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蝉教案

蝉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蝉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蝉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亲近学生的课堂;发展式作业;教案资源库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但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主授、学生主受”的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应该对此加以改造和摒弃,使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行之有趣,行之有效浅谈几点启示:传统教育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把教育教学工作推向前途黯然的“蛮荒之地”。我也曾是这样的推进者,我因此而困惑。

课程改革如春风吹拂我困惑的心灵,唤醒我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在课堂上,我不再滔滔不绝,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老师的感受”,由教书育人的身份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如,教学《信客》一文时,通过简单煽情后,让学生自己独立研究: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信客撰写一份个人资料。包括给信客取名,说明取名的原因,概括信客最伤心的事,最高兴的事,信客最敬重的人并说明理由,拟写信客的座右铭等内容,先让学生独立研究,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最后班上交流,引导学生点评。老师不再大讲特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者。

1.发展性作业

新课程对作业也有新要求。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单元重点来设计作业。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有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展现了缤纷的四季,而综合性学习即是《感受自然》。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单元重点设计每课的作业。教学《春》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学习写作方法,课后作业则是让学生写一个片段,或写荷叶满塘、蝉鸣蝶飞的夏天,或写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秋天,或写冰天雪地、粉妆玉砌的冬天。而学习《济南的冬天》则重品语言风格,学完后则让学生收集描写四季之景的良言佳句。在学习《秋天》一诗时则重析诗歌意境,课后则让学生收集写四季的名诗妙词……在完成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已经悄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进行“感受自然”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不会感到手忙脚乱,更不会由于没有知识储备而迷茫。这种作业内容和方式,把学生量大而又无所适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业分解到每一课的学习中,不经意间就顺应“减负”要求,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真正萌发,从而爱上作业。

2.备课加减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寻找相关资料。传统做法就是将其抄在书上,或是抄在本子上,以应备课、上课之需。这种做法,费时又费力,有时为了寻找所需的资料,绞尽脑汁,结果却是不确定或一无所获。“新课程”除了储存了传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外,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教学资源,同时开发身边的现成的语文资源。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案,这样上课就会游刃有余。

我在近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均采用电子教案的形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即兴的教学内容,我下课后及时整理在该节课的教案之中,把课内外设计的作业,设计制作的课件以及反思收集起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样从初一到初三的周期,老师就不必为备课到处找资料,一片茫然。在教学某一课时,只需在自己的资源库里拿出该节课的相关资料,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求或加或减一些内容即可。这种一课加一课累积形成的,深深烙上自己教学风格的系统性教案资源,不仅减轻了备课负担,而且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然后再整合到原有的教案中,快速形成新的教案,提高教学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研究型的学生。因此,教师更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做研究型的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参考文献:

蝉教案范文第2篇

这份羞惭主要来自于对“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简单化的处理。

这种简单化具体表现为:(1)对情感的把握立足于文中直接言情的议论性语句上,而未将之和文章对荷塘月色等的描写有机关联,使得原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化特点未能很好呈现;(2)对写景佳句的赏析就句论句,虽也达到了“赏”的目的,但却限于修辞,是低层次的,孤立、割裂的,未将之和作者的“情”联系起来,使得语言的形式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实际分离。

发现问题后,我决定对原教案做修改。修改的基本思想是从批判性思维出发,深度解读,重构对文本的理解。

原处理

(一)“颇不宁静”

【依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二)暂时解脱

【依据】“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受用”为“姑且享用”之意,“享用”的姿态证明作者暂时摆脱了内心的“不宁静”。

(三)最终无法摆脱“不宁静”

【依据1】“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流露出寥落寂寞的情怀,可见“不宁静”重返内心。

【依据2】“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将采莲那份“热闹”“风流”“有趣”视为“福”,可见对其向往;“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淡淡不满和此时的孤寂感。是“不宁静”重返的又一明证。

现设计

(一)“颇不宁静”

【直接依据】文中议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从文本看,“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一种现实(“白天”)中“不自由”的感觉,言、行甚至思想都被约束着。白天里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不得不想的问题,现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间接依据】“幽僻”“寂寞”、略显“阴森森”的小煤屑路“很好”。

步骤:

1. 夜晚小煤屑路的特点:“幽僻”,“寂寞”,略显“阴森森”(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样一条“幽僻”“寂寞”、略显“阴森森”的煤屑小路“很好”?

