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观课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本次研修我观看了四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几位老师的音乐基本功都很扎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清晰、明了,有着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音乐课。

在这四节课中,每位老师的课堂各有不同,各有特色,有的课教学设计令人赞叹不已,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深入且别具匠心,有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有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非常佩服,由其是王伟老师讲的《山谷静悄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的教学课件有针对性。

在这一节课里,王老师的课件针对特教的学生做的非常的能吸引学生和注意力,让学生们一看就能懂,从哼唱旋律到读歌词,到演唱歌曲,课件里都给孩子们直观的视觉感受。

二、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山谷静悄悄》这一课是让学生运用力度记号去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在教学中,老师围绕“力度记号”这一中心展开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难点分散法等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突破难点,突破重点,让学生运用力度记号去感受、理解、表现歌曲。从导入范唱读词学习歌曲体验阿卡贝拉的演唱五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流畅,结构清新,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态,很完美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亮点:

1、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环节的衔接体现出有效性。

2、分段赏析过程中对旋律的分析指导、引导体验的过程比较细腻,方法比较有效,效果比较明显。

3、手势辅助教学。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运用手势来提示音高、强弱,我想,手势真的是一个有效地辅助手段,感情、时值、节奏等都可以涉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三、观课后的收获体会:

1、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理念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操作的有机融合,是我们音乐学科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2、音乐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需要关注:音乐特质的理解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理念和操作行为之间的差距要尽可能缩小。

3、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资源的运用使课堂变得活泼轻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音乐课真正成为一种欣赏性的课程。

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体育学习,快乐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深的基于广大体育教师的思想中,无论是技能的学校还是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教师都能遵循“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不知不觉掌握体育技能,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肩肘倒立是水平三必须掌握的技巧性动作,属于倒立基础上的垫上平衡,其支撑点是双肘和肩,支撑部位是腰部后侧。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支撑方法—正三角支撑,及控制重心的能力。

 

根据张老师上课情况来看,此动作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可以完成的,主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保护能够避免身体突然扭曲造成的扭伤,尤其要注意颈椎,但由于出现乏力导致腿部上举时突然掉下来也是应该重点防范的现象之一。

 

总体来讲,张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看张老师的课犹如身临其境,下面根据我的观课记录做如下汇报。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整堂课的设计一气呵成,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目标。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上从始至终有它的系统性,从开始的简单的队列练习入手,然后进入徒手操活动,达到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徒手操的练习中包含个别的专项准备活动,如头部运动。其实这个地方的设计可以更加专项化一些,涉及几个练习活动,如脚尖、脚踝、颈关节等等。

 

二、 教学过程的呈现

 

从主教材的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掌握动作的一个过程,因为肩肘倒立动作作为学生来讲,难点第一在支撑,支撑上要成为稳定的一个三角形。为了做好这个动作,张老师进行了双手反叉腰的练习,另外在肩肘倒立完成过程当中,它是由简单、由部分动作达到整体掌握,例如先做蹦脚尖,然后再后倒,后倒成屈腿的肩肘倒立,再由屈腿的肩肘倒立过渡到单腿肩肘倒立,最后双腿直立起来。掌握动作从教法上明显看出学生最后能够90%以上的同学能够掌握这个动作,就是在一步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这节课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组织到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2、在这节体育课上达到了一定的身体锻炼,并且这个身体锻炼是一个合理的,由开始低运动量到最后达到较高运动量,最后做整理活动,再恢复到接近于正常水平。

 

3、.教师讲解准确、精炼、有效,在40分钟的课堂里,教师讲解没有超过15分钟,其中包括师生的互动,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练习相结合。

 

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 文献检索 实习 实验 考试成绩 绩效评价 量规

1.引言

信息检索课在高校非图书情报专业中被定位于信息素质课,选修专业覆盖文、理、工、农、医、艺术各个专业,开课对象从一年级新生到研究生,在一些学校成了公共选修课甚至专业选修课中的第一大课,关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研究成果丰富。笔者选用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采用检索表达式“标题或关键词=((信息检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计算机检索+文检)*(课+教学)-题名=(简介))-作者=(无)”查找与信息检索课相关的论文,再采用检索表达式“题名或关键词=((文献检索+信息检索+计算机检索+情报检索+文检)*课*(实习+实践+上机) -题名=(简介))-作者=(无)”查找与信息检索课实习相关的论文,剔除不相关的文献后将两者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从手工检索、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到网络和电子文献教学,研究内容随着检索条件的改善而转移,对于信息检索课的关注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95以前属起步阶段,1996-2000年是初盛阶段,2001年以来呈蓬勃之势,其间与实习有关的研究从2000年起开始则增多(见表1)。

