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 161.5B 823.3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6-0547-01

【关键词】 爱恋;态度;;学生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性观念和发生情况的报道较多[1]。为了解高校男 大学生性道德、性价值观和性价值取向,以便为高校性健康教育实践与科研提供参考,笔者 对东北电力学院387名男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北电力学院2005-2006年度第1学期自愿选修“性健康教育 ”课的全体男生387名,其中二年级242名(62.5%),三年级109名(28.2%),四年级36名(9. 3%);年龄为19~23岁。

1.2 方法 采取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中除择偶标准不设备选答 案,其余都有备选答案和留言讨论空间。调查采取实名的形式,以选项结果判定学生的选择 是否真实、可靠。根据回答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将美丽、漂亮、苗条、长发、不胖、身材 好等归为漂亮身材,具有共同理想、共同爱好和性格相同等归为有共同点。共发放问卷387 份,当场收回387份,有效率为100%。

2结果与讨论

2.1 男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由表1可见,男大学生在择偶时考虑最多的是道 德修养(53.5%),与有关报道结果(75%)[2]相比偏低;其次是相貌(47.5%)、温 柔贤惠(37.7%)、漂亮身材(27.6%)、孝敬父母(27.6%)、开朗(21.7%)、贤惠良母(18. 3%)、有共同点(21.4%)和身心健康(14.5%),与王兵等人[2]报道基本相符。提示 大多数男大学生在择偶时已逐渐趋于理性,能把对方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放在重要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有5.2%的学生将对方是处女作为择偶条件,高于徐明[3]调查结果 ,可能与调查对象的选取以及各地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差异有关。进一步调查显示:明确表 示“在意新婚妻子是否处女”的学生占39.0%(151/387),而表示“不在意”和“不一定”的 学生分别为56.1%(217/387)和4.9%(19/387)。提示工科学生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也更 重视自己配偶对感情的忠贞。

2.2 性观念与 调查显示,有47.2%(179/387)的学生表示会在恋爱期 间发生,34.9%(135/378)的学生曾经或正在谈恋爱,低于国内有关报道[4-7] ,可能与工科院校男生比例较高有关。在曾经恋爱或正在恋爱的学生中,有62.2%(84/135 )发生过,提示此类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活跃,是性健康教育的首选人群 。

有关部门及高校应积极开展对在校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人 生观,避免发生婚前或在发生时能够采取安全,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此次调查采取实名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填写时的随意性,但可能造成 部分学生为保护个人隐私而未作出真实回答,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3参考文献

[1]李瑞德,发.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现状透视.青年探索,2006(3):46.

[2]王兵,蔡闽,衡艳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05,14(12):30.

[3]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6.

[4]陈贵岭,孙小林,刘拉娣,等.中北大学学生恋爱观及相关态度调查.中国校医,200 6,20(2):181.

[5]胡珍,史春林.2000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21:31-39.

[6]陈贵岭,孙小林,刘拉娣,等.中北大学学生恋爱和调查.中国校医,2006,20(5) :485.

[7]潘绥明,杨蕊.十年:全国大学生的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124.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新方案》就指出:“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006年秋季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后,教育部又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取向。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突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基础”课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较多地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逐步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我曾就“基础”课教学问题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增加本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多数学生的强烈愿望。不少学生认为,部分教材内容以前学习过,再学一遍没有多少新鲜感,而且以教师讲授为主略显枯燥,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导致对课程的热情度不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坚持实践性原则,体现实践性特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基础”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

二、两种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方式

“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加以推进。在高校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之前,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行动起来,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推动“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从以往的教学实际看,课堂中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辩论、视频观赏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是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基础”课实践教学比较复杂,必须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式,以增强其生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在层次上也必须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社会,在各层次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

基于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的建议,同时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有条件,针对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作出了尽可能多样化的安排,争取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参与实践。这里主要介绍两种相互关联的做法。

