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2005年,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带着她的团队进驻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考察调研,团队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记录长角苗。有人专门记录巫术,有人专门记录音乐,有人专门记录礼仪、服饰、建筑、工艺等,他们想尽可能完整地记录长角苗整个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他们从繁琐的材料中整理出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出版了《梭嘎日记――一位女人类学家眼中的苗家生活》、《梭嘎生态博物馆研究》等几百万字的研究成果。

方李莉认为,从遗产到资源创新是一种更深刻的保护。在后工业社会里,事实上文化产业已经带动经济发展了,而且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当中,每个民族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所以方李莉团队考察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报告书定名为《从遗产到资源》。他们发现,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成为一种政治认同的资源、民族认同的资源,还可以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各种力量都在运用这些资源,然后又呈现新的民间文化。

方李莉研究团队的诸多理论都来源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启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完全为了寻找精神家园。方李莉认为,最重要的是寻找我们未来的路,寻找我们的民族理想。梭嘎在当代的遭遇正是一面反映中华民族昨日的镜子――我们曾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

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逆转。方李莉试图忠实地记录长角苗文化的变迁过程。她在考察中亲历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剧烈变迁和重构的过程,也不得不面对种种复杂的心理矛盾。方李莉通过考察看到的是,在生态博物馆没有建立以前,当地的文化一直在缓慢地变迁,但它的文化还活着,还在继续发展,甚至有很强的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但生态博物馆建立后,它的文化表面上是被保护了,但事实上只是被曝光,被展示出来,其文化的内涵,文化自身的创造力、生命力却逐渐萎缩。

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但对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来说,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当地人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2006年春节期间,方李莉的研究团队再次来到梭嘎,对回来团聚的中青年人进行了深度采访。她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困境,在外地打工的长角苗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最危险、最累或是工资最低、劳动时间最长的那种工作,其中挖煤是他们从事最多的工作。方李莉在的考察报告中说道,挖煤的工资相对高一些,也不过是每月1000元左右,而且他们不懂得签订合同,一旦出事了,能够获得多少赔偿只能听凭老板的良心。

2006年,方李莉团队统计了长角苗的年收入,大多数人年收入在5000元至6000元之间,其中有一半是通过打工得来的。方李莉认为,这些不识字的苗族兄弟,进入城市,就像在黑夜中行走,他们害怕这种黑暗,想驱逐这种黑暗,但他们又无能为力,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做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无论如何也要供孩子们读书,这是生活教给他们的真理。但据本刊记者了解,长角苗念完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能上高中和大学的很少。

生存权和话语权孰轻孰重,这也是方李莉在考察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期间思考的问题,一个群体在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能够拥有自吗?“我到过世界上最苦的地方,梭嘎我觉得是世界上最苦的地方之一,然后到过世界最富裕的地方,只有经历这样的反差你才可以理解这个世界。”2011年8月24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方李莉。

寨子里9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

文化月刊:您刚从美国回来,最富裕的地方和最贫穷的地方,通过这个反差你能认识什么呢?

方李莉:它让我了解世界的多面性,太多元化,差距也太大。

文化月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探究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方李莉: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是挪威政府和中国政府签订的保护项目,我就想欧洲的经验到中国这块土地上来实践,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如果失败了,我们找出失败的原因,那么对我们今后的保护工作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成功的话,这个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推广。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了解到长角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族群,这个民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历史没有文献记载,所有的历史都靠口传心授。在我的想象当中,生态博物馆肯定有很多记录,但是当我问他们要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只有很少的资料,我就觉得很危险。

文化月刊:2005年你们刚到梭嘎的情景是怎样的?

方李莉:2005年,我们课题组第一次到梭嘎,住了一个多月,那时候寨子里9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我们接触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我们了解到自从建立博物馆后,寨子最大的变化就是90%的女孩子纷纷开始上学念书了,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读了书的女孩子不仅不想穿民族服装了,甚至想嫁给汉族人,读书让她们变成了民族文化的叛逆者。

文化月刊: 10年的时间让梭嘎变化很大。

方李莉:怎么叫变化很大呢?就是说很多年轻人对他们的生活已经不熟悉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没用了。以前梭嘎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他们跟外界接触很少,活动的范围大约在方圆50里。但是我们去把这个封闭的社区给打开了。一个是很多的外来的人到了那里,另一个就是电视进入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忽然意识到了他们的贫困落后。

长角苗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主体

文化月刊:教育水平的提高让他们接受了现代文明,这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方李莉:只有读书他们才能顺利进入另一个文化体系。以前他们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只会牢牢地被捆在他们的土地上,但生态博物馆的建立首先就是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解决了他们的教育问题以后,他们就有了离开这块土地的能力,到外面去打工,而且他们也有了不再继续传承他们文化的能力了。我们做了很多统计,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走的就越远。这么多人离开了这块土地,那么谁来传承文化?人离开了之后它就没有传承的主体了,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文化月刊:那么对于留在当地的人来说,文化意味着什么?

方李莉:当然,还有留下来的这些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表演。如跳花坡本是长角苗年轻人聚在一起的爱情活动,但就是这样一个仅限于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活动,在梭嘎生态博物馆建立以后,却让其成为一年一度寨子里所有人,包括外来游客都参加的盛大的表演活动,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5000人,以至于找不到表演场所。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一种文化还是生活的指南的时候,或者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时候,它不会进博物馆,也不会用来表演。一旦它进了博物馆,一旦被表演,就证明这个文化已经失效了,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少数民族文化在被表演,那么多的民间文化在被博物馆化,实际上就是意味着他们的文化已经消失了。

文化月刊:2008年考察结束至今,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您有关注吗?

方李莉:我们现在一直在追踪考察。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形式上已经脱离了政府,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还是很冷落,当地的民众觉得生态博物馆跟他们生活关系不大,没有当地民众参与,这是很遗憾的。我去考察的时候,我就想象接待我的人肯定是他们当地的村长,最后发现接待我们的是文化干部。我以为跟我们解释这个村庄来由的人肯定是他们当地的村干部,但是给我们解释一切并带着我们参观的,也都是当地的文化干部。这就表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跟他们当地的村民没有关系。2005年在贵阳举办的生态博物馆研讨会上,发言的人并不是他们当地的干部和村里边最有权威的人,而是一个女中学生。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当地的村干部来发言?因为当地的村干部不会讲普通话。

文化月刊:所以您特别想为他们培养一个研究生?

方李莉:当时我们很想培养一个大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力量记录民族文化。我们说服当地领导安排梭嘎的第一个大学生小熊在博物馆工作,但他现在到外边工作去了。

文化月刊:我了解到他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家里一连摆了十几天的酒席。

方李莉:对,我问他有什么理想,他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上高中的时候,他曾想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写一本关于自己民族的书,非常想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但上大学后,他觉得自己高中时的理想不现实,就想早点毕业,找工作,还助学贷款。我当时希望他来报考我的研究生,这个想法也无法变成现实,读研究生的学费很贵,他根本读不起。现在我们失去了联系。

文化月刊:是否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在客观上加剧了当地的文化流失?

方李莉:应该说加速了它的流失程度。其实生态博物馆不是不可以建,但是国外的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民众自发性的保护,它强调的是,只有当地的民众才有文化解释的权利,才是他们的文化的主体。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了,当地人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主体,而且他们希望丢掉这个文化。对于在外地打工的长角苗来说,他们发现不懂他们的文化没有关系,只要懂汉族文化就可以生存下去。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文化的不平等性”

文化月刊:在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考察期间,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事情?

