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博士论文

文学博士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学博士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一个big bang,我回来了。”伦敦奥运会前的训练赛上,斯塔西·鲍威尔小姐一举拿下376.05分,刷新了英国纪录。接受BBc采访时,不知有心还是无意,她挑了这个原指“宇宙大爆炸”的词来形容跳水瞬间。‘大爆炸’证明了我的复出,证明我有资格参加奥运会。”

消失了一个赛季后,2012年,剑桥天体物理学女博士鲍威尔重返跳台。

就像大爆炸后,宇宙大尺度结构胚胎从极早期物质随机涨落,到跟随引力绕星系团中心高速运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保持惯性容易,而克服静止重新运动很难。这条普适自然规律也应验于鲍威尔的再次启动,她失败了。

“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斯塔西·鲍威尔的这个星期三过得有点失望,她止步于奥运会首轮10米跳台预赛,失去了前往半决赛的机会。”

这是《剑桥学人报》关于斯塔西·鲍威尔奥运报道的第一句话。8月9目的女子10米跳台预赛中,鲍威尔五跳出现两跳失误,只得到了287.30分,位居第20名。

跳水是一项“瞬间运动”,接受媒体采访时,鲍威尔用“残酷”来形容这一特质。和她研究的有136亿岁高龄、老得近乎永恒的银河系比,跳水确实太残酷了。“毫秒之间,一切都被改变。”她说。

“如果我的第二跳起跳后踢腿晚十分之一秒,我就可以进半决赛。跳水就是这么不容喘息。”仅仅因为早了十分之一秒,她与家门口的半决赛失之交臂。代表16900名同学出征的鲍威尔懊恼不已。“训练中我的表现远比比赛时好得多,这是为什么?我快被自己气死了。”

尽管跳水运动员鲍威尔在周三运气不佳,天体物理学家鲍威尔却在当天中了头彩。跳水失败当天,她被通知自己的博士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这意味着我的论文会为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所以尽管跳水搞砸了,我至少还有个依傍。”她打趣道。

她没有因为跳水失败从而安心研究她的星星,这不是她的性格。天体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她打算继续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另外,还想当飞行员。但不管专注于哪个奇异的领域,对鲍威尔来说,“没有什么比得上知道自己已经跳下10米跳台,三周半转体一路向下,没有任何水花飞溅的感觉!”

很容易从一群跳水队员中分辨中出鲍威尔。训练间隙,她常常在泳池旁看论文。由于阑尾炎和术后感染,她错过了2011赛季。她不得不比别人更刻苦,一个天体物理学博士论文高压在身的人,可以保持每周6天,每天两场的跳水训练强度——这多少可以解释她失败后的委屈。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而古代日本人又极其推崇汉字,所以日本人根据日语表达的需要,利用汉字的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国字从奈良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平安初期《新撰字镜》中,就已经收录了400多个国字。另外,《古事记》中被发现有至今仍在使用的日本国字。因此,可以说日本的国字产生于7世纪。

日语的外来语原本应该用片假名来书写,汉语词汇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外来语,但是至今仍然使用汉字来书写,这样的情况在任何其他语言中都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日本人还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创造了假名及“和制汉字”。>>>>汉字在日本的曲折发展如何成就日本国字

汉字就是日本文字的基础。回顾日本的文化史,所有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都是用汉字或者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的。我们可以说,汉字就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并已经深深的深入到每个日本人的血液之中。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著名作家毕淑敏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离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她突然决定放弃。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她说:“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生命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应对考试。”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从事自己喜爱的心理咨询工作和文学创作,这是她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放弃是痛苦的,但一个人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学会舍弃。有时候,放弃还是智慧的体现。

上世纪60年代,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曾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大型电子计算机开发。不久,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突然宣布放弃这个项目。公司员工非常不解,认为这样半途而废是错误的做法。松下幸之助这样分析:大型电子计算机市场几乎被IBM垄断,富士通、日立等公司也正在为抢占市场而费尽心机,此时涉足其中很难取得成果。公司的决策已经出错,继续错下去,就可能满盘皆输。事实证明松下幸之助的决定是明智的,公司从此专注于发展企业传统产品,终于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一个人不懂得放弃,就不能更好的拥有。

