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1篇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2篇

在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如果不摒弃旧有的观念,积极地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课堂秩序。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实施教育教学的结果,而且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种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效的、动态的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意识和理念,把课堂构建成新型的、开放的、民主的施教平台,要研究课程的实施技术,也要探索课程的教学艺术,要积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中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强化两个能力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素养

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必须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二是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教师只有善于将两方面资源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教师自身的“潜在资源”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行为。因此,如何使“自身资源”更加丰富,并将其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教师摆脱传统束缚、不断提高素养、锐意创新改革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撰写论文、教案,进行专题研究与反思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使自身的“潜在资源”日益丰富,教学能力日益提高。此外,有效利用外部资源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与同事同行进行合作探讨,利用影视广播、报刊资料、网络技术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等,这些活动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彰显其人文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学语文学做人”等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人的终极关怀。我认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根本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只有当学生愿意主动探究语文知识,并将语文学科作为文化载体时,这个工具才会有生存的活力。过去的语文课堂突出的是为政治服务、为道德说教服务,而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则十分重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其工具性,又要彰显其人文性,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索的两个着力点。而要做到“两点统一”,就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如果我们仅仅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学字词,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明确课文的主旨等),而不对文章进行人文角度的多元解读,诸如从宏观上探知祥林嫂的死因,从微观上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性格,就无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活力和魅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通过自由探讨拉近文本与师生的情感距离。

四、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缺少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致使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恒久的创新意识,做到课课有创新,尤其是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课堂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而科学地安排师生占用时间的比例,从而为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的“学”的创新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下功夫,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充分发挥实效。这样就能有效地调控师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变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交流为多向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进行激励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3篇

一、个性设计促使教师重视文本研读

余映潮老师关于研读教材的教学警语“语文老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语文教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差异”告诉我们精心研读课文,就是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厚”,即是阅读体会非常丰富;而“教薄”,是要把精华内容教给学生,把难点突破。没有对教材的精细研读,没有对课文深刻感受和欣赏,好课是出不来的。

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散文《背影》的同题异构研讨课,执教的三位老师他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个性化备课,他们的课真可谓是各有千秋。

沙老师着重品语言,散文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讲究的,最值得品味的,它们有的浓妆披重彩,有的天然去雕饰,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清丽婉约,有的灵动飘逸,有的淳朴厚实。朱自清的这篇《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了深挚的感情。只有深入文本,抓住关键字词,仔细品味,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这一点沙老师都做得非常好,特别是通过一个精妙的设计,插图与文本比较,仔细品味了“攀”、“缩”、“倾”、等动词,使学生感受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艰难,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

李老师注重读写结合,设计了仿写“父爱是父与子分别时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深化对父爱的感受。“本文抓住生活中的一个闪光瞬间,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的,你能否也采用这种写法,选取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强调平凡中见深情,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达到了以读导写的效果。

杨老师着重散文的“形散神聚”,从理清线索入手。杨老师紧紧抓住了《背影》的两条线索: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并且通过一个问题设计“面对如此父爱,作者心中的感受是怎样的?”两条线索自然的过渡,授课流畅,如行云流水。

相同背影,不同精彩。同课异构,是提高备课水平的一个好方法。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下,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个性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不同角度的研读。只有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才能让课堂教学有趣、有味、有效。

初中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是精选的语言现象。语言教学研究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科学的教材分析。有目标地、有层次地、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作好充分有力的铺垫。而“三案导学”案中“教师指导”留白补充部分恰能促使我们教师去深读、细读、美读,演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她是一朵艺术奇葩,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个性设计充分展示师生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学细节是多类别多角度的,有无数的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探究。其设计的优美流畅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语文阅读的视野。只有它们综合的表现在教师的身上,才能够设计出精美生动的教学细节。而这些教学细节恰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沙老师在运用“三案导学”案教《石榴》一课时,共案中预设问题“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有困难,因此她旁注“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和第七段,找关键词”给出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朗诵、思考回答起来就容易的多了。又如:在预设问题“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老师旁注“抓住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石榴的特点时写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运用了什么写法?旁注“此写法有何作用?”“教师指导”的留白给其他老师留有个性设计的余地。对一些教学细节的不同处理方法,同时体现了每个教师不同的思维,展现了个性魅力。沙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通常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敏捷。教学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这与沙老师善思考,巧启发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了如此的个性设计才有了如此魅力课堂,学生的精彩更加衬托教师的魅力。

