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1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顺利实施。

开展学困生帮扶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我校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困生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学困生帮扶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以潘寨春校长为组长的学困生帮扶领导小组,并由副校长王文伟同志分管此项活动。政教处周有元、张法平具体组织学困生帮扶的全面开展,力求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主导、社会广泛积极参与的学困生帮扶机制,使学困生帮扶工作长期化、制度化。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责任意识。

我校在县启动大会以后,及时召开了全校扶贫助学“百千万工程”实施动员大会,认真宣传学习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实施扶贫助学 “百千万工程”的意见》,并依据县局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望直港中心初中扶贫助学 “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引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实施学困生帮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戗牌、横幅等宣传载体,加大力度宣传开展学困生帮扶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校将有关学困生帮扶的要求、考核细则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方便每位教师学习、监督和宣传。

三、彻底排查登记,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我校为不漏掉一个孩子,由学校的帮扶领导小组的成员亲自到各班级进行询问、排查,将全校的66名学困生以及其中的27名重点学困生逐一登记,摸清了他们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住址、联系方法、家庭实际情况),再通过访问、调查的形式,弄清楚了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事宜,最后统计成册,作为全校帮扶的对象。

四、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不同要求。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我校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从关爱入手,特提出了帮扶的相关要求:对学困生做到安全上优先教育和监管、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四优先”,与学生本人和其中远在他乡的学生父母、在家照看学生的第二监护人保持“三沟通”,潘校长率先垂范,主动联系了初一(3)祁海平进行帮扶,在他的影响下,每位教师自然的联系了一名学困生或贫困生、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实行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一个关爱学困生的大家庭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愉悦孩子身心。

学困生成绩暂时落后或行为习惯较差,在家庭、班上优越感不强,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性格很内向、甚至是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常常独来独往。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以活动来促进他们改变的方法,让这些孩子能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充满欢声笑语,健康快乐的成长。

1、让他们找到知心朋友。每个班级利用晨会、班队会的时间,号召学生主动和他们做朋友,给他们以纯真的友谊,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有朋友作伴,不感到孤单。

2、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美术课上、音乐课上、体育课上、电脑课上、劳技课上……抓住每次的机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有意识地让他们展现自我,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张扬自己,还将他们吸纳到各种艺术团地:泥塑、剪纸、舞蹈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

3、让心理咨询室成为倾诉委屈的港湾。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他们的表现也是很反复无常的,有时会懊恼,有时会亢奋,有时会冷漠,有时会放纵。为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刁仁红老师对他们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及时地排除他们内心的忧虑,开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4、为他们成立合唱团。我校还特地成立了合唱团,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教他们演唱感恩励志的歌曲,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在今年校庆祝元旦的演唱比赛中,他们合唱团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5、给他们营造家的温馨。学习有困难了,首先知道的是老师,很快就会迎刃而解,生活上有困难了,首先知道的还是老师,很快也会烟消云散了。他们有难处时,师生们会主动帮助,他们有收获时,师生们会及时祝贺。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感到温暖,感到温馨。

6、让他们学会感恩,报恩。结合一些节日,我们通过组织学困生给家长、亲人写信,通话、表演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把自己在学校生活的点滴、感触传达给家长、亲人、社会,证实自己的成功和长大。

重阳节这天组织了 “爱心奉献、回报社会”活动,组织他们到望直敬老院开展“敬老院、爱心行”、“手牵手义务劳动”、“我行我表演”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好评,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帮扶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风貌。

六、突出关爱重点学困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望直港中心初中始终坚持帮扶重点学困生,实实在在开展“六个一”活动。一是开学初赠送一本书,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一句激励的名言;二是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帮扶老师选择课外时间找学困生谈心,谈心内容包括近期思想动态、学习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三是帮定一个近期目标,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每月制定一个学习小目标,并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向小目标奋斗;四是帮助实现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自己的信心,如课堂中回答问题、日行一善情况等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快乐。五是帮找一个帮助伙伴,在学困生的周围找一个优秀生,经常参与讨论、交流,让其发表观点,逐步从研讨中找回自信;六是在学期内至少家访一次,了解学困生在家思想表现、对待作业的态度、双休期间学习计划等。

七、助学到人,关爱进家

1、学校对学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经济帮扶,把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责任人,做到每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有人关爱,每个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学校的温暖。我校20xx年投放助学资金近XX0元,一部分用来减免教辅用书等服务性收费,另一部分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补贴。

八、严格把关,表彰先进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2篇

一、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

公务员及行政执法人员重点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聘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律顾问的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中层以上干部中进行教育法规的学习。书记校长学习日及各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宪法修正案》、《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每年组织进行学习情况记录检查,并提供相关练习卷进行练习巩固,提高学习实效。

二、扎实做好教师法制教育

各单位、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每月集中学习2小时以上。做好了新教师“五法一规范”培训考核工作和暑期师德培训法制教育工作。教师法制教育重点学习《宪法修正案》及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在教师节期间组织党团员教师,青年志愿者开展教育政策咨询活动,向社区居民、社会各界宣传教育有关招生、收费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法制宣传黑板报评比活动,加强了教师法制教育实效。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三、认真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

我局与区依法治区办、司法局联合组织开展以中学生为主的“与法同行”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五个一”法制教育活动,以课堂教育和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即组织一次法制教育的参观或观看一次VCD,举办一次法制知识演讲会,上好一堂法制知识教育课,举办一次法制知识征文比赛,组织一次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各单位、学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的作用,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下功夫办好了法制专题讲座、法制宣传橱窗、专栏、板报、墙报、图展,搞好法律进学校的活动。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采取多种形式,把理论性与实践性,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各校法制副校长协助校长,加强与当地综治委的联系,积极参与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治理工作,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法制教育。积极配合社区进行课外法制教育,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

四、大力加强行业依法治理

近年来,我局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一费制”管理,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要求凡出台新的收费政策或具体的收费政策,要通过校园内部媒体、公示栏、校内公开栏等及时向外界公布,让学校清清楚楚收费,学生家长明明白白交费;加强了对学校收费收入的监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努力杜绝平调、截留、挪用收费收入的行为,以确保学校收费收入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完善以“教育资助券”为主要形式的减、免、缓等扶贫帮困制度,通过政府拨款、设立爱心基金、结对帮扶等多种渠道,资助和扶持贫困家庭学生,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上不了学或辍学,不让学校因规定的合理收费不足而乱收费。