施瓦辛格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当选加州州长后,人们普遍怀疑他的能力。在一个酒会上,一位富翁问他当选是不是依靠健硕的身材和票房神话。施瓦辛格说,当你爬上一个山峰后,再想爬到另一个山峰,通常会怎么做呢?富翁说,当然是从这个山峰往那个山峰去了。施瓦辛格道,你的意思是只有先放弃之前的山峰,才能拥有之后的山峰吗?富翁点点头。大厅内沉寂了数秒钟,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阿错于1969年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程章村的普通牧民家庭,那里是一个海拔3500多米半农半牧的高原山村。阿错本名泽仁彭错,意为长生如意,阿错是简称,后来成为他的正式名字。阿错从小学习民间雕塑,活佛赐予他艺名意西微萨,意为智慧光明,所以又叫做意西微萨・阿错。有人说他的人生与他的名字“名副其实”,既智慧,又光明。阿错5岁时,父亲就让他背着书包进了自己当民办教师的山村小学堂,成为他的启蒙老师。阿错一进入学校,便对书本知识表现出如饥似渴的浓厚兴趣。不管什么书,抱住就不松手,而且过目不忘。六七岁时,他就能有声有色地在田间为歇息的村民们讲书本上的故事。

父亲任教的家乡小学非常简陋,只能上到二年级,之后就要到离家一天路程的公社(乡)小学读书。从此,不到8岁的小阿错,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开始了曲折、优秀甚至是有些奇特的求学路。

阿错和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中)、曾晓渝先生在一起。

小阿错在班上虽然年龄最小、个子最矮,但他的成绩却是最好的,每次考试都是第一。9岁上小学四年级的他,试着提前报考中学,不想在许多应届生都落榜的情况下,他顺利地考进了县中学。然而,当父亲送他到学校后,发现儿子的身高还不及食堂打饭的窗口。而中学离家有一整天的路程,不可能走读,没办法,父亲只有将小阿错又领回了家。第二年,阿错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再上县城初中。

他的大学是从偏僻乡村小学读出来的

1982年7月,阿错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自治州首府的康定师范学校,4年后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当时还不通公路、离县城需要徒步4天路程的乡村小学教书。阿错任教的地方,在深山峡谷,人烟稀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艰苦程度用三言两语很难描述清楚。但是,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清贫的生活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更何况,神秘的雪域高原是养育勤劳、智慧藏民族的摇篮,朴实善良的藏民是无数优秀后生的良师益友。阿错生活在清贫艰苦,然而却淳厚温暖的同胞关怀之中,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意义。

历代的藏族精英才子,无不重视广泛知识的学习,往往都是集诗文书画音乐医学乃至各种工巧技艺于一身。阿错深受先祖余风的熏陶,在教学之余,也广泛学习哲学、文学创作、绘画雕塑、器乐演奏,以及裁缝、木工、石匠和电器修理等等种种知识技艺。他的泥塑作品《本教师祖登巴西绕像》、《四臂观音像》、《文殊菩萨像》等被请进了佛寺庄严之堂;他在松枝光和煤油灯下写出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在《文学》、《四川文学》、《贡嘎山》等报刊上发表。甘孜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名单上很快有了阿错的名字;阿错还经常为家乡和工作地的乡亲义务修理收音机、录音机,甚至缝制衣裳等等。为了知识更新和继续深造,阿错参加了国家举办的自学考试。每一次考试,从乡村小学到州府康定,他要先步行翻山越岭4天、然后搭拖拉机一天、再转乘汽车一天,仅来回徒步行走得都得八天时间。四年如一日,最后他取得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位,成为一名在山村里读出来的大学生。

有人计算了一下,阿错徒步赶考的路程竟然有了5000多里。1995年《四川日报》以《阿错徒步赶考2600公里》为题报道这一消息。徒步赶考5000里,这也令他十分自豪:这个距离正好是从他家乡到拉萨朝圣的来回路程,那感觉就像是真正徒步朝圣了拉萨一样,感觉自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并通过了一种考验。

