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招聘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1图书馆员专业化实现途径

1.1专业课程认证

目前,取得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学位或文凭已成为进入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入职资格。ALIA作为全国性行业标准组织,负责对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目前有10所大学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认证课程,有17所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认证课程。ALIA课程认证与会员类别相关联。已学完认证课程并取得学位或文凭,同时符合ALIA章程的入会申请者可直接获得专业会员资格,其中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获得馆员会员资格,职业技术教育文凭获得者可获得图书馆管理员会员资格。上述两种会员资格通常作为从事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

1.1.1认证目标2013年ALIA的课程认证综述表明,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促使图书馆与信息专业教育提高质量,确保学生能体验到高水准的课程,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2]。为使未来的专业人员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专业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和捍卫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伦理价值;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动态的信息环境特点;理解本行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注重专业研究、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3]。

1.1.2认证原则与标准课程认证关注的重点是确保课程质量以及课程与当前和未来专业实践的相关性。认证要求:课程包含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目,以确保最高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项目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和优良的设施设备,制定了质量控制政策;通过课程项目与本行业之间的协商机制,使课程获得来自行业的建议和支持;鼓励和促进教师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交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作为审查依据的认证标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入学要求、学生支持。(2)课程内容:科目设置、课程实施、学习活动。(3)学生考评:作业、实习、学前资历认可。(4)师资力量:教师数量和专业水平、授课资格、交流与进修。(5)资源配备:设施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图书馆与信息资源。(6)质量保障:设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开展课程评估。(7)政策机制:课程对学校战略重点的体现、教师科学研究支持[5]。

1.1.3认证方法与流程申请课程认证的学校需要提交回应上述标准的文件,并通过由教育机构相关人员、ALIA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本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ALIA将考察报告提交给该校以正式确认认证结果。课程认证一般为每五年一次,为确保长期质量,已获认证的课程项目还需通过提交“年度课程报告”的方式接受监测。所有认证和监测过程都由ALIA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获准认证的课程会在ALIA网站上进行公布,并与提供课程的学校链接,以供有意注册的学生和有意招聘雇员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选择参考。具体认证流程为:学校提出认证申请ALIA向学校发送文件,包括认证指南和调查问卷确定考察小组成员学校返回调查问卷和有关文件考察小组成员审阅文件向学校发送认证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向考察小组成员发送报告初稿以供审阅和修改向学校发送报告初稿以供事实核查向ALIA理事会提交正式报告向学校提交正式报告和理事会认证决定。

1.2职业资格认证

1.2.1认证条件与方法“职业发展计划”是ALIA开展的一项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学习活动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获得职业发展的项目[6]。参与该项目满一年并符合相关条件,馆员或图书馆管理员会员即可将会员类别升级为“注册专业人员”,满三年并符合相关条件,即可获得“注册馆员”或“注册图书馆管理员”专业资格。参与该项目的会员需制订计划并参加相关学习活动以获得规定积分、记录和总结活动情况,并接受抽查。ALIA每年随机抽取10%的参与会员,对其持续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保参与会员遵守计划并随时保持记录。

1.2.2学习活动类型职业发展计划采取了计分方式,会员可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积分,每种活动都标明了具体得分。主要活动类型包括:(1)ALIA职业发展工具包:利用该工具包制订参加活动计划,并对完成计划情况进行自我评估;(2)短期课程学习:课程由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或ALIA培训项目提供;(3)ALIA任职:担任ALIA理事会或各委员会成员、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4)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自学、远程/网上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5)主持与报告:担任各种研讨会、讲座、培训课程、报告会的主持人或主讲人;(6)专业阅读:阅读专业期刊、专著及其他媒体出版物。ALIA通过网站提供了大量电子版的各种专业读物,如期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标准、指南等;(7)专业写作:在专业期刊上、参与编写专业教材或专著、撰写工作报告和项目报告等;(8)岗位交换:暂时借调到另一部门或机构,从事不同于原岗位的工作;(9)高等教育课程学习:选修单独科目或学习完整课程;(10)专业研究:承担基于工作实践的研究项目。

1.3职业教育培训为使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ALIA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机构、教育机构、有关专家学者等合作,通过开办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方式,为专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和知识交流平台。所有课程都可以计入“职业发展计划”积分,一些课程甚至可以计入正式大学课程学分。许多课程都采用了自学的方式,以适应当今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所有课程都可进行网上注册。ALIA通过网站对即将开办的课程进行预告,介绍课程主题、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对象与目标、课程内容、主讲人介绍、注册信息、可获得的“职业发展计划”积分等信息。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图书馆与信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又有其他学科知识;既有现场培训,又有网上授课或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在线交流。

