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1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一直都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中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多数人在面对繁重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对处于青少年时期孩子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而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则可以通过让家长扮演教学助手的角色,增加其与学生更多的相处及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来自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关爱,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1.2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自主锻炼能力为主,而要想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锻炼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并培养其长期将其坚持下去并最终形成良好锻炼习惯,众所周知,中学体育课程的安排一般一周只有1~2节课的时间,想要在如此之短且间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家长就可以充分扮演好教学助手的角色,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如早晨早起一个小时带孩子一起出门晨练、晚饭后和孩子在楼下散散步亦或是进行一些像打羽毛球之类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在增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同时,有利于孩子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1.3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有利于家校双方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文化课,学生在文化课上往往需要面对较重的学习压力,同时与学生及老师的交流沟通有限,而体育课不同,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需要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人际交往的过程,同时,也因其少了文化课中的学习压力,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更好的释放压力,展现出一个较为真实的自己,而通过家校合作教学,教师可与学生家长将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表现进行交流,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并针对其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其日后的发展。

1.4通过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家长可能会对学校教育也有着新的看法和要求,同时,学校随着教学模式等的不断进步也有一部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学理念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当然,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和生活环境方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2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现状

2.1家长及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

首先,家长对家校合作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我国大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家长基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意识,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家长并不关注除孩子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再者就是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没有主动或引导孩子的能力。其次,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为一部分家长因自身素质问题不仅不会配合教学活动,反而会给教学活动制造麻烦;二是觉得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并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这样的认识是完成错误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除老师和同学之外就是家长,而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面都无法取代的。最后,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了几年时间,但大多数中学还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收效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家校合作也仅仅局限于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学生进行提高分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

2.2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展开,且学校往往并不将此纳入教学工作安排,其偶发性较强,如大部分家长会之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想到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讨论,而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提前预见,更谈不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缺乏计划性,且目的性不强的家长会很难会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久而久之,家校合作教学只能沦为“面子工程”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2.3家校合作缺乏互动性

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教学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情况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则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也无法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实现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无帮助。

2.4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往往只从学校单方面的便利出发考虑,而很少顾忌到家长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无论是在时间、地点的选定上还是在活动进行时,家长往往只有听教师讲的机会,而显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因此,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问题,因缺乏对等的交流机会,使得这样的家校合作教学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3家校合作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3.1正确认识家校合作教学

家校合作教学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而是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就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提供一个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从中发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配合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3.2学校要定期组织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心活动较为活跃,面对社会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诱惑,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相关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事后补救。

3.3家长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 代玉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着眼,通过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整体性与协作性,推进整体育德,提高整体效应。

一、发挥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内部的育人合力

(一)加强学校内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在高校整体协作育人基础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校优秀教师的育人效应发挥。高校中的院士群体、师德模范人物、拔尖人才、青年才俊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对象。应切实发挥好这部分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成才故事,分享奋斗经历,用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大学生。

第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为了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比较年轻、社会阅历简单的状况,有些地方与高校从学生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老干部特点和优势,开展学校老干部、老教授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试点与推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取得显著的效果。类似做法应在更多高校开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一是发动学生组成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班级、深入大学生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使学生们在参与互动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

(二)加强家庭内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环节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家长要当好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应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有些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等倾向;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年龄上已经超过18周岁,已经足够成熟,不需要家庭教育了;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住宿于学校,在家里住的时间非常少,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时间保证;有些家长认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够,没有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主流,来自家庭的过度期许、过分溺爱、过于放任,都可能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1]

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克服这些不良倾向,首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通过家庭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大学生的家长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践行方面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要引导大学生的家长们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目标一致、方向统一,并注意内容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导

社会是教育大学生的大课堂。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互动局面,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共同推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媒体的理念、导向、内容等在或潜或显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因而,应引导媒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宣传要多一些选择,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责任。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空前的,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娱乐节目。舆论就是导向,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媒体中少一份猎奇,多一份朴实;少一份炒作,多一份诚信;少一些‘网络红人’,多一些创业明星。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否则,错误和片面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宣传,会扩大负面影响,冲击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堤坝。” [2]

