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1篇

一、2020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依法科学精准防控疫情。疫情发生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取得了零病例的阶段性重大成果。一是全面落实联防联控要求,及时启动响应机制,加强陆路循环圈交通管控和社区(村)防控,全面排查涉武涉鄂人员和境外返回人员。织密织牢防护网,制定各项工作预案,组建流调、采样、综合协调队伍,做好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员转运、定点隔离、核酸检测工作。二是指导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选派精干力量,指导企业、学校、公共场所落实防疫措施,有序复工、复学、复产。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预警,6月底前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10月底前区人民医院标准化发热门诊和核酸实验室正式启用,截止2020年12月6日,全区累计开展核酸检测3275份,结果均为阴性。四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全国卫生城市创建,认真开展控烟、全民健身、疾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创新爱国卫生运动形式,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创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扎实有序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今年6月28日,由区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正式成立,经过几个月的运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分级诊疗运转有序推进,通过加强区级医院管理,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区、乡、村三级网络建设,正确引导患者在医共体内、外双向有序转诊。今年1-10月份,区域内住院14113人次,区级医院下转住院患者28例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患者92例次。二是区域内就诊率有所提升,通过加强区级医院管理,正确引导患者在医共体内、外双向有序转诊,1-10月份区内就诊率为80.37%,较2019年度同比上升24.09%。三是实现医保基金结余。2019年度区城乡居民医保统筹资金结余370余万元。截止10月底,区城乡居民实际产生医保统筹费用1.15亿元,占全年包干预算总额的76%。

3.全力推进健康脱贫工作。全区6221户15449人享受健康脱贫政策,通过近5年的努力,同比2016年未脱贫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减少1806户4992人。一是提升救治水平,规范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15019人,累计开展大病专项救治1629人,贫困人口区内就诊率从2016年的68.6%提高至目前的72.14%,市内就诊率达91.5%。二是加强疾病防控,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23837份,高血压患者档案29496人份,糖尿病患者档案8177人份。累计完成贫困人口新生儿疾病筛查47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两癌”筛查2194人,发放儿童营养包265人。累计开展45-64岁城乡居民免费健康普查33284人。三是提升服务能力,2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评审验收,并成功创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新聘、续聘村医209名,实现所有村卫生室都至少有2名以上合格乡村医生。

4.全面提升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招聘24人,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招聘20人,进一步缓解区、乡两级医务人员不足问题。二是加大基建投入,利用抗疫特别资金1100余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购置彩超6台、DR4台、心电监护仪17台,动工开建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项目。三是提升患者就医感受,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简化群众就医办事流程。开展医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依法取缔非法行医个体诊所10余家,处罚没款11.5万元,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工作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健康服务的向往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凸显,医疗服务机构须从过去单一满足群众的诊疗需求,逐渐转向提供预防、指导等多种健康服务。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十三五”期间,我区在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巨大,一大批基础性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服务短板。三是人才卫生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流速加快,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补充新鲜血液。

三、2021年工作安排

1.持续加强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全面总结分析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增加疾控人员编制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强化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2021年底前完成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疾控中心迁址新建项目建设任务,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县级医院建设方面,2021年上半年适时启动区人民医院二期、区第二人民医院项目建设。在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方面,根据专项债发行情况,新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所,改扩建2所。在社会办医方面,大力支持四方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增强区域医疗健康综合服务能力。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2篇

1临床医生合理申请

医生的合理申请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由于各种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生必须对实验方法学原理、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验室应给临床提供每个实验的参考值、临界值、危急生命值及如何准确判断分析。因此,要求医生须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清楚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有无可能干扰检测或检验结果的病理变化以及与检验有关的现病史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

2患者准备

检验标本来自患者,患者的准备至关重要,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临床用药都可影响检验结果,这是实验室难以控制的,它需要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和实验人员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2.1 患者状态: 原则上患者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剧烈呼吸,可造成许多生化检验结果的变化,如肿、AST、LDH、CK 等可一过性升高,还可引起K、Na、Ca、GLU 等成分的变化。

2.2影响: 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不同而平衡改变,使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ALB、TP、酶、胆红素、Tch 及TG 等浓度增高,Hb、HCT、RBC 等亦可增加,某些激素变化更明显,所以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

2.3患者的饮食: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引起GLU 增高,血糖需在晨起空腹采血;高脂肪食物可引起甘油三酯的大幅度增高,血脂化验采血前24 小时需禁高脂肪饮食, 12 小时禁食, 空腹采血,而且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 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BUN 等的增高,测内生肌酐清除率采血前需病人连续2 天无肌酐饮食, 蛋白质每天少于40 克, 禁食肉类;对于急危重病人根据需要随时采血, 但分析检验结果时, 要考虑饮食影响因素。如一次标准餐后, 甘油三酯增加50%, GOT 增加20%, 胆红素无机磷和糖增加15% , GPT 和钾增如10%, 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对结果影响更大。餐后标本其血清常呈乳糜样,进而影响许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因此,酯类、蛋白及代谢产物等生化检验,应素食3 d 后采血方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

2.4药物的影响: 所有药物都会对患者的某些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药物的影响的原因可能是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作用, 引起机体的生理、生化等复杂变化; 也可是药物与标本中的某些物质, 或与检验试剂发生反应( 如维生素C 干扰氧化还原反应) ; 或者药物本身带的颜色, 或呈乳糜状( 如脂肪乳治疗), 影响比色[2] 。临床医师向患者说明除某些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外,尽量将其他药物移到采血后再服,以保证化验结果的稳定和准确。测定性激素、皮质醇应选择合适时间,要遵医嘱,测定糖耐量试验前需做特殊准备等。

