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计算机教案

小学计算机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美术教学;电脑教学

1、中学美术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论述

1.1中学美术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概念

目前中学美术课程电脑教学是通过中学美术学科与计算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其中计算机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甚多,通过运用计算机更加鲜明的将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地与美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融合。

1.2计算机教学的作用

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学在教学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普通讲解、实物演示等相关方法来展示给学生,以此希望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并运用自如,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比较单一,不能提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经过一系列调查不难发现,中学生普遍渴望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直观的听课,比如加入一些动画元素,这样才能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与激情。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引用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中学美术课程更为直观、更加富于感染力,不断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美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于是,因计算机技术的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表现、互动的交流、快速的时间与不断增长的学习氛围区分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所以将其引入中学美术课堂是大大有益的。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发挥学生最原始的学习动力与渴望,激发学生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和深远性学习,从而保障了美术教学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2、中学美术教学计算机技术的定位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型)》中谈到“探索”学习领域与“表现”学习领域中要应用摄影机等器材来收集相关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美术创作与美术展示活动结合起来,还提出教师应当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教学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制作出完美的美术作品;不断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流,提高自身能力与不断开阔视野。其中《教材编写建议》里人性化的指出美术教材要以教科书为主,以图片、实物、作品和影像资料为铺。呈现出来的教材将图文编辑一起,强化美术教学的效果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中指出摄影机等相关器材的使用来收集素材,使用计算机等相关手段来创作美术与展示美术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更为丰富的美术信息,不断开阔视野,有条件的学校要配置多媒体设备。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视的。

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是美术教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描述,还应当运用相关的课件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掌握,这样才可使学生创作更为顺利。

3、中学美术课程计算机教学案例的分析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这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求学工具;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知识;教学方式是驱动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因材施教及个培养与小组协作培养的方式相结合。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加以详细说明:

案例名称:《体育剪报》

普通教学用具:黑板、体育剪纸等相关用具

多媒体设备:电脑、音响、投影仪、无线麦克风等先关设备

制作软件:PPT

课件演示播放器:PPT

教学过程:

进行课题讲解——开始图案剪纸

开始放映几分钟篮球赛视屏激发学生上课激情

然后展示一系列连贯动作的体育剪纸图案,讲解课题。

让学生明白体育剪纸图案的寓意

让学生欣赏各类动作的体育图案剪纸。向学生提问:所看到的图案有哪些并且说出其代表的含义?

教师结合上述活动,论述所看到的图案剪纸的概念:这是一种运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体育运动,向同学们展示剪纸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2008年奥运会体育剪纸套装,[1]

来分析剪纸图案与一般剪纸图案的不同之处和其代表的涵义,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剪纸的魅力。

开始创作体育剪纸图案:

播放一段视屏,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创作步骤,使之更加形象客观的对创作的认知,给让创作增加可能性。

教师讲解制作步骤,分别讲出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说出注意事项。

教师向学生提问观看完视屏之后是不是有所领悟?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深入扩展,使之将看到的转变成自己所能做出来的实物。明确要求学生的想法,可以播放音乐为他们的创作制造一个合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进行创作,教师来回在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给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2]。

案例点评:

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现给同学看,并给自己创作的图案予以解释,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来依据学生的作品来一一点评与引导。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特点:

制作的课件运用海量的图片、视屏、音乐来强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使讲解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便学生接受,能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理解,还可让学生产生想法,充满动力,平添创作的可能性。

制作的课件应当合理安排图片,使之清晰形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没得感受与体验,不断体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利于学生的多方面教学。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罗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便于教学的视频,由此将

4、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做到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与直观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其良好的图文声像运用技术和独具特色的灵活性,已经完全突破了普通教学的难点[3]。从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中显现出来了较好的作用,并为教学做出很好的服务,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并将发挥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者单位:九江同文中学)

参考文献:

[1]江晓晶.浅谈中学美术课程中电脑教学的必要性[J].新教程2011(31):18—20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2篇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不断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改变以前一提起网络就只是“游戏”、“不务正业”“坏学生”的观念。计算机网络,就教育界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进行教育教学,现在的几乎所有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都是用学籍管理软件来网络统一管理、高中学生的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等。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在我们的学校教学和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我在本市的农村学校支教了一年中经过调查,几乎全市所有的农村中小学均有各种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教室,且都能上网。但是,这些计算机只是供学生打打字,做做表格,搞搞简单的统计。这不仅是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计算机人才的浪费。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教师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冲破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农村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利用。