五、牢牢坚持依法行政

我局严格按照第三个依法治区规划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中,配合区《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工作,组织了系统的学习活动,切实了提高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了行使职权实体合法,程序规范。

六、建立健全预防和保障工作机制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湘西州农村初中篮球教学优势问题对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人口大体上各点三分之一。农村中学的篮球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到底如何有效地开展篮球教学活动,需要我们认真对策。

一、我州农村初中篮球教学的优势

1.学生对篮球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篮球运动是一项强烈的竞技活动,我州学生对参与竞技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州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风雨历程中总结、积累和编制成多项民族民间体育竞技项目。如,扳手劲、踢毽子、抵杆、摔抱压(摔跤)、打公鸡(踢草球)、玩土棍、打苗拳、骑高脚马……这些体育项目是我州各族人民智慧、勇敢的精神体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青少年学生,热爱并积极参与这些体育项目,使得他们具备了一种不甘落后,敢于展示自己力量的好胜心理素质,对篮球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学生具有一定的打篮球的基础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我州农村学生乐于参加,也具备了一定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打篮球是外来的“新玩意儿”,玩起来更有趣味。近年来的扶贫攻坚战,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每个村寨都修了篮球场。学生们常去打篮球或小皮球。人少时可练运球、投篮,人多一点可打半场,再多一点就可以打全场了。因此我州农村学生常去打篮球,具有一定的技术,为上好篮球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篮球运动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做保证,有了这个保证才能更好地完成技术,战术的结合。由于农村学生常常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再加之寒暑假星期天帮助家里干农活。有的走读生每天还要走20多里山路,练就了强壮的体魄,也养成吃苦耐劳的的品质。为顺利开展篮球教学提供了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

1.对打篮球的目的认识不足

我州农村初中学生打篮球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为了好玩。在情绪方面易激动、冲动,有的在场上称王称霸,作威作福,对方犯规后容易采取报复行动。个别学生甚至上课打球,下课打人。

2.对篮球运动不能完全适应

篮球运动员不完全凭身强力壮,有耐力。还需要一些特殊的身体素质。传接球与投篮时,运动员必须具备手腕、手指、手臂的力量。在对方的严密防守、冲撞下,要发起有效的进攻,必须具备良好腿部和腰部的爆发力。以上力量农村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需要加强训练。

3.不熟悉规则,不掌握技能

篮球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在篮球运动和竞赛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由于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体育课变成了玩耍课。体育课由班主任发一个篮球让学生打,打成什么样都没关系,没有老师讲规则。我州农村学生篮球技能也比较差。如,进攻中的传球、接球、运球、运球过人,最后投篮得分。防守中的阻挡、抢球,盖帽、防犯规都没有很好的掌握。

三、 我州农村中学篮球教学的对策

1.加强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就是“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三维健康观念。我们必须结合篮球教学实际,对学生加强这一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明确打篮球的目的。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了:“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 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 “无体是无德智也”,阐明了体育健身和体育对德育,智育的促进作用。主张“三育并重”,1952年号召全国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我们正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的体育教育思想一脉相承,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上好篮球课,开展篮球活动,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完成学业的需要,终身健康需要,也是将来更好的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需要。

2.加强篮球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

2.1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训练主要以爆发性快速力量为主。因为在快速频繁的身体接触、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很多技术动作都是在快节奏和爆发用力情况下完成的。手指、手腕的力量,是提高手指控制球、支球和争夺球的能力。可做指卧撑、连续做击撑俯卧撑练习;爆发能力,在篮球中远距离投篮和抢篮板球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做快速传球练习;腰腹力量是控制球和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可做仰卧举腿、仰卧折体、俯卧挺身等练习;空中传接球、投篮主要是提高下肢爆发用力的能力,可做负重快速起跳,连续起跳摸篮板等练习。

2.2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是人体达到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可使篮球运动员提高控制身体重心变化和平衡能力。可练小步跑、后踢腿跑、左右侧交叉步跑;前滑步、后滑步、后侧步、原地或移动中,根据教练员的口令突然运动或加速快跑;各种距离跑的练习,可训练学生在比赛中选择合理位置的能力,在进攻中摆脱对方的防守,在防守中抢占有利位置。可做不同距离的折返跑,绕过障碍的折线跑,不同距离的变速跑,变向跑,侧身跑及后退跑等;结合球的速度练习,可提高进攻速度与防守质量,可做跑动中自抛自接球练习,加强快跑接吊传球上篮练习,两人全场快速传球上篮,传球次数要少;原地或移动中运球,听教师员口令突然加速运球。

2.3耐力素质训练

篮球运动员必须有很好的耐力,才能在比赛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才能保证技术、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可进行短距离跑,折返跑、反复冲刺跑全场反复快速运球;两三人全场反复快攻练习;一对一、二对二等全场攻守转换练习。

2.4柔韧性与协调性的素质练习

柔韧性与协调性的好坏是决定球员能否顺利完成技术与战术的组合。身体的协调性的练习是要求人体相应的部位进行配合,熟练完成想要组合的动作。可练习侧身跑时,左右脚进行前后的交叉,左、右手各自运一个球,运球练习;柔韧性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肢体灵活性,而且对提高力量与速度都有积极的影响,还能够有效的防止运动员受伤。可练习两手指交叉相握,手心向外做压指、压腕等动作,做压肩、拉肩、转肩的动作等练习。

3.加强学生篮球代表队的训练

尊重个体差异,对那些有一定的基础的,要求较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学校篮球代表队。代表队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培养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熟练、全面发展的队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推动学校篮球运动,促进篮球教学,体育教师必须抓好这项工作。

3.1确定具体目标

如果队员能明确训练目标,而这目标必须内外一致,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从而转化为队员积极训练的内在动力。农村中学的目标只能争取在县(市)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上获农村初中组男女前三名,为学校争光。怎样去超越对手呢?怎样才能真正地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前三名呢?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只有比对手具有更高的训练效率,才能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应从超越最后一个对手开始,然后逐一地赶上去并超越他们。在训练中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向队员讲明训练目标,发挥训练目标的激励作用,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启迪队员们的训练兴趣。

