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科技论文

航天科技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Spacecraft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8748

国内刊号:11-5574/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创新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企业百家科技创新报告(企业);

科学百科科技创业报告(科学家、院所);

百家院所创新发展报告(科研院所);

百家院校创新发展报告(高等院校);

百家行业创新发展报告(院所、协会学会);

全球创新发展报告(国际研究组织);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中科院、中信所);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行业或政府部门);

科技创新研究、调研、项目等报告。

征稿要求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 传真:010-82616015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索道;制动液压系统;广州白云山索道

中图分类号:V233.91文献标识码:A

索道停车系统根据故障对索道安全影响程度级别,将停车分为正常停车、工作停车、紧急停车。制动液压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工作制动和紧急制动两种。在工作停车和紧急停车时,工作制动闸和紧急制动闸作出相应动作,通过外力对索道进行制动。

下面就白云山索道制动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控制回路进行分析:

图1 白云山索道制动液压系统原理图

一、主要液压元件功能介绍:

(一)压力过滤器(件2):当液压油中杂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过滤器进出口两端压力差达到设定压差,产生电信号报警。简单说,压力过滤器起到保持系统中液压油清洁度的作用。

(二)球阀(件3):实际上就是一种截止阀,用来控制液压油路的开通或堵截。

(三)电磁换向阀(件5):以电磁铁为动力,借助液压油、弹簧来改变液压油流动方向的液压元件。从原理图中可以看到,白云山索道常用的是两位三通电磁球阀。原理图中的冲洗阀(件23/24)一般都是处于断电状态。只有当进行闸清洗测试和更换液压油时才导通。

(四)节流阀(件6):普通节流阀的出油口的通流截面积比进油口小,通过改变液阻来控制通过阀的液压油流量。

(五)压力表(件10):显示系统中压力的元件,单位为bar。

(六)单向阀(件11):普通单向阀是一种只允许液流沿一个方向通过,而反向液流截止的方向阀。

(七)溢流阀(件7):溢流阀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液压系统或系统中的某些部件(如齿轮泵)不会过载。白云山索道采用的是直动式溢流阀。

(八)齿轮泵(件14/15/16):是液压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液压泵,它把驱动电机的机械能转换成输到系统中去的油液的压力能,它一般做成定量泵。

(九)压力继电器(件20):是利用液体的压力来启闭电气触点的液压电气转换元件。在制动液压系统中,压力继电器用于控制系统压力,根据系统中的压力变化来启动或停止电机,以保证打开制动闸的压力保持在所设置的范围内。

(十)蓄能器(件21):是利用力的平衡原理,使液压油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贮存和释放液压能的一种装置。它的作用主要有:(1)、在一定的压力下贮存液体;(2)、对系统的泄漏进行补偿,稳定压力;(3)、吸收液压冲击。

(十一)手动泵(件22):是手动打开工作制动闸和紧急制动闸的装置

二、制动液压系统控制回路分析:

(一)、自动控制回路

电机带动液压泵,为系统提供压力,压力值可从压力表10/3中读出。蓄能器的作用是对系统进行保压并且避免压力冲击。限压为160bar的溢流阀(件18)用来保护齿轮泵,避免过载,限压为180bar(件7)的溢流阀用来限制系统的最高压力。

压力继电器控制油泵电机的开机和停机,当系统压力降到压力继电器设定的下限值时,电机启动加压;当加压到其设定的上限值时,停机保压。

正常工作时,球阀3/1关闭,两个手动泵旁的截止阀关闭,电磁换向阀5/1、5/2、5/3通电,三个阀的左工位进入工况,压力油通过换向阀5/2,球阀3/2进入到紧急制动闸油缸,油缸客服蝶形弹簧压力将紧急制动闸打开,紧急制动闸油缸的压力可由压力表10/1读出;与此同时,压力油通过换向阀5/3,工作制动机械闭锁阀进入到工作制动闸油缸,油缸客服弹簧压力将工作制动闸打开,此时,由于冲洗阀23/24没有通电油缸通往油箱的油路被截止,油缸的工作压力可从压力表10/2中读出。

当系统触发停车回路时,索道停车电路动作,索道主电机减速,经过大约12秒的时间由电气制动自动减速,当达到最低速度时,电磁换向阀5/3断电,其右工位进入工况,工作制动闸油缸卸压,回油通过电磁换向阀5/3直接回到油箱,工作制动闸关闭,索道完全停车。

当系统触发工作停车回路时,索道主电机断电,电磁换向阀5/3断电,其右工位进入工况,工作制动闸油缸卸压,回油通过电磁换向阀5/3直接回到油箱,工作制动闸关闭,索道停车。

