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校实习生报告

在校实习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第1篇

Abstract: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IPT arrange them to attend lobby manager practice in ICBC. BIPT cooperate with ICBC closely to manage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trictly and intensify evaluation and encouragement. A feasible system of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work method i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graduall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关键词: 经管专业;顶岗实习;产学研

Key word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ost practice; 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47-02

0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搭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平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有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传统,“产学研合作、实践育人”已经凝练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2]。在“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顶岗实习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大兴支行开展产学合作三年多以来,成效凸显。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大堂经理助理岗位的顶岗实习,并在实习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顶岗实习管理和工作制度,与实习单位密切合作,严格过程管理,成效显著。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专业特色实习岗位

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学校发展最快、学生人数最多的教学院之一,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实践教学,全方位培养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但是,在长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成为经济管理学院未来发展不容回避的改革课题。经管类学生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特别是校外实习环节相对偏少,形成大学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雾里看花的缺憾,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摸索出适合我院特点的模式,提高就业水平,刻不容缓。

经济管理学院领导针对问题,整合资源,多次召集各系主任、责任教授、学科负责人以及学生展开讨论,并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积极为学生寻找参与社会实践的实习岗位。2007年10月,经多方协商论证,中国工商银行大兴支行大堂经理助理岗位开始吸收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参加实习。银行大堂经理助理的职责是分流客户,识别客户,接受咨询,维护次序。该岗位不仅适合经管类专业特点,更能提高与人沟通能力,适合经管类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2选拔品学兼优学生,形成竞争与约束效应

在实习单位有需求的前提下,由学院联系实习岗位并成立实习工作组,对报名学生组织面试,或根据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排序,向实习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或由实习单位根据学院推荐的学生进行面试,差额录用,并由实习单位根据实际要求为实习生分配实习岗位。在对工行相关工作人员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工行招聘实习生更愿意选择担任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成绩优秀,获奖学金多的学生,有以上选择倾向的工行人员占到87%。

顶岗实习前,学院进行实习动员,向学生认真讲解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提出顶岗实习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讲明实习目的、实习纪律,加强心理约束。除学院对实习生进行教育与动员之外,还由银行人力资源主管进行教育培训。

经过精心组织、选拔和推荐,动员有实习意愿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不影响完成校内课业任务的基础上参加实习,形成一种“竞争上岗”的优良态势,让学生珍惜实习机会,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约束效应,形成学生在银行岗位实习的良性循环。调研结果显示,工行人员认为我校所选派的实习生的总体发展趋势基本保持良好或有所转好的占到88%。

3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实习队伍稳定性

当今80后、90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受自身惰性因素和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甚至不能完成三个月协议期的基本工作任务,出现违约现象,严重影响了实习队伍的稳定性。经调研,有67%的工行人员也认为我校目前聘用我校实习生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员流动率高,做不长。

针对这种情况,学院组织制定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严格实习生报名、选拔、考核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学生顶岗实习队伍的稳定性。学院成立由院系和实习合作单位领导、辅导员和科研秘书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组,指导和管理学校与银行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交流实习工作经验。

每批实习生在实习第一周内,须由学院任命的实习小组长认真登记每名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地点和岗位名称,将学生实习部门及岗位落实到位,并及时报送学院教学办公室,保证学院实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或发生重大事件,由实习小组长(或本人)及时向学院老师报告,由学院与实习单位协商解决。实习学生不得与实习单位发生冲突,凡因此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将按有关规定和条例给予纪律处分。

实习学生按时与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小组长进行联系,顶岗实习期限应保证不少于三个月,实习期间不得擅自离岗。实习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校内学习任务,在校期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工学冲突,不可因为实习而逃课,也不可因为有课而逃避实习。对于无故终止协议的学生,学院和实习单位将不予提供实习鉴定,并在今后六个月内不得参加顶岗实习。

4推进评价及激励机制,提高实习整体效果

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有助于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但校外管理的难度、实习与就业的矛盾等众多原因往往使顶岗实习考核出现困难,评价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代替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缺少实习单位的有效参与,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在评价结果上,考勤统计较多,未能对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校企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使得整个评价只是对学生一方的鉴定[3]。为此,学院在三年来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工作并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将逐步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

