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能性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1篇

一、《可能性教案的第一次实施

《可能性》最初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式来让学生拓展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采用摸白球比赛(一个瓶中都是黄球,没有其它颜色的球)来作为引子,逐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进行一场公平的摸球比赛(一个瓶中各颜色的球数都一样),让6个同学参与摸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发问,学生答案只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回答,培养学生理解可能性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知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增设了摇奖环节。以上关于可能性的教学方式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现,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来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次教学过程中必定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课后在吸取了一些专家建议后,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案进行改进:一是游戏规则要明示,便于学生理解。二是摸球是否是最适合的方式,实施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三是整堂课的道具都以球为中心,应合理增加其它实物。

二、《可能性》教案的第二次执行及修改

通过对第一次课堂教学成果的认真总结,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变,但在教学手段上发生改变。首先,在上课开始前,我详细介绍了在课堂活动中要涉及到的一些比赛的规则,这样克服了小学生们对突发事件理解的局限性,增强了课堂活动的时效性。其次,在有白球的情况下追问:有机会摸到白球吗?一定能摸到白球吗?提升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供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在后面的教学巩固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可能性”的情况。最后,在教学的摇奖和应用环节,所举例子都以参考实物为主,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次的课堂教学效果比上次已有明显提高,但仍未尽善尽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摇奖游戏可以取消,本身立意不高,容易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二是可以加设抽签或抛硬币的游戏(在体育比赛中比较常见),让学生积极参与。三是在练习环节,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感受可能性,二是综合练习。

三、《可能性》教案的第三次贯彻及修改

综合前两次的教学成果与课后的修改意见,这次做了突破性的改动。首先,在教学目标上,除了原先的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其次,在猜球比赛环节,尽量让学生学会用“可能”来表述回答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在不公平的摸黄球比赛中,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各为一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一过程要让学生真切理解“一定”、“不可能”的含义。随后,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放球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提问,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最后,在学以致用环节,问题的提出要层层递进,答题顺序也可以通过抽签方式决定,让学生对课堂上答题有所期待。在第三次的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他们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更是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一教学方式理念很是值得提倡。

四、对《可能性》教案的评价及反思

通过对《可能性》教案的三次实施与修改过程的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上出一堂完美的课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反复推敲琢磨细节,从多角度来理解深挖教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一,应该重视每一个教案,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但都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认真思考,转换不同角度分析,考虑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切合性。第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语言的表达,不讲废话,思路清晰,说出的话要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第三,每堂课之前,必须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具体的举措是什么以及如何自然衔接,要让整个课堂更有方向感和层次感。第四,在了解教学目标后,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能时刻紧扣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对课堂知识都得到最充分的理解。第五,回顾对《可能性》教案的二次改动,理性的东西逐渐减少,感性的东西逐步增加,第二次修改使感性和理性达到了一个平衡,让学生从游戏活动中亲身感知,到进行理智的判断,再回归到生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2篇

一是备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教材还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我认为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段、内容、结构、体裁、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文本看文本,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课文,审视课文,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备课必须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第三要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段。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基本上能掌握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是怎样备。传统的备课是写教案,写教案本无可厚非,但写教案太注重形式化,比如说写教案一定要字迹工整,一定要达到多少字数,一定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过程、反思等内容。这样会造成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负担,比如很多内容在书上或参考资料上有,但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抄写下来;教师很多有创意的设想,在教科书上批注就可以了,但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并且这样的“写教案”,其实是“抄教案”,这种纯粹抄的教案,除了能应付检查外,只能成为一张废纸,几乎没人按这样的教案上课。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3篇

1.网络备课的可能性

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把“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单列一条,就是要通过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现优质教育的共享。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导向下,网络备课如猛虎添翼,必将迅速蔓延。

广大教师迫切需要从繁重的手工式的教案编写中解放出来,校园网络建设,教师待遇的提高(据调查一些学校为了推进网络备课,对教师自己购买电脑、打印机、上网都给一定的经济补助),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打印机、上网,已逐渐成为现实,在网络走进校同、走进家庭的情况下,网络备课已成为一种历史变革的必然。

