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生厌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新知识经济的内涵。
新知识经济可以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高效分配、使用信息,并生产知识的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为背景的新知识经济将对全球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模式等,尤其是其先导产业———教育及其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与“以物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相比,主要特征如下:
1.知识经济以信息为基础。
人才的成就和知识的获得依赖的是信息。通过合理的分配、使用、加工、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2.资产投入为无形资本。
知识、信息、智力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产投入,知识成为超越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其投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知识、信息、智力等资源是丰富而源源不断的,是可以重复使用而无须追加成本的。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代替有限而日益稀少的自然资源,或运用知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是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4.世界经济一体化。
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资讯、人才等无形资产在全球交流与传递,知识经济缩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5.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中得以充分体现,特别是掌握先进技术和一流知识与信息的人才,往往能快速创造巨额财富。
6.知识产权化。
知识产权是人的智力成果,是企业、国家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新知识经济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厌学的影响
教育是创新知识和培育人才的先导产业,知识经济在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新教育手段和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这都对教育制度、教育者以及学生产生深深的影响。
(一)新知识经济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厌学的积极影响。
新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向着现代先进职业教育方向改革,这有利于培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等,这些变化原本应该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1.促进教育教学优化改革。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对一线员工的急需使得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是,培育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做事能力的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培训教师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促进学校打开校门扩展国际视野,与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联合,将教学与生产、研发、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密切结合起来。2.扩大学校规模,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1999年我国制定高校扩招计划。通过教育拉动经济,反过来通过经济促进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高校扩招同时带来了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3.促进全民的教育需求。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促进了全民教育需求,从体制内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到体制外的各种教育培训,形成了蒸蒸日上的庞大的教育产业。
(二)新知识经济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厌学的消极影响。
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高职生对自身的认可度也不高。
新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人认为高文凭才有高收入。中国职业教育的招生曾一度出现负增长,一方面,家长越来越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技术、当工人,认为只有考研、考博、出国才高大上,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扩招后大量本科生进入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面对本科生和高职生也会优先选择本科生,甚至大多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学历本科以上,这些致使高职生曾一度面临就业难的窘境。这使得高职生对自身认可度不高,产生厌学情绪。
2.高职院校重招生,轻教学管理的制度转变。
经济快速增长,也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基础即教育的产业化,直接导致了教育领域的逐利倾向。各职业院校格外重视招生工作,以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经济效益。为广开财源招生条件和录取分数线也逐渐放开,并以合作办学等各种名目以很低的分数线招生收取高价学费,一部分本应排除在高等教育体制外的学生进入学校,严重扰乱了学风学纪。另外,为了使学生顺利毕业,不影响今后的招生工作,很多高职院校也放开了教学管理工作,如简化教学内容、降低考试难度、考前划考试范围等。
3.缺少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不断的扩招,使高职学生数量激增,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难于确保教学质量。各院校的做法无外乎两种,一是严格控制用人标准,保证师资队伍的总体教学水平,而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弥补缺口;二是快速扩大教师队伍,这势必导致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学校用人也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从企业引进或聘用教师,他们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往往缺乏授课经验,语言表达及概括总结等能力满足不了教学要求,使学生难于理解,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往往遵循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4.高职学生学习态度浮躁,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
高职学生没了高考的压力,在释放自己中沉迷于各种休闲、娱乐;同时也希望能自主创业或获得高薪工作,却很少付出行动和努力,学习态度浮躁。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成了高职学生一入学就最为关心,也是压力最大的问题。为了顺利就业,学生更倾心于各种能力和资格证书,而对学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于专业骨干课毫无兴趣,并减少了对学校课程的投入程度。学生现用现学的功利性目的明显,这违背了学习的根本,不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新知识经济背景下,改善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快速增长模式,对高职教育、高职的教师、高职学生产生巨大冲击,不能仅将厌学归咎于高职学生本身,应全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职学生厌学的境况。
(一)加强教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高校教学质量,不仅依靠优质的设备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内部投入,也依赖于它的直接消费者学生的禀赋与努力。加强教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才能提升毕业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所属院校的声誉,从而吸引企业注目。
1.针对高职学生自律性差、惰性大的特点,应适当予以督促、引导和干预。
高校教育实施“人性化管理”是必需的,但也不能管理不严,应帮助高职学生从“全面监控”的中学时代顺利过渡到“自我管理”的大学时代,尤其要在学校自上而下的营造学习十分重要的氛围。有的职业院校对大一新生规定明确的集体自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职学生实现完全自我管理的一种过渡。
2.严肃考试与考场纪律。
很多高职学生平时上课懒散、逃课,抄袭作业成风,但期末背一背老师划的题,考试抄一抄也一样能及格。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危机感,成全了其懒散习性,应严肃考试与考场纪律,降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训和笔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3.加强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风建设已不再是一个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卷面及格率、学生顺利毕业、通过各种评估等才是重点,而学生是否真的在学,真的学会,没有人关注。优良的学风能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既有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也有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还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集体精神。
(二)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考上大学后,很多高职学生失去了目标,很迷茫。但就业是他们普遍关注的共同目标。有调查表明,厌学并非针对所有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内容与职业规划不相关时才表现出厌学。