3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3.1止血带和抗凝剂的使用: 血管暴露明显者不宜使用止血带,如果使用,一般不应超过1min,当穿刺成功应立刻松开止血带,否则可使血氧含量pH值下降,乳酸、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升高。当需要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选用另侧,止血带压力过大或止血时间过长均能影响检验结果。许多检验项目需要使用抗凝血,不同的检验项目使用的抗凝剂不同,每种抗凝剂与血液的抗凝比例又有不同[3]。抗凝剂使用错误及比例不当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正确的使用抗凝剂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当血液量较多而抗凝剂相对不足时易造成血液凝固,影响检验结果甚至造成仪器堵塞。

3.2 溶血的影响: 溶血是检验工作中最常见的干扰因素,许多物质如K+、ALT、AST、LDH 等在红细胞内的含量比血浆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标本一旦溶血,就会造成血液中这些物质测定的假性增加[4]。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有很多,如抽血时止血带的压迫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手臂、注入血液时用力过猛导致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第一次抽血量不足第二次抽出后又注入同一根试管、注入血液时未拔掉针头、盛放的试管不清洁或不干燥等情况均可引起溶血。溶血除了对常见的生化检测造成影响外,对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免疫检测等也有影响。防止溶血产生主要还是要求护士及检验人员有过硬的抽血技术。

4 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标本采集或收集后,原则上应立即处理及检测, 不能立即送检时,可暂放4℃冰箱。标本室温下放置过久会造成血液成分的变化,还可造成溶血现象增多,水分蒸发又可造成血液浓缩,可使二氧化碳结合力、GPT、酸性磷酸酶结果降低, 氨增高, 因红细胞内含氨量增高, 标本较不稳定, 又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氧化每小时降低7%, 故取血后需在30 分钟内测定。放置时间长, 红细胞内磷酸酯释出, 被血清中磷酸酶水解而使血磷升高。久置标本血氯, 血浆中二氧化碳与红细胞内氯发生转移而使结果偏高。碱性磷酸酶, 血清置室温, 活性显示轻度升高。丙酮酸在血中极不稳定, 血液抽出后, 1 分钟就见减低。血沉应于2 小时内测定完毕, 否则血沉减慢。尿液检验以新鲜尿为好, 应在30 分钟内检验, 最多不超过2 小时。标本放置时间越长, 有机成分分解破坏越多、其他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振荡、污染、混浊。因此,实验室应设专人负责标本的采集与收集,严格执行标本验收制度和查对制度,检查标本数量和有无溶血、脂血、污染等,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采集。

综上所述,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切实提高检验质量, 我们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健全分析前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与临床的交流, 让医、护、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更好。参考文献

[1]郭健. 全自动样本前处理系统与临床实验室自动化[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10): 981-983.

[2]王清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及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 2) : 238-240.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肌酶;原发性甲减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导致全身新陈代谢率降低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原发甲减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本院2004~2008年共收治原发性甲减34例,均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现将治疗疗效及心肌酶变化的关系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患者,男10例,女24例,年龄22~58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4.6年)。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怕冷、浮肿、唇厚舌大、声音鼾哑、皮肤干燥、食欲减退及便秘等。胸闷、心悸、气短28例,心脏浊音界扩大18例,心音低弱29例。心电图异常32例,心脏超声示心包积液18例。

1.3 实验室检查 34例FT3 19.3 μU/ml(正常值0.2~7 μU/ml),CK>212.0 U/L(正常值24~190 U/L),LDH>262.1 U/L(正常值20~240 U/L),HBDH>243 U/L(正常值70~182 U/L),AST>57 U/L(正常值0~40 U/L)。

1.4 方法 全部予以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起始剂量25~50 μg/d,每周测1次FT3、FT4、TSH及心肌酶,据患者有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演变、FT3、FT4、TSH及心肌酶变化为限制药量指标,每7~10 d增加剂量,至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维持当时剂量为治疗量。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学变化;CK升高占30/34例(88.2%),AST升高占18/34例(52.9%),LDH升高占21/34例(61.7%),HBDH升高占24/34例(75.6%)。经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TSH、CK、LDH、AST及HBDH均有下降,3~4周基本恢复正常。CK、LDH、AST及HBDH与TSH之间呈正相关,与FT3、FT4呈负相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减是内分泌系统较常见的疾病。甲减可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心搏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改变和心肌酶增高,称为黏液水肿性心脏,甲状腺激素替代可以纠正上述改变[1]。本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谱(AST、CK、CK-MB、LDH、α-HBDH)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CK、LDH升高的幅度更明显,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相符。经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FT3、FT4、TSH逐渐恢复,心肌酶谱亦逐渐下降,提示甲减可引起心肌酶增高。其原因可能为甲减时,全身的组织细胞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及酶系统的活性均减弱,心肌细胞间有黏蛋白及酸性黏多糖沉积,心肌张力减退,心脏松弛,心肌假性肥大,心肌纤维间质黏液性肿胀,致变性坏死[2,3]。心肌细胞含有较丰富的CK、CK-MB、LDH,与甲减患者心肌酶增高有关。有研究指出,T3可通过心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继之进入细胞核与核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再结合到靶基因的激素反应元件上,调控心脏结构蛋白、调节蛋白(肌浆网Ca2+ -ATP酶、肌球蛋白、Na+-K +-ATP酶等)的转录、合成,心肌细胞的凋亡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本组患者心肌酶谱(AST、CK、CK-MB、LDH、α-HBDH)各酶与FT3、FT4呈负相关,与TSH呈正相关[4,5]。与周泉等[6]对甲减大鼠模型研究显示心肌细胞的凋亡程度与血清T3、T4呈负相关,与TSH呈正相关是一致的。随着病情的好转心肌酶逐渐恢复。故甲减患者检测心肌酶谱,对病情轻重的判断、疗效观察、预后有临床意义。许多原因可引起心肌酶的增高及心电图的改变,对原发性甲减合并心肌酶增高者应充分认识,原发性甲减患者的心肌酶升高以CK为主,CK-MB升高多数达不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且无明显胸痛、胸闷症状,因此对于临床表现及心肌酶不典型患者应注意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对于非典型心脏病患者,临床医生应注意拓宽思路,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面查体和分析,有利于明确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Jean D Wilson,Danie W Foster.Thyroid Hormone Deficiency.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2001:461-462.

