穿越呼拉圈动作。6.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结合教师评价,组内讨论进行自我评价。选择练习难度,通过练习反馈进行自我调整。按照练习难度分为三组:基本完成组(A组)、达标组(B组)、创新提高组(C组)。7.请2-3名不同类型的同学示范鱼跃前滚翻动作。8.反应跑练习:背对或面对前进方向,从不同预备姿势开始,听信号转身跑2次。9.复习各种形式的变向跑:“之”字形跑、绕圈跑、折返跑各2次。10.变向跑接力游戏。

【河北石家庄·翟国胜】:我认为该教案有以下几个问题:(1)鱼跃前滚翻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多方面要求比较高,是否可以将两个教学内容调换一下位置,先进行复习内容变向跑练习,充分活动身体的各部分器官组织,再进行新授鱼跃前滚翻的教学;(2)技术是完成动作的方法,是理论,它与技能是有区别的,而技能是完成该动作的能力,所以说学生掌握的是鱼跃前滚翻技术,而不是该动作的技能;(3)教学目标定的高了。两次课让25%的同学比较熟练优美的完成动作,80%的同学能够完成鱼跃前滚翻,可能困难一些,因为每次课主教材的有效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因此建议在目标上降低一些,当然如果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远撑前滚翻的动作技能,达成目标可能容易些;(4)根据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原则,无论是远撑前滚翻还是鱼跃前滚翻,动力的来源都是摆臂前伸及下肢的快速蹬地,做鱼跃前滚翻的目的是假想越过障碍物及遇到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因此,可以借助跳箱的最上面一层或者折叠的小体操垫子。作者采取钻过呼啦圈的设计很好,也可以由一位或两位同伴在练习者前面手臂拉在一起,起到辅助与保护的作用;(5)教师把学生分为完成、达标、创新三个组别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考虑到技术的难度,练习中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分组过多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巡回指导,建议分为两个组即可,可以命名为达标创优组(基本能完成动作的同学或学困生)和勇攀高峰组(比较熟练完成动作的同学)。

【江西南昌·胡敏】:从上述教案部分内容看,课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设计还是较合理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翟国胜老师提出的“两个教学内容调换”我也觉得会好些。另外,有些学校由于垫子不多,在“学练法”内容中,要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在时间上会比较紧(关键是要看这个案例设计中器材的安排);在通过辅助器材练习鱼跃前滚翻时,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还有一些例如毛巾、书等也可以。安全保护和帮助非常重要。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认为教学目标与学练法应改为如下表述:

(1)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跳跃腾空前滚翻是区别于蹲撑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健身意义。②技能目标:5~10名男生有明显的高度和远度,同时滚动圆滑、流畅、动作轻松、协调稳定、姿态优美这样的优秀评价标准;3~5名男生能有跳起动作,同时滚动不够圆滑,动作不够流畅稳定、协调轻松和不够优美的合格评价标准;其他所有的男生有腾起的高度和远度,同时能具有圆滑滚动、动作轻松、协调稳定、姿态比较优美的良好评价标准。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艺术体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2)学练法:①兔跳接前滚翻,体会身体跳跃起、直臂顶肩的动作。②从高处向下做远撑前滚翻,体会手支撑与顶肩的动作。③越过红横幅做鱼跃前滚翻,体会蹬摆充分、身体腾起要有一定高度。④越过不同距离的鱼跃前滚翻,体会手向远处支撑。⑤组合动作:侧手翻—鱼跃前滚翻,体会身体侧向翻转与腾空、滚动的身体感觉。⑥向学生传授一下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现场示范、学生模仿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技能,保护者站(跪)立在练习者的侧面,一手托肩,另一手托大腿,帮助练习者缓冲、低头、前滚。

四、高中教案编制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一、教材内容

高中体育课(足球选项):学习脚内侧踢球、停球技术;教学比赛。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二年级足球班男生,共45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概念。

2. 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法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教法:(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3)学生练习,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学法:(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站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

(二)学习脚内侧接地滚球技术

教法:(1)讲解脚内侧接地滚球;(2)教师示范;(3)学生练习,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学法: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一人用脚内侧传地滚球,另一人用脚内侧接球,然后再练习用脚内侧接、传球,两人反复练习。