“教师指导”留白补充就语言教学方面的设计艺术让人回味无穷。如潘老师在教《范进中举》从“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对留白进行补充“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学习案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问题:“找出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词语及其表达效果”这一补白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很快地动笔圈画,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将屠户贪财虚伪的小人形象分析的得透彻淋漓。

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如《周庄水韵》:杨老师在学习案中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赏析,“阅读‘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选择一种角度或修辞或意境去赏析。”这一补白教给了学生析句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赏析道:这句话不仅运用了通感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这一精彩的赏析赢得在场的师生掌声的喝彩。

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杨老师在《背影》学案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赏析:“品读语言,理解深情”。“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快地从课文中标出“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这些语言在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补白设计学生能快速的提取信息,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目标很清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个性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对备课方式的研究,教师在拿到“三案导学”案以后,必须在“教师指导”留白处进行二次备课(即个性化修改)。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三案导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个人在学案上的备课可以是修订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修订教学步骤中不恰当的环节。修订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方法。修订问题设计中不恰当的问题。增减相关的学习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拓展。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指出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还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课中提问,语言教学,教学手法等方面的修改删减。将这些写入自己使用的三案导学”案中,将“共案”变成“个案”。

这样的二次备课,是个性素养展示的备课,是研究性备课,共案已经为大家提供了形式上的教案,但怎样让“共案”适合自己的教学,就需要琢磨,需要研究,教师就在这日积月累的琢磨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而驾驭教材,不断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娴熟程度。

四、个性设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4篇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新的《课程标准》新增设的第六条内容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鉴于此,教师有责任对其写法进行指导、传授。在此,笔者就个人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的点滴尝试跟各位同仁进行商榷如下。

说到底,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均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因此,我侧重从缩写、补写、续写、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来谈。

一、操作步骤:

第一步:认真研读教本,选取可训练的“材料”。例如:

借某些小说篇目的阅读教学进行缩写、补写、续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借某些诗歌散文篇目的教学进行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第二步: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将课堂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

第三步:再组织学生对“二次作品”进行研讨,并与课文相比较,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第四步:优秀习作展示。

二、具体做法:这里只谈第二步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1、抓住文本精髓之处,学会缩写

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个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么缩写呢?以七年级下《登上地球之巅》这一课为例: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全部内容之后,让学生尝试缩写。教会他们缩写方法:一要删减次要人物、次要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主要把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的登山过程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而刘连满的情况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交代只需要一句带过;二要把人物的语言转换成叙述性的语言。文中有一些人物之间的对话,缩写时变成叙述性语言即可;三要简化语言,去掉描写性的文字。文中对攀登第二台阶的情况做了详尽的描述,缩写时,采用简化语言,削枝存干的方法进行概括性地叙述,使语言简洁明了。

2、善用文本的留空点,进行补写

“空白”是一个文学的审美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读者从中可以透过情景去思考、去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空白”处巧设训练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将蕴储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尽显出来。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文中对韩麦尔先生讲话处省略号的多次运用和一个小细节――即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小弗郎士)听见他(韩麦尔先生)在楼上(教室在一楼,先生住在二楼)收拾行李、走来走去的脚步声的描叙,都是留给读者的“空白”,让读者引发无限的遐想:韩麦尔先生到底想说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说些什么?他纷乱的脚步声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我就趁势激发学生补写的欲望,并授之于补写的方法和要求,还在课堂给出时间将补写内容采取“说”和“写”两种方式进行练习。通过补写,把人物激动自责、内疚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展示得更加充分,以此来更加深刻地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像这样,在文本的“空白”处填补情节,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课文也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3、延伸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扩写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使篇幅“加长”。这就需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上去进行延伸。 “延伸” 时,要展开想象,而想象要紧扣原文重点、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合乎情理。

适合训练的“材料”,莫过于古诗歌或散文诗了。例如:在教学散文诗歌《与朱元思书》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或文中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然后,用通俗明白的现代记叙性语言取代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扩写,使原文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富有真情实感。

4、深究文本结尾悬念,引领续写

有的作品写至时,便急峰直转,戛然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课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因为它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驰骋的天地,也为学生课堂练笔提供了一方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做续写的起点,联系生活经验,放飞思绪,续编故事,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九年级的《故乡》、《杨修之死》、《范进中举》、《孤独之旅》、《变色龙》和《孔乙己》等都是可以用作续写训练的“材料”。从这些篇目的结尾都能“二次开发”出写作的资源:

《故乡》:结尾提及的“新的生活”水生、宏儿是否一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等到了呢?水生、宏儿是否再次相见了呢?相见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杨修之死》:曹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会怎么做呢?