2004年以后,关于信息检索课学习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和全面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郭丽翔,郑辉, 2004)认为“准确评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学习成绩,一直是这门课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考核方法,但始终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客观、比较统一的、能够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试系统和标准。”文章建议各高校图书馆协作,通过完善考试题库的方法来解决成绩评定标准化的问题,但没有提到与卷面考试同等重要的实习报告、综合报告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标准化问题。(陈新颜, 2006)认为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机检条件和师生利用网络工具双向交流和实习报告的讲评,是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四要素,开始关注实习效果的测评问题。(何钧, 2006)认为单纯以卷面考试或实习报告(包括综述形式)作为期末成绩主要依据都有问题。看到卷面考试作为测评的局限性,认为这种形式无法考查学生文献检索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检索技能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能力。同时认为单纯以实习报告或综述报告作为期末成绩评定依据教师作业批改量太大,对教师专业知识要求高,没有标准答案,成绩评定缺乏客观性。文章提出期末成绩由卷面考试、实习报告和出勤率等综合成绩组成,降低实习报告和综述的比重,以此降低主观评定对总评成绩的影响。(杜春光,杨广林, 2007)首次提出了信息检索课学习评价量规,包括信息获取与文化、信息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与法律意识五个一级指标,但缺乏可操作性。作者也认为这一量规还需要进一步给出二级指标的权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型才可应用。(刘颖等, 2009)看到了实习成绩评定方法对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将思路定位在实习环节多要素的主观评价上,认为“如何利用多元化评定手段,如实习报告、平时上机、综合实践等方法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值得研究。”(王玉香, 2010)也看到了单纯以卷面考试或综述报告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问题,提出将平时上机实习成绩和上课表现也纳入期末总评成绩。为了提高对实习能力的考察的客观性,文章提出将上机操作题和对编制检索表达式方面的能力考察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并纳入标准化考试题库。以这种形式考察信息检索综合能力的方法实际上已被许多学校采纳。

综上所述,信息检索课实习效果评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格式化、定量化评测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所提方案均是避险而行,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实际上并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本文从评价量规的角度入手,对实习报告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使各个项目本身具有客观评价特征,并就实习报告不同模块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判分方法。

2.信息检索实验量规设计

2.1 量规概述

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国教育界已有很多年,只是在以实践为特征的信息检索课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标准化的考试形式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这种测评手段也不能有效地判断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真实情景任务等复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何晔, 2008)。从教学的角度看,量规(Rubric)是对学生学习绩效,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认知、态度和各种形式学习成果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一套标准,特别适合于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或问题求解的活动,这种学习绩效评价所要求的评价方法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大多数量规在形式上是从多个维度划分等级和规定评价准则的二维表(钟志贤等, 2007)。

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学习绩效评价量规具有以下特点 (Jonassen, 1999):

(1)与教学目标、教学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特点相适应,提高评测的针对性,使训练目标更为突出;

(2)包括含有重要的评测点,便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知识领会、能力达标有全面的考虑;

(3)评测点的权重设定与教学重点和重要性相一致。对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诚信问题、态度问题、理解问题、效能问题、粗心问题、笔误问题等应按问题的严重程度给出不同的权值,以利于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引导;

(4)评测项目应客观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主观的、粗糙的指标既不公平也不利学生认识问题所在;

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课 材料力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32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the

Material Mechanics Experiment Teaching

ZHANG Yan[1], PENG Huanfeng[2]

([1] 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2]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ode, micro-lecture is gradually blooming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ce, integrity and demonstration. Therefore, micro-lecture whose carrier is video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echanics experiment teaching, how to apply micro-lecture to experiment teach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Micro-lecture; material mechanics; experiment teaching

0 引言

材料力学实验是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应的实践操作,学生在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能够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工科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①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②在日常教学中,微课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常规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微课的推广,例如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不少省市的教育主管部分也建设了微课网。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力学实验室承担全校力学课程的实验任务,教学任务繁重,为提高实验室的教学组织能力及综合服务能力,已建设材料力学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有力地提高了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水平。③但具体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多、设备少,且设备大多属于大型实验设备,学生一般第一次接触设备,实验操作并不熟练等原因,造成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将微课应用于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1 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前预习不充分

学生在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信息,验证型实验需要掌握对应的理论知识,设计型实验需要对实验内容和步骤进行设计,综合型实验要求则更高。虽然在已有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获取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动画演示等预习资料,但缺乏针对性的讲解,再加上对实验设备、实验环境等信息缺乏有效认知,因此,预习效果仍然不理想。

1.2 实验设备少

由于材料力学实验设备大多是大型设备,且实验面向全校许多专业的学生,实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共用一台设备,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客观上造成部分学生实验操作完不成,甚至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数据。