[2] 赵长华,姜秀云,王桂荣.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心肌酶谱显著增高12例治疗转归.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9,15(5):320.

[3] 白耀.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史轶繁.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科学出版社,1999:1043-1051.

[4] 邹伯初,林淑英,罗邦尧,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66例临床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5,11(3):182.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抗核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 慢性乙型肝炎; 关系; 护理对策

Relationship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Liver Specific Autoantibodie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LIU Yu-qiong,WEI Gui-ju,HE Qiu-xi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2):09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relationship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liver specific autoantibodie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Method: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as the research object.Chose 92 cases in our hospital received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normal persons as control group, the related antibodies, CHB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 of related indicators,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dhe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Chronic hepatitis B group’s ANA positive rate was 24.00% (24/1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4.35% (4/9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Antinuclear antibodies;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ntibody; Chronic hepatitis B; Relationship;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Hospital of Longhua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1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2.031

据统计,我国已是乙肝的高发国家,尽管乙肝患者只有少数可能转为肝硬化或者肝癌,且机制仍不明确,但是研究并分析此类患者预后和转归十分必要[1]。国外有报道称,病毒原因以及宿主自身因素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且有较多报道对其进行了证实[2]。所以可推测慢性乙肝患者(CHB)机体自身抗体亦可能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的一种原因。鉴于此,本文展开分析,探讨ANA和LSA与慢性乙肝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护理对策的效果,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慢性乙肝组),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2~73岁,平均(45.5±8.3)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通过HBV抗原和抗体,以及肝功能检查而确诊;(2)满足WHO关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3)年龄>20岁;(4)经过B超与CT等影像学诊断证实[3]。排除标准:(1)已患有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2)年龄≤20岁;(3)拒绝配合本次研究者[4]。另选92例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男60例,女32例,年龄30~71岁,平均(46.2±7.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患者同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允许实施。

1.2 检测方法 采集各组患者晨间静脉血约3 mL,经离心后分离出血清,置于-20 ℃冰箱内保存待测。

(1)ANA及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ule antibody,ASMA)测定,选择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使用PBS缓冲液对血清按1:100稀释,点样25 μL。Hep-2细胞/猴肝基质玻片置于加样板,其中ASMA测定使用大鼠的胃基质。放于24~30℃下温育约30 min,冲洗玻片后置于PBS液浸10 min。添加FITC荧光标记二抗约25 μL,置于24~30 ℃下温育约30 min,冲洗并加盖玻片于BX-51下仔细观察绿色的荧光,给予摄像。实施定性和核型分析。(2)肝病相关性抗体(如LKM、M2及ANA确认抗体)测定选择免疫印迹法。相关试剂购于德国的欧蒙公司。待测血清经样本缓冲液以1:100比例稀释,为其加入包被相应抗原印迹膜条,在室温下摇床震动约30 min。在洗膜之后加酶标记二抗,震动30 min,添加显色剂使之显色10 min,再用蒸馏水使其终止反应,通过扫描仪为其扫描并记录吸光度A值。(3)ALT和AST等指标测定。其中ALT和AST选择760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其他肝纤维化的指标通过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严格遵照仪器和说明书进行测定。(4)HBV病毒的定量和分型。从血清中吸取

100 μL,为其加入核酸提取液的A液约100 μL,在离心10 min之后去上清液,在沉淀后添加B液。于100 ℃下干浴约10 min,待离心之后将上清液用于制作核酸扩增模板。其中HBV病毒的定量PCR有关反应液体系当中,PCR反应液为30 μL;氯化镁为5 μL;探针为5 μL;Tag酶为3 μL;模板为7 μL;总体积为50 μL。HBV分型体系中,PCR反应液为22 μL;B/C型探针为3 μL;Tag酶为2 μL;模板为7 μL;总体积为30 μL。使用ABI7500型荧光定量行PCR扩增。

1.3 护理对策 给予慢性乙肝组患者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加强护患关系 患者来院治疗初期阶段,热情接待患者,并积极与其进行沟通。认真阅读患者病历资料,了解其疾病进展,并对其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等进行掌握,方便为其制定合理有效护理方案。

1.3.2 心理护理 慢性乙肝患者因所患疾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多承受较重心理负担,进而产生例如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治疗。同时患者长期遭受疾病折磨,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需不断对其进行安慰、开解,鼓励其提起勇气战胜疾病,并指导其学会自我释放不良情绪,正视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3.3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实际文化水平,采用其能理解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详细讲解有关疾病和治疗的常识,并帮助患者了解所用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对于疾病相关医疗动态,可及时向患者传达,以帮助其坚定治疗决心,并告知其乱投医的危害。

1.3.4 睡前指导 慢性乙肝患者多伴有失眠症状,可通过睡前喝热牛奶、热水泡脚或者倾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进行身心放松,舒缓紧张情绪,进而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

1.3.5 饮食护理 为患者设计个性化食谱,饮食为低脂肪、高纤维以及蛋白质含量适中为原则,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均衡。并纠正其日常饮食习惯中不良之处,尽量做到不挑食、忌辛辣以及避免摄入防腐剂等。乙醇会对人体肝脏造成直接性损伤,主要原因是乙醇会经肝脏氧化作用转化为乙醛,而乙醛毒性作用会损害肝细胞,使肝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因此,患者须禁酒。