1.专业设置突出能力本位,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不是来积累知识、记忆知识的,而是来学习成为企业实际需要的实用的人才,就业后,必须能在实际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结合职业规划特性,突出能力本位。
2.增加实训教学。
将理论知识转换到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运用、创新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3.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
①入校时进行职业教育,使其了解对应的职业岗位,明白今后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确立学习目标。②设立短期职业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性。③职业选择。毕业前给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及心理辅导,避免盲目就业,引导学生逐步成长,做出理想的职业选择。
(三)改变传统教学体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如此膨胀庞大,信息获取渠道众多,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1.教师授课应“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重,增加对高职学生的认同感。
高职教师多数是接受系统“知识目标”教育的,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状态难于理解,缺乏认同感。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高职学生的态度,从而真正地改变其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而不只是做些将教材的第一章改为“项目一”,第一节改为“任务一”的表面工作。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课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一定要注重内涵发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训课和理论课两套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突出其职业特征,使学生既要积累足够的知识,也要培养职业能力,满足其未来的职业需求。
3.改革考核方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试卷测试,考核内容仍为概念、简答、选择、计算和论述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和考场“抄袭能力”的考察。因此,应增加考核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考核新内容和新形式。
四、结语
一、课题的提出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难点
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
七、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
2、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3、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八、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九、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确立研究方案;
2、开题论证;
3、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创造性学习个案及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继续深入研究。
2、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随笔等。
4、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十、参考文献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厌学;心理原因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编号12YJA880120;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编号2012GJJG103;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HB12GL007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94-1
大学生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学生个体而言,无论造成厌学的具体原因为何,其在心理上总会最终反映为学习动机的缺失,在行为上表现为学习的勤奋程度与积极主动性下降。
探寻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我们发现,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们虽然在聪慧性、敢为性、持强性、独立性等多项性格特征处于良好状态,但他们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不如成年人稳定,性格动荡不安,内心冲突多。这些血气方刚的大孩子能在顺境中自我成长,一遇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沮丧不已。由于其易于冲动的性格使他们难以抵挡各种诱惑,意志薄弱者很容易误入各种陷阱而不能自拔,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一、厌学的惰性心理
不少大学生自身心态浮躁、性情懒惰、不思进取、对学习不愿付出心智努力,认为“混日子”,“混文凭”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甚至受高中老师的误导,“要玩就去大学玩”、认为自己考上大学不容易,现在不玩更待何时,这种观念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上网聊天玩游戏、上街购物下馆子、谈情说爱广交友、下棋打牌搓麻将…… 曾有一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学习成绩都不错,可就是英语差,自己又不愿意下功夫学习,过级成绩一次比一次低,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差,到后来,干脆看到英语就头痛,连拿书学习的勇气都没有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明确厌学的惰性心理,有助于辅导员老师在强调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强化学习过程的监控。
二、厌学的从众心理
厌学情绪往往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对周围人影响力极强,这种影响力在宿舍内表现更为明显。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环境的同化作用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很深。一个寝室,如果学风优良的话,往往能有效抑制厌学情绪在个体内的滋生。青年大学生们无论表面上多么张扬个性,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得到周围群体认同的。而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女生中这种寻求认同的感觉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身教甚于言传,周围人的行动往往对个体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寝室学风差,有厌学情绪存在,往往极容易感染到周围的人。
三、厌学的失败心理
有的学生一开始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态度也很认真。但由于未能及时掌握大学学习方法或由于自身缺乏毅力,学习想过往往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由此给心理上带来严重的挫败感。而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减轻忧患又会进一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对学习产生了疲惫、厌倦甚至恐惧的心态,从而灰心丧气,怨天尤人,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往往呈现矛盾性特征,一方面为自己放弃学习深感懊悔,一方面又因为自信心倍受打击深感无力继续坚持学习,其情绪上也往往呈现出巨大的波动。
四、厌学的潜隐心理
学生往往课照上,作业照交,甚至于考试成绩还不错,没有任何明显的“厌学”症状。但深入其心里深处我们发现,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所学俄共可往往没有浓厚的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不少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仅仅是为了父母,或是为了拿到毕业证或奖学金。不恰当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学习,只复习考试的内容,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会主动到图书馆或网上关注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知识,写论文是由于对本专业既无兴趣也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抄袭之风盛行,“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写论文就是考察学生的剪辑能力。而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不少这类“隐性厌学者”考试往往还能通过,甚至有的考试成绩还很好。这种现象固然与教育本身的内容与方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学习目标定位在应付考试上,因而对知识往往是不求甚解,知识结构不均衡,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如果教育者以学习成绩唯一的评判标准,显然会忽略对其学习心理的深层了解。因此,对这类学生更需要我们教育者给予高度重视。
五、厌学的反复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突出表现在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因而辅导员在对厌学同学进行教育后,效果往往不能持久。由于受外界各种多变因素的干扰,加之自身的惰性及情绪波动,一段时间之后,厌学情绪很难有可能再次上涨。由于目前各高校都存在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现象,许多辅导员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定期地跟踪教育,以保证效果,以至于在学生中时常出现“厌学症状”复发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夏建军,石国强,毕树广.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77-79.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厌学问题 研究