方李莉:那当然有呀,就是对那的人印象非常好,他们非常纯朴。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文化的不平等性。人类学讲文化是平等的,所谓的平等就是大家都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我在那里看到的是文化的不平等。当一种文化非常强势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弱势的文化群体看成是没文化的。因为他们的自卑心理,他们也觉得他们是没文化的人。但相对于他们的文化,我们才是没有文化的人。他们要是不懂汉族文化的时候来问我们,我们会瞧不起他,你怎么这么没文化。但是我不懂他们的文化时,我去问他们,他们会非常高兴,而且非常热情地告诉我。所以每次在他们的婚礼上,或者葬礼上,本来别人非常忙的时候,我还去问东问西,打扰别人,但他们非常尊重我,而且领我们吃饭。

文化月刊: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反映了中国非遗保护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么多年似乎都没有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方李莉: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一个就是把流动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物质化,要用物质载体把它记录下来。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跟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如果它跟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它就没有生存的可能性,它只能留在博物馆。以前我们老觉得文化创新和文化保护是矛盾的,事实上现在看来不是矛盾的,其实这个问题要解决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创新的资源,把它融入到我们当今民族的机体里边,变成民族机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要把它跟创新对立起来。

文化月刊:我们经常是把它们对立起来的。

方李莉:如果把它们对立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大的矛盾,实际上这也是后工业文明的一个状态。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往往认为传统和现代是对立的,发展与保护是对立的,但是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其实这两个东西已经不再对立了,它们已经成为一体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设,没有文化建设的经济发展怕是很难有持续性的,所以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月刊:您之前也认为它们是对立的,您的思想和结论前后也是有变化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方李莉:梭嘎它确实是一个太贫困的地区,所以考察梭嘎的时候,我很失望,我记得当时我对《新京报》的记者说,发展和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当时我确实觉得两难,但是后来考察了很多案例以后,我发现并不是两难。在研究梭嘎以后,我在景德镇看到了另外一个景象,就是传统的魅力。景德镇是世界的一个艺术陶瓷中心,很多国外艺术家都到景德镇做陶瓷。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吸引他们的是景德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有全世界最优秀的陶瓷技术,最优秀的陶瓷艺人,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传统的技艺结合在一起,创作了新的作品。这些传统的工匠有他们新的生存方式,很多的传统工匠工资很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要有它生存的空间。像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更多地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但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

“一个失去了理想的民族是很可怕的”

文化月刊:是否可以说,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里的长角苗的生活与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

方李莉:从传统走向现代,他们确实要经历一个蜕变和阵痛的过程。其实我们整个民族都有这样一个痛苦期。从以为我们是强大的国家到发现我们其实变成了一个落后的国家的痛苦与迷惘,为了走向现代化,我们也曾经否定我们的传统,但是到了今天突然发现其实这个传统是宝贵的。遗憾的是,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其实传统已经没有了。欧洲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事实上它有过文艺复兴的运动,而我们中国没有这样一个过程。

文化月刊:我们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方李莉:现代中国遇到的所有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经济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如果文化的问题不解决就很麻烦。我们的民族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我们共同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失去了理想的民族是很可怕的。旧的评价体系已经被我们否定了,新的评价体系是什么?新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新的道德准则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寻找一个民族的理想,一个民族立足的根底。所以我觉得文化建设很重要,我们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要让传统不变,事实上是通过回到过去重新寻找通向未来的路,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我觉得意义不大,如果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未来文化的重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有意义。

文化月刊:这样才有生命力。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以“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该课程开设目的、设计理念等出发,具体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和所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法

作者简介:庄丹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60-03

根据2014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多年努力的方向。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分数线不断下调,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由此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而对于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的高职学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固定,要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难度也很高。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具备“高素质”,为他们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高职院校有必要专门开设适合学生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课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感染、影响学生,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如百年老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现代商帮人才”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此,该校特意开设了“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人文素养。为提高教学实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推广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法做了深入的阐释和演绎,经过几年实践,已取得明显成效。现以该课程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开设的目的与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教学内容

(一)开设目的

“宁波商帮文化”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伦理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具备或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诚信、务实、协作的精神,并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和现代商业意识,故不以知识点的讲授和掌握为目标,而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全面实行体验式教学,达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使以“创业、务实、诚信、协作”为核心的宁波商帮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宁波商帮精神与人才培养、宁波商帮崛起的背景、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宁波商帮的典范人物、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进行有倾向性的讲授。

2.参观考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请资深讲解员随同讲解,播放相关资料片,以从多个方位体会、感悟宁波商帮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明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厘清自身的思想认识,对“宁波商帮精神”产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进程,共同探讨。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宁波帮”现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并结合其他商帮进行类比,贯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以真实的材料、生动的实例感染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老师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交流,开阔眼界,并加深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交流方便,打破课堂的局限,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同时,利用QQ空间等和学生加强沟通、联系,拓展教学时空。

(二)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观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参观宁波帮文化园区,并请博物馆提供导游和讲解,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印证教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从而对其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建立了固定的实践体验教学基地: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在导游、讲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证了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在宁波帮博物馆召开的“2011全国商帮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期下商帮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讨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联盟、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宁波帮博物馆执行承办。本次全国商帮研讨会有徽商、晋商、甬商、粤商、陕商、鲁商等全国各地商帮积极与会,是国内商帮最集中、探讨最深入的研讨会之一,也是国内级别最高的商帮研讨会。部分师生参加研讨会的讨论并作大会发言。

(三)课程教学与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现代商帮讲坛)有机结合

现代商帮讲坛以现代商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具体包括宁波商帮精神、商业经营之道、创新创业事迹、地域文化内涵等。主讲人包括本省(市)宁波商帮、浙江商帮等研究专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本省(市)经济研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每学年开设10次以上大型讲座,以达到进一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学生现代商业意识,营造出以现代商业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目的。

在两年中,现代商帮讲坛开设了20多场,所开设讲座包括:宁波商帮在上海的崛起、保税港区建设与宁波经济发展、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帮成长的土壤、家电业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学生理财规划、宁波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宁波市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如何成为优秀的外贸业务员、甬商大讲堂—放飞心灵、甬商大讲堂—激情与理性、甬商大讲堂——职业精神、甬商企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创新设计、从甬商成功的秘诀谈大学生创业、高职学生走向职场融入社会之要领、宁波商帮文化与当代企业家价值、当代高职生如何适应民营企业文化等。讲座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有机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不同视角的体会与感悟。

(四)采用体验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查知识点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体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小团队考察报告加现场汇报)、学生体验与反思(参观心得等)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期中考试要求学生介绍、提炼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园区的情况进行介绍,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参观心得,也制作成PPT汇报,与全体同学共享。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从任教过的班级来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普遍参与热情很高,现场气氛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系公共必修课,计16学时,在模具、机电、电子、自动化、楼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应用英语、产品设计等10多个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5年来已开设百余个班级,学生数近五千人。就学评教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排名在前三分之一,而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这门课从一开始纯粹的传统课堂教学到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明显提高,有时甚至很热烈;从学生的心得来看,体会明显加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以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说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下面列举几位学生的参观心得。

“包玉刚,邵逸夫……那一个个伟大的宁波名人,用他们坚韧不拨、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很多的奇迹,并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前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这些宁波名人也确确实实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把自身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大学生的我,通过这次活动,更是受益匪浅,对于未来大学三年有了更准确的规划以及更明确的目标,说白了,人就这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实现自身的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在这次博物馆的参观中,我学到了许多,坚持、努力是他们的精神;公平竞争是他们从商的原则;永不放弃是他们固有的态度;而扶贫救济,更是他们内心的最真挚的表达。我们学习、生活,都应该不放弃,自信的面对一切。”

“通过这次宁波帮博物馆的参观,我认识到了从商的积极一面。我以前并不理解从商的真正含义。自从听了商帮文化研讨会后,我知道了,从商,就是把商人集结起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回馈社会,回馈消费者,努力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前上商帮课的时候,一直都感觉到宁波商业历史的魅力,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我更加感到宁波商业实力的雄厚,我要努力学习商业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宁波商帮文化”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体验式教学法的成果,教师陪伴和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支持,给学生提供各种体验的方式和氛围,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深层心理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达到了教学的初衷。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55—06