当系统触发紧急停车回路时,索道主电机断电,电磁换向阀5/1、5/2断电,其右工位进入工况,紧急制动闸油缸卸压,回油通过电磁换向阀5/1、5/2返回到油箱,紧急制动闸关闭。同时,电磁换向阀5/3断电,其右工位进入工况,工作制动闸油缸卸压,回油通过电磁换向阀5/3直接回到油箱,工作制动闸关闭。在时间上,工作制动闸关闭后,紧急制动闸才关闭。

(二)、手动控制回路

在制动系统中,紧急制动闸和工作制动闸分别有各自的手动泵。当打开紧急闸时,关闭手动泵22/1旁的截止阀和球阀3/2,断开紧急闸油缸与电磁换向阀5/2之间的油路,摇动手柄就可向紧急闸系统加压,直到达到额定压力将工作闸松开,此时的工作压力可以在压力表10/1中读出。当要打开工作制动闸时,关闭手动泵22/2旁的截止阀,开启工作制动机械闭锁阀(手柄顺时针转90度),摇动手柄就可向工作闸系统加压,直到达到额定压力将工作闸打开。此时,冲洗阀23/24没有通电,工作闸油缸通往油箱的油路被截止,工作闸工作压力可以在压力表10/2中读出。要使紧急闸和工作闸关闭,只需松开各自手动泵旁的截止阀即可。

以上就是对白云山索道制动液压系统元件功能、工作原理及控制回路的分析,只有熟悉各元件的功能,理解系统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手动控制回路的操作,才能正确发挥制动液压系统的功能,保障索道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 李永堂,俞新陆,栗克念.用组合建模理论研究液压锤液压系统动态特性[A].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1995

[2] 骆建彬,钟约先,林亨.二通插装阀在水压机液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1995

[3] 王梅玲.热卷箱液压系统的优化[A]. 2012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论文集(上)[C]. 2012

[4] 王俊,张宁夫,曾佳赟.基于C语言16位定点算法的液压马达驱动系统控制程序设计[A]. 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 2012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一、知识标引

1.自动标引

知识标引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的核心。以专业词典(如NASA叙词表等)、清华同方或万方数据库文献中的关键词和外部知识采集时检索表达式中包含的检索词作为基础主题词表,将专利和非专利文献通过特征词识别算法抽取能够代表某篇文献的主题词,以实现对知识库中文献进行自动标引。标引采用的是自动抽词标引法,由系统直接从数据中自动抽取能表达该主题的受控词作为标引词。通过主题特征的提取揭示最主要的知识对象,将特征项的来源位置、出现频率和用户的检索频度等作为依据,设置特征项权重。系统自动标引采用TF-IDF模型,主要评估一个字词对于一个文件集或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

2.手动标引

标引人员可对预标引数据的主题、副主题、特征词及文献类型等内容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审核等操作。在整个文件标引、审核工作完成后,系统自动提示标引人员进行合法性检查。系统采用批处理和实时处理2种方式来实现人工审核后对标引数据的合法性检查,对于词形、全角/半角等简单的形式错误,则可采用实时处理的方式及时向标引人员提供提示信息。系统还提供各种对照表的维护入口,标引人员在标引审核过程中可将未建立对应关系的关键词加入系统,以真正实现对嵌入系统的各种对照词表的动态维护。此外,系统具备对新加入的词语进行的功能,若其已在词表中,则拒绝添加。

3.建立叙词表

叙词表可管理本领域内的专业和科技词汇,能够覆盖本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知识点,并建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专业词汇是本领域科技术语与概念,其通过对术语、概念规范定义及之间语义规范和语义关系的建立构建领域词表,用于领域资源的标引发现。科技词汇则反映领域科技活动主体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如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研讨会议等各种对象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在知识标引的基础上,研究院初步实现了叙词表的建立与管理功能,基于研究院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已有的NASA叙词本体库或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的词表本体库进行探索性建设。此工作是进行知识挖掘的基础,在功能实现初期,标引准确性可能会较低,需要人工补充新词和较为专业的词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将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知识挖掘

所有分析挖掘功能在开发时都要具备对当前集的域值设定功能,以保证在当前集数据量庞大时,系统执行分析挖掘的响应时间不会太长。域值包括时间、专业(即当前集所覆盖的技术点名称)、机构(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知识类型(如科技期刊)和语言。

1.按技术生命周期统计

将专利和非专利统一作为分析样本,利用系统自动将分析样本中专利文献的“申请时间”和非专利文献的“发表时间”字段自动抽取,按照时间进行文献量的统计,并自动生成技术生命周期趋势图。此时,在数据库中根据检索条件对文献进行检索,可查询到按年度进行数量统计的结果。