1.3 设备操作不熟练

由于实验设备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对设备完全陌生,虽然预习时从预习资料中获取文字或者图片信息,但仍然缺乏具体认知,这直接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容易误操作,设备容易损坏,最终未完成实验;另一方面是实验员每次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对设备及操作步骤进行讲解,不但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掌握,且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减少,实验效果就会容易打折扣。

1.4 课后难以复习

为强化实验效果,学生在实验后应该有个复习的过程,特别是对实验过程、结果的总结分析,通过复习能够进一步消化知识、总结知识,但由于实验课时短等因素,学生难以对实验进行复盘。

2 材料力学实验微课建设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组成内容,且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教学内容可反复演示,通过视频可以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直观展示,因此非常有助于实验教学,国内外高校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④⑤

针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特点,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将微课应用到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微课建设。

2.1 理论知识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理论知识的对应,虽然课堂教学也会针对实验进行讲解或者分析,但缺乏针对性,学生仍然不能融会贯通。通过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录制微课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单元进行学习,突出实验目的,并能激发实验兴趣。

2.2 实验设备

学生在课堂或者书本中一般只能接触到实验设备的图片信息,最多只能对实验设备有大致了解,缺乏对设备的感性认识。实验员可以针对实验设备的基本信息、实验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在进行实验预习时,通过自主观看视频加深对实验设备的认识,微课主题集中的特点,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主题上,能够有效提高预习效果。

2.3 实验操作

实验设备的正确、熟练操作是有效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以往需要实验员在实验的开始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详细介绍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减少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而且,由于学生对实验设备的陌生,对第一次接触设备的同学而言,对操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具有一定的挑战,若学生对操作步骤未能很好掌握,实验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针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录制微课视频,实验员进行亲自演示,并结合实验过程对注意事项进行讲解,特别是针对常见问题,以实际操作场景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进行实验预习时,能够有选择地重复观看,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理解能力的同学因材施教。学生通过真实场景的视频中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当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或者进行亲自实验验证。因此,这类微课资源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效果,且在实验后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资源,回顾实验过程,对实验进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2.4 报告书写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内容,以往需要在实验前由实验员进行现场讲解如何书写实验报告,压缩了学生宝贵的实验时间,因此,将每个实验的报告书写录制微课视频,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进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实验后仍可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如何书写报告,不但提高了报告书写质量,而且提高了实验效率。

3 教学实施

如何将微课视频应用于日常教学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 “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材料力学实验室通过在“爱课程”网开设实验课程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爱课程”观看微课视频、在线答疑、提交实验报告。通过该平台实施材料力学实验的在线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1)微课资源管理。每个实验有理论知识、实验设备、实验操作、报告书写四个微课视频,由任课教师负责管理这些微课视频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微课视频。(2)课程论坛。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论坛发表关于实验的帖子,例如鼓励学生针对实验心得发表帖子,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论坛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实验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在加强互动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3)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在此版块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在线解答,特别是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产生问题时,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解答,从而保证预习效果。(4)报告提交。通过“爱课程”平台的作业管理模块,学生可以在线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在线批改报告,并可将批改后的作业反馈给学生。同时,学生可以查看优秀报告。

4 结束语

由于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相对单一且完整的特点,非常适合通过建设微课资源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实验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实验的掌握,学生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情况针对微课资源进行学习,解决了课堂中不容易实现的因材施教问题。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微课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讯作者:彭焕峰

注释

① 李建华,乔箭,陈亮亮.材料力学实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81-183.

②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61-65.

③ 张焱.基于校园网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48-49.

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1设计与准备

设计(预习)与准备是基础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环节,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应准备2件事。其一,向学生布置实验课题,提出指导意见,介绍有关资料。其二,备齐实验所需仪器用品。教师的实验命题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所需和学生水平,经过深思熟虑精选经典的、创新的(或改进的)、综合的实验内容为课题。学生则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课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所用仪器和用品、注意事项和问题等。实验方案于实验前交教师审阅。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加深对所做实验内容的理解,调动实验积极性和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坚持2个“结合”和2个“必须”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原则。2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即实验操作要有理有据,二是实验与观察的结合(即做实验时要会察会记)。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实验,没有观察的实验是无果的实验。2个“必须”:一是必须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二是必须遵守则、按规程、一丝不苟地规范操作。

实验中还要强调实验与观察环节的目的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目的性要求学生所做实验要有目的、结果,并对实验要采取的措施心中有数。规范性要求学生对所用仪器、药品、器材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了解透彻,并掌握要领,可准确操作。科学性要求学生要科学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设定实验条件、采用观察方法,冷静分析问题,做到判断有据。客观性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出现的结果如实记录、分析,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发挥辅导、督导作用,把学生的实验准备、规范操作、实验态度、安全教育、实验结果纳入督导范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规范操作结果准确者给予表扬鼓励,对操作不认真或结果有误者给予教育或辅导。

