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6-01

一、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原因

1.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忽视了《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这些基础课程的地位降低,课时减少,教学效果较差。而且目前缺乏对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强制要求,紧张的《大学语文》教学课时使语文教学的教学时间不足,甚至有些学校仅仅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执行教学计划。

2.《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分歧

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课程定位,普遍存在教学随意性的现象。例如有些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能力,有些则强化大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还有些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培养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分歧直接导致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对大学生长期完整的教育。

3.教学手段陈旧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取消,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差,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对策

1.明确高职大学语文定位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和正确认识是解决其边缘化问题的首要条件。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强化《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其次,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学;第三,完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保证教学的学期和课时,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充足的时间。

2.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仍没有一本全国高职院校通用的语文教材。而且当前高职院校选用的语文教材重点突出教化的文学思想,缺少高职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因此,为方便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国家可以组织相关专家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编撰适用于全国高职院校统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突破传统的文学模式,广泛地涉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拓宽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系统;另一方面,将大学语文的文学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3.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改变《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状,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改革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为主,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辩论、朗诵、演讲、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创造有生命力的大学语文课堂。最后,完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机制,建立课内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促使大学生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

4.建设高职语文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以及语文科研停滞不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也应该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大学教师尽快扭转《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提升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此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打造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既是高职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及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备课程。近年来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规范《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边缘化的现象,使《大学语文》走出教学困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琳,王军,罗璇.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 大学语文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语文研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局部领域的研究,如教学方法的锐意改革,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说明大学语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教学目的模糊化。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包括中小学语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均为社会诟病。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模糊,如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工具性的强化都加诸其上;仅对“语文”的理解就很难统一,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章”。无论是长期研究语文的专家,还是扎根一线的教师都难明究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形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混乱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娱乐化与教材编写的经典化。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大学生作为时代急先锋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学语文讲周杰伦;北大教授孔庆东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鲁迅不如讲张爱玲受欢迎。

(三)教学手段电子化。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以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与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相结合,这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被视为落伍,当前没有进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越来越少,似乎以信息技术与复制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无结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传媒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动画、声音、图像等资料的重组,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原因分析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弊端:视觉形象过于泛滥,课堂教学喧宾夺主,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朗读相比,它又有与语文学科相悖的地方。语文学科主张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这种情感体验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营造氛围,同样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眼神言语交流,朗朗的读书声对于大学语文课堂而言几近绝迹,这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我们以多媒体朗读代替,体悟体验被视听觉刺激取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精心的板书设计、抑扬顿挫的朗读被现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代替。过度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忽视人脑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将为我们塑造一代又一代只会复制的学生,思想和感悟是无法通过快捷手段来复制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注重了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教学资源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多地来源于中学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互动教学法就是数字化时代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从探讨交流到互动生成,没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自列强以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国人对本民族的东西就丧失了自信。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理论外国文化的崇尚,说明在深层文化心理上我们依然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与研究沿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全盘照抄显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上,毕竟这些是经过两三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结晶,更适合国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决策略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研究虽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发展还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一)加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建构。这是当前大学语文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体性理论建构,大学语文的改革将很难走远,继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语文局部研究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但在关涉整个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上却还存在太多争议,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资源研究。包括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融合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效融合,提升母语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母语教学研究的本土化。

(三)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遴选既要避免盲目排斥非经典,又要防止出现唯经典是从、非经典一律打倒、固守传统经典的一边倒做法。两者兼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比例如何把握?经典和非经典又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如果经典以可憎的面目出现,学生自然就会远离经典;如果过多选取大众流行文化,一味迎合学生口味、哗众取宠,可能使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脑中空空。这就需要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的教学内容。

(四)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需具备课堂协调能力、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明白其兴趣,并了解社会要求,紧扣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经典、弘扬文化、提升学生爱国情感等责任,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学习见效快、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更为实用。经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尴尬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三尺讲台之上,一根粉笔从头讲到尾,单一枯燥,忽视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不被重视,思维处于游离、停滞状态,何谈领略大学语文的魅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各个高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不可忽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全面认识大学语文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明确课堂的主客体,优化课堂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

1.摒弃陈旧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智慧,承认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从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探究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追求学习的终极目标。

