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森林防火论文

森林防火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当前主要森林防火措施之一“严禁烧田坎,严禁炼山造林等野外用火“难以实施的原因,并据此原因提出了提高森林防火的技术措施,即提高林分的防火能力、有条件地实施炼山造林、修建农(田)林(分)间的防火带、在森林防火重点林分实施防火带网格化等。

森林火灾已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森林防火已成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甚至是各级政府在森林防火期的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近年来,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行政资源越来越多。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频频出台森林防火的法规、政策文件,禁火令(禁止炼山、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及各种处罚措施,频频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检查、督察。应该说对森林防火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也取得了效果。然而森林防火的形势却仍然十分严峻。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的实际情况为例,浅述从技术措施层面有效解决几个森林防火难点的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1对当前主要森林防火措施之一“严禁烧田坎、严禁炼山造林等野外用火”的思考

据统计,造成森林火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农民烧田坎、上坟烧纸、弱智人员玩火等人为野外用火。那么,除人为活动、雷电等外在因素外,森林的分布、林分的组成、林木的阻燃能力可以说是森林火灾成因的一个客观内在因素,人为野外用火主要包括烧田坎、上坟烧纸、弱智人员玩火、炼山造林等是导致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农村普遍生活燃料已不再是柴草为主了,田坎上的草灌不烧不铲,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铲割下来,如果不烧掉,不易腐烂,也会影响农作物种植。因此,农民普遍用烧田坎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成为一部分农民的一项习惯性农事活动。单纯地从森林防火需要的角度禁止烧田坎,部分农民对此不是很理解,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去烧田坎。上坟烧纸是我国民俗传统,一刀切的禁止,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如果不炼山造林,确实杂灌太多,整地造林难度太大,而且造林效果差,不利于幼林生长,严重影响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说明炼山造林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简单的一刀切“禁止炼山造林”的做法,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单纯从森林防火的角度禁止炼山,有人认为存在林业内部部门的本位主义倾向,不利于林业的整体发展。

然而烧田坎、上坟烧纸又的确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有弱智人员玩火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应该注意到,弱智人员玩火主要是在山下路边、人群活动频繁的地方,特地跑到远山林子里面的较少。真正要靠其监护人把这些弱智人员全天候监护起来,客观上难以实现。

2建议

在继续做好原有的森林防火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效果。

2.1提高林分的防火能力

在易发森林火灾地段,如人为活动频繁处的林分、上坟烧纸周围的林分、农田边缘的林分等,种植一定比例的防火树种,增强森林的自身防火功能。在容易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林分,特别是在山下道路边的林子,混交种植一些阻燃性能较强的树种,如木荷、银木荷、花榈木、油茶、茶树、石笔木、火力楠、马蹄荷、杨梅、桃叶石楠、阿丁枫、乐东拟单性木兰、深山含笑、乳源木莲、丝栗栲、苦槠、甜槠、青冈、冬青、米老排、交让木、椤木石楠、女贞、竹柏等防火性能较好的乡土树种,以增强森林自身的防火功能,降低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据报道,防火树种达到25%~30%的比例,林分自身的防火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2.2有条件地实施炼山造林

应该实施有条件的炼山造林。不炼山的确不利于人工造林,不能因为怕发生森林火灾就禁止炼山,况且发生的森林火灾绝大部分都不是炼山造成的,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为防止炼山造林引发森林火灾,应该研究制定安全炼山、可以达到安全炼山要求的技术条件(标准),如适宜的气象因子(风力的大小、风向、空气湿度等)条件、需要的隔离带的宽度、守护人员的数量等技术指标,就可以炼山造林;否则,就不能炼山。炼山安全系数达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安全等,制定了标准,就好操作,让炼山造林者有标准可依。 转贴于