2启示与借鉴

2.1行业协会的作用ALIA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方面,作为制定和维护行业入职标准的专业机构,行业协会通过课程认证的方式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高质量,使教育机构能够培育出合格的毕业生,规范了从业标准,在入职资格的环节上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使专业人员提高了专业素质,拓展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本行业提供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行业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2.2体制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还是以学会系统为主,各级学会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专业会议、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等。但学会属于学术性团体,由于受体制、机构性质等因素限制,还难以充分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专业人员职称评定等工作目前主要还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主持实施,而专业课程认证、从业标准制定等活动也尚未开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一领域还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主管部门和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可以利用这一良好契机,推进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学术性行业管理组织向行业协会的方向过渡、重组、转制,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强化行业自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建设。

2.3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明确的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是实现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前提条件。ALIA制定并向全行业和社会公布了相关政策声明,以实现行业目标为目的,对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应该达到的专业水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成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基准。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方面尚未制定具体政策或提出明确要求,但从业人员专业化问题已颇受关注,如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以“馆员的力量”为征文主题,有多个分主题涉及馆员专业化问题。中国图书馆学会可以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展开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图书馆员专业化目标与要求,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2.4专业教育与认证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认证就是有效的实施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行业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专业课程认证都是一个新领域,可以学习国外行业协会已取得的丰富经验。ALIA课程认证政策完善,目标明确,标准详尽,程序规范,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教育机制、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2.5职业资格评定目前我国与国外图书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类似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评定制度,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可向国外行业协会借鉴之处。ALIA职业资格认证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激励机制、动态化管理、注重实效、灵活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强等。ALIA十分重视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要求他们在参与职业发展计划期间不断进取,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这就确保了整个行业始终处于更新、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而这正是职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学习活动类型既灵活多样又与实际工作相关,避免了单一化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等弊端,可供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积分制”也使计划的实施更为简明清晰,便于操作。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作者:张曦

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

——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

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

一、概况

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于2004年11月5日至11月18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本次教育考察团由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士力任团长,团员有: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清坤、市政府教卫文体处处长胡国权、市教育局高校招生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徐慧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毕祗源、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张骏乐、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院长陈宁军、宁波市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惠敏、宁波市效实中学副校长张曦。

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听介绍、观校园、进课堂以及与当地师生的直接交流等形式,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教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具体的考察和交流,从而汲取其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在澳、新期间,考察团听取了新南威尔士洲教育培训部和昆士兰洲教育艺术部有关负责人对澳大利亚及两个洲教育情况的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奥克兰大学、悉尼技术学院、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等学校,感受了悉尼大学的校园氛围。团员们一致感到:这次考察时间虽短,参观的学校也不多,但是收获颇丰,对我们今后从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由于考察时间的关系,本报告主要介绍对澳大利亚教育的感受。

二、澳洲教育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近年来,澳大利亚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属于最高档次一类。

根据澳大利亚的法律,各州与地区政府负责教育,联邦政府则是提供资金和参与制定政策的合作伙伴。投资教育的还有个人、家庭和民间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致承袭英国系统,分为小学6年、中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专科2-3年及大学3-6年(例:文、商、理科需3年,工科4年,法律4-5年,而医学则需6年)。

虽然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7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但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质量。在最近公布的,由连续20年为世界大学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单上,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这个排名是根据THES向88个国家的1300名大学教师展开的调查所得,由这些教师列出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机构。同时,排名还参照另外4项指标: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数量、师生比率、外国留学生比例和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数量)。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正处在大踏步上升的阶段,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承认的话,那么,其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发展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已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并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有专题阐述)。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澳大利亚高等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课程特点是更加注重面向就业需要,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更大。

考察团一行通过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介绍,与在澳中国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学校的参观访问,以及在考察期间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直接感受,对澳大利亚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十分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澳大利亚的综合国力属于发达国家之列,并正日益提高。对此,不少澳大利亚人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我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依靠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其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有:

⑴ 教育普及程度,适应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6-15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此期间,教育是免费的。当孩子接受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有多种发展途径:一是继续读完高中;二是直接就业;三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就业(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在15年前大部分学生上完十年就不再上学了,而现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有四分之三的人会继续完成高中(包括参加TAFE的培训)的学业。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学深造的人数近15年增加了70%。上职业学校的人则更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长,反映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⑵ 政府重视教育,确保了教育经费的需要。看一个国家对教育是否重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多少。近年来,澳大利亚在这方面增长十分迅速,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总经费就已达到了占GDP的5.46%;财政性教育经费则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4.1%,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学校用于硬件设施(如建造校舍)的经费全部由联邦政府下拨。另外,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特别是对工作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常常可以带薪读书。

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者在校园里建立一个健身房等。一些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悉尼技术学院汽车系的设备,都是由各汽车厂自愿捐助的。