4.1 校企共同参与,对实习生全面评价对顶岗实习考核,采用学校评价和银行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学校和银行的职责和评价比例。银行按员工的考核方式如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银行管理制度、现场考核等内容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总结、心得、上课情况、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4.2 评选优秀实习生,发挥榜样的作用为鼓励素质高、能力强的实习生发挥榜样作用,学院于每年五月中旬评选一次优秀实习生,可由实习单位推荐、实习生自荐等多种方式参评,由所在实习基地和实习工作组民主评议,同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评选结果报教学办公室。学院根据实习单位意见,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荣誉证书,并存入学生本人档案。参评学生必须满足累计实习两个协议期(六个月)的基本条件,并递交《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优秀实习生评审表》。优秀实习生的评选比例控制在该学年实习生的15%以内,同时将优秀实习生作为评选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必备条件。

5扩大受益面和影响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前期操作中,考虑到专业对口的因素,学院仅限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选拔实习生。经过一年多的合作,认识到大堂经理助理岗位需要多层次和全方位专业知识的把握,学院尝试逐步放开顶岗实习生的专业限制。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在校三年级、四年级学习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专业,并能保证每周内工作时间不低于20个小时的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实习。截至目前,实习生中会计学专业学生占29%、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占19%、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占32%、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占20%。三年来学院共选拔了350多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岗位分布在工行大兴支行的个金部、个贷部、综合管理部及11个营业网点。在与工行大兴支行校企成功合作的影响下,2009年6月,工行方庄支行也主动要求与石化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近一年来,学院已向工行方庄支行输送顶岗实习生共计80余人,在方庄支行下辖的十余个营业网点担任大堂经理助理,双方还会有进一步的合作空间。

大部分实习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社会或并无其他工作经历,意识不到自身能力、素质及心态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于参加工行实习的学生来说,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他们有职业准备,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据统计,有99%的实习生认为实习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也影响到了人生观。

工行实习工作也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到:在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数据汇总中,两届毕业生中实习生73.9%的总体签约率比全体毕业生的签约率66.2%高出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届毕业生中签约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学生比例为14.8%,与2008届同比增加了8.8%;2009届参加实习的毕业生签约金融行业的比例为42.1%,与2008届同比增加了9.8%。随着参与顶岗实习人数以及与银行签约人数逐年上升,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多次与工商银行大兴支行的领导进行深入、坦诚地交流经验。在2008、2009和2010届毕业生中,有近30名学生与工商银行签订了就业协议,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将不断扩大顶岗实习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此外,顶岗实习也是进行帮困解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工行按人民币每7元/小时的标准支付实习生社会实践津贴,并对在离学校相对远的营业网点的实习岗位给予适当补贴。原则上,暑假期间每周工作不低于二十八小时,非暑假期间每周工作时限不低于二十小时。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6推进深度结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积极探索“教学、培训、科研、基地、实践、就业”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研究的重点。“教学”是核心,“培训”是动力,“科研”是提升,“基地”是基础,“实践”是动力,“就业”是效果。这六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6.1 企业的运营场所向学院开放,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拓展到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高校,为高校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6.2 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院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院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降低企业用人的成本和风险;

6.3 学院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强自我提高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企业人员走上讲台,教师走向企业,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小虎,王乐乐,李晓辉.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73-175.