2.3修建农(田)林(分)间的防火带

实践证明,仅仅靠严禁“烧田坎”的一刀切的做法,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要继续宣传不准烧田坎;另一方面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疏导的方法,可以在路边做些防火的技术处理,即在山脚下有农田的地方,沿农田与林分交界处靠林分一侧修建一定宽度的防火带,可以是防火林带,也可以是不种树草的防火带。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内蒙古林业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066

国内刊号:15-1111/S

邮发代号:16-15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从1982年鲁布革水电站开始实行招投标以来,我国的水电建筑市场已经基本成熟,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如何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最大可能的获取利润已经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项目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才能最大可能的为企业减亏、盈利。

一、 引言

每个项目经营的成果都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大的项目经营的状况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项目管理中注重盈利模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调配项目资源和如何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才是项目管理的终极目标。项目的盈利模式可分为开源节流和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即增加项目收入和项目成本控制以及对项目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

二、 增加项目收入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合同签定后,项目的初始收入就基本上确定下来了,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增加项目的收入对于项目执行者来讲是个比较困难的课题。最基本的方法是从项目实施阶段的变更管理,索赔管理两方面增加项目收入,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进一步探讨。

2.1项目变更

所谓项目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在实施阶段,我们的合同管理部门和工程技术部门在项目部领导层的领导下需要紧密合作,在项目前期策划中就需要对项目的所有可能存在的变更的项目进行策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策划有根据的对工程师、业主和设计人员的相关人员沟通,使得他们能够同意施工方提出的变更,使得工程项目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能够为工程建设增值,也能使施工方的项目收入增加,成本降低。

在项目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部门多注重技术而忽视合同管理和成本管理,主要原因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人员缺乏对成本的注重,因此建议施工企业在注重合同管理人员的合同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提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合同意识培养。

2.2索赔

建设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要求的行为。

首先,需要对全部的项目执行者进行索赔的意识培训,提高项目参与者的合同意识和索赔意识,使得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发现索赔的项目,收集索赔的相关证据(不见得收集的证据都是有用的证据),为工程索赔提供基础资料。

其次主要的项目领导者和主要负责人在前期合同分析中,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提出可能出现索赔的部位、项目、或者时间,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及时的跟踪信息,把握项目进展,能够对发生的索赔事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第三,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索赔工作,因为索赔工作在工程实施中极其重要,在现今的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能不发生索赔事件,特别是我们的大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并且索赔事件不仅针对业主,还有保险公司的理赔(理赔也是索赔的一种),索赔产生的效益来比增加相关专门的人员产生的成本那绝对是数量级的倍数关系,如今因为国家大力进行基础建设的投资,工程项目增多,很多企业的人员短缺,导致在工程索赔方面人员配置不足,导致索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使得项目的增收不能更好的实现。

三、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在项目实践中,项目的风险有很多方面,合同风险、技术风险、工程环境风险等,建立科学经营决策机制,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是降低建设工程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项目领导应该预先对项目中的安全风险突出、技术复杂、投入较大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对可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研究。项目领导应当避免武断,采用科学决策。要重视各部门及施工队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过程中可测与不可测的各类风险。下面我们探讨合同风险、技术风险和工程环境风险的风险管理。

3.1合同风险

项目在实施阶段已经对于签定阶段的风险属于“沉没风险”,如何在实施阶段进行风险的化解成为最重要的课题。虽然在合同签定阶段双方都会力争使得合同完善,但是仍然难免疏漏,通过我们在实施阶段的合同分析找出漏洞,可以为索赔提供理由和根据。同时根据不同的工程合同、其风险的来源和风险量的大小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项目的风险。并在项目实施阶段运用项目参与者的知识与智慧,积极的参与项目变更管理,化解项目的合同风险。

3.2技术风险

目前水电开发正向高山、峡谷发展,工程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经常会遇见以前施工经验中没有遇到的施工难度,因此工程技术的风险有增无减。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成为关键。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针对存在的特别重大的技术难题邀请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参与解决,为项目建设增值服务,同时可以化解项目施工的技术风险。

