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到中年的感悟

人到中年的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1篇

智商、情商、财商——现代孩子缺一不可。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怎么树立孩子正确的财富观?中国家长常常在两个极端间痛苦徘徊:要么将孩子隔绝在真空中,不敢让孩子接触钱,要么让孩子过早、过分看重金钱。本系列书籍将从几个孩子的航海故事开始,通过曲折的故事、依托历史真实的脉络,向小读者们讲述世界上所有金融工具的产生和用途,告诉他们关于财富的一切秘诀。

近日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孩子,我们来谈谈钱”系列丛书,用童话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被誉为“中国少儿财商教育第一书”。在我看来,这套书的出版是那么的及时,因为在这个时代——仇视财富和膜拜财富同样荒唐!如何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财富观,显得更为重要。

张帆先生同我说,他写了一本向小孩子谈钱的书。我与张帆先生是大学的校友,在八十年代青葱的大学岁月里,我印象中似乎每个人都一度是诗歌爱好者,而我和张帆也先后在不同时期参与组织了校园诗歌活动。在我担任学校广播台台长期间,我还经常安排播出他写的诗歌。青春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在我心目中,张帆一直就是校园中的学生诗人,虽然他毕业之后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工作,也在央视等媒体浸润多时。

至于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书,张帆说本来只是想写给自己的孩子,想作为他孩子10周岁时候的生日礼物。我很喜欢这个理由,是那种还淡淡地带有一点校园诗人痕迹的理由。这一点我倒是有点类似,我本来不太喜欢接受电视采访,但是我孩子很好奇刚刚还站在面前的父亲,是怎样进入到电视中的,因此我常常接受一些采访,并且先告知孩子我会去电视台录节目,让孩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我想我在摄像机前的目光应当是有着淡淡的父亲的慈爱的光芒。

给自己孩子读的书,应当说少了浮躁,多了诚恳,也不再是为了一点稿酬。虽然都已经人到中年,应当已经没有当年学校时期写诗时的激情了,但是,一个在经济界打拼多年的、正在老去的校园诗人,给自己的孩子谈钱,本身不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给孩子看这本书,也算是间接请这位人到中年的校园诗人给孩子当了一回家教吧。

我也一直想在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也开始谈谈关于钱之类的问题。因为我自己觉得我们对于钱的看法,在不同时代的大氛围下,经历的变化真的是大起大落,直到自己人到中年,慢慢才有一些成熟的感悟和体会,也体会到形成一个健康阳光的财富观念是多么重要,财务自由是重要的,掌握财富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也是重要的,平衡而冷静地看待财富也是重要的。

迪斯雷利说过:“财富的增长和闲暇的增长,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要素”。人类文明的进步,仇视财富无疑荒唐,膜拜财富也同样荒唐。我同时也认为,财富也好,闲暇也好,如果没有相应的智慧和知识来把握,就成为不太牢靠的财产。

我想,这应当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尽管张帆写这本书的初始动因是给自己孩子的10岁生日礼物,但是我想,应该把这礼物送给更多的孩子,10岁多的孩子,他们需要这样一份礼物。还有,他们的家长,似乎也需要这份礼物。

《财富历险记》

作 者:张帆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2篇

听熟了这声音,滴答滴答,像轻微的落雨声,宁静悠远;听惯了这声音,滴答滴答,像清脆悦耳的琴音,振颤心弦;听久了这声音,滴答滴答,像丁冬作响的泉流,沁透心脾。

时间的声音,是如此美妙绝伦,如此催人心动。在恒久的星空宇宙中,时间老人一成不变地迈着稳健的步履,弹奏着轻快的节拍,从远古走到今朝,从今朝走向未来。它缓缓地向你我走来,又缓缓地和你我作别,一年又一年。时间在滴答作响的行进中,告别了夕阳,迎来了晨曦。在滴答作响的变奏中,演绎着春夏秋冬,催促着花开花谢、桃红柳绿。

时间的声音由此激发起了人们太多的感言与感慨,诸如: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似水年华、白驹过隙,等等。我却喜欢在静听时间的声音中感受如歌岁月,喜欢在时间的催动下栽种和孕育生命的花果。仔细想,如果把这微妙的声音比作是时间的一个个跳动的音节,那么可以说悠长的岁月就是一部壮丽恢弘的生命进行曲。在分秒递进的轮转中,我们一起从年少走到年老,从幼稚迈向成熟,每时每刻都在感悟和享受惬意的人生。