原因:

(1)“幽僻”“寂寞”的路与他此时“颇不宁静”的内心相谐。

(2)路的“幽僻”“寂寞”正可使他获得“独处”的机会,从而获得无人约束的“做”“说”的自由。

【结论】

朱自清内心确有因“白天”中的“不自由”而带来的“颇不宁静”,这种苦恼既体现在文中的直抒胸臆里,也体现在他对“小煤屑路”的认可上。正因为现实中的这份苦恼,所以他需要“独处”,需要没有不自由感的“另一世界”。

(二)暂时解脱

【直接依据】文中议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间接依据】荷塘月色呈现的意境特征。

步骤:

1. 把握文中两个主要意象——荷与月的形象特点。

(1)风姿优雅

【依据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将荷叶细杆、叶面圆而铺展的形象喻为“亭亭的的裙”,让人联想起芭蕾的曼妙优雅。

【依据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叶子的“更见风致”是因为水的流动带动荷叶摇摆,这使叶子摇曳生姿,款款动人。这一笔很是精彩,水“脉脉”含情,叶不负“恩泽”,更为美好动人。

(2)娇美清丽

【依据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写出了开放的荷花柔软妩媚的姿态;“羞涩”表现了含苞欲放的荷花少女般的娇美。

【依据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和“星星”均为发光之物,“刚出浴的美人”皮肤细腻润泽,博喻刻画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花骨朵和盛开的荷花色泽莹润的特点,使月下荷花的形象分外清丽脱俗。

(3)朦胧淡雅

【依据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香”是“清香”;量为“缕缕”而非“阵阵”;其美妙又如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若有若无,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笔下的荷香无疑是淡雅宜人的。

【依据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色赋予了花、叶朦胧的美,呈现出梦幻般的特征。

小结:

在作者笔下,荷这一意象具有风姿优雅、娇美清丽、朦胧淡雅的特点。

(1)幽静恬美

【依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和流动感,而“静静地”又将这种“动”置于绝无声响之下,此时动而无声的清澈月色呈现出的是一种静谧的幽美。

(2)柔和朦胧

【依据】“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朗照”则过于明亮;有云,但又用“淡淡”和“满月”去中和,这使月色在分寸上“恰是到了好处”,柔和朦胧,如“小睡”般“别有风味”。

(3)优美和谐

【依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以小提琴名曲富有变化而又和谐优美的旋律喻因为月色的“不均匀”而带来的光影之优美和谐。

小结:

在作者笔下,月这一意象具有幽静恬美、柔和朦胧、和谐优美的特点。

2. 结合意象特点把握荷塘月色的意境

问题:文中荷和月这两个主要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意象 荷—— 风姿优雅娇美清丽朦胧淡雅

月—— 幽静恬美柔和朦胧和谐优美

幽美、恬静、朦胧、柔和的意境

3. 通过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问题:由荷塘月色幽美、恬静、朦胧、柔和的意境特征,可知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文中的景、情关系可理解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从荷、月的意象特点及它们共同营造的意境看,作者当时的内心应该是宁静、平和、喜悦的,只是这喜悦和景的柔和朦胧一样,是“淡淡的”,但“颇不宁静”毕竟是远逝了。

【依据】

王国维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已非纯粹的自然之景,而是“着我之色彩”的景,所以,荷塘月色的“色彩”便是作者情感的“色彩”,景与情应该是交融统一的。

意象是表意的物象,是主观之象;意境是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氛围。袁行需先生曾简明地闸释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由此可见,依据对意象、意境的体味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是可靠的,两者是相融相谐的关系。

【结论】

荷塘边、月色下的朱自清在自然美景中的确得到了暂时的解脱,收获了“淡淡的喜悦”。他“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暂时逃离了那个让他“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

(三)最终无法摆脱“不宁静”

【直接依据1】文中议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的世界是一个静谧优美的世界,我“受用”着那份安静及和谐;现实世界是喧嚣的“热闹”,但这个世界里的“我”拥有的只是“什么也没有”的寥落寂寞的情怀。

【直接依据2】文中议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无福消受”既因为年龄早已不是“妖童媛女”的年龄,更因为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里,早已找不到这样的嬉游之所。

【间接依据1】“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阴阴”与“一团烟雾”虽也表“朦胧”之意,但用词不再具有先前的美感,带给人更多的是昏暗的感觉。可见随着作者逐渐离开荷塘的步伐,回望中的荷塘之景也在作者心中、笔下生出了变化。