⑶ 大力发展职教,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举世闻名,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当,且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全国现有TAFE学院250所,由政府资助的在校生有130万人。国家训练局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我们的了解,当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表现出以下一些显着特点:

第一,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在国家训练局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设有21个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组织。这些组织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向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

行业培训咨询组织经过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很多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是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工作岗位,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预测表明,未来十年对拥有职业资格的就业人员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在劳动就业领域,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高的就业人员正在取代那些无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低的就业人员。这些事实使行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有了很好的就业前景,从而提高了职教的社会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需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后,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有的TAFE学院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办学基础相当雄厚,但并没有升格为大学,这与职业教育地位较高、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要并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有很大关系。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有的行业(例如会计)正在与国际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接轨。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体系,职教领域据此制定出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

第二,建立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使职教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为十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例如,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证书Ⅰ和证书Ⅱ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

第三,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证书框架开发课程、组织教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学院能否开设某一专业,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

第四,建立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这是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来实现的。TAFE学院的教师全部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没有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教师的现象。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l-2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是有关专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l-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第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是TAFE学院的拥有者,但每年向学院拨款时,是以教育和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的姿态出现的,即采用高效率的商业化方式。哪一个学院教育和培训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得证书的比例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学院的教育和培训,即向哪一个学院拨款。这种拨款机制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企业的和私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参加该市场的竞争。这种管理模式促使学院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目前,TAFE学院中出现了相互合并现象,就是学院力求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表现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鼓励TAFE学院进入市场,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从一定意义上讲,TAFE学院不仅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而且是“经营实体”。

2.在学校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澳大利亚学校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一进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充满灿烂笑容的学生们,他们在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他们的也带着大大的书包,但大书包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放满了书本,而是各种玩具。见到我们这些亚洲面孔的外国人,他们会用日文或中文向我们大声问好。在教室里,在校园里,校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个是学生设计的;那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校建设起来的;那个实验室正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改造……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活动中,更为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计上。前文已述,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即学生学完十年后,便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如果继续学习,又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些措施,都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教育计划还须征求家长的同意方可实施。

学校教育中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学校发展的问题上则做到了以“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强化师德的要求(教师录用前须到警察局了解,必须没有不良记录方可录用)。对已任教师,则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妥善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澳大利亚曾是一个实行精英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大众化和均衡化了。

昆士兰州教育艺术部的Len Willis先生在向我们介绍的过程中,时时都在体现要在本州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昆士兰州幅员辽阔,所属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为了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首府地区同样的优质教育,州教育部提出了许多扶助政策,提高那些地区的教育水准。

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精英学校。对于这些学校,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了任其发展的策略,既不强迫取消,也不在经费或其它政策上对其网开一面,而是完全享受与普通学校同样的标准。在政府对学校的评估时,也绝不纯粹以升学率等因素来评价学校,使各类学校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4.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余,除了政府下拨的经费,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向学校捐资助学。

但是,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为原则,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在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除了一个简易的室内体育馆,还有用几根大铁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大“雨篷”,构成了一个风雨球场。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各种体育运动。我们看了,不禁连声叫好。因为这个操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建设资金比造一个标准体育馆不知要节省了多少,建设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样一个简易活动场地,其体育活动的功能是不会比标准体育馆少很多的。

悉尼技术学院是一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盛誉的TAFE学校,那里也没有看到很多豪华的设施或特别昂贵的设备。听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学生学习有用的。过时的、陈旧的书籍全部处理掉了。他说,学校不必成为藏书楼,万一要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完全可以到市图书馆去。我们发现,该图书馆用于师生检索的电脑数量不会超过一百台,据说配置也不是最先进的。学生使用电脑都是预约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从这个事例,进一步体现了他们的“够用”原则。

5.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了环保意识和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踏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向威灵顿转移的过程中,车窗两边尽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油画般的田园风光,就像WINDOWS XP桌面的图像。

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景色。每个城市都有让人着迷的地方:堪培拉四季树茂花繁、绿草如茵,704公顷的格里芬湖四周风景如画,“花园首都”当之无愧;悉尼风帆形的歌剧院,屹立于贝尼朗岬角海湾上,1149米长的单拱大桥横空出世,与码头老区的旧式建筑及现代高楼交相辉映,让人百看不厌;植物园公园占市区面积1/4的墨尔本到处郁郁葱葱,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与澳大利亚人交谈,环境美是他们最感自豪的地方。

同样,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城中有校,校中有街,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

之所以有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这两个国家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非常高,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

据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的Jenni Shipp女士介绍,在教育部不多的机构里,有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部门,承担着全州的环境教育的重任。从小学起的各年级,都开设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都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发自内心的环保责任心,从而成为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因此,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教育,使人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让政府的决策变成人人自觉执行的方针,这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三、通过考察对我们的启示

