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Excel;教学管理;考核质量;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84-0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Analysis Report for Course Teaching and Test

LIU Song-shan

(Henan Arts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the teachers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accomplish the quality analysis report for course teaching and test, a program is worked out based on Microsoft Excel 2003. For the input information of the course and students’ scores, several func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including many fault-tolerant processors, auto-testing of the possible wrong input, the error type feedback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error position, etc. The identical score rate and the mode rate for regular grade are presented as indexes, the teachers regular tests for students are analyzed. In the report the teacher should analyze 4 parts. The program is easy to handle, and runs feasibly.

Key words: Excel; teach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test; analysis report

在期末各高校一般要求教师对学生考试情况写分析报告,这是教师自我完善、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校则要求教师对授课班级写“课程教学及考核质量分析报告”,它用Ecxel研发的分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电子报表(简称:“报告”)的程序[1-5],目的是方便教师准确高效完成“报告”。考试课程的“报告”如图1的A1:S42区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创新:1)在“报告”之外集中输入课程信息和成绩;2)提出对这些输入信息再处理的方法,即设置容错功能、自动检查可能输入错误的信息、反馈错误类型并指出错误信息所在位置等多项智能功能;3)提出“成绩相同率”和“平时成绩众数率”指标,分析教师对学生平时考核情况;4)教师在“报告”中要写四项分析内容。下面介绍研发考试课程“报告”的主要内容。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考试难度系数

考试包含笔试考试和无试卷的技能考试。为了反映考试的难易程度,采用考试难度系数更能客观反映考试情况。本“报告”采用失分率定义考试难度系数: [d=1-X/XT],式中[X__]为平均分,XT为考试的满分,按100分计。一般平均分数越低,d的数值越大,考试则越难。参考文献[1-2]的经验和我校的实践,判断考试难易的对照表,如表1所示。

1.2 成绩相同率和平时成绩众数率

成绩相同率定义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等的数量占考试人数的百分比,用η1表示,它是描述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同程度的指标。平时成绩众数率定义为平时成绩中某分数出现频率最多的数量占考试人数的百分比,用η2表示,它是描述平时成绩相同程度的指标。平时成绩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各项得分,需要教师努力做好这些工作。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多数学生的平时成绩不会相同、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也不会相等。有部分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考核不认真,到期末无法给出或不愿费脑筋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就采用让全部或部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等的方法给出平时成绩,或给出全班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平时成绩,对η1或η2值过大的不良现象需要遏制。η1、η2与平时考核情况对照表,如表2所示。在“报告”中统计η1和η2数值的不同情况,在U13:W13指出须纠正平时成绩的情况,或在基本情况中提出教师改进平时考核的建议。

1.3 四项分析内容

考试结束,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需要总结。在“报告”中教师要写四项分析内容。在“一、本课程教学实施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中主要分析:⑴本课程完成教学计划情况;⑵在教学、教改中自己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体会;⑶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纪律和学习效果等。在“二、考试命题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中主要分析:⑴考试命题情况;⑵学生考试情况、考试成绩分布情况等。在“三、教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中主要分析:针对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情况,分析教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讨论“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本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分析这四项内容,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程序的设计

2.1 “报告”选用软件和界面设计

“报告”选用Microsoft Excel 2003研发,运行于Ecxel 2003及其更高版本的程序,用于单课程学生人数不超过230人,页面大小为A4在A1:S42区域,并设置为打印区域,如图1所示。

2.2 容错处理、检查和反馈

为了快速输入信息,采用集中输入课程信息和成绩。由于输入的课程信息或成绩中可能有错,若忽略部分错误不影响程序运行和统计,对这部分错误可以采用容错处理。经过容错处理的课程信息和成绩存到别的区域,再对其进行分类检查。当有错误时反馈错误类型,并指出错位置方便教师纠正。有两种容错:⑴输入多余的空格。处理方法:用TRIM函数对输入的信息删去多余的空格。⑵以文本格式输入数字。文本格式的数字与数字运算可能出错,处理方法:用VALUE函数过滤输入的数字,把可能输入的文本数字变成数字。

2.3 对课程信息容错处理、检查和反馈

在U2:U12输入课程信息。对固定内容(如:学年学期;开课单位;本科专科(选本科或专科);组卷方式(选题库或非题库);考试方式(选学院考试或系、部考试);评分方式(选集体评分或独立评分)),在AF4:AH14分项目设置数据源,分别设置“序列”数据有效性的功能生成下拉列表,让教师选择内容输入最方便。设置班级人数在U5的数据有效性条件为:整数,数据介于1~230之间。对固定内容和人数,限制格式有利于准确输入。对课程信息容错处理后存在AN28:AN38,在AM28:AM38为项目名称。在AN28输入公式:=TRIM(U2)。填充该公式到AN38。把班级人数的公式改成:=IF(U5="","",VALUE(U5))。

反馈信息在U1:W1提示,其公式:=IF(COUNTBLANK(AN28:AN38)>0,"在下面先输入并输完课程信息",IF(COUNTIF(AN28:AN38,"#REF!")>0,"剪切或移动单元格的错误",IF(S30,显示:剪切或移动单元格的错误。S3为班级人数,N4为考试人数,若S3

出错位置在T2:T12指示。在T2公式:=IF(COUNTIF(AN28,"#REF!")>0,"撤销剪切移动",AM28),填充该公式到T12。把班级人数在T5的公式改为:=IF(COUNTIF(AN31,"#REF!")>0,"撤销剪切移动",IF(S3

2.4 对成绩容错处理、检查和反馈

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分别在U15:U244和W15:W244输入,对其进行容错处理后分别存在AE28:AE257和AF28:AF257,并在AH28: AH257检查4种错误、1个相等情况。综合成绩在AG28:AG257计算获得,方法是,本科: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专科:综合成绩=平时成绩×60%+考试成绩×40%。在AD28:AD257是序号1至230。AE28到AH28的数据对应序号为1的学生成绩。下面以AE28到AH28公式的设置为例说明。

