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4-03

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招生起步晚,规模小,形式单一,涉及职业领域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力图结合学科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并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产品开发所需的创新技术,而且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而言,掌握了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无疑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胜任管理岗位;对于部分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学到的公司运作所需的知识,结合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迅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

目前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是重视研究生的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了开阔在职研究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强调其工程特色之外,还需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使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为将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胜任管理岗位或是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每位学生开始进入课题之前,首先由导师在自己和框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建立符合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本领域创新及创业能力特色的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构建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将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拿来供学生筛选,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我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首先让学生开展课题的市场调研。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该学生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确定了这个课题以后,作者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还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商学院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除了包含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外,还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学生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事项都是学生本人自己主持完成的,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结

1.本文所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

3.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的弊端。本文所述的培养模式中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适量加入了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或是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培养的机械工程硕士从课题选择,到培养方案确定,再到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的实践过程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有利于深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学校明确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敬,孙a.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3]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

[4]王燕萍.从职业性要求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

[5]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6]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所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相对于内地高校,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如何让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跟上全国的步伐,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创新、完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发展现状

1.在职培养和全日制培养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分为在职和全日制两种。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在每年的10月份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每年年初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海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时间是两年,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这样可以更早走上教育实践岗位学以致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2.培养模式

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化,不重视实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硕士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海南师范大学在2009年获得了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资格,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海南研究生教育与内地比还有较大差距。

3.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在逐年增加。海南师范大学从2010年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农村教育硕士,每年招收50人,2010年和2011年共招收100名农村教育硕士,2012年改招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录取了48人。到2012年止,文学院共招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计133人,加上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大约200人。

二、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与内地有很大差距

全岛只有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招收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获得教育硕士培养资格,2011年开始招生,到今年(2012年)才完成两届招生,可见海南专硕培养的先天不足。

2.教育规模不大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总体上还不是很大,形式也比较单一,涉及的职业领域与学位类型也不是很多,不能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有教学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硕师计划”、特岗教师在职攻读的方向设置,可见专业设置覆盖面还不够宽泛、全面。

3.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于海南的专硕刚起步不久,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等还是仿照、借鉴学术硕士培养模式。

三、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培养目标的改革

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是在一个级别上的,不同的是培养目标,专业硕士应该突出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的培养。海南师范大学的“硕师计划”和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就是很好的培养模式,结合了农村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的培养,并且他们都是在职的。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学习,这样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2.培养方式的改革

培养方式的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质量考核等各个环节。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课组织工作有待加强,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实践经费没有到位。值得指出的是,笔者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较多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对于专业的培养是不无裨益的。

3.课程设置的改革

专业硕士的课程应该按照本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来设置,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和数量。结合海南省的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利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设置有操作性、实践性和有特色的课程。作为海南省培养教师最重要的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创新,可以结合海南丰富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论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现代教育论丛,1998(2):1.

[2]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04-29:27.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珠江公园;植物配置;广州园林;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82-3

1 公园概况

广州珠江公园座落在天河区珠江新城,于2000年9月28日对外开放。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8公顷,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生态公园,环境优美,格调幽雅。园内六个景区各具特色:风景林区位于公园最高的山地以成片的混交林种植为主,运用各种配植手法及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季相和花期,形成一个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景区。山上有高耸云霄的英雄树,翠绿茂盛的南洋杉,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景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幅完美的景象。山上的“抱珠楼”,是全园的最高点,登楼眺望,公园美景尽收眼底。山南“积石飞泉”景点以自然的山石砌筑而成,瀑布飞溅而下,溪涧蜿蜒其间,溪涧源头“奔雷”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山北鲜花丛丛,争鲜斗艳。位于公园中部的“快绿湖”宛如仙境中的一颗明珠。沿湖区设置的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品绿茶室”、“椰风水榭”使岸边的景色更加优美自然。湖面上的曲桥象“初月出云”,而小桥上的三道“波光柱”则象“长虹饮涧”,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出万紫千红的彩霞,在落羽松、串钱柳和棕榈林的衬托下交辉相映,引人驻足。

2 珠江公园主要植物种类

珠江公园的植物种类极其丰富,约有1050种植物,是广州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公园之一。主要植物种类见表1。

3 珠江公园植物配置的艺术美

3.1 多样统一性原则

植物配置讲究多样统一性原则,即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珠江公园以不同专类园的所运用树种不同。以棕榈园为例,以霸王棕、狐尾椰子、假槟榔为基调树种,大量的重复运用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另外配置了许多其他热带风情的植物如酒瓶椰子、蒲葵、棕竹、散尾葵、苏铁等,林下又种植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狐尾椰子下种植龙船花和朱蕉,抑或配置肾蕨和美人蕉,假槟榔下种植朱蕉、皱叶冷水花和鸢尾。不同的林下景观充分表现了植物的多样性。