3.2讲究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要符合队员的认知规律,提高队员的兴趣,促使队员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持球假动作突破”或“抢篮板球地面动作”,在训练中将这些技术动作分解成多种的辅助联系形式。如首先右手持球,头部向左侧,然后左手将球抛向右手向右切入。或运球或徒手先向左边晃然后向右切入移动的练习。又如,抢篮板球时一人将球传向球板,另一队员跳起抢篮板球,前或后转身再将球传给第二人的练习,两至三人一组的挡人,掩护等练习。

3.3增强常规训练

教师在平常的训练中要规范训练常规。如:出勤登记、课前准备活动,每次课的基本功的课课练。所有这些应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培养团结、严谨的良好的训练作风,提高训练的效率,养成自觉训练好习惯。首先作为教师应自始至终都严格要求自己,技术上精益求精,作风上严谨求实,赛风顽强拼搏。养成良好训练习惯的同时,还要求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拥护。通过良好的常规训练专项,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常规训练。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VB;成绩两极分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494-02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VB(Visual Basic)成绩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许多班级中有一些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也有不少学生成绩远远低于60分,个别学生只考一二十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有没有好的对策呢?笔者对此展开了探究。

1 成因分析[1]

1)造成学生VB成绩两极分化的外因主要有大学里宽松的学习环境、班级与宿舍的学习风气、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2)造成学生VB成绩两极分化的内因主要有学生思想上对VB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行动上的差异、逻辑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2 对策研究

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不断鞭策,对成绩进步的学生要不断鼓励。对策主要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有些补救措施还应该前置。也就是不能等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VB课程的成绩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了,再想办法补救。

2.1 针对外因的对策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要加强监管与引导。变没有老师盯着为有老师监督,变没有家长约束为有家长管着。要调动周围的一切正能量为这部分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只要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肯定会努力的,家长肯定会配合的。教师要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成绩好与差都不是一天功夫形成的。教学中应分章节、分阶段逐项过关,及时发现成绩下滑的学生,找出其问题所在,将其解决在萌芽阶段。确保学生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这里所说的学习风气主要针对的是班级学风。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多种形式激励班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开一些以介绍学习经验为主的主题班会,多组织一些与学习有关的交流活动。制定“打造优秀班集体、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共同目标。为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快赶上班级队伍,成立由班级“学习标兵”组成的“扶贫小组”,形成一对一的帮扶[2]。针对个别宿舍里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差的这一情况,班级可以建立宿舍床位定期打乱后重新安排的制度。

正确认识与处理学习内容的特殊性。VB这门课是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一方面说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习这门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思想上要比其它课程更加重视,平时所花的学习时间要更多一点,学习要更刻苦努力一点。上课时老师的讲解或者课件演示没有完全理解的话,课后可找老师提问或索要课件后回去慢慢消化。另外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等级考试培训班或强化班。

2.2 针对内因的对策

要让成绩差的学生思想上重视VB这门课程的学习。在一个章节、一个阶段的逐项过关中,肯定会发现成绩下滑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要敲响警钟;要明白大学生仍然是学生,学习仍然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找出与其他学得好的同学的差距之所在;要端正学习态度,转变思想,不能受到其它考试成绩不好课程的影响,VB与其它课程没有太大的关系;要摒弃麻痹大意的思想,不能因为刚开始学习VB的时候觉得比较简单而产生轻视的思想,不能因为学习进行到一半左右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加深而有畏难情绪。

要让成绩差的学生将重视学习VB这门课程的思想体现在行动上。首先,要保证学习的时间。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是学好VB的必要条件。个别学生因没有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或者因太注重于某项娱乐活动而影响了学习。某某学生因上网成瘾或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的报道已经多次出现。对此每一个想考个好成绩的学生都应引以为戒。其次,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要保证学习的质量与效果。要多看书,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要相信功到自然成。

加强成绩差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VB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VB时就要把书上的基础知识搞清楚,特别是通过分支与循环中逻辑条件的学习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内容要先易后难,平时要多上机实验,上机操作时先对书上的例题进行验证,慢慢再过渡到上机解题。在通过程序设计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问题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顺利解决了,有些问题思考了比较长的时间仍搞不清楚。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可以将问题放一放,以后再请教老师或同学。许多学习时觉得很难的问题经老师指点后你会发现,问题就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此时你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解决一个程序设计的问题,你就能有小小的成就感,你就能体会到学习VB的快乐,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3 结束语

为了尽可能减少VB成绩两极分化中成绩差的学生人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分数,在对策上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正确认识与处理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又要让成绩差的学生思想上重视VB这门课程的学习并将之转化成实际行动,并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当真正做到内外兼顾的时候,独立学院学生VB成绩整体上会有很大的提高,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使不能做到不复存在也将得到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5篇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于2016年6月开始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四年多来,在学院董事会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更加有效和广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创新创业各类奖项的数量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构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为抓手,统筹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途径,初步探索了融课程教学、专业渗透、实践训练、第二课堂、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多元结构的创业教育体系。现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以下总结。

一、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活动的依托,借助各类创业活动为学生搭建多种创业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各个平台的锻炼和实践,促进了自身的不断成长。

(一)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双创系列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近一年来,学院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讲座、交流活动8次;创业实践周30-50人次以上、创业企业路演会12次;各类创业大赛9次;四年多来共产生1032个学生初期创业项目团队,创业成功70人以上,直接带动相关专业就业153人,2019年毕业生初步实现创业率达1.65%。

(二)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丰富双创活动

近一年来,双创中心先后和国家级孵化器云南光光机电科技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独角兽企业汇桔网、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官渡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4家企业和孵化器达成了深度合作,开展了双创周系列活动4场,邀请成功企业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大赛培训指导和创业讲坛8场,科技展览活动进校园等多种类型的双创活动3场。同时,我们主动带领50余名学生走出去学习社会创业者经验,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展会2场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更多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

(三)创新创业赛事成绩突出

1、主要赛事状况分析

每年5月份,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据云南省教育厅要求,2017年报名数量达到30项、累计人数达到300多人,2018年报名数量37个创业团队,累计达到320人;2019年5月,我院报名总数突破296项,并且于5月31日举行了学院规模最大的一次校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相较于前两年,今年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人数有了质的提升。相应的,推荐省赛的数量直接达到31项,这将开启我院创新创业工作局面的新篇章,并且在最终的省赛中我校获得云南省铜奖两项。

