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艺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误用辨析
1. 引言
本文以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为对象,对日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错例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解析其误用的形态和原因,对容易混淆的错例加以辨析,探求更准确的把握这一词的使用方法。
2. 何谓复合格助词
有的日语语法书是这样定义的:“表示关系存在方式的动词テ形与格助词「に结合,整体表示助词功能的词组或与此用法相同的其他词组称之为复合助词”①文学艺术论文,砂川(1987)指出,“复合助词是指复数个词结合在一起,整体起到相当于一个助词功能的词组”②对于多数日语学习者较难,且容易滥用。
关于「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有称为复合辞、后置词、复合助词、格助词相当句等等,本文中称之为“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这三个词从形态上,都是以动词テ形为中心,加上助词「に从而构成复合格助词。在语义上,复合格助词表示句子中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表示对象、关联。
还有一些学者没有把「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等列入助词中,认为它们含有内容词、与助词“没有形态变化,不具有具体的、实质性的词汇意义的功能词”的定义不相符。
3. 「に対して的意思和用法
「に対して表示动作、行为、态度的对象或目标,通常在书面语中使用,可与格助词「に进行置换。因而,在实际运用中文学艺术论文,学生经常会将其与格助词「に、「を以及复合格助词「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混同。单纯从表达对象的意思说明上,难以正确把握和区分「に対して的用法。
「対して或者「に対して在一般的日语词典中不作为单独条目出现,在修饰名词时,表现为「外国人に対しての偏見或「外国人に対する偏見中的「に対しての或「に対する。
同样作为复合格助词的「について、「にとって,只存在「にとってのN、「についてのN的形式,而没有「にとるN、「につくN的形式。也就是可以说「について、「にとって已经完全助词化。与之相比,「に対して保留较多动词本来的意思。
森田松木(1989)说,「対して继承动词「対する的「他のものに向かう、応じる之意,具有较多的暗示表示目标的方向性、对人或物的反作用等含义,他指出「対して保留着浓厚的动词「対する的意思。因此,在把握「対する的意思基础上,将「に対して的主要意思分为以下两类。
A “两方相对”
1 两方进行比较
表示前述事项与后述事项相互对比或相互对照。相当于中文的“与…相对”“与…相反”等。
(1)南方は山が多いのに対して、北方は平野が多い怎么写论文。
南方山多文学艺术论文,北方平原多。
(2)男の学生は20人いるのに対して、女の学生は3人しかいない。
男学生有20人,而女学生却只有3人
(3)陰は陽に対するものだ。
阴是与阳相对的。
2 两方对应或对照
表明对应关系,表示两者之间的比率是怎样的,常用于理工科中描述实验结果。
(4)活性化エネルギーの値はに対して6.1J/molであった。
与活化能量值Pdh0.62相对应6.1J/mol。
3 表示比例
描述两者的比例如何,表示比例的基准,特别是用于表示基准为1的情况下。
(5)配分は東京都5に対して神奈川県3、千葉県2とした。
分配为东京都5、神奈川3、千叶县2。
(6)子供1人に対して年間10万円の教育費が必要だ。
一个孩子一年10万日元的教育费是很必要的。
4 表示位置的基准
在描述两者以怎样的位置相对时,表示基准物的位置或物体。文理科都有使用到。
(7)地軸は地球の公転する面に対して傾いている。
地轴相对地球公转面倾斜。
(8)傾斜面に対して体の中心が垂直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は重要である。
相对于倾斜面,保持身体中心垂直很重要。
B “一方以另一方为对象”
5 表示态度、感情等内心活动的对象
主体为人,谓语为表示态度、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客观描述动作主体的行为、态度。可译为“对…”、“对于…”等。
(9)父は子供に対して優しかった。
父亲对孩子很亲切。
(10)先生のご厚情に対して心から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
对老师的厚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11)成績は別として、学習に対する態度は大事だ。
成绩姑且不论,对学习的态度是重要的。