3.3工程环境风险

工程的环境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和森林防火等风险因素,为了化解风险,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自然灾害:为了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首先要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进行环境评价,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评估,评估风险的大小,在起始阶段就避让可能发生灾害的位置,比如修建营地的时候要先勘查是否存在发生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其次采用投保保险转嫁一部分风险,在万一发生灾害的时候将灾害损失的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

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在项目前期策划中要对业主提供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气象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自行收集此类资料,如果发现实际的情况与业主提供条件不同,给我方造成损失的可以进行变更和索赔。

森林防火:是水电工程向深山、密林的地方发展,我们的水电工程大部分处理国家保护的林区,随着国家对于环境的日益重视,我们施工中的森林防火问题日渐突出,稍有不慎则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火灾损失和巨额的罚款。因此所有的处于林区的施工项目森林防火是重中之中,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问题,造成巨额损失的很多。

四、结束语

目前已经进入了后水电时代,水电工程的利润已经非常的微薄,在项目管理中如何运用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增加项目的盈利能力是每个项目管理者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本文能给管理者们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4篇

农业:早稻2.98万亩,晚稻6.71万亩,蔬菜1.56万亩,蔺草4900亩,西瓜5600亩,花卉苗木8500亩,葡萄2800亩,梨8200亩。

渔业:渔业总产量1126吨,产值563万元,其中淡水渔业70吨,产值35万元,海洋捕捞1056吨,产值528万元。

畜牧业:猪存栏36800头,出栏28000头;家禽存栏79.85万羽,出栏77.12万羽,禽蛋生产1527吨;奶牛存栏610头,牛奶830吨。

林特产业:“慈城”牌荸荠种系列杨梅、“洪塘”牌蜜梨均入选宁波十大名果。种植银杏、栾树、桂花、红叶石楠等树木20余个品种、10余万株;完成山地造林面积100亩,启动迹地更新200亩;完成道路绿化10公里,河湖库区绿化60亩,江河沿岸绿化5公里;创建绿化示范村建设6个、园林式村庄完善提高3个;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5公里。

“双夏”情况:于月中旬日开镰,27日收割完毕,月底晚稻基本插种完毕。早稻每亩单产437公斤,比去年增加25公斤。安排收割机400多台,拖拉机1180台,预备库容为1万吨的仓库,配备烘谷机8台;农资市场稳定,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平稳、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用电、用水基本得到保障,柴油供应正常。今年5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有183户,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为49户,比去年增加11户。

二、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并重,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大惠农支农财政投入力度。根据区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贯彻落实“630”行动计划,争取到区财政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30个惠农支农项目,比去年增加2000余万元,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年上半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启动3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二是做好政策配套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重就30个惠农支农项目(农水局部分)制定了操作性强的6个配套文件,做到从政策上扶持、从资金上倾斜,带动各个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积极推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企业援村”模式。已经落实30位区领导与30个行政村结对;53个区级机关部门或文明单位与53个行政村结对,投入帮扶资金187余万元,建成标准化村落文化宫23个,村级小公园78个,做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所有区级机关部门;有139家骨干企业与110个行政村结对,实现了村村有结对企业的目标,共落实到位帮扶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已建造标准厂房10100平方米,为发展集体经济打下良好基础。

(二)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我区已完成34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占全区总村数的30.91%,年预计可完成10个村的股份制改革。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涉及茶叶、杨梅、小水果、蔬菜、家禽、农机等。三是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权证管理,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公开、审核和监督。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五是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坚持财务公开,强化督导审计,做到“三统一两规范”,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决策、审核制度,规范村级会计委托制,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权、收益权。

(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和防汛抗旱工作并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生产条件实现新提高。