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第2篇

一、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境

(一)与教育实习基地的互惠双赢机制尚未正式建立,导致基地的稳定性较差。

大多数高师院校在学校层面都没有制定针对实习基地的“优惠政策”。与各实习基地接洽的通常是教学部门,教务处给出的优惠政策有限,因此经常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普遍的做法是到了学生见习、实习时前,充分发掘各类校友人脉资源,把各教育实习基地的领导请到学校联络感情,然后再把实习生安排下去。如果来年实习基地领导发生变动,又得重新挖掘资源。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缺乏强有力的联结纽带,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令双方都苦不堪言。实践证明,互惠双赢机制的建立,离不开高师院校各职能部门如师训中心、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和图书馆等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高师院校极有必要在校级层面做出统筹并制订好相关规章制度,如此才能使双赢互惠机制的建立成为一种可能。

(二)对教育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教育实习经费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做指导费支付给教育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一部分是用以实习生的交通补助。目前各高师院校给每名学生教育实习经费的标准大约为200元至300元不等,有些经济落后地区的高师院校甚至只有100多元,而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基地的实习时间通常为一个学期,较之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经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此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教育实习基地的被动应付。来自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本身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由于指导实习生报酬微乎其微,在道义和法理上都难以要求其用心指导。许多实习生在实习基地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很低如课堂考勤之类的杂活,很少有机会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导致高师院校的带队教师队伍层次低下。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职称低。带队实习教师基本是讲师和助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少;第二,经验缺乏。带队教师以年轻人为主,大多缺乏工作经验;“第三,专业结构不合理。实习指导教师往往是本学科的教学法教师或专业教师,但在高校整个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很少配备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学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他专业教师”[1]。

(三)教育行政部门的“缺席”使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实习工作涉及师范院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其中政府的支持和政策鼓励是确保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2]。原因在于,作为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是划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关系仰赖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却长期游离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其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教育实习基地的评估和监督。基地的选择和建设主要由高师院校一方进行,至于建设的标准和质量如何,基本由高师院校说了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确规定本辖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接受高师院校实习生的责任和义务,更缺少引导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激励政策规定;再次,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在下拨给高师院校的专项资金中,明确规定用于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基本没有。这部分资金大多是由高校设法筹措列支的。

(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未充分运用到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在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大部分高师院校却仍然保持着传统做法。这主要表现在反映现代教育技术成果的教育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建设滞后。教育实习管理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很大发展空间。反观当下各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仍局限在本地区,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方式基本是在实习现场进行的,较少通过教育技术平台进行研讨和指导。而在异地进行分散实习的学生,高师院校对其的管理和监控更是薄弱。

二、化解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困境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保障与教育实习基地的互惠互利关系。

应从制度上保障与教育实习基地的互惠互利关系的建立。参考已有的较为成功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定期交流。师范院校每学年定期召开与实习基地负责人的研讨会和联谊会,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其二,人员互派。师范院校每年安排学科教学法教师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半脱产听课,以了解掌握教学一线的最新需求;教育实习基地则可安排一线教师到师范院校参加各类学科培训班,以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及方法;其三,师资互聘。师范院校可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安排专家送教上门,同时可聘请教育实习基地的名师担任师范生的“第二导师”;其四,资源共享。师范院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及体育馆等,可免费向教育实习基地的师生员工开放。

(二)加大对教育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1.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有力的经费保障是建好实习基地的首要前提,除对师范生拨付一定合理的实习经费外,各高师院校还应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年度常规教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采取逐年增长的方式拨付给教育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有一些高师院校已经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有的高师院校“每年单独拿出20万元作为实习基地建设奖励基金。此项基金共分两块,一是给新开辟的实习基地,每所学校1万元;另一是给老的实习基地,根据实习人数的多少,每个学校四五千元不等”[3]。同时“每年拿出4万元,责成教务处组织实习基地学校领导集中到外地调研,共同探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4]。此举有效搭建了教育实习基地之间的交流平台,同时促进了高师院校与基地围绕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有效提高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高师院校自身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提高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待遇。

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实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关系。从实践的效果看,高师院校应该在报酬收入、职称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通过此类办法提高指导教师的待遇,使其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均有所收获,如此才能有效激励优质的师资带队指导教育实习工作。与此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带队指导教师工作考核标准,采取一定措施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有效评价考核,如可明确规定带队指导教师一周或两周到实习基地指导实习生一次,对优秀的带队教师应予以奖励,对不称职的教师则应果断淘汰,并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此不断提高带队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三)借鉴国外经验,教育行政部门全程参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1.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如应明确规定辖区内基础教育机构有接收师范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在编制名额、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对接收师范实习生的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予以倾斜。