6 表示反应、作用的对象
主体为不具有感情或意志的物,谓语由等表示“强、弱、有效的”等状态的词构成。通常用于表示科学性、物理特性的文章。
(12)この薬はインフルエンザによる発熱に対して効果がない。
该药物对于流行感冒引起的发热没有效果。
7 表示对抗、抵抗、处理的对象
(13)国民は政府の政策に対して反対しています。
国民反对政府的政策。
(14)産業廃棄物処理業者に対して行政処分を行ないます
对产业废弃物处理业者进行行政处罚。
8 表示动作作用的对象
(15)病人に対してそんなことは言えない。
对病人不能说那样的话怎么写论文。
(16)客に対してこのような言葉遣いをしてはいけない。
对客人不能使用这样的语言。
4. 错例分类与分析
学生出现的错例,主要可分为“格助词的误用”、“复合格助词的误用”和“其它”三种类型。
4.1 格助词的误用
「に対して的第二种意思用法表示“对象”时文学艺术论文,与格助词「に、「を的语法性质相似,因而容易出现误用。学习者可能未明确的认识到:即使同样表示“对象”,「に対して与「に、「を这三者在描述“谓语动词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
一般而言,表示感情、态度的动词多与「に搭配,也可以用「に対して替换。但是,当表示态度的心理动词是「尊敬する、「差別する、「軽蔑する、「無視する、「賛成する等词的时候,只能用「に或者「を。
(17)(误)タバコ税の増税に対して賛成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
(正)タバコ税の増税に賛成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
(18)(误)祖父に対して尊敬する。
(正)祖父を尊敬する。
但是,当表达的动词包含宾语、把“祖父”作为“尊敬の念を持つ|这一动作整体的对象时,可以用「に対して。
(正)祖父に対して尊敬の念を持つ。
(19)(误)外国人児童に対して差別する。
(正)外国人児童を差別する。
(正)外国人児童に対して差別態度をとる。
(20)(正)妻は夫を軽蔑した。
(误)妻は夫に対して軽蔑した。
(正)妻は夫に対して軽蔑の念を抱いた。
如上所述,当表示动作、作用、感情、态度的对象时,多数情况下「に対して和「に可以置换。但当表达“相对·对应、对抗·抵抗等”的对象时,强烈保留着动词「に対する的意思文学艺术论文,此时不能与「に替换。
(21)(误)このディスクを利用していかなる事態や有害に製造側は一切の
責任を持ちません。
(正)このディスクを利用していかなる事態や有害に対して製造側は一切の責任を持ちません。
(22)(误)隣国の侵入に勇敢に戦った。
(正)隣国の侵入に勇敢に対して戦った。
因此,在表示“对象”时「に対して与「に在显示方向性上具有共通性,但从谓语动词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方面来说,「に具有直接性、结果紧密性,「に対して可以说具有距离感、整体性。其中,表示“心理动词的感情对象”时,有时候也会用「を与动词搭配,这是强调该动词是意图性的、作为一种心理推动的动作进行理解的。
4.2 复合格助词的误用
在具有关联性的意思功能方面,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和「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极其类似。但由于都是从动词派生出来的、多少还保留着原来动词的意思,因此各自所表达的关系不同且构文上的共起制约也相异,也就是各自都具有特异性,辨别这种特殊性正是区别使用的重点。
(23)(误)環境問題に対して話し合った。
(正)環境問題について/に関して話し合った。
当「について可以和「を互相替换时文学艺术论文,则不能用「に対して替换。
(24)(误)この文型は初級の学生に対して難しい。
(正)この文型は初級の学生にとって難しい。
「に対して表示“态度、感情的对象”的主体必须是人。因此,例子的错误之处很明显怎么写论文。
(25)(误)当人に対しても迷惑な話だ。
(正)当人にとっても迷惑な話だ。
(26)(误)私に対してこれは簡単だよ。
(正)私にとってはこれは簡単だよ。
「に対して和「にとって的区别从基本使用方法上来看,「に対して的对象(人或事),谓语是动作主体,表示动作、作用、感情、态度。「にとって的对象(人)是说话人从立场和资格上作出的一种判断、评价。
进一步从构文上看,「に対して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有情物和无情物。但「にとって的对象一般为“人”。在「に対して句中,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にとって句子的谓语部分多为形容词、“名词+”的无意志用言,表达说话人的价值判断、评价等。
4.3 其他(构文上的问题)
此类错误主要是构文上的问题,具体为「に対して的连体形「~に対する的误用、接续时的错误等。其中,「~に対する连体形的误用为多。
(27)(误)人々が職に対しての観念が変わってきた。
(正)人々が職に対する観念が変わってきた。