2.按主题词词频统计

基于知识标引功能将标引的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名统计,系统自动生成主题词词频统计图表,通过其可了解到某一技术领域具体有哪些研发热点。另外,将排名靠前的高频主题词按照年代进行统计,可形成年代趋势列表和年代趋势图。

3.按机构公开文献量统计

系统自动将分析样本中专利文献的申请人、发明人和非专利文献的作者、机构进行抽取,统计其公开文献量,由此可确定同领域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机构。基于作者、机构、专利人等信息的计量分析,采用的技术实现与文献计量方法是类似的,但人名、机构名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统计分析结果精度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做好数据基础工作,此时需要人工参与,以实现人物与机构名称的“归一”处理。所谓“归一”处理就是将同一个机构的不同名称映射为同一个名称,以实现统计分析的精确性,如“中国航天某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院”在不同发文中出现的称谓可能不相同,但分析的结果都为同一单位。此外,按照文献中的“机构”字段(非专利文献中的“作者机构”或“发文机构”、专利文献的“申请人”)统计各机构的公开文献量,并结合“年度”字段形成各机构在各年度的公开文献量的趋势图,可用于竞争对手研究、机构关注热点研究方面的分析。与机构年度公开文献量统计分析类似,可提取非专利“作者”、专利“发明人”的字段信息形成作者年度公开文献量统计图。

4.技术热点聚类

以系统中主题词表为基础,以当前集中出现的主题词共现强度为聚类阈值进行聚类挖掘,生成主题词聚类岛图,表示某个时刻的数据聚类结果,每个亮点都是系统自动聚类出的知识热点。点与点的距离越近,表明2个聚类主体之间的关联性越高,以达到发现当前集中的技术热点及其关联性的目的。

5.相似索引

当用户浏览某篇文献时,系统通过对比文献所含主题词与知识库中文献所含主题词的相似度,自动提取相似度较高的前10篇文献进行推送。在计算与当前浏览文献相似度阈值的同时,还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收藏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形成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相似推送,并以图片或文字题目等多种方式在用户个人中心或浏览具体文献的详细页面进行推送。

三、性能优化

由于系统一期首页设计的展示模块众多,且随着资源整合数据量越来越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和页面访问受到了影响,在大量用户访问的情况下整体效果也有所下降。因此,系统二期建设可以页面静态化功能开发和分布式架构负载部署2种方式进行优化。

1.静态化

对系统首页性能优化采用FreeMarker技术进行静态页面。静态页面相对于动态页面不需要经过服务器后端运算,尤其是当页面模块较多需要调用数据时,动态页面每个用户访问都需要运算较长时间,而静态页面无论多少用户访问都可立刻返回一个无需运算的结果页面,理论上可达到毫秒级响应。系统首页数据是对平台中各个模块数据的综合展示,数据变动相对不频繁,因此可进行静态化。系统数据管理后台本身支持静态化功能,需要针对首页各个模块和页面布局编写模板文件并配置各模块参数,确定静态机制,即可实现首页静态化功能。

2.分布式架构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当年的熊猫集团正在与美国合作,进行中国最早一代的移动通信手持设备开发工作,期望以最快的速度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其中,第一阶段在美国完成。陈相宁任职时恰逢项目组回国着手第一代熊猫手机的本地化开发工作。因为人手紧缺,他从彩电分厂被调到移动手机项目组,从此开始了其移动通信研发之旅。

1992年底,项目开发遇到巨大瓶颈,手机一次呼通率始终不能超过10%。甚至,连美国手机软件专家数月攻关后也束手无策。陈相宁主动请缨,在完成射频电路开发后转而接手手机软件研发。连续4个月,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过他的高强度攻关,到1993年6月,手机一次呼通率超过99%,初步达到中试要求。又经过2个月的改进,最终实现了每呼必通的目标,手机灵敏度和通话质量都达到了国际主流产品的水平。项目组因此荣获了科技大会二等奖,陈相宁本人被授予“厂级青年科技进步贡献奖”,不久即被聘为“多小区码分多址无绳PABX系统”项目负责人。1995年,作为熊猫集团公司跨世纪储备人才和重点培养对象,他又正式取得了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某军工企业与总参某科研单位联合承担的重点型号项目遇到技术困难,三年计划已过两年半,该企业心急如焚,找到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求援。陈相宁临危受命,负责起该项目中关键设备“调频控制中心”的研制工作。他不到三个月就拿出了设计方案,随后指导由7名师弟师妹组成的学生团队,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样机研制。到1997年7月现场安装一次成功,总共用了不到9个月时间,有力支援了我国国防建设。