2.网络备课的优越性

(1)网络备课,实现了教师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大跨越。

运用计算机实行网络备课,首先提高了文字的编辑速度。一个熟练的书写者每分钟书写汉字约40个左右,一个熟练的打字员每分钟输人汉字至少达60字以上。单从文字的编辑来看,也许采用计算机网络备课优势并不大。然而,手工书写,一般只能是直线式编辑,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成型后难以修改,修改后为保持整洁,义得重新誊写,造成了一些重复抄写的无效劳动,十分费时。而电脑文字编辑,是非直线性的,其文字可以如拼七巧板似的随意插人、改动、剪贴、复制。它的修改功能是手工笔录所无法比拟的,大大减轻了广大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如果是教者备课,是将电脑硬盘或软盘中保存的旧教案或从网上载人的教案进行修改性的备课,那效率更高。这样,就可以把广大教师从劳动密集型的“刀耕火种”般的落后备课方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问去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进而进一步提高备课的内在质量。

(2)网络备课,催化了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转向群体协同备课。

为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透教材,确保每一课时的教学质量,各地现在都提倡开展集体备课,发挥众人的智慧。例如每一单元的内容,首先集体讨论,然后分工撰写新课时教案。每个新授课题指定一人主备,集体讨论定稿后,复印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根据本班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作出修改、完善。这样的集体备课存在着人员难以召集、周期长、耗时多、高成本、劳动量大的缺陷,难以经常开展。而网络备课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在校园网上,教师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教案,直接输到学校“虚拟备课库”,高度共享备课资源。从“备课库”中随意调进自己所需的几份、十几份同课时教案,进行参考,修改后打印,就是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对某一教学点的设计,大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聊天室开展讨论。一个教师遇到问题,在网上发一个帖,应者如云,一个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答案。教研组织从一个学校、一个乡镇扩大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网络集体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相比,它既有效保留了传统集体备课的优点,克服了它的先天缺陷,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町以极大地融合众人甚至名师的智慧,会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备课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3)网上备课,可以检索到丰富的资料进行参考。

过去的备课限于时间、资料、信息等多方面的制约,教师难以得到最新、最广泛的资料,备出来的课大多知识陈旧、内容枯燥。而瓦联网络里面的信息资料包罗万象、浩瀚无边,可以给教师极大的启发,帮助教师备出一节义一节形象、生动、信息丰寓,学生感兴趣的课,如教学《圆明同的毁灭》,只要搜索进人“圆明同欢迎您”网址,就可看到圆明同历史的介绍、圆明周各个组成部分丰富的图片,圆明园毁灭的电影片断,专家对圆明园的评价。从互联网上教师参考并裁人这些所需资料,结合课文,就能备出一堂丰富多彩,资料翔实,爱国主义感情浓厚的好课。

(4)网上备课,教案呈现出立体化、交互式的电子形式。

教师的备课不再停留在纸上,教案的组成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和静止的图形,在教师的备课中,其教案的组成,采用了全新的数字技术,集视频、音像、图像、文本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交互式虚拟电子教案形式,或储存于网络,或储存于软盘。教案不再是直线条、单情节的发展,呈现为射线性、多情节发展的预案没计,根据教学的实际变化,教师可以随时从备课中取出所需的信息资料。这种全新的电子教案形式,也许是我们现在难以想像的。

3.对网络备课的思考

哈尔平(A.Halpin)与克罗夫特(D.Croft)理论认为:教师行为特征中有“敷衍了事”的特征,指教师其实并无真正的责任感,只想“快点完事”的倾向,我们设想,教师利用网络备课,是否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有丰富的教案资料的参考,其实教师并不认真去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其备课仅是旧教案或互联网中他人教案的简单复制,来应付学校的检查。对此传统的备课管理,将无能为力,我们必须研究新型的备课管理方式。

针对教育网址偏少,专业性不强,资料分散现状,有关部门应尽早筹建教育网络中心,加强教育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应执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标准,分为两部分:按媒体分,有文本素材库、视频素材库;按内容分,有课件库、配套教参库、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等,来满足广大教师备课的需求。否则,教师网络备课,只能是低层次。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4篇