厌学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广受关注。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就业形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关学者、专家和各级教育工作者针对各种厌学现象提出了不少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调节作用,但依旧没能彻底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我认为要解决好学生厌学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然后对各种具体的厌学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一、学生“厌学”问题界定
怎么界定学生“厌学”问题呢?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查询现有文件资料并使用百度和Google网络检索发现,国外没有直接对“厌学”的相关研究,而在国内也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傅安球(2002)等认为学生“厌学”问题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1]。在学生“厌学”的外在表现上,肖承志(2004)等认为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2]。上述学者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和对实际厌学现象的研究过程中,都被直接引用或应用。
二、学生厌学现象归纳与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现象林林总总,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厌学原因多种多样,因学生不同环境不同侧重点差异巨大;但就其根源而言,却是具有相通性或相似性。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五大原因,即学生自身原因、教师影响原因、专业设置原因、课程开设原因、环境影响原因。下面我们就对这五大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剖析其具体成因,为后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做好准备。
(一)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厌学。
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分为六大成因:1.人生态度消极,个人精力和兴趣根本不在学习上,甚至仇视学习。2.文化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因学不懂而厌学。3.畏难心理,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直接放弃,缺乏面对难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4.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所读的高职学校比其他普通大专院校差,觉得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差,觉得高职生的就业前景差,总之,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5.恋爱,学生恋爱对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差异,结论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恋爱确实是不少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6.朋友影响,朋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因交友不慎,缺乏主见,盲从,只讲义气盲顾其他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
教师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可以分为:1.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欠缺,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即:(1)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跟不上社会发展和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2)教师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欠缺或低下,眼高手低,自身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水平偏低。2.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造成该结果的可能性主要有:(1)教师教学经验不足;(2)教学设计失误;(3)教学掌控能力不足;(4)教学分离,没能把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起来。3.师德缺失。教师自身修养不足,对师德的理解和把握不够,造成师生对立,矛盾突出,相互厌恶,甚至仇视。
(三)专业设置原因造成的厌学。
专业设置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社会现实脱节,专业设置时社会调查和专业设置论证不过关,造成毕业生就业难。2.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要求起点过高,脱离学生文化基础现状,增加学生学习难度。3.学生所学专业为经调剂后专业,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冲突。
(四)课程开设原因造成的厌学。
课程开设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体现为:1.课程针对性差,对面向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促进作用不大。2.知识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实践性课程比例失衡,不符合学生的文化现状和技能化就业的要求。3.教材选用落后或不当,造成学生须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学生所学和工作所用脱节。4.所开设课程的教学条件要求远远高于现有教学条件或设备,造成课程实际教学在现有条件下难以顺利进行。
(五)环境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
环境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即来源于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的影响。2.学校(班级)环境的影响,即学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影响。3.社会环境的影响,即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看法,社会公众对高职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态度,等等。
三、针对性措施及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分析归纳出的学生厌学的五大原因,我们根据每个原因的具体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希望能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尽可能从根源上杜绝高职学生厌学现象。
(一)针对学生自身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学生人生态度消极的问题,主要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即:(1)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激励机制,不管学生在专业技术还是个人才艺方面有突出表现都给予肯定和奖励;筹建专项技术兴趣小组和才艺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对口辅导,并定期举行专项大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身价值。(3)压力推动,严格学籍管理规定,将学生学习成绩(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与奖学金、评优、留级、毕业证书等项目挂钩,让学习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2.针对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不懂的问题,可以采取教师个别帮扶和学生互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即(1)教师个别帮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小课”,并帮助学生探寻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方法;(2)学生互助,组建学生互助小组(学习小组),由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相对较差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学习过程和成绩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并兼有临时抽查加/扣分的办法,促进学生互助,以达到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
3.针对学生畏难心理的问题,采用“三步走”的办法来解决。第一步,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本着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原则,减小知识技能之间的跨度,尽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二步,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原则,在知识技能合理发展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将学生从复杂、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心理,并养成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针对学生自卑心理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即(1)加强国家职教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高职不是教育界的怪胎,反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2)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或其他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成功案例讲座或交流会,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越来越迫切需求专业技术性人才的趋势,找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层次,挖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3)加强本校学生社团与其他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际大赛或相关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优势,找到自己人生价值。
