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1篇

对于初中学生朋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集锦,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3.关键: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像2x=50,3x+1=4等简单方程,那么什么叫方程呢?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呢?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能使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把问题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联系用等式形式表示出来.在研究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方程?这是本章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章中丰富多彩的问题,你将进一步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并学习利用一地一次方 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

1.怎样列方程?

让学生观察章前图表,根据图表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表,你知道,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青山到秀水呢?

(2)青山与翠湖、秀水到翠湖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3)本问题要求什么?

(4)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不妨试试列算式.

(5)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1)汽车从王 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3小时,青山到秀水用了2小时.

(2)青山与翠湖的距离为50 千米,秀水与翠湖的距离为70千米.

(3)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分析:要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只要求出王家庄到青山的距离,而王家庄到青山的时间为3小时,所以必需求汽车的速度.

如何求汽车的速度呢?

这里青山到秀水的时间为2小时,路程为(50+70)千米,因此可求的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0+70)÷2=60(千米/时)

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60×3=180(千米)

所以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180+50=230(千米)

列综合算式为: ×3+50

(5)分析:先画出示意图,示意图往往有助于分析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

从章前图表中可以得出关于时间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3小时,从王家庄到秀水行车5小时.

由路程数量和行车时间的数量,可以得到行车速度的表达式.

汽车从王家庄开往青山时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从王家庄开往秀水的速度为 千米/时.

要列出方程,必需找出“相等关系”,题目中还有哪些相等关系吗?

根据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于是列出方程:

=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x的值,从而得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思考:对于以上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所以还可以列方程:

= 或 =

(前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后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翠湖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比较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有了这个未知数,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分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周长为4x(cm),依题意,得4x=24.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课本P78的问题,可用多媒体演示题目描述的行驶情境.

1.理解题意: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从这句话中可知客车、卡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2.能否列算式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要求能够解释列出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提出问题,如果用字母x表示A、B两地的路程,根据题意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把题中的数量用表格形式反映题意: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x 60 客车 x 70

2.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探讨、列出方程,并说出列得方程的依据.

3.讨论列出方程表示的意义,并对比算术方法,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4.反思:这个问题中除了A、B两地的路程是一个未知量,还有没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如果还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能否用字母(或未知数y)表示这个未知量,列出与前面不同的方程呢?学生分组讨论.

5.将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表格列出: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60 y 客车 70 y-1

6.探讨:①列出关于y的方程;②解释这个方程表示的实际意义(或列出这个方程的依据);③如何求题目问题:A、B之间的路程.

7.总结以上列出两个含不同未知数x、y的方程的方法:①以路程为未知数,则根据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列方程.②以行驶时间为未知数,则从两车行驶路程的关系列方程.

8.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阅读课本P79.

9.举一反三:分别列算式和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1)某数与它的的和是8,求这个数;

(2)班上有女生32人,比男生多,求男生人数;

(3)公园购回一批风景树,其中桂花树占总数的,樟树比桂花树的棵数多,杉树比前两种树木的棵数和还多12棵,求这批树木总共多少棵?

三、初步应用

1.例1:课本P79例1.

例2(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①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②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自主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

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3-x=-7; ②2a-b=3;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三

教学

目标 1、通过处理实 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 步学会如何寻 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 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二.新课讲解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 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 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 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

,再列出方程 =60

三.练习巩固

1、例题P/80

2、练习(补充):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四

【教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处理 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探索式教学法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2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培优 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

数学不仅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更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发展各项能力的工具,学生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学好其他科目,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知识面得到快速拓展,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抽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难度的加大会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教师为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只能在课堂上讲授中等难度的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班级培优工作,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数学培优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师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在应试观的影响下,教师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作为课堂目标,从而忽略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虽然偶尔做一定的课堂拓展或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加以深入,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明确的目标、策略。优秀学生的余力难以使用、潜力得不到挖掘,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不适用。

优秀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强的逻辑性,因此数学培优的教学内容要基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有些教师盲目地认为培优就是加大难度,因此往往教给学生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程度低但是难度高的内容。有的教师则受到教材的限制,没有做出相应的拓展。学生学不会难度大的内容,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或者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易失去学习兴趣。

(三)缺乏学习方法的教授。

优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非常好,数学培优应当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独有的思想和策略,提高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多的是对学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题海战术。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使用,无法体会到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逻辑美和思想美,在数学方面难以取得较高的成就。