【间接依据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隐约的远山应是美的,但“只有些大意罢了”却表达了“不足感”。梦的世界里有的是“月光”,现实世界里有的是“灯光”,与其说是灯光“没精打采”,不如说是走向现实世界里的朱自清变得“没精打采”了。

【间接依据3】“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美少年、美少女、美酒、美景,“恐”的是花“沾裳”,“畏”的是水湿裙。不得不说,《采莲赋》所描写的场景充满了风流热闹的暧昧色彩,这里没有成人的烦恼,只有少年、少女之间涌动的情意。这个世界和荷塘月色一样,也是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是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梦的世界。

【间接依据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对比之前“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中对流水“脉脉”的赞意,此时却变成了直截了当的“是不行的”,情感的变化已是再明显不过了。

【结论】

随着回家的步伐,朱自清离那个曾带给他淡淡的喜悦和短暂的超脱的梦幻荷塘越来越远,“不宁静”重回心头,沮丧、怅惘、寂寞、叹息成了他内心的主旋律。这种情感又附着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树色、远山、灯光),耳朵所闻(蝉声、蛙声)与心中所想(采莲的世界)都被这种情绪影响,他又成了现实世界中一个“不自由”的人。

反思

此次教案的修改,我的立足点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作者情感的把握问题。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基于这种思维特征的批判性阅读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质疑、思辨、建构。

按照这种思维的要求,我不得不问自己几个问题:

(1)既是写“荷塘月色”,为什么要花一个段落写那条小煤屑路?这条路和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有关联吗?

(2)何以见得他在荷塘月色中获得了暂时的超脱,仅仅凭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又凭什么说他最终无法摆脱“不宁静”?仅凭“蝉声”“蛙声”和“无福消受”这两处单薄的议论吗?

当我做这样的思考的时候,我发现,将文本中的景与情割裂分析是完全不恰当的,因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藉文中占据主要篇幅的景物描写找到答案。

批判性阅读中的“质疑”指向的是是否“决定相信什么”,就《荷塘月色》而言,就是——我是否该相信作者的情感如他所说的那样。质疑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缺陷,也包括寻求理由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批判性思维既是否定性的,也是建设性的。现在的设计绕了一个大弯,但最终有力地证明“他的情感变化的确是这样的”,虽然结论和原处理一样,但是中间过程却大相径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作者情感被有机联系起来;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被呈现出来;而作为诗人的朱自清的散文,其诗化色彩也逐渐被清晰化。

批判性阅读中的“思辨”指向的是“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就是运用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结合合理的想象、联想,对问题进行富有逻辑性的缜密分析和推断,这个逻辑思考过程在现设计中通过“直接依据”和“间接依据”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经过逻辑的分析过程后,读者最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建构”,它是质疑、思辨后形成的见解,是批判后的否定或肯定,是解构后的重构。就《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描写而言,如果进行逻辑分析后无法获得和议论表白一致的内心情感,那文章的抒情就变得“可疑”,或者说文章的艺术水准将因情、景的不谐而大大降低;反过来,逻辑分析之后,如果我们收获的是对原文情、景高度融合的认可,那么这种重构将比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抑或直接通过议论浅层次地把握作者情感深刻得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蝉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束缚

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说,教学评价机制依然陈旧,闭卷考试尤其是高考仍是评价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高考改革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从指导逐渐由双基观向智能观、素质观转化,命题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②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材料解释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又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但是,从课程改革提出的历史教育目标体系看,仍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很难在这种考试中体现(高考改革中虽然也努力想体现它),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更是难以被这种终结性评价容纳。

从现有的考试模式来看,传授式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传授式教学可以减少探究教学中的试误阶段,从而提高知识传授和能力(从当前考试评价看,主要是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效率;其次,传授式教学最能适应班级授课制,从而能有规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需要分层教学,甚至个别化的教学,教师势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指考试主流的分析思辨能力)方面会提高教学成本。虽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但就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他们承受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压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从学校和社会评价的主流形态看,其投入和考试成绩的产出是不相匹配的。