当代大学的历史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构成了当今历史教学的核心与主体。但实践特别是野外实践环节较少,一些不足显而易见。比如: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老师唱主角,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动性与技能培养不够;教学主要是在校园之内进行,查阅资料也基本限于图书馆,偶尔会扩展到博物馆、档案馆等地,且除馆藏文献之外,对于其他场所、类型的材料比较忽视;小论文的写作不少是学生个人的应急之作,很少经过讨论、争论或修改;一些走出校园的所谓考察,不少实际是去古迹景点参观,动眼多、动手少,观赏多、思考少;一些史学方法的课程实际是史学方法论,或形而上学,或比较笼统,操作与实践性较差。这些现象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的课程教学,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的还更为严重。教育部有文件指出:

……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若干探索,其中田野调查实习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从传授知识到掌握技能,主角由老师变为学生;从书斋走向田野,由书面记载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从利用藏馆文献回到搜集各类文本,由注重文献到兼顾仪式、访谈与传说;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由个人思考到集体讨论、分工协作以至修改统稿。从参观到参与,由了解到理解,较好地将实践与方法落到实处。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具有注重田野考察的悠久传统,搜集利用各类材料尤其是民间文献是其特色。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傅衣凌先生晚年回顾自己的治史经验时讲道:“我在研究历史中,还有一种‘史料癖’,常常记住‘当人类沉默时,石头开始说话’。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可是正史、政书这些史料多半涉及“公经济”,较少记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必须另辟蹊径来搜集史料,“方志、族谱、账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这些民间文献值得重视,而走出书斋接触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契约文书)证史”,才能把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推向前进翻。这一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传统,在其后继者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这在教学方面则表现为,厦大历史系的本科生在田野实习方面得到的探索与提高。

一、田野实习介绍与分析

在例行的课堂教学与相应实习之外,这种综合的、集体的课外实习一般放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的考虑是:三年级本科生经过此前的学习与课堂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与理论方法,具有进行初步研究的一些基础;另一方面,三年级开始,大量的选修课开设,课程的教学更加专门化与纵深化。从专题来看更具体,而从技能与知识层面来看则更加综合与全面。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是四年级毕业论文的前奏与序曲,需要加强研究技能方面的训练。限于经费等条件,在田野的实习一般是两周左右时间,但出发之前在学校有准备工作,让学生初步掌握考察地点的自然、人文以及基本馆藏史料。整个考察实习由班主任老师带队,其他三至五名对于调查区域比较熟悉的教师亲临指导,同吃同住。返校后各实习小组分头撰写考察报告,集体讨论写成初稿,然后分头修改,最后统稿。一般有几个月,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最后由带队老师作序,汇辑而成一二十万字的总报告,打印成册,还以多媒体形式向全系老师汇报,接受评议。

如何选择实习地点很重要,也很关键。如何选择实习地点呢?2005年7月,2002级同学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田野实习。之所以选择东龙村,指导教师饶伟新的解释是:自己曾在那里做过一些田野调查,收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识了村里的一些干部和乡亲。此次调查活动的行前准备和行程安排,都得益于这些方面的熟悉关系,更主要是因为东龙村是一个非常合适、有“东西”可调查的村落:

其一,“东龙村有大量的历史实物和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即傅衣凌先生所谓的‘死文字’或‘死材料’)”。该地的民居建筑、祠堂、社坛、寺庙庵塔、隘口围寨等各类功能性建筑设施,其他如族谱、契约、碑刻等,在地方志、地名志及私人文集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

其二,“东龙村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还有丰富的‘活材料’‘活历史’”。如带有浓厚特色的生计方式、礼仪习俗等。

其三,“聚落比较集中,其方圆皆在步程肉眼之内。对于我们这类短期的和经费有限的实习活动”,组织安排方便,调查对象内容集中。

可见,在易于接洽实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范围适中,且有大量的实物遗存、历史文献以及习俗仪式可供考察、调查、观察与分析。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服饰;考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突出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是我院办学的努力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设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采风收集及运用设计的课时;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师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为发掘、研究、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出实际贡献。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形式,从其服饰形态上看,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变更后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颇为壮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各个节日里,如:苗族的苗年节、吃新节、芦笙节、姐妹节、鼓臧节,侗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均能看到节日盛装中的华丽服饰,精美的蜡染、精致的刺绣工艺及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形态,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族服饰采风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更和劳动生活中,根据民族自身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承所产生的服饰形式。一般分为便装与盛装,便装却为日常生活劳作中穿着,盛装即是在民族重大节日盛会、婚礼庆典等场合穿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多为盛装,由于其穿着的时间性,这就给我们的采风活动必须要考虑其节日的时间安排。因为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较少穿着,其原因是现代时尚流行服饰对新时代青年的着装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对于已渐渐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们在电视信息、外出务工、上学等的方面,逐渐接受了新的时尚着装理念,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许多的苗寨、侗寨、瑶寨里平时很少看到青年人穿着其民族服装的,只有在他们的节日里才能看到载歌载舞的身着盛装的人们,展示其华丽的民族服饰。这些华丽的服饰里有精美的刺绣、独特的蜡染工艺和华美的配饰艺术,均蕴含着宝贵的现代服饰创新运用的艺术元素。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

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以3—5人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同时,组织一个由2—3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船)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套)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

第一组(5人):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二组5人:负责衣服类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上衣、裙、裤等),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

第三组(5人):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四组(4人):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五组(4人):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图案)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三、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四、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

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1)衣服类:有上衣、裙(裤)、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2)银饰类: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有蜡染、刺绣、织造等。(4)装饰图案类: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PS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民族史料: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1)服饰的发展变化。(2)服饰现状。(3)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总结是每次课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位师生在该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有了总结,才能检测到每位学生在课程中都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因此采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撰写考察报告为总结形式。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在这批极可能同突厥上层人物有关的金器中,有一件镶嵌红玛瑙的虎柄金杯格外引人注目。考古简报中这样描述它的造型和工艺,“金质,通高16、口径8.8、腹径10.5、底径7厘米,重725克。器身因受挤压而变形,敛口,外卷沿,鼓腹,平底,虎形柄。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内焊接宝石座,内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玛瑙弧面,磨光,部分已脱落佚失。口沿外卷后与器身焊接,然后切出一周小长方形凹槽,内嵌宝石,但基本已佚失,其下点焊一周金珠点饰。虎形柄焊接在口沿下至中腹部,虎头宽而圆,两耳竖立,四肢雄健,腰身细长,虎尾下垂,通体錾刻虎斑纹,形象生动。器底为凸起的同心圆纹,中心锤出八瓣花纹。”

考古简报中简略地提到,这件金杯的虎柄形式也见于1982年南俄罗斯出土的1-2世纪的银器上(Rostov Vysochino Kurgan 28 Cache II),在一些陶器上也见有这类柄饰。但是,作者没有详细说明,也没有将这件金杯作为墓葬断代的依据。为此,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论证这件突厥金杯的虎柄造型同4至5世纪的拜占廷银器艺术存在着可能的联系。

突厥人喜爱饮酒,早期突厥的十等官号中,有两种就是用酒及酒器命名的。[2]从形制来看,这件虎柄金杯同南西伯利亚图瓦地区突厥石人雕像上的杯子近似,因此很可能是一件酒器。酒器同虎柄配合,令我们联想到在罗马的艺术传统中,虎,豹这类大型猫科动物的形象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密切的关系。在希腊神话中,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塞墨勒(Semele)之子,长大后被神后赫拉变成疯子,由他的教师西勒诺斯(Silenus)和一大群山羊神(Satyrs)和女祭司(Maenades)陪伴,周游世界,在埃及和印度建功立业。[3]后来,他在希腊建立了对他的崇拜,成为葡萄酒神,奥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酒神的坐骑就是虎或者豹,因此,在有关酒神的希腊和罗马艺术中,虎豹成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并且常被塑造成趴在酒坛旁边啜饮的样子[4]。在维也纳保存着一件11或12世纪的拜占廷手稿,其中的插画就描绘了酒神的女祭司和趴在酒罐边贪婪饮酒的豹,由于这是一件伪造公元2世纪的希腊诗人奥本(Oppian)作品的伪书, 我们可以推断书中的图画仿效的是公元2世纪的图样。[5] 可能正是酒神坐骑的身份将这类动物同酒器连在了一起,公元1-2世纪的罗马酒器上出现了虎豹形把手,它的头紧贴着容器的口沿,如同绘画中一样急着饮取其中的酒浆。