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将国家需求放在研究工作的首位。即便是博士论文,也瞄准了国家通信领域研究的制高点,力图掌握和突破网络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下一代ATM关键技术的方针研究”中,他提出的“高级信元技术体系”先后取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其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更是受到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度重视,并接受他到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开展网络通信领域的深入研究,其“B3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支撑平台系统”,也成为清华大学“863”重点项目“B3G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在航天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微小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中,圆满完成了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工作,并受邀在北京埃迪恩公司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技术总监,指导城域网开发项目和城域网接入设备研发。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项目简介

尼日利亚对尼星1号的要求是“服务区域大、服务寿命长、技术水平高”,因此研制难度很大,项目竞争激烈,中、美、法、英、意大利、以色列等国的20多家公司参与了竞标。

2004年8月中旬,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向尼方提交了正式建议书。经过数轮竞争,长城公司终于以第一名夺标,其标书成为揭标之前收到的惟一能够满足尼方所有要求的标书。

2004年12月15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正式与尼日利亚科技部所属的尼日利亚宇航局(NASRDA)签订了《尼星1号合同》。合同规定:中方负责卫星的研制生产,卫星采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4号平台;中方负责采用3号乙火箭实施卫星的发射,交付时卫星处于在轨状态,满足尼日利亚在电讯、广播、宽带多媒体服务等领域的需求;中方负责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和中国喀什建设地面站并提供运行支持服务;负责为尼方培训相关技术人员。

2005年2月21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北京航天城召开了尼星1号项目开工会,协调和讨论了相关技术问题,对卫星技术状态进行了最终确认,并确认2005年2月4日为尼星1号星项目的合同生效日。

2005年4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了尼星1号总体设计报告。

2006年3月到2007年4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继完成尼星1号的不同状态下的电性能测试及电磁兼容试验、振动试验、噪声试验、星箭对接与分离冲击试验、热真空试验和天线无线转发试验。

2007年4月6日,尼星1号顺利通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的整星出厂专家评审。

2007年4月11日,整星被空运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执行发射任务。

卫星升空后,我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渭南、厦门等地面测控站和远望―2航天测量船对卫星进行了跟踪与控制,先后完成了太阳电池帆板和业务天线展开,成功控制星上发动机点火以实施5次复杂的变轨,使卫星按任务要求从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准确进入准同步轨道,建立预定漂移速度,并在控制卫星实施多批次位置保持后,最终于5月22日08:22:05定点在42°E赤道上空,进入了预定的工作轨道。

航天专家称,由于尼星1号具有输出功率大、有效载荷多和工作时间长等特点,所以对地面测控系统在控制策略、轨道机动控制和姿态确定精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此次对该卫星成功进行跟踪控制,并使其准确定点,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近年来地面测控系统完成过程最为复杂的航天测控任务之一,它表明我国航天测控系统对复杂的三轴稳定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此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对尼星1号进行了一系列在轨综合性能测试,确认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后在卫星轨道上向尼日利亚客户交付,并实施后续测控和应用管理,届时卫星将正式投入运营。

尼星1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周志成说,该星的发射和定点成功,证明了中国人有制造大平台通信卫星的能力,中国将在国际商业卫星市场开辟新天地。

卫星概述

尼星1号采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4号。为适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长寿命、大容量发展的趋势,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九五”期间重点开展了东方红4号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的技术开发工作,突破了卫星总体设计优化等12项关键技术。

为了研制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技术人员开展了多项重点技术的攻关,如大型中心承力筒技术、大容量贮箱技术、卫星电源及控制技术、星上综合数据管理技术、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机械太阳电池翼及二次展开机构等项关键技术的攻关,2001年1月完成了预研制阶段任务,并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专家评审,2002年初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转阶段评审并转入正样卫星研制阶段。

东方红4号具有容量大、功率大、承载能力强和服务寿命长等特点。其整体性能(包括设计寿命、可靠性、输出功率、有效载荷承载能力、星箭兼容性、用户操作界面等方面)具备20世纪90年末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平台,技术水平和卫星的能力与目前国际上通信卫星公用平台,如A2100―AX、HS―601HP、FS―1300和SB―3000等平台的水平相当,因而具备了开发同等容量通信卫星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它可用于大容量广播通信、电视直播、数字音频广播和宽带多媒体等多种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内外市场急需的业务类型,并具有确保信息传输安全可靠的有效技术手段。

该平台采用了高效率的砷化镓(GaAs/Ge)电池片,具备携带38台C频段转发器、16台Ku频段转发器的能力。卫星平台大部分技术指标全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视频/音频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区域移动通信卫星等用途。