在AE28为:=IF(TRIM(U15)="", "",VALUE(U15))。在AF28为:把左式中的U改成W即可。

在AH28为:=IF(COUNTBLANK(AE28:AF28)=2,"",IF(COUNTIF(AE28:AF28,"#REF!")>0,"错1",IF(COUNTIF(AE28:AF28,"#VALUE!")>0,"错2",IF(OR(MAX(AE28:AF28)>100,MIN(AE28:AF28)

在AG28为:=IF(OR(COUNTIF(AH28,"错1")>0,COUNTIF(AH28,"错2")>0,COUNTBLANK(AE28:AF28)>=1),"",IF(U$6="本科",ROUND(AE28*0.2+AF28*0.8,0),ROUND(AE28*0.6+AF28*0.4,0)))。计算综合成绩并取整。选中AE28:AG28填充这些公式到AE257:AG257。

反馈错误类型在U13:W13:=IF(S30)),"在下面输入并输完成绩",IF(COUNTIF(AH28:AH257,"错1")>0,"剪切或移动单元格的错误",IF(OR(COUNTIF(AH28:AH257,"错2")>0,COUNTIF(AH28:AH257,"错3")>0),"输入成绩中有错误",IF(S4=1,"平时成绩全相等错误",IF(S5=1,"平时与考试成绩全相等错误","成绩输完了,分析左边内容")))))))。其中,S4=1是平时成绩众数率为100%,即“平时成绩全相等错误”。S5=1,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全相等的错误。若成绩没有问题,显示:成绩输完了,分析左边内容。

出错位置在T15:T244指示。在T15公式为:=IF(AH28="错1","撤销剪切移动",IF(OR(AH28="错2",AH28="错3"),"修改错成绩",IF(AH28="错4","输完成绩",AD28)))。其中,AH28="错4",表示在U15或W15有一个成绩未输入,因此提示:输完成绩。填充该公式到T244。

当输入的课程信息和成绩没问题时,显示成绩的统计结果。为了完成此功能,设在AH19的公式:=IF(AND(U1="课程信息输完了",U13="成绩输完了,分析左边内容"),"输对","")。当显示:“输对”时,与成绩统计有关的单元格显示统计结果。如:综合标准差在S8的公式为:=IF(AH19="输对",STDEVP(AG28:AG257),"")。其中,STDEVP(AG28:AG257)统计综合成绩的标准差。

2.5 与基本分析有关内容

平时成绩众数率在S4公式为:=IF(OR(COUNT(AF28:AF257)=0,COUNT(AG28:AG257)=0),"",ROUND(COUNTIF(AE28:AE257,MODE(AE28:AE257))/N4,2))。其中,MODE(AE28:AE257)检查平时成绩的众数,COUNTIF(AE28:AE257,MODE(AE28:AE257))统计众数的数量,N4为考试人数,ROUND(COUNTIF(AE28:AE257,MODE(AE28:AE257))/N4,2),计算平时成绩众数率并取两位小数。

分析平时考核情况,需要S4的值结合表2的内容。分析平时考核在AK27公式为:=IF(OR(S4=1,COUNT(AF28:AF257)=0,COUNT(AG28:AG257)=0),"",IF(AND(S4>=0.9,S4=0.8,S4=0.6,S4

成绩相同率在S5公式为:=IF(OR(COUNT(AF28:AF257)=0,COUNT(AG28:AG257)=0),"",ROUND(COUNTIF(AH28:AH257,"相等")/N4,2))。

分析平时与考试成绩情况,需要S5的值结合表2的内容。分析平时与考试成绩情况在AK28公式为:=IF(OR(S5=1,COUNT(AF28:AF257)=0,COUNT(AG28:AG257)=0),"",IF(AND(S5>=0.9,S5=0.8,S5=0.6,S5

考试难度系数在S9公式为:=IF(AH19="输对",1-K5/100,"")。其中,K5表示考试平均分。

分析考试难易程度在AK29公式为:=IF(AND(S9>=0,S90.15,S90.35,S9

基本分析在B9:P9公式为:=IF(AH19="输对",IF(S4>S5,AK29&"。"&AK27,IF(S5>=S4,AK29&"。"&AK28)),"")。

2.6 成绩分布及其分布图

例:80~89分在E7公式为:=IF(AH19="输对",COUNTIF(AF28:AF257,">=80")-COUNTIF(AF28:AF257,">=90"),"")。占考试人数的百分比在G7公式为:=IF(AH19="输对",E7/N4,"")。其余成绩分布的公式与上述公式的设置方法相同。

按图1中分布图的分数段及其对应的成绩,分别在AI4:AO5和AI7:AO8设置考试成绩考试和综合成绩的数据区域,选“图表向导”功能创建图表即可。

2.7 对教师写的分析内容的检测

教师在A18:S24写“一、本课程教学实施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的内容,在K17:S17进行提示或检测的公式为:=IF(AND(AH19="输对",TRIM(A18)=""),"下面分析内容至少写230个字,最多可写约430个字",IF(LEN(TRIM(A18))

3 总结

教师通过写“报告”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将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报告”对成绩进行33项统计分析,还有考试和综合成绩分布图,能够全面反映考试和教学情况。由于对集中输入的信息有多种容错和自动检查,以及反馈错误信息的类型、指示出错位置等多项智能功能,该程序使用简便,经过多年的应用能够很好完成任务。学校的教学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6,7],高等学校的考试是合格水平的测验,教师安排考试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要难易结合,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分布是,中间大的是七八十分的人数占多数,两头小的是90分以上、60分以下的人数占少数,从成绩分布图能够看出。这样的教学能使多数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 罗海凤,谢垂益.基于Excel VBA的高校考试质量分析模板[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4(2):5-10.

[2] 刘丽君.高职院校成绩分析评价系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69-172.

[3] 刘文莉.基于Excel VBA的高校成绩统计分析模板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6):3863-3865.

[4] 唐楠.基于 Excel 2007 VBA 的成绩分析程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299-301.