2.1加强领导,明确网络资源的定位

据调查,学校少数的领导还不会使用计算机,认为使用计算机是专业教师的事。因此,我建议加强对领导阶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提高领导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只有领导学会了使用计算机,才不会小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才能受到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2.2加强教师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培训

如果教师能把计算机当着工具应用到教学中去,利用网络上的资源,用计算机制作配合教学的课件,那么,计算机网路资源就能切实地为教学提供服务。例如文字,图形处理软件、课件演示软件、音乐播放软件等等。

2.3信息技术老师要摆正态度,重视计算机教学

在农村的教学一年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不但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连信息技术教师本身也是轻视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重视计算机教学,上课没有好的氛围,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学生没有了积极性,上课纪律就很难保证,上课没有好的纪律学生势必不会好好听课,直接导致上信息课的时候学生的直接反应是:开网络,打游戏、看电影!这样,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形成了很坏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网络资源利用,应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教师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加强教师的理念,摆正教师的态度,势在必行。

2.4开创网络资源应用氛围

学校开展各种促进网络资源应用的活动。例如:教师优质课竞赛;教学课件展示;以学校网站为平台的教案共享;以BBS为平台的师生讨论等。利用网络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完整的体系,从而营造网络资源运用的良好氛围。在农村一年的生活中,让我切身感受到:在农村,计算机网络并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是计算机硬件资源和计算机人才的双重浪费。所以,我提出从以上几方面抓好农村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利用。

3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成为教育必备的技术手段,我们不必再用粉笔写那么多的字,不必再为寻找教学素材煞费苦心;有了网络,教师的办公变得事半功倍,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一句话:网络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改变。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1 引言[1]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各高校来说,一直把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急解决的问题。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4]

2.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区域的限制以及理工科与文科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零起点”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而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或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理解、接受和学好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非常简单的课程,无非就是会打字、上网、制作幻灯片而已。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涵盖内容比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且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首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我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能突出个性化发展。

2.4 上机实践环节还有待于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实践环节还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的教学较偏重于理论,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不能真正的结合。

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措施[2-4]

3.1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受区域的限制差别比较大,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水平,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首先通过入学测试了解每个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必须按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上课、考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申请免修课程,但可在学校安排的时间内自由上机,学期末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学分,考试没通过者可重修该课程直到获得学分为止。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浪费一定的时间,同时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体现出一种宽中有严的教学方式。

3.2 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生事物,对所学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模糊不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础打好了,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就会增加自信,更加感兴趣。那么,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意识到计算机和英语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让他们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尽量避免学生因主观上忽略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3 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满足社会。满足社会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做基础:①目前市面上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关教材比较多,但大多是面向重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其内容过于侧重理论或过于侧重操作,真正适合独立院校的教材几乎没有,为了解决独立院校教材选用难的问题,学校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自编教材,从而保证教材的内容和难度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要求。②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概念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清晰化。③教学内容讲授上主要围绕三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简化“疑点”,并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理论与实践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4 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实践环节:①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共享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电子教案等计算机资源,还可以进行网上答疑、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②提供开放式实验室,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在正常上课以外的任何时间都能上机。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包括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对现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校扩招后教学改革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09-110

[2] 孙玉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4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照本宣科的形式对书本知识进行单调的讲解,然而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复杂性,加之教师课堂枯燥乏味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提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而与传统的只注重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方法相比,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传统教学的劣势被有效弥补,其具有直观、立体、生动、形象的优势,可以使数学知识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质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通过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采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模拟演示,优化课堂形式

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只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印象,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则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在感官上获得更加正确、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槠浣窈蟮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每堂课都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板书之上,这使原本就紧张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不断降低了教学效率,缩小了教学容量,还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内容进行提前编辑,课堂上直接播放即可,如此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补充、重难点的讲解、学生的学习辅导等,从而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三、实现共享资源,重视协作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且网络教学资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师可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之中。另外,网络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编写教案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可以有更多时间进行教法的钻研、学生学情的了解、各种学习资源的获取等方面。另外,针对某一学习主题,教师还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相并利用相关学习信息、资源。总之,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中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创造性、创新性。