2.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立基地建设专项经费。

政府或教育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基地不仅是高校去投入建设的事情,更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基础教育机构未来师资的质量,因此,投入经费极有必要。此项经费应主要用来完善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及对基地指导教师的补助等,实行专款专用。

3.采取措施加强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评价监督。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侧重于对高校理论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在实践教学方面一直缺乏有力指导和监管。毋庸置疑,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地位是同等的。因此,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当下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实习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在物质、组织、智力、人力、激励、政策方面的制度性保障,从而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5]。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师院校相继创建了新的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即组成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实习学校参加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习领导联合体,共同负责教育实习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与评估,这种模式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6]。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1.搭建教育实习管理平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推进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现代教师教育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实习的资源整合与建设,构建实习模式和实习管理的全新教育实习平台是师范生教育实习变革现代化的突出特征”[7]。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平台应该包括以下三大版块:(1)学校基本信息如该年度的师范类实习生信息和实习基地基本信息(如需求信息及能提供的指导教师信息);(2)见习和实习环节中的不同任务性质及要求。如见习应有听评课、交流、见习报告等模块,实习中有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模块;(3)见习和实习的成绩评价和管理模块。

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0032-04

一、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也是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各种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在此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有许多瓶颈问题尚未解决。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众多企业也一致认为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会计人才,但是企业参与育人的意愿不强烈,已经参与的企业在合作范围、合作深度上也并不如人意,多数是教师通过感情和人脉关系进行的短期合作,有的甚至是为了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需要签订协议,仅仅停留在纸上,流于形式,虎头蛇尾,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给合作双方都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高职院校唱独角戏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找准原因,寻求对策,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探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路径,实现“校企双赢”成为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瓶颈问题成因分析

(一)政府缺乏有力支持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1]。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校企合作的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规定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在职业教育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三十七条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方便。”这些规定既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全面,更不具有操作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中虽然提出了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等,但后续相关的配套文件缺乏。从资金保障上来看,主要是税收优惠等间接扶持,这些规定有严格的适用范围的限制条件,企业享受困难。如国家税务总局的《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规定了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报酬才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经费支持方面的约束和保障,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少而又少。在没有法律责任约束企业必须进行校企合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合作的成本――收益关系[2]。从短期效益来看,企业的收益主要是学生实习为其提供的价值和企业节约的用人成本,企业付出的成本包括支付给学生的报酬、支付给培训人员的报酬、提供实习场所等产生的办公费用、学生操作不熟练或失误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从长期收益来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留任率。这两个方面,目前企业收益都处于较低的状态,甚至收益为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利益驱动,企业很难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家企业能够提供的会计实习实训岗位非常有限,很多企业还出于保守商业秘密或保守财务数据的考虑,不愿意向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核心会计实习实训岗位。因此,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相比其他专业更加困难,难以落到实处,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帮助,亦都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等。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高质量工学结合教学相去甚远。

(三)院校满足企业需求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由于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有限、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偏理论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实践性的技能培养。虽然,随着近年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改革,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通过模拟企业实训等手段,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离企业对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满意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合作的热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数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较弱,也使其在校企合作方面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三、高职会计专业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对策建议

(一)政府主导,推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约束保障机制,指导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制订完善法律法规,在《教育法》的框架下,补充、完善《职业教育法》,确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规定校企双方合作的范围、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监管部门、监督措施等,尤其是要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责任,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法律层面加以刚性约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校企合作专门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的模式途径、管理方式、奖惩措施,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实施职工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组织、对接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的设立等做出具体规定,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引导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条件,减化税收优惠程序,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或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等都应当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应当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另外,在资金项目和人力资源保障等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例如,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直接给予适当补助,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常态化。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协调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行业协会下面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类似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收集、预测、企业实习、招聘、用人信息,了解企业和院校合作需求,指导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与修订,使其成为沟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监督机制,规范调控校企合作的开展。各级政府应组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部门及专家制定校企合作评价标准、考核指标,定期对企业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督导,对校企合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从专项资金中给予物质奖励,在企业人才培训、技术创新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中挑选出优质企业,由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共建会计人才培养示范实训基地。对未履行校企合作法定责任的企业、高职院校,依法进行处罚,从而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局面。