同一时期,酒神题材连同虎豹造型的手柄被安息艺术(the Parthian Empire,247 BC-226 AD )所接受。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的藏品中有一件公元3世纪初的安息银盘,描绘了酒神坐在车上,由女祭司们引领着胜利出征的场景,整个画面的布局都同罗马艺术中的酒神场景极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银盘的底部描绘了一只正在饮酒的虎或豹,同样,在安息时代的酒器中,也出现了虎豹造型的手柄,在敦巴顿橡树园图书馆收藏的一件4世纪的拜占廷酒神小雕像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之极为接近的虎豹造型。

酒神题材在萨珊时代 (the Sassanid Empire, 226-651 AD)的伊朗继续受到欢迎,尽管它可能已经演变成了纯粹的艺术图案,不一定同酒神崇拜相关。[6][vii]华盛顿弗雷尔艺术馆(the Freer Gallaery of Art in Washington)藏有一件萨珊银瓶,反映了典型的萨珊式酒神图象。在这三幅连续的图象中,描绘了两只虎或豹,一只被酒神牵着缰绳,侧身趴在棕榈树的树干上,另一只由女祭司引领,也是侧身趴在酒瓶上。它们的大小和造型相似,同安息时代的图象相比,呈现一种程式化的倾向。同样,萨珊时代的虎柄造型也出现了这种倾向,从一件由罗马私人收藏品的萨珊酒具[7]中可以看出,虎或豹的身体造型趋向细长,同安息时期的虎豹形象相比,变得抽象了许多。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波马的虎柄金杯,虎的造型同萨珊酒具中的虎柄颇多相似之处:程式化的细腰和花纹,虎脚的刻画不甚精细,同底座融为一体。那麽,波马的虎柄金杯有无可能是来自萨珊伊朗的泊来品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波马金杯上的菱形图案似乎不见于萨珊金银器中,倒是同在阿尔巴尼亚的阿哇尔早期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廷银器的图案接近。此外,在器物上镶嵌红宝石是典型的草原民族的工艺,在前伊斯兰时代,镶嵌红宝石的刀剑,器具和饰物流行于欧亚大陆北部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波马古墓中的出土物几乎都镶嵌了红宝石,而且以金器为主,恰好符合突厥人崇尚黄金的传统,相反,萨珊器物多为银制,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波马的虎柄金杯是本地生产的。那麽,金杯上的虎柄是否是突厥工匠模仿萨珊银器的作品呢?我们更倾向于否定的答案,这种判断首先是基于波马的虎柄在器身上的位置。虎柄被焊接在口沿下方至器物的中腹部,从整体来看,虎柄的形制同器身的比例不太协调,似乎不是为配合金杯而制作的。相反,从安息银器到萨珊银器,虎豹手柄的大小都同器身比例协调,特别是在萨珊的器物中,虎豹手柄呈现固定化的姿势:前脚和头紧贴口沿,做饮酒状。这种造型一直持续到伊斯兰时代,而且越来越固定和抽象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波马金杯中的虎柄有可能是作为单独的动物雕像制作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公元4至六世纪虎豹雕像在拜占廷的发展,会发现波马金杯的虎柄造型更可能同拜占廷艺术有关。小型的虎和豹的雕像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出现。但是,到了拜占廷时期(395-1453),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成为全民信仰。酒神崇拜成为异教的风俗,最终消失了。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虎豹形象同酒神题材脱离,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器皿。敦巴顿橡树园图书馆的藏品中有一件编年为7世纪,来自埃及的金手镯,由两只侧身的豹型雕像构成,豹身是用金片捶揲而成,上面密布着细小的圆点,它的意匠同前面提到的萨珊银器中的程式化的虎豹造型颇为近似。类似的虎豹形饰物在同一时期的埃及多有发现,有一件是铜栓[8],另一件是烛台,底座由三只跃起的狮子雕像构成,狮头侧转,前爪趴在底座中心的灯柱上,这件烛台的年代被确定为7世纪,显然,这样的虎豹造型在5-7世纪流行于拜占廷帝国的境内。

与此同时,带有虎豹造型手柄的金银酒器继续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出现,但是,不同于罗马时代的是,人们喜欢将这类手柄作为珍贵物品单独收藏,1914-1919年在苏格兰特普雷恩(Traprain)出土了窖藏珍宝,根据其中的罗马银币确定了这处窖藏的埋藏时间为5世纪初。窖藏物全部是银器,其中包括了两只银制的豹形雕像,它们的造型基本相同,但是花纹有些差别,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它们应该分别是两个银制器皿的手柄。[9]此外,1992年在英国发现的胡瑟窖藏(the Hoxne Hoard)中,再一次出土了银铸的虎形小雕像),同特普雷恩的豹形雕像相比,它的工艺更加精湛,全身錾刻虎纹,纹内添嵌乌银(niello),据考察报告分析,这件虎形雕像是大型银器的手柄,由于它的造型是一只雌虎,很可能同一只雄虎雕像相配,共同构成银器的双柄。[10]胡瑟窖藏的埋藏时间也是5世纪初期,包括14000多枚罗马金银币和200多件金银器。不同于特普雷恩窖藏的是,胡瑟窖藏保存完好,出土物完整如新,不象特普雷恩那样有多处受破坏的痕迹,这证明埋藏者并不是在匆忙之中埋下了这批珍宝,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这更说明了当时的人们有将虎豹手柄单独收藏的习惯。

那麽,拜占廷的虎豹形手柄有没有可能向东流传,进入西突厥的汗廷呢?我们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公元6世纪中叶西突厥帝国兴起之后,第一代可汗室点密就派出了以粟特人摩尼亚赫为首的使节团前往拜占廷。从568年到576年,至少有5个拜占廷使团来到西突厥的汗廷,这些使团回国时又有相当数量的突厥使节随行至君士坦丁堡。因此,当拜占廷使节瓦伦丁(Valentinus)于576 年从君士坦丁堡启程时,共有106个突厥人随行回国。[11][xii]此外,同一时期,西突厥以讨伐阿哇尔人为由不断向拜占廷的东部边界拓展,当瓦伦丁在西突厥汗廷的时候,西突厥的军队向西一直攻入克里木半岛的南部。[12]在这样的背景下,拜占廷的银器有可能作为外交礼物或战争的掠夺品被带入西突厥汗国。

另一方面,考古发现也为上述的推测提供了一些证据。1990年苏斯比拍卖行公布了一批被称为塞索宝藏的(the Seuso Treasure,共14件)罗马银器,其中的一件银盘带有铭文,证明它的主人名为塞索,极可能是住在潘诺尼亚省(Pannonia)的凯尔特族的罗马将军,银盘的制作时间大约是公元5世纪初。在塞索宝藏中,有一件大型银罐(amphora),通体捶揲希腊罗马神话题材的浮雕,带有两个豹形手柄。豹子的头侧转,前爪趴在罐沿之上,后爪立于罐的肩部,其中一只的颈部还带有银链,连接着罐口上的塞子。[13]这两只豹形手柄的造型和意匠同特普雷恩和胡瑟的虎豹手柄一致。有趣的是,它们都同银罐脱离,根据牛津大学的罗马银器专家M·曼戈和曾担任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部主保管员的潘特的研究,和塞索银罐相仿的罗马银器至少有两件。一件出自罗马尼亚的康塞斯提(Conceşti,Romania),现存俄国国立艾米塔什博物馆(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银罐的形制同塞索银罐完全一致,两只手柄也已经同银罐分离,只是手柄不是虎豹造型,而是希腊神话中的马人(centaur)雕像。[14]另一件是银罐的残片,来自罗马尼亚的Tauteni-bihor,残片上的浮雕表明银罐的形制很可能属同一类型。总之,这种类型的银罐出自地中海东部,特别是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工场中。[15]