1.3.6 用药指导 目前慢性乙肝治疗多采用系统性抗病毒方式,其用药时间通常较长,患者对该治疗方案认知较浅,易出现擅自停药不良现象。因此,需严格规范患者用药习惯,明确告知其各药物使用方法及用药剂量,并采取随访用药监督的方式,帮助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同时,严禁其私自滥用补药等,并告知其乱用药物对自身危害,尽量避免患者因药物毒性造成肝脏细胞损伤。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相关抗体情况,CHB自抗阳性、阴性组相关指标情况,护理前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抗体情况的比较 慢性乙肝组的ANA阳性率为24.00%(24/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9例(9.00%)、LKM阳性15例(15.00%)、M2阳

15例(15.00%)、LC阳性2例(2.00%)、SLA阳性

2例(2.00%)、总阳性19例(19.00%)。

2.2 CHB自抗阳性、阴性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CHB自抗阳性组的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以及Ⅳ型胶原水平均显著高于自抗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护理前后慢性乙肝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乙型肝炎已成为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相关报道已证实[5],HBV病毒感染可能会引发慢性乙肝或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十分严重的威胁。随着人们对乙肝的进一步认识,目前已有学者发现[6-8],乙肝形成及病情的进展均可能和自身性免疫应答和肝细胞损伤,以及免疫炎症相关。而对于HBV自身抗体和乙肝进展之间的联系则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自身抗体及HBV分型等情况与慢性乙肝疾病之间的联系,同时分析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本文研究发现,慢性乙肝组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ANA抗体对于乙肝的致病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符合汪永强等[9-10]的报道结果,原因可能在于ANA抗体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的抗体,其作为一种免疫球蛋白,可和机体正常细胞产生反应,进而经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影响乙肝病情转归[11-12]。本文研究还发现,CHB自抗阳性组的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以及Ⅳ型胶原水平均显著高于自抗阴性组,表明乙肝患者的自身抗体和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且可能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自身抗体主要是针对机体正常细胞和组织亦或是器官而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其是自身免疫型病症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关机制是病理性免疫应答对靶细胞或者靶器官产生损伤,进而对乙肝转归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两组在ALT、AST、HBV定量以及HBV分型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满足Campanilho-Marques等[13]的报道结果,这亦提示ALT等因素和自身抗体形成无明显关联,而仅仅可能和是否已感染到HBV病毒具有一定的联系。

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护理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护理前,表明对患者给予护理对策,能够促使其更加积极地接受治疗,从而对病情的控制有利好作用。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体会到护理过程将其置于中心位置,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睡前指导、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内容,极具针对性地帮助慢性乙肝患者获得最佳照护。有报道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欠佳,本文在前期整理并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部分因子后,总结护理对策并加以实施,获得了较好的结果[14]。国外Marmon等[15]报道亦称,慢性乙肝具有治疗周期长等特点,患者常会存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因此,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可以较好地提升治疗效果。与本文的报道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较多抗体,但ANA及肝病相关抗体测定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和转归具有较大的意义,其可能是导致乙肝后肝硬化的一种病因。同时,为患者制定护理对策并施以护理能增加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周莉,王怡,高敏,等.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慢性肝病患者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7):687-688.

[2] Pop T L,Stef?nescu A,Sama?ca G,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in children[J].Clin Lab, 2014,60(6):931-939.

[3]邹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17-1218.

[4] Hügle B,Hinze C,Lainka E,et al.Development of positive 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d rheumatoid factor in 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points toward an autoimmune phenotype later in the disease course[J].Pediatr Rheumatol Online J,2014,16(12):28-29.

[5]魏方,张鹏,范德胜,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64-366.

[6]钟大妮,李国坚,吴继周,等.广西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表现及机体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3.

[7] Pe?a-Irún A.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simvastatin associated with antinuclear antibodies[J].Med Clin (Barc),2014,19(14):454-455.

[8]杨丽春,李国军,李冬莲.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150-151.

[9]汪永强,周振忠,李婷,等.抗核抗体与免疫性肝病抗体对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与转归的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141-143.

[10] Mahler M,Fritzler M J.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children[J].J Rheumatol,2014, 41(7):1260-1262.

[11]张会荣,闵红霞.甘利欣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141-142.

[12]黄志勇.中医证型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性肝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94-95.

[13] Campanilho-Marques R,Bogas M,Ramos F,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and anterior uveitis.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Acta Reumatol Port,2014,39(2):116-122.

[14]郑红霞,郭飞飞.抗核抗体检测在乙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33(1):46-47.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乙型;预测价值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毒调查表明,1~59岁人群的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估计我国有9300万HBV携带者,其中约2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1965年Blumberg初次找到HBV相关病毒成分[2]“澳大利亚抗原”。因受检验方法的限制,HBsAg长久以来仅用于HBV感染的诊断。随着血清HBsAg定量检测试剂盒的推广,HBsAg在临床运用上也挥发了其更大的用途。

1 HBsAg对于HBV感染的诊断

1.1 HBsAg的检测方法的发展 血清HBsAg是R床常规的检查项目,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和阻断传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1972年第一批HBsAg 检测试剂盒问世至今,HBsAg的实验室检测经历了从定性、半定量到高定量的发展过程。

因受检测方法的限制,2004年以前只能对HBsAg进行定性检测,常用的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等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法检测乙肝五项,因其快速便捷、可单人份检测、便于保存等优点,在一些初级实验室广泛采用,但对一些抗原、抗体滴度不高的标本易造漏检[3]。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然较其更灵敏,但对低水平HBV感染标志物的漏检率仍较高,对高水平的HBsAg可由于发生钩状效应而误读检测结果[4]。因其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无法使HBsAg阴阳性的正确度得到全面的体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前两者,目前较常用于急诊或术前检查[5]。随着新技术被用于检验学科中,国内传统的检验医学也逐渐与国际医学检验技术相接轨。血清HBsAg定量检测试剂盒现已在临床上普及,目前有商品化试剂盒的HBsAg定量检验系统主要包括雅培公司的Architect系统和罗氏公司的Elecsys系统,两者检测范围分别是0~250IU/ml和0.05~52000IU/ml,两者均能较好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1.2 HBsAg阴性的HBV感染 检出HBsAg阳性诊断为HBV感染,然而因窗口期和隐匿性感染的存在,因此HBsAg阴性的肝炎无法排除HBV感染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不可以将HBsAg作为HBV唯一的病原诊断。HBsAg颗粒有高度免疫原性,“a”为共同抗原决定簇,亚型决定簇“d”、“y”,“w”、“r”因互相排斥而组合成不同的亚型[6]。HBV作为一种高变异病毒,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或是抗病毒治疗,都可以影响S蛋白表达水平或抗原性质,尤其是使“a”决定簇的序列发生改变,从而诱发病毒发生变异,出现HBsAg阴性的检测结果。