通过东方红4号大平台的研制,我国自主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部件、元器件、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尼星1号卫星起飞重量5.1t,卫星平台采用了80Ah的氢镍蓄电池组,太阳翼每翼包括三块电池板,增加了遥控解密机,具备提供更多有效载荷容量的能力。卫星转发器质量600kg,转发器功率8000W,装载4个频段、28台转发器(4台C频段、18台Ku频段、4台Ka频段和2台L频段)和7副特别设计的反射型面天线(Ka、Ku、C、L频段)。

研制难度

尼星1号业务范围广,包括广播通信、电视直播和导航等业务;服务区域大,覆盖区包括整个非洲、并实现了与欧洲大陆的通信业务。其研制难度极大,对中国航天人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它主要反映在6个方面::①技术难度大,指标要求高,服务寿命长;②罕见的24个月完成卫星研制周期;③严格的商务条款;④创新的整星出口组织管理;⑤独特的用户培训;⑥国际一流水准的用户监造。

该星的有效载荷非常复杂,几乎包括了商用通信卫星的所有频段,是我国首次把4个波段同时运用于1颗卫星,这在设计上形成了很大困难。在1颗卫星上同时集中4个频段28台转发器,极易产生电磁的相互干扰。要实现电磁的相互兼容,卫星通信舱的布局成为一大难题。但多频段转发器集中在1颗通信卫星上是以后通信卫星研制的方向,因此必须闯过这一关。有效载荷系统的高效集中,要依托更先进的卫星研制平台,而我国新研制的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正好可以胜任这一重任。尼星1号在通信舱上的成功设计,为今后我国大型通信卫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整星在轨服务寿命15年。为了确保达到服务寿命,就需在减轻卫星净重、提高推进系统比冲和效率、提高运载能力上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2年来,通过研制尼星1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攻克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如大面积太阳电池翼一次展开技术、镍氢蓄电池研制技术、大功率Ka频段转发器技术、两次结构部装技术等,使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

尼星1号研制周期仅有26个月,而国外同等规模的卫星交付周期一般在30个月以上。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对通信卫星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只有中国敢于签订26个月完成卫星交付的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卫星总价的10%为预赔款,中方在卫星研制中出现进度推迟或性能不符合指标现象,尼方随时可以进行罚款。合同还规定,节点未按时完成且未能在30天内纠正,或项目累计推迟140天以上,尼方有权终止合同,中方退还全部已支付款项。

为圆满完成这颗“短平快”卫星的研制任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方式,迅速组织研制队伍,完成了项目全寿命周期工作策划,针对短线和关键项目采取了有力措施。根据商业卫星长寿命和高可靠的要求,大量选用了中国航天已有的成熟技术,并采用先进的系统优化设计手段,完成了复杂的有效载荷设计和整星设计。按照国际惯例开展相关的设计评审、生产制造和用户培训工作。按照合同,顺利完成了项目开工会、天线优化设计评审、季度管理评审和卫星初步设计评审等关键节点。

在研制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进行了系列流程再造和优化设计工作:走国际商业卫星研制的路线,一次正样,不安排初样阶段的研制。由于东方红4号平台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其技术状态很早就能确定,但有效载荷的指标却取决于用户需求。这样,有效载荷设计及其随后才能进行的卫星结构生产便成为该星研制的主要短线。为了抢时间,在总结以往卫星研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两次部装技术,使平台的生产独立于有效载荷,这样可以提前进行平台生产,缓减载荷设计短线,缩短卫星研制周期2~3个月,为卫星24个月的研制周期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根据研制流程确定了项目的研制短线和关键项目,确定有效载荷国内产品研制和引进件采购等为项目短线,确定Ka频段输出多工器、80Ah蓄电池、遥控解密机、太阳翼等为关键项目。卫星总装测试和大型试验(AIT)阶段进行24h卫星主线不停、多班轮流工作等。

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卫星分系统的单机研制的流程,单机组装出来后,在调试过程中会产生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释放。过去,单机是先做热真空试验和热循环试验,之后考虑到单机在试验测试中产生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释放而导致一些性能发生变化,会进行微调修正,但不再进行试验验证。现在,则先让单机作热应力和机械应力释放,之后再进行热真空试验和热循环试验。像这样的流程改进在这颗卫星研制中还有不少,而且,这些优化的流程也将被运用到其他卫星的研制过程中。

