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系统;Java EE平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018-02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今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加快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高职学院刻不容缓的建设项目[2]。科研管理系统就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这个课题进行研发,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科研课题管理,并且提供教师学术成果申报接口。

1 系统分析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用户权限共有三种,分别是普通教师、科研部门管理员以及评审专家。其中普通教师有科研课题立项、科研经费申请、科研课题结题申请以及学术成果申报功能权限;评审专家有审核科研课题立项以及科研课题结题功能权限;科研部门管理员用有科研经费审核管理以及学术成果审核登记功能权限。三类用户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1.1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由科研课题申报、课题流程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结题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分为两步:首先由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申报表,并上传Word电子文档作为附件,然后评审专家可以下载申报表的电子文档进行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

课题流程管理分为两个部分,科研课题进度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承担课题的教师每季度填写项目进度报告,科研处管理员进行随时登陆平台追踪课题进度;教师在平台上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申请,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进行审批,并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完善课题经费报账机制,实现经费报销记录管理以及经费余额管理等子功能,。

科研课题结题流程与申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结题申请,并上传结题报告的电子文档以及成果材料作为附件,评审专家下载结题报告和成果材料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审意见。

1.2 科研成果申报

提供教师申报通道接口,教师用户提交学术成果的申报材料。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认定科研成果后记录在数据库科研成果信息库中。同时为科研部门管理员提供对科研成果的分类查询、统计以及报表导出和打印等功能,在系统中将科研成果分为论文、设计、课题、讲座、著作、学术成果获奖以及专利等七个大类。

2 系统设计

系统使用SSH框架按照三层架构模式开发,分为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以及表示层[3]。表示层采用Struts框架,使用action控制器与页面进行数据交互;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负责系统复杂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框架,调用JDBC模块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4]。整个架构层次清晰,将数据库操作代码、业务逻辑代码和页面显示代码分开,提升了代码的复用性,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从而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下面重点介绍科研项目管理中三个重要功能模块设计,分别是科研项目申报模块、项目流程管理模块和科研项目结题模块。

2.1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分为科研项目信息提交、申报书上传、科研项目审核三大功能,由控制器DelareAction、UploadAction和VerifyAction通过调用业务层和持久层代码来完成。控制器中函数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2.2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由三个功能构成,分别是课题基本信息管理、课题经费管理以及课题进度管理。通过控制器Finish、FundsManageAction和ProgressAction调用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代码完成,控制器函数及功能如表2所示。

2.3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功能由课题结题申请提交、课题结题申请书上传以及课题结题申请审核三个功能组成。通过控制器Finish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提交功能,Upload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书上传功能,CheckFinash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审核功能。具体功能模块的函数及其功能见表3。

3 结束语

科研管理系统的研发对改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管理方式能够起到作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科研课题管理,能够方便科研管理工作者实时掌握学院科研整体情况,对提升高职学院科研能力有所帮助。该系统根据作者所在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实际需求进行研发,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宋嵘嵘. 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3): 24-28.

[2] 马俊丽.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 信息通信, 2014(10): 102-105.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网站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该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教育部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到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经达到605门,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推进、已通过的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传播,对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笔者所在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小组从2004年开始开展系统地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的经验积累,本文尝试从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视角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以及在精品:

1 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1.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通过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改善网络条件,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1.2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评价的窗口。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败的关键所在。

1.3 精品课程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窗口。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习题、实验指导、

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课程资源上网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接受外界对于课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和检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作细致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同时注意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连贯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道路。

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步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需要完成以下的步骤:

2.1 明确网站定位。

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要根据网站建设的目的、网站的内容与网站的访问对象等进行正确的定位,网站的定位决定了网站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网站提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网站的服务对象和预期效果。

2.2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有了清晰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定位之后,可以着手进行网站整体风格的设计和构架的确定。精品课程网站属于教育类型的网站,网站的设计应该做到简练、清晰,网站的风格设计应该符合所属课程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能够突出体现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站在架构设计方面,应该对网站的整体布局、栏目内容等加以明确,设计总体上要以完整的网站形态建设。课程网站架构的整体布局应该适应多数学生教师普遍的浏览习惯,将重点内容放在重点浏览区域。

2.3 网站内容及资料上传及审校。在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课程的申报材料和课程资源逐步上传到站点。应注意网站内容准确、格式统一,在整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编辑过程保持风格一致。对于评审观测点的描述需要支撑材料充分。要做到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需要课程团队在较长的时间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无法一蹴而就。

2.4 网站的维护。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建设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保证网站的生命力。在精品课程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在课程建设团队中应配备相应的职能对于课程资源进行设备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课程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网站制作步骤地第2个步骤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如若课程团队中不具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将这两个环节交由有相关资质和专长的第三方来完成,但这样一来,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时间的规划和与第三方沟通协调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学校支持,可以从学校层面统一调配设计和网页制作资源,避免不同课程的重复建设。