通过对我国乙肝疫苗免疫后和未进行免疫的乙肝携带者HBsAg基因变异的流行状况调查发现:“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置换导致S基因区变异的病毒无法被抗-HBs完全中和,所以在乙肝疫苗接种后仍可出现HBV感染的现象[7]。房勇[8]纳入393份受试者血清,检测发现隐源性肝炎占215例、HBsAg阴性肝癌占178例,结果显示隐匿性HBV感染率占有很大部分比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何水珍[9]检测4437例受试者的血清,结果显示隐匿性HBV感染率为0.68%。病毒变异、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耐受状态等因素,即多重变异的累加导致部分HBV感染的患者出现HBsAg阴性的检测结果。

2 HBsAg对临床医学的价值

2.1 HBsAg水平能较好反应HBV cccDNA的活性 HBV为嗜肝DNA病毒科,是包膜病毒,侵入肝细胞后首先在在细胞质中脱去外膜蛋白,释放出松弛环状DNA从胞浆内进入细胞核,进一步发育形成HBV cccDNA[10]。HBsAg的形成途径有两条:HBsAg除了由转录活性HBV cccDNA的信使核糖核酸翻译外,与宿主DNA发生整合的HBV DNA也可以合成HBsAg。李伟杰[11]和陈嵬[12]的研究均表明,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呈高度正相关。与HBV DNA对比,HBsAg定量反应出了HBV cccDNA转录的活性,补充了HBV DNA只能反映病毒复制活性的不足,可以更好的观察患者的感染状况[13]。

2.2 HBsAg水平与肝癌的相关性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因HBV感染而发生肝癌的比例为45%,在我国这个比例更是高达80%[14]。高载量的HBV DNA已明确为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HBsAg水平在低滴度HBV DNA的患者中更有预测价值。较低的HBsAg水平常反应宿主对HBV复制和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控制,2015年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依然将停用抗病毒药后获得持久的HBsAg清除或发生血清学转换作为理想的治疗终点[16]。Sliva[17]发现在HBsAg

然而尽管HBsAg低水平,甚至被清除,疾病仍有可能进一步进展。陈丽萍[19]发现1例血清HBsAg及HBV DNA阴性的患者,但肝组织中乙肝核心抗原阳性,病理提示高分化肝癌。目前尚未明确HBV感染导致肝癌发病的具体机制,可能是在肝癌发生的早期阶段,HBV已将自身DNA整合至宿主的肝细胞基因内了,从而在癌变中起关键作用[20]。

2.3 HBsAg水平对干扰素疗效的预测价值 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以及中国CHB防治指南均提出CHB治疗的最高目标是血清HBsAg消失甚至HBsAg的血清学转换。如何实现更高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antigen,HBeAg)、HBsAg的阴转或血清学转换,这一问题困扰着临床医生。探索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联合或序贯治疗逐渐成了追求更高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专家们的对此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宁琴[21]开展的OSST研究收集200例HBeAg阳性的恩替卡韦经治患者,经治9~36个月后达到HBeAg

3 总结与展望

HBV cccDNA难以清除是HBV感染慢性化和抗病毒治疗停用后病情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可用于评估抗病毒疗效及预测治疗终点的指标。HBsAg水平可以较好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无法检测HBsAg定量或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并且HBsAg定量可作为预测应答的指标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胡晓丽,赵宏伟,吴晓岩,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6):413-416.

[2]郭晓强.乙肝澳抗发现者--巴鲁克・塞缪尔・布伦博格[J].自然杂志,2012,34(5):308-310.

[3]周积满.金标快速法与ELISA法检测HBV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2,1(1):174-175.

[4]魏来.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检测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28(16):658-659.

[5]余树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79-380.

[6]田晓晨,闻玉梅.剖析乙肝病毒的包膜--乙肝表面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机制[J].自然杂志,2010,32(6):314-318.

[7]白玉,夏国良,贾志远,等.常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体的抗原性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3,17(1):31-34.

[8]房勇,梁爽,陈思佳,等.中国北方地区隐源性肝炎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肝癌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流行状况分析[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3,36(6):472-475.

[9]何水珍,苏成豪,沈理通,等.厦门市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状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2):132-136.

[10]骆抗先,李平.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

[11]李韦杰,李伯安,赵景民,等.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与血清HBsAg定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815-817.

[12]陈嵬,吴峰,窦晓光,等.慢性HBV感染者肝脏HBV cccDNA含量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6):434-437.

[13]胡晨波,陆培瑜,陈晓蓉,等.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及干扰素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肝脏,2014,19(1):74-76.

[14]Wang FS,Fan JG,Zhang Z,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liver disease:The major impact of China [J].Hepatology,2014,60(6):2099-2108.

[1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7]Sliva MA,Richards DA,Bramhall SR,et al.A study of A the metabolites of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selected amino acids in the liver using micro dialysis during transplantation [J].Transplantation,2005,78:828-835.

[18]Tseng TC,Liu CJ,Yang HC,et al.High level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creas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low HBV load [J].Gastroenterology,2012,142(5):1140-1149.

[19]陈丽萍,赵红,吕蓓,等.HBsAg阴性的HBV感染与肝癌[J].肝脏,2015,05:408-409,428.