自从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后,一部分学校(从总体来说占少数的)也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方面,当然这不是主体。即便这样,多数学校仍然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否得奖作为评价依据。笔者所在学校规定,凡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按成果获奖的等第给教师加年度教学业务考核分。显然,这仍然曲解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体验的本意。这种评价有两大弊端:一是成果的不真实,许多获奖的成果,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而且是完成这些课题的主力。二是课题选择主要考虑能否获奖,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届学生做了,第二届教师就不愿去鼓励和辅导了,因为评奖时不太可能把奖评给同一个课题,而事实是,不同届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现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是有关地方文史的课题,这实际上是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学生作调查、访问等学习形式,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一个地方、几个学校,几年下来,这些课程资源如果不把它当成“可再生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地方课程资源的“衰竭”。

二、学校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限制

从当前主流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看,高中历史课程仍是适合传授式教学。一般而言,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和教案、听课和“教学比”,多数学校在这些环节的管理中,手段比较传统,操作比较机械。

如教学计划必须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次序,全校统一(从学期看常常是全区全市统一,这既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也是地区统考的要求),许多学校要求同年级教师每周学进度,这就制约了教学个性的发展。因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常常需要突破章节和课时的界限,不完全遵照教科书,而是“运用教科书”,所以这种管理也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尝试。从备课和教案的环节来说,很多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本,要求备课本必须手写(防止对旧教案和他人教案的复制,当然也带来了大量重复劳动),要求每一课时一个教案,包括机械的几个部分。笔者在教学探索中运用“教学布白”,把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留一点给学生”,有的章节详细分析,有的章节以自学为主,但是从学校的要求看,那些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章节也要求有详尽的教案,如果只有几个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是几个注意点,那么这一部分的教案就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分组、布置任务等这些教学准备工作就不被学校确认为是备课的内容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是这样,但总的来看,量化、机械、物化、统一仍是当前教学管理的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探索。

三、大班额对探究性学习的制约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当前高中阶段的班额在50―70人之间,60人上下最为普遍,无论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城市,还是一些农村学校,班额在50人以下的不多见。大班额当然能提高一些教育效率,尤其是传授式学习,天然与班级授课制相适应。但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这种大班额的消极面就非常明显了。

笔者在所任班级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包括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学习班额影响较小,而课堂小组学习就遇到了问题,笔者的做法分以下步骤:确定学习小组―确定问题―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评。有时候略去课前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讨论。

开学初就在每一班级中建立历史学习小组(分组办法略),每一小组5―6人, 分10个左右小组;或每小组8―9人,分6―7个小组,根据具体的班额决定。但从讨论的要求看,显然不能超过8个小组,也就是说,小组成员多在7个以上,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直接管理的人数不能超过7人,而我们的学习小组常常是7人以上。就教师来说,班级学习小组在7―8个,从历史教师任课情况来说,几个教学班加起来超过20个小组,教学组织的效率不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很难了解每一时段中各小组讨论学习的状况,这样就很难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他们合作、探究、讨论的情况缺乏了解。小组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也由于班额太大,人数太多,不容易实现,很多时候不少小组没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具体到某一个学生个体机会就更少了。

四、历史学科教学时间的限制

国家课程方案对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从总的情况来看,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时间周课时一般在6节以上,物理、化学一般也在4―5节,这样就使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时间被挤占,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不仅如此,从多数学校的情况看,为了让学生能适应考试的要求,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是安排高考科目的教学,就是学生自修和作业。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用于历史学习的时间很少,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势必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时间,这在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下来实现是具有很大困难的。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中不像语数外一样受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教学时间的限制就更明显。在很多时候,我们组织学生的课外调查、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探究也使一部分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学生就可能承受来自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压力,历史教师也会承受这种压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花这么多精力不值得”,这是很多学校领导、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观念,历史教学就生存于这样尴尬的夹缝之中。

总的来说,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教学时间有限,而探究性学习要深入而不流于形式、流于表演,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也要较长时段的教学时间,这对授课时间有限、班额又比较大的现状来说,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探索和自我改造总是艰难的,历史教师将面临着更多的困惑。但是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历史教学又必须走出简单传授历史知识的困境,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教师必须迎接挑战,实现历史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蝉脱,创造历史教育的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师面临的是艰难的突围。

注释:

①李岚清.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江编.团结出版社,2001,7:48.