【浙江湖州·张万永】:我认为,第一,教材内容应改为“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这一点误区很大。第二,学情分析应结合“教学内容”来谈。第三,运动技能目标不够具体,是否能按照“内容、条件、标准”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第四,教法阐述相对简单,无法看出成效,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未作表述。

【浙江宁波·andychar】:这份高中足球选项课教案类似于我们平时上课的一份简案。总的来说思路清晰,简单明了。但没有明确本次课的课次,相应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笼统,没有突出本课次重点和解决本课次难点的教学策略。该教案细化了本课的学情分析,简化了该课的教法与学法。该课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观察、纠错辅导、学生反复练习,建议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学效果。既然该课是高中足球选项课,那么,最好能增加“课课练”这个项目,以便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第四部分的“教法”可改为“教学过程”,且每个教学步骤应明确相应的组织形式。

【江西赣州·廖全胜】: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思考:(1)学情分析那一段,后半部分可以不要,改成学生对足球学习情况的介绍。(2)教学目标中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可以发展灵敏性,加强合作。至于能不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靠某一节课来完成好像不可能。

【浙江金华·邵伟德】:该教案中“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的学法是:(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站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这个学法安排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练习1与练习2似乎颠倒了,应先进行“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后踢“固定球”;其二,这个技术中有三个分解的较为固定的技术关键:一是支撑脚离球的位置;二是摆动腿运行的轨迹;三是触球脚内侧的部位与球体的部位。就这两个练习能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吗?

【点评与总结】:在上期讨论的基础上,本期着重“学情分析内容;课堂教学目标的格式;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网路交流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了小学、初中、高中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老师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学情分析而言,有的老师提出了学情分析应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班级水平、成熟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学生的储备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新授知识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的老师认为学情分析应是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男女生差异、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接触程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等;还有的老师认为学情分析应包含学生情况、学理情况、教学场地器材、教学环境、教学天气因素;教师教学本身等方面的分析。以上观点主要的差异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若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情分析应包含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天气等,也就是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学情分析只指来自学生方面的情况。到底哪一种视角较为正确?我们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情分析若涉及的面太广,就会造成教案各个要素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从微观角度分析学情较为客观;其次,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应面面俱到,而要着重围绕与结合上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不能空谈,这样才更有针对性。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剪纸 问题 解决方法 高效

上《有趣的剪纸娃娃》公开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制作时会出现很多问题,使课堂变得混乱和低效。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以及保证高效的剪纸课堂,我在备课阶段,回忆并总结以往剪纸制作时,学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首先,要明确《有趣的剪纸娃娃》的作业要求,即:1. 基本要求:能用纸材剪出对称的娃娃形象。2. 较高要求:能用纸材剪出有装饰纹样的对称娃娃形象。3. 个性探究:能用纸材剪出有创意的装饰的对称娃娃形象。分三个递进的层次,可有效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有的放矢。

其次,要明确制作步骤及明确每步需要注意的内容。即:①先对折(注意四角对齐,中轴线将左右对称)――②画图案(先画外轮廓再画里面的装饰纹样)――③再剪(先剪外轮廓再剪里面的装饰纹样,注意不能剪断,剪纸是一个整体)――④最后贴(注意颜色搭配,美观)。此外,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完成,贯穿整个美术课堂的环保和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和安全意识。

再次,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设。虽然教材上的剪纸的步骤很清晰,但学生在制作时还是会出现很多意外的问题,比如对折的中线是斜线――左右不对称;或是画图案时没有考虑中线的方向,结果剪纸时发现图案居然被剪断了等等。这些会导致老师对剪纸课堂纪律以及课堂作业的生成缺乏控制。当然,我们可能会惊叹部分学生很聪明――一教就会,也可能会感叹有些学生真是有点笨――怎么跟着老师一起做居然还会做错!其实,学生的错源自于教师对学生剪纸作业各个环节的思考还不够周密。所以,教师要对各个有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提前预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提高剪纸课堂的效率及质量。

下面从各个步骤再细化,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一,折的问题,主要是折线偏离中间位置

解决办法:四角对齐,不能松动,用力按平中线。这个比较简单,一般同学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还有学生不懂,教师亲手帮忙示范解决最好。当然,发挥同桌之间互助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二,画的问题