5.针对学生因恋爱而影响学习的问题,我认为不可采取强硬态度或强制性手段,只能加强引导,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分析现阶段恋爱可能带来的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
6.针对因交友不慎影响学习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即在“面”的层次上,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学校的温暖,从而走出以前的朋友圈子或老乡圈子;同时在“点”的层面上,对个别学生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
(二)针对教师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针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欠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来逐步解决。即“一手抓”教学管理,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专业文献资料、备课充分;在课上,教学教具齐全;在课余,开展专业教研组内专业知识交流、讨论和学习活动。“一手抓”教师培训,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限定一个时间段内最少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级别和篇数并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会。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争取使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到三年都能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六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和积累专业实践经验,了解专业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针对教学方法不当得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解决,即:(1)在教学设计之前,先对将要教授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兴趣偏好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将教学设计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差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做到因班而异和因课而异。(2)努力寻找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将所教授的知识技能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缩短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要求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同时多与优秀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
3.针对师德缺失的问题,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体力行,为学生表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内涵建设,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三)针对专业设置不当引起的厌学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方法。
1.专业设置前,进行充分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调研,形成准确可信的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邀请相关企业代表和教育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专业设置后,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2.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生源现状,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包括师资条件,以及该专业毕业生预计的就业层次、前景和从业岗位群分布情况,等等,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3.对于学生所学专业和自身兴趣爱好相冲突的情况,在大学二年级之前,允许学生在校内进行有条件的专业调整。
(四)针对课程开设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1.根据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和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情况,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设明确针对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同时,课程的开设还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2.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原则,在知识技能合理发展的前提下,调整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型课程比例,突出高职院校的职教特色和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优势。
3.各课程的教材选择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步伐,把教材本身的先进性和技术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避免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学校所学和工作所用脱节等现象的发生。
4.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保证所有课程的教学的顺利实施,严格保证学生面向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模式的完美体现。
(五)针对环境影响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针对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同时进行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对家长加大职教宣传力度,使其明白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职教认知教育,明确职校学生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高职教育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2.针对学校(班级)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和解决。(1)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2)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对学校(班级)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3)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才艺大赛、体育比赛和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善加引导,在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3.针对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多头并进的策略来改善不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1)组织学生社团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变社会大众对高职学生的认识和评价。(2)组织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或顶岗实习,用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和新技术学习能力赢得企业的认可。(3)加大对社会的职教宣传力度,邀请新闻媒体走进校园,广泛报道高职院校的相关新闻通讯等,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高职学生厌学问题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难题,虽然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就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一致的。我们探讨了高职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原因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希望对进一步解决好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有所帮助。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从根本上杜绝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本着献身高职教育事业的精神,以极大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高职教育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最终办法,杜绝学生厌学现象,为中国的高职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论 厌学 教师 学生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统一是指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那么教学对立、教学统一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教学对立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种对立,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老师让学生学习,学生不爱学习,他们之间互相对立,最后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学统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爱学,使两者的对立转化为统一。教学对立和教学统一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可以互相转化。中小学生厌学,主客观原因很多,下面着重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回答了“教学为了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是大多数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但它们却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其充分自由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智力目标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需要的满足,会消蚀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甚至对学生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因此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久而久之,感觉学习枯燥乏味,即缺乏信心,失去了求知的渴望与兴趣。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在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②