3.2 协调和对比原则

珠江公园的植物配置讲究植物之间相互的联系与配合。如快绿湖景区,岸边种植有水杉、落羽松,水边种植有水葱、芦苇、香蒲、龟背竹,整个景区给人一种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

珠江公园的植物配置除了讲究协调外,同样善于利用差异和变化来产生对比的效果。如百花园中就利用色彩艳丽的一串红组成植物色块,利用花叶扶桑做绿篱,给人一种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

4 珠江公园植物配置的特点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教育成本 测算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缺乏成本意识,导致教育成本管理水平低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从事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已近十年,对中职学校在教育成本控制方面的弊端感触颇深,因此,就如何进行教育成本测算、服务教育成本分析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1. 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测算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历史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等原因,中职学校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造成中职教育结构以及管理上的许多欠缺。不珍惜教育资源成为普遍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学校资源的普遍浪费和低效率。要想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既要通过多元渠道,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又要加强管理,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所以说进行教育成本控制可谓是一剂良方。

1.2穷校做强做大,必须树立经营理念

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张,学生数量成倍增加,与中职学校教育经费紧张、原有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各级财政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也有显著增长,但经费增长的速度远跟不上人员增加、学校发展的速度。为此,进行教育成本控制是中职学校合理经营学校的必由之路。

1.3中职学校竞争中求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生源的竞争是学校生存的竞争。有竞争优势的中职学校不仅在财政资金的分配获取中具有优先或更多的获得权,而且这种优势具有滚动效应,能提高学校的声望,得到个人和社会团体的认可,获得更多的资助,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办学条件。效益差的中职不适应竞争,而不参与竞争的中职学校则无法生存。中职学校只有走成本管理之路,才能提高办学效益,在社会变革中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促使中职教育自身的发展。

1.4学校教职工要求公开中职学校教育成本信息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我国中职学校大多执行着“新校区建设-老校区置换-升格高职”的发展步骤。一个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有多少?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是都用到了教育发展事业上去?由于关乎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财务公开、教育成本公开也是广大教职员工的呼声。

2. 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测算的程序

中职学校教育成本应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测算,使其能准确、合理地计算成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实际核算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程序来进行:

2.1确定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

中职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生文化知识、实践能力、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提高与完善正是接受教育服务后所产生的结果。中职学校的产品只能是它提供的服务,包括向学生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所以,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正应该是中职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向社会提供的其他服务的成本。

2.2确定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期间

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期间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以及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期间以会计年度为单位。

2.3确定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内容

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一直都是参照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执行,在办学、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许多成本开支。主要包括:

2.3.1工资福利支出。中职学校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及其它工资福利支出。

2.3.2商品和服务支出。中职学校用于日常管理及有关公务活动的费用。包括办公费、印刷费、邮电费、水电费、公用取暖费、差旅费、交通费、宣传及会议费、培训费、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劳务费、业务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招待费和其他公用支出。

2.3.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中职学校支出的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包括抚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遗属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贴(包括住房公积金)、助学金等。

2.3.4其他资本性支出。指反映学校预算年度为满足基本办学条件需开支的用于固定资产购建、大型修缮等支出,包括房屋建筑物购建、大型修缮和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信息网络购建等专项公用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确定中职学校生均教育成本时,包含图书但不包含文物和陈列品类固定资产。

2.3.5项目支出。指学校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任务,安排的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和零星工程、资产的维修维护、老校区置换、新校区建设等方面。

2.4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测算应明确的其它问题

在测算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时,对上述计算内容中涉及到离退休人员支出、完全社会化的后勤支出、校办企业和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支出等不能计入中职学校教育成本;对学生助(奖)学金、未实现后勤社会化的后勤支出应全部计入中职学校教育成本;对新校区建设相关支出、老校区置换相关支出则应该分摊计入中职学校的教育成本。

3. 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测算的方法

在归集已有的会计资料数据后,可以计算出中职学校公历年度的教育总成本,再除以约当在校生人数,即可得到中职学校生均教育成本。具体步骤如下:

3.1确定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项目

依据中职学校财务决算支出明细表,针对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教育成本划分成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部分。在剔除与学生培养无关的支出项目,我们可以把基本支出分列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把项目支出分列为专项支出、新校区建设支出、老校区置换支出。

3.2确定上述支出范围中各项目的具体计入量

3.2.1基本支出中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教学业务支出(明确与学生培养有关的部分)全额计入教育成本;

3.2.2其他资本性支出计入教育成本,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

(1)折旧方法均采用直线法进行,且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

(2)可计入中职学校教育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数的确定。可以将中职学校在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职人员及学生方面)、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方面支出之和在本年度中职学校支出额中的比重作为折算比例,乘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求得教育成本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基数。

(3)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房屋和建筑物按40年使用期计提折旧、专用设备按8年使用期计提折旧、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按5年使用期计提折旧、通用设备及其他设备按10年使用期计提折旧、图书资料按15年使用期计提折旧较为合理。