2.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堂内容

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打破大学语文课程的陈旧传统,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为此,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为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由应试性向人文性转变;二是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由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的融合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拓展教学思维,广开思路,把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吸纳大量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自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需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状况,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应通过链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影像等资料,打破学习载体之间的界限,使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参与冲动。

4.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而精心设计。(1)讲授法。该方法是高职院校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传播空间覆盖广、节省资源等优点。(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规定学生一学年完成6?7篇读书笔记,收集整理4?5份人文学科的学习资料。此项学习计入平时学习成绩。(3)研讨法。通过自学,在课堂上学生交流体会,共享知识,就一些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讨论,再通过总结,取长补短,有效地展开学习。(4)专题报告法。组织读书专题报告会,报告自读自学的成果和体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5.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开展,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以促使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冲破困境。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传统考试中加入新的元素,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书面考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学生平时出勤与课堂表现相结合,静态考试与动态辩论相结合等,多方位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惠梅.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处于不断进行之中,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较差,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于时展的潮流、语文教学的教育理念也十分落后、教育方式较为刻板、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些问题是导致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差的直接原因。只有从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层面入手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在的局面,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既要找出语言教育的规律又要实行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潜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扩展,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二、大学语文进行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1.坚持大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性教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语文实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核心。

2.优化语文教学方案。

教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3.创新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学习结果的检验,而传统学课程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同样要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创新。

三、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因为学校的性质与学生的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大学语文教材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与学生,因此在使用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时,就要对教材进行较为灵活的处理,使教材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下就是几点具体措施。

1.从不同层次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

虽然在一所大学中许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语文教材,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如理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降低,在课堂中对教材的解读集中在对教材的全面讲解方面,对基础内容的讲解要到位;而对语文素养比较高的学生如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师范生就要将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提高,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要将重点集中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方面,使得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使自己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

2.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要在有限的短暂学习时间内做到对语文教材的完全解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时,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与所教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内容的讲解范围进行划分,将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细致的讲解,整合时可以按照专题内容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划分,形成新的学习板块或者学习专题。

四、创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深刻的系统总结之后形成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教学理论能够具体化,建立起课堂教学中的较为稳定的活动程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才能利用教学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对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灵活选择。

1.现象分析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向学生展示某一现象或者话题,在展示完成之后由教师对该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讲解,并分析该现象产生的结果,最后提出如何解决该现象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保护自然环境的板块时,语文教师可以选择这个板块中的几篇课文让学生预习,这里被挑选出的几篇课文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这几篇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下一步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这几篇课文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有大致的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后分析:如何利用有效手段遏制自然环境的恶化?在利用这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发挥,在对话题进行讨论时能够不受限制,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巴特勒学习模式。

巴特勒学习模式的开展方法是,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个具体情境,学生根据所设置的具体情境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然后开展组织教学,将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应用到组织教学之中,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引导学生完成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通过整个学习过程来达到使学生拓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上述的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板块进行学习时,可以设置一个“假如到2050年,空气污染程度到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在我们所在的今天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的话题,引导学生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模式可以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创造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五、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教师在公共课方面所花费的精力比在专业领域方面所花费的精力少得多,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较少,而且在学历、年龄、职称比例等方面的比例划分不相协调,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都应该有所涉猎,要有渊博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信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活力,利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对待生活和教学都应该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和热情,进而令这种积极的力量影响到学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扬长避短,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六、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使高职院校中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大学语文可以说首当其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上面所说的社会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失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领域盛行“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从教育观念上把大学语文降格为“工具”。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市场效应成为衡量教育成就的标准之一,教育成为机器般的“知识工业”。具体到语文教学,则存在着把大学语文当作简单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一些应用型文体的写作训练。事实上,大学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又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不是被长久地忽视就是被挤到边缘。

(二)大学语文师资短缺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更大的重视,专业课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评硕导、博导比较容易,其待遇也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外因,使得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就很难了。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手段落后