[20]Kuang SY,Jackson PE,Wang JB,et al.Specific mutation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plasma predict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 [J].Proc Natl AcadSci USA,2004,101(10):3575-3580.

[21]Ning Q,Han M,Sun Y,et al.Switching from entecavir to PegIFN alfa-2a i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OSST trial)[J].J Hepatol,2014,61(4):777-784.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某些药物或遗传因素影响核苷酸代谢而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1], 从而产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表现和精神症状等的大细胞性贫血。多发于陕西、山西及河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或新鲜蔬菜及肉类进食少的人群[2], 以老年人更多见[3], 由于不合理膳食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文献报道MA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4]。本文对信阳市中心医院96例MA患者的流行病学、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给予分析,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住院的96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 96例患者均为信阳地区及其周边县市的居民以及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其中男性52例, 女性44例, 年龄12~89岁, 平均年龄(53.5±7.5)岁。其中12~20岁者15例, 20~40岁者18例, 40~60岁者21例, 60~89岁者42例。人群构成:学生11例, 孕期哺乳期妇女15例, 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及留守妇女16例, 独居老人29例, 减肥、糖尿病饮食控制者及其他25例。

1. 2 临床特点 本文96例患者病程为1个月~3年, 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及耐力下降、纳差、厌食等非特异症状。多数患者首诊科室并非血液科, 其中以“面色苍白、乏力”首诊血液科的患者36例, 以“厌食、纳差、黄疸、腹泻”首诊消化科的患者17例, 以“心悸、乏力”首诊心血管科的患者9例, 以“头晕、指端麻木、行走不稳、失眠、抑郁、性格改变”首诊神经内科的患者9例, 以“孕期体检”首诊妇科的患者8例, 以“反复口角炎” 首诊皮肤科的患者2例, 其他15例。统计96例患者, 伴有偏食或饮食不足的患者47例, 孕期及哺乳期妇女18例, 合并消化系统疾病23例(萎缩性胃炎5例, 胃癌术后3例, 浅表性胃炎7例, 慢性结肠炎3例, 胃、十二指溃疡5例), 特殊用药史者5例(抗癫痫药3例, 抗肿瘤药2例), 寄生虫感染者3例。

1. 3 实验室检查及诊疗标准 初诊时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RC), 肝功能、心肌酶学, 叶酸、维生素B12水平, 骨髓象。96例患者血红蛋白(Hb)在21~98 g/L, 其中轻度贫血(90 ~110 g/L)27例, 中度贫血(60~90 g/L)42例, 重度贫血(30~60 g/L)21例, 极重度贫血(≤30 g/L)6例。单纯红细胞(RBC)减少35例, 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者39例, 仅伴血小板(PLT)减少16例, 仅伴白细胞(WBC)减少6例。乳酸脱氢酶(LDH)及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指标有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患者骨髓象示红系增生显著, 不同程度巨幼变。诊断、治疗效果标准参照张之南第3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

1. 4 治疗方法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膳食, 积极治疗原发病, 叶酸缺乏患者给予叶酸片, 每次10 mg, 3次/d口服, 连用1~2个月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给予维生素B12针, 每次500 ?g肌内注射, 每周两次, 连用3周减量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维持治疗1年, 若为恶性贫血维持治疗终生。若患者一般情况能耐受, 尽量不输注红细胞悬液。合并缺铁性贫血者给予补充铁剂。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x-±s)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96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 乏力、心悸、指端麻木感等症状不同程度好转, 贫血貌、黄疸、舌炎等体征均缓解或减轻, 复查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指标详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Hb、RBC明显恢复, WBC、PLT恢复至正常, 网织红细胞增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检测LDH及胆红素指标均恢复正常。2个月后患者复诊或回访, 除2例遗留周围神经病变, 5例因合并症未治愈, 重度贫血转为轻度贫血外, 其余89例(92.7%)患者均痊愈。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MA发病人群以老年人43.8%(42/96), 青少年学生11.5%(11/96), 孕期哺乳期妇女18.8%(18/96)为主。文献报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老年人MA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6], 可能与老年人牙齿松动, 蔬菜烹饪过度;过度控制饮食, 膳食结构不合理;合并基础疾病多, 消化吸收差等因素有关。MA临床症状不特异, 表现多样化, 且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 62.5%(60/96)的患者首诊科室非血液科, 易误诊或漏诊, 临床医生应注意与相关专业疾病的鉴别诊断, 既要诊断疾病, 又要排除并存疾病。

在本研究中, 96例MA患者, 经治疗92.7%(89/96)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正常, 达痊愈, 表明临床治愈率高, MA是可治愈的疾病。与相关文献[7]报道一致, MA大多为营养性疾病, 治疗简单且疗效好。其治疗的关键是纠正偏食、不良烹饪习惯,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肉类动物内脏及乳类等食品, 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高危人群可给予适当干预, 青少年学生及孕期妇女多食新鲜蔬菜及肉类, 可予小剂量叶酸片及维生素B12片口服, 老年人应首先排除基础疾病,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加强宣教及家庭关爱。

总之, MA具有老年人发病率上升, 临床表现多样, 症状严重, 各系统均可受累等特点, 但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是可预防可治愈的良性疾病。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宣教,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对于高危人群可给予适当干预措施, 做好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我院79例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四川医学, 2013, 34(6):850-851.

[2] 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553-556.

[3] 周玉平, 涂斌, 朱传新, 等.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及实验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 26(4):251-252.

[4] 张青宜, 葛桂敏, 闫轶鹏, 等. 142例巨幼细胞贫血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 2013, 37 (8):705-706.