(一)调查研究型实践

所谓调查研究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调查研究课题为动力,搜集资料、拟定调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生活,进行研究、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提炼观点、撰写调研报告的一种实践过程。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多个社会调查的课题,如“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大学生爱国意识与行为方式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我国公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大学生择业观与创业观调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等,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这种调查研究型实践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调查研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为例,在调查研究型实践中,教师需要事先获取相关指导信息,为调查研究指明方向。对于调查研究的相关事项,教师必须给予清晰的说明。这些事项涉及:(1)关于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在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但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实例充实和拓展课本内容。(2)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调查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个年级或某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是随机抽查的大学生。(3)关于调查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问卷的形式,也可以是问卷和访谈或观察等方法结合的形式。对于问卷,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典型问题,发放数量不低于150份。(4)安全和协作问题。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并注意安全,组长认真负责,组员积极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调查任务。(5)调研过程。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调查后,对掌握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形成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调查研究的成果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同时还要对调查研究报告写作的格式与要求作出说明和指导。比如,格式方面的规范:(1)根据给定的调研主题确定报告标题;(2)报告前言部分要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涉及的内容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如果是做不同年级、不用学校或不同校区的比较研究,在此部分就应加以说明;(3)报告主体部分要具体叙述调查情况,列举调查数据和典型事例,并作恰当的分析,得出各种基本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可按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问题并列地安排材料;(4)结尾部分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此外,对调查报告字数要求还应作出大致规定,但不必限制过死,以分析阐释完整为准。

对于调查实践的成效和研究结果的形成,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

(二)参与体验型实践

所谓参与体验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前述调查研究成果相结合,制作课件,并根据需要,以讨论、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创设身临其境的辅助情境,在课堂上展示,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增强认知,激感,并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的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做法使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

为满足学生渴望自己站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要求,我尝试了让学生将前述调查研究成果转换成媒体文字和图像的做法。即由各调研小组组员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与调查成果相对应的PPT课件和其他辅助形式的编排与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根据需要选派代表承担主讲任务,其他非主讲同学可通过情景表演、对话、小品等形式予以适当配合。在课堂展示中可以穿插提问、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曾经布置了“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调研任务,负责该调研任务的学生制作了图文结合的PPT调研报告,同时,还制作了一个相关的视频访谈短片,其中学生变身记者,采访对象有学生、老师,还包括外教,既有对本校师生的采访,又有跨地域网络连线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的访谈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还有一个小组在展示“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成果的同时,设计了一个网络骗局的现场情景表演,表演结束后针对其中涉及的网络自律问题请台下同学发表看法,生动而直观的演示,加之意见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以上实践方式的进行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进度做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以上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本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认为虽然辛苦,但有所收获,十分值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排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不要过于集中,从大脑细胞的运动规律来看,一种模式持续时间太久,会产生疲劳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此,可以将不同小组的展示分开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段,如果安排在结束段就要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是安排在课程开始,这样便于掌控教学进度。

由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检验,因此,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以上实践方式进行总结和完善,为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积累经验、付出努力,请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妇产科教学;中医院校学生;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37-02

由于受国情和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的性教育一直处于落后、被忽视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开放越来越普及,不健康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年轻人必须有正确的性健康教育。笔者多年从事中、西医妇科教学,在工作中发现,因妇科学的很多知识都与性有关,如果能在课堂中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进行性教育,这将是一条可行性强、容易接受且正规的途径。现将想法阐述如下:

1 性教育的不足

1.1 我国性教育现状

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1]。在这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谈性色变”,对“性”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有关性的所有问题。而很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关性的教育也无奈的被学校抛弃,诸多原因导致性教育未系统进入学校的正规课堂。而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此阶段的生殖系统发育逐渐成熟、性意识已健全、性意识活跃、性激素水平近达高峰、且外界的有关性信息的渠道很多,大学生强烈的性渴望和与异往的迫切性本能,使其大学期间恋爱普遍,“性”无疑也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相对开放,出现了很多热恋中不理智的、不正确的处理意外怀孕、不健康的性态度等诸多社会问题。

1.2 当代大学生性开放是普遍现象

妇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与临床中了解到,随着大学生婚前的日趋增多,未婚先孕现象及不安全流产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中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在妇科门诊大量的人流患者中,大学生所占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面对学生有关性问题的咨询电话、短信和邮件,其中就包括意外怀孕如何处理等。《重庆商报》报道,14岁的少女在同学陪同下悄悄做了人工流产,18岁的少女已经流产好几次。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工流产总数中青少年占1/4,并呈低龄化趋势。重庆地区少女怀孕的发生率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医院做人工流产的未婚青少年近34%,其中一部分就是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性健康知识相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2 当代性教育模式