时间的声音孕育了花季般少年的梦想,在这个无忧的梦境里,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太缓慢。我们好像总是有一种期待在心间,期待母亲热腾腾的饭菜,期待学业尽早结束,渴盼每个春节的来临。我们也总是在魂不守舍地追赶时间的影子,想让自己快快长大成人。“少年不知愁滋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中的滋味。我们无心去细品,我们只知道快乐地学习、尽情地玩耍嬉戏、无忧地追风逐月。在滴答作响的时间变奏中,我们告别年少童真,迎来了朝气蓬勃、雄姿英发的青年时代。青年人对待时间,是满怀的激情与畅想,在激情澎湃、笑对人生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生命的律动与不安。我们会在缠绵悱恻的爱情里沉醉,也会在激扬多情的文字诗国里游走;会在多雨闲愁的季节里惆怅徘徊,也会在遭遇挫折与困苦时感伤流泪;会在时不我待的生命进程中只争朝夕夯实人生的根基,也会在云淡风清的日子中闲敲棋子平静性情愉悦心灵。年轻时的时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值得我们去驾驭和欢度,值得我们在欢度时间的分秒中充实生命的行囊。人到中年,时间的声音开始变得急促,就像一串串清凉的雨滴,随时随地敲打着你我不惑的心,让我们无法设防。中年对待时间,就像母亲对待婴儿,需要细心呵护,精心看守。在这个年龄里,时间的脚印已无情地爬上了我们的脸庞,时间的声音已经为我们敲响了清醒的钟声。此时的我们,不会再等待。也不会有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不会有虚妄的激情。我们要在光阴构筑的隧道里进行生命的领跑,我们要在追赶日月的时空里努力采撷事业成功的辉光。处在中年的人们,会更加懂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时间的宝贵。中年应该是充满理性的年龄,人们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感悟人生的得失,会在沉思中清理思想的重负,直到让心灵变得平淡和成熟。当时间的脚步踏着滴答的节拍迎来黄昏后,我们方觉人已到老年,时间在我们眼中已显得非常珍贵。回首人生路,感觉时间是竟是如此匆匆忙忙,岁月是如此不饶人,生命就这样在无情的滴答声中走向苍老。黄昏晚景中的我们,也许体魄不再康健,眼睛不再明亮,但我们拥有富足安逸的生活,拥有品茗下棋、养花弄草的闲散,拥有漫步黄昏、听雨望月的淡然,也拥有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豁达与高迈,这就足够了。

其实,时间是世间最公平的东西,我们既然有青春飞扬的现在,就必然会有白发苍苍的后来。我们不要因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而悔恨,也不要在流逝的时间面前无所事事。在聆听时间的滴答声中,要时刻保持觉醒,倍加学会珍惜,好好把握好生活的每一分钟,用你的才智缔造生命的灿烂与美丽。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3篇

你们好!

20年的思念,20年的期盼,今天我们终于相聚了!今天的聚会,圆了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梦。为此,我感谢筹备组人员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你们的辛勤努力为大家互相倾诉思念之情和交流人生感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相信:这次20周年的同学会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人生记忆抹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20年前的我们,一起在美丽的塞上江南相知相识、求知求学。今天的我们,在这激情似火的盛夏七月里欢聚一堂,共叙分别意、畅谈阔别情。20年中,我们收获了希望,收获了理想,收获了爱情,收获了事业。当然,生活有阳光,也有风雨。我们获得了成功,也经历了失败;我们实现了理想,也有过失望;我们饱尝了甜蜜,也历经了伤痛。

