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州园林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1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才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这些活动会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兴趣越高,学习的效率就越高。从教师的角度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运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能激起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适时地点拨诱导,插入适当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的形式等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2.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自觉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

3.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其超越功利的无私关爱,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显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如此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就初中阶段来说,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励和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特色语文教学法 整合 观摩

所谓特色语文教学法是指当代语文教师在运用传统教育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料及其他素材与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在教与学中强调“学”与“探究”的一种特殊语文教法。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单一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走向死胡同,特色语文教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有效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合理利用图片资料、课件资源等辅助元素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服务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地毯下的尘土》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次、从媒体中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图片,把空洞的文字叙述转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审美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当前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与远程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语文课堂实录”“语文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师必须提早了解学习与熟悉网络概念和搜集信息的技能。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师发展”栏目,为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培训教程”。对计算机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等知识、技能进行了媒体讲解,提高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PPT的制作,影视媒体设备的使用,为教师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技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运用它们时要借助“语文教研论文”和“语文经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整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网中“语文同步课堂、语文示范课、信息技术、语文教育资源、语文教育动态、语文课程改革、语文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新颖、贴近实际而具有借鉴性。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通过各种语文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并通过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与媒体技术运用,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要让他们进课堂,服务教学。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权力,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下列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逐一对这些教学方式作出一些简介。

一、精讲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在操纵一节课时,要切实做到“精讲”。“精讲”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精讲要点,在课堂讲授时用精练、清晰的语言讲述。我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述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教师的讲述是导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来理解课文,来展开思考讨论,发表自己对课文知识内容的看法与观点,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小组式

新课改提倡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兴趣牵引,有高度的智力投入,去发现,去主动进行学习。然而,年仅十二三岁的学生要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单凭其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是难以到达的。为此,让学生组成学习小团体(学习小组),发挥小组团队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完成探究性的目标是有可能的。教学中我经常把所教班级学生分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举出小组长,让各个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合作、一起探究。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苏州园林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合作,用美术课学过的画画技法,画出想象中的苏州园林的某一角。作业布置后,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有的出谋划策,有的执笔上色,有的交头接耳……经过约十来分钟的合作探究,四幅“想像画”出现在我眼前,虽不是很完美,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乐于探究的精神却让人为之称赞。

三、自主式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遵循这一思路,教学中,我便经常把自己的备课方法,书写的教案传授给学生,并在每周的教学中让出一个教学课时,通过抽签的办法,让班级中的学生当“小老师”, 充分体现自主性学习。如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下)(语文出版社)第三单元时,我首先示范讲授了《骆驼寻宝记》,同时又在全校公开研究课中讲授了《地毯下的尘土》之后,接下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授《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一课。学生讲授时,我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模仿像模像样,既能按照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怎样写?这三个步骤去分析讲解并能提出问题,让学习小组思考讨论回答等等,其中还有让教师回答的问题。一节课下来,我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情况,理解比我所讲授的课还要全面透彻。

四、展示式

尝试成功是学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课前朗读预习笔记,课中发表个人见解,课后读感想,作文后朗读自己的“杰作”等等。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班内有位叫李喜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语文基础很差,轮到他展示时缄默无言,原因是他不会写,无“货”可展。为了能让其“展”开,每逢轮到他展示自学成果时,我便叫班内学生优异的学生帮其写好,让他照本宣读。一段时间后,学生李喜不但能“展”开,还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用显微镜去发现学生优点,用放大镜去宣扬学生的优点,是“展示式”中教师需要把持的评价态度,信任、宽容才能让学生动起来。

五、互评式

新课改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运用互评除了让学生互动改作业之外,课堂上我经常采用的是当场亮分法。如:当一名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是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后,让全班同学给他进行等级评分。互评式的优点在于增加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减少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观性,同时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增强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六、抢答式