接续上的错误文学艺术论文,主要在于「に対して的前置词(节)接续形态上的错误。
(28)(误)日本人は「letterだと思うに対して、中国人は「tissue paperだと思う。
(正)日本人は「letterだと思うのに対して、中国人は「tissue paperだと思う。
5. 结语
日语学习者通常受到已习得的日语知识的影响以及母语的干扰而出现误用。通过以上列举的错例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最好将「に対して作为复合的或惯用词组来讲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另外,为了更好、更准确的区别和使用复合格助词,作为日语学习者不仅要利用各种工具书、语法书掌握词义、用法之外,还应该多多阅读日文原著,培养语感丰富自己对日语语言的认识,辨析词语的语义差别。
注:
①加藤彰彦.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1989,142頁
②日本语教育,日本语教育学会编,大修馆书店1987年6月号
参考文献:
[1]加藤彰彦.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1989,142頁
[2]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9-230
[3]张晓希.日语复合助词的认定与分类[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3)
[4]森田松木.日本語表現文型[M].アルク,1989
[5]李濯凡.日语句型例解活用辞典[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格拉仄姆布鲁斯,爵士乐,宠儿
作为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代表,莫里森深受黑人传统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双重影响。她曾多次谈论音乐的力量以及音乐对她作品的影响,并认为音乐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无论从叙述手段或是思想内容而言,莫里森的不朽巨作《宠儿》处处渗透着她对爵士乐的自如运用和发展。
当黑人从非洲大陆被带到美洲的那一刻起,贫困奴役的生活长期压迫着背井离乡的黑人们。1865年,虽然黑奴获得自由,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贫困潦倒,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自故土带来的音乐,他们自娱自乐,吟唱自己的劳动号子、赞美诗、圣歌。黑人民间音乐遇上欧洲古典音乐,融合当时的流行音乐,创造出爵士乐的雏形。
19世纪末,拉格泰姆(Ragtime)盛行。拉格泰姆,称为散拍乐,其主旋律数量不固定,演奏略带即兴。贫苦的生活使的拉格泰姆演奏者没有机会学习到正统专业的乐理知识,但通过对欧洲音乐的效法,他们又严格按照音符节拍进行演奏。循规蹈矩又即兴的演奏给聆听者以节奏起伏的震撼,蕴含其中的挣扎表露无遗。正如法国爵士乐研究专家吕西安·马尔松所述:“好像在欧洲,一些为养老院家庭舞会或者茶舞会的老小姐,苦于找不到顽皮的表达方法”(吕西安·马尔松, 2005:33)
布鲁斯(Blues)由人声叙述,配以乐器伴奏,使演奏者与听众间形成微妙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文学艺术论文,其旋律忧伤缠绵,包含对世事的感伤和内心的痛苦,对生活与爱的向往和摆脱束缚的渴求。
“爵士音乐直接来源于布鲁斯,它的特征也与布鲁斯有联系。爵士乐演奏者用乐器模拟演唱者的歌喉,风格和悲伤的情调…鼓励演奏者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演奏者同时又是作曲家…便需要掺入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演奏方式”(艾琳·索森,1983:420)爵士乐的曲谱仅有个轮廓,演奏者依据轮廓自由发挥。切分自由,演奏灵活,富于变化,激发了爵士乐自由开放的曲风。
一 格拉泰姆式的挣扎
1.爱而弑之
奴隶制下,奴隶及其子女都被归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黑人女奴更被视为可再生产的一种工具。奴隶主往往已扭曲甚至丧失人性,将女奴当成是泄欲和繁殖新奴隶的工具。他们掌握奴隶的生杀大权,可以将奴隶买卖出租,储存典当。在了无人性的奴隶制下孕育出的浓烈畸形的母爱成为小说《宠儿》的中心线,贯穿故事始终。奴隶制畸变原本伟大的母爱,使母亲不得不用杀死孩子的极端行为来保护子女免遭奴隶制的侵害。塞丝对奴隶制充满仇恨,但根深蒂固的奴隶制使她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为使孩子不被奴役,她唯一的办法是杀掉自己的孩子,将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上帝那儿。