二、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与社会相互间协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出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以取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更好效果。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作互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定期而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快速而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教育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协商机制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思路有,学校各部门尤其辅导员通过电话、网络、日常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提醒和引导家长注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争取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要有力化解社会对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与学校周边环境的和谐,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整治,使大学生所接触、所经历的社会情景与所学、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之间具有契合性。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目标、思想、内容等与整个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第三,适量邀请党政干部、社会名人进学校,通过演讲、作形势报告、访谈等形式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党政干部、社会名人主要应结合自己工作经历、成长体会谈当前的形势政策与如何更好地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与自身的使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成才观。近年来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为大学生做报告,起到了非凡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是在校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而省部级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其选题的针对性、授课的权威性都是一般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这些省部级领导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视野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都会对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感受祖国巨变、形成广阔视野产生直接的影响。” [3]

第四,面向社会招聘有突出成绩、热心学生工作的各行业才俊担任兼职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对大学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发挥他们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家庭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及其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其中,家庭及社会的密切合作应成为推动该教育的开展、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因此,应建立健全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构建以家庭教育为重点、社会教育积极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克服家庭教育与社会“两张皮”的现象,使其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有效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这个和谐互动机制包含家庭美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之间的融合机制、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机制等。

三、发挥三者的整体合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的协调,即从总体着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使三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动、教育同步、相互促进,克服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目标相异、内容无关等倾向,避免三者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贬低等现象,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有机联系,真正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心“教育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出现或发生时,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协调的有利时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典、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都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因而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服务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总目标,结合这些事件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家庭的日常引导、社会的氛围营造,形成总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王传习,于晓红.高校荣辱观教育的“数字解读”――一组学生调查反馈引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12-20.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中国教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两者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联盟”,形成教育合力?

马丽娜:人民大道小学于1959年建校,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她作为一所中国名校,无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德育实验,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进行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中,都将家庭教育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家校合作中打造教育共同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校教育合力显得更为突出,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家校联盟在这个时期比任何时期都重要,家长对学校的理解、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学校利用家长资源,这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入与运用中,对学校发展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特别要在校本课程方面把家长队伍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互补力。

我认为,提出家校教育合力,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家长随着学历的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一些家长作为一个没有较为完善接受教育体系培养的人,知道教育知识未必懂得教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把那些既懂得知识又懂得教育的家长融入学校中,和学校进行共同教育,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这是学校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方面。另外,作为教师,我们在接受师范教育的过程中,有些知识比较单一化,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师范类教育体系,那么随着家长学历越来越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力和在社会不同行业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如果学校可以将家长的这种不同见识带入亲子课堂的话,也会促进学校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提出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联盟”,形成教育合力的原因。

《中国教师》:您认为家校联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马丽娜:我认为家校联盟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人民大道小学为例。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及时展的需要,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学校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即校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与班级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是为学校的发展搭建家长支持的平台,不断吸收优秀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年级家长委员会主要是通过班级家长委员会的落实,进而推动与年级家长委员会之间互相的学习与交流。

第二,开办适合不同年级家长需求的有特色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普及、宣传家教知识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是提高家长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将家长学校制度化,有计划且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由校长、课题组教师、家长亲自授课。每年新生一入学,新生家长随之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强化学习,旨在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其他年级的家长,我们又会根据不同年级的需求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

第三,举办专家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内容涉及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国内目前教育发展状况、儿童营养与健康、儿童的心理与身体素质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创办“家教沙龙”。我们还不定期举行“家教沙龙”,家长、教师、学生可自由交谈,达到沟通信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

第五,组织“教子交流座谈会”。我们会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子交流座谈会”,将优秀教子经验汇编成册,使家长在理论学习―实践总结―推广交流―提高深化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学习、经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进行优秀家长的评选。

第六,开展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针对目前家庭中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忽视儿童的精神需求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开展了心理辅导,其内容包括: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原因有哪些?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以及小学生的性心理等。