然而,在阿错的记忆里,这段日子最令他感动和难忘的是,同事们对他的支持、质朴善良的乡亲对他心灵的感染和熏陶、家人对他的关怀和期望,以及赶考途中借宿给他的老乡们,还有独自穿越雪山、草原、峡谷、密林时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体悟和感动。1994年,阿错从乡村调进县委从事宣传工作。工作的需要让他承担起从未接触过的电视新闻报道,阿错又很快熟悉了影视拍摄和编辑工作,一个人独立承担编剧、采访、摄影、解说词撰写与后期编辑制作工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不但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还独立创作了极富特色的电视专题片:《自强不息雅曲卡人》、《程章是一座山》、《春风化雨甘露来》、《雅江县贫困乡调查纪实》等。这些专题片陆续在县里播出,有两部还在地区电视台播出。这一切为所在单位赢得了省州有关部门的嘉奖,同时也为他五花八门的爱好和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

不畏劳苦才能有丰厚回报

藏族有句谚语:只有付出房屋大的辛劳,才有希望得到桃仁大的收获。马克思说得更精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援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l997年对阿错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个走路走出来的大学生,终于第一次真正走进入大学的殿堂:到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进修经济哲学课程。阿错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一年的进修时间里,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还自学了日语。阿错的自学进度神速,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开始一点都不懂日语的阿错居然通过了全国硕士生入学公共外语统考。

进修一年后的阿错,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打算以此来检验一年的学习。结果,本科学习汉语文专业的阿错,跨专业报考,竟然以哲学专业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南师范大学录为“计划内统招”硕士研究生。其成绩不仅在所报专业是第一名,在整个各地报考西南师大的近千名考生中,也是屈指可数。从深山走出来的阿错,轻而易举地挤过了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由哲学硕士到语言学博士

两年后,阿错以优异的学习和科研成果提前一年获得硕士学位。当年数百名毕业研究生中,只有3名是提前毕业,而阿错是其中唯一的文科类提前毕业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不但在哲学专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在语言学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西南师大导师们的指导下,写出了36000字的语言学论文《语言自然接触下的“克里奥耳语”》,后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语言研究》上。他成为在读期间在两个不同学科的核心期刊上都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的硕士生。

20世纪,语言哲学在西方哲学中异军突起。作为哲学专业的阿错,由哲学而语言哲学,由语言哲学而语言学,他逐步对语言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语言学曾被视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从事和理解的深奥而生僻的学问,其研究方法更接近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又被称作文科中的理科。阿错对此似乎一点也不畏惧,他又开始自学语言学的课程。于是,硕士生期间,他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哲学硕士学业,还进一步自学了《音韵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古今汉语词汇、语法和方言方面的知识。在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当年,他跨专业报考了南开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该年度报考南开大学此专业的二十余名考生中,有研究生导师、教授、副教授,只有阿错一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自然也是唯一一个跨专业报考的考生。然而,成功仍然是青睐阿错的,他以第二名(平均85分)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这个成绩只比第一名低4分。要知道,和这些在相关领域学习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佼佼者相比,阿错只是个从其它专业跨转报考的应届生。他最终以高出统招线24.6分的优异成绩,被南开大学录为计划内统招博士研究生,成为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一流名校的第一位藏族博士研究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藏族语言学博士。

南开大学优秀博士生

南开大学中国语言学博士点,是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所开创的、国内第一批批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邢公畹先生在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如今的南开语言学专业,更是拥有强大的一流学者阵容,和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条件,是国内汉藏语研究的重镇。阿错直接受业于邢公畹先生的嫡传弟子、王力语言学奖获得者和教育部首批“跨世纪新人”学者曾晓渝教授。南开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指导,使得阿错如虎添翼,更加奋发向上。博士在读仅两年,就有了9篇学术论文共12万余字发表,连续两年获得南开大学三等、一等奖学金。

语言接触研究,被认为是打开一些普通语言学难题,尤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难题的关键之一。阿错在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项目,就是语言接触研究,重点是藏、汉语言接触。他第一次发现和报道了分布四川境内的一种极其特殊的藏、汉语言混合语言――倒话。又深入青海调查了另外一种藏汉混合语桑格雄语(五屯话)。

有关倒话现象的文章一发表,便被关注和引用。倒话的极其奇特深刻的语言混合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活的个案。在34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中国昆明,2001〉上,阿错发表了《不同语言系统的异源成分在倒话中的内在混合层次》的论文,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著名藏缅语专家黄布凡教授致信说:“从来没有人对混合语的内在混合层次、结构和比例作这样深入的分析。”返回南开后,又在文学院“博士生硕士生专场学术讲座”举办了相关专题讲座。阿错的博士论文便是利用倒话、五屯话等等混合语言的材料,试图探究混合语特别是藏汉混合语形成的外在社会机制和内在的语言结构机制。博士在读期间还主持创办了介绍历史文化的专业网站,网站除一般的藏族历史文化介绍之外,还有在线藏语学习,在线藏传梵文学习。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被称为“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莉莲•吉尔布雷思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人因工程学的先躯,也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妇女。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逝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