二、提高数学培优的方法策略

(一)利用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知识迁移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运用后来的知识对前面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影响后面的学习,即为正迁移和负迁移。知识迁移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所学知识,将前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系统,对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方法。知识迁移主要通过相同题型的举一反三实现。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七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引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方程式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和运算方法的迁移进行教学。如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一元一次方程“3-x=2x+6”,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地解方程,并且说一说每一步的原理或者规则(移项要变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然后教师呈现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求学生说一说不等式和等式的区别,它们的运算规则是否相同?然后在带领学生一同运用解决等式的运算规则解不等式。最后,将两个式子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所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广,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运用知识迁移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发现,通过简单理论的结合和交叉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迁移的运用,而且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更要建立知识系统。

(二)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内容。

数学培优不是简单基础知识的强化,而是数学思想的传输和数学方法的教导,是基于基础的拓展和延伸;数学培优不是无关知识的强硬灌输,而是对教材内容的统筹把握,是对教学大纲的深化。因此,数学培优的教学内容应当做到基于教材,高于教材。

例如在教学完一元方程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此题进行拓展训练:“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BC=24,点P从点A向点B以1/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从点B沿着BC以2/s的速度移动,问几秒后三角形PBQ的面积等于8?”这个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与图形面积计算的巧妙结合。学生不仅要使用到学习过的三角形面积求解公式,还要将此公式与方程思想相结合,找出相应的未知数,利用公式建立方程,这就使这个题目的解答有了一定的难度。

难度适宜的拓展题目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尝试和挑战,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注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传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有所新的发现和尝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和讲授。例如教师可以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形结合方法。如:已知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如图所示,若关于x的方程ax+bx+c-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如果使用b-4ac解答问题,那么这道题就解不出来。但是,可以通过变形将原方程变为两个方程:y=ax+bx+cy=k,则此题就变成两个函数的交点问题。通过观察图像可以非常容易地判断出只要y=k

三、结语

初中数学培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使初中数学培优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4篇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43-02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机械化的教学活动,会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三方面进行改善和实施。

一、运用幽默语言,调控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原因,造成学生昏昏欲睡、开小差的现象。此时,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调节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在具体教学中,当课堂氛围陷入不良状况时,教师可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贴近生活的事例,朗朗上口的口诀或顺口溜,经典的名言警句、成语、诗词、典故,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为教学材料,“运用巧设疑点,创设联系,故设悬念”等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清晰,把教学内容展示得形象、生动、诙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地激活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利用公式法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这一内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根的判别式为Δ=b2-4ac,用它可以直接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多少个实数根,那么,当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时,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在一元二次方程x2-3x+2=0中有两个解,Δ=b2-4ac>0,因此,当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时,应满足Δ=b2-4ac>0这一条件。

师:说得好!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还有一个条件:a≠0。在解题时我们要处处小心,时时注意这两块“暗礁”,即:①a≠0,②≥0。若一不小心,这两块“暗礁”将会把我们的船弄翻哦!

这一比喻形象地强调了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中,当根的个数为两个时,条件a≠0的隐蔽性以及≥0的重要性,运用幽默风趣的比喻,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应与无趣的插科打诨区别开来,不能插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话,更不能滥用幽默风趣挖苦、取笑学生。

二、构建师生互动课堂,改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过度地依赖于教师,削减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领导权威”的师生观,构建师生互动课堂,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与学共同进步的目标。

在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建立新的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地位的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应保持着相互尊敬、平等互助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次,全方位激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积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你是怎么想的?这道题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吗?当学生的想法与教案中不符合时,就很有可能是学生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然后,在激疑之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探究和分析,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疑问,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拓宽了思维能力。最后,互动总结,提升思维能力。互动教学的总结阶段不再是以教师主讲的对知识点的概括和归纳,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谈谈彼此的感悟和收获。

例如,当0

师:对于这道题目,同学们是怎么想的呢?(教师激疑)

生A:我们可以画出三角函数的图象来观察他们的大小,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即:

由图可知:

β=时,sinβ=cosβ;

0≤β≤时,sinβ

师:说得很好,也非常正确!同学们还有什么快速简便的方法吗?(教师激疑)

生B:用特殊值代入法,以β=为临界点,分别代入大于和小于以及等于的特殊值,分别为:,,,可知:

当β=,sinβ

β=,sinβ=cosβ;

β=,sinβ>cosβ.