第七,组建“爱心妈妈团”参与学校班级的一些活动。比如,二年级孩子的“爱心妈妈团”每星期都会来到学校,我们称为她们为客座教师,负责各班孩子们的读书社,和孩子们一起帮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外书是不是有卷角情况,哪里做得不合适,进行“图书漂流”活动等。

第八,家长志愿团,这个面涉及的比较广。我举个例子来说,安阳是一个四线城市,学校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学校门口常常会出现卖小食品的,那我们学校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借助家长志愿团来解决的。我校二年级一班的一位同学的家长在市里工商局工作,暑假时,这个班的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到这位家长工作单位让孩子们观看有关劣质食品的短片,到仓库看满仓库的劣质产品,由这些家长志愿团的叔叔、学生家长进行亲子课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讨论,说说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喝,它们里面添加的成分是什么,之后让孩子回班再进行讨论,充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料”。当新学期开学时,这些学生要当讲解员,走到二年级的其他班级去讲解,提升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自觉抵制校门口的小食品。这个家长志愿团在孩子们的社会教育中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起到很好的助推力与帮助。

第九,人民大道的“爱心爷爷奶奶团队”。我们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他们的特长,丰富学生在校的活动。我们学校实行“班班有歌声”,有的奶奶退休之前是音乐教师,不仅会带一个班,也会给所有年级的班配置合适的音乐,促进孩子在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

此外,我们也会开办亲子课堂,不但有班级亲子课堂,而且也有年级亲子课堂,看似点点滴滴的事情,但在点点滴滴中告诉孩子怎样做人与做事,要在社会上树立怎样的形象,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

《中国教师》:参与家校联盟的主体有哪些,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马丽娜: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参与家校联盟的主体主要是有这几个部分:一是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二是家长与学生,三是社会的教育人士或者离退休的老教师。

我认为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主要起主导、组织与指导的作用,他们在这些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多一些。家长主要是参与,起辅助与协助的作用,有时也会起主导作用,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参与和提建议。学生作为家校联盟的主体之一,更多的是被指导与被服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会从被指导、被服务的主体变为服务与教育低年级孩子的一个主体。社会教育集团产生的较大作用体现在利用社会上有经验的教育人士,规范我们的工作。例如,他们接送孩子的次数比较多,会将听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反馈到校长信箱,我们的校长信箱会设在外面,还有他们针对社会上我们学校可能接触不到的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校车问题等,及时和我们进行书面沟通或者电话沟通,监督我们的工作,推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开展。

《中国教师》:教师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重要桥梁,尤其是班主任,那么,您认为班主任应当采取哪些方式促进家校联盟?

马丽娜:我认为班主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学校,大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不如选择一位好的教师;选择一位好的教师,不如选择一位好的班主任,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风格的孩子。在进行家校联盟过程中,学校要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让其认识到开展家校联盟的重要性和班主任应尽的责任,不要把它作为一个形式化的东西,而要将其看作是促进班级发展、提升教师自我社会交往能力的途径。而且,班主任要能够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也要针对自己班级的问题,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请家长进课堂,成为客座教师,进行教子经验的交流与亲子活动,如亲子共读一本书、共看影视片、手拉手共筑和谐家庭、小手拉大手的阅读活动等。班主任还可以各个学期开展一次课堂体验,让家长走进课堂当教师。此外,家访、心理咨询、校讯通等都是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建立家校联盟的载体与平台。

《中国教师》:家校联盟是家校沟通与合作的重要的协同教育模式,那么,站在学校的视角,您认为搞好家校联盟,学校应该怎么做?