1.要更加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教育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强的人才支撑。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政府,则更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目前,要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在GDP的比例)。在现有经费的条件下,则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杜绝浪费和盲目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口上。

2.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说,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已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科学而先进理念的行动。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方面也在高喊“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所以说,我们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我们认为:当前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更不能以应付各类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实转变学生观。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海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可避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体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学校应该向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等服务,而学生则是接受服务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第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要真正改变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体系。近年来,“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建立一套对学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升学考试(中考、高考)的成绩,仍然被人们当作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传统的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3.要更加注重办好职业技术教育

⑴各级政府要在重视高教、普教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要切实按社会的需求来宏观调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改变办学实体功能单一、管理封闭的现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真正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色来兴办职业学校,切忌把职业学校办成另一条高考“独木桥”。要进一步落实“持证上岗”的就业要求,促进就业前的培训市场更加兴旺,以满足国民就业或从业的需要。

⑵社会要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社会各界都能看到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要切实扭转目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观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强化职业培训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对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⑶职业学校自身要树立信心,办出质量和特色。作为职业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一方面要树立足够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办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要尽快改变职业学校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对担任专业课的教师应每周安排一天,每月安排几天,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使专业教师可以了解新信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提高他们设计与开发教材的能力以及灵活施教的本领,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一、美国远程高等教育概况

在被访问的5所高校中,有4所开展了远程教育。其中,马里兰大学学院最为成功,波士顿大学也做得不错,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属一般化,哥伦比亚大学则宣告失败。

马里兰大学学院(UniversityofMarylandUniversityCollege)从事远程教育已有30年历史,有11个学院、2300名教职员工,在本地及世界各地设160多个教学点。今年学生数将超过10万。波士顿大学虽然开展远程教育的时间较晚,规模也较小,但稳扎稳打,效果明显,毕业率高达90—95%。

根据专家介绍,美国多数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开展远程教育。例如凤凰城大学,其远程教育的知名度超过马里兰大学学院;美利坚大学采用网上考试的方式招生,报名者可随时在网上应试,还可以多次考试,选最好的成绩由考试中心寄到学校。

美国的一些行业协会也搞远程教育。例如美国注册银行家协会,便是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会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有所谓“半电子手段”(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全电子手段”(完全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两种模式。前者让学生集中听课、网上完成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评分、答疑、督促学习;后者让学生自主安排网上阅读、练习、测验的时间。

二、马里兰大学学院等高校远程教育主要经验

1、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马里兰大学学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上教学,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都严格控制在25人以内。为此,该校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师,以保证师资队伍达相应规模。波士顿大学更加严格,师生比为1:15—20。在满足数量需求的同时,马里兰还十分注重教师资质。学校对新教师提供5周的密集型培训,使他们认识网上教学的特殊性,学会应用该校网上教学软件,提高网上教学质量。

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马里兰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面授或者上网学习。全校18个硕士学位、17个本科学位的所有550门课程,都有一一对应的网上学习资料。波士顿大学不但网上教学资源内容丰富,而且注意提高制作技术,以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3、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马里兰提出:只要学生上网,24小时提供服务。他们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教材、信息、教学文件、面授辅导、教学设施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利用网络,接受入学申请、审查入学资格、收缴学费、举行毕业典礼、颁发毕业文凭,以及提供选课与课程注册的方便,提供学习技能的培训,提供与系主任和教师的沟通渠道,提供求职咨询等,非常全面、到位。

4、进行学习状况的跟踪调查。马里兰针对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好、工作忙碌、家庭系累等原因而学不下去的问题,在第三周末、第七周末先后开展作业评估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以便及时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5、注重教与学的交流互动。马里兰建立了这样一个“互动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利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电子手段进行交流;严控班额,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师生交互动得起来;成立学习小组,使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助成为可能。波士顿大学在网上实现师生频繁互动,每7—10分钟便有一次问答或学习提示等等。而且根据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不同爱好,提供不同媒体装载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选用,目的也是让师生都动起来。

6、实行学分互通。马里兰允许远程证书教育取得的学分转换为学位教育的学分。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允许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先在本校读两年,另外两年在别校甚至别国读,把学分“带走”。这些灵活政策,无疑是对学生参加远程学习的鼓励。