②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0.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魏国栋,吕达主.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蝉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

(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三)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从教师角度谈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改变以往教师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积累足够多的古诗词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知识功底如果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深入和精准。教师必须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从整体上掌握古诗词理论系统。

2.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之外,还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由于古诗词内涵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更好地解读诗文。

(三)创新诗歌策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图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些许兴趣和想象空间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辅助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导入阶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图片、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图片,把学生带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选取电影《赤壁》的优秀片段辅助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受到限制,往往只能指导学生去分析特定的诗词,使其掌握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然后课后自己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搜集资料,补充课堂上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其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情景描写,里面有“寒蝉”、“长亭”两个意象,教师在解释完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搜索含有这两个意象的古诗词,分析“寒蝉”、“长亭”两个意象在其它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象征意义。这个搜集的过程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就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从这一活动中,更加深入的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蝉教案范文第5篇

        一、解放思想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观念变了吗?理念换了吗?尝试得怎么样?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收获是解放思想,我们解放了吗?当我们在解放了自己的同时,又解放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高效课堂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中的创新

        1、传统课堂是目中无人,高效课堂是目中有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因材施教,就是目中有人。

        2、平庸的教师讲述,好的教师解释,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威廉·亚瑟·伍德

        3、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叶圣陶

        4、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夸美纽斯

        5、陈鹤琴认为,儿童心理有七个特点: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小孩子是好奇的;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

        6、“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说。陶先生把世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结果把学生变成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是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不好,第三种最正确。  

        7、魏书生认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有的学生获得较多的机会,掌握了方法,便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也有的学生遇到包办代替过多的教师,被剥夺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当然弱。

        结论是: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那么,只有走进高效课堂,才能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三、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对应的是预习、反馈、展示,学习方式上是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预习不是传统课堂上的自学,它的要求是,学生围绕导学案开始自学、对学、群学,一般不对预习环节做时间要求,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要尽量自学。预习之后是展示。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人把高效课堂称之为“展示课堂”。高效课堂十分重视展示,我们一向认为“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谁都别轻视展示,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从操作技巧上说,展示又分为两种,小展示、大展示。小展示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同学要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在黑板上写出来,而教师要根据在展示中暴露的问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的“大展示”。大展示其实是和反馈连接在一起的,反馈当然不是考试,反馈甚至都无需教师去亲自完成,具体做法是,以对子为单位,两两之间相互测评、修正,然后整理导学案、整理纠错本。 

四、高效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唯教”为“唯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唯师”为“唯生”,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唯”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要变“二传手”角色为教练,让学生上车,练车,大胆上路,才能练就真本领。

        五、导学案的制导作用

导学案要体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渐进化。导学案承载了“育人”与“会学”的诸多功能。导学案不是习题集,学生学法的“学步车”,是到达能力目标的导航仪,是驶向终点的方向盘。

        核心是“三学”:学生、学情、学法。

        六、高效课堂抓手:小组学习

        小组长就是小老师,小组内部分aa\bb\cc三个层次,一个小组6—8人,相对独立,互相竞争、对抗、质疑。磨刀不误砍柴工,师生都习惯了,也就不存在教学进度问题了。

七、教师如何主动“主导”

        师退生进。教书好比开汽车。点燃激励是点火,方向盘就是导学案,课堂环节流程是离合器,刹车就像达标测评。“抓两头,放中间”:“放”是“把学习交给学生,把责任留给自己”;或者是“垂帘听政”,围绕“四主”:学案主导、学习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

        教师责任体现在“盯、观、跟”:盯的首先是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观的是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跟,跟踪进度,跟踪效益,跟踪发展。

        要引导学生用好学习三宝:双色笔、活页夹、纠错本。

        八、测评是了解学情的工具

        一切教学的起点是什么?是进度、计划、还是教案?不对,是学情!脱离了学情的教学,要么是自言自语,要么是浪费时间。测评既是考察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是寻找和查看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对学习情感和精神成长做出验收。但测评不是考试,是“通过学会,然后会学,体会乐学,生成创学”这个过程,掌握学情,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到高效课堂“四维目标”的跨越。所以说,测评是了解学情的工具。

        九、好课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

        而三个度的重要分值取决于课堂氛围、参与度与达标率。具体到一节课,要看三效:效率、效益、效能,也就是说看投入、看产出、看能力增长了多少。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这是一节好课的标准。

        十、模式必不可少,创新是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形成的

        最简单、最高效的高效课堂模式:“五步三查”。这套模式和“按电钮”差不多,亦和“傻瓜相机”一样操作简单,你尽管按动电钮就行。

        第一步,学案自学。让学生找出学习困惑,而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让学生围绕困惑进行对学,群学;

