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感悟文章

生活感悟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活感悟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情境;感悟

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通常意义下的体验是指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它可以分为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真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等。感悟则指学习个体通过对语文及其语境的直觉感知,从中获得某种感受、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本质是意会,它不遵循逻辑程序思考,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直接感受。它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推敲品味,在体验中达成。感悟要学生自求得之,别人是无法教会的。它有时还难以表述清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会意的过程也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体验与感悟一个显著的特点则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在过程中获得。

一、在情境表演的体验中感悟

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之后,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演,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反复的修改剧本、反复的表演中逐渐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达到对课文阅读的再创造。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便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他们选好导演、编剧,再确定演员。之后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搜集查阅资料和排演。在课堂上他们演完后,再让其分别谈谈各自表演后的感受和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写剧本,他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通过表演,他们感悟到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通过导演,他们感悟到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等等,这些感悟都是发自内心的。它彻底改变了由老师分析讲解对人物性格进行“贴标签”的现象。

二、在反复诵读的体验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诵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诵读树起,让意境以诵读创设,让诵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对文言文的文章作过于繁琐的分析,一般把课文的层意和整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再适当点拨,达到理解性记忆,加快积累速度。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可设计这样二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诵读:1.用“……为……所……”句式逐节概括内容;2.文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快要熟读成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吟诵中参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在辩论中体验感悟

有些文章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口头上常说的,但从不会真正用心去领会。如教学《伤仲永》时,设置辩题:“学习能力是先天获得的,还是受后天影响?”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激烈争论,各抒己见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他们分成两组,让各组充分讨论,并联系课内外知识及生活中的例子,准备好辩论材料,然后进行辩论。各组辩论后,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议,教师再进行小结:“正方、反方各证明了问题的一半,我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学习能力,它既受先天影响,也跟后天因素有关,但后天影响是关键的,像方仲永的例子就是一个证明。”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学生旁引作证,并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各自都得到了体验和感悟,对这一道理的认识就再也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了。

四、在专题研读中体验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2篇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熏陶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的心理活动和语言的实践活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中唱主角。只有为其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学生的感悟力才能够顺利得以提升。

一、简约——给予感悟的时空

毋庸置疑,语文课须围绕“读”字开展。学生是否能读好,是否能真正有所感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文章的精妙处进行简约处理,在重点处点拨到位。

如,在教学《“黑板”跑了》一课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安培会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黑板?难道他就看不到马车的后车轮么?”教师引导说:“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相信读完了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后,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快去读读看!”当读了一段时间后,一双双小手便在教室里举起来。此时,简约的设置,给予他们一段感悟的时间,让他们放手去读、思、议、悟,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教育家高林生老师说:“最为高明的雕塑家,总是善于恰到好处地将石块的多余部分凿掉。最高明的教师自然也能做到就简删繁,为学生的成长点明捷径。”是的,精简掉琐碎的细致串讲,将课堂的话语权和感悟权交还给孩子,是让他们加深对文本体验的应由之路。

二、揣摩——给予感悟的维度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只读一遍,未必能够透彻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多加以揣摩。”如何引导学生揣摩呢?

1.多“疑”处设一池投石之潭

思源于问,源于疑。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学会在思考中感悟,体验“无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如,在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他们纷纷提出问题:“晚上哪来的太阳?”“是谁让晚上有太阳的?怎么做到的呢?”……一个个鲜活的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指明他们自主感悟文章主旨的方向。他们自发地到书中寻找答案。当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质疑,从看似矛盾的内容质疑,从文章的留白处进行质疑等。

2.多“戏”处设一方表演之台

好的语言文字总是会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留白就为学生加深感悟提供了空间。如,在《欢乐的泼水节》中这样写道:“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着,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给学生搭建舞台,请他们加上动作演一演。通过读中体验,演中感悟,学生轻松自然地体会到了泼水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喜庆。

3.多“美”处设一处欣赏之境

写景类文章的作者常常用很多优美词语来描绘笔下的景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感悟的平台。例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出草原的优美意境;接着,对“黎明,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与“黎明,草原亮起来了”这两句话进行对比。在具体的意境中,学生很快体会到“铺满新绿”一词让草原的绿更明丽,感悟到草原的灵气。

三、争议——给予感悟的平台

许多知名教育者都认同一个观点: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吵吵嚷嚷”的,大家各抒己见,在争议中逐渐走向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意。这样不受约束的争议,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提升感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达到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的目的。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猪、小猴、小羊的做法,你最喜欢谁的做法?如果换做你,你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展开了激烈争论。

生1:我看,小猪的做法特别好。它把麦子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吃得多happy呀!我好像都感受到享受美食时的那份痛快了。

生2:我很欣赏小猴的做法。瞧,他能把一袋麦子,通过辛勤的耕耘变成满囤的麦子,真是又聪明,又能够忍受不能及时吃到的诱惑。

生3:要我说,还是数小牛的做法好。你看小牛多会过日子呀,把其他的杂粮吃完了,才开始吃麦子。并且,它特细心,还经常地晒麦子。

我想,学生们飞扬的思绪、独到的见解、激烈的争论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敏捷,想法多样,语言灵动,体现了孩子们自主感悟的收获。