3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问题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目的不明确。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教学质量,而不应该单纯为了追求“精品”的称谓和可能附带的利益。只有将申报精品课程的目的和出发点摆正了,才能够督促教学单位通过仔细审视课程定位、教学设计等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最基础的环节入手逐步梳理,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程建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努力寻找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

3.2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的网站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行,将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申报精品课程前才开始突击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殊不知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基于对日常课程建设经验、资源的积累和提炼,只有课程建设的功夫做到位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为课程的建设和积累提供了有效的图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上,为课程建设提供新的平台并积累素材。这样在申报期间,申报网站的建设才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从课程网站借鉴。

3.3 申报网站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使学生、教师和社会受益为出发点。然而,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来看,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院校网络精品课程单纯为“评”而建,网站的构建仅仅为了满足申报和评审的需要,缺乏长远的使用和维护目标,一次性建设结束后即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因而在课程网站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可用、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在精品课程网站构建初期能够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参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要求以及使用者的交流反馈提供课程资源并及时更新。使精品课程网站真正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发挥应有作用。

3.4 课程团队的构建和分工协作至关重要。

高职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包括要建设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梯队,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技能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各方面有合理的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要求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团队意识需不断加强,具备不同知识、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各自发挥所长。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等一、两位教师担任课程建设工作的课程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和课程资源能够被更多的职业院校所参考和借鉴。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的分工协作和有效配合同样是网络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网络课程的建设由于需要与学生和大众分享,同时也接受受众的检验,因而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定位的准确性,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可借鉴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课程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并积极寻求学生和社会的反馈。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另外,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不同程度的理解、掌握和使用,课程的专业教师不一定具备相应的技能,因而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需要配备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课程团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科学、设计合理、资源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屠群峰.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J].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下),9-12

[2] 赵颜,郑锡伟.现代教育技术与精品课程制作的整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185-188

[3] 朱剑萍.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共享机制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7-58

[4] 曹亮.论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313

[5] 黄泽钧.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wc.hbsy.cn/info_Show.asp?ArticleID=248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研活动 有效性 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48-02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教研室功能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教研室建设得不到重视;教研活动缺少计划性,缺少谋划,见子打子,盲目低效;教研活动开展不正常,或只停留在安排教学工作等常规事务上。上述弊端,极大地削弱了教研室功能的发挥。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有有效性?笔者结合本学院应用写作教研室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举措,以改变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效率低下的现状。

一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 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

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 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突破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而实训教材建设的加强,又将极大地促进实训教改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把握实训教程编写这一契机,借风,适时启动了校本教材《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以此推进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教程编写组拟订了《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编写方案》,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实训教程的编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老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要素,因此,教程编写的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教学理念、锻炼教学团队、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

五 围绕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

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注意总体的谋划,按“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注意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训教改课题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切实推进实训教改,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凭借学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良机,成功申报了院级基金课题“高职院校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研究”。教研室的每个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成为课题组的成员。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如期结题通过评审。此课题与学院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对实训教学的内涵特征、教改的系统观、总体思路、模式构建、类型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材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改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实训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使我院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推进。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科研;困惑与出路

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追求的两项重要指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目前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中心已成为共识,但对教学应以科研为依托认识不足,以科研促教学做得不够。加强教学研究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又是教师素质提高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只是少数教师的兴趣追求,多数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信心和热情。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面临的困惑

1.多数高职院校领导无暇顾及教学研究工作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的。这些高职院校领导主要忙于办学类型的转轨,办学层次的升格,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无暇顾及教学研究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对教师教学研究不能进行全面周到的服务,对教师教学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致使教学研究停留在个体的经验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缺乏广度与深度并且难以实施和推广。

2.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难度,对教师的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形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的专业要不断调整和充实,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加大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高职教师的负担,由于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快,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滞后,高职院校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很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两头抓,而且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欠缺,高职教师又担任着较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任。以上种种情况造成高职教师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对教学研究的政策失衡导致多数教师不愿从事教学研究。许多高职院校主要着力于学校的硬件建设,如新校园实施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等,而对教学研究投入甚少,不少高职院校院级的教学研究基金几乎没有,就是申报材料时的打印、复印费用也要教师自掏腰包。同时,以教师的课时量作为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促使教师只顾埋头上课。

4.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机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和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距离,他们在开展科研工作、发表科研论文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流动性又大,形不成“团结一致”的教学研究团队;学院的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人力资源缺乏,财力资金稀少,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差。另外,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的号召力不强,专业教学团队缺乏核心,团队较为松散,阻碍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高职院校教师搞好科研工作的出路