莉莲的《管理心理学》对管理发展史进行了整体概括。她将历史上管理方式分为三种:传统方式、过渡方式、科学方式。所谓传统管理方式,被她形象地喻为“驱赶式”或“昆斯伯里侯爵式”。昆斯伯里侯爵是一位英国贵族,由他制定的拳击规则在1891年得 到世界公认,拳击比赛由此实现了规范化。传统方式的管理,一般采取单一的直线指挥,特点是中央集权,管理的宗旨就同职业拳击类似,以竞争取胜。“昆斯伯里侯爵式”管理,象征着管理者与工人双方“根据比赛规则”展开体力和智力的竞赛,本身暗含着“对抗”的意味。所谓过渡管理方式,是指在工业化之后、泰罗制诞生之前的管理,这种方式差异较大,包罗万象,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新的探索已经出现,但不成体系;旧的方式依然沿用,但多有改良。所谓科学管理方式,就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工业化管理的整体变化,是建立在人际合作基础上的、追求社会整体提高福祉的管理方式。

管理心理学

莉莲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奥克兰的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德国裔的糖厂主。莉莲是家中九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所以莉莲很早就承担起有关家务以及照管幼儿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从小性格腼腆、内向,一直由父母和家庭教师在家中教授知识,直到九岁才正式入学,她的父母不仅仅教她学习课本知识,还教她学习法语、德语和钢琴。她后来一直钟爱文学和音乐,这与她早年所受到的全面教育是分不开的。

1900年,莉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稍后,又以关于本•约翰逊(Ben Johnson,与莎士比亚同时的著名剧作家兼诗人)的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在她去欧洲旅行途经波士顿时,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邂逅,据说两人一见倾心。弗兰克年长莉莲十岁,年轻、英俊而且富有,创新精神十足,17岁时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三周以后,莉莲接受了弗兰克的求婚,两人于1904年结婚。管理思想史学者雷恩这样评价这对夫妇的相识:“弗兰克和莉莲结婚这件事是现代管理学的运气,因为他们二人可以互相补充,他们各自思想上的兴趣以及掌握的知识的结合使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吉尔布雷思1914年的博士论文是《管理心理学》,1928年在《和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一文中发表了她在儿童管理方面的经验,有关杂志也发表过她在动作研究方面的成果。1944年L.吉尔布雷思和F.吉尔布雷思被授予美国机械工程协会奖章。她还在世界各地讲学,甚至在90岁以后,她的讲演对众人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管理史阶段划分

与同时代的其他从事管理研究的心理学家相比,莉莲的长处在于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管理学的宏观认识基础之上。她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有着来自家庭生活的丰富经验,有着特别细腻的女性感觉和悟性,尤为可贵的是,她具备常人所缺少的坚韧毅力和奋斗精神。这些铺垫,使她的管理心理学研究不囿于对某个特殊管理问题的心理学解释,而要比其他人看得更为广阔,更为深远。莉莲对管理学的贡献,在她的博士论文《管理心理学:精神在判断、指导和实施最少浪费方法中的作用》中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反映。

莉莲的管理史研究,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够使人们跳出解决某一管理具体问题的狭隘视野,更好地把握科学管理的时代价值。这种管理史阶段的划分,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在对管理进行了三种历史类型的划分以后,莉莲根据这三种管理方式,对管理领域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围绕这些关键环节提出自己的管理见解。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个人、职能化、衡量、分析综合、标准化、记录和计划、传授知识、刺激以及福利等。尤其是关于“个人”的研究,揭示了莉莲管理思想的本质和她的兴趣所在。她认为,当时的心理学主要关心“群体心理学”,而对个体的心理研究却比较少。在传统管理下,个人受到中心人物的权力压抑,事实上处于一种受“胁迫”的地位;而在科学管理下,个人则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挑选人员、激励工人、考虑工人的福利等活动,都得围绕“个人”进行。尊重“个人”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在这个尊重“个人”的前提下,莉莲对全面考虑工人的“福利”提出了新的、更加完善的观点。科学管理提倡有系统的工作,鼓励良好的个人习惯,而且关心个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发展,即要把“福利”理解为“总的幸福” ――它包括精神、物质、道德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在莉莲看来,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用和剥削工人。科学管理的目的,则是通过培养人的品德、特殊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为了相互共同的利益,管理部门如何才能使个人得到发展,重在强调“有效”前提下的劳资合作。