[5] 李祥杰,杨忠伟. 基于Excel 2003成绩质量分析表的设计与制作[J].电脑学习,2009(2):27-28.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世界各国都把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教育史上几次重大的教育战略调整都源于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建立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自然成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03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组织下,“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成立。2007年11月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08年3月,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首个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表明江苏在全国率先把质量监测工作纳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布局。2009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正式成立,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也在同一年成立。2011年9月16日,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另外,甘肃等省份也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杭州市下城区、江苏省如皋市等区县级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也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建立。虽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存在差距,同时,我们也看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规划,我国正逐步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本期刊登的数篇质量分析报告主要基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与江苏省教育厅共同组织的三次江苏省中小学生的学业质量测试与分析。

通过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可以准确地了解国家、省及地、市、县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教育投入与产出状况,以便于教育行政部门有的放矢地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引导素质教育的落实,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提高管理效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质量监测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工作。以往那些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轻健康,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做法,主要基于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当面对诸如“对于三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高于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的学生”这样的调查结论,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学生们能从中引发思考,得到借鉴。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分析;数据挖掘;数据预处理;描述性数据汇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7-0065-04

一、引言

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科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学校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区(县)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往往需要通过开展区域性的学科统考,并对考试成绩实施全样本数据统计分析,从中获取基于不同层面的学科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并据此对区域妊校的学科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指导。因此,构建以成绩统计分析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系统,成了区(县)基础教育管理部门较为关注的一项信息化建设工作。

然而,对于教学质量分析系统来讲,其上层应用特色应体现在,能够针对区内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业发展水平,为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综合的评估分析报告。进而为区教育管理部门,对全区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依据。但是,要达到上述之目的,构建的教育质量分析系统就必须具备能够分析、呈现考试成绩的总体数据特征,以及辨识、去除隐藏于考试成绩中的噪声数据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对数据挖掘在预处理过程中所利用的描述性汇总技术的具体实现。

二、数据挖掘相关技术

1.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就是从常态生成的、带有噪声的、大容量的真实业务数据中,寻找并获取隐藏其内的新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驻留在数据库中的已有的大量数据,实施了抽取、转换、分析及模型化处理,并最终为实际业务的开展生成提供了具有辅助决策支持作用的关键性数据。数据挖掘的过程,有效地实现了对原有业务数据的进一步的深度应用。数据挖掘经常被称为另一个常用的术语: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通常知识发现的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选择、数据变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估和知识表示。

2.数据预处理

由于真实的业务数据存在着缺陷,带有噪声且不甚完整。如果对这类品质不高的数据急于实施数据挖掘,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数据挖掘结果。然而,通过数据预处理则可以有效地改善数据的质量,以使后续实施的数据挖掘过程,能够在性能和精度上得到尽可能大地提高。利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可以先期检测到各类异常数据,从而为调整改善数据质量和规范约束待分析数据,创造了有利条件。数据预处理为最后获得高质量的知识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由此可以看到,数据预处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为改善现实数据的质量和获取高质量的数据挖掘结果,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数据预处理是知识发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由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几个步骤构成。

3.描述性数据汇总

全面了解数据的整体特征,是成功实施数据预处理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有效地获取数据的整体特征,并充分展示出数据集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必须利用描述性数据汇总技术。描述性数据汇总技术主要是基于一批描述性统计度量,对数据实施计算分析,识别出数据的固有特性,暴露出潜藏在数据中的噪声点或离群点。这批统计度量由两类组成,其中一类是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和平均值(mean)。而另一类是用于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度量:标准差(σ)、四分位数(quartiles)和四分位极差(IQR)。

三、考试分数的描述性数据汇总分析

1.度量考试分数的集中趋势特征

在描述性数据汇总中,用以考察度量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常见的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分布式度量(distributive measure)、代数度量(algebraic measure)和整体度量(holistic measure)。其中,分布式度量是指,把数据集分割成更小的数据子集,然后计算出每个子集的度量值,最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合并以得到整个数据集度量值的度量。代数度量是指,由包含了一个或多个分布式度量的代数函数所计算的度量。而整体度量是指,对整个数据集计算的度量。

在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中,当导入一次考试的所有学生的原始考分后,是通过计算平均分、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集中量数来获取这批原始考分的集中趋势信息的。然而,平均分、众数和中位数正是属于描述性数据汇总技术中的集中趋势度量。其中,平均数属于代数度量,因为它可以通过分布式度量sum()/count()计算得到,而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属于整体度量。如果是区(县)级的学科质量测评考试,依据平均分、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集中量数就可以对区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比较;如果是校级的学科质量测评考试,则可以对校内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科质量进行比较。因为平均分、众数和中位数能够很好地归纳出,基于不同层面(学校、班级)的考生群体的总体考核情况。

(1)平均分(mean)

平均数就是指一组数据值的均值,它是考察和度量数据集中趋势最有效、最常用的数据度量值。在教育质量分析中,我们称之为平均分,也就是指考试原始分数的算术平均数:

其中,Xi 代表第i个考生的原始考分, n代表参加考试的考生总人数。平均分容易计算、易于理解,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平均分的主要问题是对于极端值表现得比较敏感,容易受到极端数值的影响而致使其丧失代表性。例如,某次考试很可能因为少数几个非常低的分数而拉低了整个考试的平均分。因此,为了消除少数极端数据值对平均分的影响,我们可以去除数据集合高、低两端的极端数值,然后再计算出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集中趋势的均值。例如,在计算考试平均分时,我们可以考虑去掉原始考分中,高、低两端一定比例的数据值,使计算得到的平均分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出原始考分的集中趋势,从而为反映考生群体的总体水平提供有效的度量信息。当然,被去除数据的比例值需谨慎确定,如果比例太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平均分的有效性。

(2)中位数(median)