受实用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只把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在众多的选修课中,大学生们纷纷走进西方艺术史、美术鉴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的课堂,因为这些课程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学生在浏览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聆听一首首流行的热歌,欣赏一部部好莱坞大片中轻而易举拿到了学分,而《大学语文》则门庭冷落,日益边缘化,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外部原因之外,这和大学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系:教育理念落后,教材内容老套,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多沿用中学语文的讲授套路: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二、解决大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一)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尽管每一次年会都发出呼吁,但没有解决问题,所以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这门课的课时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定位问题不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最终在事实上取消了这门课的存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首先,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业务上要求不是很专,但要求博,各方面的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很宽的知识面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讲课才能活泼生动,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本身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引导学生把坚定的政治立场放在第一位,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

(三)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把自己转变成具有高素质的学者。比如教师可采取专题学术报告形式附加答疑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进行论文形式的考试,要求有学生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或者把课外专题讲座、课外诗文欣赏、名作导读等纳人大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形成文学陶冶与“立交型”空间氛围,使学生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单一型”的课堂灌输型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潜移默化来打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 大学语文教育 改革对策

肩负着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自上世纪末重新进入高校课堂以来,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弦。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高校开设语文课已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在当前我国教育模式中,千校一面的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不同的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大学语文课的目标定位也应有差别。”[1]财经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现代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如何摆脱僵化的教育模式,打造符合自己学科发展规律的语文教育,成为所有财经院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财经类高校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意义

近二十年来,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最根本的在于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这种影响体现在学生的精神状态上,即心灵越来越粗糙,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实用化,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在一个消费主义、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在一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年代,在一个一切以实用为先导的年代,大学语文课程的薄弱阻塞了大学生汲取人文素养的渠道,人文精神没有了,心灵的根失去了,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2]

财经院校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高校,它的应用性、功利性尤为明显。从财经院校的学科特点来看,其支柱学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从“经济人”、“理性人”的前提出发,研究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所作的选择,追求利益、财富和效应的最大化。这种思维定势不但被运用于经济学领域,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被泛用于诸如道德、情感、工作、生活等诸多领域,从而导致一种泛经济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泛化带来最严重的弊端就是只重眼前利,轻长远利益;只重功利需要,轻人性关怀,等等。

近年来,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缺少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中国的发展受到诸多负面影响。例如三鹿奶粉事件,矿难频仍,肇事逃逸,等等,这些从本质上就是因为对利益的极度追求而致使在现实中走向物高于人、物质高于精神的畸形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2]P156

财经院校培养的是未来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必将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担当大任,如果他们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对物质过度追逐而迷失人的主体地位,就必将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下拜金浪潮的涌动的社会环境中,财经类院校大力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无疑更加具有任重道远的历史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财经院校的语文教学纷纷改制,大力推行大学语文教育,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财经语文的偏向。在财经类院校,大学语文尽管得到普遍开设,但其人文性已经大大让位于经济性。很多财经院校简单地将大学语文视为一门实用的语言课程,解决的是普通的读写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部分财经类院校以财经写作、经济文书写作等实用型课程代替大学语文,或者开设大学语文而强调其实用性。开设大学语文的院校也普遍存在课时不足,课时设置普遍压缩为32―36学时。这说明部分院校对大学语文的人文功能缺乏清醒认识。

2.大学语文边缘化严重。由于学科的性质,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也倾向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速成”效果。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似乎与现实相隔遥远的人文学科,在经济学科的挤压下迅速边缘化。学校教学资源多向经济管理类课程倾斜,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也往往被排斥在外。据我统计,在全国40余所财经院校中,尚没有一家将大学语文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这与同样作为语言课的大学英语和其他“显学”如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相比较,地位更不可同日而语。

3.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不强。在所有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师资队伍的薄弱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而这在财经类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一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产生,而许多财经类院校由于缺乏相应文学的专业,因而难以吸引优秀的文学硕士、博士加盟,使得财经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只能从其他相隔较远或者学历较低的本科学生中的学科中抽调,从而影响了老师的学科认同感。即使是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财经院校,由于学科的边缘化,加之难出科研成果、职称评审困难等因素,许多教师也不愿潜心大学语文教学。

4.缺乏合适教材。尽管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多达千种,但编辑体系单调,多是以文学史顺序、文体类别或以人文精神具体内涵选集作品。而且这些教材多出自综合性大学,缺乏并非针对财经类院校而独立编写。由于综合性大学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师资力量的差异,注定这些教材并不完全适合财经院校。如南开大学为大学语文教学配备了2名博士后、7名博士,而且有8名为博导或硕导。[4]如此强大的阵容在财经院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决定了在这类综合性大学编写出来的教材未必会考虑财经院校的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