以人为本

莉莲指出,传统管理会使人缺乏安全感,而在科学管理的视域下,工人是“泰然自若和安全的”,因为传统管理完全依靠报酬和惩罚,而科学管理则努力争取工人的合作。

从提高安全感出发,莉莲对科学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方面论证。例如,立足于专业化的职能化管理,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措施,而且能够通过提高工人的产出,进而提高工资,给工人带来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又能使技术得以改进,从而能提高工人的福利; 而对工作的自豪感以及福利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工人身心的健全发展。这种连锁反应式的变化,与其说是技术性的,不如说是心理性的。通过这样的研究,莉莲为科学管理与心理学的融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莉莲的管理思想中,“人”一直被置于中心的位置,她认为成功的管理“在于人而不是工作”,而她和丈夫弗兰克一直努力推广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人们提供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努力的方法。从人出发,她们夫妇提出了管理上的三个设想:一是吸引愿意参加本组织的人的必要性,二是保持并恰当安排和提升本组织已有成员的必要性,三是前两种必要性的相互依存。在这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已经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跨进。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家诗 毛诗 异同

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即齐、鲁、韩、毛四家。西汉初年,鲁、齐、韩三家是学官所传授诗说,后世将其称之为“三家诗”,而又由于其以阐发诗篇微言大义居多,训释字义较少,故又称“今文诗学”,来区别专事训诂的“古文诗学”,即毛诗。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即指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的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诗三百篇在汉初的传播、诵习,鲁诗首出,齐诗和韩诗继起,毛诗为后。《汉书・艺文志》记载诗传至三家及毛诗事略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1]。三家诗虽然同出自汉初,但因“以其讽诵”而传,故又有不同。

针对三家《诗》和《毛诗》的研究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大量而细致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针对《毛诗》的研究成果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具体到三家《诗》与《毛诗》异同关系的探讨却处于较冷清的地位,但是还是有部分学者对三家《诗》和《毛诗》的异同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出现了少量的著作和部分单篇论文。

具体针对三家《诗》与毛《诗》的异同关系的探讨,清代魏源在其著作《诗古辨》中认为三家《诗》高于《毛诗》,而其原因在于诗意的不同。在魏源看来,同一首诗因作者、采者,编者等的种种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蕴。他认为四家《诗》有得本x与旁义之分:“是三家特主于作诗者之意,而《毛序》主采诗者、编诗者之意,似不同而实未尝不同也。[2]家虽主作者之意,而间及编诗、奏诗之意,似自违而非自违也。[2]可见序诗者与作诗之意绝不相蒙,作诗者意尽于篇中,序诗者事征于篇外,是《毛传》仍同三家,不以序诗为作诗,似相抵而非相抵也。”[2]论说表明,四家《诗》中魏源只以三家《诗》得诗人本义,而《毛诗》只是得采诗、编诗之旁义。因此他认为《毛诗》得旁义,远不如三家《诗》得本义。同时,他驳斥对三家《诗》的攻击,以三家《诗》得诗人本旨,都是要证明三家《诗》高于《毛诗》。但是由于《毛诗》也出于西汉,所以,相对于东汉对《毛诗》的训解,魏源对《毛诗》还是肯定的,魏源也常常将《毛诗》与三家《诗》相提并论,强调四家《诗》的同而不异,这在《诗古微》中有很多论说。魏源在不少地方都承认三家《诗》与《毛诗》之义不是相反的,而是相近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由于人们对《毛诗》的误解,未得《毛诗》之义,才导致了将三家《诗》与《毛诗》对立的错误认识。许结在他的《两汉文学思想史》中曾经略微提到了三家《诗》与《毛诗》的差异,他指出“三家与毛诗的不同,主要表现于卷数、文学、诗旨解释三方面,从文学思想考虑,其关键又在诗旨解释方面”。[3]