1 让“预设”的数学教学目标在“生成”中“活”起来

活的教学目标是相对传统的备课笔记上的目标而言的为更好地理解它,我们先讨论一下教师心目中有没有学生、有什么样学生的问题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教师心目中如果只有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那么其数学教学目标必然是全班一律、全年级一律;只要教材不变,甚至今年与去年、这校与他校都是相同的这种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不考虑学生学习上的具体需要,没有个别差异性的目标,就是一种“死”的目标数学课堂上,包括数学教师在内的每个生命体,在情绪、兴趣、注意力、思维活跃性等诸多方面都是在不断变化流动着的任何一个时间面上,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思维活跃性等诸多方面都是在不断变化流动着的,学生的情感、注意力等状态都是那样的不同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仅仅有了一个个具体的静态的学生,不顾及这种动态性而制定的目标,依然是不够活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使数学教学目标活起来:一是变抽象的学生为具体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二是变静态的学习为动态的学习,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修正目标,使数学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而不是硬性去完成不适当的目标

2 让“预设”的数学教案在“生成”中“活”起来

数学备课究竟该备什么?首先要备整体,即要认准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本节课所处的位置纵向位置是指本节数学课在数学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地位及其与前后学习的联系;横向位置是指本节数学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及本节数学课的知识学习与相应的实践活动的联系其次是备学生我们不可能为每个学生写一个教案,但写教案时至少胸中要基本把握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能满足好、中、落后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再次是要备可能数学教学如同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其规律性的一面为备课提供了一般框架,而数学学习情境的复杂多变又注定了数学教学是一门充满教育智慧的艺术如果我们以数学教学专家、艺术家的高度去要求每个数学教师,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对有数学教学经验、但教育智慧不太强的教师,如课前对学生可能的种种质疑及其学习情境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并作好充分准备,那就可以更有效地驾驭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活而不乱

3 让“预设”的数学教学内容在“生成”中“活”起来

首先要从对数学教科书权威的迷信中真正解放出来数学教科书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载体是可以多样的,学习数学知识,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课本以外的因此对现有数学教学内容的适度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其次是要走近学生的生活,强化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突出直接经验对学生发展的特殊价值数学教学内容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因缺少经验的支撑而变得深奥难懂,难于记忆数学教师要积极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学数学理论知识的联系,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活动,去丰富他们的相关经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有真正活的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与创新一体化,认知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4 让“预设”的数学教学过程在“生成”中“活”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数学教案为剧本、以数学教师为导演兼主演,以少数好学生为配角,多数学生为群众演员的课堂剧的表演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数学教师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数学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以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特殊乐趣,并可获得数学教案目标外的收获课堂数学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落脚点,不必过分在乎数学教案任务是否完成,而更应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多大的变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及获得的学习能力得到迁移,同时又要重视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模式、方法、结构等,通常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化了的东西,它们都是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服务的它们既有简约、利于迁移的一面,又有失去了实践真实性、复杂性的一面不顾及实际应用情境的特殊性,对它们进行机械地模仿、照搬,那么我们就成了这些模式、方法、结构的奴隶因此,适度的灵活、弹性才是结构生命和其活力的源泉

5 让“预设”的组织形式在“生成”中“活”起来

数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研究关于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控制、利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要使数学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都有1/3以上主动学习活动时间,就必须要有活的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下,数学学习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学习数学可能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组织形式上具有两种相反的策略一种是将学习可能性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班内形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另一种是将学习可能性差异较大的学生有意组合在一起,班内形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得到其他学生的帮助,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关心帮助他人、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锻炼这两种组织策略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它们对学生成长具有各自的作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数学课堂上的组织形式决定着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状态,因而直接影响着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师生一对一教学问答的组织形式,可能会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一种是非自由参与式的,其他学生为听众,那么多数学生便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师生问答式、对组式、4人小组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各种组织形式都有各自的作用领域,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情境选择好并组合好各种组织形式,是实现全体学生都有足够的主动学习数学活动时间的重要条件

6 让“预设”的数学教学媒体在“生成”中“活”起来

用活数学教学媒体可以沿着两个相反方向去拓展新领域一是媒体自然化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学习长方体时,生动媒体是什么,就是学习者享用的教室;学习相似图形时,生动媒体是什么,就是学习者用的三角板和教学用的大三角板开发身边的、具有真实性、生动性特点的直观自然资源,使之成为一种教学媒体,这应该成为未来教育条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媒体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它将全面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开发数学多媒体课件、用好数学课件,将成为未来用活媒体的重大内容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非人性化倾向,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人是一个生命体,人的发展不光有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道德面貌的塑造和精神力量的增强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整体的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用活教学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7 让“预设”的数学教学评价在“生成”中“活”起来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5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即要了解中国的旅游法律和法规知识,也要了解国际上主要客源国的旅游立法情况,学生不论将来是否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就算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也应具备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在旅游接待中不受侵害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投诉的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旅游法律纠纷的发生;熟悉旅游团队的导游服务流程与服务质量标准,能够有效防范及处理旅游接待中的各种问题和事故的发生;及时掌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不断变化的行业规范,但不盲目学习法条而脱离实际情况,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或管理人员。