1.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高职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职业教育工作任务,必须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教师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获取新知识与新信息。要积极参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要参加师资培训,到实训基地去学习、锻炼,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又可能在实践中找到项目教学的切入点,还能通过实践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要树立职业发展观念,以终生学习观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保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

2.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会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教学研究,然后再把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教学―科研―教学的良性循环过程。通过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不再死搬教材,不再一言堂地“填鸭式”授课,而是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要想把教学内容讲活,青年教师要想成长,老教师要想与时俱进,都必须要参与相关工程项目的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3.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营造一支凝聚力比较强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有利于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加速主干课程的教师队伍梯队的形成。因此,学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够给教师们提供参与科研的平台和真正合作的机会,由此还可以延伸出一批教研课题,引导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研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4.学校要营造教师科研的环境

科研环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出好的科研成果,一定要给教师提供好的科研软硬件的环境。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及科研活动场所是教师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硬件保障,为教师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活动场所是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软环境是指学校创造浓厚的科研气氛,从行政管理角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多出好的科研成果。软环境既是激活教师进行科研的内在动力,又是促进教师开展科研的外在压力。软环境主要有科研目标工作量、集体协作科研意识、教师个人科研经费、教师科研时间以及对教师科研进行奖惩等。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不会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南京航空工业大学胡寿松教授在《自动控制理论》国家精品课程培训班上说:“教师要想把课程内容讲活,必须要参与工程项目的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做一个出色的科学研究者,用教学促科研,用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互动,才能让高职教育呈现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罗三桂.新办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 姚杰.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职业圈,2007,(19).

[3] 肖菲.正确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9,(1).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空间;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36-03

教育只有改革,才有希望;而空间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教育革命。[1]根据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等文件精神,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以‘世界大学城’为课程平台”的目标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范式开展了课程改革与建设。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相对于以往的管理手段有所不同,更方便也更全面地监控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一、空间应用于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1.传统课程改革管理的弊端

(1)纸质材料过于浪费。在以往的课程改革管理中,需要印刷大量的文字材料,组织人员学习。同时在课程申报、验收过程中也产生很多纸质材料,不方便保存,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过程监控不够全面。课程改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课改过程的监控,以往主要是通过听课来进行,看课改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但是听课对听课人员的时间要求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只关注到了课堂45分钟,不够全面。课后学生情况怎么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都关注不到。

(3)资源推广不能到位。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想以课程改革带动课程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建设,所以课程改革的成果推广也是课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成果推广只能通过公开课、文件等形式进行,好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资源等不能随时随地学习,持续性不够,影响力不够。

2.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有了世界大学城这一网络平台,课程改革的管理就变得很轻松、很全面,同时改革的成效也更好。

(1)管理更快捷

通过在空间上建立相应的管理地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更快捷地关注课改所有对象的实时动态。例如课改管理小组地图,申请验收教师地图,课改辅助团队地图等。

(2)管理更全面

除了深入课堂听课,利用空间,可以更全面地关注课堂。例如所有课改教师都必须在空间设立课改专栏。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空间看得到课改课的建设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他同行对教改课的评价等,发现问题及时留言让老师改进,让管理可以更立体。同时教师课改的资源可以通过空间看出是平时积累的还是一天两天突击完成的,是否达到了边教边改的目的。

(3)资源更节约

所有课改的方案、申报材料、验收材料等全部省去了纸质材料的环节,所有过程全部通过空间来完成。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文件资料,同时在申报、验收环节,评委全部通过空间来评审,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评委的评审意见,及时改进。

二、空间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手段创新实践

我院从2011年9月开始进行了学院课程改革,全院共有176门课程成功立项,基本上每位老师申报了一门课程进行改革。从启动课改到目前为止,所有课改管理的环节都是在大学城空间平台上完成的。课改管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空间基本了解课改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检查课程改革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1.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既然是利用空间进行课改管理,那么所有课程改革管理小组的每个管理成员在空间里都必须建立“课改专栏”,如图1所示,同时在个人空间首页上,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管理导航,如图2所示,便于管理。一般导航栏中要体现课改的文件精神、课改的过程监控文件、课程的教师地图等,方便管理者也方便教师查阅。

2.管理环节手段创新

(1)申报管理

课程改革是否能达到目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好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此次课程申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网上申报、评委实名制评审的方法。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涉及的面很广,全院教师人手一门,所以申报的组织由系部完成,而学院通过空间查看申报情况。教师将完成好的课程建设方案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专栏下,由系部将地址发给相关评委查看。

因为有空间作平台,我们就可以利用外校的优势资源,请外校专家担任评委,例如:电子工程系就邀请了铁路科技、铁道职院、化工职院等兄弟院校的专家评委进行评审。评委评审后以实名落款,将评审意见上传到评委的空间专栏如图3所示。由系部进行意见汇总,教师通过系部管理人员的“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查看评审意见及时修改。如有意见要交流的,通过空间私信或留言版可即时交流。