5、挖掘文本深刻主题,着力改写

针对课文思想内容特点,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再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和改变编,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我引导学生从小令描写的景物上体会凄婉萧瑟的意境的同时,深入挖掘作品寄予的感情――“断肠人”伤心欲绝的感情,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基于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断肠人”身份、地位、什么原因成为了“断肠人”?然后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人称、顺序进行改写。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教学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应当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其次,我们要组织好课堂活动。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常用的形式有:(1) 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2) 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 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第6篇

一、信息技术是教师备课的“法宝”

备课时教学的基础,而搜集资料是备课的必经之路。为了使课堂更容易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借助信息技术,上网查找了大量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再从这些资料中精心筛选,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一来我我可以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养料,二来也可为我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二、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

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起地球。”“杠杆”可以省力,更可以产生令人欣喜的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信息技术就有这样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一)信息技术帮教师激趣、讲课“事半功倍”

1.组织课堂,收心入境

上课前的两分钟学生容易浮躁,静不下心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教室的同时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歌曲、动画、视频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巧妙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进入学习状态,省去老师声嘶力竭地大喊“安静”,同时也导入了新课,可谓“一石三鸟”。

如在讲《不朽的失眠》时,我就以播放《枫桥夜泊》古诗新唱的歌声将学生引入了课堂。还有诸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都有古诗新唱的歌曲。还有的课文和电视剧有关,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曲来导入,《开学的日子》可以用《四世同堂》主题曲来导入等等。也可播放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歌曲导入,如讲《在那颗星子下》可以播放《童年》导入,《土地的誓言》可以播放《在东北松花江上》等等。

2.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教师的教学实际已经成功了一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因素。”“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课件相当于电子教案,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可以将一些难于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东西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省去老师唾沫横飞的抽象讲述,使老师成为主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利用蚂蚁火中逃生的感人故事导入,一边播放生动形象的动画,一边饱含深情地叙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蚂蚁“牺牲自我,保全种群”的精神所深深震撼,而这也正是《斑羚飞渡》一课所要体现的主题,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又如:在讲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讲课文开头的问题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来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自然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而这篇文章的题目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入:讲授《越巫》一课是文言文,且年代久远,学生对巫术知之甚少,所以如果简单的讲授必然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毫无兴趣。利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驱鬼片段导入,在播放录像之前提问“录像中是什么场面?看到这个场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容西想到跳大神,想到骗人,从而导入新课,理解主题。

在教学中,有些场面或情境往往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想象,为了将课文中的信息准确、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我们就应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例如:学生在学习《斑羚飞渡》的过程中,理解斑羚飞渡的场面是一个难点,如果要求学生先想象斑羚飞渡的情景,然后播放斑羚飞渡的动画,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斑羚飞渡的情景,突破了这一理解上的难点。

在讲授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要求学生复述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会出现重要情节复述不全面、记忆不准确的问题,进而产生对复述课文的恐惧。而借助信息技术,展示情境图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还能激发学生对复述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将课文情境做成flas,依次展示给学生,然后指名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课文,使学生对复述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往往有抵触情绪,因为一是语言难懂,二是情境陌生。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展示课文情境图片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还能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越巫》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翻译、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出示课文情境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情境,对课文人物、手法、主题的理解和挖掘消除了畏难情绪,跃跃欲试。学生提出“什么是坛场”的疑问,如果通过展示课文情境图片,就能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如教授说明文时,如果能恰当运用情景录像,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要讲述的科学知识,再读课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可以先播放土地沙漠疯狂侵占耕地的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沙漠的危害及其危害方式,引起他们对土地沙化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与渴求,再读课文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使课文教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利用情景配乐朗诵录像、配乐朗诵录音或配乐演唱的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甚至帮助学生背诵。如《荔枝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岳阳楼记》《满江红》《世说新语二则》《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篇目教学时,运用朗诵录像、配乐朗诵录音或配乐演唱的视频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或背诵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降低了学习和背诵的难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帮教师板书,帮学生看书“事半功倍”

利用课件可以省去教师写板书的劳动,实际是省去了写板书的时间,从而扩大了课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