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抢答记分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通过抢答来完成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先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出四组抢答题,题目类型是文学常识,重点词的理解,重点句子翻译,古诗句的背诵。两套必答题,题目类型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古人的观点及做法的评价。课堂上,把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发给抢答器,教师是抢答练习的主持人,学生分小组来抢答和必答,以积分最高的为优胜者,抢答不但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以上六种教学方式是在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些做法,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语文教学应不拘形式,开放课堂,充分利用当地或身边的资源,将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2.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班通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十二五实现教育信息化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十三五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三通两平台”,为依托云服务将丰富的教学优质资源引入课堂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切体会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种种好处,结合使用情况,本人谈谈在班班通环境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课件制作,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有了班班通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运用课件上课,原本需要用一大堆话才讲清楚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本人发现老师课件制作存在很多问题:其一,背景花哨,文字不凸显,影响学生阅读;其二,字号太小,远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其三,动画设置滥加声响,扰乱学生思维;其四,文字不讲究排版,忽视示范作用;其五,滥配背景音乐,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为此,针对课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首先,背景与文字对比鲜明,凸显文字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视觉阅读。以文字为主的表达一般使用32号大小黑颜色、宋体字,有特别强调加粗或另着色,以白色的背景相衬,这样眼睛看起来不难受,不影响远排学生阅读。其次,动画设置尽量不加声响,非加不可时应做到声响与内容协调,给学生营造一个静心思考的时空段,不能把课堂搞得一惊一炸的。第三,注重文字排版,学生书写示范。第四,以文字为主体的课件一般不用背景音乐,以免分扰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注意力。制作语文课件时,形式上的音响、色彩尽量少用,更多的是做好语言文字的书写、排版、表达,给学生作示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语文素养,最终达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效用。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学习任务。那情境创设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其一,为教学活动提供富有情趣的素材,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其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发其探究热情,体会语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作用;其三,情境创设为相关学习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在班班通环境下创设情境,可以将声音、色彩、文字融为一体,为学生创建一个立体的可知可感的氛围,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直观,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快乐。例如,本人在上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导入用十张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配上轻音乐,学生在欣赏时真切感受到“无论站在哪个点上观赏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本人在挑选图片时紧扣行文思路和园林特点,用简洁的文字相映衬,学生明白易懂,学习的效果好。这对于从未到过苏杭的山区孩子来说很必要,孩子们的想象力有了依托,为后文的进一步学习作了好的开始。

三、目标明确,让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每一堂新课,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当堂展示。通过学生读和老师的重点阐述让学生明确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紧扣目标任务,引导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y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本人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学目标具体。如在《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目标:1.熟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语言美;2.掌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赏析名句“带月荷锄归”和“但使愿无违”。目标展示出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举一反三,逐渐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容量增大,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从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方法、考核方式,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针对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谈几点看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教学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强调针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130课时。按照理论与实践1∶1的原则,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在较好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小型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和屋顶花园等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并能将设计思路图纸化,制作出图文并茂、切合实际的电子图纸。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分解

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上述原则确定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在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具有园林艺术理论学习的能力;具有园林地形地貌设计,尤其是利用等高线进行园林竖向设计的能力;具有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尤其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和花坛设计的能力;具有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小型公共绿地设计,尤其是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屋顶花园设计的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强调的首先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与其他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属于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所谓“够用”,是指针对讲解各种园林艺术理论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排章、节及前后顺序,并使每一章为一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重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如下:(1)模块I: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为:园林艺术的概念和体系、园林的形式与特点、中外园林概述、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静态布局、园林动态布局、园林色彩布局和园林造景等,从总体方面认识园林艺术。(2)模块Ⅱ: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教学重点为:地形地貌和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园路布局设计等。(3)模块Ⅲ:各类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教学重点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的设计,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小型公共绿地设计,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的设计和屋顶花园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进行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绪论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兴趣。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纽约中央公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的绿化,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2005日本爱知世界园艺博览园,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的兴趣。

(二)对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一些规律、园林美的形式尽量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使理论学习深入浅出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把一些枯燥的规律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如讲到借用自然美时,用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日出等自然景象来说明。太阳和海市蜃楼并不是泰山和蓬莱阁的,但却能在泰山和蓬莱阁看到,并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当讲到比例与尺度的关系时,用成年人和儿童在游乐时所需的游乐设施的尺寸来说明。通过举例,使学生觉得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三)改革课程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我们采用了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图纸讲评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综合能力。

运用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并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利用电教片将园林植物、园林小品及有关的园林设计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工程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直观教学能使许多力学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及工程实例边讲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并节省学时。案例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思考,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应对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讲稿”的能力,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

运用图纸讲评法进行教学讲评学生的设计作业,分为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两种方式。教师事先将学生作业拍照或扫描成电子文档,用多媒体讲解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足,表扬优点。学生讲评就是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要求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讲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分析各景区景点,回答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因材施教。为此,可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组成,即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扩展型模块。基础型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必修课;应用型课程内容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和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面向70%学生,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扩展型课程内容面向20%学生,分析研究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注重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精心制作精品课程网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知识的需求,另外,学生能借到或买到的参考书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学习。通过建设《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解决教学参考资料少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设计素材和学习材料。目前,《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已经上网测试,设置的精品图库、公园绿地、设计素材、教学课件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不出校门便可游览很多公园和绿地。此外,《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还可以随时配合课堂教学安排相关内容,配合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设计图纸,及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方法改革