就考试而言,中位数是指在全样本空间内,将全部考生的原始成绩按序排列,若考生人数为单数,就取正中间的那一个分数作为考试成绩的中位数;若考生人数为双数,则取中间两个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考试成绩的中位数。相比于平均分,中位数的优势在于,其度量值不受极端数值影响。当遇到平均分受到极端考分影响而失去代表性时, 就可以用中位数的大小来代表这次考试分数。中位数属于整体度量,其缺点在于不够灵敏,且没有平均分可靠。

当然,中位数还可以通过划分数据区间的方法(或称分组)来计算获取,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按照指定的组距(即数据区间宽度)将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连续的数据区间,然后确定每个区间内的数据个数(即,区间频率)。例如,可以按照10分的区段间隔,将原始考分划分入0 ~ 10,10 ~ 20,20 ~ 30等区间,然后清点每个区间内原始考分的个数。我们把包含中位数的那个区间称为中位数区间,而中位数就可以按照下面这个公式计算获取:

其中,Ll是中位数所在区间的下限,N是整个数据集的数据个数,(∑freq)l是低于中位数所在区间的其它所有区间的频率总和,freqmedian是中位数所在区间的频率,width是数据区间的宽度。当然,这样计算得到的只能是数据集中位数的近似值。

(3)众数(mode)

在数据集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被称为众数。就考试而言,众数就是考试成绩样本空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分数。众数也属于整体度量,它的特点是用频数大小来呈现数据的集中趋势。因此,众数也是一个被用来反映考试总体状况的度量值。但是,众数的有效性会受限于样本数据的数量。例如,如果考生人挡欢啵就有可能会导致每个原始考分只出现一次,这样的话,就没有众数可寻了。当然,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考试成绩中有多个高频出现的分数,那么就会导致有多个众数出现。所以,众数只有在考试人数足够多,且考试成绩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的情况下才显得有意义。

(4)利用平均分、中位数和众数对考试做趋势性分析

对考试原始分绘制频率分布曲线时,如果得到的是适度倾斜的单峰频率曲线,那么平均分、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集中量数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mean-mode=3×(mean-median)(3)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能产生适度倾斜的原始分单峰频率曲线的考试来讲,就能通过该关系式推算出考试原始分数据集合中的众数。

对于呈正态分布的原始分单峰频率分布曲线(见图1)来讲,平均分、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相同的中心值,这当然是一种理想化考试结果的呈现。它说明了就本次考试而言,考生群体学业水平能力以中等为主,有相对优秀和相对较差的学生存在,但不占主体。

对于呈正偏态分布的原始分单峰频率分布曲线(见图2)来讲,mode

对于呈负偏态分布的原始分单峰频率分布曲线(见图3)来讲,mode>median>mean,这表明考分高于平均分的考生超过了50%。如果此时的平均分较高,则说明就本次考试而言,考生群体的学业水平能力较高(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因为试卷难度较低而造成的)。

2.度量考试分数的离散趋势特征

在分析数据集合的离散程度时最常用的度量有:极差(R)、标准差(σ)和中间四分位数极差(IQR),我们称之为差异量数。这三个差异量数可以用来描述一批分数的差异程度。如果说度量考试分数中心趋势特征的集中量数是一个中心点,它让所有分数围绕着它分布;那么用于度量考试分数离散趋势特征的差异量数,则是用于表示各分数与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它描述了分数与中心点之间存在的差异统计值。利用这三个差异量数对考试成绩进行数据离散趋势分析时,可以准确地了解参加考试的学生群体在学科学业水平上存在的差异状况。

(1)极差 (R)

在对考试成绩做统计分析时,极差就是一次考试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极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参与考试的学生群体,在学业水平上存在的最大差距。极差虽然计算简单、意义明确,但是它的大小完全由位于两个极端的分数来决定,它无法对位于两个极端分数之间的其他分数的差异性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如果仅用极差来描述考试分数的整体离散趋势状况,效果肯定是很差的。就如同,如果一次考试的最高分是满分,而最低分是0 分,那么就不存在极差的度量意义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极差粗略地了解关于某次考试学生成绩的最大差异。

(2)标准差(σ)

标准差是一个能够有效衡量、精确描述数据分散程度的差异量数。它能对一次考试分数,偏离平均分程度的大小给出明确的判断。如果标准差越小,考试分数就越向平均分集中,即分数的分布差异越小。反之,则说明考试分数离开平均分的程度增大,分数分布的差异也越大。一般情况下,如果考试分数的频率分布呈现正态分布,那么极差应该大致等于6个标准差(R≈6σ)。

组合使用极差和标准差这两个差异量数,可以准确有效地判断出数据集合的离散差异程度。特别是在教学质量分析中,极差和标准差的组合使用,可以准确有效地分析出考试分数的离散分布状况,并由此推断出参与考试的学生群体在学业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和不同。当然,也可以依据这种分析对试卷的质量做出评判。例如,如果根据考试分数计算得到的极差和标准差均很小,则反映了考生的学业水平非常接近。但这种情况也很可能说明试卷的命题组卷出现了问题,导致无法拉开考生的成绩,进而也掩盖了考生实际学业水平的真实差距。反之,如果极差和标准差均很大,这就表明考生群体的学业水平整体差异性较大,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都很多。

(3)中间四分位数极差(IQR)

在按升序排列的数据集合中,第k个百分位数是指该数在数据集合中的定位,即,数据集合中有k%的数据小于或等于该数。据此定义,中位数就是第50个百分位数,第25个百分位数被称为第一四分位数(Q1),而第75个百分位数被称为第三四分位数(Q3)。而中间四分位数极差(IQR)就是指按升序排列的数据集合中,第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的差值:

IQR=Q3-Q1(6)

IQR值反映的是中间数值的分散程度,对于教学质量分析来讲,它描述的是原始考试分数集中分布的范围,反映了考生成绩的集中趋势状况。从使用经验上讲,一般一组数据中的可疑离群点(或称数据噪声),其位置基本位于高于第三个四分位或低于第一个四分位数的1.5 X IQR处。在教育质量分析中,利用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识别和剔除考分中的那些无意义的分数。例如,误将缺考学生的成绩(0分)纳入考分统计样本之中;由于特殊原因导致个别学生无法进行正常考试而产生不正常的低分;个别学生提前知道试卷答案得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分。这些分数数值一般都有可能超过了四分位数极差值的1.5倍,这足以提醒分析人员倍加关注并确定是否要予以剔除,从而有效地减小其对考试评估分析的影响。