生活的沉淀,时光的流逝,使已经不惑之年的我们激情犹在。然而,当我们从母校毕业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又重新回到这温暖的集体,看到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的时候,我还真以为回到了20年前,那时的情,那时的景历历在目,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纯真友情,教室里渴求知识的眼神,同学间无忧无虑的嘻戏搞笑,还有那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四年的生活和学习我们结下的深厚友谊。光阴如箭,一别就是20年,在此让我向在座的老师致敬,并道一声:“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们的培养,您们辛苦了。”并对与我相别二十年的同学说一声:“我爱你们,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记得20年前,我们满怀憧憬,带着理想,带着希望,带着惜别的泪水和深切的依恋,告别母校,告别老师,奔向四面八方,走上工作岗位。回首往事,恍惚就在昨天。我们开始步入中年,岁月把我们每个人脸上写满了成熟的沧桑,我们虽然已不再年轻,多了份责任和深沉,但是我认为大家依然风采依旧。岁月的无情可以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但永远带不走我们彼此的感情,我们的情谊永远年轻。

20年了,它就这样从我们的指尖悄悄滑过。20年来我们经历的甜酸苦辣,只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知道,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同学的寄托。

同学们,我们都是不惑之年的人了,正值中年。人到中年,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百事操心,风风雨雨,奔奔波波,难得喘口气。今天同窗相会,闹中去静,共同诉说岁月的收获,一起抒发别后的牵挂与相聚的兴奋,真情友情如蜜甜,似花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中回旋荡漾。这种师生厚情,无法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只能心领神会,记在心里是最好的呵护。

天道循环,生生不息。在这个人人为物欲所驱使熙熙攘攘奔忙不迭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冷静科学的洞察一切。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经沧桑悟然。”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春夏秋冬又一春》;宗教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17-02

一、宗教在电影中的印记

宗教与电影的结合实际上是宗教文化与电影这种传播方式的结合,宗教文化是电影的内核,电影是宗教文化的载体。电影作为传播手段有其特定的传播符号,宗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气质类型。如何实现浑然天成的结合,关键是要找到契合点。

(一)原生态的宗教人物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主角是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除了角色是典型的宗教人物外,电影中呈现的其他角色也具有宗教文化色彩。鱼是宗教中常见的意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将鱼放生来祈求健康长寿。青蛙也是宗教色彩浓厚的符号之一,我国壮族便以青蛙为图腾,甚至有过“青蛙节”的传统。蛇更是与宗教有莫大的渊源,《白蛇传》便是以蛇为主要角色的民间传说;在《圣经》中,诱惑夏娃偷吃禁果的也是蛇,蛇是欲望和诱惑的象征。借助佛家语言“众生平等”,影片中出现的“鱼”“青蛙”“蛇”是配角而不是道具。

在宗教文化传播过程中,电影是其传播载体。在电影这种传播方式中,角色是其传播符号。利用具有宗教色彩的传播符号传播宗教文化,这便是宗教与电影的契合点之一。从这些角色的设定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色彩,也带给影片浓厚的宗教氛围。

(二)经典的宗教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影片以这种歌谣的方式开场,故事也是按照循环式的思维逻辑构思的。电影中的老和尚和小和尚住在深山的庙里,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人生和成长的故事,不同的是,他们自己便是故事的主角。

小和尚在天真烂漫的年纪无意间伤害了鱼、青蛙和蛇,看到鱼和蛇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死亡,小和尚痛哭流涕,这便是成长中初次经历的痛苦。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偷尝了禁果,这是“人之常情”,毫无历练的小和尚不能悬崖勒马最终铸成大错也在情理之中。人到中年的小和尚最终自食其果,在狱中度过半生,救赎自己的罪孽。《圣经》提到,人生来具有原罪,即骄傲、贪婪、好色、愤怒、贪食、嫉妒、懒惰。佛家也说人生来要受七情六欲之苦,所以,小和尚的遭遇更像是一种“宿命”。

虽然错误不可避免,但宗教的好处是,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救赎。小和尚在面前背叛了宗教,面对妻子的背叛他嫉妒杀妻,逃亡回到寺庙后浑身充斥着戾气,就算自残也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最终,通过刻完整部经书找回了初心。小和尚的救赎便是看破红尘,最终回到了小时候的寺院,得到救赎的小和尚也变成了老和尚,开始救赎另一个新生命。

二、电影中的宗教思考

电影作为一种产业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对观众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宗教的功能之一也是教化,电影和宗教各自的作用殊途同归,这种共同的功能也是宗教和电影的契合点。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没想到,人生的真谛竟然蕴藏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里。

(一)天真烂漫的春天。小和尚年龄尚小,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孩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像每个人都会有的童年一样。但是,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必定要完成一次成长。这就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于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小和尚看到死掉的小动物时,哭了。