马丽娜:作为学校的领导,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认识到位。社会发展到今天,仅仅依靠学校这一支教育力量来教育孩子真的是力不从心。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学校也会提出较高的要求。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名校,就好像进入了“保险箱”,孩子好是应该的,有问题不会归因,这样很容易造成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因此,利用家长有效资源帮助学校发展,这是时代对学校与校长提出的新课题,我们要利用好、运用好这样有效的资源。此外,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有制度就执行、有方式就运用、有经验就要及时推广,在重视、运用与推广中让家校联盟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体系,然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对于教师,学校要进行科学引导,让教师转变观念。我在人民大道小学工作了30多年,从一名教师走到校长的岗位,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角色的变化。之前,教师大多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今天,作为社会事业的教师群体,学校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和与家长合作的意识,在与家长合作中提升教师的能力。

此外,学校要重视让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去体验、去感悟,引导教师将其体验转化为家校联盟的多种活动形式。比如,我们学校有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感恩母校”活动、针对一年级孩子的“亲子”活动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活动让家长在家校联盟中受益,体会学校开展这些活动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使家校合作互利互赢。

总之,学校校长要认清当前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家校联盟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的本性,让家长与教师转变既有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摒弃学校是“保险箱”的观念,也让教师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地的一些学校家校联盟做得怎样?贵校有哪些可供其他学校借鉴的做法?

马丽娜:这几年,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家校联盟方面,我们当地做得比较好的学校还是挺多的,一些学校可能在某一点做得比较好,有的学校可能在两点或者更多的方面做得比较好,各有各的特点。

拿我们学校来说,我觉得有三点做得比较好。第一,把家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帮助教师在共同的交流中使那些困难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每一个班的好学生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孩子们的天赋里就有一些好的品质,学校与班集体、家长要给他们一些正的能量。一个班级的差关键在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而出现困难学生的背后是因为他们家长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之前,我们常说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来学校提意见,但如果家长认知不到位的话,他们永远也做不到,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在“玩”中体会这些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知和能力。比如,我们学校某班的一位同学,他的家长不管他,而这位家长还喜欢给学校提意见,所以我们请他的家长委员会来帮忙,组织一个“田野星空”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好像他们是在交流,实际上是在有目的地引导,进行沟通与联系,也在间接地帮助教师监督这位家长要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这种做法,我们尝试了几年,其效果比教师叮咛、家访、教师每天电话联系要好,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升了家长对这个班级的热爱程度与责任。在玩与交流中提升困难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第二,家长进课堂。这种做法和西方国家,如美国的教育比较接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每个学期每个班级,家长自愿报名,甚至有些家长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与资源,看别的家长在做,他会叫自己的有能力的朋友和自己共同来做,这等于将家长教育本身的资源扩大化成社会资源,定期进课堂。例如,有些家长在医院工作,低年级孩子的牙齿保护问题,我们就会让这些家长进课堂,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有考试焦虑的问题,我们也会请一些家长,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定期开办一些家长课堂,直接跟随我们的课堂,如语文课,告诉他们怎样保持平和的心态,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

第三,亲子课堂。孩子和他的父母要共同讲述一些名著,我们将这种形式称为“亲子共读”或“亲子大讲堂”。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孩子比较喜欢、家长又有能力讲解的内容,我们会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和家长共同准备,定期进行亲子课堂和亲子讲堂活动,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让学校教育在家校联盟的过程中,提升质量水平,手拉手和谐发展。