(二)企业参与,促进校企合作方式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问题是企业和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不只是职业院校的事,更是企业和全社会共同的事,必须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必须明白要获得更适合的人才最佳途径就是与院校共同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企业是产业链条中最接近市场的一端,对市场、行业变化更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需求,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才能使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都更能适应企业需求,这一点是校企合作双方的共赢点。

企业应当及时向行业协会反馈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变化信息, 尽可能安排人员参与行业协会下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参与职教集团,充分表达自己校企合作的各种诉求。

企业应当与职业院校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实习场地和对口的实习岗位,指定专人安排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接纳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岗位体验和顶岗实践,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共同进行产学研合作等。世界上的职业教育强国,例如德国、日本等,最普遍的做法,是由企业、学校分工协作培养人才。企业确立用人标准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及实习指导教师能力标准,负责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实施教学和技能评估;学校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和考试, 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职业技术的等级资格考试,发放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也应当积极吸取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校企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合作培养。

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在职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做好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单位职工年度培训计划,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委托职业院校实施再培训与后续教育。

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岗位晋升制度,优先录用与合作院校共同培养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留任率,最终获得长期收益。

(三)院校主动,适应校企合作企业多方面的需求

高职院校职能之一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主动适应企业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当加大行业企业调研力度,与行业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企业等主动联系,调查企业对会计岗位群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融入职业标准,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任职要求,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置序化课程。对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应当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在教学过程与企业合作,融入企业文化,强化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企业输送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使企业乐于与高职院校合作。

高职院校应创新教学管理,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高职会计专业实行学年制,企业用人存在着周期性和波动性,如果只考虑教学需要,肯定不能适应企业用人时间,限制了合作企业与岗位的选择。因此,应加大教学管理柔性化程度,在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的安排上更加灵活,多时段、多地点安排课程,给予学生选课程更大的空间,为实习企业遴选也留有更大余地。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校内指导老师,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加强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在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师生都能够遵守企业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同时,聘请企业方培训人员为兼职教师,给予课时补贴,对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等育人成本进行估算,按一定比例给予专项补贴,切实减轻企业培训压力,降低企业接受实习的成本和风险。

高职院校还应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动为企业提供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提高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钱建栋,杨毅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瓶颈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54-55.

[2] 刘 峰.经济学视阈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探析[J]. 职教论坛,2012(1): 70-72.

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赵海婷(1976-),女,天津宝坻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下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编号:13ZD2L015),主持人:赵海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46-05

校企合作,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称之为“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简称。由于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标多元,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校企合作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校企合作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将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企业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和学以致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并逐步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新加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企业教学”人才模式、法国“学徒培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校企合作的方针,设法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各项校企合作办学法律与政策,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制化、制度化”[2]。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经过积极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经形成了订单式培养、实习基地共建、企业冠名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企业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合作办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然而,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学校“一头热”的现象。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足够的合作动力,而企业一方却因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应该是建立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基础之上的,如果一方利益受损,这种合作关系必然难以维持下去。深入挖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以及制约其积极性的障碍,从而使政府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是解决当前我国校企合作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适用性人才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依托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大陆地区35%的企业面临人才短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可以为企业输送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通过职业院校获取所需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中增加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职业院校大多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为改变这种局面,一些企业通过向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投入设备和资金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派遣生产一线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在学校设立冠名班并提供奖助学基金、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以确保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合作培养学生可以尽早的接触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熟悉企业的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意愿。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3]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企业意识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偏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无条件进行进行技术创新,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可以很好的弥补企业创新能力这一短板。高职院校一些教师长期在企业生产一线兼职,因而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刻、独到的想法,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机会利用高职院校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实现自身在新产品研制、新技术研发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三)社会责任感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它自身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进步融合为一体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不等于企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最大化。企业在为自己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应该履行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并把承担该责任当成自身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使整个社会都能因为企业的发展而从中受益,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国家多次提出,应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参与校企合作是当代社会赋予企业的要求,许多有远见的经营者也认识到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二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家的实践也证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一方面,企业的积极参与势必会在业界、院校、学生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赞扬,让更多的公众认可企业,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障碍分析