四、生活——给予感悟的后院

生活是感悟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开发生活资源,以加深学生感悟。如,同样是“祖国”,在海外游子和一直在国内的人民的心中分量及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洞察语言与生活的共通之处,激活学生记忆中与语言相关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事情;接着进行交流,“作者为什么没想到母亲竟然那么轻”的含义。在逐层深入的感悟中,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心情是愧疚与后悔,并从作者的情绪中读懂母爱的伟大。结合真实生活经验,学生就会对文本语言有更深的感悟。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26-02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在内心产生的一种顿悟性的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呢?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这里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感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时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写作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不动脑筋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仔细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悟。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蔓藤罗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变化、同学的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还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且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咖啡·茶》中写道: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深圳都市星期天咖啡屋,挺适合洽谈商务或是谈情说爱等等,但也有人完全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好奇心,我就是这一类。我看到咖啡与茶的结合是必然的了。结尾有写道:“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又会不以为然,忘却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洒脱,又着眼于下一个未知的事物,就像是食物链,一直这么循环……”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4篇

一、加大背景了解,积累写作素材

《小石潭记》是名家名篇,其作者是唐宋家之一,基于此,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家及其作品,向同学们讲述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入理解。紧接着向同学们介绍有关之前学习过的苏轼的文章,这样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并结合其对大作家的好奇,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但对柳宗元却不怎么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听取柳宗元事迹的兴趣,这样,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也能形成初步了解,完善了新课的导入环节,这种课前的阅读利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的积累,为后续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分析课文,掌握写作方式

因为《小石潭记》是文言文,初中生不易理解,针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结合以往学生累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具体实施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对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遣词造句方式等进行学习,如文中写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全句未提水字,却使读者联想到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融入生活化气息,使得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得到缓解,如与学生探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于细微之处发现动人之处,这样利于引导学生去更专注于探寻作者的小石潭的动人之处,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其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向往,学会感悟生活,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间接积累语文教材中叙述的各种生活经历,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生活,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而帮助认识社会,掌握叙事方法,开阔写作视野。

三、对比写作方式,提高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均写景状物,借景抒怀,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从侧面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复杂芜乱,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针对此,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综合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选材的独到,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进行探讨,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写作中真情的流露,更是要借鉴作者的思路,去完善自己的写作。此外,教师也可结合柳宗元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能加深对文体的影响,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多元教学,提高感悟能力

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白,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点极其重要,尤其是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是语文课堂应注重的关键点,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实施中,需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的开展,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得课堂气氛能自由活泼,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完善此课时的课堂教学。如结合对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使得相应的小组成员将自己对此文章的理解和联想到的生活之美写下来并进行分享,借助于这种相互交流分享的方式,使得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通过多元教学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和分享生活之美,提高自己感悟能力等,提升写作感悟。

五、强化写作训练,实现学以致用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感悟生活 意志力 抗挫折能力 自学 与人共处

21世纪的教育是以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为特征的,它要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些都是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种种能力。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有着极强的育人优势,因此,在语文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借助其育人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我准备从四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的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要让学生借助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都将是严酷的。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的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军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如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似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才会更主动,积极地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秋姑娘的信》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秋姑娘写信给谁了?她分别写了什么?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亡羊补牢》一文,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题目中的“亡”“牢”分别的意思。让学生对“亡”“牢”两个字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地推敲,最终弄清两个字的含义。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教师再对重点、难点的词句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证明学生真正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教学大纲.

[2]第四册语文参考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

[3]第六册语文参考书.庐山的云雾.

[4]第六册语文参考书.雪儿.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阅读积累 观察发现 个性品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由来已久,没有兴趣,没有语言,没有内容方法是个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经多年的研究实践总结,我认为从阅读引路激趣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积累语言,倡导个性感悟,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于课内外,在生活点滴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条有效的途径。

一、重 阅读教学,激写作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对于读书小学生们还是津津乐道的,特别是好听故事更是他们在启蒙时就常常接触的内容,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高于写作,而阅读恰恰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抓好阅读教学对于激发写作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内阅读教学要有实效性

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学过的词语很少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究其原因是教学中学生掌握词语重在“音、形”,而对其“义”的掌握方面做得不够。学生习作中“别字”多,就是只知其字而不知其义的具体表现。还有很多学生背诵课文少,积累的优美的语句少,语感差,当然也就写不出好句子了。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写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外阅读提倡“海量”,注重积累

有了读书这一爱好,学生们会很快进入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人物的命运为什么会悲惨?描写的景物怎么会那样鲜活?故事接下来要怎样发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就是写作思维的火花。因此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

首先,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及时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

其次,指导学生抓住那些点滴的细节,养成随手把感受写下来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了写作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二、重观察发现,拓创作思路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而有了观察才更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写作也才能有新的思路。但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一)关注生活中的“小事”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事”。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大英雄,大好人等空幻的形象。其实一件小事、一点感想、一些小错误等都可以是他们的作品,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二)养成随手记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创作的思路也就越来越广了。