至于单篇论文,张启成在其论文《论与三家诗的异同》[4]之中着重梳理了三家诗与《毛诗》的异同,他认为相同点有五点:一、师承渊源大体相同;二、《毛诗》与三家诗基本沿袭先秦《诗经》研究观点,将《诗经》当作神圣的经典著作;三、毛诗与三家诗大体将《诗经》的诗歌分成“美”“刺”两大类,《诗》作用是颂美和讽刺;四、诗文训诂方面留下不少有价值的材料;五、《毛诗》与三家诗诗旨相同多于相异。张启成与付星星合作刊发的论文《〈毛诗〉晚出四证》[5];中认为《毛诗》的解读是三家诗基础上作出的更为凝练的阐释,是对三家诗的承袭和突破,并认为《毛诗》在一定程度上附会鲁诗,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曾抗在《〈毛诗传〉与三家诗说异同考辨》[6]中从古籍辨义来判断《毛诗传》与三家诗的异同问题,他从训义诠意相同之例、训义释意词异实同之例、训词训义皆异之例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辨析,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赵茂林在他的论文《从汉代四家〈诗〉的异同看〈毛诗序〉的成型时间》[7]中认为《毛诗序》与三家诗有相同的写作思路,而不同之处则是《毛诗序》从政治教化进行解说,但三家诗未上升到此高度。而赵茂林在他的博士论文《两汉三家〈诗〉研究》[8]中对四家诗进行了异同比较,他从四家诗的文本性质进行了探讨,分别论述了四家诗的文本性质的争论、四家诗用字比较、三家诗用字规律及四家诗文本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以此得出三家诗与《毛诗》在卷数、篇数、篇次、章次上有一些不同。

何慎怡在她的论文《魏源论〈齐〉、〈鲁〉、〈韩〉与〈毛诗〉的异同》[9]里从四个方面对魏源对四家诗的异同观点进行了探讨,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关于《诗》序、关于“美刺”、关于“四始”、关于四家诗的传授渊源。她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认为魏源论述《齐》、《鲁》、《韩》、《毛》的异同,将四家持平,既有政治上的原因,学术上又渊源有自。成祖明在他的论文《三家诗说与汉帝国儒学构建――与〈毛诗〉说相比较》[10]中认为作为帝国儒学的三家诗,美刺为其诗说的中心,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严厉批评君王,但在实质上却表达了君王是一国政教中心,其善恶言行能够对国家治乱兴衰起到决定作用,从而强化了君王在国家整个政教系统中的绝对中心地位,而三家诗说的“天人之学”则更神化了这一中心地位。郭全芝在她的论文《汉四家著录〈诗经〉异字浅说》[11]中着重探讨毛诗与三家诗用字差异及其原因。认为差异主要表现在通用字的不同、假借字与本字的不同、异体字的不同、古字与今字的不同,而诸种“不同”主要由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字在写法上的不同所致,很少由于时间迁移造成同一文字的变化所致,因而四家诗文字基本上无古文与今文之别。《毛诗》号称“古文”是因为后人对它的解释有别于对三家诗的解释。毛诗与三家诗的文字差异体现出民间《诗》与官方《诗》的区别,毛诗多假借字应是一种缺陷,三家诗多用正字则反映出时代要求,是一种进步。

黄开国、李知恕、唐晓勇在他三人合作的论文《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12]中认为魏源在《诗古微》中,提出了以时间早晚、得《诗》的本义还是旁义来评价其得失的观念。魏源认为三家诗早于《毛诗》,得作者的本义,而《毛诗》晚于三家诗,得《诗》之旁义,本义高于旁义,故三家诗高于《毛诗》。此说具有还原《诗》的文学本色及重情、崇情的时代价值。但是,魏源之说充满经学与文学、重本义还是重旁义的矛盾,所以,他又提出齐、鲁、韩、毛同轨合辙的说法。