[5] 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2-16.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法律意识; 护患纠纷【中图分类号】G63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07-01护理人员应该提高法律意识,知法懂法,除了保护自己也要重视病人所拥有的权利,本文就以护患纠纷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护患纠纷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减少护患之间得到纠纷。

1护患纠纷增加的原因

1.1护士观念和医院体制的改革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病人来院看病有进行选择的权力,他希望可以自主的选择医生和护士,同时也希望可以主动地参入医疗护理过程中,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护理服务局面。病人心理的改变,就要求护士服务观念进行改变,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护理理念。然而部分护士明显并适应这种角色上的变化,其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匮乏。

1.2病人承受能力与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之间的矛盾。

病人来到医院,希望的是能很快解除痛苦,药到病除,包治百病。对医生和护士要求都非常很高。然而,医疗护理服务跟一般性的消费服务不同,无论服务的再好,也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效果。病人病情的变化复杂,可能造成护理行为的反复。这就可能引发病人的误解,导致护患矛盾的发生。

2解决护患矛盾的对应措施

2.1加强法律意识,化解护患矛盾。 认真学习相应法律法规,在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使得自身法律身份和法定职责范围得以明确,减少化解护患矛盾。一旦发生矛盾,应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正确处理。一方面要维护病人权利,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法律知识和武器保护自己。?强化服务意识,建立起新型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应增强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在护理工作中,耐心、细心地同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增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处处为病人着想,为病人做好服务。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宣教、解释工作,增强其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另一面,医护人员自身也应强化护理技能训练,了解熟悉并掌握现代化护理技术,提升护理水平。?健全护理制度,规范操作行为,提升护理质量。?各种护理制度,操作规程都是对护理工作的一种指导和约束,例如三查七对制度,等级护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等这些医护制度,医护人员都应该认真执行,严格遵守,保证各项制度切实执行。并通过不断的完善,制定出防范护理风险的具体有效措施,为每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规定上的指导。在重要护理行为前,要进行预先告知,尊重病人。

2.2加强自身职业素质,防范护患纠纷。 加强法律意识,是护理人员解决护患纠纷的有力方法。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以专业的态度,高超的职业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做好自身本职工作,防范于未然。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应该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要足够的热爱,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要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情绪带到工作中来,随时随地保持良好的心态,虽然护士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但是如果想要受到尊重,真正意义上的爱护自己,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忘记个人荣誉、放低自己的姿态,从小事做起,真正意义上为病人解决问题,才能得到病人的尊重。病人从挂号开始,就开始享有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等等,护理人员不得侵犯病人所有的权力,比如说:病患得了重病,要通过说话的技巧告诉患者,在告知实情的同时安抚病患得情绪。再者,对于艾滋病患者,要给予鼓励,不要耻笑病人,病人的病情也不要四处散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在临床实践中规范操作各种器械、工作仔细认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 三查:1.查自己是否有足够高的专业水平.2.查自己是否违反了医疗常规.3.查自己是否了解医疗纠纷条例.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一注意:就是注意自己做为一名医生的言行举止是否行当,做为一名服务人员是否服务到位.这些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加强专业性,将法律建立在专业上面,最大程度的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

3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病者享受到了新医疗技术带来的恩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护患纠纷也渐渐增多。护理人员也应该运用其法律武器,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保障自身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参考文献

[1]周锦萍,黄瑞卿.增强精神科护士的法律意识以防范护患纠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2):122-123.

[2] 封小贤,阎淑兰,尚志霞等.强化法律知识 防范护患纠纷[C].//全国第五届临床护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62-64.

[3] 陈运英.浅析护理人员防范护患纠纷的对策[J].医学文选,2005,24(3):409-410.

[4] 吴玉霞,张士化,吴宏霞等.从护理管理上防范护患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2002.加强医院临床输血工作的几点体会

司丹雁 沈建军

(哈尔滨市211医院输血科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关键词】1.输血管理; 2.合理用血【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08-01结合医院等级评定活动,笔者所在医院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军队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细则(试行)》的要求。对临床输血工作的规范流程、环节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改进,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现将对如何加强输血管理、提高输血安全的一些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加强输血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血液质量管理,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正逐年下降,而医院输血不当所造成的事故却时有发生。[1]随着新型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就医人数扩增,临床用血量也相应增多,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确保临床的用血安全是输血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不仅采供血机构对要提高血液质量,做为用血的医疗机构也要强化临床输血的规范管理,医院管理层和输血专业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输血安全,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业务管理制度,各项业务工作在各种制度、标准、规范约束下运行,在工作中树立较强的质量安全意识,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有效地保证血液质量安全。[2]

2重视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的职能作用。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的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医院输血工作环节涉及临床科室、输血科和医院行政部门等众多方面,过程复杂。加上部分工作人员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法制意识淡薄,落实法律、法规不到位,新理论和新技术更新滞后。任何环节出问题或被忽略都将影响输血质量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不仅制定适合本医院输血指南和程序文件,宣传输血相关的知识,推广新的输血技术,还应定期通过监督检查、考核和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对现行的工作模式进行评估,对建立的标准进行审核、修改和再落实。充分履行职责,实现监管的职能作用。

3积极推行科学合理用血

我们清楚认识当今输血的现状,输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挽救生命,也能带来危害痛苦,输血有风险性,一是输血传染病。尽管血站对献血者进行极严格的检测,国内有些血站开展了核酸检测,但是病毒检测的“ 窗口期”、潜在未知病毒等因素的存在、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因输血引发传染病的可能。二输血相关的免疫不良反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型不配合引起的不良反应,白细胞引起的其他免疫性反应等。 三是过敏性输血反应和其他临床输血反应(循环超负荷,大量输血相关的输血副作用等)。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血液资源的宝贵性,来源紧张,全国范围多次不同程度出现临床用血供应不足的情况,输血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工作,医务人员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把有限的血液用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保证抢救危重病人的急需,积极推行成分输血,科学合理使用血液资源,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预防和杜绝了医疗纠纷的产生。