有以下六点:1. 搞错中线的方向,使剪出的作品分成两半。解决办法:让学生注意中线的位置和方向,向着折出的中线(封闭口)画对称的一半娃娃形象。2. 画的人物太小。解决办法:鼓励学生画的人物要大些,纸张有多大娃娃的外形尽量画多大。这个问题需要老师经常强调,让学生逐渐形成构图饱满的“条件反射”。3. 人物不够夸张。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可以夸张或缩小头部或身体或四肢部分,从而使人物美观,且显得有个性。4. 装饰纹样不够漂亮。解决办法:里面的装饰要根据外形来设计纹样,可以是几何图形或花草小鸟等图案。注意根据外形特点来设计装饰图案的点线面、黑白灰的布局。注意剪下来图案面积(正形)与留下的图形面积(负形)要相当,不能正形面积明显大于或小于负行面积。可以用范作讲解,使美术的语言直观化和形象化。5. 设计的图案不能将剪纸作品“剪”断。解决办法:设计花纹时,要预设是否会将剪纸的中线剪断。剪出来的作品是一个不能拆开的整体。6. 寓意。这个比较难,老实说,书中的范例《抓髻娃娃》《刘海撒金钱》,我查看了参考书及网络资料后才对范图中的寓意有顿悟。所以要求学生单纯通过观察范例是不可能理解到这个层面的。因此我在备课时将这个知识点安排为以教师讲解为主,而且是点到为止的讲解,毕竟这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力是有限的。但是作为教案设计中三个梯度的作业要求,作业的最高梯度中提出“寓意或有创意”这个层次,以鼓励学生向着优秀的作品前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或推荐学生模仿书上《抓髻娃娃》《刘海撒金钱》的寓意设计一幅有创意的作品。其实,只剪一个对称的或有装饰的对称的娃娃形象,对学生似乎挑战性不够。这个问题使我在备课时有点纠结,很难取舍。讲,怕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又怕作业显得简单化。尤其在公开课上,学生优秀作业的呈现将是听课的同行检验授课教师课上得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基于此,我决定将“寓意”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感受为辅,再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它。具体做法是根据剪纸作品的名称如“刘海撒金钱”来提问:刘海为什么撒金钱呢?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公布答案――为了辟邪。争取有几个优秀的学生能够挑战并且剪出几张有点难度的作业,使课堂增色。在阅读《有趣的剪纸娃娃》的教学参考及浏览其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时,我发现他们在备课时,都存在忽略学生理解力的问题。如“抓髻娃娃”的寓意,有些老师直接导出“吉”字,要学生从剪纸作品中找跟“吉”字有关的图像,这个似乎有点勉强,学生看到“髻”字未必能够联想到“吉”,因为“髻”字是个僻字,一般教师都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够确认它的读音以及意思,更别提让学生联想到“鸡”的图像以及“吉祥”的寓意。更有意思的是,“抓髻娃娃”中鸡的图像不够形象,这“鸡”与“鸟”不相上下,这使学生的联想增加了难度。所以我认为教参的这部分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甚至我认为教科书的编排也有些问题。其实,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能够找到许多的《抓髻娃娃》与《刘海撒金钱》的剪纸作品,它们的图像各异但题材类似,其中也有不少以“抓鸡娃娃”为名的作品。因此我在反问自己:为什么专家当时没有采纳这些作品作为教科书的范作,而是选了“抓髻娃娃”这张作品,为什么呢?专家们难道没有考虑过“髻”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多么难理解吗?难道没有考虑过这个剪纸作品不是一次对折的对称图形吗?(原作是二次对折。)包括“刘海撒金钱”也存在这个问题,书上选的这个图像是个不完全对称的图像,而本节课最基本的作业要求是剪个对称的图形,专家为什么要编排这件作品在书上,这个有待商榷。《抓髻娃娃》与《刘海撒金钱》是我国传统剪纸中经常剪的题材,流传下来的好的作品不少。所以我甚至认为,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四册第15课《有趣的剪纸娃娃》中的范作《抓髻娃娃》与《刘海撒金钱》可以更换成两幅同样题材的、更加符合教材需要的、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两幅剪纸作品。