一是认真做好三防各项工作。组织抢险队伍13支365人,配备冲锋舟6艘、救生衣200件,防汛编织袋2万只等救灾物资。完善防汛预案,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水库的巡查工作,加密巡查次数,严格水库控制运用,加强汛期水量调度,及时做好预泄工作。二是抓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抓好姚江防洪堤防工程建设、慈江灵山段整治项目、英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扫尾工作、慈江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和荪湖水库保安工程前期工程。河道疏浚计划数为79.47公里,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为50公里,目前已完成51条,在建2条,累计完成长度55.036公里。列入“630行动计划”的河道砌石10公里,实际指标为17.25公里,目前已完成11条,在建3条,累计完成长度10.157公里。新建维修渠道11.435公里,小斗门维修6只,修建排水沟11.3公里,修建机耕路8.57公里,修建机埠16只。

(四)发展精品农业和优化产业结构并重,大力推广“农民信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有新成绩。

开发慈城塔牌、义茂年糕专用稻米生产试点基地1000亩,全面提升外漕蔬菜、苏冯甲鱼、裘市葡萄,西江、横山蜜梨、三勤白茶、毛岙红豆杉等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三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计划投资1904万元用于技改项目;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组织“佳佳牌鱿鱼丝”、“义茂年糕”等8个企业产品分别参加省、市两级名牌产品申报;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换证、认证工作。农业标准化工作全新起步,南方蜜梨标准化示范区已经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三勤白茶产地正在申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宁波乳业集团、双顶山养猪场正在申报市级标准化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工作多点推开,农民信箱工程逐步完善。

(五)动植物防疫和安全监管并重,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取得新进展。

一是防疫工作成效显现。坚持不懈抓免疫、抓监测、抓消毒、抓无害化处理,防疫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实验室监测发挥积极作用,今年上半年检测样本996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生猪“瘦肉精”抽查,重点抽查了庄桥、洪塘、慈城的养猪户,共抽检猪尿样品21批次,共计226份样品,未发现使用“瘦肉精”;对奶牛场、5000羽以上禽场的疫苗、抗体抽查,共检疫奶牛650头,抽取鸡、鸭、鹌鹑400羽份,实施禽流感抗体测定。对我区一家供沪生猪养殖场进行重点检测,确保生猪出栏无违法违禁现象发生。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制订《区农林水利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和渔业安全工作;重视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全区共检测样本1649只。强化质量意识,强化科技意识,以举办“农民田间流动学校”、各类培训班26期,参加人数884人次。三是开展农资市场执法专项行动。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种子、肥料、杀鼠剂市场秩序和农药、卫生杀虫剂市场秩序为重点,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为中心的“绿剑”春季、夏季集中执法专项行动。据统计,在上半年的“绿剑”系列行动中,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4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68家次,抽样检测样品农药15个,种子3个,肥料2个,合格率达100%。

(六)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并重,以科技兴林为增长点,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出新步伐。

一是做好生态建设。完成植树10余万株,做好道路、河湖库区、江河沿岸绿化工作,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补偿资金的“一户一卡”制;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做好林业行政许可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认真开展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调查排摸工作。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共清理病死松树2600余吨,投入人工8600工次。二是做好森林防火。通过森林防火四条防线的构建,严防森林火灾,全区无一起森林火灾的发生。三是发展林特产业。今年新发展改造茶园100亩,其中三勤50亩(龙井43)、金沙50亩(乌牛早)。今年春茶总产量144吨,产值758.4万元,比去年增加136.2万元。其中名茶4.5吨,产值312万元,比去年增加产值136.2万元。笋产量5280吨,产值935万元(其中毛竹笋3750吨,产值71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加880吨和350万元。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杨梅生产形势喜人,产量1550吨,产值1860万元。