2慎重挑选所用教材,充分准备好课堂教案及讲义

针对该课程所出的教材版本很多,但部分教材的版本过久,很多涉及的法规内容要么已过时,要么不够清楚,所以笔者经过慎重对比后选用了每年在教材内容上都会有所改进且重新印刷出版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韩玉灵主编的《旅游法教程》一书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至今已有四届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使用,效果良好。在选用了合适的教材和遵循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作出最新的课堂教案和讲义,因为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里不可能把教材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学习,这就要通过教案和讲义来实现对书本内容的精华呈现。教案是教师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而讲义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在编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多引入典型案例来帮助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掌握,杜绝照本宣科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所选用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高校《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一般学习一个学期,为期18周,平均每周3课时,在这短短的54课时里要想把这门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这就要求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有所侧重。以笔者所选用的教材为例,前七章的内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必须重点掌握的专业知识,如第一、二章节的内容就是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旅游法制建设及法律关系的认识了解;而第三、四章节的内容是对旅游消费者相关法律制度的了解,对学生来说不管是将来要从事旅游管理这个行业,还是只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这一章节的内容是非常实用的;之后的第五、六、七章节的内容是对旅行社、导游及领队人员法律制度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带团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以上前七章的学习应占用至少十周的课时量,而之后的章节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如关于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章节的内容都较简单。

4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美术教学;电脑教学

1、中学美术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论述

1.1中学美术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概念

目前中学美术课程电脑教学是通过中学美术学科与计算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其中计算机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甚多,通过运用计算机更加鲜明的将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地与美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融合。

1.2计算机教学的作用

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学在教学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普通讲解、实物演示等相关方法来展示给学生,以此希望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并运用自如,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比较单一,不能提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经过一系列调查不难发现,中学生普遍渴望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直观的听课,比如加入一些动画元素,这样才能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与激情。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引用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中学美术课程更为直观、更加富于感染力,不断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美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于是,因计算机技术的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表现、互动的交流、快速的时间与不断增长的学习氛围区分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所以将其引入中学美术课堂是大大有益的。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发挥学生最原始的学习动力与渴望,激发学生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和深远性学习,从而保障了美术教学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2、中学美术教学计算机技术的定位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型)》中谈到“探索”学习领域与“表现”学习领域中要应用摄影机等器材来收集相关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美术创作与美术展示活动结合起来,还提出教师应当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教学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制作出完美的美术作品;不断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流,提高自身能力与不断开阔视野。其中《教材编写建议》里人性化的指出美术教材要以教科书为主,以图片、实物、作品和影像资料为铺。呈现出来的教材将图文编辑一起,强化美术教学的效果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中指出摄影机等相关器材的使用来收集素材,使用计算机等相关手段来创作美术与展示美术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更为丰富的美术信息,不断开阔视野,有条件的学校要配置多媒体设备。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视的。

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是美术教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描述,还应当运用相关的课件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掌握,这样才可使学生创作更为顺利。

3、中学美术课程计算机教学案例的分析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这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求学工具;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知识;教学方式是驱动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因材施教及个培养与小组协作培养的方式相结合。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加以详细说明:

案例名称:《体育剪报》

普通教学用具:黑板、体育剪纸等相关用具

多媒体设备:电脑、音响、投影仪、无线麦克风等先关设备

制作软件:PPT

课件演示播放器:PPT

教学过程:

进行课题讲解——开始图案剪纸

开始放映几分钟篮球赛视屏激发学生上课激情

然后展示一系列连贯动作的体育剪纸图案,讲解课题。

让学生明白体育剪纸图案的寓意

让学生欣赏各类动作的体育图案剪纸。向学生提问:所看到的图案有哪些并且说出其代表的含义?