总之,只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应该全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才真正能落到实处,达到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体验学习的喜悦与收获。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它回答了“应该教学什么”的问题。③在不少地方,以教材为内容的考试始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上教师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规定时间的特定场合内,按部就班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缺乏活力。有的教师因学校缺乏现代化教育设备,或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以不变应万变”、“一本教材念口经”,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为考试得高分而死记硬背,课堂教学内容非常单调,学生厌学也就不言而喻。
教学内容是否富有感染性,是决定学生是否厌学的重要方面。要使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解的理论、概念应具有科学性,讲述的事实同结论要保持一致。第二,突出针对性。每个学生因为个性、兴趣、爱好及其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第三,挖掘并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出教学内容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把这种逻辑性用语言表达出来,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第四,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将教育内容用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述出来,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使之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无穷的乐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它回答了“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1]当前,课堂教学策略比较单一,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讲授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但是它往往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只学习书本知识而脱离生活实际,而且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所以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厌学情绪的直接原因。[2]
因此,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去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采用问题发现教学策略,它有很多优点,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还有助于因材施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式,譬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独立学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教师还可以推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学生整体评价模式,挖掘学生互助的潜能。在大班额情况下,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的基础性和开放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体评价学习过程,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成功感和合作精神,可以很好地解决大班中部分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摸索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有滋有味,他们才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3]它回答了“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成效的教学”的问题。在现实社会,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成绩唯一的评价标尺,成绩单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好东西。传统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内容浅显、评价层次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摧毁着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应该实施鼓励性评价。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把教师的期望、要求变成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教育要求,感受到自己活动的结果,使成功由可能变为现实。当学生未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或仅停留于成功的体验,或对成功作不正确的归因时,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要帮助他们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使其进一步认识、发现自己,为新的成功不断努力。教师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不仅成功时要鼓励,而且失败时也要鼓励。教师通过鼓励性评价,可以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和发展自己。另外,我们应该提倡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采用鼓励个人参与评价、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种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五、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师根据专业和职业需要,在先天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作为教师角色必备的身体的、心理的品质,主要包括观念、体质、知识、技能、能力及品德等。[1]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前,教师素养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欠缺。不少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更谈不上教学艺术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而由于相关学科教师的缺乏,使得许多教师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学科教学,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欠缺。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首要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授受式,在教学中,独自讲解,让学生做简单的回答,学生能回答正确就心满意足了。这些是不能唤起学生持续的兴趣的。最后,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对“优等生”钟爱有加,对教学工作不“专注”,等等,这些教育行为都是不当的。
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时时都在观察着教师的言行,热切期盼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如果学生尊敬某一教师,真心喜爱某一教师,就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好感,继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另外,教师要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人的兴趣被引发,进而关注、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康人格为内容,以适合学生发展为策略,以鼓励性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教育者应将学生当作具有自主意识的主体,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选择教育目标,加工合适的教育内容,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得以缓解,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教学过程中的对立就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统一了。
注释:
①康胜军.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新课程研究,2008,总第112期:174.
②③康胜军.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新课程研究,2008,总第112期:175.
参考文献:
[1]康胜军.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J].新课程研究,2008,(112):175-176.