(2)过程监控

课改的建设方案写得再好,如果过程监控不到位,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判定课改质量的好坏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听课。有了大学城为平台,相关人员听课可以通过现场听课和观看公开课视频来完成。

听课教师现场听课后除了当场和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将听课记录上传到空间上,同时通过私信、留言等方式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有效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在每位课改教师的空间专栏内都会有至少一堂的公开课视频,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到课改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同时留言和教师沟通。

此外,每月学院会制作出一期课改简报,及时通报本月课改新动向、新亮点。系部也会有相应的课改情况通报,例如每月教师课改空间建设情况、学生交流情况等。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根据国家、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精神,以及职称评审管理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对2021年职称改革工作安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围绕“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求”,支持各行业做好人才评价。聚焦重点领域,发挥人才评价的先导作用,对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人才、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疫情防控一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倾斜措施。

(二)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自治区正在组织新一轮职称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对于已完成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并正式下发的职称系列(专业),可按新修订的评审条件执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旗县区、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对现行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系统梳理评估,查找出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妨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措施,积极稳慎地进行调整,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四)突出思想政治和品德评价。坚持把政治合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用人单位可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综合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拓宽各类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在更多领域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有效衔接职称和职业资格,促进人才融合发展,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二、申报评审范围

(一)我市所属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在我市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

(三)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高技能人才。

(四)公务员(含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评审或考核认定职称。

三、申报评审时间

(一)材料截止时间。职称申报评审的学历、资历年限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论文、奖项和荣誉等各项业绩成果、继续教育审验卡截止到申报时间。申报工作结束后,不再补报相关材料(申报材料目录见附件)。

(二)进度安排。市直部门和单位(含自主评审单位)要及时做好组织申报工作,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报送(见附件时间安排表)。各旗县区在6月20日前完成高级职称组织申报工作,自评地区和单位在8月30日前完成评审和公示,11月31日前完成核准备案工作,原则上不得跨年度评审。

四、申报评审渠道

(一)为规范职称申报评审及推进电子证书工作,所有申报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首先在内蒙古人才信息库(nmgrck.cn)中注册,下载《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并完成线下填写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按照隶属关系及相关要求申报。

(二)申报人员,由所在单位将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

(三)中央和其他省区驻包头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市参加评审的,须经本单位同意并由中央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委托函,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同意后,可进行申报评审。

(五)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属地原则,由本人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单位审核把关后,可通过以下任一单位(部门)推荐报送。

1.存放档案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2.工作单位所在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3.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

4.有条件的旗县区可以在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创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地设立职称申报受理服务点。

5.包头市考务中心社会化服务科

五、政策规定

(一)完善评价标准

1.各单位在开展职称评审时,要体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等倾向,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际贡献。

2.继续设置论文条件的系列(专业),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业绩贡献及作品创作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其人员范围是:盟市及以上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评定自治区高校、党校、社科、卫生、农牧林业科研、会计、经济、统计、审计、新闻、出版、档案、图书、文博系列副高级以上职称、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不再将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的系列(专业),侧重考察实际工作业绩,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替代论文要求。其人员范围是: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系列高级及以上职称;各系列中级及以下职称;在旗县(市、区)及以下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3.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需评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

4. 继续教育有关要求按照《关于开展2021年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的通知》(包人社办字〔2020〕227号)执行。

(二)创新评价方式

1.实行考评结合。卫生、经济、会计、审计、统计等系列高级职称,实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他系列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行。

2.实行以考代评。计算机、外语翻译职称,卫生、经济、会计、审计、统计、出版、通信等系列中初级职称,按国家统一安排实行以考代评,不再进行相应的评审或认定。

3.实行面试答辩、量化评审。中小学教师职称采取讲课说课、面试答辩、量化评审、专家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自主评审地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面试答辩、量化评审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推行网上申报评审。自治区经济系列正高级经济师、统计系列高级统计师等部分系列职称评审,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

(三)继续下放评审权限

 1.下放高职院校、包头广播电视大学高校教师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2.下放中专(技校)、市委党校教师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3.下放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农牧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4.向旗县区下放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及考核认定。

自治区将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高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开展评审。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盟市,由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

(四)破格申报条件

1.破格申报正高级职称。获得下列奖项和荣誉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单位推荐,可直接破格申报正高级职称。考评结合系列,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不参加考试,直接参加评审:

(1)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3)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其他人才计划入选者;

(4)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5)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含原“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6)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引进人选;

(7)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

(8)科技成果国家级奖额定获奖人员,或科技成果自治区(省部)级一等奖额定获奖人员。

2.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获得下列奖项和荣誉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单位推荐,可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其中考评结合系列,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参加评审:

(1)在旗县(市、区)及以下地区工作,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三等奖的额定获奖人员,或者自治区行业一等奖(含原盟市科技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以上的额定获奖人员;

(2)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

(3)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4)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一层次人选。

3.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自治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可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由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各申报单位要对申报人员条件及申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4.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军队转业干部调入(调整、安置)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后,5年内初次申报职称,可不受职称任职资格限制,比照同等条件人员参评相应职称。其中考评结合系列,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参加评审。

5.上述通过破格申报条件取得职称的人员,原则上只享受一次政策优惠。

(五)有效衔接事业单位职称评聘

1.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经济、会计、统计、审计、档案、图书、翻译、计算机等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实行评聘分开。

2.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聘。

(1)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工作。

(2)其他事业单位申报职称评审,原则上按照单位正高级、高级、中级岗位空岗数推荐申报。确需超岗位职数评审的,申报总数应控制在已设正高级、高级、中级岗位数的5%以内(正高级、高级、中级分别计算)。申报比例以各级主管部门为单位统一衡量。

(3)符合“(四)破格申报条件”的人员不受岗位数额(比例)限制参加评审。

(4)为有效衔接事业单位评聘管理,对参评人员受聘时间不做硬性要求,由各盟市、各行业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5)“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申报评审过程中,基层卫生高级申报和卫生系列社会化评审申报要一并计算申报名额。

(六)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一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

1.对在旗县区及以下基层农牧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不作论文、科研成果要求。对苏木乡镇专业技术人才不要求继续教育学时。

2.打破学历专业限制。在旗县区从事专业工作满30年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在苏木乡镇从事专业工作满20年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受学历、专业的限制,在业绩成果等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破格参加高一级职称评聘。

3.在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2年的本科毕业生和满4年的大专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参加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全日制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旗县(市、区)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在规定的考核认定年限基础上提前1年认定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4.经组织选派到苏木乡镇开展技术咨询、培训教育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评价其实际工作业绩。

5.城市中小学教师、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的农村牧区基层工作服务经历,鼓励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

(七)实施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

1.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职称逐级申报要求的限制,直接申报相应专业职称。大学本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或大学专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8年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相关中级职称业绩成果条件,可以直接申报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2年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相关副高级职称业绩成果条件,可以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考评结合专业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参加评审)。

2.对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论文和继续教育不作硬性要求。

3.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到非公有制领域兼职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在批准的年限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八)继续实施疫情防控一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

职称申报评审时,同等条件下向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将抗疫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实绩。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可提前一年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或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援鄂医疗卫生人员和收治确诊病患定点医院直接参与医疗救治的一线医务人员,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可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免除自治区专业实践技能考试,提前一年参加职称评审。其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且满足职称评审业绩成果条件的,可不受现有职称取得年限限制,直接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审。具体人员范围由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确定。

(九)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

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具体评审办法另行印发。

(十)促进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

按照《关于在部分领域建立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的通知》(内人社发〔2019〕20号)以及《2020年关于更新公布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表的说明》,有关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资格,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聘任,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十一)转系列评审

专业技术人才因工作岗位变动需参加转系列(专业)评审时,按照“先转后评”原则,在新工作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经考核符合相应职称条件的,可转评新系列(专业)同等级的职称;转系列满1年后,符合相应职称条件的,可申报新系列(专业)高一级职称评审。转系列人员参加晋升的,过去的资历连续计算,相关的业绩成果予以认可。

(十二)考核认定

1.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站后继续留在企业的可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国家规定需考试的专业,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再进行认定)。

2.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以考代评专业除外),经考核合格,可按照职称管理权限,直接申请认定相应的职称,不需要进行评审。其中,大学专科毕业、工作满3年的可认定助理级;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1年的可认定助理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2年的可认定中级;博士研究生毕业,可直接认定中级。

(十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另行安排。

六、资格审核要求

(一)单位审核。申报人所在单位要认真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将所有申报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报材料包括公示情况。

(二)主管部门复核。各级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材料真实,符合申报条件予以报送;申报材料不完整、不规范,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及时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报人员逾期未补充完整的,视为放弃申报。

(三)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的时限统一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

各旗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直主管部门在上报材料前,要将本地区、本部门各系列申报人员花名册在相关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报材料包括公示情况。

(三)自评旗县区和单位评审结束后,通过各自门户网站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七、评审组织要求

(一)评委会核准备案

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对全区组建的高评委会和自治区直属单位组建的中级评委会实行核准备案。各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对本地区组建的中初级评委会实行核准备案。未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组建的评委会不得开展职称评审,所发职称信息和颁发证书一律无效。

(二)完善专家评委库

自评旗县区和单位要充实完善中初级级职称评委库,并及时报送包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吸纳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认真履行职责的专家,增加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专家以及非公有制组织专家的比例,对专家评委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随机抽选。