(二)情窦初开的夏天。开门见山,这四个字具有双层含义。第一,小和尚开门见山,在山里看到两条蛇在一起;第二,揭示主题。在这个充满风情的季节,正是欲望蔓延的时候,两条蛇缠绕在一起的暗示再明显不过了。随后出现的楚楚可怜的女子,象征着一种性的欲望。我们都有懵懂无知的时刻,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件事沉醉不能自拔。任何感情都一樱达到极致便是偏执,乱了心性,失了理智。但是那又能怎么办,连老和尚都说这是“人之常情”,这是每个人成长时期的必修课,人人都一样。

(三)肃杀萧条的秋天。小和尚走了,坠入凡尘,他为爱疯狂了,当他再次回到深山古庙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在逃杀人犯,风尘仆仆,眼神暴戾,全身上下充满了绝望与狂躁。他企图用极端的方式救赎自己。

(四)洗涤心灵的冬天。转眼间,当门再次打开时,小和尚已经人到中年了,我们无法确切知晓这些年他经历了什么,但他看上去成熟了,沉稳了。他重新归隐,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曾经的不羁与暴戾荡然无存,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如老和尚当年一样的沧桑与从容。于是绕了一圈,回到了终点。导演用了很长的篇幅表现了他往自己身上绑了一块大石头,然后一路艰辛地爬向山顶,期间不断切换过去那些被他绑上石头的小动物的镜头,仿佛是在为曾经犯下的错赎罪,也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后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婴儿的出现,暗示着新的开始。

宿命轮回又一春,婴儿长大了,长得跟以前的小和尚一模一样,并且,重复着同样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和调皮捣蛋的行为。又一个春天来了,这是一种循环,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寓意。最初的老和尚也许经历了与小和尚相似的人生经历,所以才能恰到好处地点化他。老和尚很清楚,未曾经历过尘世的风雨,是无法真正明白禅意之所在的。

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救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当小和尚逃离寺庙的时候背走了菩萨的石像,这象征着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救赎。当他带着一身罪恶回到寺庙时,菩萨石像在其左右,这种救赎并没有阻止他走向更加罪恶的深渊。用写着“闭”的纸片,贴着自己的五官,这种行为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得到救赎,救赎于无形,释然于无形,虽然五官已经关闭,但是心却嘈杂不堪,这也不是真正的救赎。

导演将影片分为春、夏、秋、冬、又一春五个部分,也是小和尚人生成长的五个阶段。虽然四季循环,但是人们都明白,第二个春天早已与第一个春天不同。四季循环,生生不息,也许人类的生活也是大同小异的循环,但是每个人只有经历了痛苦、烦恼、解脱、爱与恨,才能体味到人生的意义。时光重现,又一春代表又一次生命的轮回。

三、结语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带有金基德个人风格的电影。金基德具有水墨画的功底,电影中的场景具有浓郁的水墨画风格,陈旧的木门缓缓打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澄澈的湖水。湖水原本平静如镜面,只有小船驶过时会荡起几圈波纹。附近的树木郁郁葱葱,在湖面上留下奇形怪状的阴影。远处是隐约的群山,躲在云雾后面。影片的风格依托于导演金基德自身的审美功底和宗教思考。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5篇

生活在著名的滇红茶乡――凤庆,从小就受到了茶的耳濡目染,把喝茶当作一种嗜好,屈指算来,也有十年了。

十年前,因创作《中国风庆茶歌金曲》歌词,我有幸品尝遍了香飘五洲、响誉华夏的凤庆名茶。半年多在茶的色、香、味、质、形的熏陶下,我与茶结为至交,一日不喝茶,总觉得缺点什么。

茶喝多了、久了,竟从中品味出一些绝妙之处:

喝茶,求一个轻松自在的忘我境界。斟上一杯清茶,闻其味,观其色,袅袅茶香氤氲弥漫,而心境也渐至悠然,虽然说不上四大皆空,万念俱无,但至少在茶水的香味中,暂时可将心中的烦恼放在一边。一杯香茶在手,往往能引发许多遐想,缕缕情怀如潺潺春水轻轻流淌。据说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有“醉”茶的癖好,他的创作灵感无不浸染茶的清韵。