另外,在计算机自动测试方面,以前在卫星单机作试验时,有些测试依靠技术人员定时去采集试验数据。而在尼星1号项目上,使用了计算机自动测试。计算机每几秒钟采集一份数据的效率是人力无法比拟的。翔实的试验数据为有效地实时监测卫星各系统的状态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在卫星的电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技术成果。通过这些创新,最终在25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整星出厂任务,并得到用户方和监造方的高度认可,创造了国际一流的“尼星速度”:从三舱对接到卫星出厂,尼星1号团队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内外同类卫星需要13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其他同类卫星2年内进行1300h电性能测试就足矣,尼星1号仅在1年内的整星加电考核时间就达约1800h;从卫星出厂装箱到发射场,一般需用一个星期时间,而尼星队伍只用了一天半……

尼星1号不仅是我国第1颗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而且其研制完全按照国际商业卫星运行模式运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边研制、边摸索、边改造。

为了确保尼星1号的产品质量全程受控,在研制初期,研制团队就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保证计划,并确定了17个关键项目,117个强制检验点,开展了元器件、软件、技术状态更改、质量归零、可靠性安全性等5大专项评审。

该卫星在质量控制方面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用户全程的监造,世界一流监理公司―――加拿大TELESAT公司负责监督检查。自开工以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东方红4号大平台项目办公室与用户方、监造方等外方专家一起相继进行了卫星初步设计评审、关键设计评审等5大合同关键节点评审,力学试验、热试验等20多项整星和分系统测试准备就绪评审,以及测试数据包的审查,进行了21个强制检验点检查。尤其是在有用户方和监造方参加的初步设计评审和关键设计评审阶段,年轻的尼星团队在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用英文编写出了70多万字的设计评审数据包,内容包括系统设计、分系统设计、试验计划、产品保证等多个方面,受到了国际用户的好评。此外,项目办公室还与外方专家进行了50多次技术接口会议、监造例会和季度管理审查会,监造方对卫星研制过程给予全方位的审查。经过不断探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现已建立起商业卫星保密管理、知识产权、客户管理、大系统协调等一整套国际商业卫星管理模式。

在研制过程中还完成尼星1号用户学员的培训论文答辩,并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学员通过为期1年3个月的宇航基础知识、卫星专业知识、AIT现场培训及虚拟卫星设计4个阶段的培训,学到了很多知识,尼方用户表示满意。

加拿大TELESAT公司的监造方项目经理瑞・迈尔称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用25个月造了一个4频段的大卫星,整个团队体现的是一个意志、一个声音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卫星!”他在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导的信中明确表示:尼星1号研制团队,特别是AIT团队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团队,非常希望在后续项目中继续与该团队合作!

开拓市场

这次发射是中国首次用自己的火箭和卫星向国际用户提供在轨交付服务。此举标志着中国航天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这颗通信卫星由位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和中国新疆喀什的地面站提供操作支持服务,中方负责为尼方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

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尼日利亚提供超过15万个与通信运营相关的工作机会。卫星提供的双向高效宽带,预计为尼日利亚宽带用户每年节约超过9500万美元,为非洲用户节约电话中继和数据交换业务费超过6.6亿美元。此外,卫星还将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尼日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非洲大陆在卫星应用、地面通信、电信网络等方面的进步。卫星服务的直接收益在未来15年中至少达到9亿美元,足够收回约2.5亿美元的投资。

尼星1号定点成功并投入使用后,不仅将推动我国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通信卫星的发展,同时必将为中国航天开拓出更广阔的国际商用卫星市场。

中国曾于1990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承揽外星发射,“”系列火箭从此迈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但中国卫星从未出口。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能够出口高水平大容量通信卫星,将会为中国航天带来更多的机会。

在这次的中尼合作中,中方除提供一颗大功率通信卫星外,还提供3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服务,2个分别位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和中国新疆喀什的地面测控站,同时还包括卫星全寿命操作支持服务和对尼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服务。这种为国外用户提供在轨卫星交付的“一揽子”服务(包括火箭、卫星、地面测试系统、保险、融资、人员培训等六大模块),将会受到用户的欢迎,中国将以这次成功发射为起点,继续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携手共进。

供应商为用户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与卫星、卫星地球站等航天产品及服务等一揽子服务,在国际上被称为是“交钥匙工程”。我国向尼方提供的这种星、箭、地捆绑在一起的一揽子出口业务,就是根据用户的要求而提供的。

尼日利亚国家太空研究与发展局的官员2007年5月10日说,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承建的尼日利亚首个卫星地面站已经竣工。该地面站是一个卫星通信地面控制中心,位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其项目总投资为1500万美元,建筑面积近8000m2。这个卫星地面站的建成将为尼今后升空的卫星提供技术保障。