(七)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百名干部下基层,积极开展便农惠农服务。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召开以后,该局党委迅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决定开展“真情5+1——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和“农民田间流动学校”服务。“真情5+1”即每名机关干部结交5名农民朋友、帮扶1户困难户。通过这项活动,切实教育干部从思想上加深为农服务的认识,从感情上密切为农服务的联系,从行动上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由40余名干部组成的“农民田间流动学校”,采取在田间地头现场讲解、手把手传授的方式,让农民在种植养殖地提问题,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并于今年6月获“区十佳党员志愿者(团队)”荣誉称号。二是群策群力谋发展,大兴学习调研之风。通过开展理论调研文章评选活动和在农经网上开设“我心中的新农村”献计献策活动专栏,征集干部和社会公众对新农村建设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百余条,不仅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机关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本领,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三是创建评比转作风,提升同农民群众的感情。结合业务工作,开展了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机关效能示范岗活动、服务明星评比活动,组织全体干部开展了一次撰写“情系三农”感想文章和演讲比赛,引导和激励干部立足岗位比技能、比服务、比贡献。

三、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方面。

贯彻落实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抓紧落实“630”行动计划,做好“新农村推进月”各项工作。继续推进“百千”工程,抓好3个省市级示范村创建、6个村庄整治;做好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管理工作,指导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积极开展村级服务,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等有偿服务,实现服务增收。

(三)防汛抗旱工作和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方面。

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思想,继续抓好主汛期防汛防台抗旱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加大巡查力度。继续做好慈江整治灵山段项目、城防工程和慈江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做好河道疏浚、砌石,以及荪湖水库保安工程。

(四)林业方面。

全面推进区级生态公益林项目建设,年计划完成5.3万亩,实行“一户一卡”制。做好林业执法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构建森林防火“四条防线”,严防森林火灾。

(五)农业执法方面。

继续做好对农资市场的整治,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推进和完善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法制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进一步加强夏秋季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和“瘦肉精”、“毒鼠强”等违禁药品的监管。

(六)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方面。

做好秋季防疫工作,完善防疫通报工作,加强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和抗体监测工作。发放新的《动物防疫登记卡》、《区养殖场动物防疫手册》。

(七)科研工作方面。

重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按时、保质、高水平地完成各个科研项目,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科研人员分工和项目的督查与审核。争取4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争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篇以上。做好“甬选56号”杨梅单株良种认定、良种葡萄苗繁殖基地、红凉伞商品盆花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极大挑战。本文提出“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能有效的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成为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1]。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所谓“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是指安全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既达到了效果,又不会让人感觉厌烦。笔者总结了一年来“空气式”的安全教育的方法如下。 

 

1 新生接待员“口口相传”的安全教育 

从新生接待员的培训开始入手新生的安全教育,通过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的宣传教育,让大学新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对如何防范自己的校园安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好的帮助。相比于以往仅仅在开学当天发放校园安全须知,这种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的宣传效果要好的多,开学后新生中的不良安全事件也基本得到预防,使全体新生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口口相传”的安全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以后的校园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园安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是确保广大师生和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笔者一直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力争创建一个环境优雅、文明整洁、平安和谐的大学校园,随后又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安全教育活动。 

 

2 专题讲座系统化的安全教育 

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知之甚少,以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弱,成为了少数社会不法分子的作案对象,这些因素都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本次活动以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目的,以组织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开展自学相关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安全教育讲座为载体,以相关法律知识和校纪校规为学习内容,紧紧围绕我校自身特点,结合往年学生安全事故、考试作弊、盗窃案件和火灾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从分析反面材料入手,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通过安全教育主题讲座系统化的对大学生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更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一天晚上,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老师我不小心丢了钱包,幸好我没有将我的所有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面,因为老师上次刚讲了要把银行卡和身份证分开放,谢谢老师哦。”当笔者看到安全教育讲座上面讲到的内容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效果时,更加坚定了笔者要为了更多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不断努力的决心。 