四、描述性数据汇总技术应用举例

在中小学基于考试成绩所做的教育质量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中位数、两个四分位数(Q1、Q3)以及原始分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这五个描述性数据度量值,总体概括出考生成绩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在数据挖掘中,这种描述性数据汇总技术又被称之为五数概括(five-number summary),而利用盒状图又可以直观地呈现五数概括所要反映的数据特征。

图4给出的是一次区域性数学学科考试中,参加考试的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的盒状图。盒子的上下两条底边,分别代表的是Q1和Q3两个四分位数,而盒子的高度就是中间四分位极差IQR。盒子中间的横线代表中位数。盒子上下两条线的末端,代表的是每所学校的最高考分和最低考分。由于在不出现极端考分数据值的情况下,在盒状图中使用平均分能更好反映各校考试成绩的总体趋势,因此此图中用平均分取代了中位数。另外,盒状图中两个四分位数(Q3、Q1)分别被调整为排名前25%学生和排名后25%学生的成绩平均分(分别被称为高分组平均分和低分组平均分),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反映各校考生的考试成绩在上、下两端间的整体差距。

由图我们可以看到,利用平均分这个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集中量数,很好地说明了各校学生成绩在区内的整体定位;而两个四分位数所形成的IQR这个用于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差异量,也清晰地反映了各校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状况。

五、结束语

用于度量考试分数中心趋势特征的平均分、众数和中位数,以及用于度量考试分数离散趋势特征的极差、标准差和中间四分位数极差,这些描述性统计量在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原始考分数据的总体特征和分布情况。从数据挖掘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这些描述性统计量的计算意义并合理地使用它们,形成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挖掘出隐藏在考试成绩背后的知识信息。从而为教育管理部门监测区内学校教育质量、开展课程教学指导,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加] Jiawei Han著;范明,孟小峰译.Micheline Kamber.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Second Edition[M].

[2]刘新平,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雷新勇.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杨思清.数据挖掘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4).

[5]黄羿,马新强,武彤,唐作其,朱莹.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生成绩分析模型设计[J].信息技术,2007(2):18-23.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能正确地获取、利用和分析会计信息,还要求他们能阅读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的筹资、投资和分配等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与此相适应,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在内的许多财务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主线,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析和应用,进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真实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然而,对于没有多少会计基础的非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来讲,要想学好《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不仅如此,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同样对提供课堂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通用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不能完全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必须立足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科学设计适合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改革创新现有非会计学专业学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方法。

2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财务报表分析》一般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后续课程。然而绝大部分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在他们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以前,大多数学生只接触过《会计学原理》和《财务管理》课程,没有相关财务专业课程的铺垫。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自2011年起,经济学院在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专业中同时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统计显示,经济学院三个专业选修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生中,高达91%的学生仅仅只参与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而对其他相关财务课程没有任何了解;5%的学生学习过《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仅有4%左右的学生因为辅修双学位而参与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系统学习。由此可见,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非常薄弱,这就给《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2课程学时短、财务知识有限

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往往将其定位为专业选修课,因此也就人为地缩短了课程教学的课时数,学生所学到的财务知识极为有限。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2011—2014年,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每个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总计学时数均为54学时(周课时3节课,共计18周),到2013年新修订教学大纲时,该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被缩减到48个学时(周课时3节课,共计16周)。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54个学时要上完所有的内容已非常紧张,缩减后的48个学时只能让教师快马加鞭地讲解基本内容,而不能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延伸和补充,学生也是一味地被动赶课,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3教材设计不适合教学对象

目前市面上有关《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是针对财会专业学生编制的,内容体系又各不相同,而针对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却几乎为空白。因此,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非会计学专业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不得不偏向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的专业教材,删去专业教材中某些较难的章节,增加一些补充练习,便改装成非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按照会计专业《财务报表分析》教材框架进行改编的教材适用性较差,且大部分偏向于理论研究,忽略实训内容的学习,因而无法满足非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自然也较难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目的”的要求。

2.4师资队伍欠缺影响教学质量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授课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授课教师熟悉会计、财务管理、税务、财经法规和财务报表等内容,而且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学识、相关经历和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教给学生更多知识,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都普遍缺乏能够胜任《财务报表分析》讲授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大部分授课老师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授课老师,可能学习过《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和《税法》等财务知识,但由于不是财会专业出身,财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往往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这就会导致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讲解而轻实际操作的教授,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5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目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授课方式仍然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较少采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新兴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和操作。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占主导地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3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计与实践

3.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自2011年春在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开设以来,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选修课。由于这些专业学生的财务基础知识比较匮乏,缺乏进行深入财务报表分析的专业知识,加上将来工作中也不一定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定位过高。针对实际情况,课题组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①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②掌握三张主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③能够利用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进行能力分析;④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收集企业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能够通过各种媒介收集财务报表分析的典型案例;⑤能够撰写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在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新增了实验课,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和教授对象,教师应选用不同的教材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讲授的内容可以只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三张主要报表的分析、基本财务比率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而对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报表附注分析、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以及一些专题性内容则可以省略不讲。具体而言,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方面,主要讲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及趋势分析三种方法。针对报表内容,则主要讲解三张主表的质量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基本财务比率分析方面,主要讲授如何利用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3.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一、引言