我们不清楚塞索宝藏的最后收藏地,但是,银盘上的铭文表明,潘诺尼亚曾是它们旅程中的一站。潘诺尼亚是罗马在多瑙河中下游设置的行省,5世纪中叶,这一地区先被阿提拉的匈奴帝国控制(434-453),然后成为东歌特王国的一部分。带有豹形把手的银罐有没有可能从潘诺尼亚流向东方的匈人和东歌特人手中呢?至于出自罗马尼亚的两件银罐,它们的主人最有可能是5世纪是活跃于多瑙河中下游的匈人(the Huns)或阿兰人[16]。

拜占廷派往阿提拉的匈奴帝国的使节帕尼提斯(Priscus Panites)提到,帝国送给匈奴人许多男用和女用的礼物,其中就包括银罐。带有虎豹手柄的银器很可能受到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的喜爱,而罗马人喜爱将手柄单独收藏的习惯也很可能随之东传,向游牧民族展示了一种新的意匠。一件同样来自罗马尼亚的金饰物(1797年出土于Simleu Silvanici,窖藏)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证据。这件金饰物是用金环串联成的长链条,上面缀满各式小饰物,与内蒙古达茂旗出土的西晋五兵佩有异曲同工之处。[17]金链中间的坠饰是一颗大宝珠,由两个交叉成十字型的金环托着,同金链连在一起。金环上两只豹形雕像侧身对立,前爪趴在金环同金链连接处的扣结之上。这两只豹形雕像的大小虽然无法同前述金银器上的虎豹手柄相比,但是造型和意匠却极为一致。Simleu Silvanici窖藏中出土了十多件拜占廷风格的圆雕饰,由此可以确定它的埋藏时间为5世纪。窖藏的主人是从多瑙河流域迁来同匈奴人有关的蛮族部落的首领,当时,他们作为拜占廷帝国的军事附庸统治着当地的达西亚人(the Dacian)。这两件对称的豹形小雕像很可能是本地工匠受拜占廷的虎豹雕像启发制成的。[18]

匈奴人拥有喜爱虎豹这类猛兽的传统。在中国北方出土的匈奴族金银饰物中,虎的形象倍受重视。如新疆阿拉沟的八块圆形金饰和四条金饰带都以虎纹为主题,虎的凶猛得到突出的体现。[19]于突厥族,《北史·突厥传》开篇就写道:“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而在鄂尔浑河畔发现的突厥阙特勤碑(732年竖立)中,提到一个名叫bars bäg的部落首领,阙特勤授予他可汗称号,并将妹妹嫁给他。Bars的原义是豹,是很早时期来自伊兰语的一个借词,在突厥语中它的词义扩大,也用来指称虎等大型的猫科动物。[20]]突厥贵族以虎豹为名,说明重视虎豹的传统继续在突厥民族中流传,很可能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来自拜占廷的虎豹雕像被突厥贵族接受,并进而应用到本民族的器物之中。

从文献记载来看, 突厥社会中有专门的金银器制造业,吐鲁番阿斯塔那307号墓中出土了高昌国接待外国客使的“供食文书”,提到突厥贪汗可汗的“金师”莫畔陀曾出使高昌。[21][xxii]高昌供食文书中将外来客使分成待遇不同的下、中、上三等。“金师”莫畔陀的供食等级为上等。可见他在突厥社会中的社会地位较高,这也表明金银器制造业在突厥社会中的重要性。[22]圣历元年(678),默啜指责武后给他的“金银器皆行滥,非真物”,反映出突厥贵族对金银器有较高的鉴赏力,这进一步说明突厥工匠很可能有能力仿制拜占庭银器的部件。[23]

总之,我们的结论是波马金杯上的虎柄很可能是仿照拜占廷银器上的虎豹手柄制作的,同时,当酒神崇拜在基督教帝国的拜占廷湮没之时,我们却看到虎豹手柄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又同酒器联系起来。丹尼斯·塞诺曾经这样评价突厥帝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突厥帝国将拜占廷,伊朗,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联系起来,这个民族不单单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载体,而且将不同文明的因素融汇,再染上突厥文化的色彩。这种影响也许不是那麽持久,不过,正是通过突厥人,外来文明更深入的渗透到了欧亚内陆。”[24]波马的虎柄金杯再一次向我们揭示了突厥民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成就。

1 安英新:《新疆伊黎昭苏县古墓葬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文物》1999年第9期,4-14页。

[2] 蔡鸿生著:《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190-191页。

[3] 参见,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0-105页。The Oxford Classics Dictionary, 478-482.

[4] 这类虎豹形象的造型基本一致,区别仅仅在于身体上的花纹。虎纹是条状的,豹蚊是斑点状的。

[5] Richard Ettinghausen, From Byzantium to Sasanian Iran and the Islamic World: Three Modes of Artistic Influence, (Leiden: Brill 1972), pp. 2-8. fig. 5.

[6] Ettinghausen,前揭书。

[7] Ettinghausen, fig.28. See also, Umberto Scerrato, “Brocca Bronzea iranica con ansa zoomorfa in una collezione privata a Roma,” Arte Orientale in Italia, (Roma 1971) vol. 1, pp. 61-75,especially fig. 3.

[8] Marvin C. Ross, Catalogue of the Byzantine and Early Medieval Antiquities in the Dumbarton Oaks Collection, ( Washington D.C. 1965) vol. 2, p.47.

[9] Alexander O. Curle and F.S.A.Scot. , The Treasure of Traprain, A Scottish Hoard of Roman Silver Plate, (Glasgow, 1922), pp. 1-5, 79-80.

[10] Roger Bland and Catherine Johns, The Hoxne Treasure,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993), p. 24.

[11] 沙畹著,冯承均汉译:《西突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212-213页。

[12] 沙畹,前揭书。

[13] Kenneth Painter, “The Seuso Treasure”, Minerva, (London), April 1990; Marlia Mundell Mango, “Der Seuso-Schatzfund: ein Ensemble westlichen und őstilichen Kunstschaffens”, Antike Welt, vol. 21, Jahrgang, 1990; Marlia Mundell Mango and Anna Bennett, “ The Seuso Treasure: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scientific analyses (part one)”,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Supplementary Series , (Ann Arbor, MI, 1994), no. 12, p. 195,205-206, 238-239.

[14] Leonid Matzulewitsch, Byzantinische Antike: Studien auf grund der Silbergafässe der Ermitage”, (Berlin, 1929), pp. 131-132: J.P.C. Kent and K.S.Painter ed., The Wealth of the Roman World, Gold and Silver, AD300-700, (London, 1977), p.297.

[15] Sever Dumitrascu, The Treasurte of Tauteni-Bihor, (Oradea, 1973), 116-118.

[16] 同注15。

[17] 孙机著:《中国圣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08页,图一。

[18] Radu Florescu and Ion Miclea, Tezaure Transilvane: la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din Viena, (Bucuresti, Editura Meridiane, 1979), 92-95.

[19] 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234-235页,图版2-43,44。

[20] 芮传明著:《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51页,注26。

[21]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册,《高昌令狐等传供食帐》

[22]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206-207页。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禄丰县;旅游;形象;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禄丰县旅游形象现状进行调查,是为了了解客源市场特别是已经到禄丰的旅游者对禄丰县旅游形象的认知状况;了解不同的旅游者对旅游形象认知的差异;了解旅游者对禄丰县旅游形象认知的信息获取途径。

笔者的调查于2011年“十·一”国庆旅游黄金周期间进行,调查选择了禄丰恐龙谷、禄丰恐龙博物馆、石灰坝腊玛古猿遗址、五台山、黑井古镇、罗次温泉6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对旅游者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按照随机的原则访问旅游者,保证了抽样的科学性。全部调查,采取面访的形式,共访问了300名旅游者。被调查的旅游者来源情况为,禄丰县境内的旅游者121人,省内旅游者108人,外省(包含港澳台)65人,国外旅游者6人。分别占的比例为40.3%、36%、21.7%、2%,省内总人数为229人,占76.3%,省外国外合计人数为71人,占23.7%。由于是“十·一”旅游黄金周,禄丰县又正举办恐龙文化旅游节,因而旅游者较多,如是在正常情况下,省外旅游者的比例还要有所下降。