三、财经类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改革,才能赢得尊重。[5]对于财经院校的语文教学而言,全面推行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大势所趋。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举人文旗帜,修正培养目标。财经院校不仅要为时代培养商业精英,而且要培养道德精英。孔子说:“贫而无谄,未若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即是要求人在富裕之后或者走向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基本的道德礼仪。财经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能创造财富,更重要的具有经世济民的仁者胸怀。因此,财经院校修应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高扬人文大旗,让学生在人与物、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与取舍中坚守道德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探索中,贵州财经学院提出锻造“儒魂商才”的理念,可谓开拓出一条特色的创新之路。该院认为,财经院校的责任,即在于培养“具有‘儒魂’之‘商才’,也就是具有中国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商才’”。[6]

“儒魂商才”的目标建设,其实也正是现代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所倡导的义利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遵循“义利之辩”、“见利思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在几千年前早已应用于商业经营实践当中。财经院校必须修正自己的培养目标,用儒家传统中优秀的人格自律来要求自己,增强学生的人文内涵,才能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以德为立身之本,实现利与义的和谐统一。

2.自编财经特色语文教材。对于财经类大学语文的编写,除了兼顾“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之外,还要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凸显财经专业特色。这要求在教材篇目的选定中精选一部分与财经专业背景结合紧密的名家名篇。如茅盾名作《子夜》,可将当时的“买空卖空”的期货交易背景与当今证券市场、股票交易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带着专业学习的态度去学习文学作品。在讲解苏轼其人其文时,可以介绍宋朝当时的中央财政政策,使学生通过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矛盾冲突,来理解苏轼作品的时代意义。

财经大学语文同时也应收入诸多儒商的人物传记,弘扬儒商文化。儒商文化是经过历代儒商的成功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条企业经营管理之道。从春秋时代的范蠡到明代的沈万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个成功商人身上所具备的仁者情怀。通过这些凸显财经特色的方法,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联系,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统一起来,做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提高“两不误”,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财经类大学语文的教材探索中,许多财经院校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如贵州财经学院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在语文的篇目选择上,正是考虑到了财经专业的特色,特在古文部分选择了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晁错的《论贵粟疏》,使学生在领略古典文学的同时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观念的认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3.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凸显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创建国家精品课程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一些财经院校似乎已经意识到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将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如西南财大、上海财大、东北财大等。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财经院校将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将大学语文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的仅仅有六所院校,即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济南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均为综合性或示范性质大学。这种情况表明,创建财经院校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至少目前还是空白。而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一种尴尬,但同时也是一种机会。探索财经院校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不仅是财经院校的历史责任,而且是整个高校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4.师生互动,推动语文实践教学。我国大部分财经高校都建设了特色专业,并设立了模拟工商系统、模拟财务公司、模拟银行等专业实验室。作为人文学科,大学语文尽管不可能像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建立学科实验室,但是为大学语文创建实践园地还是必要的。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的改革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以往教学与考核方式,积极引入网络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实践的园地。200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老师摇身成了“斑竹”,师生上论坛“灌水”成了一种习惯。短短两个多月,学生发文3600余篇,原创的近2000篇。“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人气十足,“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教学有意见的可去“我学大语”畅所欲言,唱反调的也有自己的天地――“不敢苟同”。[5]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财经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校级大学语文精品课,专门为各年级开设课程实践园地。实践园地分设诗词、散文原创、读书报告等栏目。对人气最高选手予以排名,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讨论、写作的热情。

总之,财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广,但定位模糊,缺乏应有特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儒商为楷模,奉行仁爱、中和、宽容、礼仪等儒家核心文化,才能哺育出出类拔萃的商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化的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提升我国软实力服务做铺路石,从而为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治平.试论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1).