财务分析课程是针对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财活动中开始重视并学习财务分析这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高校开设财务分析课的现状而言,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想要“理好财”的这一目标。因此,作为在高校多年从事财务分析教学的一线教师,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财务分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的内容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很多情况下其课程内容体系较为片面,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以张先治和陈友邦教授的财务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财务分析概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具体来看,财务分析概论的内容又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是什么)、财务分析信息基础(分析什么)与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怎样分析);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另一类是以张新民和钱爱民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内容体系由财务报表分析概论(理论框架结构)、分析基础、项目质量分析(资产、资本、利润、现金流项目的质量)、合并报表分析以及综合分析方法等组成。以上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在不同的高校都有采用,虽然这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各有特点且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不足:第一,过分强调对报表的分析,忽视报表附注以及对数据质量的分析;第二,过分关注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上述缺陷的存在导致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使财务分析成为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课程。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其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在讲述该门课程时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财务分析知识很难运用于实践。并且很多高校在讲述财务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时,往往忽略对于相关财务软件(Excel、STATA等)以及财务函数应用的讲解,导致学生针对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是有些高校在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引入案例教学,但是选取的案例大多过于陈旧,不具有代表性,学生虽然成立了研讨小组,但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小组成员中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最终还是未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导致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三)课程考核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最多为30%,普遍都在20%左右,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一方面,就期末闭卷考试而言,其试卷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题,只是对一些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考核,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平时成绩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就课堂表现而言,一般学生能够直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通过课堂表现来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财务分析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对某个案例进行财务分析,而最终小组的成绩只占到总成绩的10%左右,导致学生花费较大的精力撰写的分析报告与获得的实际分数不匹配,导致整个研讨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时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出来的研究报告质量较差,存在应付平时作业的问题,未能达到真正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务问题能力的目标。(四)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目前,一些高校自主编制的财务分析教材及配套资料内容严重滞后,对财务分析的前沿理论的发展缺乏了解,难以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财务分析教材所选用的案例略显陈旧,与授课当前的市场环境相脱节,造成学生虽学却难以致用。举例来讲,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商企业,而国内的教材并没有及时跟进对电商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进行讲解,所举的案例仍然是实体企业,由于这两类企业无论是经营业务还是财务状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电商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困惑,采用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三、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本文将基于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理论框架来完善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要素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四大报表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就目前而言,实务界已将战略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之中。而在设置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时,只将会计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中,同时考虑到战略分析本身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和丰富,所以将战略分析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财务分析课程之前开设。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将会计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分配较多的课时,在重点讲授四大报表中各个构成项目的解读与质量分析的同时,也要向学生着重讲授财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重要信息,使学生在解读和分析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的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效率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考虑到该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并且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相关指标的计算,因此对于该部分内容所分配的课时应该适当减少,授课的重点放在对于各个指标以及指标之间关系的深层次分析,同时分配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授一些非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完善财务效率的分析。前景分析的内容借鉴张先治教授的财务分析综合分析部分,具体包括综合评价、预测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在设置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应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主要是指向学生讲解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分析方法的运用,同时包括相关财务软件和财务函数的应用及操作;案例分析主要是选取一些经典案例和新近发生的“热点”案例,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要求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家上市公司,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根据课程进度,分配一定的课时,让每个小组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展示环节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数不局限于1人,可以多人汇报,同时当某一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其分析进行点评,主讲教师主要是对整个展示过程严格把控时间,并最终对每个小组的分析进行总结性点评并给予排名。这样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期末时要求每组同学针对其分析的上市公司提交最终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要求详细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从而对于小组个别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进行有效杜绝。

(三)课程考核多元化

鉴于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课程考核方式就不能过于片面,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5+4+1”模式,即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习小组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种考核模式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将学到的财务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而言,期末闭卷考试的题型除了单选、多选和判断之外,应该加入案例分析题,即给出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让学生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将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例设定为占卷面成绩的50%,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学习小组分析报告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报告格式的规范程度、分析内容的合理性、论述观点的充分性、小组分工及参与程度等,并且每个方面均赋予一定的权重,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性。之所以将小组分析报告的成绩比例提高到40%,其目的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对于学校自编的教材体系不能成不变,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变化,及时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分析学科体系。教材所选取的案例应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或者是具有热点效应的案例,通俗地讲,教材中选取的案例要“接地气”,所以这也要求学校自编的教材要及时更新,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四、结束语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一些工作经验,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更好地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育,2007,(6):47-51.

4.王丽艳.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153-154.

5.许秀梅,王秀华.基于分析能力培养的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环节设计[J].财会通讯,2013,(6):42-43.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伴随信息技术和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从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到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近几年来,全国税务系统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特别是强化科学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即金税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省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电子数据信息资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在信息化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历史形成的一些信息系统分割、信息资源不共享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上级机关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基层工作的能力不足,基层利用数据开展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也需要提高。数据处理分析与利用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软件支撑平台,制约了数据综合分析利用的深入开展。

为此,中创软件从2004年5月开始与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合作,双方投入50多人,历时4个月整理出90多万字的税收管理业务需求。随后,双方人员密切合作,于2005年4月底完成了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的全部开发工作,系统于2005年5月起在全省投入使用。

该系统利用数据集成和交换技术,集中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出口退税管理、“四小票”采集、外部信息管理等12个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构建了省级数据仓库。利用J2EE技术、商业智能技术开发出集监控、考核、分析、统计功能于一体的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

该系统既能够以各级国税机关为对象,监控分析其收入进度、区域税负及行业税负变动趋势,又能够以纳税人为对象,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 既可以进行20多项综合分析,又可以进行300多项专题分析,能够满足全省各级国税机关数据分析的需求。

助力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1.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分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省市局监控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基层监控分析、数据录入、系统管理七大类。

(1)一局式与一户式监控分析。这两个功能模块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包括对登记认定、发票、申报征收、稽查、出口退免税、金税、征管质量、数据质量的总体情况和按税务机关、税种等明细情况的层层钻取、监控分析。

一户式监控分析与一局式监控分析内容类似,对一户纳税人按“表-册-单”的顺序逐级监控分析,并重点考虑了对一户纳税人违法违章事宜的快捷监控,对纳税人税负率等税收指标与同行业均值和预警线的比较,对纳税人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均值的比较和总体经营情况的定性分析。