   3 凭借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案例安全教育 

随着现代化通讯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安全教育的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笔者通过电子邮件、qq群、飞信、手机短信等各种快捷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安全案例发放给广大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不法分子所乘之虚,通过温馨提醒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防范。现代化通讯传媒的应用使得安全教育可以更加及时和有效化,不需要浪费大学生的时间和大学空间资源,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能随时随地的看到各种案例,随时给人警醒。在人们高节奏生活的今天,网络化的安全教育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快餐,适应于人们生活需要,也更加节省安全教育的成本。 

 

4 逃生演练,提高防范技能 

长期以来,安全逃生演练在大学生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以往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在口头上嘱咐式的安全提醒,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的机遇很少,因此忽视了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操作,导致了安全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显得比较薄弱。笔者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火灾逃生演练、地震预防演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验灾难发生时的状态,在这种情景下引导大学生如何自救,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样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防范技能,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教育效果[2]。 

5 大学生活动增长安全知识 

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3·15食品安全宣传、森林防火宣传、青春与安全同行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安全的重要性。其中3·15食品安全活动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食品安全,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近来频发的毒奶粉、地沟油事件都是对人们生命的亵渎,从我们开始行动起来,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捍卫人类饮食的安全。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们的精神是可贵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行动,相信食品安全的那一天就离我们不远了。同时,在世界森林日又组织学生去森林防火宣传,保护森林,远离森林火灾。 

统计表明:发生在大学生中失窃和上当受骗案件占学生治安案件的75%以上。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交友不慎,有些造成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如:宿舍没有养成随手锁门的习惯;夏季开门休息;高档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等随意乱放;现金不及时存入银行或将存折密码告诉他人,存折与身份证放在一起等等,这是导致校内失窃发生的重要原因。于是,针对此类案件组织防火、防盗、防骗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以小品等形式给疏忽的同学敲响安全警钟。 

总而言之,安全教育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笔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似的融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学生们适时的温馨提醒,例如:有段时间,保卫处频频有不法分子进入没关的宿舍盗窃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笔者通过走访各学生宿舍,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留下小纸条提醒。有同学回来看到纸条才如梦惊醒,原来安全事故都是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的。通过一年的努力,笔者所带学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争创文明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 695.17 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 127.05 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 007 401 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 725 km,其中高速公路20 km,国道线25.4 km,省道线125 km,县道线523.7 km,乡道线221.5 km,通村公路1 430 km,机耕路379.4 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 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 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 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 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 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 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 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 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2] 陈德清.福建省林区道路与运输机械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2):79.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17-02

一、问题的提出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我国于上世纪将林业可持续发展列为中国林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我国林业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不容乐观,可采资源濒于枯竭,结构失衡,林产品供给能力较低,管理机构混乱,林地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我国《森林法》及相关法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理念,不利于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和前提的,包括林业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林业产业的持续经营。换个角度来说,林业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林地再生产能力、更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发展,也包括保持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优化林业产业机构,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一)森林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与现实不符

我国《森林法》第五条规定了“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新时期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中国林业将由以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因此需要对立法指导思想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森林保护具体制度的缺憾

受传统经济增长观念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森林法律法规仍然是木材法,其侧重点是如何保障供应足够多的木材,获取更多的利益。实质上,森林法将森林资源与保护环境割裂开来,导致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

森林种类划分不科学,不能使森林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正常经营关系。

林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集体享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一般是由集体或个人通过承包、租赁享有,导致部分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

(三)林业建设管理机制不畅

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多个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林业发展规划时协调统一。但是,我国的林业部门划分过于细致,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使项目一再搁置,危及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林业法与国际法脱节

里约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议程》等国际文件,突出了森林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国也加入履行国际环境资源条约,进行该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确立的国际上有关森林保护方面的国际条约对各国森林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我国森林法还没有将这些国际性文件的内容转化为国内法,未能与国际法顺利接轨。