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重视。从理论上分析,参与校企合作也是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然而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校企合作往往停留于浅表形式,普遍存在着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低,“一头冷、一头热”的不和谐现象。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学校得利、企业得益的双方共赢的良好办学机制为何会成为学校一头热的单边行动?深入挖掘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障碍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很多企业没能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校企合作的作用,忽视了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这个事实,更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会从技术和人才两方面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支持。单纯地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情,人才培养过程不需要企业的参与,技术开发是企业的事情,亦不需要学校介入。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参与校企合作对企业没有多大的好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额外的成本支出,把校企合作看成直接的损失、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远期的收益。还有些企业喜欢奉行“伸手拿来人才”,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可以轻而易举的从劳动力市场获取。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多数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不感兴趣。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经济利益无法保证

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企业作出的选择都是在权衡支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目前的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企业的支出往往远远大于收益。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在于“企业在合作中得不偿失”。首先,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学校自身比较薄弱,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科研能力不足,企业与之进行合作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其次,接纳学生实习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和麻烦。学生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会占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增加机器设备的损耗,企业还要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势必会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由于不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企业花费一定代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留在合作企业,即便能够在企业就业,也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挖墙脚”,在短时间内流动到环境待遇更好的其他企业,这种学生就业不确定性带来的人才流失风险必然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对于作为经济人的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追求利润。只有当企业认为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入大于支出时,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否则就会动力不足。尽管我国已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出台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但总体上此方面的政策存在着缺乏权威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比如,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中规定:和企业签订了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可享受将支付给学生的报酬进行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这只是一项不具备强制性的引导性政策,一些接受了职业院校实习生的企业并没有享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此外,按照上述规定,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项目仅限于支付给学生的实习报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所发生的其他各项投入如企业安排指导学生实习的技术人员的误工费、实习耗材费等都未被纳入税收优惠范围[4]。由此可见,我国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致使企业无法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以德国为例,联邦政府颁布了几十种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力、义务与责任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同时,各部门、行业、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各种补充条例和相关的实施办法,从各个方面对企业应积极参与合作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相比,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显得相形见绌。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该法律仅对校企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各自应承担的义务进行了简单的界定,未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职业教育法》第1章第6条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法律产生实效,它才能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社会秩序的构造者和主体自由的保障者[6]。各级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法律的要求积极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第4章第37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并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劳动报酬。”[5]以上条款规定了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尽的义务。校企合作既要强调企业应尽的义务,也应保障企业应享有的权利。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却只强调了企业一方的义务,忽略了企业应享有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法律原则,必然不利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对于企业没有承担应尽义务的法律后果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没有法律层面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必然会使企业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流于形式。

(五)校企合作中介机构与合作机制不健全

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普遍是院校与企业之间点对点的联系,在合作过程中,合作意向多是学校一方主动提出,企业主动向院校提出合作意向的并不多见。一家企业需要生产、研发、销售、财务等多方面的人才。一般的职业院校也都有几十个专业,学生需要到多家企业实习、就业。在校企合作中,一家企业要寻求与多所学校合作,同样,一所学校也要同很多家企业打交道。由于缺乏健全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完善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在推广和实践中都遇到很大障碍。首先,由于没有中介机构对校企双方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信息并分析各自的需求,为最理想的合作对象牵线搭桥,校企之间的沟通难以顺畅进行,校企合作难以达成。即使实现,也是缓慢、高成本和低效的。其次,缺乏专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实施、管理以及各方的利益协调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矛盾与冲突。再次,目前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许多企业喜欢奉行“拿来主义”,即直接从劳动力市场获得所需人才,而不通过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所需人才。