三、几点体会

1、定位准确才能收到功效。马里兰大学学院是1970年才独立设置的美国二三流学校。该校把目标定在发展成人教育、非全日制教育上,并把目光投向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在职求学者,在冷战时期为驻外美军提供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跨国远程教育。因此,它能做大做强(其办学规模已列本州第二),除了政府的经费支持以外,可能与它认准自己该做的事,不与名牌大学争高低有很大关系。相反,作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实力绝对优于马里兰,但它投入2500万美元建成一整套远程教育设施和4000课时的MBA网上课程,试图与斯坦福、芝加哥等几个同样是一流的高校及出版商合作搞远程教育,却未能成功,最终发现人们对硕士课程远程教育的需求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可能既是教育市场预测的失误,也是学校功能定位的偏差。这一点,对于我国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注重质量才能树立品牌。马里兰大学学院十分重视网络远程教育的质量,致力于使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处于相同的水平线上,建立了包括教师的知识面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的教学互动、教学计划安排、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持服务、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及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反馈、学业完成情况在内的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比较评估体系,扎扎实实抓教学过程管理,因而质量得到社会的公认。1997年自愿参加网上学习的学生仅占4%(其余15%参加其它形式的远程教育,81%选择面授教学),而到了20xx年,网上教育的参加者已占63%(其余形式远程教育学生占3%,面授学生占34%),可见马里兰已树立自己的远程教育品牌。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可以不花钱做广告而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波士顿大学历来以教学质量著称,其网络教育注重维护学术的严肃性,把教学效果好、质量不低于面授、学生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因而不仅没有“砸掉”名校的“老招牌”,而且树立了名校远程教育的新品牌,这对我们也是极好的启示。

3、规模适度才能持续发展。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然而,规模必须适度,“急性膨胀”必然导致教学粗放、管理薄弱、质量低劣。马里兰、波士顿两所大学坚决把住师生比这一关,不让教师超负荷,没有那么多人就不干那么多事,增加招生先得增聘教师。这种“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做法,反映的是规模适度的指导思想。我国有的学校当初开展远程教育搞的是“跑马圈地”,到头来人手紧缺、设施不足,事情没办好,落下坏名声,反而妨碍了自身的发展。这一正一反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4-03

物理教学论是一门最能体现物理教师教育特色的课程。长期以来,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喜欢读《物理教学论》一书、不喜欢上物理教学论课、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等。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偏离了“实践取向”。因此,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应回归“实践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习评价的开展等环节应突出“实践取向”。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实践取向”

教学内容又称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应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教科书、教学对象和教学课时等。

1 改善物理教学论课程的结构体系

众所周知,教科书作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一般来说,教科书的结构体系有两种类型: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或经验体系)。前者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原则,其缺陷是“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因而该体系缺乏“生命的力量”。后者则通常从实践需要出发,强调内容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但这种过分强调实用性的编写方式,其缺陷是使概念、原理缺乏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依据“合格教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要求,我院于2008年组织多名教师(包括中学骨干教师)编写并出版了《物理教学论》一书。该书在结构体系设计上,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以具有高度实践取向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为线索构建了合格物理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体系。按此结构体系编写的《物理教学论》一书,突出了“做”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引导学生和教师围绕“做”来展开一系列“学”和“教”的活动,因而该书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新的一版《物理教学论》已经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的出版计划)。

2 改造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今后从教的必备的能力出发,在兼顾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我们在《物理教学论》教科书中精选了对培养合格教师有特别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形成了以下几个课程教学模块: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

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和联系,是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是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突出“实践取向”的着力点之一。本模块主要是通过对新课程实验所倡导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理解形成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将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运用于实践的意识。本模块由以下几个主题组成: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内容;2)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理念;3)初、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4)不同版本物理教科书介绍(包括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思路、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等);5)新课程教学方式;6)新课程教学评价;7)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等。

(2)教学设计知识

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是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更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了解和掌握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重要性的认识。本模块涉及的主题如下:1)教学设计观;2)教学内容分析;3)学习心理与学情分析;4)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5)教学重点的确定;6)教学策略的制定;7)实验器材(媒体)的选择与制作;8)教学方案的编制;9)导课与结课、提问与讲解、演示与板书的设计。

(3)实践训练

通过口授、阅读获得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与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至少还存在着两段落差:一是教学设计知识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落差,二是教学设计和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第二段落差尤为明显,因为教学设计从本质上来讲,仅是设计者对教学做出的一系列假设,而这些假设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事实证明,消除两段落差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训练。本模块涵盖了三个主题即围绕课题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仿真”和反思教学。

(4)教师专业发展

该模块主要从物理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人手,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以及如何做一名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物理教师。本模块主要包括以下主题:1)物理教师的基本素养;2)物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3)有关物理教学的行动研究;4)名师成长案例分析等。

除了上述4个基本模块之外,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模块:读刊心得交流。设立这一模块的初衷是,使学生能够尽早养成阅读物理教学期刊(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物理教学》《中学物理》等主流期刊和人教网刊《物理思与行》等)的习惯;初步形成对物理教学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物理教学和研究的情感;发挥主体意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应试”(如教师招聘考试)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在教学实施中突出“实践取向”