2019年6月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赛上我校学生表现优异,最终玉雕创意工作室获得二等奖、17舞蹈工作室和小白甜证件照工作室获得三等奖。

2019年10月在“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经营大赛上继续获得全国二等奖。

2019年11月我院第一次参加“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就获得云南省高职组唯一的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铜奖。

2、获奖情况

2019年双创中心参与指导的各项赛事中,共获得省级奖项8项,国家级6项的优异成绩,已经远远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具体项目见列表。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获奖情况一览表(2019年)

序号

获奖

时间

级别

奖项情况

等级

所在系部

指导

教师

1

2019年5月

省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省赛

特等奖

经管系

宋林、张一平

2

2019年5月

省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省赛

一等奖两项

经管系

宋林、张一平

3

2019年5月

国家级

“发现杯”国赛

二等奖

机电系

陈双双

4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二等奖

五年制

宋林、陈连毅

5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三等奖

五年制

朱云涛

6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三等奖

机电系

王蒙

7

2019年7月

省级

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南诏

铜奖

双创中心

杨霞、黄蕾

8

2019年7月

省级

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白甜精品证件照

铜奖

双创中心

王蒙

9

2019年10月

国家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

国赛

二等奖

经管系

宋林

张一平

10

2019年10月

国家级

“链战风云”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

二等奖

双创中心

宋林、牛琛

11

2019年10月

国家级

“链战风云”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

三等奖

双创中心

宋林、牛琛

12

2019年11月

国家级

第三届OCALA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

优秀奖

双创中心

宋林、刘楠

13

2019年11月

国家级

“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铜奖

双创中心

宋林、陈连毅

3、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2019年开展了广泛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多场,丰富了我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形式,整个创新创业大赛带动了全校1500余人次直接参与校内大赛,共有60余人次参与到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其中也有30余老师参与到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中。这表明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内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整个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四)开展

“创业集市”活动

为了挖掘在校生中对创业感兴趣并乐于进行创业实践的同学,我们于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创业园开展了

“创业集市”活动,该活动共吸引160个学生团队报名,同学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各展所长,三天活动下来,销售额最高达4500余元,利润最高的达到2370元,总销售额近万元。该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这为我们接下来持续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该类活动从小微项目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尝试创业的途径,试验初步的创业想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该活动对学生的激发,目前有9位参与的同学已经申请能够长期参与该活动并希望项目能够入驻创业园。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目前我们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常规性创新创业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不够、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且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活动的特色不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层次和数量还有待提升、现有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源不足等。

(一)常规性活动数量和规模不够,特别学生参与度低

现在每个学期开展的讲座和沙龙活动仅在5次左右,能够服务学生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这些常规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就不能很好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和活动的激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活动氛围。

(二)师资队伍匮乏且能力欠缺

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而目前实际仅有的5位老师,且普遍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能够指导队伍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创新创业活动的特色不够

创新创业活动目前还处于传统的讲座、沙龙等活动中,没有鲜明的特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对创业项目落地地支撑不够。

(四)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层次和数量不够

目前,还没有在“互联网+”省赛实现金奖突破,除了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其他主流创新创业大赛还没有项目进入国赛行列,所以也表明在双创大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五)现有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源有限

活动的开展需要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目前都相对比较缺乏,没有专项的经费,要想活动开展得丰富、频繁就需要足够的人手,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创新创业资源的支持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举措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接下来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创新创业活动。

(一)扩大常规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影响力

1、讲座沙龙活动烘托氛围。

在之前创业类讲座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经外·创业经外”主题系列讲座,该讲座将至少每月组织一次,主要内容涉及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政策解读与利用、创业模式塑造、创业团队建设、创业企业管理、创业企业营销管理等多主题的系列论坛讲座,两个一次创业主题沙龙,请有经验的创业者到学校为大家分享创业经验。争取两个周一次创业项目路演交流活动,不断给予想创业的同学锻炼的机会,拟选拔2019级不少于10个优秀的项目进入创业园。

2、多举措提高和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为了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创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特别邀请昆明市和西山区人社局相关人员开展针对辅导员这一一线指导教师的创业政策解读、学生创业活动指导与参与方式讲解等,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力量。新邀请不少于5位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导师成为校外创业导师团队,给予项目提供一对一的孵化指导。

3、提高专业教师创新能力,实现零的突破。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创新能力,我们将邀请汇桔网等合作单位专利与知识产权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方面的讲座,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产出辅导,实践真正意义的工匠精神,拟实现不少于5项知识产权产出,并购至少实现1项的成果转化。

(二)探索“普适性创业体验-特色专业产业孵化-菁英训练营打造-优质项目落地输出”为特点的双创特色活动

1、普适性创业体验点燃创业星火。主要是通过类似“创意集市”这样的可以高频率、低门槛的活动开展吸引对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初步创业的体验中来,为后面其他创业活动选拔和吸引优秀的创业者,该活动将至少带动300人次参与到活动中来。

2、特色专业产业孵化把握创业风口、聚焦资源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形成系列化。主要是紧紧跟随云南区域产业和政策良好发展契机以及互联网的风口,结合学院相关专业特色发展创业孵化项目,比如双创中心正在申报建设的跨境电商创业实战中心、新媒体菁英孵化中心、海口工业园区服务中心等,把学生苦于没有项目转化为用项目招募想要创业的学生,总体上这个举措可以至少孵化8个左右的项目。

3、菁英训练营选拔并培训和训练一批合格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主要是对前面环节所招募的部分具有一定创业潜质的学生集中起来,聘请专业的创业项目孵化指导团队进行集中的培训和训练,然后进行定期的跟踪指导,增加该部分创业者创业的成功率,2020年拟开展两期,每期培训人数不低于20人。

4、优质项目落地输出产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主要是将前面的创业者的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园进行孵化和实践,第一步就是先落地,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经受市场的检验,如果有一定的成果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即考虑对接校外资源走出去,关键是要从政策、金融、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每年拟孵化可毕业项目不少于4个。

(三)以赛促建,以赛促创

继续提高竞赛获奖的层次和级别。大面积、高频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通过比赛来选拔优秀的项目、团队,通过备赛来锻炼队伍、打磨项目、完善商业模式,通过比赛激励创业者做好创业项目,最终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比赛打磨出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实际落地实施的优质创业项目,同时又能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目标是省赛金奖以上项目至少1个,总的省级三等奖以上不少于10项。