由于尼星1号的研制完全按照国际商业卫星运作模式进行,在卫星发射前必须完成卫星保险安排,2005年10月以来,中方先后4次进行了尼星1号国际、国内保险宣讲,增强了国内外保险界对尼星1号和东方红4号平台的信心,为尼星1号保险得以顺利安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首席保险人,中国人保财险承保了尼星1号。在承保尼星1号发射架初始运行保险的同时,人保财险还作为首席保险人组织国内16家保险公司通过商业共保模式承保了卫星发射前保险、火箭发射前保险和发射第三方责任险,成功为客户提供了从卫星、火箭出厂到发射后12个月全方位、一揽子无缝衔接的保险保障。尼星1号项目的成功运作,既是中国国产卫星、火箭扩展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内航天保险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更体现了中国保险人全力支持中国航天、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坚定信心。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全英语教育;控制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4-02

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模式,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接收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输出中国的文化、技术是体现中国实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欧洲、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措施之一。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留学生赴我国留学,是我国影响力扩大的体现。今年来,随着我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的大迈进,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实力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作为中国重要的一所航空特色高等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赴我学习航空工程、机械工程等。

一、适合留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一)针对留学生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控制系统工程》的留学生教学中,我们拟尝试如下一些做法。

1.注重阐述物理含义和联系工程背景。针对本课程理论性强、工程应用背景广泛的特点,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强调数学表达及推导背后的物理含义及工程意义。讲授比较抽象的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动态过程形象化。

2.结合留学生国情进行教学。根据留学生的国情背景,使学生能够从熟知国情特点出发,将专业学习和本国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其国情进行教学,进而讲述中国及世界自动控制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分组学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做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小项目,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训练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布置阅读材料。在大学的学习不仅是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国外的高等教育更为注重这一点。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在讲解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后,布置一些阅读材料给学生们自学,在下次课前,花很短的时间提供一些习题给学生自己判断自学情况。通过这样的自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听、多讲,用更多时间与留学生相处,熟悉他们的发音、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从而逐步听懂他们的提问。这样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互动,从而也消除了教师的紧张心理。另外,还可以借助手势、表情,融趣味性、艺术性于带教之中,可以避免教学中的枯燥、呆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体及虚拟实验资源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留学生,充分利用我校自动化学院创新实验室已有的典型控制对象实验设备(如倒立摆、直流电机、磁悬浮系统、球杆系统等),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到实验室验证所学的控制方法。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很多著名大学的相关研究中心如加州理工大学的控制与动态系统(CDS)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的控制工程和计算中心(CCEC)等都在其网站上提供了可以免费使用的系统模型、实验数据、源程序、虚拟实验平台等资源,学生只需坐在一台有网络连接的电脑前轻触鼠标就可以和世界先进的控制工程教学实验资源亲密接触。除了大学,一些企业公司如The MathWorksTM的网站上提供很多免费的MATLAB/Simulink的演示例子、讲解录像和培训视频,并且经常针对其新开发的产品功能举行免费的网络专题讲座(Webinar),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工程师和学生们可以在线观看视频、提问并讨论。教师在上课时应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传播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三)鼓励并组织留学生参加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的科技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如ROBOCUP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结合其专业背景,把从《控制系统工程》这门课程中学到的控制思想和工具运用到实例中,如机器人、航空、通信、机电系统等。

(四)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编写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案、教材

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与启发性。教材选用清华大学影印版的英语原版教材《Linear Control System Engineering》,本书的定位是要为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工程、航空工程等非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一本内容适度、实用性强和学时较少的控制理论教材。该书基于Morries Driels多年教学体会,一改以往自动控制课本的章节形式,根据其教案改为Module的形式,一个Module涵盖1~2个基本的知识点,便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指定的教材外,每章均给出参考文献和书目。由于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广泛并且新技术发展很快,所以该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也在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再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介绍,而是在教学中增加了当前控制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本课题组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信息量、充实教学内容,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课堂授课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克服英语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的多媒体和幻灯片教学手段,在授课中巧妙结合幻灯、录像、多媒体传授知识,让学生做到看、听、想相结合。建立了《控制系统工程》教学网站,开展网络化教学。网站中建立课程介绍、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PPT、习题、网上课程评价系统,包括学生意见在线调查等多项内容,便于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预习、复习、自学等。网上答疑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用E-mail和BBS的形式)进行,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积极邀请外聘专家来华进行专题讲座,与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

(六)设立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

确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以及期末考试,针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为培养留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改善学习风气,应将平时的作业、课堂练习、讨论、实验等都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在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本课程的考核,即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从理论课到实验课、从到课率到交作业情况,均按一定权重进行考核,最后的成绩是一个综合成绩。

(七)不断提高教学团队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

好的教学要结合科研,没有科研做后盾的教学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决定了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深度和融会贯通能力。本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多年来,我们一直将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追踪最新学术前沿领域的同时,将相关新知识、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扩展学生的视野。结合所授课程,指导学生承担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总结

本文针对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需求的特点,考虑这些领域内的学生将面对的新的控制问题和挑战,结合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为留学生提供具备启发性与实用性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新途径,使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理论概念与控制原理,学会使用控制系统设计工具。充分利用国外著名大学的开放网络教学资源,使英语基础良好的留学生方便地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了解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动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及时总结,在教学中既考虑到当前教学的具体任务,又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留学生教育模式,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促进留学生教育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王旭红,吴素平.留学生“电机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68-69.