实验实训的目的,除配合理论教学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传统实训在课堂上完成小幅设计作品的办法,实行课堂讲解图纸、巡回指导学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设计、制图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即64课时用多媒体授课,64课时进行课堂实训,学生设计图基本上在课后完成。上课时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案例讲解,找出不足之处,总结好的设计手法。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1)绘制手工现状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学校或附近的绿地绘制成现状图,学习绿地设计手法,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己绘图了解各种园林要素的搭配,增强直观印象。(2)绘制手工现状改造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绘制好的平面现状图改造,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知道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行,学会初步的设计方法。(3)绘制手工小面积绿地设计图。利用20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平面布局设计、色彩布局设计、园林造景设计、一般街道绿化设计、小游园设计、广场设计等,要求完成彩色平面效果图、局部效果图。(4)绘制电脑设计图。利用30课时的时间强化电脑园林设计图的制作教学,完成各种小型绿地设计图的制作,要求作出CAD平面图、PHOTOSHOP平面效果图、PHOTOSHOP效果图和3DMAX效果图。

实验实训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图纸技巧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而这一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只有找出每一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才能让学生得到提高。学生作设计图是重要的实训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实训作品的批改,并让学生接受。

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一)实训成绩占50%

具体分配是:将每一次的实训设计进行量化评分,按实训次数分别赋分,总分为50分。出勤率占10%,只扣分不加分,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不得评定优秀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而不能参加考试的,按学校规定执行。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不得评定优秀成绩。

(二)技能考核占20%

每学期进行两次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阶段设计能力。由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和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园林设计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教师根据学生图纸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每次满分为10分,共有两次。

(三)期末闭卷考试占30%

期末笔试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考试内容应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小型绿地的局部设计题。题量要大,集中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设计的敏感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83-01

一、前言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本应该丰富多彩,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们“成绩纸上”的思想模式未能转变,加之一些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陷入了“重复低效”的怪圈,“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高效课堂,是应该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较好、效率较高且能够取得很大的教育教学的影响力的课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和发展,高效课堂的理念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接下来,我根据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二、高效课堂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习心理,高效引入课堂

很多课堂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否能够抓住学生,有效课堂的开局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将是巨大的。回看以往我们的课堂,或是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来应付考试,基本上教师都是在开门见山的给学生讲生词、讲语法和讲课文,学生也渐渐的麻木了,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做着机械的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其特殊性,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变化都较大,他们的心理较为不成熟和不稳定,情绪浮动较大。然而,我们都只看到了初中学生们的叛逆心和缺乏耐心,而没有发现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势利导的发现并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会变得更有意义和更有趣。例如,古文教学对同学们来说显得陌生和枯燥,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有关章节时,就可以这样做,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有意识的观察教室外面的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的温度、大小、和颜色的区别,然后通过光渗效应等物理现象来引出《论语》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2、根据学生特点,高效差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总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和教案等手法来让学生们达到同一个标准。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所谓的“统一管理” 的教学模式下,同一堂语文课下来,有的学生感觉简单,有的学生却为难的像是在听“天书”,课堂的效率很难达到。因此,教师需要足够正视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各项指标都会有所差异,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做到“最好的我”,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差异,对于那些语文能力稍有欠缺的学生,教师应当更多地给予关怀,改变“重共性统一、整齐划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就要将个性化指导贯穿教学过程中,既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对于有些学生模糊性的表达,也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指导,才能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3、发挥学生主动性,高效探究

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不仅要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受众”,而应该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学习的方法,主动去探究,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我们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的承载体。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影响资料、图片、PPT等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某些课文的学习中,还可以巧妙的运用情景学习法,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加深对课文人物理解等,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可用此法进行教学。

4、巧用学案导学,高效进行备课

在“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的这种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中,学案作为师生共用的交流教学载体,尤为重要。所以初中语文导学方案的编写之前要有着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教师应以学案为载体为学生设置建构性的学习情境,并且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困惑和快乐,用小小的学案有效地把学生的经验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实现课堂学习的效益。要注意,学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实际的同时又要能够拓展和深化,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同时又要有所难度,问题的设计的难度上要体现出“磁性”,使学生并不能够简单容易的获得结果,造成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认知悬念,诱发他们潜在的解疑潜能,以问题为驱动带动学生的思维。这种以人为本的学案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效的进行备课,才能创造高效的课堂。

三、结语

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意义。我们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中才能构建起最符合本地教育实际的高效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使得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的是,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素质普遍下滑,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