有计留住春,无花一室香。其实,美好不是拥有,而是饮茶般有滋有味地品尝。美好不是浓彩重墨的拥有,而是如茶水一样淡淡的、雅雅的、静静的。原因很简单,浓彩重墨使人弦目;而喝茶,犹如夏夜星光隐隐地照亮内心深处的纯净明朗;犹如秋日薄云轻轻地昭示出神清气爽的人生境界……就像是人类本身气象万千的生活体验,于淡淡之中能品出真味,于雅雅之内可渐趋佳境,于静静的氛围里方可显现真情。可见,美好不是别的,它似一杯清茶,纯厚、清香、悠远、淡雅……

犹爱和着古乐品茶。茶,清澈而宁静;曲,和润而旷远。似有清风入弦,又如澄然秋潭,似皎然寒月。心底里便会涌起似曾相识久违的内心潮汐之涛。人到中年,百事缠身。一杯清茶、一曲古乐,心自然而然就可静下来。已进入中年的朋友,应学会饮茶赏乐,懂得宽容放松之道。前不久,我和夫君为风庆茶乡老年艺术团编创了《听洞经・品名茶》节目,很受中、老年朋友的青睐。想必人们的身心在古乐悠扬、茶香四溢的温馨愉悦氛围中得到了净化、陶冶。

最喜边读书边品茶。见到一本好书,常会爱不释手,但如果没有一杯好茶相伴,总感觉美中不足,我觉得好书配好茶就像玉马配金鞍一样。久而久之,便养成一种习惯,凡读书时,总要沏杯好茶放在一旁,或者喝茶时总要找一本好书看。喝茶醒神,读书清心,看到精彩处,轻轻呷一口茶,久久留在口中回旋,细细感受其中的滋味,然后再让原味的茶色茶香茶趣茶韵源源不绝地慢慢饮到心里。书韵茶香交融,其中的滋味实在难以言表。

我想,这世上只有喝茶的人最幸福、最从容,有一份独享的来自于茶的悠闲清悦心情!

品茶、品禅、品清玄

馨 碧

“众生都是为生命的学习而来,我们原都是来过更美的生活,开发更超越的境界而投生此世,只是有很多人忘记了。生命里的美好被发现、被体验、被提炼,那即是在进入宗教的情操,也更契入禅心了。”

每每触摸到林清玄那优美的文字、如涓涓流水般的言语,就仿佛尘世问所有的愁苦都会随着他娓娓道来的心情随笔而烟消云散。他的文章不张扬,淡淡而沁人肺腑,教人读过难忘,从而再三品味。

林清玄在他的《莲花香片》手记中,很多次提到陆羽,一个其貌不扬但“以茶为经”的雅士。陆羽的《茶经》能够令人在细小的玄思里品出不凡的美丽感受。“泡最好喝的茶、写最动人的诗、交最真诚的朋友,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体验美感。”这是林清玄一生的夙愿,他不仅实现了,而且还做得很成功。

林清玄关于茶的随笔大多是与禅理有关,多年来的写作经验,使得他在面对一件事物时,能够凭着敏锐的感受做联想和感悟,所以他才能从香茗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性情,这可以从他的文章中窥见一斑。

“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人生也应如是,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朱颜会消失,白发不会放过我们的。且让我们一起饮茶吧。让我们的心像茶叶初生尚未舒卷那样,那时节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挂怀,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更不为人生的长路而心情惆怅。那时,我们只是笑,并在笑中看见光。”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6篇

患病十年 正视疾病

周晓峰是东北人,已快进入花甲之年,现在广州居住。患糖尿病已经13年了,1998年被确诊为糖尿病,但是生性乐观直爽的他并没有因此太过紧张担忧而心情抑郁;也因为知识的缺乏,对糖尿病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所以一直没有太在意自己的病情。一直到十年后,并发了眼病,周晓峰才开始重视起来。