[2]王苏春,王勇,唐德才.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经验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9)219:146-147.

[3]孟凡顺,李久会.提高留学生大学物理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16-118.

[4]胡珊,刘燕,周毅,苗苗.医科留学生全英计算机教学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5:1186-1187.

[5]高艾,田琳,李变兰.临床留学生《预防医学》全英文授课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01-503.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科学;教学模式

面对新课程,我们曾有过许多迷茫与疑问: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有限的课堂教学40分钟解决不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零碎的课外活动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在认真研究、分析和反思后,我们尝试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教学模式的探索思路

1、学科课程整体性构建。通过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内外其它活动有机整合,形成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的课程结构,共同实现课程目标。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通过调整、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更加符合师生个性和学校特点。

3、辅助活动课程化管理。通过整合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等其它课外活动,形成统一的课程辅助活动并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辅助活动课程化,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课程。

2 教学模式的设计框架

1、概念界定。我们把科学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表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补充和延伸,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一体化”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内容、过程、目标和评价一体化。“延伸”是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向课外活动延伸。

2、模块设计。我们把“一体化”教学分为课堂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的主要功能为:课堂教学重在“学”―建构知识技能,课外校外活动重在“用”―拓展知识技能,科技创新活动重在“赛”―提升知识技能。我们还对前两个模块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着重强调教学原则体现“三性”:一是自主性。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二是探究性。强调要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三是生成性。强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我们认为,一节课下来如果没有生成问题,这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

―课外、校外活动。着重要求活动实施体现“四性”:一是活动安排具有计划性。学校将课外校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成为有课时、有组织、有管理、有辅导的活动。二是活动内容具有序列性。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将课外活动的实验、观察、制作等序列化,另一方面是把科技教育活动主题系列化。三是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做到“八有”:有听的、有看的、有讲的、有写的、有做的、有玩的、有比的、有评的。四是活动组织具有选择性。学校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社团组织,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3 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强化思想引领。一是请《科学课》编辑部专家、县教研室科学教研员深入课堂指导科学教学。二是选派教师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参加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培训。三是通过建立以专业引领、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为抓手的校本研修制度,引导教师学习、领会先进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和思想,并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2、开发课程资源。一是完善硬件建设。学校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园、红领巾气象站、仪器室和实验室建设,新建了科技园、科技活动室。二是自制教具学具。凡是教学需要而且能够自作的教具学具,都发动师生共同制作。

3、丰富学生活动。一是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以学生科学院为活动中心,成立“种植兴趣组”、“饲养兴趣组”、“制作兴趣组”、“气象观测组”、“环境保护组”等兴趣小组。二是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把“世界环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全国植树节”、“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纪念节日形成活动内容序列,组织开展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等活动。三是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作比赛活动,并评选表彰“明天小小科学家”。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活动等校外活动。四是科技展示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活动节”,展示学生的学习、观察、实验、发明等成果。活动内容包括:“我的假期新发现”报告会、科普知识演讲会以及自编科普故事、自办科普小报、猜科普谜语、玩科普魔术;等等。

4、建立配套制度。一是考核评价制度。我们把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科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纳入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让学生能全方位地认识自己在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效应。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一并纳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内容,促进教师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辅导。二是过程监控制度。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数据测试、座谈学生、走访家长等多种形式,对改革实验进行过程监督、质量监测和效果分析,为有效调控提供依据。三是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将课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纳入备课、教学、辅导、考查等教学常规统一管理。

4 教学模式的实践感想

1、“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形成完整教学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的过程,而“一体化”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巩固和应用,并通过“用”检验“学”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了“学”与“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与“学”过程。

2、“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延伸,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具有选择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和学习效果。

3、“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外活动的自由状态,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有课时、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科学课上学习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的课外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4、“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至少做到“六变”:教学理念要变、知识结构要变、思维方式要变、角色定位要变、教学策略要变、常规管理要变。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必然得到迅速提升。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科学课教师也与课改一同成长。

改革永无止境,探索未有穷期。在科学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如:课程结构、教学模块的设计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与教学模式配套的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科学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需要积极推进等。站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人才观,以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