教师结合上述活动,论述所看到的图案剪纸的概念:这是一种运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体育运动,向同学们展示剪纸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2008年奥运会体育剪纸套装,[1]

来分析剪纸图案与一般剪纸图案的不同之处和其代表的涵义,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剪纸的魅力。

开始创作体育剪纸图案:

播放一段视屏,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创作步骤,使之更加形象客观的对创作的认知,给让创作增加可能性。

教师讲解制作步骤,分别讲出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说出注意事项。

教师向学生提问观看完视屏之后是不是有所领悟?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深入扩展,使之将看到的转变成自己所能做出来的实物。明确要求学生的想法,可以播放音乐为他们的创作制造一个合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进行创作,教师来回在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给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2]。

案例点评:

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现给同学看,并给自己创作的图案予以解释,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来依据学生的作品来一一点评与引导。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特点:

制作的课件运用海量的图片、视屏、音乐来强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使讲解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便学生接受,能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理解,还可让学生产生想法,充满动力,平添创作的可能性。

制作的课件应当合理安排图片,使之清晰形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没得感受与体验,不断体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利于学生的多方面教学。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罗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便于教学的视频,由此将

4、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做到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与直观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其良好的图文声像运用技术和独具特色的灵活性,已经完全突破了普通教学的难点[3]。从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中显现出来了较好的作用,并为教学做出很好的服务,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并将发挥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者单位:九江同文中学)

参考文献:

[1]江晓晶.浅谈中学美术课程中电脑教学的必要性[J].新教程2011(31):18—20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备课;方法;教案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3-01

时至当代,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中学教育还是小学教育,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上课时他们中心环节,而上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前的准备情况息息相关。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行,教师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备课价值取向也有了变化。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在原有备课方式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个人意见与处境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本人也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不过,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并非指一节课或一单元上课前的准备。它首先是教师在一门课具体实施以前,对这门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备课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对每堂课,每个章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都必须十分明确。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思维水平、爱好特长、个性特点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恰当选择教法,设计科学高效、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有利于构建知识系统的教学过程,达到科学施教之目的,否则会东拉西扯,随心所欲,使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老师上课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这就必须要求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哪怕是最简单的概念问题,也要准确把握,不能出现问题。有争议、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一般应予回避,不能轻易搬上课堂。再次备课要有周密的计划性和高度的预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对整个教材,课时的分配情况,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与检测的安排,均应有个整体的计划。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板书的设计都要统筹安排,有一个合理的“顺序”;俗话说备课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演练,所以必须要有明显的预见性,并且力求“准确”。另外备课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准确的预计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设想好应变的措施,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变不利为有利。可见预见性越是准确,教师上课时就越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才能始终掌握主动权,不会出现忙中出乱的情况。最后还要有极强的针对性,心目中必须有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2备课的方法

备课的方法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没有固定的框框。但一般地说不外乎备教材、备学生、

备教法、写教案、写教后记几个方面进行。

2.1首先要备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它包括熟悉课程标准、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每一章节,每一课的内容,明确它在全册的地位和前后的联系等。虽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甚至教学参考书都是固定了的,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只要对上述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就行了,相反的教师可以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巧妙地组合,有主有次地展开程序,调整最佳的教学效果等。这表现了教师的科学头脑,也体现了教师的与时俱进的风格。

2.2其次要备学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教育他们,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从他们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的特点出发,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全面发展。

2.3再次要备教法备好教材与学生,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愿望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有教学方法。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及春上,要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素质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4最后就是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升华和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教案可详可简,可写在教案专用纸或本上,也可以评注形式写于教材上,视具体情况而定。

3备课的过程

简单的说也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顺序,概括起来大致是一个“自备”到“集体备”再到“再自备”的过程。自备是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它需要更多的独立劳动,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环节。认真自备,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前提;然个人的智慧有限的,于是就有了集体备课这一方式,通过集体研究,互相学习,彼此帮助就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团结,形成教师集体,教师间更能相互了解、密切配合,从而保证同年级的教学质量。但集体备课质量不高,往往由于自备不足。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空手赶集”的现象:由于缺乏自备,于是问题不分大小,内容不究轻重,一律拿到会上研究,结果泛泛而谈,零敲碎打,所获无几。所以集体备课后,还要个人再备课,这是因为别人的经验对自己来说,都只是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钻研,把集体讨论中得到的收获加以消化和巩固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进而为精心编写课堂教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情况下,在追求备课的完整性、规范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根据科目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备课形式、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定。真诚期待广大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用心备课。真正做到:心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心中有方法,尽量