教学内容一经确定,“教”和“学”便成为落实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

1 知识教学应多样化

教学方式说到底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当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注入式”讲授法对于学生构建知识意义是很不利的。物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如何开展教学的课程,不讲究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无论从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教学的效果上看,都是不理想的。因此,我们在强调“做中学、做中教”的同时,还尝试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等体现“对话、体验、建构”等思想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例如,对于第1、2、3模块中的部分主题,我们采取的是“课前学生先自主学、课内师生再合作学、课后学生探究学”的方式。又如,第2模块中关于导课与结课、提问与讲解、演示与板书的设计主题,我们采取了“基于问题”分散教的方式,即贯穿在“课堂仿真”的全过程,通过“课堂仿真”发现和生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析概念,学习理论,建立知识结构,并将其重新用于指导仿真演练中,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双向联动。

2 实践教学注重落到实处

物理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种实践性除了表现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紧密联系之外,还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具体化。一句话,实践是最终实现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也是贯穿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基础行为。因此,除了安排每次“正课”前十分钟“基础教育新闻/评述”这一“实践取向”的模块教学活动外,我们还安排了以下几项活动(按活动时间先后梳理):

(1)考察和交流

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先用一整天的时间,带学生到学院的教育见/实习基地,察看校容校貌、观摩物理课堂教学(2~3课时)、与上课教师座谈、交流等。这一系列的结构性观察、现场经历和交流使“旁观者”――学生对中学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过程以及中学课堂生活和中学教师角色的复杂性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学生在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习惯了大学课堂的寂寞,忽然来到久违的中学课堂。活跃的气氛让在场的我深深感到课堂本应该如此”。还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在中学,讲好一堂课不是看你有多少‘墨水’,而是看你怎样泼洒‘墨水’,现在的中学物理教学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更大了,教师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才能适应学生”。

(2)“角色扮演”――做小先生

在进行模块1和模块2教学时,我们指定了相关主题,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做小先生,即凭借过去长期接受学校教育积累的对教学的原始理解代替教师讲课。“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亲历复杂、多变、充满价值冲突的教学实践情境,初步体会到教学的本质比他们原来想象的还要深奥得多。有学生在自己的教后感中这样写道,“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天我真正领会到了‘事非经过不知其难’一语的真谛。许多事情,没有自己去参与的时候,一切别人的酸甜滋味看来皆是云淡风清、无关痛痒的。到了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并且投入了进去,才深切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3)实践训练――设计教学、“课堂仿真”和教学反思

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条件有许多,其中尤其不可缺少的是能写“像样”的教案和能上“像样”的课这一条。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有意将设计教学和“课堂仿真”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教学和“课堂仿真”的轮回中使学生初步具备上述条件。此外,由于“成长不可代替”,我们十分注意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在制度上保证每名学生都至少经历一次选题和设计教学、教师面批教学方案、修改教学方案、教师审定教学方案、小组试讲和评议、调整教学方案、“课堂仿真”和评议、修订教学方案的“轮回”过程。在小组试讲和“课堂仿真”环节,我们向讲课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要多运用黑板板书和实物实验(这是合格物理教师和优秀物理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讲课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这样在中学上课时,教学的节奏可以更加舒缓一点,以便能够多关注学生一点)。向听课学生提出的要求包括:尽可能以中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包括有意无意地进行“违纪”(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加逼“真”,有利于训练讲课学生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应重点关注讲课学生在口头表达、板书板画、演示、导入、知识呈现、重难点把握、提问、衔接、结课、巩固训练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事实证明,经历过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的教学勇气和基础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众所周知,教师教育最直接的价值指向主要是两个:一是促进学生获得关于教育的一般性知识;二是促使学生获得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与能力是学生最终成为“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而获得这种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形式有很多种,针对职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写教后记和评课这两个方面对学生做了较多的引导。

(4)榜样示范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也已连续四年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人教社杯)”。这两项赛事的获奖者及其成果是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会邀请2~3名获奖学生为他们的学弟、学妹做上课、说课示范。此外,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中,崇拜名师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听名师上课、作专题讲座、谈个人成长经历等是他们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名师上课、看名师教学录像、听名师作讲座等活动,以此为学生提供向名师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树立做名师的理想和信念。鉴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缺乏钻研精神和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我们要求来校作讲座的名师要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进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培养他们爱生、爱校、爱教育的情感。

三、在学习评价中突出“实践取向”

教师招聘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融合 国际合作 石油企业

Abstract :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y has offered Chinese oil and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the chance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going global. As different n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have inherited different histories and cultures, joint venture cooperation is facing a collision brought about by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also have posed serious challenges to corporate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only way to broaden the path of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o constantly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vigorously promote cross-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 the "soft power" of corporate culture into the "hard support" in development.