[2]唐芳贵,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05.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0.
[4]陈新颖,花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孙庚.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马金详,王水玉.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
【关键词】厌学 学习动机 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09-02
一 问题的提出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保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5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其中有12%的人厌学情绪较严重,已影响到了学业成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而厌学现象的存在恰恰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我国迈入知识型社会,如何缓解厌学情绪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选择的标准:(1)着眼于厌学问题多发的中学阶段,男生厌学问题更为严重;(2)学生成绩较差,属于厌学现象的“高发人群”。本文选择了河北泊头某高中的小宇(化名)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书目、学术论文、报刊等,并搜集电子网络资源,同时笔者将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式,随机进行访谈。
三 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个案背景介绍:本文的主人公小宇是独生子,家庭条件优越,性格脆弱。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越来越不爱学习,常常一个人玩电脑或在房间里发呆,请了家教和上辅导班后成绩还是不理想,高中时家里把他送到外地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学校,他最终因为不适应又转回了本市的高中。
1.别提学习好吗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6日
访谈地点:小宇家中
笔者第一次来到小宇家中,跟随小宇进入了他的房间,书桌上摊开着课本、作业本,还有言情小说、漫画书等。电脑上的“CS”游戏暂停了。
笔者(以下简称为L):小宇,我们随便聊聊可以吗?
小宇(以下简称Y):好吧,但是别提学习好吗?
L:为什么呢?
Y:我讨厌学习,讨厌死了!
L: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小宇?
Y:估计帮不上什么……我们聊点别的好吗?
L:那好吧,你平时都喜欢什么呢?
Y:喜欢吃肯德基;喜欢打网络游戏;喜欢看漫画、言情小说……
L:呵呵,我是说爱好或者特长,比如说弹钢琴或者书法?
Y:那有什么好的?又累又无趣,还不如挣大钱,让别人给自己弹琴听,不就行了?
L:恩,呵呵,小宇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Y:不快乐,因为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我,我讨厌学习,它让我抬不起头来。
第一次访谈结束后,小宇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主动提出不要谈论学习,但后来又主动提到了学习带给他的烦恼。此次访谈的收获如下:(1)小宇确实存在厌学情绪,且从他的反应来看厌学情绪较深;(2)小宇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3)网络游戏、小说、漫画书可能是导致小宇讨厌学习的原因之一;(4)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能使小宇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上学就是受罪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21日
访谈地点:肯德基快餐店
L:小宇,是不是每天在学校很紧张?
Y:什么啊,我几乎都不学习。对我来说,上课就是受罪!
L:为什么呢?
Y:哎,有心理阴影呗。一次考试,班上的同学作弊被抓住了,老师在课堂教育的时候说:“小宇同学虽然学习很差,但他从来不作弊!”我虽然学习不好,但自尊心也很强啊!
L:那以后你就不爱学习了?
Y:嗯,到了初中以后所有的课都听不太懂,就干脆不学了,因为努力了学不好是智商问题,脆不努力。
此前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厌学表现为:(1)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2)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3)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小宇的对话发现,小宇以上症状都存在。
随后笔者对小宇的班主任进行了访谈,确认了先前小宇的说法:(1)小宇只是不爱学习,但是不违反纪律;(2)老师因为高考临近,对小宇已经持放任态度。笔者也获得了新的信息:(1)小宇拥有天津户口,母亲单位允许子弟接班或许是其厌恶学习的外部推力;(2)小宇能完成作业原来是抄袭其他同学的。
3.出走:都是考试惹的祸
访谈时间:12月4日
访谈地点:笔者家中
小宇给笔者发了短信:“姐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和妈妈吵架了,现在离家出走没地方去。”于是笔者同他进行了第三次交谈。笔者从小宇的话语中发现:小宇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脑袋笨的缘故,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人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他认为个体只有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判断自己能有效地做出此行为才会有强烈的动机,小宇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他的学习动机进一步降低也在情理之中。
4.给的太多、管得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笔者与小宇的母亲进行了交流,小宇母亲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孩子的学习经历:
这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退缩,再加上老师不重视,他先是赌气不听课,后来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为成绩差连自尊也没了,后来又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和漫画。我没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所以做什么孩子都不领情。总之,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从小宇妈妈口中笔者进一步得知了小宇厌学的细节,但小宇对于父母做的一切却不买账,他固执地坚持自己所谓“成熟”的想法。小宇妈妈开始反思了: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四 讨论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小宇厌学问题的产生是自身、学校与教师、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宇自身的原因:(1)小宇错误的成败归因方式导致心理障碍和人生目标缺失。(2)学习兴趣减弱。小宇升入高中后沉迷于网络游戏、漫画书、言情小说,从而逐渐荒废了学业。(3)自制力差。小宇对自身要求过低,且习惯为自己的自制力差找借口。
教师方面的原因:(1)教学目标功利化,教学过程问题显现。(2)师德面临考验。小宇的小学老师因对小宇讽刺挖苦,缺乏尊重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3)教学评价方式不当。老师以分数论英雄,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且一般都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内容偏颇。
家庭方面的原因:(1)家庭优越感削弱其学习动机。(2)家长和孩子缺少心灵的交流,成绩不好时只会指责和打骂小宇。(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畅。小宇的父母很少主动到学校了解小宇的学习、纪律情况。(4)家庭教育方式偏差,期望值过高。