三、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政策与建议

(一)加强奖励和宣传机制的建设,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的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校企合作的成功事例,树立校企合作示范单位,促使企业更新观念,让企业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其自身发展和提升的需要,对企业是有利可图的。政府应通过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资质认证制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等级评价制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奖励制度,唤起社会各界对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政府应对促进校企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企业家给予大力宣传、公开表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使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和企业家赢得更多的尊敬,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利氛围,引导更多的企业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二)在政策上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支持、引导和激励

一要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政府应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并向企业开征职业教育培训税,允许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职业教育培训税,让企业不仅把参与校企合作当成是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也要当成一项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二要建立校企合作成本补偿制度,政府应按照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实际接纳的实习学生人数与实习时间长短,通过政府拨款或者税收减免等形式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而产生的成本,允许企业将因参与校企合作而产生的成本支出进行税前扣除。三要完善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如在资质评审、项目立项、资金下拨、贴息贷款等方面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优先考虑。四要建立学生实习期间的保险制度,学校在学生实习前对其进行强化风险教育,由学校为学生购买“学生实习期间责任保险”,以降低由于学生实习可能给企业造成的风险和负担。五要规范劳动用人体系,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引导企业重视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学校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公益性组织,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营利性组织,二者的不同社会属性决定了合作中的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引入能沟通协调双方关系、化解纠纷与矛盾的第三方组织。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行业协会在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的中介性和服务性特点使其成为连接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的沟通平台。而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在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保障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植行业协会的建立,通过立法赋予行业协会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其承担如下几方面的职能:第一,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为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提供一个与职业院校交流的沟通平台,避免企业盲目寻找合作对象,降低双方合作的时间成本,使校企合作由原来的“点对点”的合作方式转化为“点对面”或者“面对面”的方式,提高校企合作质量。第二,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资质标准,遴选出行业内能够参加合作育人的企业,并设立企业数据库,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的标准,强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确保企业权责利统一

校企合作不应是企业对学校的施舍和无偿帮助,而应是双方共同履行相关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政府应加强校企合作的立法工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化、制度化。首先,政府应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政策和不履行该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制化。其次,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度,由该委员会在《校企合作教育法》的法律框架下,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和章程,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定期对合作办学进行评审和考核,对不认真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督促。最后,应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求相关单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落实赋予企业的相关权益,建立行政问责制,对那些不落实合作企业应享有的权益的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对于未按规定履行校企合作义务的企业按法律的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约束力[7]。

参考文献:

[1]姚恺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4.

[2]姜群英,雷世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2):74.

[3]韩雅清,许佳贤,苏时鹏.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科技和产业[J].科技与产业,2010(12):122.

[4]张光跃,张萌.高职“产学合作”新视角――“官产学”关系及政府职能研究[J].职教通讯,2011(11):21.

[5]马顺彬.浅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7.

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措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1986年共青团上海市学校部召开了“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拉开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序幕,随之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展开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校于2006年10月借助新校区落成的契机,启动了“与学校一路同行、让文化启迪心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学校精神、营造育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学校深厚文化积淀的教育资源优势,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及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1.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1教育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影响力很强的精神规范,它规范着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工作与学习行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蕴含着教育目的,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平常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园氛围体现了学校每个成员的价值观、集体荣誉感和精神面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将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

1.2团结凝聚作用

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变成一种精神形式溶于校园文化。通过价值观念、人生观、道德观念和群体意识的培养,使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1.3激励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为师生员工提供了巨大的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对师生员工的生活信念、精神愿望、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有着强大的感召力,以此形成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种潜在力量,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促使师生员工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制度,维护学校形象。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员共同参与,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2.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着力体现学校历史传统与发展

学校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愫,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汲取精华、史为今用、传承光大,体现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创建和谐校园的融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历史内涵,又充满时代气息。

2.1.1成立组织机构,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明确活动要求和目标任务,以保持、发扬学校人文精神所形成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心理环境。

