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挑山工教案

挑山工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挑山工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挑山工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设计 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据本人观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忌问而不导

教师提问后,没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问题,没有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给学生注入一些死知识,课堂气氛死板,学思维僵化。课堂提问若能做到先启后思,思而后论,论而后答,则能大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忌多而不精

教师提问没有抓住主要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时难辨良莠,增加了学生负担。如果找准文章的关键处进行提,让学生从切入点入手,顺藤摸瓜,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忌乱而无序

教师上课时想到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就会忽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是为了先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问“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课文重点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目前已经深入到学校的每一间课堂,教师都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语文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放眼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许多语文课,由于老师启发和提问不当,学生噤若寒蝉,气氛沉闷,教师干着急,没有办法。可以说,课堂提问得不得法,直接决定了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提问不得法,其危害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如何精巧设问,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就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做到环环相扣。

在上语文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目标的定向。如果问题是一忽儿东一忽儿西,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起来呢?

课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做到问题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课堂提出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切忌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1、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一个苹果》一文时,可以选取课文中苹果的来历和经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苹果出发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又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课文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