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切忌画蛇添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乏味、单调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适度、恰当原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只是将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板书手段,或是在课件中加入了很多花哨、嘈杂的声效,华而不实,不但不能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美的感官体验,还显得繁琐复杂。另外,有些教师由于操作不熟练,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而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这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效果被大大降低。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于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望,进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还是有部分教师只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接受,将教师的“教”的环节无限放大化、片面地强调“教”,而忽视了课堂的真正主体——学生,将学生置于一个被动、无效学习的境遇。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没有新意,课堂容量太大,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更换教育思想,想尽一切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逐渐尝试着去接受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时,内容趋于理论性,陌生孤僻的专业名词较多,而且大量理论材料是由数据和英文字母缩写构成的,记忆难度较大,学生在情绪上就抵触对其记忆,因而考察的时候,很难合格。此时,我们就应该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尝试变换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在讲解二极管、电子管和集成电路板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硬件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也可以找一些损坏或报废的电脑,让学生进行拆装演示,亲眼见证电脑机箱的内部构造,然后教师适时地进行讲解说明,将计算机的工作运转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甚至可以终生不忘。这样的轻松活泼的课堂,学生愿意接受,注意力容易集中,学习兴趣自然容易被激发,教师的教学压力也相应地减轻许多。

二、创新教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言,他不可能一辈子拿着一套教案设计上课。真正优秀的教案设计都是与时俱进,随时保持新鲜的元素加入,他们会在不改变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以及自己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积累、发现的问题和知识。而作为计算机学科教师而言,与时俱进的要求更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软件的更新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毫不夸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知识系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因时而变,随时更新自己的备课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教法,用更易于学生掌握和接受的方式去传授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师由于接触到的都是信息科技发展前沿的很多新成果,所以教师们要充分发挥其在这领域的优势与特长。为了更好地创新教法,教师可以考虑编录视频教材,因为就像大家所了解的一样,多数软件的学习过程都会有视频素材,那样不仅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还能够大量地节约课堂时间,给大家创造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而且相比较文本教材而言,视频教材能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给予学生以操作方面的指导。

三、因材施教,夯实学生技能掌握

由于受地域、家庭经济状况、重视程度与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性因素影响,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时的起跑线就存在偏差。假设教师要是不能很好地加以干预、扭转,有可能就造成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使得水平较差、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放弃计算机学习。参照计算机学科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大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文字录入,即五笔字型输入、英文字母输入、搜狗拼音等文字录入软件的使用;(2)图文处理,主要指的就是MicrosoftWord、MicrosoftPowerpoint以及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的使用;(3)数据处理,即MicrosoftAccess以及MicrosoftExcel等;(4)网络基本应用,包括网络搜索、电子邮件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兴趣,在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一至两种软件作为主要练习,让他们能够有所长处。因材施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在学生存在主体差异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将普遍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比如在进行软件MicrosoftPowerpoint的授课时,有些同学能够很熟练地完成课标中的学习目标,但是有的同学却连最基本的“新建幻灯片”都不会,在这时,我们就要采取分层教学,对于掌握基本技能很扎实的同学,可以考虑安排稍微难度大一些的操作,让他们去摸索;对于连基本技能都掌握不了的同学,教师则需要将其集中,单独、手把手地进行讲授、示范,这样的因材施教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四、结语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笔记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最合理的笔记,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当堂课的知识。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11-02

早在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纲要中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均做出了指导性要求。此纲要的对信息化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提出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条件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同时随着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向普通家庭进一步普及,使得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已经对计算机有了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零起点”,如何使学生在原有的零散认识上总结提高值得思考。另一方面,对于来自不同省份及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水平及教学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入学基础参差不齐。如何以此差异为前提,设计恰当的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样需要探讨[1]。

1 差异化研究背景

我校办学性质属于独立民办高校,涉及理工、经管、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科。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2014年秋全校新入学本科学生为例,依据学生招考专业进行分类,各专业类别按比例随机抽取300名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具体人员信息如下表1。

1.1学生入学基础的差异

针对入学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程度的差异,设置了关于Microsoft系列办公软件的认知度调查。主要分为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三大版块。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经常使用文字处理和演示文稿的学生分别占到17%和13%,而经常使用电子表格的学生比例仅占2%,电子表格运用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从未使用三类软件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超过50%,学生入学前对办公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容乐观。具体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如下表2。

1.2 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

针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设置了该项调查。主要分为三类:无兴趣或不了解、兴趣一般、兴趣浓厚。从结果来看,兴趣浓厚的学生仅占20%,兴趣一般的比例最大,占到44%,如何提高各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是本差异化研究需要面对的难题。具体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如下表3。