(2)省市局监控分析。该模块包括综合查询监控、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征收管理、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出口退免税、税务稽查、税收法制、财务管理、预警监控、监督考核、队伍建设十六个功能模块。主要适用于省市两级国税机关。

(3)数据处理分析。包括数据质量监控分析、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三部分,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

(4)基层监控分析。包括工作量统计、征管质量考核、纳税人监控、执法监控、基层综合查询五部分,主要适用于县以下国税机关。

2.系统功能特点

(1)系统满足全省各级税务机关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的需求。

局领导利用电子地图、综合查询监控、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可以及时监控全省和各市的GDP与税收收入的变动趋势、收入进度、退税进度、税收优惠比例等情况。

税收业务管理人员通过税收主题分析、税收统计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税收与经济关系、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出口退免税、国际税收管理、稽查法制、一局式监控分析、一户式监控分析等模块,获取所需要的监控分析图表,以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减轻了基层上报报表和数据的负担。

数据处理分析人员利用系统的数据质量分析、税收指标测算与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辅助编制、税收主题分析等模块,监控考核分析各级数据质量,快速获得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所需的税收指标图表。

税收管理员利用一户式监控分析、纳税人监控、征管质量考核等功能,方便、快捷地对所管理纳税人的申报征收、财务报表、违法违章信息和征管质量进行监控分析。

办税服务厅的操作员利用系统的基层监控分析类功能、数据质量分析功能,查询各种申报征收台账,检测和改正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

(2)系统集监控、分析、考核、报表功能于一体。

系统的监控功能充分体现了“由总体到局部、由汇总到明细、层层钻取分析”的先进的监控分析系统设计理念。如一局式监控分析功能可按“市局区县局分局纳税人汇总纳税人明细”的顺序层层下钻分析。

系统的分析功能在体现“层层钻取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同一个税收分析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税收指标构成和税收指标时间序列等分析结果,能够方便、快捷地以柱形图、饼形图、线性趋势图等来展现; 并将基比分析、环比分析、80/20集合分析、80/20区间分析、中位数分析、平均值分析、异常值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等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尽量简单的方式应用到数据处理分析工作中。

系统的考核功能,以征管质量和数据质量考核内容为主,全省各级税务机关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考核,并可对考核得分的构成逐级进行钻取分析,既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和透明的考核原则,又充分利用考核结果,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质量。

税收报表编制功能将提高税收业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效率和减轻基层负担作为最基本目标,利用各业务系统数据自动生成日常税收监控所需分析报表,对无数据源的报表,由市局或县局手工录入,省局自动汇总。

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四部分: 数据源、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数据展现平台。

系统在山东全省投入使用后,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个系统做得非常出色,数据分析是税务机关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系统的功能不仅涉及了各税收业务模块,还囊括了人事、财务、教育、监察等工作,信息量非常丰富,改变了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方式。”

2006年1月,税收监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了行业专家的评审验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1. 系统开发符合山东省国家税务局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办法要求,符合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技术标准。

2. 系统集监控、分析、考核、报表功能于一体,满足了全省各级税务机关各类用户的需求。

3. 系统选用的平台技术先进,灵活运用数据仓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OLAP技术与OLTP技术,将商业智能工具、专业报表工具和Java技术相结合,实现省局集中部署和各市局分布部署的集中+分布式系统架构。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20__年,在市气象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支持、配合局领导工作,团结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下面就一年来的政治思想和主要工作情况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请予以审议。

一、强化学习,更新观念

——认真参与防灾减灾大讨论活动。通过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认真学习,深感党和国家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经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清了形势,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法律知识。坚持《宪法》、《气象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诉讼法》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放松,学会了用法律来护卫单位发展。

——学习专业知识。认真组织、参与业务学习和质量分析会,加强自学,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以提高基础业务质量为重点,夯实基础

——用制度管人,促进业务质量不断提高。年初,进一步完善了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落实综合目标考核管理,分工负责、任务清楚、责任明确、奖惩逗硬。对《业务值班制度》、《业务学习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执行情况常检查、常监督,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抽查气薄-1和值班日记,肯定成绩,查找差距,增添措施。

——加强学习,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学习、质量分析会,按照业务科制订的业务学习方案,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技能。通过全市防灾减灾大讨论活动后,全体业务人员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的重要性,端正了工作态度。

——加强设备检修,确保资料齐全。今年我局二级站设备和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次出现故障,发现故障后,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组织业务人员进行排查。并先后多次带领业务人员冒着恶劣天气前往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点进行维护,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及时排除,保证了仪器的正常工作,确保了资料的完整。

今年,观测、发报、预审无出站错,通过百班验收7个。

三、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为中心,树立形象

——气象服务准确、及时、周到。在中长期预报和短期灾重天气预报服务上,坚持分析、讨论、制作、签发制度。截止目前,共印发决策服务材料31期;开展专题专项服务35次。并通过短信平台、12121等方式将预报及时传递到各级领导和群众手中,准确的预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抗灾自救赢得了主动权,做到了领导、用户、群众满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全力搞好抗震气象服务。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我局迅速反应,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气象保障服务领导小组。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值班,开展好抗震气象服务,抗震气象保障专题预报七期。县长__*同志来我局视察工作,并询问了震后天气趋势,他说:“气象局反应迅速,工作有条不紊,气象服务主动及时”。

——努力增强气象服务针对性。为了解春耕生产情况,更好地搞好春季气象服务,汛前,组织业务技术人员深入__、__、__等镇乡。通过认真的调查了解,摸清了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了情况;为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和增强服务的适用性,提供了依据。

四、稳步推进气象科技服务

——增强手段,大力宣传。一是充分利用报刊、活动、电视节目等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关注气象、支持气象。今年共发放资料3000余份,制作电视节目四期,接待咨询群众800多人次,上报气象信息23期。

——加强部门协作,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一是积极申请办理氢气球灌充施放许可证和广告经营许可证,目前已取得两证,增强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合法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年度检测工作。分别与县安监局和县教育局配合,对易燃易爆场所和全县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进行了一次综合检查。三是理顺关系,规范了前期可行性评估工作。目前,我局已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