以本校为例,非外语专业的管理类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25%左右,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成绩相差过大,有些甚至一个班里就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到毕业时,既有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雅思考试的学生,也有通不过三级考试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面临着重大挑战,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有待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Holec在1981年的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首次提出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要包括能够对计划、监控和评估三大环节都有很好的控制。换言之,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教学过程要始终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语言技能培养。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学习中应尽责任的判断。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参与,依靠自主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

二、制约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因素

制约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笔者将其大致归为两类:

1.教师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因素。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仍未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只重“教”而不重“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归纳、总结,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能动性。因此尽管我们对英语教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有些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英语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真正能做到熟练应用的人少之又少。一些教师的观念无法转变,认为高职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些无疑都成为了阻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障碍。

2.学生本身的因素。

高职学生往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就处于中下游水平,缺少成就感,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督促与管教。到了大学,这种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学习的独立性非常薄弱,制约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入学时确定了学习目标并付诸行动。许多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认为外语学校学的就只是外语,对我院“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无从了解。大半学生在入学后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规划,认为既然上了大学,就应该好好享受一下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且高职学生没有学位的压力,只需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顺利毕业就可以了,加上大学英语三级考试比之高中英语也难不了多少,很多人草草应付一下了事,这就淡化了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些学生觉得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比起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差得太远,感觉委屈,无心学习;有些认为自己的英语本来就差,学习了那么多年都是这样,以后工作了也不一定用得上,不如现在就放弃。这些都制约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在当今世界,知识技术和经济结构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要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环境,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地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与自主学习密不可分,后者是保障终身教育的重要因素,贯穿了终身教育的全过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远远不足以受用终身,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英语学习的结束。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工作对于英语能力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继续学习,不断完善与提高。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就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应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

2.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这么简单。语言学习的意义在于实际运用,它建立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之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积极的情感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英语教学也讲究实用性,必须要同学生的专业和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符,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突破和提高的一个过程。21世纪经济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化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创新能力。然而,对教师的严重依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都决定了教师在面对不同的语言天赋、学习风格和情感特征的学生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教师,不能只是灌输学生一套所谓“最佳”的学习方法,而是要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掌握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模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四、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措施

1.转变教师思想,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只重“教”而不重“学”,片面强调教师单方面的输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极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将重心从“教”逐渐转移到“学”上面来,并做好教与学相结合,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转变将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终点、把过级率和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尺度的思想和认识。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应从单一的语言点分析讲解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为主;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对于语言运用的要求从单纯的重视语法精确转变为既要精确又不失熟练。一些教师还需要转变对学生的观念,不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统一打上“学习成绩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之类的记号,认为高职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案。

2.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归还其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引导者。而在目前,从中小学到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是“被逼着”学习的,学习费时低效,厌学情绪高。因此,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便成了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笔者在校任教大二的综合英语课程,教材为外教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难度也符合大多数高职学生的水平。每年接手新的班级,笔者都会设法让学生明确:作为大二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寄希望于教师课上的讲解,而是要学会自己学习。在课堂内外,笔者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课前,要求学生务必对课文和单词进行预习。除一些比较复杂的单词和词组外,遇到词汇表中未注释的生词自行查阅字典并以英英解释的方式注释在文中。到了课堂上,教师就不再逐个讲解单词,而是以学生提问为主。对于课文内容,则是以理解和熟练运用重要句型为目标。由于教材难度不高,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型并不陌生,不过因为平时缺少实践机会而容易遗忘,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些情境,让学生使用文中学到的句型造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既掌握了句型,又增加了实践的机会,枯燥的单词和句子变成了被征服的对象,学习的过程自然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成功的经过。一些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克服了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了信心,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苏州园林与刺绣》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对苏州的园林和丝绣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分小组以PPT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学生还同专业结合,介绍了丝绣的出口现状、发展前景(国际贸易专业)和苏州的旅游资源和园林的保护(旅游管理专业),效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新传统教学手段是必然的。教师可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多维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的发展也使教师在课外对学生的监督更加灵活。学校内部网站、邮箱都能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的作业、任务可以不再局限于作业本,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灵活,而教师也能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近几年来出版的外语教材都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集书本、网络、光盘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借助于光盘和网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开展语言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总结中进步,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服务。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也需要鼓舞学生各自例举自己的经验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不能强推某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

在高职院校中往往会有两类学生:一种学生对教师的安排盲从,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指导置之不理,只认自己的学习方法。前者虽然听话,但是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者看似“叛逆”,但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不难培养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五、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正成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2]Aoki,N.“Affec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in Arnold,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8篇