科学的性知识是性教育的基础。然而,我国大学生的性知识相当有限[2],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性问题愈来愈明显。现在中学教育多采取应试教育,教学内容仅仅围绕着高考,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抛开杂念,全心思高考,所以导致多数大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中学到大学期间没有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性教育。资料显示:①大学生性知识的来源多数不是从主渠道取得的;②大多数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和意识淡薄;③对性的保健知识了解很少等。所以说,一方面大学生在身体上发育完成,已做好有关性活动的一切准备,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性知识缺乏,导致了两者相互矛盾或冲突,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大学生健康的性教育必须提倡、加强和深化。

3 中医院校大学生性教育的情况

医学生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学校医学教育中,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更多地接触了性知识和性常识。据调查,医学院校学生发生的人数比普通大学要低。这也说明可能和学生学习的课程,接受的性教育有关[3]。但是,在性知识的认知方面,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受中医学科特殊性、抽象性的制约,仍然需要如男女生殖系统病理、生理、性生活卫生、避孕、性传播疾病、、性态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某些原因,如授课老师没有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加上学生课程多、考试频、中医理论的抽象性等,导致中医院校的学生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等方面仍有相当部分空白。如何弥补空白,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4 国外性教育的主要模式

现今,性教育关注的焦点已从是否开展转向了如何开展。近年来,国际上通常的性教育模式主要有:①欧洲瑞典、荷兰早期的性教育。开始早,层层深化,讲究实用性,多元化。专家和学生一起参与,用问答、集体讨论、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普及。从小学开始,尽可能与其他科目相融合。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实行“同伴教育”,通过学生间搭建交流平台,学生之间彼此尊重、平等的参与,公开讨论性知识,传播生理知识,建设健康的性道德观,把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③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A指避免婚前的,B指对配偶或一个保持忠贞、不性乱;C指时正确使用[4]。

5 中医院校妇产科课程简介

中医院校的妇科教研室,一般都开设了《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学研究新进展》及《妇产科基本操作》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而妇产科学的教学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孕期监护及保健、正常分娩、正常产褥、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概要、治法概要等,具体有异位妊娠、流产、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月经病、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不孕症、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科手术和产科手术等疾病内容。从妇产科概述、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西医治疗、辨证论治、其他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妇产科病、症进行了系统介绍。

6 利用妇产科进行性教育的思考

恰恰妇科的很多疾病都与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提及与有关的知识。阐述各种可能产生的疾病,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如避孕方式,人工流产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原因等。如大学生从课堂中获得正确的避孕知识,正规途径获得而又保护隐私的避孕方法[5],使用安全套是最符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意外妊娠的发生。

多年教学不断发现,咨询性知识的学生逐年增加,遇到问题时学生也积极向教师求助,很多女同学学习了人工流产后,认识到人工流产手术对身体产生的危害,下决心绝不犯错。因此,妇科教师如果能在妇科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则可使学生轻松掌握和正确接受性知识。以此,希望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的性知识增加、性态度改善,降低的发生,推迟初次年龄,减少频率,固定和避免高危行为,并希望借助学生将性知识传播到大中专院校。由此,妇科教师在忠于教学大纲基础上,将性教育带进课堂,进行渗透,并计划以多种形式,如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网络宣传等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提供性教育[6],相信学生的性知识及行为必会有所改善,借此帮助中医院校学生树立科学的性知识观念、健康的观念、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

[参考文献]

[1]曾细红.浅谈大学生课堂性教育[J].时代教育,2010,5:96.

[2]高过柱.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教育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9,1:51-52.

[3]魏巍,刘思予,刘笑一,等.500医学生性知识需求调查报告[J].2007, 16(6):38.

[4]张俊洁.对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1(8):87.