《中国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学校在构建家校联盟、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马丽娜:针对我自己的感受与一些学校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学校在构建家校联盟、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一,政策的完善和支持,这是学校应该首要注意的。有意愿的家长在改善学校班级环境、提供物质帮助等方面会支持的比较多一点,那么,在当前依法治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更需要将家长的这种支持合理化与合法化。第二,学校要注意对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相结合,服务于学生,这是我们学校今后更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三,这也是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那就是对在家校联盟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家长,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及时进行表彰,及时对其给予认可与肯定。例如,我们学校每星期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会将这周表现比较好的家长,让其走向升旗台,让他的孩子、孩子的班主任为其佩戴上“优秀家长”标志或者颁发奖状,我认为这是对家长很好的鼓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2012年3月22日,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联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随着“2011计划”的全面推进实施,创建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已成为高校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尤其是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以工科为主的传统高校,如何强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促进经济、教育、科技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介绍近年来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成果,为本专栏后续学者的研究抛砖引玉。江苏大学地处经济发达、工业企业众多的长三角地区,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有着较高的吻合度,近几年学校在围绕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坚持把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转变合作模式,瞄准重大需求,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等手段,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技与智力支撑。目前学校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层次、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面向创新人才需求,做好协同创新机制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江苏大学学校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学校科技服务江苏乃至全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作,在产学研组织体系、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学校先后两次利用主题实践为契机开展了“十百千”工程和“1863计划”,引领和促进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学校先后出台《江苏大学科研配套奖励与绩效评价办法》、《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江苏大学科技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管理办法》、《江苏大学科技创新地区研究院(中心)建设与运行办法》、《江苏大学专职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将服务社会、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纳入工作考核,对应用开发类科研加大扶持力度,在职称评审、硕博导遴选、岗位业绩津贴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将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江苏大学围绕先进制造、农业工程、车辆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七大领域打造学科科研集群,组建了100支教授、博士交叉科研团队,承担共性技术课题研究,形成可转移、转化成果,学校年均申请专利500项,授权300项,为协同创新提供了知识源。学校先后创建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教育部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6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30家省级工程中心实验室,先后成立了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校内专职科研服务平台,为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对学校科技资源和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对接,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目前已形成地方研究院、校企共建研究院、技术中心、行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立体服务体系。

二、 面向地方需求,把协同创新组织建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沿

江苏省常州地区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我们在常州建立了江苏大学常州工程技术研究院搭建数字化先进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在镇江,发挥校地在地理上优势,结合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组建江苏大学镇江工程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转移平台,建立师生创业基地,成果孵化基地。结合阜宁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要求,在阜宁成立江苏大学阜宁新能源装备技术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是政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的有效形式,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围绕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学校多项科技成果与企业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如流体学科在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就先后与江苏亚太泵阀、上海凯泉等100余家企业开展长期的技术合作,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与江苏宏大特种钢机械厂联合完成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节能环保型球团链篦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经过长期的产学研深入合作,《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

三、 面向行业需求,组建协同创新为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的行业技术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学校分别在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汽车与轨道交通、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与信息技术等领域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了包括国家农业装备、设施园艺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高性能合金和收获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单位),江苏省动力电池等20家国家省市行业技术联盟。依托我校在农业装备、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的技术成果,联合相关企业承担了28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学校年均承担企业研发项目700余项,在历年江苏教育厅统计江苏高校服务江苏的各项指标中,我校均排在全省前列。

四、 面向企业需求,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实现技术转移快速对接

江苏大学专门成立了汽车与装备行业校友会,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学校分别与中国重汽、徐工集团、中国一拖、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一汽锡柴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加快各学科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实验室,目前已与恒顺集团、大亚科技、江苏银环、江苏悦达、常柴股份、鼎胜铝业等30家上市企业建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扬柴、江苏惠通、江苏圆通、江南面粉、风神轮胎等1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组织100余支教授、博士科研团队与230余家企业结成校企联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为了着力推进江苏大学科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打造技术转移信息网络平台,完善现有的用户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构建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信息系统,建立成果信息、专家信息、需求信息技术库,实现校企合作的快速对接,逐步建立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开展网络化服务。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修订了《江苏大学促进技术转移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学校科学技术转移机制,规范技术成果转移活动。在2011年度中国产学研评奖中,江苏大学获得“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学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等学校”。

五、 面向国际需求,联合盟友与国际先进技术协同创新

近年来,江苏大学推行“走出去”战略,由江苏大学发起,联合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成立“中-澳光电分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努力打造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示范区,力求在功能分子材料、化学和非线性光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中-澳光电分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立了科学的多方合作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副主席同志亲自为中心揭牌,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率队考察。在该中心中,我校研究团队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中澳双方首席科学家分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