杀死自己的婴孩有悖人伦,杀婴源于母爱更有悖常理。但发生在塞丝身上却可以理解。塞丝她深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孩子她就“无法呼吸”,她可以承受虐待毒打,却不能原谅学校老师的侄子抢走她的奶水。奶水是唯一能给孩子的爱,“除了我自己的孩子,谁也不能再得到我的奶水。”她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就是母爱将她逼入两难的境地,没有孩子她“无法呼吸”,若孩子继续留在身边,他们又将经历她曾经的痛苦。她的“爱太浓烈”,她宁愿自己“无法呼吸”也要把孩子送往安全的地方。
2. 丹芙的矛盾情感
在塞丝逃跑途中,丹芙出生了。虽然过程惊险波折,但丹芙最终顺利活下并健康成长。但塞丝的弑婴行为使整个124号处于社会群体甚至是黑人群体的鄙视排斥中。外人的疏远加上塞丝的过度保护,使丹芙完全与外界隔离,“没有人跟我们说话。没有人来。男孩子不喜欢我,女孩子也不喜欢我”。在家中,怨恨的鬼魂吓跑了两个哥哥。自从哥哥逃跑后,祖母整天沉迷于色彩研究,母亲沉浸于对死去女儿的忏悔中。丹芙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上,她却从未被真正的关怀。她被家人忽略,被外界孤立。无穷的孤独感使她将长期以来骚扰124号的鬼魂当作自己的唯一伙伴。这段一厢情愿的友谊看似诡异,但对于长期处在寂寞中的丹芙而言,那是唯一心灵的依靠。但是保罗·D来了,赶走了作乱的鬼魂,也赶跑了她孤独世界中唯一的伙伴文学艺术论文,他甚至将唯一还在乎她的母亲的注意力也转移了。被孤立的感觉使她将女孩宠儿当作另一精神寄托,她想要彻底得到宠儿所有的注意力。生平第一次,丹芙有了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她将宠儿当作另一个自我。当她发现宠儿回归的唯一目标是塞丝,面对越来越虚弱的母亲,丹芙开始担心宠儿会杀死母亲。为了拯救母亲,她走出124号,向社区人求救,最终赶走宠儿。
塞丝畸变的母爱及丹芙和宠儿间矛盾的皈依,矛盾又成其自然,向读者展示了拉格泰姆式矛盾挣扎的风格。
二 布鲁斯的忧伤
1. 西克索的悲剧
西克索是《宠儿》中不甚起眼的人物,但他却是“甜蜜之家”男黑奴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莫里森在《宠儿》中塑造的一个完美黑人的形象。莫里森形容他“靛青色的西克索长着火红的舌头”。靛青色是一种稳重沉静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广阔深邃,但又不失孩童的天真。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西克索实在恰当不过,西克索知道料理食物;知道作为人类追求爱的权利,他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见他那“三十里地女人”一面,“为了让他的血统后继有人”,“西克索是唯一不因渴望塞丝而瘫痪的人”。
西克索曾是温柔沉静的,而且说英语。在其他黑奴都甘于生活在“甜蜜之家”服从加纳先生的统治时,西克索已经预知他们的未来不会美满,现在的生活只是五彩泡沫。西克索深思熟虑、知识丰富。他们的逃亡是由西克索设计的,因为在每次和“十三里地女人”的约会中,他清楚记下了“甜蜜之家”以外的地形路线。只有西克索敢于质疑并反驳“学校老师”“定义属于定义者,而不是被定义者”的观点,他无疑是一个善于雄辩、逻辑清晰的智者。
西克索的舌头是火红的。红色是《宠儿》中大量运用的一个色彩意向。红色之于不同人物拥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宠儿,红色是死亡、暴力和奴隶制的残酷、人性的血腥;对于保罗·D,是自由与勇气的想往;对于爱弥尔是希望与光明。对于西克索,火红的舌头包含了正负面的所有情感。早期的西克索,对未来充满渴望,他火红的舌头代表对自由的向往。逃亡失败被抓时,他放任自己疯狂,用火红的舌头唱歌大笑,西克索从不笑,“他平生只大笑过一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西克索没有坚持到最后,他最终仍被奴隶制摧毁。他不再说英语,这是对未来的绝望,亦是对英语这种白人语言的反抗。最终,他在大笑中被活活烧死。西克索微笑着迎接死亡,给人心酸悲伤的感觉。才为他自己乃至所有反抗非人性待遇的黑人保有了生的尊严。
2.贝比·萨格丝的含恨而终
贝比·萨格丝一共有八个儿子,虽然其他的孩子不是死了就是下落不明,但她还有最小的儿子黑尔陪伴在身边。相比其他女奴,贝比·萨格丝无疑是幸运的。加纳统治时代的奴隶们拥有相对稍宽裕的生活,甚至令黑尔可以出卖劳动力为贝比赎回自由身。
长期被奴役后突然获得自由,贝比被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震撼了。获得自由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掉自己的名字。对于她来说,这是自由意识的实际象征。不仅自己拥有自由的意识,她还想要将这种意识传递给社区的其他人。她成为一个不入教的传道师。她在“林间空地”布道文学艺术论文,号召黑人热爱自己,热爱自己的身体。