2 旅游形象认知调查

2.1 省内旅游者的认知

这部分旅游者是近几年禄丰县旅游资源的大额消费者,因而有必要细化分析,即将省内旅游者分为禄丰县境内旅游者和除县境内的省内旅游者两部分。

2.1.1 禄丰县境内旅游者的认知

(1)形象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县内旅游者都有一种以做禄丰人为骄傲、为荣的情感。从人们选择正面的词汇大大超过负面的词汇,就可以看出这点。县境内的人因为来源地的不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禄丰县旅游形象的认识也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来源,大体可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较高一些,收入也有相对的余额,有较好的旅游物质基础,而且有远景点旅游的经历,能较为客观地比较出禄丰县的旅游基本情况。在他们的认知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都能涉及:比如“发展势头可喜”,“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禄丰县自身开发资金有限,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景区基础建设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而农村旅游者,因为经济收入有限,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到县城的机会也有限。因此,认为县城就是禄丰的旅游中心,是干净、整洁的令人向往的地方。大部分农村旅游者是在恐龙博物馆接受调查的。

对禄丰县境内的旅游者问禄丰旅游的形象时,近半的旅游者回答“不知道”, 17%的人认为是“恐龙之乡”,定位为“剪刀之乡”的约占11%,答“失落的盐都”的约占9%,其余部分认为是正在建设中的旅游地。问到什么最能代表禄丰时,近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是恐龙,20%的人认为是腊玛古猿,17%认为是黑井古镇,11%认为是五台山自然风景区,其余还提及禄丰的桥、罗次的温泉、县政府,等等。

(2)信息获取途径。

信息获取的途径也就是禄丰旅游信息传播的途径,因此,值得去注意。县境内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为:禄丰电视台、报纸、口传、广播、景区所在地居民的亲闻亲见、政府宣传。

2.1.2 省内(除县境内)旅游者的认知

(1)形象认知。

省内旅游者对禄丰旅游形象的基本认知是:资源丰富,类型也多,有独特性,也有与其他景区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地域及面积广阔的原因,使得旅游资源密度降低,景点过于分散,导致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而且禄丰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设施及服务明显跟不上。

对于禄丰县的旅游形象,25%的游客认为属于尚在建设的景区,交通及设施正在建设,因而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乱和差,24%的人说黑井古镇代表了禄丰旅游形象,20%认为“禄丰恐龙之乡”是禄丰旅游的标志,16%认为是“昆明后花园”,10%认为应树“腊玛古猿之乡”品牌,另一部分人认为禄丰服务质量差,景区交通不便。

问及哪些是必游景点时,获选比例为:禄丰恐龙谷75%, 黑井古镇70%,五台山风景区68%,石灰坝腊玛古猿遗址46%,罗次温泉27%,腰站炼象关24%,东河水库14%,金山公园3%,星宿桥1%。

(2)信息获取途径。

省内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为: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书籍、旅行社、口传等。

2.2 外省旅游者的认知

(1)形象认知。

大部分外省旅游者首先对昆明有了认识,然后才对禄丰有了了解。禄丰和昆明在旅游圈中都属于滇中旅游圈,昆明是滇中旅游的龙头,是旅游的名牌。大部分外省旅游者选择了昆明然后才有可能选择禄丰。少部分游客直奔禄丰而来,多为恐龙热及古镇热的诱导。近年来,昆明的旅游突飞猛进,这对禄丰旅游十分有利,禄丰旅游理应抓住此机会,依托昆明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

外省旅游者对禄丰旅游的基本认识是:路途时间长,旅游交通费用大,交通线路单一,旅游业起步晚,当地人商品经济观念淡薄,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旅游景区开发的程度低,大多数处于最低的观光层次;旅游产品数量少、品种少;人造景观文化品味低,旅游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项目经营基本是原始的、粗放的。但是,禄丰具有自己独特的旅游景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巨大的旅游吸引地。

外省旅游者对禄丰县旅游形象认知状况为:近半数旅游者对禄丰旅游形象表示不了解,21%的旅游者认为是“古生物之都”,15%的旅游者认为是一个“科考的天堂”,11%认为是“恐龙之乡”,部分认为是神秘、独特、美丽、令人向往。部分人认为服务质量差,交通不便,存在脏乱的形象。

问到哪些是必游景点时,景区获选比例为:禄丰恐龙博物馆82%,黑井古镇76%,禄丰五台山自然风景区47%,腰站炼象关21%,星宿桥16%,丰裕桥14%,罗次温泉9%,东河水库3%。

(2)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的途径:电视(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山东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网络(禄丰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报刊、节日(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宝鸡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书籍、旅行社的介绍等。

2.3 国外旅游者的认知

(1)形象认知。

国外旅游者对禄丰旅游的基本认知是:旅游资源具有原始、奇特、神秘的特点,以科考资源为主。但是旅游交通不便,开发中人造景观文化品味低,旅游设施数量不足。

在问到禄丰旅游形象时,有4个游客的评价是“科考的天堂”,认为古生物遗址最能代表禄丰旅游的形象。有1人则对黑井古镇及妥安的琅井汉代墓群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历史人文景观,特别是因盐而闻名全滇的黑井古镇,最具有代表性。另外1人则认为,禄丰虽然有美丽、美好、独特的景观,但是尚处于开发状态,因而给人的印象是脏乱、服务质量差、污染、交通不便。

调查还显示,在没有来禄丰之前,禄丰给国外旅游者的印象是蛮荒、贫穷、神秘和遥远的。而且禄丰旅游形象是依托于云南省的旅游形象,所以旅游者往往用云南的印象来想象禄丰的旅游形象。近几年来,云南省在不断地改变旅游形象,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云南旧的旅游形象还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对禄丰的形象有此推测也不为过。这就需要通过大力的宣传,消除这些不良的印象。

(2)信息获取途径。

国外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科学考察团的考察报告、禄丰恐龙化石在国外交流、大型的国际旅游节事活动、电视、书籍、报刊等。

3 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中可得出禄丰县旅游形象的几点结论。

(1)禄丰县旅游形象在禄丰县人自己心目中没有形成鲜明的形象,导致半数以上的禄丰县人不知道本县的旅游形象,甚至还有少部分人把过去的旧的已经衰落的形象如“剪刀之乡”作为目前禄丰的形象。

一般认为,旅游地极难维持长盛不衰,大多有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外显,因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变化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变化。为了实现旅游地生命的长盛不衰,保持住较强的吸引力,就要求尽力打造好旅游形象,并充分发挥旅游形象的积极效应。禄丰民众在禄丰的旅游产业建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建设者,又是宣传者和消费者。他们既是主体,亦是客体,但主要是主体。因此,在旅游的诸要素和诸环节中,他们都是不可被忽略的。他们对本县的旅游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禄丰旅游业的发展。所以,禄丰发展旅游业,首先应从本县民众抓起。

(2)省内旅游者对禄丰形象的认识比较零乱,比较分散。但是总体上来说所认知的正面形象大于负面形象,认为禄丰是具有较大潜力的旅游地。从这些散乱的形象的总结中,可以看到年代久远的恐龙化石、腊玛古猿化石、黑井古镇及古朴自然的五台山,代表了禄丰的形象,这充分表明了人类寻根访古的天性和零距离接触自然的迫切愿望。这些形象,总的来说压过了交通不便、服务质量差、污染等负面的形象,有利于较好地把禄丰形象向世人展现,便于吸引潜在的消费顾客。

(3)外省旅游者对禄丰的旅游形象,大部分表示不了解,只有少部分在恐龙热再次掀起和古镇热的热潮中把慧眼投向禄丰。在外省旅游者心目中,禄丰给人的是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受,是一个古生物世界探秘的好去处,是科学考察的天堂,古生物之都。另外还有被联合国在1984年宣布为“人类征服自然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田箐大桥,有明清时期占云南税收一半的盐作坊,有神秘的五台山。但是目前禄丰形象知名度还很低,不利于禄丰旅游的做大做强。因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旅游地形象在旅游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学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所能产生的推动效应,对旅游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禄丰旅游形象知名度低,但只要结合实际资源情况,成功地塑造高品位的旅游地形象,就可以使之成为外省旅游者来禄丰旅游的巨大吸引力和推动力。