六、 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工程的思考

目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问题依然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未完全确立,产学研各主体定位不太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确立,需要政府在体制、政策上加以引导。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方的科技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应加大力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避免多领域的重复投入。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知识源的任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探索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机制,高校内部各学科、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加强合作,鼓励交叉,打破技术壁垒,围绕共同目标构建资源和成果共享共用的机制,构建多学科合作创新平台,从而提高自主创新的速度和效率。高校要联合企业深度合作,围绕重大共性技术和专门技术与产品展开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需逐步建立完善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把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创新成果尽快转移、转化出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试验运转资金及大规模产业化基金,尤其需建设和完善风险资金管理体系,以市场化运作帮助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多方需共同完善投资基金,共同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转化科技成果。

今后,随着全社会协同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各高校、企业相关机制与举措的不断创新,必将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和固有思维框架,形成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甚至国际前沿学科开展合作的新空间;必将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快速发展轨道;以协同创新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必将为我国构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

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Creming)提出的,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型学校是以教育生态学为基础,将学校看作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通过全面整合校园内外资源,增进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之间的协调,维护系统中诸要素的良性互动,使各方面工作之间联系紧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并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形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笔者认为,生态型学校的构建包括学校环境生态、学校德育生态、学校课程生态、学校课堂生态四个维度(见图1)。下面结合广州市第97中学的构想,围绕这四个维度,阐述如何着力构建生态型学校,促进学校办学“善教乐学”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学校进而成为师生的生命乐园、理想学园和幸福校园。 一、打造和谐共进的环境生态,团结合作形成动力点 学校环境是一个以校园内环境为中轴,结合校园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以蕴养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为目的的复合教育生态系统。我校应以打造和谐共进的环境生态,作为构建生态型学校的基础与动力点。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学校校园中具有文化意义、承载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如校园规模、建筑设备、景观布置等。学校的物质环境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它表达着学校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同时,学校的校容校貌又每时每刻影响着师生员工的心情,同时更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因此我校要趁新校区装修和旧校区改造工程,根据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用“精品”意识来指导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一所能体现97中阳光文化价值体系的生态型学校。 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度和内涵发展的反映。我们应在研究我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健康人生奠基)、教学理念(善教乐学,全面发展)、德育理念(崇德健行,厚德笃学)、办学目标(构建生态型学校,培养阳光青少年),融合时代创新的元素,提炼出97中阳光文化价值体系。 学校管理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规范管理的基础,优良的文化行为需要辅之以规范化的常规管理。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时,要通过系统的制度拟定和健康的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得每一位师生的发展能在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受到关注和提升,使他们在学校更高水平的发展中真正获得更高境界的生命质量。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观念文化的外化,是学校内部长期形成的可以让师生亲身体验到并对师生行为产生影响的文化氛围。它包括校风会风、教风学风、举止仪态、文体活动等。因而学校必须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转化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营造促进成功的德育生态,特色办学把握制高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应以营造促进成功的德育生态,作为构建生态型学校的保障与制高点。我校的德育理念是“崇德健行,厚德笃学”。我校是广州市德育示范校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有较好的基础。我们应努力营造促进成功的德育生态,从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区教育四个方面系统开展德育工作,其核心理念是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尊重师生的个性,促进师生的发展,培养阳光教师和阳光青少年。 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委、工会、团队和德育处的作用,加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尚的师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我校倡导的促进成功的德育生态,是把每一位师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存在,尊重师生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因此我们要注意德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德育工作必须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并与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一致,必须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取向、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信念必须转化为行为,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所以在对师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教师我们要以促进其专业自主发展为目的,开展“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的评选,借助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展“阳光教师之星”的评选,引导教师有爱心会合作、善教学会科研、乐反思会进取、健身心会才艺。对学生我们推行服务学习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五自”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五心”教育(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孝心献父母、关心献他人、信心留自己),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结合每月主题活动开展“阳光青少年之星”评选,让每一个学生都阳光灿烂,努力做七彩阳光青少年。 我校坚持“为学生的健康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构建生态型学校,培养阳光青少年”的办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必须逐渐形成其特色。我校必须统整德育、教学等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团体辅导”寓于课程生态与课堂生态中,扩大我校作为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辐射作用,把“心健”品牌做强做大,提高社会知名度。#p#分页标题#e#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特定背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方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的局面。班主任应定期召开亲子家长会,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平等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作为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我们应把“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的外延,把家长学校办得更有声有色。我们还要坚持长期聘请社区的卫生员、司法员和法制副校长制度,让他们定期到校宣讲卫生和法律的专业知识,并参与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的管理和违纪学生的处理教育。“家校社区合力”,充分体现德育的交互性和生态性。 三、筑就适度开放的课程生态,资源整合形成活力点 办学的关键就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学校基本目标的保证。我们必须使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筑就适度开放的课程生态,作为构建生态型学校的抓手和活力点。 课程生态是将生态理念嫁接到课程开发和体系构建中,内容上不仅强调显性课程,更加关注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使课程成为师生对话的媒介,成为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载体。生态课程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强调学习生活的知识,使课程实施回归生本(即回归学生生活和学生生命主体)。我们应将课程生态建设作为实现生态型学校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努力走出传统课程体系的瓶颈,逐步建立整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课程生态体系,它包括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新潮拓展课程。通过筑就适度开放的课程生态———“国家课程高效贯彻落实、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挖掘、新潮拓展课程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形成活力点,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凝炼学校精神。具体地, 就是按照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校本课程,拓展学科课程资源,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吃不饱”的学生能吃饱;积极与大学、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提供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紧跟时代节奏,开设“课程超市”,积极探索新潮拓展性课程,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兴趣小组、学科竞赛辅导、科技创新大赛、校际国际交流、专题讲座、专题大型活动等。 四、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效益教学抢占竞争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如果教学效率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再高也不具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应以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作为构建生态型学校的根本。 我校的教学理念是“善教乐学全面发展”。课堂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都是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围绕师生、生生关系,深入开展“善教—互动—乐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着重探究“老师教得好,师生互动好,学生学得好,师生发展好”的课堂评价体系,以促进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的建立。 学生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就是要坚持以教育生态学理念引领课堂,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既看做自然的人,又看做社会的人,尊重师生发展中的心理需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交融、相互激发的教学活动过程,关注生成性、生命性、自然性与有效性,营造“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互动和谐的有利于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 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要求教师是教学设计者、实践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使教学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学生学习更为主动、积极,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实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应通过“善教”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为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个性和潜能,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突显“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的特点,从而创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合作型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与主动的过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培养学生学习主人公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师的“善教”为学生的“善学”。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在自觉的探索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在亲身的不断实践中获得真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再将信念转化为行为。 上述构建生态型学校的四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环境生态是基础,是构建生态型学校的动力点;德育生态是保障,是构建生态型学校的制高点;课程生态是抓手,是构建生态型学校的活力点;课堂生态是根本,是构建生态型学校的竞争点。生态型学校的构建要求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生态教育”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让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成为与时俱进的教育服务者。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大家好!