第三,剪的问题

主要有三点:1. 里面的眼睛以及细小花纹很难剪,剪刀不好剪。解决办法:告诉学生,有些剪纸作品需要用美工刀“刻”出来,剪纸并不是单纯的用剪刀剪,一幅复杂的剪纸作品可以用刻刀等辅助工具来帮忙。比如人的眼睛部位,十分细小,剪刀不好操作,就可借助美工刀或刻刀来刻。而美术课堂,教师仅要求学生携带了一把剪刀,有些学生甚至还是买那种塑料做的安全剪刀,那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可以从离 “眼睛”最近的地方剪一个口子,再剪(注意不能剪断其他装饰图案);同时,也提示学生,作品不需要太复杂,尽量避免用这种方法。毕竟用这种方法对作品有一定破坏,牺牲了作品的完整性,使作品不够美观,此乃下策。2. 边缘不够光滑。解决办法:减出的边缘要流畅,用剪刀时注意衔接刀的接口,不要剪得过快,剪快了,剪刀自然也衔接的不好。 3. 参考书提议先剪内形再剪外形,个人认为这个步骤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但先画外形、再装饰则是不用质疑的。

第四,贴的问题

主要有三点:有些学生用透明胶直接贴,不美观;将画了的一面露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贴在素描纸的边缘。解决办法:尽量使用胶水或双面胶,不使用透明胶,简约贴四个角就可以了,不需要贴得很紧,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贴正面(露出没有画过装饰图案的一面),这样更美观。最后,将剪纸贴在底色纸中间。另外,颜色的搭配问题也很重要,比如用红色剪的作品,最好贴在绿色、蓝色等对比色的色纸上,这样的视觉效果更好。其他,如黄色――紫色、橙色――蓝色。当然,基本上的色纸都可以配黑底,效果都不错。

第五,注意事项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5篇

一、教师要点拔

学生讨论,贵在畅所欲言,大家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是只用一个“好”字,或者“很好”来评价学生的发言,甚至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不置可否。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了,学生的发言只是自我旁白,长此以往,学生会自我欣赏,不注意品味别人的意见,当然也不清楚自己发言的质量高低,情感态度是否适当,更不用说内容的对与错了。所以教师的适时点拔很重要。

例如,一位教师做小学二年级的“乌鸦与狐狸”的公开课,教师在讲到乌鸦被骗的原因时,提出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试图用讨论教学法解决本课难点问题。学生很争气,大家一致认为,乌鸦被骗的原因是爱听好话。教师也认为学生抓住了关键,高高兴兴的用一句“大家说的很好”便做了总结,带领学生进行下一环节了。

笔者觉得,二年级小学生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确实难得,如果我们的老师适当地点拔一下,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乌鸦被骗除了狐狸的狡猾之外,就是乌鸦本身的毛病了,那就是自身原因。孩子们给的结论是:爱听好话。教师在这里问一句:“爱听好话是毛病吗?”讨论会热烈起来。因为我们,包括成年人都爱听好话的,爱听好话本身不是毛病。教师如果再提醒大家“奉承话”等不等于“好话”啊?这时的讨论将深入进行。因为“奉承话”是不符合事实的话,它不属于“好话”。这样一来,在教师的指导点拔下,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明辨了事理,真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讨论宜延伸

课堂讨论,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预设的话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当然是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下,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常常是问题解决了,讨论也随之终止。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会发生教者意想不到的问题,教者智慧性的处理,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让讨论延伸,在新问题面前显现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一位教师的思品课“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教者运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围绕“怎样才能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问题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认为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班委会,有人引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这一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点,赞同“班委会”的带头作用。

然而,我却觉得遗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样的名句被学生引进课堂,可能不在教师的教案预设之中,如果教者利用这一名句,将问题引申、延展开,学生的讨论会更切实际。由于动车组的出现,火车头的引领作用依然,但每节车厢的动力,集合成整体的驱动力,车头后的每一节车厢,不再是被动的牵拉,而是沿着车头引领的方向助推前行。所以,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积极向上集体中的动力源,都是践行者,没有旁观者。

三、分组应自然

在公开的示范课上,我们一走进教室,就看到为分组讨论早已摆好的桌子,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我觉得,分组讨论应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简单地追求一种形式。是的,学生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便于直接交流,能在面部表情上感知对方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力,让思维敏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所有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都适合分组讨论。就是一节课内至始至终进行分组讨论,也是不可能的。何况,大额班级,学生拥挤,正常的桌子都很难摆下,所以,分组讨论教学,桌子为分组而摆放,此形式不便操作,更不宜推广。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6篇