3.2.3新校区建设支出和老校区置换支出参照房屋和建筑物40年使用期,按2.5%计入教育成本。

3.3中职学校教育总成本测算公式

中职学校教育总成本分为三个部分:可直接计入的教育成本支出(TC1)、计入教育成本的全校固定资产折旧费(TC2)和按比例计入教育成本的项目支出(TC3)。公式如下:

TC=TC1+TC2+TC3=■Xi+■Yi+■Zi

TC:总教育成本;

TC1: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

TC2:按比例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科研支出);

TC3:全校固定资产折旧费。

X1:工资福利支出、;

X2:商品和服务支出;

X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职人员及学生方面)。

Y1:房屋和建筑物折旧额(年初及年末平均值xA/40);

Y2:专用设备折旧额(年初及年末平均值xA/8);

Y3: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年初及年末平均值xA/5);

Y4:通用及其他设备折旧额(年初及年末平均值xA/10);

Y5:图书的折旧额(年初及年末平均值/15);

A: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职人员及学生方面)、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方面支出之和在本年度中职学校支出额中的比重。

Z1:新校区建设支出;

Z2:老校区置换支出。

3.4中职学校生均教育成本测算公式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生均教育成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分类计量才能计算出更准确的生均教育成本。对于学生人数,则应采用学生当量计算法求得,即对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人数按一定的当量系数折算成统一的学生当量数,以此作为生均教育成本的计算基础。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

中职学校折合在校生人数(当量学生数)=普通中专生人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x0.3+(远程和函授生数+订单培养学生数)x0.1。

因此,生均教育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AC=■

Dr=Br+0.3R1+0.1R2

AC:生均教育成本

TC:总教育成本

Dr:当量学生人数

Br:普通中专学生人数

R1:预科生和成人脱产班学生数之和

R2:远程、函授生数、订单培养学生数之和

4. 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测算实例

我们以河南省内某中职学校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进行生均成本测算实证研究。用于测算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该校2011年年度《支出决算明细表》、《资产负债表》、《资产情况表》、《基本数字表》等财务决算相关报表。

下面我们以该中职学校2011年财务数据为依据,进行该校校级学生生均成本测算。

(1)首先从支出明细表中剔除与学生培养无关的支出,得到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项目表,如下所示:

与学生培养成本有关的支出项目表(单位:元)

(2)确定当量在校生人数。依据资料,学校年度平均普通中专学生人数为7047人,预科生及成人脱产生472人,远程、函授生数、订单培养学生2534人。按照前述学生人数约当折算标准,确定该校当量学生人数:

Dr= Br+0.3R1+0.1R2=7047+0.3x472

+0.1 x2534 =7442人

学生人数折算表

(3)计算该校学生教育总成本费用。

教育总成本TC=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十按比例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全校固定资产折旧费

=TC1+TC2+TC3=■Xi+■Yi+■Zi

TC=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职人员及学生方面)

=17813980.59+6006950.86+7063190.00

=30884121.45(元)

A=【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职人员及学生方面)+其他资本性支出+专项支出】/学校支出总额

(17813980.59+6006950.86+7063190.00

+5856570.98+2350000.00)/47079471.37=0.83

我们先整理出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如下表:

TC2=房屋和建筑物折旧额+专用设备折旧额+电子产品及其它设备折旧额+通用及其他设备折旧额+图书的折旧额

=1223939.15+1258004.17+1282706.39

+2155853.42+179001.14=6099504.27(元)

TC3=(新校区建设支出、老校区置换支出全校科研支出)x2.5%

=(4336944.00+435765.80)x2.5%

=119317.75(元)

因此,TC= TC1+TC2+TC3

=30884121.45+6099504.27+119317.75

=37102943.47(元)

归集该校学生教育成本如下:

某中职学校教育成本构成表

(4)计算该校生均教育成本:

AC= ■=37102943.47/7442=4985.61(元)

则该中职学校校级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为4985.61元。

(5)测算结果简要评价

由于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许多学者在计算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育成本时得出了不同的数字,大多集中在2700一15600元之间,依据2010年全国各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排名,全国平均水平为4800元左右,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3600元左右。笔者认为,按照本文的计算方法,考虑到该学校办学历史比较长、正处于新校区建设前期、升格高职待评估阶段,2011年度学校基础能力投入较往年增长显著等情况,测算使用的数据与河南省内中职学校相比相对较高,生均教育成本测算结果在5000元左右应基本属于正常或略高于正常水平,比省内高职院校生均教育成本略低,但也基本能够满足对该校的成本分析研究需要。

参考文献:

[1] 2011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手册,

经济科学出版社.

[2] 李捷,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及其测算问题研究,2007.

[3] 《高等学校校会计制度》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

[4] 《最新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全书》,中国财政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

[5] 张言雄,谈谈中职学校的办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