一、巧妙切入,激趣探究

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浮想联翩;语文课堂是神奇的,它提升着孩子的灵魂;语文课堂更是智慧的,它给予孩子以力量。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实现这样的目标,要促成课堂的有效教学,既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老师在课中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让它成为教学的契机,甚至能够及时对课堂预设进行调整、舍弃和突破,这样,我们才能引发高效的课堂对话,完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在上《苏州园林》这一课时,笔者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时学生的反应和表情表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大。于是笔者想再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下手来教学,学生依然没有反应,那么,必须重新思考切入课文的角度。笔者灵机一动,发现本文完全可以从家居装修设计切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笔者调整切入的角度,从最贴近的家居装修设计入手,设置了这几个问题:读了本文后在家居装修设计方面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你希望你未来的家是什么样的?准备怎样运用到你理想的家中?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发言非常踊跃。特别是对未来的家的设想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希望能具有美式风情,有的希望能具有欧式风格,有的希望能具有日韩风情,有的希望布置得甜蜜温馨、简约浪漫,有的希望富有古典韵味、弥漫古典气息,有的希望带有乡村田园风格、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同学们在谈到家居装修设计方面时既结合了课文内容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显得非常有创意。在对这些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课堂气氛达到了。学生在中不仅消化吸收了课文内容精华,而且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以致用。

二、抓住矛盾,深入思辨

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矛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对话,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成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上《再别康桥》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从____,我读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选取一两句诗,也可以选取一个诗节,来谈一谈自己读到的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很多学生交流时都讲得很好,但都没有说到第六小节。于是笔者出示PPT:“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但我不能放歌”该如何理解?学生们说出了自己富有个性的理解。

生1:“我觉得前者中的‘放歌’,应该是作者心里边的放歌。他想让自己向未来靠近,所以要读得慷慨激昂一点,后者‘但我不能放歌’要读得悲伤一点,这跟前者有一点对比。”

生2:“第一个‘放歌’不单单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我觉得作者是进入了自己的想象阶段。他的情绪非常高涨,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他兴奋与高兴的情绪已经达到了极点,因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即将要离开自己的母校,所以情绪非常高涨。”

生3:“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中,我认为夏虫也为我沉默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心里想象的,因为我认为夏虫不会那么沉默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夏虫也为我沉默呢?是因为他的心里面也非常的沉静,所以感觉周围的环境也跟他的心一样非常的沉静。”

在这个课例里,笔者抓住“放歌”与“不能放歌”这个“矛盾点”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愫。矛盾点是教师引发课堂对话的有效平台,它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对话行为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利用空白,细腻揣摩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

笔者在读鲁迅的作品时,发现他的作品中标点符号所蕴涵的意思也是值得好好品味的。

师:“‘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这里的对白共用了三次省略号,你们是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的?”

生1:“第一个省略号表现孔乙己在被人揭了短处之后气恼至极而说不出话来!”

生2:“我认为是孔乙己话没说完就被短衣帮的人抢白,这样能突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弄至极,更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突出主题。”

生3:“第二个和第三个省略号表现的是孔乙己在狡辩时所表现出的惊慌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神情。”

生4:“也是在受到别人的嘲弄和羞辱时一种本能的反抗,一种自欺欺人的掩饰。”

师:“当咸亨酒店的掌柜让孔乙己还钱时,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吧。’当别人说道他的腿是因偷东西被打断时,他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你如何理解这两处省略号的含义?”

生1:“前面的省略号表现的是孔乙己正在思虑是马上还钱还是以后再还的心理过程,后面表现的是他对腿断了的伤感无奈。”

生2:“我还认为前面的省略号表现的是他对掌柜的歉意和托词,后面的表现的是他极力为自己辩护但同时又知道自己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的心理。”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空白点并把它转变为引发课堂对话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上下语境充分地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

四、学会质疑,激发求异

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话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

在教《我的母亲》时,当欣赏写母亲的第四个片断“劳碌的身影”时,当读到“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这一句时,笔者让学生们讨论“怎样理解‘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很多学生借用了参考书上的答案,都说:“是因为可能怕说出来了,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笔者在备课时就对此持有看法,觉得教参对此分析不够符合人的心理,缺乏说服力。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此做深入思考,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我”的内心世界,去好好体会和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感受。学生通过深入地揣摩之后,不再沿用参考书上的说法了,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由于当时我还小,对此羞于开口”,有的同学说“我太小,内心世界虽然丰富,但却不知如何开口表达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还有的同学说“我当时不想打破那种寂静的情景,只想继续坐着陪着母亲” ……真没想到,学生对此竟有如此深入而细腻的体会和揣摩。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和魅力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此,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中,可以互相质疑,甚至否定,真正地实践“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