——积极开展雷灾事故调查。8月21日,__县城北变电站遭雷击,我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此次雷击事故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作出分析报告后向县安委会汇报,并制作一期防雷简报在

党政网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服务到位,效益明显增长。今年,通过与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和气象科技服务人员的努力,效益与历年同期相比明显增长。

五、廉洁勤政,在廉政建设中既唱好“主角”,也唱好“配角”。

廉正建设在我局具有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较完善的监督程序,作为一名领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情、参与、监督、评判的过程充分体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同时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环节。在日常事务中如设备维修,物品添置等诸多事项,我们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事。同时我也要求大家在工作中不漏项、不违章,每个工作环节都实行阳光操作、透明处理,无论事大事小都要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既唱好了“主角”,也唱好了“配角”。为保证廉洁自律工作落到实处,在保持先进性中作出了应尽的职责。

六、体会

一是加大了知识更新的力度。由于队伍缩小,一个人要胜任几项工作,促使在职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业务质量,从业人员自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二是竞争意识普遍增强。随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落实,打破了“铁饭碗”,在职职工认清了形势,学会了用新观念、新知识包装自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三是责任心不断加强。由于人少事多、任务重,全体职工打破了八小时工作制,以工作质量的好坏为标准,全力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七、存在的不足

1、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政治修养还有待提高。2、管理经验不足。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 研讨式教学 操作机制 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9-02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获取和创造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知识灌输方面成效突出,但是在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显露弊端。为此,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特别是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高教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共鸣。

一、研讨式教学介绍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教学方法,它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小组交流、师生大班讲评、学生总结提高。研讨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艺术;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走上讲台,师生共同听课评课;根据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任务的情况评定成绩。

目前,研讨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研讨式教学的组织,代表性的成果有:完整的研讨式教学实践模式,包括制订计划、示范讲解、收集资料、分组研讨、全班交流等环节。推行研讨式教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教师要具有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各环节;教师要创建民主、和平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研讨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研讨式教学为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师的理想选择,是课程内容创新的需要。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深化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实现科研与教学双向提高;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优势,在相互交流与启发中提高教学质量;深入了解学生,提高对研讨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要准确把握研讨时机,正确设计研讨主题,科学确定研讨范围,巧妙运用研讨方式,合理把握研讨次数,扎实进行研讨总结,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质量效益。要正确选择专业课程研讨的内容,选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性的研讨题目,在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进行适当的辅导,课堂研讨过程中采取互动式的提问方式,课堂研讨效果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做好课堂研讨活动总结。

第二,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评价,代表性的成果有:构建新的大学教学模式,要调整教学目标体系的结构,课堂教学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加强大学生课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从平时观察、作品评价、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研讨式教学评价模式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研讨式教学的评价体制有如下特点: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达到研讨式教学目标的途径包括建立教与学双向评估体系,建立自评和互评机制。

以上研究成果探索了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但是还不全面,也没有涉及具体的学科专业。在文献中,作者分析了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主客体因素对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将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探讨通信工程专业研讨式教学的操作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

二、研讨式教学操作机制

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机制需要兼顾主体和客体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教学资源配备等,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懒于思考,也不会查找利用科技文献。另外,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深度也使得他们难以读懂最新的文献。这样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课堂讨论。研讨问题要紧跟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兼顾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注意和实验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同时让表现积极的学生带动不积极的学生,培养协作能力。

从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来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研讨问题,把握研讨的时间进度和范围。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科研方向选择研讨问题,讲解课程内容时注意深浅适度,重在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彼此有一定的关联,同一门课程的知识点也有相似性。在选择研讨问题时教师要善于纵横向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通信专业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教学资源配备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不够用,数据库也不齐全,难以为研讨式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教学条件。这样教师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让学生查找文献。研讨式教学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也可以开展,只要教师充分利用黑板、手机、电脑等工具,一样可以演示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研讨之前,教师要利用校际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查找一些重要文献,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辅助文献并且指导阅读,这样学生的课堂准备会更充分。

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两个环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自身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教学资源配备,选择最合理的研讨式教学操作机制。在课后总结环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而且也要注重教学操作机制的改进。

三、研讨式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标准,短期很难看到效果,也难以让各方满意。研讨式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甚至第三方都有章可循,保证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目前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同行听课评议、教学督导听课、教师评学、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等。这些标准能够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不一定适用于研讨式教学的质量评价。例如,同行听课评议和教学督导听课,如果研讨式教学还没有普及,某个教师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就很难得到认可。另外,研讨式教学还涉及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来源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技术进展,同行也许还不了解。目前教师评学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课纪律,是否掌握知识点,现有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也主要体现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并据此推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都不符合研讨式教学的规律。围绕以上问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质量评价标准:教师按照专业知识背景或者课程相关性分成小组,进行听课评议。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目前的质量评价标准只有评教,主要评价教师上课的认真程度和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学生对研讨式教学的评价需要补充很多标准,例如研讨式教学是否带来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是否具有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对课程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是否收获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设计调查问卷,围绕是否掌握未来从事通信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这个焦点,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

从第三方的角度出发,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必须让用人单位来评价。目前大学关起门来培养学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社会严重脱节。可以邀请通信行业知名企业的人事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起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将结果反馈回学校。另外,也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参与研讨式教学操作机制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研讨式教学将彻底颠覆原有的条条框框和数量评价体系,必须构建灵活有弹性的注重过程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为研讨式教学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并且监督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总结国内外大学研讨式教学的成功经验,为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提供指导意见。

教师的互评和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研讨式教学的操作机制需要不断改进,以取得各方都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康耀辉,陈本玲.论实施研讨式教学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7)

[3]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4]唐洪俊,曹杰.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

[5]李志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6]张留见.论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7]徐炜.浅谈如何提高研讨式教学质量效益[J].企业导报,2012(18)

[8]王林.实施课堂研讨教学方式的体会及改进思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Z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