(四)积极探索专业学习与创业联动,专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

结合各个系院部的不同专业特点,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可能创业机会,然后积极探索引进社会企业力量支持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从而可以增加有效的创业项目,并且容易落地,最终实现专业对口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目前主要在汽修、财务管理、会计、烹饪工艺与营养、护理等专业入手,最少实现5个左右的专创融合特点的项目。

(五)借助校企合作,推动项目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企业支持,特别是引进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和专利等,招募学生申领相关项目进行创业运营。主要目标企业是云南光谷光机电孵化器下面的望远镜类产品运营、云南两亚教育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项目、借助汇桔网平台引进相关技术和专利进行项目运营、古滇奇草堂的视力康复与身体疗养项目、九和零传媒的新媒体人才孵化等项目成为推动创业工作的重要抓手。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孵化不少于10个项目,实现不少于20人的创业落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起步时间短,工作开展的阻力和难度较大,但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今后,我中心将进一步发挥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和推动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落地更多实际运作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动我院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2020年6月28日

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项目:紫玉萝

依托高校: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她是个90后的年轻姑娘,盯上了大山里的一种紫色宝贝。别人嫌弃,她却要收购这种宝贝,曾经被村民说成是骗子,还流传出了各种流言蜚语。原本一斤只能卖0.5元的东西,到她手里最贵能卖到23元,价格上涨40多倍。90后的姑娘赵敏,是如何让云南大山里的宝贝焕发生机、土中生财的呢?

赵敏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敏一句朋友圈里“紫胡萝卜我们洱源有”的回复,让洱源县的紫胡萝卜意外触网。“当天朋友就向我下了300多斤的订单,萌生了我创建紫玉萝品牌的念头。”对于紫胡萝卜的首次触网,赵敏抓住了机会,开始了走上了创建紫玉萝——云南高原紫胡萝卜品牌,以电商打开销路,帮助乡亲增收的创业之路。

现如今,赵敏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在品牌管控和助农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标准化规范种植,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做好品控和物流售后,并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成为洱源县看得见的地标性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愿景。

赵敏同学为自己的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发现属于自己家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然后持续地寻找更好更多地销路,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实现标准化种植等等,最终在带领自己乡亲致富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地创业梦。

赵敏同学谈到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合伙人、来自亲戚朋友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一)创业的项目和电子不一定要多高大上,可以是身边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善于发现,也许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二)创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人文、特产、气候等,这些都蕴藏着很大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好好去挖掘。

(三)创业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现在我们国家在大力扶贫,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云南省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等政策都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项目:紫玉萝

依托高校: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她是个90后的年轻姑娘,盯上了大山里的一种紫色宝贝。别人嫌弃,她却要收购这种宝贝,曾经被村民说成是骗子,还流传出了各种流言蜚语。原本一斤只能卖0.5元的东西,到她手里最贵能卖到23元,价格上涨40多倍。90后的姑娘赵敏,是如何让云南大山里的宝贝焕发生机、土中生财的呢?

赵敏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敏一句朋友圈里“紫胡萝卜我们洱源有”的回复,让洱源县的紫胡萝卜意外触网。“当天朋友就向我下了300多斤的订单,萌生了我创建紫玉萝品牌的念头。”对于紫胡萝卜的首次触网,赵敏抓住了机会,开始了走上了创建紫玉萝——云南高原紫胡萝卜品牌,以电商打开销路,帮助乡亲增收的创业之路。

现如今,赵敏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在品牌管控和助农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标准化规范种植,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做好品控和物流售后,并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成为洱源县看得见的地标性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愿景。

赵敏同学为自己的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发现属于自己家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然后持续地寻找更好更多地销路,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实现标准化种植等等,最终在带领自己乡亲致富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地创业梦。

赵敏同学谈到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合伙人、来自亲戚朋友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一)

创业的项目和电子不一定要多高大上,可以是身边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善于发现,也许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二)

创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人文、特产、气候等,这些都蕴藏着很大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好好去挖掘。

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镇化;凉山州;农村教育资源;创新配置

一、城镇化背景及农村教育资源概述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到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内容。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其重心应该是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发展农村经济。

(一) 城镇化背景概述

城镇化概念的使用在我国最早见于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一书。现较为普遍的解释为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动态发展过程。一方面,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对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人的城镇化并不仅是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使得城市规模扩大这种纯粹空间意义上的城镇化,还应该包括城镇化地区人口整体受教育的水平、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的全面城镇化。怎么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与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发展农村教育,完善、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城镇化是方法和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城镇化的手段来改善农村面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惠及群众、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发展经济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城镇化必然包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

(二)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

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按照性质和组成内容不同,教育资源分类可以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等。1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活动中关系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农村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缩小与城市教育资源存在的差异,其次,就农村教育资源本身而言,需要进一步优化各类资源之间的配置。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不少外国学者给出教育资源配置好坏的标准2。而我国教育学界总结的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面临着两方面困难,分别是教育投资短缺、政府教育拨款不足和教育投资利用效率低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作为教育资源应该在国家财政体系中获取多少支持,其次才讨论城市教育资源和农村教育资源二者之间的配置,最后才是农村教育资源怎么配置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除了给钱,还需要思考如何运用绩效评价的支出管理方式建立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的教育绩效评价机制,科学评估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通过研究评估结果促进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三)城镇化视域下凉山州农村教育资源创新配置的必要性分析

1.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党的十报告多次提到城镇化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学龄人口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城镇化给农村,尤其是西南偏远山区的教育带来了办学效率低下、教育不公平、教育质量下滑和社会效益不高等方面的困境。2016年3月召开的凉山州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凉山州未来五年的城镇化进程做了详细的规划,其中一点提到:"到2020年,促进约3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左右。"3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凉山州的农村教育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如果仅限于静态层面的研究,明显赶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城镇化视域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创新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理论及实践的客观需要