做到尽善尽美,体现当今的素质教育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才会焕发生命的光彩,社会才会有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可能性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成性;预设;三新课堂

一、生成性课堂的含义及可能性

做出预先设定性的教案,一定程度是指对于课堂经验进行整合,在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灵活性应用在其中,带动课堂的有效性、开放性,改变传统僵硬呆板教学,做以动态生成课堂。在一般的教学中,课堂行为主要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进行预设教案的贯彻,这就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应和并做出对应反应,对于学生的主动性有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尤其突出,一旦出现什么不可避免的超出课堂教案预设的问题,教师就会手足无措,只想着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定格在教案设计的模式下,不能够及时解决此类问题,虽在表面上看来课堂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不错,但是从根本上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散发新思维的养成,使学生会错失良好的思维碰撞机会[2]。对于传统课堂来说生成性是一种弹性、活性的课堂体现,不同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课堂对于教室来说,是不熟悉的,有着不确定性,惯于既定模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此类教学模式教室难以接受和适应,原有教学教案的提前设定,内容不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已经在教师的已有专业知识储备之中,无论在课堂上学生遇到或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们都能得心应手地迎刃而解。而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令教师们头疼的是它的出现不一定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之中,往往因为生成性问题而出现了让教师出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特别怕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发挥好“生成性”是教师课堂实践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事件的发生是具有突然性的、具体的、动态的,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成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及时应对突况,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课程并不是为了观赏。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认知点出发,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学习发展的机会。在课堂过程中绝不能以教师的角度为主,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无视其基础,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使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不利于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想法为主要契机,机动的改变教学方案,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方式来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问题,从而获得教学的效果的提升。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以教师良好的准备为前提的,否则也无法能及时进行改变和创设性教学。就目前这情况而言,当成动态的课程还是较少的,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因势导利胜,顺势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成为第二角色,主要以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健康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效果。第一,案例:我市电子电工专业“三新课堂”观摩课上,王帆老师的“高三电工技能实训——单向连续运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是一堂充满生成性的课。在实操环节,王老师用手机拍下了学生接线的视频,并传到电脑上。在随后的点评环节,王老师一边播放学生的操作视频,一边对学生接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针对学生接线速度慢,接线容易出错等问题,王老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二,反思:学生实训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问题又真实地暴露了学生在相关内容掌握上的缺陷。因此,让学生“生成”问题后再由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更具针对性,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极强的掌控能力,也是动态生成的成功案例。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显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运用,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

三、预设与生成需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价值观指导下,顺从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方面,使教学课堂与教学理念的完美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课堂的动态性,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原则和根据的进行性信马由缰式学习,应当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3]。例如可以根据电子电工专业性的特点向学生,在其了解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相关知识下,渗透一系列的知识与技术,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可以使学生增强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应当包含学生在这些课堂上所达到的其他县实现目标。这要求目标是具有弹性的,这是为了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从而缓解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矛盾差。这是过程的设计重点,应当是如何开始、如何推进,、最后怎样结束。课程的结束不应该是戛然而止,而是水到渠成的顺利使然。这就要求在课程课程的设计中也是具有弹性的,对学生活动组织的形式与方法以及实际运行效果,师生互动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弹性设计,从而构成弹性教学。在这个设计要求下,其实不固定于正式的提问和设定标准答案,是关注于学生主体,改变传统教学风格,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弹性、具有活性,使教学生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可变量,使课堂具有更贴近生活的个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风采,推进师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摩擦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是新的问题和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推动教学。其次在面对生成性问题,这是考验教师对课堂临时出现的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成熟教师是应当经过无数次无数次锻炼出来的,首先要保证冷静的分析,然后当机立断的作出好决定处理问题。这种应变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锻炼出来的。最后对于课堂有问题,处理过程进行思考,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进行反思,加以总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不仅局限于这一系列的意外事件,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提问,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靠那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的反映,调动自身的知识鼓励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活跃性。生成性课堂可以使教师在知识有素质的提高过程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使自身反思能力提升,加强原认知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健康持续的学习生活。生成预设性课堂对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技能提高,使学生走出之我的局限,更好的开拓视野,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良顺.开放课堂教学生成精彩课堂[J].考试:教研版,2012(11).

[2]王姗姗,逯鹏.论教育生成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