Keywords : corporate cul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il company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能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是保障能源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进入21世纪,中石化实施了“走出去”战略,目前已经在全球23个国家执行着40多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遍布非洲、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美和亚太六大战略油气区,呈现“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和非常规协调发展、资源接替序列清晰”的良好发展局面。但是,伴随生产的不断推进,合资合作也面临一个很大难题——文化冲突。合资合作企业不仅面临企业文化的摩擦与冲突,而且也面临由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碰撞。在推进海外上游油气业务做大做强做优过程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提出了“要大力推进跨文化融合,努力把企业文化“软实力”铸就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1]笔者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国勘公司)的海外项目为例,就文化融合对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两种企业文化的融合作一探讨。

1. 语言是文化融合的桥梁

人类学大师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文化是形形和无处不在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语言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国际合作不但要掌握语言,而且也要掌握制约语言的运用、赋予语言特定意义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减少在相互沟通合作中的误解,增进双方的交流,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异国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培养恰当表达和理解话语(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实现合作与发展。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与阿尔及利亚扎尔则油田提高采收率项目合作过程中,按照合同规定该项目合同语言、工作语言是法语。合作初期,中方所有的管理、技术人员都不懂法语,所有的工作和交流要借助翻译。由于翻译人员不懂技术,连中文专业术语有时也难以明白。初期交流十分困难,一个简单的问题翻译人员听懂后再进行交流;工作人员看不懂法语资料,更不用说独立工作,事事离不开翻译。日常交流经常出现误解,以至于影响了工作效率。为此,项目部加大法语培训力度,派出9名同志赴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脱产学习法语4个月。同时,聘请石油大学法语教师到项目部培训法语,所有在国内工作的同志都坚持每天半个工作日的培训,打下了通过语言交流的基础。

尝到了语言交流的甜头后,项目部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新招聘到项目部的人员,必须利用在国内等待办理工作许可和签证的时间,参加项目所在国语言培训班的学习,使项目上所有人员在出国工作之前都已经至少进行了一次语言脱产培训。另外,针对一些自身语言水平较好的同志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口语或中级培训。例如:项目驻阿尔及尔办事处的同志,为了尽快提高法语水平,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已经能够在商务接待、法律合同、通关运输、财务税务等方面独立开展日常工作和交流,特别是与索纳塔克公司的相关部门进行日常性的业务联络。在联合作业体(GROUPEMENT SONATRACH SINOPEC以下简称GSS),技术人员学法语,翻译人员学专业,学习气氛非常浓厚。GSS中方人员白天上班达九个半小时,晚上还坚持学法语。目前大部分人员可进行法语交流,也能看懂资料,翻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所有的部门经理在跟阿方的会议上均能用法语沟通,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为实现联合作业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理解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美国管理学家戴维·A·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经营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和体会所招致的结果。” 没有跨文化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融合,也就没有跨文化合作的成功。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在国际工程合作中,应当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也不能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评判他文化,不要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要树立动态的、关联的文化观,这是对参与国际合作人员素质的极大挑战。阿尔及利亚是一个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与我们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每天定时进行祈祷,不论当时正在做什么,大都会履行这项程序;他们每年除去公民法定假日之外,还有宗教假日。如每年的斋月期间,白天禁止饮水、进餐、吸烟、喝咖啡,每天工作结束时间大大提前。这些禁止的方面都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许多阿方人员到中午就会十分饥饿口渴,以至于情绪波动较大,难以相处,导致工作被迫拖延。另外,阿方人员坚持严格的工作休假制度,无论工作进展程度和紧急程度如何,到期都会去休假,如果没有人员接替工作,就只有中方人员单方面推进工作,即使安排别的部门人员接替工作,也会由于部门工作性质、内容的差异和责任心方面的问题,影响工作进度。

在阿尔及利亚的公司和政府部门中,上下级界限严格,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按照工作程序开展,往往很多事情下级都会等待上级的决策和许可,工作时间大大延长。在与索纳塔克公司的相关部门联系工作时,必须事先进行预约,才能进行商谈和交流,而且有时必须用书面传真来确认或者协调。GSS阿方人员认为自己更先进,很多人瞧不起外来文化,而且索纳塔克公司是真正的油公司,有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以及西方公司为其量身定做的工作程序,它和世界二十多家公司签了三十多个勘探、开发合同,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石油公司。另一方面它是由国有性质的公司改制而来,员工惰性以及不计效益的思想依然十分严重。我们认识到上述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将会难以沟通甚至误解,最终导致工作无法开展,导致我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工作中,我们坚持、兼容并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尊重其民族文化,做到既“入乡随俗”,又“处之超然”,从而实现联合企业的文化融合。