四、国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世界上主要的林业大国,在森林管理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做法值得借鉴。第一,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作为发展林业的基本宗旨。第二,重点保护天然林。天然林是两国的主要森林资源,关系到森林生态安全。两国对采伐天然林资源实施严格管制,限制天然林资源的出口等。第三,借助科技力量促进森林的经营发展。两国运用高科技发展林业,使林业产业科技化,促进林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拿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加拿大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从“在为加拿大公民保持一个良好的森林环境的同时,确保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地位”转变到“国家林业战略――可持续的森林:加拿大的承诺”。

加拿大政府重点管理公有林。其有效的方式是实行责任权利相结合的许可证制度。加拿大对森林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并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此外,日本的森林法律体系较为完备,强调林业的公共效益,严格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推行林业区域管理。日本采用林业补助金制度、林业专用资金贷款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林业发展。

五、完善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森林法》的立法宗旨

完善立法宗旨,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为立法本位,从法律的高度强调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森林的经营和利用也应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维护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和双重价值。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利益,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完善具体制度

建议在生态系统经营的框架中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再把公益林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坚持商品林放开放活、公益林严格管理的原则,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真正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集体、个人所有的林木实行自主采伐制;国家所有的林木可由代表者根据林业发展规划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的林木依法按照承包、租赁合同行使林木所有权。在发展公有制林业的同时,必须积极鼓励扶持非公有制林业,稳定林业产权,采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快林业发展。

建立林价制度。改善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扭转无偿使用资源的局面,建立完善的林价制度和林产品价格体系,分阶段制定和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政策。

(三)健全林业管理体系

我国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林业部门的职能,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考核目标之中,确定严格的处罚制度。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的职能,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纵向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林业可持续战略实施。推进林业生产管理组织的区域化和社会化,促进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的建立。

(四)加快与国际法的接轨

我国应该将国际上有关林业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及时转化为国内法,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利用我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及公约,保护我国参与林业国际分工中的权益,履行我国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现在积极实施森林碳汇,参与国际碳汇交易,将温室气体减排与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增加有益气体,履行减排有害气体的义务,同时也为我国在海外利用森林资源做了前期工作。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森林防火中心、航空灭火及火情监测系统,建立林业专用贷款制度和税收优惠贷款制度等,促使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姚晓霞.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冲突和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农林大学,2004.

[5]陈永生.毛树海.谈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林业科技情报,2006.6.

[4]廖晓晨.可持续发展的英国林业及启示,中国林业,2002,20.

[5]胡历男.陈 亮.谈加拿大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林业的启示及建议,林业勘查设计,2009.3.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第8篇

一、林业科技发展成果明显

1.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坚持自主研究与联合攻关相结合,全市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科研及推广机构,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在资源收集保存、竹子栽培利用、林木良种选育、林业复合经营、竹(木)材及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引进和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及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6项,取得涉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25项,各项成果的研发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全市林业的经营水平及相关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林业科技人员结合科研和生产,不断总结和探索,5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

2.科技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及全市林业产业规划,依托林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高效栽培、退化林修复、松材线虫病防控、竹林丰产高效培育、林下复合经营、雷竹笋覆盖早出培育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林业先进技术。全市建立香榧、山核桃、竹林覆盖等各类示范基地15个、面积1.2万亩;建成国家级雷竹、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区2个,面积3万亩;加快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成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个,各类示范区(基地)及科技园建设效益显著,不仅提升了全市林业经营水平,而且增加了优质林产品产量,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收入。结合林业项目实施,全市共举办各类林业科技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及林农1.2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林农的科学素养。

3.林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构建新型林业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制定各类标准4项,其中“山核桃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指南”国家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3项、依托各类标准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积3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通过各类标准的颁布及示范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市林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了林业的产值和效益。