[5]尤琪,张苑珑,杜梅,等.医学大学生性观念及调查及性教育方式探索[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2):165-167.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育 教育 课程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63-02

生育健康关系着人类自身整体繁衍,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教育不被重视,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较少。从近年来教育实践的改革来看,对生命及生育的关注已成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自编讲义,在校内开设了生育教育选修课,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探究在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生育健康知识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进行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校学生生育知识、行为调查问卷,对2010―2012年选修生育教育课程的720名在校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进行自我填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对学生访谈和文献资料检索,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在课程开始及结束分别收到有效问卷691及702份。课程开始前的调查表明,92.4%的大学生对性知识和性健康有一定了解,对非婚大多持宽容态度,承认自己有的占18.6%,但认为周围同学有过的问卷占68.2%;有36.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发生过意外妊娠。大学生性知识主要来源为网络、电视和报刊杂志,少数来源于同学之间交流,仅有不到8%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避孕、节育知识有16.6%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优生优育及孕期产期保健知识几乎无人了解;有8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了解相关生育知识,有82.1%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避孕、节育与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在供选择的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法律意识、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优生优育、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等选项中,大学生认为最需要的前几位依次为性生理、优生优育、避孕知识、恋爱心理。课程结束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优生优育等知识的掌握有明显提高,86.6%的学生感到“收获较大”,67.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生育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3 讨论

3.1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处于婚前性成熟期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越来越提前。研究表明,青少年性成熟明显提前,美国和西欧的少女初潮年龄从1830年的17岁到150年后的不到13岁,平均每10年下降3~4个月[1],2005年我国城乡少女与10年前相比分别提前2.64月/10年(城市)和4.08月/10年(农村)[2]。性发育成熟年龄提前但初婚年龄却不断延迟,大学生长期处于婚前性成熟期,性的需求得不到释放,滞后的性心理发育和严重匮乏的性知识引导,极其容易导致危险的发生,由于缺乏避孕节育知识和没有行为计划、避孕药具,往往造成意外妊娠。这对双方尤其是女方,会造成额外的身心负担。加强对大学生的性知识的教育和危险行为的疏导是目前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

(2)高校“禁婚令”的解除对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年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已联合发文规定,在校已婚女大学生生育期间可以办理休学手续,高校不得予以退学。随着大学生“禁婚令”的解除,在校大学生结婚、生育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高校要加强生育知识教育,正确引导教育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慎重考虑结婚、生育问题,同时,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性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性道德,理智地处理个人情感生活。

(3)大学生性观念开放,但性知识贫乏的实际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大学生处于性活跃年龄期,社会对婚前的宽容,使得大学生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3],是否及何时给青少年提供避孕知识及技能教育存在很大的争论[4],但人工流产和性病的发生时有所闻[5]。有研究显示,高质量的生殖健康教育,会推迟青少年初次的发生,并使已有的学生安全性比例增加[6]。

3.2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已进入青春晚期,十分愿意了解生殖健康、避孕节育方面的知识,此时也是进行生育教育的最佳阶段[7]。大学生想要获取生育知识,但目前缺乏一个正规的渠道,原本应该成为生育教育主体的学校和父母发挥的作用却很小。父母一方面由于自身生育知识有限,另一方面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学校理应成为生育教育主渠道。二年来,我们在学校以校级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生育教育课程,每次授课以专题讲座这种具有随意性质的形式就某一方面的知识作专题介绍,对生育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及性观念,了解避孕的常用方法和获取途径等,得到了学生认可,连续二年,这一课程都是学校选修人数最多的。学生学习后能对生育健康,避孕节育、性健康的知识有初步了解,降低不安全的发生率。

3.3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的内容

(1)深刻理解科学的性概念,遵守性道德与性法律,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认识婚姻是的升华和延续,了解婚姻生活应具备的基本性知识,理解婚姻的稳定是家庭和人生幸福的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2)了解两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殖功能;正确理解两性性发育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了解人类的含义及分类、人类的本质及特征,树立科学的性生理观;了解必要的性生理卫生知识,了解孕、产期保健的相关内容,树立起监护自己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性与生殖健康,预防性疾病的传播。

(3)了解受精、妊娠与分娩的过程;掌握受孕、避孕及不孕的相关知识;了解终止意外妊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减少未婚生育的机率。