(三)报送评审实施方案

自评旗县区和单位要认真做好组织申报和申报材料的审核、整理、汇总工作,制定详尽的评审实施方案(内容须包括申报情况、评审时间、地点、评委会组建情况、评审工作程序、采取措施等情况;另附申报人员花名册、送审表、评委推荐名单等)。在开评一周前向包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同意后方可开展评审工作。

(四)评审工作要求

1.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控制评审质量,做到好中选优,确保评审的社会公信力,切实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

2.严格按照评审权限开展工作,不得超范围、跨专业受理或评审职称,不得违反规定降低评审标准和申报条件,不得违反评审程序。

3.遵守评审工作进度要求,确有困难不能按期评审的,要提前提交书面延期申请,同时抓紧做好评审各项准备工作。

4.明确评委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不得干涉专家评审,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

5.加强封闭式入围评审管理,保证评审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实行评委轮换制度,保证三分之一以上的评委实行轮换,已经连续三年担任职称评审工作的评委,原则上不再担任本年度的评委;自主评审须保证一定数量的非本单位同行专家评委参加;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对职称评审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

6.对在旗县、苏木乡镇中小学、卫生、农牧业、林业、水利、乌兰牧骑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评委会评审时,可单独设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

(五)职称评审结果核准备案和发证

1.各旗县区、自评单位在评审(工作)工作结束10日内,将《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花名册》、公示期间举报事项处理情况及正式核准备案报告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同时,将评审数据上传职称管理系统(nmgrck.cn/zcps/login/index.shtml)。

2.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通过后,制发职称电子证书。评审通过人员登录内蒙古人才信息库查询打印个人职称电子证书。

3.从中央单位、外省市和军队通过组织调动、转业安置或个人自主来我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在区外(军队)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的评委会评审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需要换证的,按照职称管理权限,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并统一换发职称电子证书。

八、其他事项

(一)加强监督管理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职称评审综合管理、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单位,采取随机抽查、巡查、复查等方式,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限期予以纠正,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不能按期纠正的,责令停止评审工作,直至取消评审资格,追究相应责任。

(二)严肃评审纪律

1.申报人所在单位要严格审核申报材料,对把关不严、违反规定程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对未履行公示程序的评审结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律不予核准备案。

3.对公示期间举报反映的问题,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认真组织核实,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对未按计划进度完成年度评审任务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

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申报评审职称须签署《职称申报诚信承诺书》,评审工作结束后,与《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并归档备案。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学术不端、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予以撤销,并将人员信息记入失信黑名单,从次年起,三年内不允许职称申报评审。

(四)优化服务水平

1.实行“一次告知、一次申报受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公布职称政策相关文件和咨询电话,在办公场地醒目位置张贴纸质的职称申报相关工作要求,制印《职称申报评审一次性告知书》,认真履行一次告知、一次申报受理义务。经办人员要熟练掌握职称工作相关政策要求和工作流程,认真审核及时接收申报材料,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2.健全职称信息化服务体系。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做好历年职称评审信息数据采集整理,抓紧时间整理上报。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称评审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在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区内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省区互联互通,不断提升职称评审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五)严格评审收费管理

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对自治区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与证书工本费标准的批复》(内计费字〔2001〕1202号)和《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证书收费及支出的通知》(内人发〔2001〕124号)规定收取评审费用,不得另行加收费用。

(六)严格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2021年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保障考试安全,做好考试服务,及时公布考试成绩和发放合格证书。严肃考试工作纪律,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维护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公平、公正。

职称制度改革事关全局,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准确领会文件精神,严格职称评审纪律,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要切实增强职称评审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努力营造职称制度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前的有关文件(含各职称系列评审条件)规定,凡与本安排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附件1:职称评审材料目录单.docx

附件2:2021年申报人员数目统计表(事业在编).xls.xls.xls

附件3:2021年申报人员数目统计表(事业非在编).xls.xls.xls

附件4:22021年非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审核时间安排表.xls  

附件5:2021年中小学教师系列和非中小学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审核时间安排表.xls

附件6:包头市2021年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花名册.xls

附件7:自评地区及单位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核准备案花名表.xls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Web Services;B/S结构;数据共享

DOIDOI:10.11907/rjdk.151377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3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军(198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可信软件、嵌入式应用。

1 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

传统的科研管理MIS系统在数据共享、系统扩展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传统MIS系统已无法满足多系统异构数据共通共享、集中融合的需求。将Web Services及AJAX等技术应用到系统中[2],对系统中主要功能模块以Web服务的形式封装,可有效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同时Web Services是利用SOAP传输标准的XML数据,这种跨平台优势使系统可与其它异构系统进行无缝集成[3]。在软件复用和系统扩展方面,Web Services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如需要系统提供新的功能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只需要对应的Web Services接口即可,而无需对现有系统进行大的改动。