第三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而教师“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而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蝉教案范文第6篇

一、利用偶发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教例: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发现学生无精打采的,还总是有意无意地去看窗外飘着的雨丝。我想:不如带学生去欣赏雨景,或许能调动题目的兴趣呢!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下,尽情地感受着这细雨所带来的美妙享受。半小时后,学生们回到了教室,兴奋地交谈着各自的感受,笑着拿起笔在草稿本上写了起来……

解读:

这节作文课我没有照预设的教案去上,而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赏雨。学生们动用多种感官,得到了真切的感受。还有比这更好的教材吗?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如果能机智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案,适时引领,让学生思维碰撞、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教学契机,因势利导

教例:

在学完《螳螂捕蝉》后,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吴王的大臣也太窝囊了!怎么不敢站出来劝他呢?难道没有一个大臣是忠心耿耿的吗?”见此,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分析。学生静心默读后积极发言。一个说:“我从‘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看出大臣们也曾努力过劝服。只是吴王很固执,下了死命令。”另一个接着说:“我从‘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中得知,如果大臣们不顾吴王的面子,极力劝阻吴王,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又一个学生振振有辞地说:“你们看,连吴王身边的少年都能想办法智劝吴王,由此可见大臣们更是忠心耿耿了。这从侧面反映出吴王身边有一个能团结、有远见的智囊团。少年能劝阻成功是因为他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啊!”

解读:

民主和谐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自主质疑的现象。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认知冲突,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案例中我抓住学生产生的问题资源,经过激励、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把握住了教学契机。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研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单边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边活动。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然后通过有效地引领,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集体的交流来探究、释疑。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大脑积极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让智慧火花尽情闪耀,在激烈的探讨中让见解更加深刻、理性。

三、调整教学策略,培养能力

教例:

在教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

师:(出示课题《滥竽充数》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故事呢?

生:陈老师在一年级时就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以后,我在学习和劳动中有偷懒、充数的情况,陈老师就会搬出这个故事来教育我。我听了四年了,耳朵都起老茧了!

师:你懂这个成语了?行,你可以当老师了!那就请你讲讲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将信将疑。)

师:要想当老师先要读好这个故事。然后你就可以联系陈老师教育你在学习和劳动中偷懒、充数的例子来讲讲这个成语的意思。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学生确信后,兴奋不已。他认真准备,课上得还真有模有样,其他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解读: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是存在着差异的。利用这一差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用“让学生当回老师”的策略,让这些先懂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样做,也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蝉教案范文第7篇

【小学禁毒主题班会教案一】活动班级:xx

活动主题:远离 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

2、了解什么是、它有什么危害。

3、通过小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提高拒毒防毒意识,远离,塑造美好人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吗?不知道也没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它有哪些危害。 板书:()

2、看了这两个字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课题展开

1、什么叫?

是我国的习惯性讲法,这里指的,不包括砒霜、敌敌畏、氰化物等可直接致人于死亡的剧毒药品,是特指出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品。而国际上习惯称之为麻醉品、精神药品的滥用。*

从上面这段话中,你们感觉是一个怎样的东西?

2、的种类: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的危害 成瘾性——吸毒成瘾者,对产生生理和

心理上依赖,从此沉溺而不能自拔。

摧残性——专家告诉我们:吸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生命透支”。吸毒严重损害人的脑、心、肺、肝、胃、肾等器官,抑制各种内分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破坏性——吸毒者为了支付昂贵的费用,将家产卖光,导致家庭四分五裂,妻离子散。

诱发犯罪——吸毒普遍导致心理变态、道德沦丧、自私冷漠,人性泯灭,为了能购买,吸毒者不惜一切手段铤而走险、盗窃、杀人、贩毒,无恶不作,严重危害社会安宁。

传染疾病——吸毒者传染疾病的途径主要是共用注射器和。吸毒者体弱抵抗力差,静脉注射消毒不严,传播的除细菌性内膜炎、急性肾炎、病毒性肝炎、一般的性病外,最可怕的是艾滋病。