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圈套教材贯穿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的理念。从编者的话,到目录名称以及整理复习,处处围绕生活,时时体现生活,题题联系生活,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套好教材。下面仅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为例,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生活的。

教材共9个单元,1个总复习。全册教材共安排例题52个,其中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例题31个,占总例题的59.6%;练习24个,总复习1个,计习题198题,完全突出生活的习题共115题,,占总习题量的58.1%。两类题目总量中体现生活的习题比率十分接近,足见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正和邪习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动物、食物,水果、旅游、购物、劳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有的习题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还渗透了节约、环保、人文意识。比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例3:180+340= ,是以收集矿泉水瓶为例的;练十第四题渗透了预防眼睛近视的知识;练习十五第五题看图填空渗透了交通规则;万以内数的认识例6后的“做一做”第二题包涵了天文知识;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例子不一而是。教材的编写独具匠心,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现象融入到教材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共鸣感强。因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及情景,学生就会体会打生活中充满数学。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新课标下营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数学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终归于生活的道理。

一、了解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写贯穿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在备课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识实际,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使教案既不违背教材,又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认识克与千克,我就带学生到小商店里观察商品,盐500克,幸运方便面80克,味精有50克和100克,先让学生看,再分别掂一掂,但觉500克、80克、50克、100克有所不同,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到电子称上称一称,读一读显示的数据,这样学生对克与千克有清楚的认识,记忆与深刻。再比如:教学表内除法,我利用劳动课的分组,把一定数量分成人数不相等的组,让学生自己去分,学生兴趣盎然,边分组边思考,使学生体会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实践中我把握教材,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二、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为学生搭建学校平台:

学生的知识少,见识不多,许多东西有待他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去认识,教师相对于学生见多识广,但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了解也不全面。比如:我们一个同事在观看足球比赛时,看到两个裁判员在场地跑来跑去,她就问这两个人代表哪一队;当然这样的教师极少,但可以肯定地说:许多教师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甚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观察多思考多走走多问问。比如:新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中,有个问题涉及到“冰山一角”,还有个题目涉及到新疆吐鲁番的土坯房,许多教师都没有亲眼见过,只能根据题中的插图描述,不能身临其境地讲解,这一类的事例相当多,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多留意各种事物,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

了解生活是一个方面,了解学生是另一个方面,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课堂如战场,教师应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你对教材的了解,对学生的了解的综合能力。只有有了这种能力你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回归生活,应用实践,巩固效果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形成用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在学习过人民币后,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小商店购买小商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学习过图形后,我就让学生去用各种图案布置学习园地和教室;在学习过平移内容后,我就安排学生调整教室课桌,用最佳的方法快速移好位置……这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的方法我经常尝试,每次效果很好,不仅培养了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7篇

一、兴趣导入。提高教学效率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导入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将音乐作品的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生动地导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才会“长久不衰”。如学习小学二年级的歌曲《小小音乐家》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说:“同学们,今天我请了一位好朋友来,猜猜它是谁,我们听一听它在唱什么?”之后,笔者拿着一个钢琴造型的音乐盒上好发条播放一段很美的音乐,听完后让学生睁开眼,学生又好奇又兴奋,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后面就很自然的导入新歌内容。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如开门见山、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表演等,课的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对后面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体现出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使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高效。有效提问要注意目的明确、语言精炼,提问的时机要适当,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还可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意图来设计提问。另外,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低、中、高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使提问流于形式。

三、优化音乐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大部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来达到的。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设计有效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做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表现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音乐知识。如有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节奏练习。笔者课前一周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学生来当“小小乐器制作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沙锤、碰钟和响板,这些都属于打击乐器。学生奇思妙想、开动脑筋做出的打击乐器真是五花八门,学生在饮料瓶或者易拉罐里放进部分沙子或者吃的大米。封上口做成沙锤:有的用记事小本的硬外壳当响板,有的用小竹片做成响板:学生还带来了家里的玻璃杯当碰钟,课堂上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节奏活动。孩子们兴趣浓厚,很快完成了既定目标,设计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制作过程和演奏中得到了乐趣和满足。