1.1 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是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模型,采用基于XML的Web请求与响应机制实现分布式通信,其具有良好的封装性、松散耦合、标准的协议规范以及高度的可集成性等特点。W3C对Web Services的定义如下:Web Services是由URI标识的一个软件应用,其接口和绑定可以通过XML文档定义、描述和发现;它使用基于XML的消息通过互联网协议与其它软件直接交互。Web服务的目的是让不同的软件应用程序能相互操作,无论这些程序是用什么编程语言实现,运行在什么样的操作平台或架构技术上[4]。Web Services体系把所有的应用实体都抽象成服务,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服务提供方服务,服务请求方查找服务,获取服务的绑定信息。所有和调用都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的总体架构采用当前主流的三层B/S结构。B/S结构具有分布性强、部署简单、平台无关等优点,同时简化了客户端,仅保留数据展示功能,将系统主要的业务逻辑处理移至应用服务器,从而形成了三层分布式的典型结构,即应用表示层、业务逻辑处理层、数据访问层[5]。

同时在B/S的结构设计中,采用面向服务的思想进行系统建模,将基于SOAP的Web Services技术融入其中,将业务逻辑设计为Web服务作为中间层供数字化校园其它业务系统调用。SOAP和Web Services中传递的都是标准化的XML格式数据,可使这些服务的使用者不受客户端软硬件平台的影响,直接访问系统提供的数据。系统中各角色也通过Web服务实现具体的功能操作。Web服务通过数据库访问层与后台数据库交换数据,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请求方。结合Web服务的工作机制,图2给出了三层分布式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

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Web系统,面向于学校从事科研活动或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据各类用户的业务范围,该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用户角色:系统管理员、科研处审核人员、科研处管理人员、院系审核人员、院系科研秘书、教职员工。

系统管理员:具有最大的权限功能,主要完成系统用户的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维护等,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科研处审核人员:通过系统对全校所有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组织申报、审核、量化考核等。

科研处管理人员:主要完成全校所有人员科研数据的整理、修正,进行初步审核后提交至科研处审核人员完成终审。该角色同时具有信息,数据统计、汇总、公示等功能。

院系审核人员:主要负责本院系(部门)科研信息的管理及审核工作,审核后数据还需提交至科研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院系科研秘书:主要完成本院系(部门)科研信息的管理工作,包括对本部门的错误录入信息进行修改与维护,将整理确认后的数据提交至本院系审核人员审核。

教职员工:主要利用系统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提交、科研信息查询、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

根据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流程及相关业务的分析和调研,同时结合其它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特点,将系统划分为6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消息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工作量管理、统计查询,如图3所示。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利用该模块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完成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与还原、用户权限的管理与分配、系统基础数据建立与维护。系统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统用户导入、学校组织机构建立、科研项目及科研工作量类别划分、各类科研工作量级别设定以及计分标准等。

(2)用户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管理和科研机构管理两项内容。科研人员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科研人员管理提供个人信息维护功能,用户自己可进行维护管理,并由系部科研秘书审核确认。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学校的二级院系、各职能部门以及研究院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系统初始化时建立,各院系(部门)科研秘书在科研机构管理模块完成本部门机构信息的变更维护操作。

(3)消息管理。提供信息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新闻、政策法规、公示等,方便科研人员浏览查阅。科研处管理人员和院系科研秘书拥有该功能权限。信息时可设定允许查看该信息的人员范围,只有信息人以及系统管理员才拥有信息的修改与删除权限。

(4)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该模块能够完成院级项目的在线申报、审核、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操作。由科研处管理人员相关项目信息,科研人员根据要求填写提交相关材料,由院系(部门)和科研处逐级审核,通过后由科研处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制度生成专家组,将申报材料提交专家组评审,评审完毕后专家组提交评审结果,由科研处管理人员公示。项目立项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管理主要包括中期检查和经费管理两部分,项目负责人可在线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查询项目经费的使用详情。

(5)科研工作量管理。该模块包括科研工作量填报、审核、管理,以及科研分生成,主要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的填报、修改、审核、计分、奖励工作。由科研人员在线填报包括、课件获奖、学术著作、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科技及社科成果、纵向课题、横向课题、鉴定成果等共9类工作量信息,同时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待二级部门及科研处审核通过后,系统根据科研工作量类别和等级进行计分,最后对个人科研分进行累加,形成该科研人员的年度奖励科研分。同时通过审核的科研工作量信息进入系统数据库,供统计查询及其它业务系统使用。

(6)统计查询。对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提供报表生成及查询业务。能够对科研项目及科研工作量按类别、级别、部门等方式生成统计报表,同时提供丰富、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