从理论上来看,教育资源管理问题涉及到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本研究是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以及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城镇化视域下研究以凉山州为代表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不仅有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方法论的创新,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推动和充实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理论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政策和理论的研究,而且将对在城镇化背景下制定凉山州农村教育发展策略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其他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实践上来看,对于凉山州农村教育资源管理与创新的研究,着重解决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农村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探讨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改善以及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存在配置不当、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教育资源管理与创新,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有效配置现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在经济转型中提高质量;有利于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国内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农村教育的现状披露与对策研究限于静态层面,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大背景下的内容并无涉及。

二、城镇化视域下凉山州农村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凉山州地区社会状况的特殊性

凉山州位于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之间,是中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山高气寒,故被称为凉山,但凉山这个词到了清代才开始在文献中出现。凉山州部分区域与云南省相接,全州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超过470万,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州。

1.凉山州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凉山州带给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贫困。据相关资料显示,凉山州是我国最后一个消除奴隶制的地区,1956年在全国的民主改革运动之后才摆脱了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落后局面。凉山州长期贫困的局面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长久以来的贫困、生产效率低下、生活方式落后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凉山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虽然六十多年来其依靠全国发展带来的红利、国家扶贫工作的帮助及自身的发展让凉山州的贫困局面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依旧贫困的现实仍然是凉山州地区发展时面对的最大窘境。由于财政供给能力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区域内的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差距非常大。

2.凉山州地区民族状况具有特殊性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地区还有藏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特点,凉山州的人口状况和民族状况都有其特殊性。凉山州的少数民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口状况,当地人普遍存在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因此这里的出生率高于其他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生活方式不科学,又使得这里的死亡率较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人口平均寿命更短。在这个六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彝族的人口占全州人口一半以上,加上这个地区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使得这里的地区发展带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与汉族的文化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某些落后的彝族文化氛围又体现了这个地区精神上的贫困:听天由命、迷信鬼神、重男轻女。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凉山州地区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3.凉山州州内各地发展不平衡

由于凉山州地区的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导致了这里的交通极不方便,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以直线距离来计算,交通建设也因此非常困难。而修建大型公路工程量极大,成本极高,很多技术难题难以攻破,导致了这里的道路建设举步维艰。各个地形单元之间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困难,所以相互之间非常闭塞。虽然成昆铁路和雅西高速这样的大型交通工程为凉山州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两条生命线未穿过的地区并没有享受到最直接的便利,这也让这些偏远的地区相较于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发展更加落后,使得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另外,由于地区之间的自然差异明显,例如矿产资源分布差异以及农作物种植选择差异,也让凉山州内各地区之间的产业比例有着很大不同,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明显。

(二)凉山州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凉山州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

凉山州农村地区整体教育状况落后,尤其是彝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大低于其它少数民族。十年前,凉山州农村地区教育完全不被当地群众重视,甚至有很多村民认为读书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这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凉山州的农村教育体现了大多数西部农村教育的特点,即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辍学率高。但实际上在凉山州的农村地区,"两低一高"的状况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使得当地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提高面临更大的困难。不仅如此,正如大多数西部山区农村地区,凉山州农村地区落后的性别观念也让当地的受教育程度在男女比例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在近些年也还有大量的女性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近几年,在凉山州的农村随处可见类似"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样的宣传标语,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地政府正在作出努力试图改变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

2.凉山州农村地区硬件教育资源配置滞后且不合理

近年来凉山州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校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校舍建筑很多都是用简单的材料修筑,有些年久失修或是更为破败的校舍甚至不能抵挡当地恶劣的天气,这一现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产生着威胁。除此之外,凉山州农村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也存在很多问题。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必备的课桌和凳子都很简陋,高低不一,难以保证正常书写。地形状况的限制又让一些学校连一块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在这样的硬件状况下,读书变成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近些年国家对凉山州农村地区教育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该地区教育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凉山州农村地区教育师资配置和学校管理不合理

首先,体现在凉山州农村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低。以往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被推上小学的教师讲台,这些教师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地区一个合格教师所要求的文化水平。其次,虽然有些条件稍好的学校聘用了一些有着正规师范学历的老师,但这些老师所学的专业与他们的授课内容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凉山州的农村学校,时常可见一个老师横跨几个科目,科目之间的随意变动也是屡见不鲜。这些都不能严格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凉山州农村地区的学校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松散、缺乏民主决策等,都让这些学校无论是学校管理学生还是学校管理教师都存在恣意和无序。

(三)凉山州农村教育所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贫困使得凉山州农村教育面临困境

贫困的局面导致了这里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校舍和必要的教学器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提供诸如村道、校车、图书馆这样的辅助类设施和设备更是无从谈起。贫困也让更多的人稍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逃避这里。该地区的年轻人非常憧憬大城市的生活,因为落后的经济状况,少有的能读书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学成后并不愿意回到家乡,外面的教师也很少愿意来到这里。凉山州与周围其他地方经济水平的巨大差距和其内部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选择凉山州的农村学校作为自己的职业归属。贫困与落后的教育资源又形成了恶性循环,让凉山州的农村教育发展愈加困难。

2.思想文化落后让凉山州农村教育难以摆脱困境

由于凉山州在民主改革运动之前长期处于蛮荒的奴隶制社会,现代教育在凉山州起步较晚,所以这里的思想文化大大滞后于其他地区,教育观念的落后就是一个最大的体现。落后的文化和教育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这里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保守和封闭的状态,对外来文化持反对,排斥态度。家长教育意识相对薄弱,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凉山州的农村地区对待教育有一种特别普遍的思想:读书太花钱,不如去大城市打工。诚然,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确实让这里的村民很难负担长达十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年轻村民背起行囊到大城市打工确实弥补了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但文化的匮乏和知识的欠缺,让这些年轻人并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接受教育才是长久之计。

3.教育资源投入失衡造成农村教育面临困境

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凉山州的教育资源投入逐年增加,但是这些教育资源的投入还是呈现了城乡分配不均的特点。植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政府的教育投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教育投资层层下发,教育资源的投入先满足省会城市,其次是地、州级城市,再次是县级城市,随后是乡镇,最后才是边远农村地区,而"自上而下"的模式,会使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出现两极化的发展态势,这也导致凉山州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稀缺。4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上下级联动不畅也使得教育资源的投入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投入缺乏针对性,精细化程度不足也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同时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