然而,亲眼目睹社区人的背叛与嫉妒,看着赛丝被迫杀死自己的女儿被警察带走而她却束手无策,贝比心中刚建立起的信念彻底崩溃。最终她选择封闭自己,玩味无法对她造成任何伤害的色彩打发时间。终其死去,贝比也没能摆脱心中的恨意,找回迷失的自我。
西克索从未笑过,唯一一次大笑,却是在死亡之时;贝比·萨格丝拥有自由与自我信念的权利,却被推进虚幻的色彩世界,含恨而终。对西克索和贝比而言,死亡不是结束而是解脱,是新的开始,但就是这样不正常的死亡,现实而悲哀,传承了布鲁斯哀伤的风格。
三 爵士乐的开放
1.开放的结局
小说最后一字虽已完结,但情节却似乎没有完结。作者留给读者一个全然开放的结局, 一个想象的空间:宠儿是否真的是塞丝的女儿;黑尔是否真的死去;塞丝最后是生是死,与保罗的发展又是如何。
宠儿的到来和离去都充满神秘感,她没有交代她从何而来,只说她从水里来,她的脖子“周长不足一个茶碟”,她的名字和塞丝为死去女儿墓碑上刻的名字一模一样。种种迹象显示她就是塞丝的女儿。推断是如此,但小说却又暗示她好像只是一个逃跑的女奴。关于黑尔,我们只知道他疯了,失踪了,脸上涂满牛油和酸酪,自己在嘴上勒着铁嚼子。我们甚至难以确定他是怎么疯的,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妻子被,还是因为意识到自己作为奴隶的悲哀。他是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是已孤独的死去。
对塞丝和保罗·D,小说的最后一幕定格在贝比萨格斯的病床上,塞丝在等死,保罗·D努力劝说,希望她回到过去。保罗走出自己迷失的内心,编织着未来属于他们的美梦。但最终塞丝是否从宠儿离开的痛苦和杀死女儿的悔恨中走出来,并与保罗幸福的生活,都仍是未知数。
小说虽已完结,故事仍可持续,读者可以在反复阅读中寻找想要的答案。开放的结局,不同的读者心中自有不同的诠释。这就是爵士乐开放自由的体现。
2.最后的解放
贝比·萨格斯,塞丝,丹芙是美国黑人女性在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塑造自我旅程上的三代标志性形象。贝比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并期望通过传教的形式向其他黑人传递这一想法,但最终却在深受打击后崩溃文学艺术论文,预示了第一代黑人女性寻求自我意识的失败。
塞丝是个极富自尊的黑人女性。这或许可成为推动她寻求自我意识的内在特质。杀死宠儿后,她一直活在悔恨痛苦中,当宠儿到来之后,塞丝将已蠢蠢欲动的自我意识建立在宠儿身上。这是种危险的行为--自我意识怎能建立在她人身上。因此,当宠儿消失后,她好不容易才刚建立起的自我意识消失殆尽,第二代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寻求也以失败告终。
丹芙从未受过奴隶制的摧残,虽然孤独的环境造压抑了她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但长期的寂寞锻造了这个孤独小姑娘勇敢坚强的内在。因此,为了保护母亲,她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她的自我意识逐步累积。成功赶走宠儿,保护了母亲,她甚至还将去念大学,这昭示着第三代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追求之路终于成功。
这种思想解放与开放的结局,体现了爵士乐自由开放的音乐特性。在成功地寻求自我意识变为可能之时,就是黑人女性甚至是整个黑人种族的民族意识得到解放之时。
爵士乐在非裔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崇高无可替代的。在深受爵士音乐特性的影响下,莫里森小说贯彻爵士乐发展三部曲的步调,从拉格泰姆挣扎矛盾性,到布鲁斯的悲伤基调,直至爵士乐的自由曲风,在《宠儿》小说中处处有所体现。《宠儿》的思想内容与黑人爵士乐发展历史的契合这一音乐特性,体现了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热爱,对黑人历史的缅怀,也让读者体会黑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莫里森正是通过爵士乐的特点,向族人呼吁热爱自己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历史文化的。
参考文献:
[1]MUSIC - Mendi + Keith Obadike[DB/OL]./blacknetart.com/Morrison.html,
[2]吕西安·马尔松.严璐,冯寿农译.《爵士乐简明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4:33.
[3]艾琳·索森.袁华清译.《美国黑人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3.3:420.