(4)在这次调查中显示,半数以上外国旅游者都是冲着禄丰丰富的古生物而来,认为“科考天堂”最能代表禄丰形象,有的也对黑井古镇的人文景观具有较大的兴趣。相对来讲,外国旅游者对禄丰旅游形象的认知相对清晰些,这和来禄丰旅游的外国旅游者比较少、层次比较高有关。“科考天堂”成为了外国旅游者心目中较为集中的形象。这极其有利于吸引有一定知识,并对科考具有浓烈兴趣的旅游者。但是,这部分旅游者只占据所有旅游者较少的比例。禄丰目前需要在科考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抱着其他旅游目的的旅游者。目前,还存在着的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多数旅游者在来禄丰之前就有了一个先期印象,即蛮荒、贫穷、神秘和遥远,而背后潜藏的是单一、低层次、行路难、不安全等先入为主的认知,从而成为来禄丰旅游的心理障碍。禄丰县只有加强宣传力度才能消除不利因素,变抗阻因素为诱惑因素。

(5)各类旅游者对禄丰旅游形象认知有较大的差异,这和各类旅游客源市场的经济、文化、知识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生活条件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但也有一些认知的共同点。如在问到禄丰旅游形象代表时,恐龙、腊玛古猿、古镇、五台山在各客源市场的游客中,都有所提及。神秘、科考和古生物群,这三个词也常常被提及。虽然各客源市场的游客对这些词使用的侧重点不同,但也显示了他们对禄丰旅游的需求信息。因而在设计禄丰旅游形象时,恐龙、腊玛古猿、古镇、五台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就应该成为塑造禄丰旅游形象的重点对象。只有让“神秘”、“科考”等修饰词在禄丰旅游形象的口号设计中频繁出现,才能吸引具有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要使禄丰众多的景点展示出各自的特色和价值,为游客提供多种旅游项目,从而提升禄丰的旅游地位,使禄丰旅游走出尴尬的境界。

(6)旅游者获取禄丰旅游信息的途径,就是禄丰县旅游形象传播的途径。在现代产业中,信息也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将信息变为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把信息传播出去。要传播信息,就必须要有传播的途径。旅游地要把当地的旅游信息传播出去,使旅游形象在受众的脑海中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在该印象的影响下决定旅游地。故此,旅游形象设计中,传播也就成为最终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禄丰在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时,要注意多渠道性。一是借助电视宣传。要抓住近年来电视媒体特别关注西部旅游的时机,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配合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在禄丰景区的拍摄采访。二是利用互联网。禄丰县已建立了人民政府公众网,但还须充实旅游宣传方面的内容。三是借助各种旅游节事活动,如昆明中国国际旅游节、中国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宝鸡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散发宣传禄丰旅游信息的资料。四是组织禄丰恐龙化石文化对外交流。近几年,禄丰恐龙化石曾先后到日本横滨、美国费城举办展览,结果引起了轰动。国内专家称,禄丰恐龙的品牌价值不亚于西安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今后,还应拓宽展览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和宣传效益的双赢。五是借助报刊、书籍、杂志,广为宣传禄丰旅游。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 成伟光.论城市旅游形象战略[J].学术论坛,2001(5):127~130.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美国总统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差异,并叙述了美国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以期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20-02

美国的图书馆历史虽短,却是当今世界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了解美国图书馆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公共图书馆和最有特色的美国总统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学习美国图书馆发展的先进观念与经验,以达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的目的。

1建立的背景

美国最初的图书馆是北美洲殖民地时期的移民因热爱读书,用自己的藏书建的私人藏书室,但这些私人藏书室并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日益增加的需求,于是1638年出现了美国最早的大学图书馆,是由牧师J・哈佛捐赠的哈佛学院图书馆。之后又陆续建立了一些大学图书馆,但这些大学图书馆主要是对专业人士开放,并不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直到1833年,新罕布什尔州的彼得博罗市建立了第一所靠税收建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向全体公民开放。但目前普遍认为,美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1848年建立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时马萨诸塞州议会还专门通过了在波士顿市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法案。

美国总统图书馆的建立则是因为美国总统这一特殊的人群对国家具有的特殊意义。美国总统是美国联邦政府行政部门的首脑,在总统任期内形成的各种文献档案对研究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美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美国总统在任期中形成的各种文件的保存和管理并没有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其所有权归属,致使历任总统卸任之后,其任内的文件就大多散落到民间,而由于私人收藏者大多保管不善,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这种状况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总统时才有所改变。罗斯福总统先是于1934年批准成立国家档案馆集中管理历届联邦政府各个机关的档案,之后在1938年向国会提出建设总统图书馆单独保存总统任期内形成的文件的建议。罗斯福总统的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纷纷捐款资助。于是在1938年建立了第一家总统图书馆,即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它的建立促使美国国会在1955年通过了《总统图书馆法案》,这项法令使其他总统将在任期内形成的各种文件捐赠给国家成为可能,同时也更加合法化,使总统图书馆的建立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自罗斯福总统后,每个总统都仿照他的例子,在卸任后选择一个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设法建造一个图书馆,存放自己任期内形成的文件,交国家档案系统管理。

2管理模式和分布

美国是最早制定公共图书馆法的国家。1848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在波士顿市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法案,被认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1849年,新罕布什尔州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通过了美国第一个州图书馆法,认可州内各市镇征图书馆税(直接税)来建立与维持公共图书馆,并确立和规范公共图书馆行政制度。1956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全国图书馆法――《图书馆服务法》,这是美国第一个国家级图书馆法,表明联邦政府开始通过立法对图书馆提供经费援助,改善各州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设施。可见美国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遍布美国各个州,甚至各个社区,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随意就会看到在路边竖立着公共图书馆的标志,可见其分布之广。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把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免费读书、借书的场所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及社交活动,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是美国民众业余休闲的好去处。

美国国会1955年通过的《总统图书馆法案》,把私人捐款筹建的总统图书馆纳入国家档案馆的管辖范围,以便用政府资金来维持总统图书馆的管理和各项业务的运作,这种“私人筹建,政府管理”的模式成为此后建立和管理总统图书馆的定规。也就是说总统图书馆建设资金完全由总统卸任后自己去募集,受总统图书馆司领导,并纳入美国国家档案局的管理系统。美国国会还在1978年通过了《总统档案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不仅总统任期内产生的文件档案属于国家,连任期内的器物也属于国家。目前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的做法是,当一位总统离任后,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就会增设该总统的临时档案条目,当该总统的图书馆建成并转让给政府后,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就会把临时档案撤掉,并将该总统的档案移交到其图书馆。为了减轻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的负担,1986年美国国会对《总统图书馆法案》进行了修改,规定总统图书馆都是由私人出资建立,然后捐赠给政府管理,并限制了总统图书馆越建越大的倾向。现在,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掌管着13个总统图书馆,包括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建设地点由总统本人决定,一般都会选择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如总统的家乡或母校等。同免费使用的公共图书馆不同的是,多数美国总统图书馆都会向参观者收取门票,且每一个总统图书馆都有一个礼品店,出售与该总统有关的各种书籍和纪念品。但对承担公共研究项目和为公务目的查用档案者,免费提供服务。

3馆内特色

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图书馆内所有书籍任你阅读,大部分都可外借,并不需任何费用。如果这个图书馆里没有读者想看的书,只要是在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联网上能查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从其他图书馆为读者把书调来。目前,美国全国9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已经接通互联网,80%以上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的上网服务。美国公共图书馆还提供电话查询、网上咨询、网上续借、社区服务、儿童服务、研讨会、商务咨询、参考咨询等各种服务,除复印资料要交费外,办理借书证、上网查询、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娱乐文化活动、学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等都是免费的且不收押金。美国公共图书馆已完全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中。