(4)了解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保证。

3.4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与性健康教育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开展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是采取科学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的全面传授,包括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心理、性文化及性的发展史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人的本能需求符合社会道德,引导人们提高性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及社会和谐。在性健康教育中也会涉及到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避孕节育知识,但主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更多的预防不健康的性观念和,而生育教育课程除包含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外,还包含合理选择受孕时间、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计划生育等优生优育知识以及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等相关内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走向婚姻的殿堂,养儿育女、传宗接代使种族延续也会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生育教育课程应是性健康教育的合理延伸,除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外,更应使学生掌握避孕节育、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从而提高其生育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

3.5 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的建议。

2010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000万,作为人群中一特殊群体,虽然性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性心理并未成熟,处理不当易导致心身损害,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大学生即将进入婚育期,这一群体生育健康水平将预示着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生育健康教育需求目前尚不能得到满足。高校肩负学校学生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生育教育可以影响其生育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念,产生合理的生育行为,使我国的人口结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生育教育没有在学科上占有独立地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生育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没有专用教材。我校开设生育教育选修课,收到很好效果,我们认为,学校应改变生育教育会增加婚前发生率的错误认识,加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建议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生育教育课程内容,不仅要减少和防范大学生的过失,更应是通过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学会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由于生育知识不仅有医学、生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法律、道德、人文、美学等领域,系统性强,所以应系统研究,组织编写合适教材;同时应对老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将生育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使学校成为大学生掌握正确生育知识的主渠道,满足大学生生育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Parent AS,Teilmann G,Juul A,etal. The timing of normal pu-berty and the age limits of sexual precocity: Variations around the world,secular trends,and changes after migration[J]. Endocr Rev,2003,24(5):668-693.

[2] 宋逸,马军,胡佩瑾,等.中国9~18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布及趋势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1,6(3): 360-364.

[3] 胡珍,史春琳.2000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12):31-39.

[4] 吕海侠,韩蓁,李敏杰.在校大学生对生殖健康认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20-22.

[5]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预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35-02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犯罪特点

中国大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8~22周岁。若从中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看,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负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大学生学习时间一般长达四年之久,且学习环境又较为封闭,社会就业和现实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会产生很大影响。结合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刑事案件分析,大学生犯罪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犯罪类型多样化以及犯罪手段残忍加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70%左右,其中大学生犯罪在近几年逐渐上升,约占17%;中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其中盗窃案件就占到50%,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案件。而走私、贩毒、高科技智能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刑事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以侵财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为主。目前,在大学生犯罪类型相比较中,盗窃罪“遥遥领先”居第一位。盗窃行为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盗窃的目标往往是钱包、银行卡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例如手机、便携式电脑甚至教学实验室中有较高价值的教学仪器等。除此之外,故意伤害罪所占比重也相当大。

2.从犯罪主体来看,涉案大学生的范围有扩大趋势。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二三年级或民办大专院校,而今,来自重点高校甚至名牌高校的犯罪大学生较以往有所增多。今年4月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九天内接连发生两起在校大学生致人死亡的案件。此外,在大学生犯罪中,女大学生犯罪现象有上升趋势。

3.从犯罪动机来看,非贫困化趋势较为严重。以往大学生犯罪,尤其是财产型犯罪,其作案动机常出于家庭贫困的原因,近几年,笔者发现非贫困化的作案动机越来越严重。非贫困化的动机有多种:有的出于追求享受,爱慕虚荣;有的为打击报复,泄私愤;有的可能是因为学习上的竞争或是恋爱方面的原因;有的则是出于空虚无聊,寻求刺激。

4.从犯罪经验来看,大学生犯罪多为初犯、偶犯,犯罪手段较为简单,且大多数犯罪后悔罪态度明确,可改造性较大。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

1.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心理行为的动机,情绪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能驱动有机体发出反映,在最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能。情绪的作用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的激发行为。现在的大学生犯罪大多数都表现为激情犯罪,即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感情用事,自控力较差。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并且他们对于一些认识比较偏激,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换言之,即是缺乏理智,具有明显的一时冲动等特点。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触犯法律,会造成什么后果缺乏考虑,加之心理只感到愤怒、怨恨、嫉妒和恐惧,从而就向引起这些情绪的客体进行发泄或者是向与之无关的当事人进行发泄,从而导致了犯罪行为的产生。