参考文献
[1]陈庆.从教育本身浅析学生厌学原因[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1)
关键词:高三语文 导语 活动 效率
高三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特殊时期,高三的语文复习更需要向课堂要效率。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高三的语文复习却陷入“高耗能、低产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教师一味地以练习、考试进行地毯式、超低空的“轰炸”,学生疲于应付,参与度低,甚而出现大面积的厌学、抵触情绪,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针对目前高三语文复习的现状,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习的激情
应该说,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础年级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是,一旦进入高三,迫于压力,我们教师一直以高考、分数来压制学生,强制学生学习。语文课除了教师讲,就是学生练,扼杀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我认为,要想复习课堂高效,教师要从高考的压力阴影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
(一)用导语引发学生的热情
导语是一节课的切入点。于漪老师曾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们高三的复习课忽略了导语的设计,专题复习只是生硬的告白式:“这一节课我们复习……”其实,高三的语文课更需要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专题复习时,我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以历年的高考题中有关诗歌思想情感的问题作开场白,既让学生了解了高考的基本要求,又让学生生发了学习的欲望,一举两得。
(二)用活动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而在我们高三,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单打独斗,课堂气氛沉闷,思维速度缓慢,思维模式固化,遇到灵活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其实,我认为,在高三这一紧张的时期,设计组织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压力的释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字音题不仅复习量大,而且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掌握,而且遗忘率高,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棘手的一种题型。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我将学生根据座位分成若干小组,再将同宿舍的分成一组,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互相“找茬”并记录,每周进行一次汇总,将典型的错误集中讲解,这样,学生们天天复习字音,天天练习字音,到了二轮复习时,每次测试,我们班的字音正确率都在90%以上。再比如成语的积累,我定期在班上举行成语接龙比赛,有时甚至自己也加入活动。这样,学生在课后就会主动去积累成语,而且不会觉得枯燥,省下了大量的课内时间,其实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系统的专题复习与零散的小练习穿行
我们传统的复习方式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推进,“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一个专题动辄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越到最后效率越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其实,我们可以在传统的专题中穿插一些小练习,比如,复习文言文时,可以穿插一些诗歌鉴赏练习,在复习现代文时穿插一两篇作文的训练。总之,我们要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适时调整,始终保持学生的热情,尽量使复习效率最大化。
三.开启思维,让学生学会主动“下潜”
一、农村初中生厌学现象及成因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1 主观原因:(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2)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2 客观原因:(1)社会原因。①受社会“流行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②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③受毕业分配,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④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
(2)家庭因素。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压的办法,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而农村初中不少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关爱缺失,厌学更是严重。
(3)学校原因。①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②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
二、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 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突出地位来抓。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的指导,推动和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个体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可以帮助个体确立起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使个体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个体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2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3 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群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视激发,培养和发挥其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工作或学习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首先,学校是执行社会化使命的专门群体,教师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方面,可以多做点思想教育工作,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其次,学校要用得当的奖惩方式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4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课余时间是第二课堂,课余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企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习有目的地到外地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搞一些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其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