所以:

当0≤β≤,sinβ

β=,sinβ=cosβ;

师:这个方法也很好,很简便,可以快速得出答案。

生:是不是tanβ与cotβ也可以比较大小呢?(学生质疑)

师:请同学们观察,当0

生C: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这两个函数在0

β=,tanβ=cotβ;

师:非常正确!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收获了什么呢?(互动总结)

生A:图象法是多么的神通广大!

生D:今后我们比较三角函数的大小时,就可以通过画图法快速得出答案了。

……

师:同学们要把这四个三角函数的图象特点,如周期、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都要牢牢地记住。

通过以上互动过程,学生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得到了调动,激活了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丰富教学手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感受、交流,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课堂活跃起来,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学过程变得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应用”这个知识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生活情境创设:

师:刘老板家开的布匹店要进一批新货,一种布匹每匹进价100元,售价120元;另一种布匹每匹进价90元,售价110元。请问:哪一种获利更大一些?

生A:两种布匹每件获利都是20元,两种获利一样大。

生B:布匹价钱贵,质量好,更多人喜欢买质量好的,进100元一件的好卖些,卖得多,获利更大。

生C:一样的本钱,进90元的比100元的进的货物数量多,进90元一匹的获利大。

生D:比较获利的大小,得看投入与回报的比例。

……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5篇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归类总结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中需要各种教学思想的加入,数学思想是一个重要并且应该具备的思想。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引导法重要性的认识,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要求将引导方法融入备课环节,写出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引导实例教案。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更应该结合生活展开教学,做好知识点的阶段性复习,归类总结,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掌握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整体学习。同时,复习课堂的开始与结束的延续同等重要,应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是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无限性。但是,往往理想和现实总有一些差别。

一、插入知识点归类总结,引导建立互动交流平台

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将知识在教案中转化成其他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融入一种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情境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进行思考。同时,试着寻找适合的理解方式,将前后知识点的学习进行不断总结,或者在教学的时候插入之前的内容,进行小规模的复习,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更加全面和合理,让学生在复习式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高知识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并不是问题琐碎,而是与所学知识点相关问题的不断总结,突出重点,启发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交流互动,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进课堂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函数”复习课时,可设置如下提问:“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对函数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与对比,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解题步骤问题,通过类比,讨论,提出大胆猜想。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方面_到了课前问题的引入能引导学生预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

二、混合式复习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将所要讲的某章内容做一个条理性的总结提纲,或者说期中总结等。同时,做好几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的教案,注重课堂复习教学中的多元化引入环节。有的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教学方式等感兴趣,可通过某名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知识点总结的导线,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获得局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知识点更加容易接受。另外,教师需按照《复纲》需求进行有序地讲解,不能随意教学,以避免误导学生,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并应用这些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同时,要发挥课后对课堂的延续作用,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针对课堂或者下一节复习课的内容进行设问,对于学生来讲,当作是探索性的问题,既可以总结当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启发学生产生积极备战下一阶段的知识点总结的兴趣,为学生能够自主复习创造条件,也实现阶段性复习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讲“几何”的复习时,对“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两节进行综合解析,混合教学,要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的工具,希望学生们通过观察的形式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学生为主导,逐步引入解题思想

教材的研读需要达到把握课本基础知识,而知识点的阶段性总结则需要良好的教学思想的引入,教师培养学生研读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把教学思想的培养当作兴趣培养的前驱,将这些思想引入课堂,学生把握了这些思想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初中阶段就重视引入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教学的复习阶段中,教学思想的引入能大大提高学生归类总结的能力,也为阶段性复习提升效率。这些思想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教学思想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兴趣延续,使学生认识到教学思想对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以方程思想为例,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问题转化为不同的设问,适当设定未知数,结合定义和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

四、加强课堂讨论的开展

对于数学的理解,我们都能想到它的计算过程和准确性。而阶段性的复习则需要学生不断地讨论与思考,将学生总结能力的培养结合提纲式知识点挖掘教材,将教材与知识点的总结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将提纲式复习作为阶段性复习教学中的主线,教师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能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应以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主,如在讲“圆”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想起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那么学生可能会对其具有的性质做初步的猜测,授课教师对其评价总结。与此同时,规律的传授并不是单一的,应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将此性质应用到其他物体或者物质。