三、重生活感悟,写个性化文章

所谓生活感悟,就是指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悟社会人生的理,思古今中外的事。然后抒写自我,要写实写真。不管遇到什么题,只想着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感受描画出来,把自己的看法摆出来,并设法让别人信服就是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情真,便能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才能通顺流畅,具有个性。我认为文章具有个性应展现以下几方面:

(一)树个性化的语言的风格

中国文坛各位名家都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或质朴,或幽默,或鲁犀利,而正是有了这些语言的个性才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的精彩。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看到鲜活的广告词,大量的名言警句、谚语民谣……这些无不可以当做写作的语言,将这些具有时代许多意义的语言运用到文章中,加工成自己的理解展现学生的语言风格学生的作文就会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二)用心感受生活,写作便是真情流露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作文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写作也才能更具个性化。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敏锐、观察、多读、感悟、积累、练笔

当前对初中生而言,如何写好作文是一大难题。每当作文之时,你看,抓耳挠腮者,冥思苦想者,搜肠刮肚者,紧咬笔杆者,如是不一而足・・・・・・笔是提起又放下,欲下笔却无言,欲写作文,一个字:难!

怎样才能使学生不畏惧作文呢?作文教学是否应有一个章法可循呢?

说起方法,林林总总,万万千千,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一切美的东西,如何完成材料的积累,如何将内心的感悟抒发出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名著,熟记名言警句、名章佳句,进而用心体味、感悟。这样,久而久之,方能成竹在胸。

我的方法可以简称为:看,读,悟,练。

首先,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要求学生多观察善积累,要有观察的乐趣,将他观察的新发现与同学共享,说出来大家听听。教会学生观察,对于静物,看颜色、形状,大小等等,人物的观察注重外貌、衣着、动作、语言、性格等等,景物观察则注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总之,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观察,不必面面俱到。只有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才能积累第一手的素材。

其次,指导学生多读,学习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阅读是感知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的过程。将感知与运用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文心雕龙・是类》中说“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

从朗读到默读,从精读到速读让学生体味优美的句子,精美的篇章,不朽的名著,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情感深以升华,思维得以扩展,表达得以深化,其好处之多,不再赘述。

第三,指导学生感悟好的文章、感悟生活。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让学生走出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游览美丽的祖国山河,体味不同的风土人情,利用各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撞击思路的大门,一有感悟,哪怕是一句两句,随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不会提笔在手,却难以下笔。

“悟”的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育史讲义》中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只有通过作文训练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才能更好的为作文服务。”引导学生进行发散与求异思维的训练,能更好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突破思维障碍,写出更好的文章。平时训练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摆托习惯定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新的方式,他不技能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最后,是不拘形式的练笔。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抄写。不妨将一些名短篇布置为作业,让学生在抄写中感悟。

二、仿写。在内容上或是形式上仿写,教师做好指导,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三、扩写,缩写,或续写。结合平时教学,给学生布置一些扩写,缩写,续写的作文,并挑一些好的作文供同学们交流。

四、开头的训练:对作文的开头予以指导,如记叙文开头:或是写景渲染气氛,或是抒情侧击主题,有时叙事引入情节,有时议论点明中心。有倒叙、插叙、顺序多种方式。议论文开头,大致有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设问自答,引入注意;引用名言,加强气势;一段对话,摆明问题;巧设比喻,引发议论;对照式;借用式……不一而足,通过教学中的积累,让学生体味并加强运用。久而久之,各种开头的方式书记于心,在作文中追随灵感的脚步,随兴开头,让思路无阻无碍,畅叙幽情。

五、结尾的训练:通过“狗尾续貂”训练,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进行续写或变换,针对不同的文章,变换不同风格的结尾,练习“一句话结尾”等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乐趣,久而久之,对结尾不再陌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虎头豹尾,酐畅淋漓。

生活感悟文章范文第8篇

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追求高效语文课堂。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语文高效课堂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自己走进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大项,我原来在阅读教学中总是讲的多,学生读的少,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于是我改变教法,让学生自己走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实践也使我认识到: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读文――感悟――体情”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

二、让学生自己找到内容主旨

语文教学当中,关于怎样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是很重要的。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语文课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总是教师先点拨,列出许多框架,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所以我改变了这一传统教法,把教师的许多包办都收起来,相信学生的潜力,把全文交给他,让他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自己去找到文章的主旨。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找到内容主旨,确实语文高效课堂的很好途径。

三、让学生找到感悟的桥梁

1.托物寓情,感悟生活。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诵读明其意,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例如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我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正好有个同学要转学到远方去,我就先让学生仿写送别诗,,引导学生托物写出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就动了真情,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将故事写体会,例如;我给学生讲古人孝道的小故事,让同学写出自己的体会,即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我把生活当中的小场景都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写感悟,经过半年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听说读写,全位提高。

语文教学的能力目标其实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

这四个方面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分解的,应该是密切结合的。我经常利用讲故事,让学生听完就说出来,再把体会写出来,形成了听说读写一条链,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有许多学生总是不能独立写作,总是找范文仿写,甚至死记范文,我认为这样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讲作文就是生活,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每节课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使语文课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高效课堂做得名副其实。

3.课件教学,辅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