实验与观察是在规定实验课时内由师生积极参与的双边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实验课探究科学实验的规律和奥秘,不仅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还能训练自身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

3报告与点评

报告与点评是实验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教学环节,是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再认识、再提高。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记录把握重点,将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并从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上找答案、作结论,认清事物本质,把握变化规律。对其他内容,如题目、原理、器材、方法步骤等应从简描述。报告要层次清晰、文字简明、重点突出、分析有据,并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教师点评的内容来自实验课学生实验情况和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点评要抓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应突出共性或典型的问题,数目不宜超过3~5个。点评内容要生动、深刻、有理、有例子,以引起学生共鸣并能使其铭记在心。

观课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活动课;研究

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是始终未改变初中化学课程设置的一元化模式,尤其是农村初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因为这些学校经济落后、设备设施不全、师资水平不高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课程的设置。现就农村初中实施化学活动课谈几点意见,供读者参考。

一、化学活动课的意义

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开设活动课既有“教育要满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快出创造型人才”要求的社会背景,又有着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上好化学活动课,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向知识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

1.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

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这种形态的课程正是对学生施加合理教育影响的好方式。

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化学活动课是一种由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课,它比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特长。

3.可以活跃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活动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对他们进行定向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展化学活动课,对于活跃学习气氛和学校生活,带动全校(班级)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化学活动课的内容

化学活动课的内容很广泛,从选材原则上讲,因不受课程标准和课本的限制,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适应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各类资料,经过组织都可以供活动课采用。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化学活动课的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与课堂学习的内容配合。(2)重视探究和讨论。(3)适当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

三、化学活动课的形式

化学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是紧密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才能使化学活动课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化学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学科小组、开展家庭小实验、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和化学小论文写作等,现将这些形式作简单介绍。

1.化学学科小组

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在班主任协助下组成化学学科小组,开学后当对学生有所了解后就可成立。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联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为主,如空气质量的监测与预报、测量土壤和污水的pH、解决村社的某些生产问题。也可搞演示实验的改进,制备代用的仪器,如自制竹槽代替药匙、制作化学工艺品等。

2.开展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家庭小实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配合课堂教学型实验、趣味型实验、应用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等等。

3.参观访问和调查

鉴于农村初中附近既无化工厂,也无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可结合课堂教学,因地制宜,进行一些参观访问和调查。应注意的是,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中,应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参观后要让学生写出参观的调查报告和感想。

4.专题报告会

化学专题讲座对于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由化学教师或其他人员作专题讲座和报告,如化学史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化学科普知识和化学趣谈、绿色化学等。

5.化学竞赛

化学竞赛是提高化学学习水平的一种好形式。化学竞赛的着重点应放在促进普遍提高“双基”的学习基础和灵活运用能力上。可结合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和化学原理的理解运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等)进行笔答,或在一个班内进行抽签口答,评定熟练程度和准确性。省、市或全国性的竞赛是更高一级的化学活动,其内容可供校内组织竞赛活动参考。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在农村初中实施化学活动课教学的意义、内容和形式,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始终坚持实施的话,那必然会推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然而,在经济落后、设备不全、师资缺乏的农村初中,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发挥化学活动课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和化学教师一起根据课程标准和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能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

观课报告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学生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进行观察,掌握其性状特征和培养生长条件。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发酵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发酵食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实验使同学们对食品发酵有一个总体印象,并能举一反三。最后对不同的食品和发酵食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热点介绍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实验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引进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自己选择原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写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甜酒酿、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学们喜欢并制作的发酵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贯通,并熟悉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2)每次实验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进行积极的沟通,不仅对实验准备的物品和材料沟通,更要对实验的组织过程协商。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3加强实验课考核,引进综合实验考评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对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验报告雷同和抄袭的现象比较多见,为综合考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建议今后引进期末的综合实验考评:即将各个试验项目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视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分。比如:“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平板培养”考察了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对食品中常见菌类平板接菌技术;“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形态观察”考察了革兰氏染色,各真菌形态辨别等。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可把每个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并对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进行答辩。

4有计划推进实验室的开放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有益补充,能强化、巩固、提升对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学校有很优厚的资金加以支持。但是开放实验室不是无条件的,有时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是很严重和难以预料。因此实验室开放时管理须给予加强。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网建设实验网站,公布开放实验项目的题目、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和预约。

专人负责学生的科研队伍,对菌种、标准品、和学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专人负责,注意保管,不随意丢弃,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使用仪器学生做好使用登记,实验物品注意清洗、归还、交接。

总之,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只有提高对实验教学活动的认识,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合理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推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就能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

观课报告范文第8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