五、总结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6篇

八年级下册的分式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自主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共同合作交流。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思想,使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的认识理解能随着学习内的扩充而不断的深化。让学生主动的获得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对新事物与已熟悉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分式方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从改变教师的贯常态度和例行为入手,客观地进行教学改革。

在分式方程的教学指导上,只重视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分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为零,使分母为零的根是增根(舍去);不为零的则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过分的强调预设和封闭。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就是完成教案。

在分式方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上,评价角度存在局限,评价反馈时期长,收效少,评价针对性不强,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的语言已成套话,就是好或不好,指导意义不大,在评价作业上,教师书面评改,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讨论,老师的定势思维形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4―6人,且每小组形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都要内部团结,相互学习,讨论。每当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教师在下面听,学生讲完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并做出评价,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析。再次就是教师批改作业时批改每小组的某个即可。但批改是详改,其余的作业由每组的某一个成员来批(轮流批改)然后把本子反馈给老师,老师再进行查阅,并做出评析。

(二)反思分式方程的教学的升华。

在以上的反思与尝试中,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及以后学习的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或高次方程做准备。

1.找相关分式方程的题目进行训练,即训练解题技能,增强解题能力。

2.培养解题兴趣,养成解题习惯。

3.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数学思维。

二、分式方程的教学探索。

数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思维能力的,则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从闭锁规束走向多元化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激励学生创新思维,重视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积淀,让学生不怕分式方程。

(一)让学生具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分式方程的核心任务是打消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畏惧和顾虑,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学生敢做,想做,爱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创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解题,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自我消化。变“我仿做”到“我会做”,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求异性,灵活性与敏锐性。

(三)加强学生的知识积淀,减少学生的知识误点积累,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

设改错卡,减少知识误点的累积,改错卡的内容包括错题,错因分析,改正措施,更正,巩固。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混淆的知识不断的交叉出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错误知识的再现。从而降低学生知识误点的累积。这样能使学生对正确知识的识记得到强化,即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积淀。

三、加强各环节的实践和开延性思维。

解分式方程是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高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一)提出问题,列出方程。

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等,问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根据物理学知识“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等”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会不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不会很好的分析出来,会不会列出方程;3.对该问题基础较差的学生会不会有困难,应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

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从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用这些式子表示相关的量。然后列出方程,即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二)归纳定义,寻求解法。

鼓励学生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学生自然会想到“去分母”,来实现这一转变,而怎样去分母呢?引导学生找分母的公倍式(也就是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然后求出的解,最后验根。从而引导学生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找分母的最简公分母;2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去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化为的形式(解整式方程);4把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公分母为零,则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若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分式的解。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会不会从所列的方程中观察到它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于“分母含有未知数”;2学生是不是有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3学生会不会相互的讨论和听教师的见解从中获取知识。因为怎样解分式方程是本节的核心问题,这又一次的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把待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化归到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探索分析,解决难点。

1.解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与。为什么去分母后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是原方程的解,而去分母后所得的解却不是原方程的解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分式方程的解而在什么情况下不是呢?

提出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进行检验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索,并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认识.用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释分式方程可能无解的原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全面落实。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教材

新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删减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新增了许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通过 “观察”“试验”(试一试)“猜想”(猜一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尝试)、“数学活动”等让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并且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新教材在带来那些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些“问题情景”设置得太难,不利于引入新课;部分内容的学习进度与其他科目不对应,学生难以理解;部分章节的例、习题设置无度,基本题太少,偏难怪题依然存在,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做教材的复印者,不要把教材当圣经念,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教材.

一、对“问题情景”进行整合

数学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要使情境源于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的问题情境(见课本P125)可以改为:在上个月举行的校运会中,我们班的刘东同学获得了100米跑步项目的第三名. 那时,有6名同学参加该项目的决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跑道,签筒中有6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竹签,上面分别标有跑道序号1,2,3,4,5,6.刘东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地取一根竹签,考虑以下问题:(1)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一)整合例题

通过例题的教学, 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掌握理论的用途和方法,对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上课时要选择容量、难度适中,基础性、典型性例题,选择例题要由易到难,要有层次. 例如,八年级下册“分式的乘除”例3(见课本P12):“丰收1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 “丰收2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 - 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收获了500千克. (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2)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低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倍?