2.具有不良情绪。这里说的不良情绪主要是以性格孤僻、焦虑不安、抑郁情绪、敏感多疑、强迫自我、内在心理压力和自卑等为主。据《江南时报》报道,在中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16%~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当这些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就会出现情绪发作,进而产生犯罪动机并实施犯罪行为。

3.具有强烈的享乐欲望。现在许多高校周围的餐馆、游戏厅、网吧几乎被学生占满,而教室里往往空空荡荡,许多学生更愿把精力投入玩乐而不是学习上;另外,学生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如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但是大学生几乎都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种高消费,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能是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而每个同学之间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了物质条件的差距,那么就会给某些同学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刺激和打击。在有限的金钱和现实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为了享乐,这种落差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不知不觉的慢慢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1.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随着大学生独立意向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也迅速增强。大学生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但是,当他们跻身大学校园,发现自己只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普通一员,良好的自我感觉将会不复存在,而新的竞争压力又会使不少大学生产生心理的失衡,从而转向自卑导致自己心胸越来越狭窄。

2.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所谓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正是阻挡个体客观认知他人与正确把握社会规范的一个心理问题。由于不能从他人或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进行某种社会行为时,也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他人对此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到或了解社会规范对此行为的评价,对社会规范的遵从难免不会发生问题。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行为反映出他在社会认知上仍然没有超越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状态”,其心理水平与社会角色极不一致。

3.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4.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曾震惊全国的马加爵凶杀寝室室友案。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目前,中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方面,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课等,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等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同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来衡量,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能不能干、该不该干。在刘海洋伤熊案中,他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课,知道民法、刑法等,但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的,但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由此可知,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做得还是做不得。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引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生理营养过剩与心理营养不良、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亚健康状态。同时,大学生自身要重点加强对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正确的心理引导,可以培养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前理智思考,以乐观和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可以使大学生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对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美国犯罪专家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揭示了个体形成犯罪心理与不良的环境因素有关。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面对当前高校校园治安的新形势、新特点,学校应当更新观念,加强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维护校园稳定的自觉性。从健全规章制度着手,改进工作作风,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改善处理各种矛盾。积极构建“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治安防控网络,是做好校园治安稳定工作的物质条件保证。另外,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是做好校园治安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

4.加强与当地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同时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犯罪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积极与高校合作,创建全新的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模式。通过检校合作为大学生开设预防大学生犯罪专题讲座、警示图片展览、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大学生参加庭审旁听,分批组织各院校大学生到警示教育基地或监管场所,参观在押人员的监区生活,现场听取服刑人员的忏悔和指导模拟法庭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指导大学生妥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周保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犯罪研究,2008,(3):52-53.

大学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调查时间:XX年10月中旬

调查地点:信阳师院文科楼、海苑大门、华锐学院、八餐前小广场、校办公楼前

调查对象:信阳师范学院06级新生

调查目的:了解我校06级新生的思想状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作为学校开展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依据,配合学校教学评估和学校更名的工作。

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发放问卷的形式,以问卷为载体,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述地点同时展开。

参与人员:信阳师院经管学院营销研习协会第八届会员

样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 回收741份 回收率:98.80%

其中有效问卷717份 无效问卷24份 有效率:96.76%

男生:246份 女生:471份 比例接近:1:1.91

院系分布情况:覆盖全校18个院系(详见:调查对象院系分布图)

?/p>

本次调查问卷,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全院新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现就对学校的总体印象、日常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情况、对诚信的认识、精神面貌情况、人生规划等六个方面就其现象和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一、对信阳师范学院的印象

大学是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他们理想的殿堂,然而由于缺乏对大学生活的理解,真正置身于现实的大学中,会出现一定的思想落差。初进大学的新鲜感,第一次远离家乡,只身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心中难免一番感触。信阳师范学院,一个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贤山北麓,浉河之滨,西有“长淮明珠”南湾湖,南望“云中公园”鸡公山,校园内林木交荫,绿围翠绕,鸟语花香,四季常青的高等院校,在新生的心目中到底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调查结果显示:有44.88%的同学认为我校人文气息很好,文化底蕴深厚,学习氛围良好,校园里绿树成荫,配以石桌石凳隐现其中,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有28.26%的同学认为我校与他们梦想的大学“差不多”;但还有23.15%的同学认为我校与他们梦想的大学“不一样”。这说明06级新生整体上对进入我校学习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06级新生对所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只有52.94%。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是家长和老师帮他们选择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刚入大学,对有些专业的设置不是很清楚。这都说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牢固专业思想。还有部分同学对学校或者是所学专业表示并不十分满意,但是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经过在信阳师院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以后,以及在老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这些同学最终会融入我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基础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06级的新生对大学生活仍然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我们也得出结论新生对信阳师院印象良好。