4做好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估

输血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和纠正病人因病情所致的一种或数种血液有效成分含量的降低,输血要有明确的输血指征和预期疗效目标。临床医生在对患者实施输血治疗前要根据病人病情需要和实验室指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状况评估,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制品和达到预期疗效需要的输血剂量, 输血24小时后应对患者状况进行输血疗效评价,来确定输血治疗的效果。

5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包括输血风险教育培训,安全、合理用血教育培训,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输血相关新技术、新理论培训等。根据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各类人员的不同职责,进行分级培训:临床医生重点培训输血适应症的把握,成分输血方法;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临床输血护理技术规范,血样采集、输注要领,不良反应的观察报告和处理;输血科人员重点培训法律法规和实验技术;取送血(样)人员重点培训安全责任意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对其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检查、考核和不断校正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方法来提高教育效果。

6加强医疗输血文书管理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在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发生临床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时,临床输血病案文书做为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完整的输血病历,包括:输血指征的分析、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输血申请单、医嘱、输血记录单、手术记录单、输血护理记录、输血疗效评价、不良反应记录及回报,是对输血全过程的具体记载。因此,写好临床输血病历是杜绝因输血引起医疗纠纷的关键。所以,在工作中要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纠正部分医务人员只重视输血的疗效,而却忽视输血病历的书写不良习惯,使每个医务人员真正认识到一份完整没有缺陷的病案是对医疗机构无声的辩护,真正做到客观准确及时完整书写每份病历,提高病案内涵和质量,即对病人负责又对自己负责,确保输血安全,避免医疗纠纷发生。[3]

输血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医院整体医疗工作,更与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医疗质量等密切相关。我们必须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血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管理,及时更新输血观念和知识、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和严格执行临床输血相关规范,才能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和其他输血不良反应,使血液安全性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陆典瑞,胡继征. 安全输血的关键在医院,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 14(3):62-64.

核酸检测医生总结范文第8篇

一、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交叉学科,旨在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信息处理的支撑,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生物信息,实现对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生物信息学包含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布、分析和解释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是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来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揭示海量数据中蕴含的生命奥秘或生物学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1]。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与其他物种基因组计划相继实施和完成,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尤其是近年来的各种组学数据,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转录组等生物学数据,生物信息学将在解读基因组序列中的功能信息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2]。

二、生物信息学课程开展的现状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产前诊断、遗传并筛查、肿瘤靶向治疗等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医学应用,生物信息学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息息相关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系统地培养新的复合型研究力量的医学工作者。因此,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相关学生开展与其专业紧密结合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将生物信息学作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程。由于生物信息课程教学尚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再加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广、相关数据与分析工具资源繁多、涉及多学科知识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方法,正处在迅速发展中等一系列特点,如何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尚有待探索。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迫切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及时系统地总结规划教学内容,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医学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对于促进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学生(主要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非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进行调研和改进,对该课程的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各教研室教师的建议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着以学生需要为原则,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有机结合,侧重将生物信息学的思维融入解决生物医学的问题,行成一套完整的、合理可行的医学生物信息学课程理论、实验教学方案。进而达到专业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具体实践

(一)针对医学专业学生,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发展迅猛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尚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其内容繁多复杂,更需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裁剪和编排组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当前研究前沿和进展、时刻更新教学内容,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校中,更要针对不同专业及背景的学生,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就业选择方向,调整培养方案和优化授课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比如,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生物信息学教学应该偏重医学研究中的方法和成果,本科教学注重转化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成果的普及,研究生教学注重利用生物信息手段和方法解决科研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针对法医专业的学生,教学应该偏重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数据分析、结果意义等方面。针对目前医学院校中研究方向多元化的背景,强调教学与科研共促进,通过科研时刻关注、追踪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展示给学生,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学以致用,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生物信息学亦是众多科学研究工作中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教学反过来也可促进科研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因此,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可以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生物信息学和相关学科最新进展,不断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不断的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体系。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时进行、并紧跟科学前沿,并做到及时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前沿教学[4]。

(二)基于计算机的实验教学,锻炼动手能力

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计算机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亲自动手进行生物数据的分析,学生才能建立一个感官的、多方面的认识。优化上机内容、改进上机教学方法,使得理论知识在上机教学中可以得到实现,实际操作充分理解理论课内容,由此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激情和信心,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在生物信息的教学中,上机实验课程应该占据较大的比例,并通过生动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课内容的设计应该考虑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背景,根据医学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以,通过了解当前医生常用的科研手段或当前医院正在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设计相关实验课程、增加应用性实践教学,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基础到临床应用的实例、以及项目原理及优缺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针对临床专业开展常用的生存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流程的实践教学;针对法医专业,开展常用的STR(短串联重复序列)作为亲权鉴定标志物的序列特点和可视化的教学等。另外,生物信息学本身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面广而杂,其相关数据库资源,以及生物信息学工具、算法和软件等均更新迅速。在理论教学中,授课教师时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术发展动态,而在实验课授课中,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独立开展课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榱耸寡?生了解当前网络数据共享的环境下,如何从网上搜索网络资源、下载数据,我们下载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测序数据、芯片数据、注释数据等,然后再从实际数据出发上机操作,介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四、生物信息在医学相关专业的应用

基础科研成果的积累逐渐带来了临床应用的突破,而生物信息学的技术和数据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也愈加重要。目前,医疗上的应用主要有生育健康、遗传病检测、传染病药物研发、肿瘤诊断及治疗等几大方面[5]。2014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承认基因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的应用,批准了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的上市,201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又通过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g临床试点单位。一些大型医院已经把基因诊断作为患者必需的诊断项目,特别是产前无创诊断,很多医院也正在筹建基因检测中心。目前国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300万人左右,且发病率呈上涨趋势,肿瘤的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产前诊断和精准医疗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临床应用,亟需懂临床一线的医生了解前沿科技、懂生物信息、会临床应用。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未来基因检测在临床上应用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医学工作者对生物信息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