首先就一年来大家对学校工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自进入2015年以来,在区教育工会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园区十中工会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强化自身建设,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调动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组织引导教职工积极开展政治学习,业务培训及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提升教职工素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增强教职工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

2015年,是我们园区十中创办以来的第四个年头,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全校上下必须更加团结一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构建起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一起为达成学校的规划目标而不懈努力。

1、弘扬先进,开展师德教育

按照惯例,每年开学初的教师节,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颁奖,并请教师代表发言,讲讲他(她)们的教育、教学心得,通过这样的活动,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努力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激励广大教职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并要求每位教师庄严承诺,签下师德师风承诺书。根据上级精神,工会发出倡议:每学期开学初,每个教师家访2-3个学生;为本校的困难学生捐款成立爱心基金。今年教师节期间我们通过新老初三教师座谈会、全体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全体教职工在学校狂欢节以义卖的方式为学校爱心基金募捐,帮助身边的困难学生、教师与困难学生结对,组织党员、团员、志愿者进社区开展义务宣传等系列活动把师德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另外,我们响应苏州盟市委的号召,积极参加烛光行动,每学期到民工子弟学校新浒学校支教,在了解新浒学校的孩子们缺少课外读物后,用学校的爱心基金为他们捐献了2本图书,为急需知识的人群送去了甘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我校的整体师德水平,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关心群众,加强凝聚力工程。