二、日常学习生活状况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的与中学阶段有很大的差异,从老师逼着学、催着学转变为自主学习,如何对待学习成为了新生在新的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少学生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由于思想松懈,方法不对路等造成学习成绩跟不上的现象。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结果统计如下:

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结果统计表

对待学习的态度

继续刻苦努力学习

保持中等成绩且多参加社会实践

保持优秀成绩且多参加社会实践

无所谓,60分万岁

所占人数(人)

201

168

349

23

所占比例(%)

27.12

22.67

47.09

3.12

调查结果显示,在06级新生中持“继续刻苦努力学习”态度的占27.12%,持“保持中等成绩且多参加社会实践”态度的占22.67%,持“保持优秀成绩且多参加社会实践”态度的占47.09%,持“无所谓,60分万岁”态度的只占3.12%。这个结果令我们很欣慰,这说明新生并没有因为考上了大学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是这也只是他们现在的态度,究竟能否坚持下去我们无法确定。还有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考试而学习,认为在大学也是这样,考试前突击一下,产生的“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不良思想,也亟待纠正。因此加强对大一新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四年的大学生活,相对而言大一空闲时间是最多的,有47.35%的同学打算到图书馆去看书、读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21.35%的新生打算多参加文娱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但也有个别新生感到无事可做,对自己的专业也不感兴趣,而沉迷于网吧,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而不能自拔。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和各院系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给06级新生提供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另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和关心那些存在迷茫思想的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学习目标。

在生活方面,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也是千差万异,加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来到信阳师院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自身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会出现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完全适应的情况。

新生日常消费计划情况统计表

具体情况

能够制定消费计划且能做到

能制定消费计划但不一定履行

不能制定消费计划

所占人数(人)

198

369

150

所占比例(%)

27.67%

51.46%

20.87%

当问及“是否能制定并实施日常开销计划”时,有79.13%的同学表示会制定消费计划,但只有27.67%的新生表示能够能做到, 51.46%的新生表示能制定但不一定能履行;不能制定计划的占20.87%。在问及他们认为自己属于何种消费类型时,选择“精打细算型”的占48.11%,“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占14.62%,“超前消费”的占11.6.%,“其他”的占25.62%。表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尝试独立生活的新生们还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然而新生又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无计划的消费方式、不合理的消费、不平衡的消费结构不利于他们形成有规律的、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因此应该加强新生的理财教育,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财商,使大学生能够合理消费,更好的去适应大学生活,以后更好的去适应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三、人际交往情况

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齐聚于信阳师院,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相处后,虽然对他人还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友谊。调查结果显示,70.13%的同学能很好的融入班级体与同学友好的相处;68.40%的同学都能够与室友建立良好的友谊;还有65.62%的同学表示会积极的参加学校和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希望从各项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结交更多的朋友。但是也有一部分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表现出较明显的需要。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0.13%的同学认为融入班集体并和同学友好相处有困难,还有5.46%的同学不能与室友融洽地相处,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和压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人际交往等主题讲座等,通过实践,一方面增加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机会,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做为新生个人更要从自身做起:记住同学的名字,以表示你对同学的尊重;举止大方,以示你的坦然;培养轻松活泼的个性,让别人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经常检查自己的不足,敢于承认并且能够纠正自己的缺点;学会喜欢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能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融洽相处等。总之,要永远朝气蓬勃,精神奕奕地与他人交往,然后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另外,当我们谈及到人际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爱情。在调查中,有56.67%的同学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是尊重个人选择;13.68%的同学表示支持;仅有14.65%的同学表示反对。对大学生男女交往得体与否,如公众场合楼搂抱抱、亲吻等行为,有40.62%的同学表示还可以接受,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自由与开放。但是作为大一新生,更应该注意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有度,要树立真确的恋爱观,并能正确处理好交往与学习的关系。