这道例题的第一问题是比较两个分式的大小的,难度比较大,而且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分式的乘除”没什么关系,偏离了学习重点. 如果要讲解这个问题的话,即使花上一定的时间,结果能理解的学生也没几个. 还不如把这个例题的问题改为:(1)这两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多少?(2) “丰收1号”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丰收2号”的多少倍?

(二)增加相对应的习题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足够的练习量和必要的模仿练习是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学好数学的前提. 而教材有些地方例题难度比较大,却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习题题量不足,且难以模仿例题,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 例如,七年级下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情境(见课本P131)是一个不等关系的分类讨论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后却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 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解完例题后,插入1到2道练习题,让学生模仿学习解决这类型的题目.

(三)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

新教材在安排方程这个内容时,淡化概念的教学,改变解方程的枯燥练习,应用题尽量接近实际生活(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 但这样安排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用题本来就和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在一节课40分钟里既要让学生根据应用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接下来还要学会怎样解方程,同时要解决两个重点问题,学生接受不了,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对整章知识做了重新安排,原则是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重点问题,知识点成线,不是一锅粥,循序渐进. 解方程是重点,要求人人过关. 对应用题做了分类讲解,不要求人人过关,因为每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 通过实验教学,达到预期满意效果.

面对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新课改理念下对数学教材的整合是必要的,数学教师应该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 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第8篇

一、课堂教学导课的设计

好的导课,如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全面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又如钢琴家演奏,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给人一种激情夺魄的艺术享受。一堂课开始就教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是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此,在导课的设计中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目的都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改中教学的方法形式很多,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突破自我,寻求有效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老师为主导,讲、演示、给出学生练习、然后测试,如果有学生积极参与也是很少让学生动手,打击了优秀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更是低效和无用功。不管怎么改革,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凡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讲,而且应该给学生讲解和回答的机会,体现教育的生命,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更加让学生有了学习和讲解的动力。教师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者”身份,对学生作出适当的点拨、引导、辅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作为“主体”的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我自己已经尝到了“导课精心设计”的好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精巧的课堂设计是情感教育的“主心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在情境创设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点拨引导,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还要抓住结束环节,设计悬念,让学生感到课虽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教学如同“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课堂教学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创设课堂教学的方法也不同,或豪迈奔放,或庄严悲壮,或热情洋溢,或富于哲理。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

为讲解《课题学习:设计长方形纸盒的展开图》我事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个小纸盒、剪刀和浆糊,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故意让他们听完我的讲解以后,我一声令下“你们可以做了”,学生们马上开始制作。他们一声不响的认真的钻研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面―――这个时候是学生最乐意学习的时候。所以安排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知识是他们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

三、走近学生的心灵

对于中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你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知识与情感的交融,以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和孩子打成一片,走近孩子心灵,让孩子觉得这位老师值得信任和尊敬,感觉亲切而愿与之交流,让他们喜欢自己,就意味着喜欢你的课堂,从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在我的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女生和差生的分外关心和照顾。女生从本身来讲都不是很喜欢数学的学习,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女生,所以在课堂上,我把简单的题目留给她们去完成,而且在班级巡视的时候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不经意地拍拍他们的肩膀,亲切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从心理上有了“老师喜欢我”的想法,从而促动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在课堂上因材施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经常会有同事说:“某某学生真是没有办法教育了,他的数学成绩我要放弃了。”我承认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消极态度。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天生就愿意考不及格的学生,他们的想法和愿望都是很好的,都希望自己有很好的成绩,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和态度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耐心的询问原因和问题所在,然后先让他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我们共同分析简易方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解决复杂的方程,我会惊喜的发现这个学生以后的方程不会再错了。说明我们的学生还是很聪明的、很有进取心的。

四、课堂教学小结的设计

好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高明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作家,都应给学生“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好的结课可以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与艺术上的享受。为此,教学结课应力求做到首尾呼应、蕴藉隽永。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如有一次我上课,在一个小黑板上讲解的时候,小黑板突然“啪”地一声掉了下来,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声,我不失时机,幽默地说道:“看来黑板也想休息了,下课。”师生在会心一笑中完成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