首先我们经常积极搜集广大教职员工的想法和意见,作为开展学校工作的参考。如:金点子评选活动、教代会提案收集等;同时根据不同对象有意识的进行一些谈心,交换思想、增进了解。此外,真诚地关心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从各方面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比如为较好的组织教职工暑期带薪休假活动,专门召开听证会;为教师定制校服、运动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体检,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各大节日做好慰问工作,尽学校最大能力为教职工谋福利,将组织的温暖及时送到职工心坎,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作为学校工会更多地细心和热心地关注有困难的教职工是学校应尽的职责。女教师生孩子、教职工身体不适或住院,学校都会关心和照顾,并派人专程探望,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在节日和年终会对部分教师家庭进行走访和送温暖活动,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帮助,关爱他人蔚然成风,整体氛围非常和谐融洽。

3、以人为本,实行德育导师制。

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即以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为基础,对学生学习、身体、心理健康等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以构建大德育机制为前提,体现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教师在校内外任何场合的第一时间见到的学生问题进行适当教育,不疏视,不推托,在第一时间内尽量能够妥善解决,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学校开展的这项活动都很赞赏,也很有成效。

4、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为了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教职工体质,增进教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展示他们的多才多艺。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教师阳光体育活动,倡议教师和学生一起每天锻炼一小时;在212.9第四届校运会上教职工的赶猪、拔河比赛中,各年级的男女教师积极参与,努力拼搏,赢得学生们的一片笑声和喝彩声。学校成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师社团,如:教工合唱、卡拉OK、乐器、朗诵社团;摄影、绘画、书法社团;舞蹈社团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跳绳队;棋牌队;女教工瑜伽俱乐部和天行健教工自行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都有专人负责,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经常性地开展活动,组织比赛,这些活动在愉悦教职工身心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对学校生活的快乐享受,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团队凝聚力,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

5、积极参加区教育工会组织的各类竞赛,与兄弟学校建立深厚友谊

在2015年度中,我们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了园区教育工会组织的教师长跑比赛、羽毛球比赛、掼蛋比赛、游泳比赛、乒乓比赛、篮球比赛等,在赛出成绩,赛出风格的同时,与兄弟学校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二、民主管理,促进内涵发展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参与学校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学校工会从2015年开始专门订阅了报刊杂志共有16种之多,放置在工会活动室内,供工会会员阅览学习,并和教师发展中心一起举办教师读书沙龙,分享好书,交流读书心得;在中共十八大召开期间,专门组织教职工,特别是工会委员、党团员一起集中多功能教室观看视频,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工会干部政治意识、创新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快工会干部理论化、知识化、专业化进程,提升工会干部、工会会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力度,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学校的评优评先考核、和有关车贴等方案制定中,教代会代表都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广泛搜集群众意见,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为学校的内涵发展作出了贡献。

2、深入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和民主评议工作。

随着学校民主管理的深入,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也日益得到提高和加强。在学校网页上建有校务公开栏,评优评先、学校重大事件和有关决定等都在网上进行公开公示,让全体教职工一起知晓并积极参与。切实规范地开展对校长的民主评议工作。学校在健康和谐、内涵发展的校园氛围下,大家都实事求是地对中层领导的成绩优点进行了肯定。

回顾2015年度,学校工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热忱的态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架构桥梁,发挥好纽带效能与作用。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工之家的建设工作,使之真正成为教工的温馨家园。

三、2015年工作设想

在2015年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一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配合其他部门把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关注及组织好如粉笔字的练习,普通话的练习等,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基本的职业素养的提高,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多锻炼自己和展示技能和风采的平台。二是在教师社团学校工会特色工作方面,想方设法,发动集体的力量,让活动更丰富多彩,加强教职工身心健康和团队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幸福精神家园,提高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