通过以上的综述,笔者观察到最近两年针对三家诗与《毛诗》异同的研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说明大家都发现以往对于三家诗与《毛诗》的研究不够重视。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目前对三家诗与《毛诗》异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分析的角度较新颖,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对于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也整理的较为全面。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很多学者所分析的角度多是前人早已分析过的训诂研究,很多学者都是一再的 重复前人观点,创新较少。第二,而关于三家诗是否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和毛诗进行比较很少有学者进行论述和证明。第三,现有的对于三家诗与《毛诗》异同的分析只是进行了部分的分析缺乏对全部诗歌异同的分析和把握。第四,现有研究大多只是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一个片段,缺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文史哲融通的研究。第五,由于三家诗早已亡佚,现有的研究材料大都是明清学者汇集所编,究竟三家诗内容的准确与否还值得商榷,第一手材料都存在疑点,那么所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让人完全信服。但汉代距今已经数千年,这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综合前文,笔者认为要研究三家诗与《毛诗》的异同关系必须全面的结合具体的文本和文献,兼顾经学、史学、文化学,对两汉《诗》研究拥有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认识才能够得出更为准确和深刻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

[2] 魏源.齐鲁韩异同论[A]//《诗古微》卷一[A]//《清经解续编》第五册卷千二百九二[M].

[3] 许结.《汉文学思想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55.

[4] 张启成.论《毛诗》与三家诗的异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5] 张启成,付星. 《毛诗》晚出四证[J].贵州文史丛刊,2008(2).

[6] 曾抗. 《毛诗传》与三家诗说异同考辨[J].古籍研究,1999(3).

[7] 赵茂林.从汉代四家〈诗〉的异同看《毛诗序》的成型时间[J].孔子研究,2014(2).

[8]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

[9] 何慎怡.魏源论《齐》、《鲁》、《韩》与《毛诗》的异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

[10] 成祖明.三家诗说与汉帝国儒学构建――与《毛诗》说相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今文经学 汉赋

自春秋有孔子托古改制,编订六经,创制了儒术,战国就一直沸沸扬扬,风雨沉浮,百家争鸣,到西汉的董仲舒时代,更是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经学便一支独秀,引领汉朝的文化意识,而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也将打上经学的深刻烙印,文学也将担起传承经学理念,开辟新的文学时代的使命。

一、今文经学与汉赋共镶大汉盛世旌旗

《汉书・儒林传》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枝)叶繁滋。”《汉书・艺文志》于“六艺”、“诸子”之外,昭然别立“诗赋”一门,可看出汉人对辞赋的特予重视;《汉书・艺文志》收列“歌诗”314首(包括“乐府”),而赋为900余篇,后者数量约为前者两倍之多,更表明了汉人作赋的热情和踊跃。《文心雕龙・诠赋》篇称:赋之于汉“蔚成大国”;又说:“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大赋的崛起,无疑得益于前期文学经验的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今文经学的时代精神。

汉赋作为成长在独尊儒术,大一统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意识形态,其必然受到来自儒家经学的影响,因此汉赋也必然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由此,赋就成了今文经学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任何文学体裁的产生,他都不是历史的偶然,它必然经过历史的影响和选择,因此,赋体的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受到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经世致用的主流意识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他把汉赋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鸿裁”“雅文”,另一类则是“触物致情,因变取会”的“奇巧”“小制”。大一统今文经学影响下的汉赋则必是“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鸿裁”“雅文”,这种“雅文”铺陈写物,“不歌而诵”,吸收楚辞的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丰富自己的体制。

汉赋在宏大的汉式建筑里不断生根发芽,以至于它也在这盛世里面铺排扬立。汉赋讲求气势与铺排,不论是最先写下著名《子虚上林赋》的司马相如,还是追迹而起的扬雄班固、张衡,他们创作中对于客观事物完全作为独立对象的精确描摹,那种宏观的审视能力,恢弘的气度,以及夸张的笔力,铺陈的手段,显然都标志着一种纯粹文学意义的表现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些表现力都来自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围绕着大汉经世致用的奋进步伐,挺立于浩荡的盛汉意识。汉赋作为今文经学最忠实的意识载体,它也正适应了今文经学的这种霸力和占据主力的气场。因此汉赋自有《七发》,便一发不可收拾。刘勰称:“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 “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作为汉大赋的标志性人物,司马相如对于汉赋的写作更是炉火纯青,其作品不仅气势恢弘,思想力更是深刻要紧。至有司马迁称赞司马相如的赋说“此与诗之讽谏何异?”在历史上第一次将诗经与汉赋联系在了一起。后来的汉宣帝更是认为辞赋“大者与古经同义。”直接把赋看成是诗经的余绪,诗经的继承,宣帝在将汉赋纳入经学轨道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推断,经过武帝时期今文经学的大发展,赋学的弥盛,汉赋在今文经学的指引下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同时也成为今文经学门下得意的创造者,并得与今文经学共镶大汉盛世的旌旗。