3. 沟通是文化融合的纽带

作为国际合作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参与及融合,建立适合跨文化合作沟通模式,消除偏见,减少盲目性,双方共同构筑沟通的桥梁,才能确保企业国际合作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合作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促进合作人员的跨文化理解,形成高效的跨文化沟通,必须有意识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与渠道。在阿尔及利亚合作项目中,我们建立了GSS会议制度,凡重大问题提交联合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讨论形成共同意见,然后付诸实施,减少了不和谐因素。项目部组织阿方人员参加我们的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化的差异、了解工作的方式,促进工作的合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如文化同化法、敏感性训练法和实地经验法对合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跨文化沟通的技能。在合作开发扎尔则油田项目中,多次邀请阿方管理人员到中石化胜利油田进行实地考察,对企业文化进行亲身的感受,对职工队伍进行广泛的了解,有效地促进了两种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融合。

在工作中,我们特别加强了与阿方的沟通、交流,坚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如在谈到某一方案时,如果过分强调效益,对方会误解为我们不想投资。最大的差异是开发思想的差异,如何让对方理解日常动态分析、油水井的注采平衡、油藏分析方法的重要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只有多沟通多交流,遇事相互妥协,严格按合同和工作程序办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高效合作,执行好项目。2010年,在尼日利亚劳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国勘公司在总结和吸取中国一些海外公司工会管理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Addax尼日利亚公司工会主要成员到中国石化进行培训考察,系统学习了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学习中国公司工会职能、企业与员工共发展、工会与公司同呼吸共患难、加强对话交流减少对抗罢工的和谐劳资理念。返回尼日利亚后,工会负责人给Addax公司CEO写的感谢信中说,“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协作,相互鼓励,投入热情和汗水,就必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将会与Addax管理团队通力合作,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

4. 文化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在并购、重组、合作过程中,通过逐步解决文化冲突,减少文化的碰撞,兼容并蓄,实现文化融合与再造,共同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石化是一个国际化公司。走出去不仅世界需要深刻认识,同时也需要深刻认识世界。中国石化海外并购的企业均保留了原国际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这是他们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每种文化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力量。多元的文化帮助人们适应多元的世界。Addax公司在收购之初,就制定并坚持遵循“学习Addax、服务Addax、管理Addax、发展Addax”的方针,通过文化的优化整合,实现资产、资源的优化整合。

针对个别外派人员认为中国石化是世界500强第五大企业,因此不够重视收购企业经验的倾向,哥伦比亚圣湖能源公司中方经理提出持续学习先进的理念,这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建设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决不能骄傲自大。同样,中国石化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受到了国际员工的认同认可。我们收购的Addax、安第斯和圣湖能源等公司,原由西方石油公司管理,被收购前正经历资金链紧张、社区关系复杂、资源国政治和法律风险加剧、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等诸多困境。收购后,仅派出少量高管人员进行管理整合,在坚持保留原公司先进管理体系的同时,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适时引入大型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理念,在企业整合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努力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圣湖能源公司根据自身发展规划,针对发展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加强了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在生产发展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Addax公司原总裁每天由秘书端送午餐到办公室,中国石化接管后,以总经理为代表的中方高管主动利用午餐和员工大会等机会,与外籍员工积极交流、打成一片,赢得外籍员工的尊敬、信任和认同,有力促进了工作展开。

目前,Addax公司正在公司范围内开展文化融合的珍珠工程(PEARL PROJECT)和多文化整合计划(MCIP),实施文化审计和文化培训,以培训增理解、促融合,实现文化双向互动,强力推动文化融合向纵深稳步开展。安第斯公司原高管遥控指挥,不敢深入现场,与当地员工和社区关系紧张。接管后,中方高管主动深入当地员工、深入油田社区,与相关各方共商建设“和谐社区”大计,真诚解决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获得员工和社区群众高度认可。圣湖能源公司中方员工身先士卒的敬业、奉献、专业精神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外籍员工,不仅赢得他们的尊敬并且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榜样,少有加班习惯的外籍员工也加起班来。国勘公司还通过评选“洋劳模”、选派优秀外方员工参加中国石化组织的各类培训班、专题会议和大型文化活动,使中西文化双向互动,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文化融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开放包容,注重文化融合,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识形态、和道德风俗,构建中外员工和谐共处、共同成长的“家文化”,做到油田与心田共建,才能不断增强加快海外油气事业发展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共同推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天普.在中国石化海外上游“十二五”规划目标部署动员会上讲话. 2012年1月8日.

[2] 桑德拉·黑贝尔斯(美),李业昆译.有效沟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 马尔科姆·沃特(美),郝继涛译.跨文化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中石化思想政治工作部、国勘公司考察组.中国石化海外企业文化融合考察报告.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