4、的成瘾性

有一个初三年级的学生,为考个好高中,每天学习、复习到很晚,感觉很疲劳。这时,有人拿来一点“白粉”,告诉他:“吸了这个就能精神百倍。”孩子信以为真就吸了。结果,没有几天便染上了毒瘾,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身体也全跨了,最后他没有走进理想的中学,而是进了戒毒所。一个年仅14岁的吸毒者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没有人告诉我有多可怕,我认为吸毒和吸烟一样。”有一名年轻的医生,接触了很多吸毒者,对他们既憎恨又不解,他认为:凡事都能戒断,戒不成是因为没有毅力。他要以身试毒,为他人作出“榜样”。没想到,他吸食后,同样戒断不了,成了海洛因的俘虏。最后,他自杀了,留下一句话:“别学我!”有一个年轻人吸毒成瘾,很快就家徒四壁了,为了能继续吸毒,他先把海洛因白送给邻居四个

12岁左右的孩子品尝。四个孩子上瘾后,每次不得不从他那里高价买,而那个年轻人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满足了自己的毒瘾。 听了以上几个故事后,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生自由讨论后,进行发言总结。

5、的防范 那我们应该怎么防范呢?如果周围有人在吸食呢?

(1)直截了当法----坚定直接地拒绝引诱。

(2)金蝉脱壳法----根据不同情况找借口委婉拒绝。

(3)主动出击法----立刻提出反建议。

(4)秘密报案法----寻找机会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者秘密拨打110报警,民警叔叔会迅速给予你帮助。

(5)及时告知师长法----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一定不要被他们威吓住,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三、总结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禁毒斗争,提出“有毒必肃,贩毒必惩,吸毒必戒,种毒必究”的方针,采取一系列“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四禁并举的措施,种毒、制毒有罪,贩毒、吸毒违法。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远离?”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的知识及防范措施,也知道了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发现有人吸毒,以现有犯罪时,立即举报;为了自己的健康,这了家人的幸福,为了社会的安定,请你远离,珍爱生命。

【小学禁毒主题班会教案二】一、班会目的

1、学会自我保护,培养禁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学生广泛宣传的危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抵御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幸福、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的大事。使每个学生真正做到热爱生命、拒绝,关爱未来,从知毒、恨毒,到自觉防毒、拒毒,提高对的防范能力。

3、使每个学生能清楚认识到“远离”从而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这样,未成年人依靠法律武器坚决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社会稳定局面贡献一份力量。

二、班会准备

1、请同学收集有关知识的文章,从网上收集禁毒资料;了解我国xx深圳的禁毒形势。

2、历史片(近代史上禁烟宣传资料、有关的图片以及物质结构剖析它对人类的危害性)

3、 影片(《东方110》:缉毒警察大队如何擒拿贩毒团伙的现场纪实)

4、 小品表演排练

三、班会过程

(一)了解。②当前禁毒形势。③高中生要有怎样的禁毒意识?

(二)讨论①:为什么说选择就是自我毁灭?

(三)演讲、小品介绍:吸毒的危害

1、吸毒对人体的危害:

对人体的作用首先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是影响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功能,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吸毒者或其配偶生下畸形儿、怪胎屡见不鲜。吸毒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这些人往往面色蜡黄、身体消瘦、嘴唇焦黑、神色漠然。严重的则丧失劳动能力,以至日渐衰竭而死亡。吸毒者多数命短,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吸毒者还会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的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2、吸毒对家庭造成的危害:

吸毒导致大量的家庭悲剧,一旦家庭中出现一个吸毒者,就意味着贫困和矛盾围绕着这个家庭,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首先,吸毒耗费大量钱财,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靠变卖家中财产换取,致使家徒四壁。一些丧尽天良者甚至卖儿卖女,逼妻;其次,吸毒会导致婚姻死亡,家庭破裂。因为一个人一旦染上毒瘾,就会失去义务或责任观念,做丈夫的不能尽丈夫的职责,做妻子的不能尽妻子的义务,最终必然导致离婚。再次,吸毒危及下一代。怀孕妇女吸毒将严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有的致使新生儿先天畸形或染上毒瘾。

3、吸毒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由于走私和贩卖有着惊人的利润,黑市海洛因的价格比同重量的黄金价还要高得多。一个吸毒者每天要消耗0.5-1克,这样每月的费用最低要在几千元以上,这是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为了维持的消耗,出路就只有去贩卖或者通过从事盗窃、抢劫、等手段来获得购买的费用。其次,吸毒之后,吸毒者的正常人性的束缚和对法律规范的敬畏消失了,他们觉得精力充沛,热血沸腾,或是在一块鬼混,或是出现精神失常,会去打架、抢劫。再有,由于的贩卖都是成帮结伙的,吸毒者也只有加入他们的圈中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这就导致犯罪团伙、黑社会的形成。这种由粘合在一起的黑社会必然是刑事犯罪集团。并必将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吸毒传染各种疾病:静脉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的吸毒方式,最容易传染各种皮肤病、性病、爱滋病,据统计,吸毒者因使用不洁注射器。而被感染乙肝或丙肝的,感染率高达22%和68%,截至1998年3月,我国检测发现9970例爱滋病感染者,其中66%是使用不洁注射器的吸毒者 。

讨论②:怎样在挫折、压力和诱惑面前做出正确选择?什么是药物滥用?