2008年,周晓峰开始眼睛视物出现重影。他有一首小诗描述了当时自己眼睛的状况,《归一》里“眼睛是复视,经常去求医。医生伸食指,常问我是几?我答这是一,向左转过去。又问我是几?我答这是二,这是二呀(范伟)?想起马立三,单口说学一。有个弱智童,就是难数一。老师拿根钉,才算教会一。最后再考你,还是不会一。眼睛睁很大,马上又紧闭。左右转过去,反复练归一。苦恼人的笑,幽默对自己。”其实周晓峰这个时候已经远远不只是眼睛的问题,他还出现了神经病变和脑梗死,不得已住院治疗。这时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无知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身为东北人,从小就爱好打油诗的他,也习惯用诗歌及顺口溜的形式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面对枯燥的糖尿病知识,周晓峰想到了自己的这个特长。

认真学习 健康达标

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认真学习的周晓峰,对身边的与健康有关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开始留意起来。自己学到的知识也记录下来,并发眼症后,他在医院眼科病房走廊里看到四个大眼睛,他了解到合并眼病的六个时期,于是写下“合并到眼底,一共是六期。一到三期严控糖,四到六期动激光。一型一年查次眼,二型一年四次检,看看有没有心血管,新生血管极易破,破了损坏视网膜。”就是这种小总结小记录让周晓峰很快的掌握到糖尿病的知识。

虚心学习的他也特别听医生的话,愿意与医生交流来增长知识,住院治疗时,周晓峰有过一段胰岛素的强化治疗,他没有像别的患者一样排斥,而积极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并把它也编成了小诗,“两种药片同时服,血糖仍在高位数。劝君此时别顽固,赶紧注射胰岛素。”

现在的周晓峰面色红润精神爽,别说在糖友中,就是在一群正常人里面,他也算是精神状态好的。体重也从原来的180多斤减到了现在的体重150斤。

其实周晓峰工作较为繁忙,并不是会花很多时间来专门的进行学习,他的知识主要来自书刊杂志和与医生病友的交谈中,是细腻的思维善于总结的习惯给了他帮助,让他能见微知著,进步快速。

思维开阔 感悟良多

家在黑龙江的周晓峰多次去俄罗斯,他发现他们上了中年之后往往很容易胖起来,了解他们的发病率和生活方式后,他写了一首诗“超级大国俄罗斯,超级胖子满街是,糖尿也有一大批。这个民族很能吃,一斤肉串一大枝。喝酒吃肉多饮食,姑娘苗条真漂亮。举世无双第一靓,人到中年马上变。苗条身形已不见,如果哪天去沙滩,能见许多三张脸(三张脸指脑袋和胸脯一样大)”。周晓峰觉得,2型糖尿病发病与生活方式和体型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也是一样,文化革命期间,七十年代以前,百姓供肉不过半,潘半斤、陈三两,那时糖尿极少见,看看现在三十年,人们放弃了五谷杂粮,开始了鱼肉凉甜,糖尿激增问题现,三十年的幸福生活,制造了快一个亿的糖尿病患者,一目了然地暴露出现代人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还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他的一首诗提出的问题很有趣,“耳管听,眼管看,专门管大便,看看胰腺的周边,都有哪些零部件,胃、脾、胰加肝肠胆。”“胆总管括约肌,胰总管的括约肌,统统装在十二脂肠里,十二脂肠里,大小两,女人挤奶汁,十二脂肠管出气,胰岛素没力气,出门要靠血和气,回肠才能荡着气。”周晓峰写完这些诗,除了控制血糖之外,开始用药食同源的方法,补肾、养胃、归脾、清肝利胆、补血补气、活血化瘀方面的治疗。

看到许多杂志都说过在夏天时一些糖友因为天气热运动消耗的的热量较多,血糖相对较为好控制。周晓峰就从这个原理出发,自己制作了一个暖房,自己和家人每天在里面锻炼,效果很是不错。还加入了一些中医方面的内容,取其名为“活血除湿排毒保健屋”,在2010年的11月申请并获批了国家专利。

办诗友会 宣讲健康

周晓峰觉得,糖尿病与其说是一种病,还不如说是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所以要练好身体,要注意方方面面的管理、“立体”的管理,把生活中的细节重视起来,改变现代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应该是“防大于治”、保健大于治疗的,周晓峰说,他注重血,但不注重糖,一些过于看重血糖,而忽略营养摄入和身体其他功能的患者,追逐健康似乎是本末倒置了。现在周晓峰用西医的方法治疗控制血糖,用中医的理念保养身体。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在保健养生上有其特色和优势,所以适当的了解中医的知识对建造自己的健康工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7篇