[4]腾金秋.《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宠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5]许晓萍.《论<宠儿>中色彩的象征意义》[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32(1)
论文关键词:先锋小说,形式主义,马原,格非
先锋小说亦称“新小说派”,指的是1985年前后崛起的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形式。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格非、苏童、余华等,他们深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认为形式即是内容,强调形式对内容的决定作用。他们迈着形式主义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作品中的语言肆意嬉戏,结构如同迷宫,叙述随意而不连贯,认为文学本体的意义只在于文本的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并不在于所谓的认识意义。最早的时候人们对先锋小说的关注是因为它注重叙事,先锋小说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并非故事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具体作品对马原的叙事圈套和格非的叙事迷宫的分析,粗略的探讨先锋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形式即内容的。
一、马原的叙事圈套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他把“怎么写”推向了极端。他认为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叙述故事的方式。他创作的《拉萨河的女神》中,把几个没有什么因果联系的故事拼凑到一起,并不在意故事的内容,关注的是如何去叙述这一故事。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小说中,曾经写过,“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文学艺术论文,我写小说”,通过元叙事打破了小说所表现出的假定真实性之后,又进一步把现实和虚幻混为一体,让读者茫然失措、云里雾里。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就是打碎以后进行的重新组合,即是打碎以后造成时空交错的效果让读者落入他的叙事圈套。他开篇就直白的写到“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就不能强要人相信的。”说明了他丝毫不在意文本的真实性,这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跟现实主义文学要求艺术的真实性截然相反。自此,马原为他的叙述拉开了序幕,并在这一过程不断的瓦解作品的真实性和意义。《冈底斯的诱惑》给人的感觉的“看不懂”,因为它没有故事情节上一点都不连贯,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它的随意性特别强,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随意颠倒、把没有因果联系的几个故事拼在一起。其中叙述了作家自己的故事、猎人穷布捕猎野熊的故事、姚亮和陆高去看天葬的故事、藏民顿珠、顿月这两兄弟的故事,它把一个个不相干的故事拼凑在一个结构框架中,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了很强的距离感,造成了陌生化的阅读效果。可以说,马原并不注重在故事情节上的叙述,他说追求的是怎样去叙述故事情节,注重的是在形式上的超越。
《虚构》是马原的又一部代表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到西藏去,误入了一个村子,而这个村子竟然是麻风病村子,在他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人与事后,又出了村子。但是在小说的结尾讲到,“我”是五月三号进村的,明明已经在村子里过了好几天,可是外面却还是五月四号,这一结局说明了整个小说都是虚构的,一切都是马原的想象,不存在任何的真实性。而在小说的一开头,就写到“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他用叙述故事的人的身份直接进入了小说,让读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统的小说中作者一般都是特别注意隐藏自己,马原却不然,他的小说非常注重引入自我、强调自我。在《虚构》中,他有着两种身份,一是被故事中被叙述的人物,一是正在叙述故事的作者。明明是自己在写一部虚构的作品,但他又极想让作者相信他进入了作品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文学艺术论文,使得读者在云里雾里中掉进了他的叙事圈套。他讲究的是如何去叙事,如何让读者落入他的叙事圈套杂志网。在《虚构》中,马原说过,“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可见他并不注重小说的内容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怎样去叙述小说的内容。
二、格非的迷宫叙事
格非是先锋小说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作家,他的小说深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形式主义”的特色。迷宫是博尔赫斯对世界存在的一种认识,是他的小说的母题之一,也是他作品中的独特想象。格非同博尔赫斯一样,他的小说中有一个个的迷宫,从而使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扑朔迷离。他的小说经过形式主义的改装,凸显了语言技巧和叙事智慧。格非的小说就是以故事体出现的“反故事”,他通过讲故事实行“反故事”的技术操作,来解构小说的“在场”,从而体现了他的故事迷宫里的神秘主义倾向。
在他的《褐色鸟群》中,采用的是两个故事的嵌套,一个故事是“我”认识多年的女人棋来“水边”看“我”,第二个故事是“我”跟棋讲述了自己和另外一个女人的故事。但第二个故事说得扑朔迷离,“我”对那个女人的雪夜追踪开始的时候挺真实的,但在若干年以后,“我”再次与那个女人相逢,但她说“我从十岁起就没有去过城里”,说明整个叙述都是虚构的。而在小说的最后,棋又一次来到“水边”的时候,却又显示出与“我”并不曾认识。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整个小说的真实性,说明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都不是真实的。像迷宫一样嵌套的结构,这其实是一个本源性缺失的故事,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证实“在场”,但它最后什么都没有证实,所谓的“在场”者根本就“不在”。格非从文学的虚构性出发,不断的用一个被语言所描述的事实去否定另一个同样是语言所描述出来的事实,让作品中的事实相互否定,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努力去突破叙述在文中的支配地位,忽略内容的作用,使得一切都成为一种虚构、一种叙述,成为永远处于在场和不在场之间的滑动。内容并不重要,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虚构,那么如何去叙述自然是高于一切的,
《青黄》也是这样的一部小说,让读者在叙述的迷宫中穿梭。整个小说讲的是探访“青黄”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了“我”对九姓渔户历史的调查,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名词“青黄”的确切含义的寻找。在调查之前文学艺术论文,“青黄”便有三种解释,一是漂亮的名字;二是春夏之交季节的代称;三是一部记载九姓渔户生活的编年史。然而,通过“我”的调查,非但没有澄清“青黄”的歧义,而且让“青黄”的意义更加迷离了。作者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设置疑点,特别是在情节的交汇处留下空白。小说中留下了太多的悬念,比如收留张姓父女的那个老艄公端午节为什么会翻船?张姓男子到底有没有死,是不是还活着?李贵在麦村留宿的那个雨夜到底有没有出去?如果不是“梦游”,那他到底想遮掩什么?而李贵又是谁?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让读者在作者的语言迷宫中茫然失措。格非的《青黄》是关于追踪“不在”的故事,而“我”在寻找“青黄”确切含义的过程中,却渐渐背离了主题,离“青黄”越走越远,叙事陷入了悖论,成为了一个永远不能进入、无法到达的彼岸。其实,小说《青黄》的意义已然超越了故事的本身,淡化小说的内容,在叙述的过程中把“形式即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让小说几乎成了纯形式技巧的把玩,使得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从而走向了没落。的确,文学需要有新的突破,但这并不是只在形式上去进行研究,去走形式的极端,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昌谷.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原.马原中篇小说选[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格非.格非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6]曾文蕊.限制视角下的先锋——从格非的《青黄》说起[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7(04)