60年代中期,"药物滥用"一词开始普遍采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的定义,"药物滥用"是指持续或偶尔过量用药,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实践不一致或无关。具体说即(1)不论是药品类型,还是用药方式和地点都是不合理的。(2)没有医生指导自我用药,而是这种自我用药已经超出了医疗范围和剂量标准。(3)使用者对该药不能自拔并有强迫性用药行为。(4)由于使用药物,往往导致精神和身体危害以及社会危害。在我国,较通俗的说法,"药物滥用"即吸毒。目前我国的"药物滥用"(吸毒)现象也已经抬头,并不断发展蔓延。

蝉教案范文第8篇

一、对园本课程的认识

园本课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新一轮幼教改革中颇为人所瞩目的一个热点。所谓“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这个“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应该是在落实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而且符合本园实际,带有本园个性色彩的课程方案。其中包括自己清晰的课程理念、可操作的课程目标、有本土色彩的课程内容、有效可行的实施形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和较完整的课程评价等,是一种带有明显探索色彩的课程实践研究。

二、园本课程的内容

园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应是包括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有关落实课程的具体问题,例如:我园在确定了走花园式特色的办园方向后,开始引进有关花园式课程教案,比如:“有趣的西瓜虫”、“认识黑心菊”、“认识荷兰菊”、“坚强的白蜡树”、“树上的蝉”、“油菜花”、“蚂蚁和蚜虫”、“小蜗牛”“我给小鸟安个家”、“认识月季花”、“好吃的花生”、“认识国槐”、“不怕冷的冬青”等。确定了花园式教育特色的总目标,并且对花园式教育课程的开发、内容的确定、实施的措施、可行的策略以及评估的依据等也做了一些探索,力求形成以各种花、各种树、季节蔬菜、季节昆虫等为主要特色的园本课程。由此而言,园本课程的构建,它具有一个系列性体系,不是一个教案,也不是一个单一活动的讲义,它应当具备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1.教育理念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课程实施 5.课程策略6.课程评价。因此,我认为,在研究上要避免出现单一、零散等现象,要体现出“园本”的针对性,要反映出“课程”的系统性。例如:在认识课程的实施中只重视教法、手段、知识的研究,而忽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幼儿品德的形成,忽视教师创造性的开发课程,忽视和科研的结合,就不能形成一个课程。我园教师骨干张娜老师到上海学习带回来的经验给了我们启示,产生园本课程就要寻找突破口,要敢于创新,走“人无我有”的改革路子。

三、教师也是园本课程的收益者

当一个园本课程形成了,可以推广了,这个老师已经是集资源开发、学习、实践、研究、实施以及培训之大成者了。完全有助于她提升全面素质,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了。

在课程园本化中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理论专著中学习一些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观察、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但学习之后还在于创造性的运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创新,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以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以科研为先导来推动园本课程的创建。

笛卡儿曾经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借用他的话,就是“我研究,所以我存在。”研究是教师发展的标志,是支撑生命价值的基石。

三、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做一个勤于实践的实施者

在实施中尝试方法开发课程。课程园本化,教师愈来愈拥有课程设计权和自,教师的自由已经大到可以由自己决定教学需要哪种课本和哪些教学资源,幼儿园给教师的只是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在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平衡、扩充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思考活动的延伸,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同时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其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应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然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最后,在成果的表达上,要追求实践风格,采用“故事研究式”,或者说是叙事式,只有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的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园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再次,强调师生之间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帮助幼儿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幼儿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是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

四、做一个能够传播的教师

在传播中与其他教师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开展园本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是幼儿园发展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参与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向同事传播自己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有效经验以及收获,也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外,还要积极的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术研讨班、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等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幼教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掌握幼教改革新理念、新观点,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