因此,我对这家医院没有什么感情,甚至有些厌恶,心想永远不进这家医院的大门,同时在心里期盼:有啥都别有病。

最近的半年,因为连续报道“探路大病救助”,因为采访那些本来我并不认识的孩子,和孩子们有了感情,也就和这家让我一度“深恶痛绝”的医院有了感情。

那是4月4日,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办公室和被采访对象再次约定时间时:“叔叔阿姨,你们什么时候来采访呀!”电话那头的刘丹阳带着哭腔。因为在北面,阳光照射不到刘丹阳所在的病房。这使他的脸色更加苍白。理光了头发,白色口罩上面,只剩下一双大大的眼睛。他就是21岁的刘丹阳,来自巩义市北山口镇山川村。

一开始,我不愿碰病房里的任何东西,甚至刘丹阳的母亲给我热了热牛奶插了吸管,我都没有尝一口。采访到12点多,当我起身离开的时候,刘丹阳的母亲追到电梯口,硬往我手里塞一百元钱:您辛苦了,留作吃饭吧。我坚决地拒绝,并且有些恼怒了。我知道,这恼怒中带有情绪,那是对患者没有任何帮助的愧疚。

下午,我来到南病房楼,采访来自安阳滑县高平镇前子厢村的王晶晶。她是4月2日过的6岁生日。离开的时候,我抱着孩子,亲了亲她消瘦的面颊。“我原来体重40斤,现在还有34斤。我原来眼睛就大,和我的名字一样亮晶晶,妈妈说我现在眼睛更大了。叔叔阿姨,你们看我眼睛亮晶晶吗?”当我用第一人称写下这篇文章时,几乎要流泪了。

接下来的一周,我奔走在省慈善总会、郑州市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郑州市红十字会,还有当年救治白血病患儿小黄冠的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试点大病救助10万元的宝丰县。于是就有了《刘丹阳:渴望阳光》、《王晶晶:妈妈不哭》、《宝丰:大病救助10万元》、《小黄冠究竟留下了什么――在希望和困顿中前行的社会救助》等系列报道。

报道见报的当天,来自周口市郸城县、在省人民医院为女儿治疗白血病的张爱民来到报社。她说,是一位在医院当护工的大姐,给她看了那天的《河南日报》,看到了有关大病救助的报道,求助来了。

奔波在医院的这半年,见到的大都是理了光头、戴着口罩、面色苍白、只露出一双大眼睛的孩子。因为光头、口罩和苍白,他们的眼睛是那么的让人难忘,但从他们的大眼睛游移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大而无神的希冀、渴盼,还有迷惘、无奈。

让我们欣慰的是,报道总算有了回应。省会郑州的一家爱心企业,特意选择了“六一”儿童节那天,为薛培艺捐款10万元,为刘丹阳捐款2万元。我们又对与哥哥配型成功的薛培艺进行了《探路大病救助报道追踪》――《昨天,小培艺“进舱”》、《小培艺接受哥哥干细胞移植》、《小培艺“出舱”重见生命月光》等系列报道,以及深度聚集《大病救助的河南设想》等。

当我们的报道感染了省会郑州的其他同仁,当他们也加入到报道大军的时候,当他们在文章中提到“河南日报探路大病救助报道小组”的时候,当我们的报道被全国多家网站转载的时候,我们感到了作为党报媒体人的责任。

我不知道需要干细胞移植的刘丹阳最终能否凑齐手术所需花费的几十万元钱,我不知道干细胞移植成功的薛培艺能否病情不复发,我不知道那个6岁的小女孩王晶晶是否还躺在省肿瘤医院南病房楼的病床上,我不知道张爱民是否放弃治疗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面对疾病,人类目前的医疗技术,是那么的无助;面对他们,除了尽职尽责,我们是这样的无助。

人到中年的感悟范文第8篇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生命最原始的部分,现在极力倡导的“与人为善”,已成为国学启蒙的基础。

养生调摄,历来以寒来暑往、饮食起居为重;然而,心理平衡、情志安然同样不容忽视。人之生性的善与恶,是关乎心理能否平衡、情志何以安然的首选因素。人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人不相信的“因果报应”说法,却从对人的寿命长短、生平遭遇等现象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令人信服的考证。