4.城市化进程让凉山州农村教育受到强烈冲击

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随之相对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到城市工作和居住,也留下一部分人在农村,这里面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家庭教育缺失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少了一部分的教育约束,他们只能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特点导致了凉山州的农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就有很大的不足,也更容易辍学。城市化也让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抢占一些农村的教育资源,这就使得凉山州的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出现两极化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于城市地区更加稀缺,城乡教育的发展也更加不平衡。

三、国外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及借鉴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仅仅是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日本和韩国这类同属亚洲的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曾同样面临过这个问题。因此,他们在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优化的相当一部分措施,对于我国诸如凉山州地区的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韩国

1960年后韩国,随着城镇化和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城市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剧增,农村地区人口流失逐年上升的状况。从1970年41.1%的城市化水平到2006年高达90.2%,到目前为止城市化还在呈上升趋势。5为应对城乡失衡问题,1970年4月,韩国时任总统朴正熙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村运动",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以及新村教育,其中"新村教育"作为新村运动的核心,具有"二元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包括扫盲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等。

农村社会的急剧变化引发了许多农村教育的问题,农村学龄人口减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突出。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针对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韩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农村教育得到稳步发展。

1.相关法律的制订颁布过程

1949年《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有接受六年制初等教育的权利,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为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设置必要的学校设施,学龄儿童的监护人有让其监护的儿童接受初等义务教育的义务。6此后,由于初等教育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多,升学竞争也越显剧烈,对此韩国政府于1969年出台"初中免试升学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由此全面实现,并在1984年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新修订定进《教育法》。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1967年,韩国还颁布了专门法《岛屿、僻地教育振兴法》,在农村、渔村、山林开始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先解决岛屿、偏僻地区学校用地、教室和学校网站等必要教学设施设备;给予岛屿、偏僻地区的在职教师优先研修的机会,并支付研修所需的经费;按照地区的级别划分向教室支付津贴等。

2.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

1981年韩国教育部准备开展"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旨在解决农村适龄教育人口日益减少的问题。以"面"(韩国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我国的"乡"、"镇")为基础开始推行,以学校人数为标准进行合并,统一组织与管理。该政策的推动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了教师负担,同时还促进了闲置校舍的有效使用。在忠清北道,从1982年到2014年间,成为"废校"的235所乡村学校中有4所被造成为运动员的训练场等教育设施,10所被改造成为免费的公共文化场所,5所被改造成为地方性政府的盈利性公共场所。7这样的利用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又丰富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外的扶持、特惠政策

2009年,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实施了以针对国内所有的幼儿园,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资助为项目主要的内容的"幼儿学费支援计划"。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无偿的学前教育,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相当于普及了学前教育。为增加农村大学生的入学机会,韩国政府还修改相关法案,颁布农村学生大学入学特惠政策,从1994年开始,为农渔村出身的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从2004年开始,为农渔村出身并学习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学杂费补贴。8

4.农村教师的鼓励政策

按规定,每隔2至4年,部分韩国教师要在城乡学校之间进行调动换班,为鼓励教师自愿到农村地区任教,政府为农村教师提供津贴,增加工资外的教学奖金,改善教师膳宿条件等。除鼓励政策外,也有一定的强制手段,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在申请教职时,必须服从分配,到同一行政区划内的不同地区的学校去。以此吸纳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二)日本

近代日本教育始于1872年的《学制》,到1879年废止并公布《教育令》,再到1947年的《日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成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制度演变过程。基于二战的特殊历史背景,战创后的日本农村教育面临崩溃,校舍被毁,许多教师学生被迫疏散或者被动员参加劳动,放弃学业。为此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明确了在日本农村教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在此大原则下,日本政府依据《学校教育法》,在农村教育方面做出以下的努力。

1.重视普及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

1954年日本制定了《边远地区教育振兴法》,以提高条件设施差的山区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水平,拉小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住宿费的补助,对偏远学生的走读费补助,特殊地区的餐食补助等,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义务教育费用国库负担法》和《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国库负担法》规定:"日本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其中包括由国家财政直接出资部分和地方财政中以转移支付形式分担的部分构成。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公立学校教育费用,分别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二级财政按教育财政法令规定各自负担。"9地方财政分担的转移支付金即国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方交付税返还给地方行政团体,日本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地方分担费用,实则地方税收的返还。其大部分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学生的补助、福利保障费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因此,所有的教育经费实质上是由国库直接和间接负担的,保障了经费的有效到位。

3.提高教师地位,建立教师交换、轮岗制度

日本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相同,并根据教龄的增长,给予不同程度的加薪。为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农村教育师资的充足,还建立了教师的交换、轮岗制度,保证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具体实施表现为,每3到5年期间内,各学校要进行师资轮换调整的工作,同一教师不得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超过5年。

4.合并小规模的农村学校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91年的日本农村,人数在499以下的小学数量占全国小学总数的68%,且近年来此数据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0可以看出,日本正大兴将农村学校合并,且按照在校生人数的标准划分合并。

(三)对韩日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借鉴

根据以上对日韩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分析,可以发现两国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做法,比如:重视振兴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并颁布对应的法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合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学生补助与教学设备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以及城乡教师流动换岗制度。作为同为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凉山州,国家、政府应重视紧抓凉山州的教育,学习韩日的先进经验。首先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从立法上规范建议;其次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变贫困现状,将教育资金作为首要经费投入;最后学习借鉴城乡教师流动换岗制度,保证优秀教师资源的注入。

当然,韩国与日本在各自的农村教育上也有比较特色的制度值得借鉴。一是,韩国义务教育外的扶持与特惠政策,在义务教育前的学前阶段与义务教育后的大学阶段给予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扶持和帮助,保障他们受教育程度的完整性,降低辍学率。二是,日本的教育相关法律的颁布较为系统完善,比如,仅仅关于国家实施就学奖励的法令就有很多部,《学校给食法》、《学校保健法》、《学校安全法》等,均对学生的学习用品费、餐食费、偏远地区走读费等补助予以详细规定。三是,日本的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学习日本的财政转移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其成为一项制度,缩小城乡差别。