二、今文经学指引着汉赋强烈的现实诉求

今文经学的歌功颂德与汉赋思想密切相关,汉赋歌颂与讽谏的主观意图调和了盛世王权与儒家的政治诉求。汉赋铺张扬厉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至美的追求显然与经学定一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也与汉人疆域的拓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联。今文经学深广普达的意识形态响了汉赋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发展衍化。比如说,如果没有谶纬神学的渗入以及神话和仙话、时空文化、音乐舞蹈和衣食文化等对汉赋的影响,汉赋的思想性就不会完全的被激发,汉赋感性思维的大肆渲染就会泯灭,奇光异彩就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汉赋需要今文经学拓宽经学的门径和内容。只做前代继承人的经学也满足不了新兴文学体裁现实需要。以此,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书・武帝纪》),不得不说是给了经学一个的巨大发展的好时机,汉赋也乘着经文经学的东风,自觉于“通讽谕”、“尽忠孝”的结果,主动向儒术、经学靠拢,于是也迅速腾飞于文学史的顶端,历久不灭,生机盎然。

此外,汉赋腾飞与以公孙弘、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的的贡献密不可分。这是公孙弘、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以《公羊春秋》学为基本内容的今文经学,它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适应了社会学要的必然结果,从而高处一尊。自司马相如起,在大赋作家笔下,不仅充满儒家仁政、德化等一般说教,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触及或反映了诸如“天人应合”、“大一统”、尊君抑臣、倡言改制以至侈谈祥瑞之类的内容,具体表现了所受今文经学的实际影响。以此,今文经学事实上还铸造了一种正统的赋观。这就是,把大赋的作用比拟于《诗》教,按照《诗》的“美刺”价值要求大赋同样具有“劝”与“讽”的政治职能。汉宣帝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汉书・王褒传》)班固所谓“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都是对这种赋观的明确表述。这些都是汉赋深入人心,汉赋在今文经学的指引下得为正统,文学意识形态归流盛世文学的实现也才能成为可能。同时,今文经学指引下的辞赋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除《诸子略》以外,还专设立了《诗赋略》,除了所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则出现了“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文学观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

汉赋审时度势地传承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主流意识,达到了与之相对应学术地位,并最终运用这种主流意识,渲染了汉代文学,使今文经学历久不衰,传之不竭。这种传承,是今文经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也是意识形态归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中华书局,2008-08

[2]许凌云著,经史关系略论・经史因缘[M].齐鲁书社,2002

[3]朱维铮著.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黄丽丽.试论汉代今古文之争的性质[M].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二期.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当前,通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心态不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滋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和心态难免会受到影响。另外,随着网络上各种西方思潮的泛滥,学生的文化思想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些都造成了当前部分学生心态不稳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沉下心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课程教学效果不好,而且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古代文学课程的特殊性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介绍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课程,教材中有大量古文,这些古文在语法上与现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这就导致,多数古代文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各种文言词汇的讲解上,从而忽视了对文章内涵的讲解,这就使古代文学课程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也就很难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另外,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学校或者专业,由于觉得古代文学与专业课程没有相关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到必修课程当中,这就导致古代文学课程在学校中的普及率偏低,部分学生无法通过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来建立文化自信。

(三)部分古代文学教师不重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当前,部分古代文学教师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不足,因此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样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就不会通过特定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效果自然不好。教师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不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刻意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学生就很难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文化自信的培养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态

面对当前社会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对学生心态造成的影响,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态。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监控,一旦发现其心态出现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从而保证其有一个正确且稳定的心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传统文化当中,从而削弱外部环境对其心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心态。相信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改善教学方式

针对古代文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教师应当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进行一些文言词汇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的演变历史融合进去,详细解释同一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蕴含的意义,通过这种对比式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该词汇。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词汇的讲解还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其对该词汇在我国各个时期的运用情况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进而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粗略的印象,有利于激发其文化认同感,从而培养其文化自信。另外,我国所有学校都应当将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到必修课程当中,这样才能提升古代文学课程在学校中的普及率,从而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来建立文化自信。当然,可以根据学校类型以及学生专业课程的差别,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难度进行区别设置,这样才能保证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且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教师应当增强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