[2]方敏.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3]王喜平.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张英等.大学语文修成正果?[N].南方周末,2007-5-24.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经过多年的体育专业训练而进入到本科高校进行学习,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较差。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其中人文素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全面发展,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基础。对此,我们就更应认清并重视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意义,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改善体育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差和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大学语文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趣味的功能[1],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化学生素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高级目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责任意识以及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和健全人格、健康气质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这一教学途径完成[2]。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理应成为体育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体育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3]。

二、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受忽视

在高校,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一向不在课程体系的重点范围内,在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更是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并不重视甚至对这门课程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体育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带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大学语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较为深奥的中国古典文学,使得这些学生主观上不感兴趣,客观上也听不进去听不懂。所以,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与体育类的专业课相比,处于从属地位。许多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4]。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尤为突出,很多高校都把解决就业作为高校培养体系的重要指向,在课程设置上就出现以就业为主的导向,这使得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受到了冷落。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中作为一门偏僻的公共课,无法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无论在哪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不被重视。

(二)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上文曾经提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正是需要借助大学语文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一个群体,但就是这些学生对大学语文漠然处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缺乏兴趣,与生源的低质化有关。与其他高校相比,体育院校生源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特别是一些单招学生和退役运动员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进行文化学习的时间很少,人文素质基础差,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对大学语文这种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存在断层,因而缺乏学习兴趣[5]。

(三)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许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管是教材的选择还是具体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个中心,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较为深奥的文史哲知识,这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良好语文功底的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较普通院校的学生要低,很多通过单招考试进入体育学院的学生对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都掌握不好,因此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应基于学生的语文水平来进行课程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应是加强他们的基本语文功底。笔者认为,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以加强学生基本的语文功底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多常年进行运动训练,对文化课的接受较差,上课容易开小差、说话甚至睡觉,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范围,又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纵观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是很普遍的现象。近年来,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本多是采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除了北京体育大学组织编写了一本针对体育院校的《国语读写教程》,并没有其他针对性较强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现。

三、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调整对策

本课题针对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状况,旨在突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计划通过新的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对此,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就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针对体育院校学生语文功底较差、人文素质较弱的情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着重完善学生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结构,尤其应重视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匮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逐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在此基础上,增进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合的教材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直接涉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对课程改革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根据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大学语文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尽可以摆脱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其中一些加入课程当中。从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较多,其意图是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文水平。古典文学固然博大精深,但做为体育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效果并不如预期那么好。就体育学院学生而言,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中重点解释古文的字词句,即便如此,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好,很多就是听完就忘,要求他们掌握深奥的古文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学习也因此缺乏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在坚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将文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还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这样,这门课程才能保持生命力。面临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体育院校毕业生想要获得就业机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够在公众面前从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从而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沟通与协作被公认为人才的基本素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够流畅,很多学生的普通话都不标准,很难能用口头语言逻辑严密地表述思想。这一情况也与我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积累而忽略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关。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表达,多设计一些课堂讨论或者主题演讲,不仅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材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学试验后才总结编撰出来的,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教学与学术科研成果的融合。作为体育大学的语文教师,应寻找语文与体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就目前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教材选择范围来看,可选用的教材并不多,除了多数普通院校使用的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大学语文》,还有由北京体育大学组织编写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水平和专业特点而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因此,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们应注重结合体育院校实际开发编写新教材。一部教材的编写过程,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这门课程。体育院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可在教材内容选择的基础上编写新教材,突出针对性和专业特色。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一种教材,可以同时参考借鉴相关的文学教材和体育史教材,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内容。

(三)更新并拓展教学方式方法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基础课程,涵盖内容广,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体育学院学生的语文基础导致他们并不易于接受古代经典作品,这就需要老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授课效果。增加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讲课比赛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基于现在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是经典作品,因此可采取以导读为主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在老师介绍基本文学背景、讲解完生僻字词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老师着重启发、引导、点拨和鼓励。大学语文和体育的结合是文化的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开辟多种教学实践渠道。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学校和地域特色,可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参观,让学生以各种文学作品的形式总结,举办优秀作品交流、主题演讲等形式拓展大学语文课堂,实现大学语文和体育专业相结合。

(四)调整考核方式

体育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平时学习不够认真,考前突击强化,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考核目标不应局限在对知识的掌握,而应重点评估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有了进步,能力有了发展;相应地,在具体考核内容上,可多设置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测试,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等方式,比如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等。课程结束后,老师着从各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力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客观全面的评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