[7]张文.20世纪80年代探索小说产生的西方文学背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李春锋,1976年出生于辽宁绥中。200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0-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教授工作室国内访问学者。现为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李春锋是一位艺术探索者,他以纯正的心性感悟艺术真谛。他以生活为源头,以笔墨来觉悟生命境界。追求艺术是李春锋的一种生活方式。毕业创作中国画《灰色的天空》被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并获“美苑杯”学术奖。中国画《墨韵1》《墨韵2》参加美国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学术交流展并被收藏。
李春锋毕业后,应聘来到渤海大学,来到第二故乡——锦州。面对着辽阔的渤海湾,面对着苍茫的辽西大地,面对着博大精深的锦州文化和历史。李春锋的创造灵感在涌动,创造力在勃发。在繁忙的教学之暇,李春锋辛勤创作,他画渤海捕鱼船,他画辽西的山山水水,他画锦州市的历史人物,一幅幅艺术精品在他笔下陆续诞生。上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中国人民纷纷起来抗击日寇。诞生于辽西的东北义勇军,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历史史诗,使李春锋深受启发,他的艺术心灵在颤抖,他的情感时时都深受感染。李春锋在研究锦州市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观看了多部国内历史纪录片与图片资料,心中油然升起了崇敬。他酝酿创作讴歌抗日英雄的画卷。经过数月的艰苦创作,中国画《高高的山岗》以独特的造型语言,以深沉的艺术形式,以咏史的方式,再现了当年中国的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中国画《高高的山岗》参加庆祝中国人民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渔者归来之一》参加首届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学术提名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08年《祥云》人选“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静静的港湾》参加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并获二等奖;《陕北夏日之一》参加首届山水画双年展并获优秀奖;2008年《中国工笔》杂志专题采访李春锋,并发表文章与作品。对中国画创作的深厚心灵体验,成为李春锋的艺术创作动力,他籍以抗日英雄事迹的心灵感应,绵延并书写着中国文化的气象和精髓。将生活之中的素材逐渐向艺术中的真我完善,从而获得了华滋浓郁的笔墨意像,意蕴生动妙味无穷。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 古绢纸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化宇(1974- ),男,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中国画。(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51-02
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是高校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画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改革,国画教学中的古绢纸应用和实践逐渐受到重视,运用古绢纸的教学课程应运而生,成为一门新的中国画教学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古娟纸课程,能提高和促进中国画专业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国画教学改革。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运用是国画专业提高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还有古绢纸制作和修复理论等课程要求,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不能达到良好的国画教学效果,所以,研究及探讨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的作用。
一、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运用学习,能提高师生掌握古绢纸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来体会中国画古绢纸的意蕴和应用,摆脱固定的传统概念及书本的理论思维,让师生对中国画教学课程有重新理解和认识。
第二,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运用,对高校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掌握国画专业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绘画的主要内涵和学习方法。
第三,通过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运用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国画材料以外的绘画材料,增强了国画的题材表现性,扩展了表现物象的领域及范围,对中国画教学的进一步延伸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中国画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
第四,在学习中国画古绢纸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师生掌握简单的古绢本和古纸本运用方法,提高中国画教学课程水平和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国画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绘画精髓,保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二、在中国画课程中运用古绢纸的教学特点
1.运用传统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作品形式。在表现中国画作品时,通过运用传统古绢纸材料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的绘画感和材质感,得到客观的视觉感受,完善画面的浑厚和空间深度,推高国画的作品质量,更好地表现出中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
2.运用传统国画材料来复制、修复和临摹古代的绘画作品。师生共同学习如何利用古绢纸制作方法完成修复古人绘画作品,还原古画旧貌,保留和修缮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书籍和古画重要资料方法。通过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研究和实践,传承中国文化,培养相关的复制、修复和临摹古画作品人才,有效提高高校国画教学质量。
3.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画基础和美术理论水平,才能掌握理解,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并逐步掌握;学生也应以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学的主动性应对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学习。
4.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比较突出,操控性比较灵活。首先,学生必须要客观地、综合地、辩证地、严谨地理解和分析国画作品,通过一般原则方法及方式来大胆试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总结。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灵活把握。因操控具有一定的难度,有失败的可能性,且材料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复杂多样,当某些材料不容易获得的时候,就需要用别的材料代替,这就更增加了操作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枯燥无味,从而对课程失去信心。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好每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变化,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来做不同的讲解,这也就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师生共同研究、实验的互动特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亲自做示范,学生积极响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形成新的互动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从而共同完成好中国画课程教学实验。