四、凉山州农村教育资源创新配置的建议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凉山州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创新问题也正是很多类似农村地区正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繁荣,而且关系到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全局。另一方面,资源总是稀缺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总量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如何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可利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凉山州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对该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创新配置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资源配置理念--"公平高效"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要做到"公平",就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地区及类别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调节和修正。不仅要保证资源配置从计划实施的一开始就是公平且科学的,也要保证资源配置的结果是符合"公平"要义的。而要做到"高效",一般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往往用投入产出比来考量项目的经济效果,那么在教育方面,我们也同样要考虑到投入的经济成本以及这些成本会给本国带来的效益来考量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况且,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为经济上的,更会产生极其广泛的囊括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凉山州地区的教育问题,对于该地区是否能够摆脱贫困,更是至关重要。而在配置方式的选择上,无论是采用混合型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型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型资源配置方式等的哪一类,教育其本身作为国家产业,其最终还是要以尽可能多地取得效益作为发展的目的,同时,也可以相应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对财力资源配置--"专项转移"

"专项转移"作为一种被广泛适用的财政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样作用于教育领域。而基于我国自身的特点,如版图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间各方面发展差异较大等。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对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更是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凉山州作为贫困地区,其义务教育工程属于专项拨款项目。要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我们应做到:完善事财匹配的管理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清主次,按区域担责;完善项目设计的科学机制,统一设计,专项管理;完善项目整合的工作机制;完善提前告知的工作机制,做到中央与地方预算编制同步,那么就必须保证地方预算编报的完整性,确保地方配套的资金能够及时落实到位,以利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及时落地执行,这样才能有利于人大和各方面监督;完善项目绩效的评价机制,制定一体化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和专项转移支付挂钩,;完善透明公开的监管机制,专项转移支付环节的主要环节可以公开进行,建立科学的定期报告与审计制度,要做到地方紧跟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进行管理和约束,要使教育专项真正独立,提高资金使用率,不被其他项目挪用挤占,真正做到专款能够专用。11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确保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供给,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人力资源配置--"灵活分配"

我国现在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通常为"城市优先",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往往被人为割裂看待,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得现如今部分发达城市地区与偏远农村地区的资源差距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境地。分配不均而产生的教育上的严重差异会进一步地影响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这样不均等的社会发展程度又会反作用于教育本身。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从源头上,阻断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

想要补足现存的这种"二元教育制度",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就要做到整体合理与部分倾斜相结合,强调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要促进和保障优秀教师到凉山州地区从教,就必须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保障农村教师入编,稳定教师群体;完善农村教师财政投入制度,保障农村教师在当地的各项福利与社保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审计制度;尽快解决农村教师代课问题,制定代课教师的聘用、考核、辞退整体标准,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水平,争取将长期代课教师入编,保证教师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各项事由;必须完善凉山州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制度,由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培训措施,建立对各地教室培训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培训要立足于当地的农村教育的基础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12

虽然前文强调了教师的安置工作,但是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必须考虑到市场对教师资源配置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仅由各地方以行政强制手段直接干预教师流动的话。只会导致教师调动困难,打击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因此,若要采取行政手段调控教师群体的流动,首先就要为来到凉山州工作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劳动力价格以控制教师的流动走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待遇的合理调整;二是提供流动成本对流动教师进行经济补偿;三是对不同的流动教师进行差异补偿(包括地区差异和校际差异等)。其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流动模式,是"教师交换"和"对口支援"等补足型模式,还是教师定期轮换的全员流动模式。当然,选择不同的模式后具体应如何操作还需由凉山州本地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13

(四)对信息资源配置--"远程共享"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偏远,其复杂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地貌特征使得这里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其基础设施建设难度也远远大于其它地区。那么,从发展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既然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改变当地的地理环境,那么也可以暂时用其他手段弥补当地的地理与师资缺陷,使当地人能够接触到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改变当地人对传统教育的错误认识,纠正他们的"读书无用论""女孩读书无用论",让他们真正地知道读书能够带来的好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远程共享"这一信息武器了。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进行的先进技术手段,具有空间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简便快捷等优点。一般来讲,学校各自发挥自身的学科结构和师资优势,选派优秀的老师前往凉山州进行交流,传授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且与对方学校互聘短期教师并承认教学工作量,允许学生跨校选择网络课程,实行教材资源共享,合作订购教材,互通有无,两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两校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培训在职教师等。

对于凉山州等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其可利用的自身优势不多,且没有远程通信设备,那么就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在学校内部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安装远程信息交流设备,组织学校与发达城市的学校达成定点的长期一对一友好合作关系,借助先进的信息交流公共平台,让凉山州的孩子能够远程学习到其他学校的课程,同时与该校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借助有趣新颖的现代教学模式和同龄人的相互鼓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其本身的灵活性,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克服该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凉山州的老师们也可以借助远程信息技术与对方学校进行交流,定期学习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理念,提高当地教师的职业素质。此类帮扶项目也不光仅利于凉山州学习,对方学校也可以由此学习彝族自治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差异,开阔学生和老师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结语

本文的完成离不开学院的支持与老师的指导。在此,特别感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给予项目的支持,感谢凉山州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小学的能子尔衣校长及吉列阿佳老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

[2]1978年,Benson给出了教育财政体系运行好坏的三个判断依据:教育资源分配的效益如何、提供教育服务是否充分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1991年Levin又将这三个标准扩展为: 经费是否充足、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有效率、资源配置是否公平。1996年Csatro-Leal就非洲国家马拉维的教育改革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 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效应角度论证了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在反贫困政策层面起到了显著效果。

[3]"未来五年凉山城镇化进程大提速",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2016年3月7日。

[4]陈慧敏.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5]朴继植. 通过教育共同体的自律和参与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可能性的摸索--以克服忠南牙山巨山小学停办危机事例为中心[D]. 忠清北道:韩国教员大学教育政策学院, 2007.13.

[6]Im Youn-Kee.Towards New Directions for Korean Rural Education Policy[A].ISFIRE: Improving Equity Rural Education[C]. 2009 SiMERR National Centre,2009.11-14

[7]王婵,"他山之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国外咋解决?",广州日报,2015年5月4日。

[8]Cui rongshao.Trends and Problems of Rural Education Policy in South Korea[R]."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2009.

[9]闻竞主编.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8(9).

[10]武锐,方媛.从中日对比谈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9,06:225-228.

[11]余奕祥.关于规范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4,01:52-55.

[12]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 教育研究,2006,09:47-53.

[13]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01:75-79.

作者简介:

施乔(1994-),女,四川安岳人,就读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

张伯骏(1990-),男,四川温江人,就读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研究。

陈雪欢(1992-),女,四川成都人,就读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金融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