4、加强技术合作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农大、浙江农林大学、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全面科技合作;成功争创了国家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实施并完成了3个国家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一批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取得了3项省级林业科技成果,一项国家级行业标准,5项省级标准;扎实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健全林业政务、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森林防火、林业案件查处、行政审批等业务应用系统;特别是在山核桃产区实施了首次直升机防治、无人机防治山核桃统防统治示范、首条单轨运输机应用示范、张网安全采收推广、争创了全国首个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实施了国家松材线虫病防治示范项目,利用“3S”技术实施监测普查、利用钢丝网罩法实施疫木就地除害。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围绕全市林业重点领域,林业局组织全市林业科技人员和各涉林企业、合作社等社会主体成立4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科技平台,积极开展山核桃生态经营和良种选育、香榧高效培育、雷竹笋覆盖早出水肥精细化管理、林药复合经营、新型绿化彩叶树种引种和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技术研究。支持、鼓励涉林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詹氏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2016-2018年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的发明专利5项,中心成果转化8项、参与制定了1项国标,参与制定了2项地方标准,制定了3项企业标准《自主研发项目2项;广申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集装箱地板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木(竹)塑新型复合集装箱材料研发;今日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对出口脱水笋、各类有机山野菜进行开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香味源食品独立制定多个笋制品产品生产标准,科技创新加快了科技研发及新成果应用转化速度,使广大企业迅速占领科技制高点,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詹氏食品公司为国家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我市现已23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成为我市林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战场。

6.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2019年机构改革市里对林业局、国土局及规划局进行了撤并,重新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挂林业局牌子),继续保留全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目前全市承担林业科研及技术推广服务的机构有22个,其中国有胡乐林场1个、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1个及1个自然保护地保护站、19个乡镇(街道)林业站(划归乡镇街道管理)。十三五期间积极引进急需林业高级人才,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全市林业系统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人(不含乡镇101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林业工程师15人,人才储备和结构基本合理,科技实力较为雄厚。

7.服务“增绿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成效显著。依托“一林一技”平台及“112”科技服务活动,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和绿色产业富民四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科技服务,为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提供高效科技支撑。5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4519亩,其中长防林7000亩、其他造林项目17519亩;封山育林8.2万亩,其中长防林封山育林48000亩、省级封山育林34000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9万亩,省级森林抚育135万亩,其中森林抚育示范片6万亩;退化林修复6万亩;新建林业高效示范基地15个。

二、经验做法

1、注重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保证了全市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实施了“引智”工程,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广干事、创业。通过“引智”工程,近年来林业局引进高级人才3名,同时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等方式招录急需专业人员6名,有效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实施人才质量提升行动,林业系统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实用人才,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岗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28名、工程师56名。

2、注重创新驱动。一是加强项目引领,根据国家及省、市产业政策,结合本市森林资源现状,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及市级财政林业项目。依托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林业经营新理念、新技术及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全市的林业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在松材线虫病防控治理、山核桃生态修复和经营、雷竹标准化经营示范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引用和集成创新10余项新技术。三是做好林业新装备引进和推广,智能测报灯、3S技术监测、林地一张图、直升机、无人机防治应用,单轨运输机、钢丝网罩疫木除害、打孔机注药保护等一批新型林业装备应用,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带动了产业转型提升发展,也促进了规模经营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

3、注重产学研结合。努力树立企业的科技推广与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林业科技企业,推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全市涉林企业与境内外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重点林业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4、注重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依据项目作业设计及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管理,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注重搭建平台。一是搭建合作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化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二是搭建项目平台。加强协调合作,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示范。三是搭建宣传平台。利用建立科技成果展览馆和举办山核桃文化节产业高峰论坛等宣传展示平台,提高合作共赢和科技应用示范的影响力。

三、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不足。当前全市的林业科技投入主要依靠争取国家及省、市的项目资金,当地财政未能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影响了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研发及林业科技平台建设。

2、管理机制僵化。全县林业人才总量不足,林业人才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由于人才管理体制僵化,未能全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也一定程度造成了人才浪费。

3、能力建设不足。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及人才质量提升行动,全市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能力水平与现代林业的建设任务及广大林农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