海外医学专家曾对临床患者做过分析研究,发现心存善良,能自觉减轻疾病的疼痛感,可以促进术后缝合伤口的愈合,对高血压患者兼有降低血压等功效;流感季节,善良的人患感冒的风险几率可降低16%;如果医生心存友善,对患者的病愈康复就有益,往往会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心存善良还有助于预防胃溃疡、糖尿病和癌症等各类疾病。善良的人往往感恩、宽慰、自在,远离紧张、焦虑、恐惧、愤怒、郁闷,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

国内的医学研究也证实,心地善良、常有善举,可以提升大脑中欣慰激素、血清素和内啡肽水平,增强幸福感,使人重塑思维、记忆和感知能力,从而延长大脑寿命。诚如西方有位哲人讲的: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最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医师大卫・R・霍金斯的研究报告《善恶有频率》揭示:“善恶报应”的背后,确有科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就是能量。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粒子的振动使我们的世界表现成现在的样子,人体亦然。科学家已经测量过人在不同的体质和精神状态下身体的振动频率。

霍金斯发现,诚实、同情和理解能增强人的意志力,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增进身心健康。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削弱人体的能量。对人体有害的精神状态由低渐高依次是恶念、冷漠、痛悔、害怕和焦虑、渴求、发火和怨恨、傲慢。而信任、有益于人、温和、乐观、宽容、理智和理解、关爱和尊敬、高兴和安详、平静和喜悦,会使身体的振动频率依次上升,一个比一个更益于人体的健康。

霍金斯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经过20年的临床实验,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涵盖不同种族、文化、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数千人次和数百万份数据资料,并经过缜密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指数。比如:

1000被称为是神一般的意志或精神,是绝对能量的频率,甚至更高。往下依次为:1.感悟正觉:700~1000,2.安详极乐:600,3.宁静喜悦:540,4.爱与崇敬:500,5.理性谅解:400,6.宽容体谅:350,7.希望乐观:310, 8.中等信赖:250,9.勇气肯定:200,10.骄傲轻蔑:175,11.愤怒仇恨:150,12.渴求欲望:125,13.恐惧焦虑:100,14.忧伤懊悔:75,15.冷漠绝望:50,16.罪恶谴责:30,17.羞愧:20。

除了霍金斯的研究,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也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社会关系影响人的死亡率”,并得出结论――善恶言行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和寿命长短,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者,预期健康会持久,寿命会延长,男性尤其如此。反之,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难于相处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这也许就是“恶有恶报”吧。

人的心理状态能经常维持在正能量,不仅益于自身,还可利于他人。最近,微信、微博上视频转发一条消息:两名西班牙年轻人买了一个比萨送给街头流浪汉,然后,又让另一人去找流浪汉讨要,流浪汉毫不犹豫地分给了讨要者。两位年轻人遂又买了一个比萨给流浪汉,并从钱包中掏出一些钱给了流浪汉,表示感激。两位年轻人目睹此状,深有所悟。表明善举在社会上是具有感染力的,是能够传播正能量的,它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安然生活。

善良,是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和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欲保持善良,需有两点素养,一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称为“同理心”,应理智地权衡自身的得失;二是利他行为,也就是仅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没有多少益处的自愿行为,比如志愿者。而今的社会,基于利益驱使,似乎突破了过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心理契约,一些人仅看重自我利益,做一件事之前先从自己的角度想“值”和“不值”,总要在“我”和“我们”之间寻找平衡点, 善良渐行渐远。况且,从商家设局到网络诈骗,皆以“伪善”面目出现,演绎成对“真善美”的质疑和对“假丑恶”的奉行。马三立在他的相声里就说过:“现在流行假的,谁还要真的。”倘使人的善良之心泯灭了,出现“病人杀医生”“老人跌倒无人扶”也就不必惊奇了。如今,为什么有那么多老人被骗,难道说只是贪便宜所致。不尽然,因为老年人思维简单,跟不上时代潮,心地太善良了。因为他们不相信,也不希望“智能”赋予“骗术”以那么大的“神通”。在人类发展中,通过生理遗传、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理应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美德。曾子早有明示: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现代人应该懂得这个古训哲理,切不可只图眼前得失,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