美国总统图书馆名为图书馆,实质上是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功能于一体。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总统任职期间的各种文件档案,还可以看到总统收到的小件礼品,总统的自画像,总统收集的货币、邮票和艺术品等。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学者和普通民众。只要出示身份证,并且说明理由,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美国总统图书馆阅览总统的档案,少部分涉及总统个人隐私权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文件除外,馆藏文件、文献、图片及音像资料都不允许带出馆外。大多数总统图书馆都设有公共陈列室,还设有电影放映厅和展览厅,收费接待参观者。每一个总统图书馆都为公众提供了形式不同的服务项目,且因每位总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图书馆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其目的都是让参观者对总统及总统执政期间的各个机构及美国整个政治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美国国会还设定每年的2月17日是美国“总统日”,美国人会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缅怀历届总统,这也是各间总统图书馆最热闹的日子。

4借鉴之处

美国有完备的图书馆立法来保障图书馆的发展,美国图书馆一般是先立法再成立,使图书馆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并有规范的管理体制管理图书馆的运行;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公众提供各种贴心服务,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使人们更愿意走进图书馆。反观中国图书馆,至今仍没有图书馆法,管理体制松散、服务理念落后、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缺乏特色品牌。对此,我国图书馆可通过以下的工作来改变现状。

4.1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法

图书馆法是国家对图书馆各种管理规范的总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管理图书馆的依据和指导方针。为了改变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急需制定一部高权威性、高规范性、高统一性的图书馆事业保障法。

4.2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加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美国总统图书馆之所以能在计算机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还能吸引众多的读者进入,在于其拥有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特色馆藏和特色化服务。我国图书馆虽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却吸引不了读者来图书馆,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特色,图书馆发展同质化严重。应结合我国国情,打造特色资源库,建立独立的特色图书馆,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4.3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美国图书馆除了是一个文献提供中心,还是一个文化教育和交流的中心,图书馆员引导人们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都以公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图书馆只是一个文献提供中心,来这里就是看书或借书。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图书馆先进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观念,服务以人为本,依托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把图书馆打造成一个文化活动和教育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琳.公共图书馆贴心服务及体系模型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21-22,58.

[2]崔晓文.美国图书馆立法发展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8):100-103.

[3]祝朝安,朱自强,侯君毅.特色鲜明的美国总统图书馆[J].兰台世界,2010(4下):72-73.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一、四项主要工作

在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务,完成协议引进项目5个,协议引资总额5.9亿;竣工投产项目1个,引资额5000万元的同时,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划龙头作用得以增强。

20**年以来,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进,规划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一是计划引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充分发挥。2007年底,我局即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超前启动了《20**年度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编制工作。《计划》将规划愿景细化为具体项目,实现了城乡规划战略意图的贯彻,避免了项目实施的盲目和无序。二是规划引导城乡科学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围绕高质量实现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20**年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及研究计划》,同时,我局又下发了《20**年县城及村镇规划工作要点》,对全市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项规划编制任务中,部分规划编制因总体规划修编暂缓,其余18个项目均已编制完成或正在调整完善;各县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快速推进。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政策引导城市产业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年初即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明确市区高层建筑重点发展区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档次和品位。围绕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于10月初起草了《关于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政策规定》实施以来,市区商品房销售量迅速提升;大润发超市、国泰广场、XX一百三家大型商贸设施开业。四是挂钩引导新农村建设职能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乡镇和村庄规划调研,编制并印发了《XX市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实施分类指导目录》,提出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意见。同时,全力抓好全市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规划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了对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的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把关审查工作,提升了示范点建设质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个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快速推进。

2、改革创新工作取得突破。

20**年初,提出“致力创新突破”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城乡规划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此,我们印发了《XX市规划局20**年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对年度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方案》的指导下,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围绕精心精细服务,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下发了《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等四项制度,使规划行政许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发展需求;围绕规范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规划设计招投标及规划市场管理创新,出台了《XX市规划编制项目招投标暂行管理办法》、《XX市城市规划设计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围绕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启动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总体框架编制,2.4平方公里的三维虚拟城市演示系统、元数据管理系统等三大基础平台建设,8555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400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和市区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正加速推进,地下管线数据普查工作即将开展。围绕提升测绘院发展水平,拟定了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从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目标,测绘院年内即将实现资质升级。围绕促进规划院科学发展,帮助企业多方开拓市场,强化内部规范性管理系统建设,确保了规划院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建设的齐头并进。预计20**年度该院合同总收入将达到1200万元,比改革前的20**年增加3倍。

3、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年我承担了多项重点工程牵头推进任务,经过精心组织,严格督查,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XX1897及东大街项目:完成项目三套规划方案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积极联系,多方出击,项目合作开发单位基本确定,项目将择机启动。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制定了市区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年内已建、在建高层建筑80栋的工作目标,并通过政策引导、督促检查、现场观摩等形式,大力推进工程进度。目前,市区已建、在建高层建筑已达到105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安居工程:精心组织各片区和相关主管部门,加速推进市区蓝领公寓、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设。目前,市区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17.3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15万平方米)的115.3%;蓝领公寓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23.02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21.6万平方米)的1**.6%;拆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39.6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37万平方米)的110.8%。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雪枫公园:积极配合公园管理单位,高标准推进公园维护和后续管理工作,积极服务好公园配套用地开发项目建设,科学严谨地组织好公园决算审计工作,确保公园建设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还积极协助市水务局完成大运河水利博物馆选址,并积极做好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了XX商检、海关大楼、古黄河滨水核心区、明城墙遗址保护等市政府实事项目规划服务工作,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4、和谐团队创建效果显著。

在全力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狠抓规划干部队伍建设,和谐团队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强化服务创新,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围绕政(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重点围绕创新服务理念,出台了《XX市规划局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市规划局特别快车绿色通道服务制度》等四项规范规划行政服务工作的新机制、新制度,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评议政(行)风活动中,我局在15个行政执法单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规划处在热点岗位评议中排名第二。我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多次获得“流动红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强化和谐发展,争先创优扎实开展。围绕打造和谐社会、和谐规划的工作目标,以扶贫、双拥、等工作为着力点,以竞争考核为抓手,全力推进争先创优工作。扶贫工作中,以确立发展规划、培育致富产业、实施实事帮扶和帮扶困难户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实施四大帮扶工程(规划帮扶、科技帮扶、实事帮扶、贫困户帮扶),已完成扶贫工作投入12万余元,较好地实现了扶贫工作目标;双拥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与驻宿广大官兵的联系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工作中,以解决群众的困难为出发点,坚持做到“有登记、有交办、有责任人、有处理、有结果、有监督”等“六个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和引导职能,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并通过采取回访、下访、约访等有效形式,深层次推进问题处理,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三是强化竞争考核,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全面引入竞争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和创优激情。完成了局机关中层干部轮岗工作,促进了业务工作交流,激发了干部职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热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长助理公推公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队伍梯队建设,使一部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充分调动;实施了部分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公开招聘,引入了一批专业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

1、理论学习

坚持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确保做到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与时俱进。坚持做到“自学与制度化学习紧密结合”、“学习与交流紧密结合”,在认真抓好规划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委中心组学习活动,全面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市规划局制度化学习机制,组织开展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办公会学法、菜单式学习等多种长期性、制度性、刚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还坚持学以致用,加强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考察报告》、《桂林“两江四湖”考察报告》、《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研究》等多篇论文,并先后两次在市委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班上就自身学习成果及工作体会作了讲座。

2、廉政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积极履行“一岗双责”,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先后组织制定了《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进行了全面调整完善,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制落实机制和具体措施;在教育学习方面,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动落实好快干”大讨论活动、到洪泽湖农场接受警示教育活动和市规划系统反腐倡廉专项警示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各种案例教育,做到警钟常鸣,确保全局干部队伍不出问题;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行业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在全局领导干部中开展“读廉文、思廉政”廉文荐读活动的意见》,编制印发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职工学习;在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方面,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了公开述职述廉活动,并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党组中心组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干部廉洁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实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统一管理方面,自觉接受监督并着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资金运行、国有资产运营、党务与政务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等六个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督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本人也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坚持做到胸襟坦荡,对组织、对领导从不隐瞒个人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