1.3 专业培养诉求的差异

按参与调查学生所在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本调查主要选取了各学科大类中的一些代表性专业,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的相关性及专业课程的特殊需求。

2 差异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校计算机教学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第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关注网络体验的部分较多,反而对实用的办公软件了解较少。第二,对课程兴趣浓厚的占比过低,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够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另外一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难度预估过低或者过高,导致学习兴趣减弱。第三,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均有需求,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安排合理性提出了高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分别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一步展开。

2.1设计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实践性强、可延伸、易扩展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需要把握学生及专业特点。对于理工科学生,除了日常办公软件需要掌握,还需要锻炼其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增加编程语言类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经常和数据打交道,如何管理好和使用好各项数据,需要借助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来实现。另外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延伸课程作为通时选修课,来满足一部分同学对于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热情。下表5中列举了该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方案[2]。

2.2编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2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板块,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增加差异化板块。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增加软件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的内容,让学生领略到编程的魅力。对于人文经管专业的学生,简要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入门知识,为文理基础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打下基础。对于偏向艺术类的学生,适当增加演示文稿制作实践课时,通过作品创作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设计创意,并向全体同学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制作文稿过程中,实践并巩固相关知识点。此内容差异化编排方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并得到其他授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2.3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在理论课堂,首先介绍课堂的重难点,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并随堂在教学电脑上,完成各项功能的演示,让学生分步的理解每项需要掌握的技能,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安排必要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上台动手实践,同时检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接收程度,对于学生尚未完全接收的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堂进行重点的提升和巩固。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则将知识点连串起来,设计成一个个小项目,在解决项目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课堂的知识点更加连贯的运用起来。通过两个课堂间的相互强化训练,让学生从零碎的认知到整体把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考核结果分析

在年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了统计[3],基础相对较为扎实的理工类学生的期末成绩优秀率超过60%,基础较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的优秀率也达到35%。从平均成绩上看,各专业学生的分数均超过70分,此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接收和认知程度,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差异化教学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结果分析关键信息如表6。

4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化研究,旨在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当然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存在教学方法未完全执行到位,且学生对学习主观情绪波动,专业培养目标更新等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后续依然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该研究,为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2):119-120.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网络环境下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背景的构建

由于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在实现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此无不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我国也制定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目标,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草案)就提出“改革的新课程应促进社会发展,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时代要求,必须研究网络信息时代公共计算机教与学的新规律,构建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2基于校园网的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立

我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和网页设计三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网页设计是全校性的文化素质选修课。随着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要在原有的教学课时内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理论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学手段也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进行诸如操作性、可视性较强的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的教学时显得事倍功半,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基于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辅助教

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但其模式的提出,毕竟是基于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学,对教学的其它环节的帮助显得鞭长莫及。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以及学校校园网的建立与普及,为我们架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计算机教学模式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网络教学将会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室教学的不足,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这种网络教学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有用,而且对上机操作及课后训练与交流都非常有效。

3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的优势分析

网络教学应该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先进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打破传统教学各环节的时空限制,以教学信息的高度有秩序共享以及全方位的实现“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已从一般的使用计算机作为课堂的补充,逐渐趋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与超媒体组织结构方式相结合,引伸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网络技术的引入,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这种教育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利用校园网进行的网络教学,可以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将以计算机公共课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网为依托开发一个教学辅助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该教学系统获取教学资源,使用教学课件,进行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测试和展开讨论等。

作者简介:牛莉,女,湖南新宁人,硕士,邵阳学院副教授,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数据库技术。徐俊,男,湖南娄底人,硕士,湖南省电子产品检测分析所软件评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4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应具备的结构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应负责教学课件的编制和提交,回答学生问题和批改作业等;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学生可以从网络

教学系统中提取所需要的课件进行学习,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测试,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共分为六个大模块。

图1网络教学系统组织结构框图

“课程教学”模块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素材、优秀教案、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和上机操作教程等内容,供教师和学生查阅和参考。

“有问必答”模块主要提供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园地。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由教师们在网上提问与解答。

“等级考试”模块提供全国和全省等级考试有关信息,包括考试大纲、考试时间、分数查询、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等。

“在线测试”模块供学生自测,学生自选章节、题型、题数等参数后,系统将在题库中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题目,逐题显示并等待学生输入答案,完成后系统给出成绩。

“论坛”模块中提供讨论园地,要求注册后才能进入。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话题供师生讨论。

“联系我们”模块提供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所有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与老师单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