1.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规划和设计是科研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起着存储信息,供统计、查询、分析的作用,而且还关系到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数据传递。数据库还应满足系统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需求,比如科研工作量的量化以及科研分的核算过程都会受到科研政策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系统应提供灵活的配置功能,因此需要数据库提供相关联的数据字典表。

将数据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系统数据和基础数据。系统数据主要包括与系统运行相关的各种基础数据、配置信息、数据字典、系统日志等,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科研机构信息、系统配置数据、科研项目类别及与其关联的辅助字典表、科研工作量类别及与其关联的辅助字典表等;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统产生的各类科研数据,如科研项目信息、科研工作量信息、科研分核算信息等。

2 系统实现

基于对系统的架构及技术实现的分析,系统采用技术、C#语言构造应用程序,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8企业版,应用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系统的应用表示层大量使用了jQuery库中的相关插件,使系统获得了良好的交互效果。系统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模块都被封装成Web Services然后,这样不仅为本系统,同时也为其它业务系统提供了访问接口,并且提高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简化了开发难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下面以论文查询功能为例,简要说明Web Services的实现过程。

3 结语

通过高职院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并形成一个实时的科研数据管理中心和科研工作服务平台。同时,Web Services等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复用性及扩展性,有效解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互访等问题,消除了信息孤岛。该系统自从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部署至今,运行稳定,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需求,达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同时对类似系统的建设具有示范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40143.

[2]XIAO WX, LIU Z. The development of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based on XML security models and AJAX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 4(19): 8390.

[3]尚龙华,安毅生,张绍阳.基于Web 服务的交通数据交换过程[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5, 24(3):260264.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一、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碎片化,学科体系突出

教材是教师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围绕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组合,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依据本科、高职、中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同一门课程教材的呈现形式应当存在差异。近年来,高职院校极力推动各类课程改革,努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尽力突破教材学科体系的色彩,重新编写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教材。然而,将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编排的顺序基本都是成本会计概述、费用要素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方法概述、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成本分析等。如果仅从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时难以分清哪一本教材更适合高职学生,其中的差异只在于本科教材侧重理论描述,案例相对少一些;高职教材理论描述少一些,案例相对充实一点;中职教材介绍各种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方法相对少一些。但是,纵观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编写,均未脱离学科体系的束缚,现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学科体系色彩仍很浓厚,未能依据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编写,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各章节内容衔接性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需要。

(二)费用分配方法多样化,主次难以分清

依据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师会详细讲授生产费用的各种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及累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但学生在学完了全部分配方法之后,经常会出现多种分配方法相混的状况,无法根据企业成本计算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企业适当的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及成本计算方法。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学习各种费用分配计算的公式,但未能从成本计算的整体核算流程角度全面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本质及分配标准选择的依据。各种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虽然是多样化的,但分配的基本原理本质上是相同的,掌握每一种分配方法只是一种基本技能培养,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例如,费用分配标准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费用分配的基本规律,能够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与相对准确原则,依据会计核算需要及企业管理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能力培养不足

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师素质等。现行高职院校广泛推行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基于工作过程等教学模式,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仅停留在教学改革申报材料及总结材料的文字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得到有效落实。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系统讲授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为主,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不够系统,未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未能有效落实,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四)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化,引导作用不够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重视技能训练等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理所应当将实践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一般较侧重于对成本会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考核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状况合理组织成本核算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要求,既无法考核学生实际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无法考核学生实际成本核算的技术技能水平。

二、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笔者依据基本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努力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会计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目标,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课程内容项目化,学习过程工作化

为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让学生在重复的操作步骤中学习基本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螺旋式前进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快乐,从而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分析,笔者建议对原来的学科体系的教材进行深度改革,以成本核算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为项目,

以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案例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融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于一体的课程,将“成本会计”课程的基本要素及相关概念融入相对应的项目中,建立起“学、做、教”真正融为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项目:品种法应用及成本分析、分步法应用及成本分析、分批法应用及成本分析等,每一个项目依据“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计算账户的开设―要素费用的归集、分配与会计处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与会计处理―成本分析等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进行内容编排。生产费用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主要集中在品种法应用及成本分析模块中阐述,在分步法应用与成本分析等其他模块中以案例介绍为主,让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掌握生产费用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与技能。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序化与重构,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课程日常教学组织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方式,即先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例题讲解的模式。依据“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课程教改模式,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笔者将每次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采取倒置的方式进行设计,即依据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每一次课程学习要点,事先设计好学生易于接受的费用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等小案例,课堂教学根据“明确的案例工作任务—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讨论完成工作任务可能存在的问题—讲解完成工作任务应当掌握的知识点”的程序进行组织,并根据技术技能培养的需要,将部分教学项目安排在实训室教学。这种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复习与巩固过去学习内容基础之上,主动寻求解决成本核算有关问题的方法与原理,既能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基本技能,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与气氛。

(三)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合作式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显着的特征是在建立学>文秘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