四、对诚信的认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XX多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新风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诚信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本,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调查中同学们对“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的看法是: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占49.07%;认为应“批判的吸收使之符合现代实情”的44.24%;认为是“封建糟粕应摒弃”的几乎没有,其他占6.69%。这说明了我校新生对诚信整体上有正确的认识。然而,在问及“当你识别别人谎言时会怎么做时”,有12.88%的同学会当面揭穿;46.21%的同学会放在心上但不会当面指出;14.24%的同学会顺着他的话说;还有26.65%的同学会沉默不予表示。

新生对待谎言态度统计表

态度

会当面揭穿

放在心上不会当面指出

会顺着他的话说

沉默不予表示

所占人数

95

342

106

197

所占比率

12.88%

46.21%

14.26%

26.65%

由此可见,加强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任重而道远。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这就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人无诚信不足立,在日益重视诚信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信诚无限”。

五、心理和精神状态

目前,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口头禅莫过于 “郁闷”一词,这个词语反映了许多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如果这种“郁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和释放就有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有关资料表明,神经衰弱在大学生中的发病率约为8.5%左右。因此不断搞好心理卫生,保持良好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对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要。

本次调查显示,06级新生中有27.5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自信饱满,51.60%的同学认为自己拥有一个平稳的心态,9.91%的则认为自己灰心焦虑紧张,还有9.93%的处于忧心的状态。这表明大部分的新生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但是还有接近20%左右的新生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这种状况令我们担忧,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

06级新生的精神状态状况示意图

9.90%

11.00%

27.50%

51.60%

自信饱满

心态平稳

灰心焦虑紧张

忧心

新生置身于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肯定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如对课堂上老师大量、快速的讲授、课后要靠自己自学的学习方式一时难以接受;吃饭要排队;就寝于集体宿舍不能有良好的睡眠;中学时期因学习成绩好倍受老师宠爱,入大学后一切都和其他同学没有差别,心里难免有种失落感等,若这些问题处理得当,就能较快的适应新生活,促进学习和健康;反之如果长期适应不了这种生活,那就会造成一种阻力,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因此,我们要一方面引导新生思想上有了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反映,使问题尽早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要引导新生学会自我调整,学会适当的发泄方式,千万不能埋在心底,以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六、大学生活学习目标

大学四年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期间我们可以学会很多的东西,但是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一个规划。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9.93%的同学树立了毕业后考研的目标,有10.39%的同学决定要考公务员,有27.35%的同学希望能够提高个人能力或素质,还有12.31%的同学想在毕业后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见,新生们虽然刚刚步入大学校门,但是他们对自己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目标和构思了,这值得我们欣慰。但是仅有目标是不行的,必须学会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一方面要求老师能给于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本人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信念。

关于在“大学期间最想提高的能力”这个问题,有37.97%的同学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35.30%的同学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关于“在大学期间最想了解的信息”的问题中,专业学习方法占到25.41%,外语等级考试占26.58%,计算机应用知识占25.48%,也有22.51%的同学关注的是在校期间怎么兼职打工,进行勤工俭学。可见06级新生是务实的,希望掌握一些实际应用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结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基本上体现全体大一新生的总体思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校XX级大一新生具有适应性强、思想活跃、目标确定、注重锻炼、心理乐观等优点。其中90%以上新生在开学一个多月内就适应了大学生活,90.3%的新生与室友从关系和谐;近64.36%的新生有考公务员、考研的意愿,虽然有21.14%的新生现所学专业非自己填报的,但79.14%以上都表示会自信地面对挑战。

接受调查的新生还对学校提出一些疑问和请求:很多新生希望学校进一步改进饮食现状;希望学校能举办学习交流会,与师兄师姐面对面交流;有部分新生关心勤工助学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同学们对师院的发展与建设非常关心,认为学校在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能做到“以人为本”,对新的大学生活已逐步能够适应,思想状况稳定,学习生活风气良好;同时,同学们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的软硬件条件、短时间内知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诚信教育,正确引导新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2、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新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3、注重新生人际交往、相互协作等能力培养,加强提高新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引导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工作中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4、进一步在新生中灌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新生开始实施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讲座、参观、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和职业思想,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