四、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课上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有时候无需语言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多媒体的好处很多: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点,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的恰到好处的话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体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多用、滥用,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直达教学目标的作用。如:笔者在教研课欣赏教学《茉莉花》中,设计一节课听7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同名音乐作品《茉莉花》,如此多的容量在以往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笔者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课件中容纳了7首MV作品,有音乐有画面,教学中给了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尤其视频《申奥北京8分钟》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感受到了震撼,把整节课带到了,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上笔者的语言很少,只是简单的提问和引导介绍,学生通过聆听、观看、感受音乐作品,无需教师过多讲授学生自己就能领悟。

五、加强课后反思。促进教学效率

备好课不代表上好课,有时教案设计得很精彩,考虑很充分,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意,怎样避免或减少课堂上这些问题的发生,需要我们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同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后反思即在课后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失误、漏掉的地方,以及某一环节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学过程中突发的灵感等等,加以小结,一段话、几行字简要的记在音乐教案的“小结”处,以备下次教学的补就和更正,坚持课后及时记录反思小结,然后“则其不善而改之”,研究对策,找出突破口。音乐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是平行班,更容易看到教学效果,教师在一个班教学出现的问题解决改进后,在另一平行班教学,就会很快反馈出改进后的教学效果如何,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每一课的教学反思都是零散的,需要我们经常整理,认真研究总结,从中摸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通过总结――实践――完善,逐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第8篇

本册教材针对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本模块主要是学习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周末安排。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知道询问他人周末的活动,并介绍自己周末的活动,以及扩展核心句子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表述自己的周末活动。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能力目标:能用英语在生活中询问他人的周末安排。

情感目标:劳逸结合,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教学重难点:在恰当的情景中,询问他人的日常安排。

教学准备:单词卡、课件、调查表、点读笔。

教学流程:

Ⅰ、复习激活:

1. Say a chant:“Let’s play football...”

2. Greetings.

3. Revision and leading in

TPR activity: Play robot games. Listen and do. Look and say.

Ⅱ、感悟及导入:

Daily talk.

“Do you play basketball at th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让学生感悟新知, 并呈现句型,师生齐板书,学习句型。

III.任务呈现:

Today, we are going to use these two sentences to learn how to ask others’ weekend actives.

Our friends, Daming and Sam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t the weekend. Let’s listen.

Then tell me: “what do they do?” “Where do they play?”

Present the picture of Daming and Sam.

1. Listen and answer, “what do they do?”

2.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Where do they play?”

Present the phrase: “at the park”.

3. Learn and practice.

Ⅳ. 课文学习:

1. Listen,point and repeat.

2. Listen,repeat again and translate.

3. Read by them selves.

4. Read and act.

5. Work in pairs and act it out

Call two or three pairs to feedback. Then boys and girls read.

Ⅴ. 巩固操练:

Teacher makes up a chant: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play the flute. I read book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with the rhythm.

Students make it by themselves.

鼓励学习根据老师的chant,带着节奏自己编chant。

VI.运用核心句子,任务完成

1.Ask partners’weekend activities. Teacher sets the example.

T: Hello!

S: Hello!

T: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S: I play the flute!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T: I read books. Goodbye!

S: Bye!

2.Teacher wants to set up a weekend clubs. What kind of club

do you like? Help teacher to do a survey and find what you like to do at th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VII.总结:

T:What have we learnt today?

S:How to ask others’weekend activity.

VIII.作业布置:

1.听音,仿读第26、27页课文。

2.调查好朋友周末的活动。

板书设计:

Module 7 Unit1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play football.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选自《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三册第七模块第一单元。本模块主要是学习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周末安排。基于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认真研究,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做到:

一、对学生关注方面,我尽量面向全体。活动及问题的设计分层次,让基础弱的孩子抓实基础知识,而有能力的孩子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二、孩子能力培养方面,我多为孩子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结合本课话题,我通过开展同桌会话、师生对话、生生表演、即兴创作歌谣、生生调查等活动,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几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调查等方式,发展孩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如,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伴着节奏自己编歌谣,体验了学习英语和成功的乐趣。再如,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英语,与他人交流。既运用了语言又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