三、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
1.课堂示范。教师要在课堂上示范古绢纸的制作过程,讲解与示范同时进行,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来表现主题,丰富画面的中心内容。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主观体会,牢牢掌握实践过程,更好地把握难懂的步骤和原理。教师应反复进行示范,直接的面对面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教师在示范讲解作品的同时,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并容易进入角色。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以后独立完成作品时,能够很好地掌握其示范要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课堂示范是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重要教学方法。
2.启发引导。在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向,引领学生体会中国画古绢纸的制作技巧,利用古绢纸的特性来表现画面。学生在制作绘画作品前,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制作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仔细查验绘画作品的绢纸程度,对作品画面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启发学生大胆运用旧色还原,做到画在心中,通过实验实现制作纸绢与国画作品保持一致的绢纸色。启发学生在掌握古绢纸还原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绘画技巧的融会贯通,不要完全依靠绢纸还原方法来单纯去实验,要学会自然为上的法则综合协调整个画面,达到绢纸和绘画技法完整和谐统一。总之,引导、启发学生实践、运用绘画绢纸技巧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材料分析。中国画古绢纸的制作教学环节离不开材料分析。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绢纸的构造。古绢纸是指纸本和绢本,它们是制作绘画作品的重要载体,利用纸本和绢本来营造绘画作品意境。学生在掌握制作古绢纸时,要学会制作古纸和古绢。古纸和古绢的制作过程实际就是材料分析过程,分析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依次是:古绢纸的旧色还原分析、古绢纸的旧色渲染分析、古绢纸的污旧处理分析、古绢纸的残旧还原分析。要实现对绢纸的掌握,还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材料的运用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矿物性颜料和植物性颜料。矿物性颜料可以根据制作纸绢的特点,采用细粉状和块状材料,充分掌控赭石、朱砂、石绿、土黄、石青等矿物材料。同时学生也要学会掌握植物性颜料,以水状细颗粒的透明色运用为主,采用花青、藤黄、槐黄、胭脂、栀子黄、红茶、徽墨等植物性颜料。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容易混淆概念,知识难点掌握不好,理论内容难以消化,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实践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失误预知感,强化课前和课后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创新实践教学,师生通力协作,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教学实验室。学校在条件许可下应配备一间教学实验室,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验室里制作作品时,要有材料架、操作台和多媒体网络设备,同时还应具备切割机器和研磨工具,对大幅作品,还要有升降机等设备,每位学生要有独立的空间和公共的实验空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应该配备以自然光为主的光源天光窗等。另外,教师和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实验室设施设备,实验室只是实践辅助工具,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素质。完善教学实验室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师生的整体学术质量和水平,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教学实践实验体系。
5.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把图片、资料、视频、动画和音频等相关信息资料整合到一起,利用其多媒体的特点来进行师生学术互动交流,并将有效的网络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并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网络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易懂,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传输到每位学生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和理性地分析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网络交流。多媒体教学资源公开化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教师的课程教案、教学日志、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及时上传到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整体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增加了师生的沟通渠道,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有关教学课程要求和内容。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丰富完善了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
6.强化理论和知识的积累。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的重要性,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注重自身思维认识水平的提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也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理论区别,加大力量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的支撑和知识的再认识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仅依靠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勤奋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教育辅导,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怎样把知识贯穿到理论中来,理论的强化最终是为了知识的再积累,知识的积累也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认真体会理论教学,用新颖的理论教学方法展示出最新的教学成果,向学生不断传授知识财富。
注重实践运用及操作能力。中国画古绢纸课程教学离不开对作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实践,耐心地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会对中国画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意义。在中国画古绢纸教学课程中,制作作品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学习、了解以及实践运用古绢纸制作材料技巧的最佳途径。另外,在运用古绢纸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古绢纸材料作品的表面含义,而应该让学生亲身实践绘制作品的操作技巧。学生在深入实践和制作作品的同时,加深和拓展对古娟纸知识相关领域的认识和探索,丰富想象力,完善中国画绘画、制作技巧,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绘画能力和制作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促使教师不断改进中国画古绢纸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葛路.美术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2]潘运告.中国书画论丛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伍蠡甫.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66.
[5]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