2.1.2创建学校品牌文化,凝聚学校主体精神

学校对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全面统一设计,使学校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直观化,形成学校特有的品牌文化。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徽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在醒目位置建造校训石、校风墙,渲染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2..1.3编撰校志、举行庆典,传承学校历史文化

学校历经九十余年办学历程,由一所普通职业学校跻身为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进而成长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编撰校志,记录创造学校历史的常人轶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利将来持续发展。

学校利用建校八十八周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契机,举行庆典活动,开展《走过八十八年》征文,《光阴的故事》老照片征集,设计制作《走过八十八年》画册及大型展版,拍摄校庆宣传片《传承博爱再铸辉煌》,对学校历史文化进行回顾、梳理、提升,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更大的创设空间,充分展示学校历史文化风采,彰显办学理念。

2.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着力营造学校人文风貌与学习环境

按照“校园文化立足整体和谐美、绿化环境表达人与自然美、室内布置营造视觉艺术美、人际交往弘扬文明向上美”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与专业文化学科建设相结合,着眼于环境文化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

2.2.1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注重专业文化建设

本着典雅秀致、诗意画境、简洁经济的原则,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投入。首先注重校园绿化工程建设,使绿化面积达学校面积的37%。绿化工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形成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乔、灌、花、草、藤互相补充,以自然植物绿茵草地为主,辅以石板小径、亭台长廊、休闲小站,寓情于景,点面结合。其次,环境氛围注重体现学校精神,力求校园文化达到无处不在,学校大门摆放“用爱和知识守护生命”的校训石;学校主厅正面布置醒目的徽标和“民主和谐、踏实进取”的校风,背面是“医学生誓词”;办公区域,走廊上镌刻教风“厚德博学 敬业爱生”;在学生宿舍楼梯过道、教学大楼走廊墙壁、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张贴图文并茂的励志格言、名家名言;办公大楼墙壁,悬挂反映学校历史文化、校园风貌、主题活动的各类照片,再现学校的成长发展。第三,学校实训中心改造时注重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将专业特色、专业精神、学校历史等用照片、图例、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诠释,将校训的理念渗透到每一处;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礼仪风范等,置于室内醒目位置,形成专业文化学习氛围,使师生在实训教学区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2强化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文化

围绕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融为一体,凸显学校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学校举办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等多项专题研讨会,组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医患沟通、交友之道等学术讲座,提升专业文化素养。

2.2.3培育职业精神,提高师资素养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的成长融为一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养教师的精、气、神,育教师的技、能、德。。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开展以“青年教师职业身份认同”、“青少年叛逆行为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组织专兼职青年教师设计展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举行青年教师师德宣誓、优秀教师表彰、“金秋读书节”征文交流等活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励学敦行。

2.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搭建教育活动平台与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召唤、期望。要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认同校园文化中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和价值理念,达到启迪心智、陶冶心灵的效果。

2.3.1强化教育德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育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品行的有效手段。。学校组织颂英烈活动、医学生宣誓和入团宣誓仪式,传承职业道德文化;举行国旗下讲话、养成教育,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进行“感动校园触动我心”学生自我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体会平凡中的感动;举办 “金秋读书节”购书、征文、名著欣赏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通过主题鲜明的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将一份职业精神、道德情操、责任爱心传递给学生。

2.3.2彰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班主任素质拓展训练,提高班主任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激励班主任用爱心、责任心与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二是充分发挥各班级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各班都有目标明确、励志奋进的班风,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班会。

2.3.3组织文体活动

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女子排球赛、男子篮球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关爱宽容、竞争向上的意识;开展“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点燃青春激情,展现亮丽风采;组织“放飞梦想,守护生命”纪念文艺汇演,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弘扬学校传统,丰富校园生活,展示学生风采。

2.3.4规划职业生涯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规划职业生涯,采用“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呈现对美好未来追求的向往之心,体现文化气质、人文情怀与职业精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习生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周等,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工作职责。

2.3.5组建社团组织

本着“激扬青春活力,丰富校园文化,服务学生大众”的宗旨,组建篮球社、文学社、英语沙龙社等四大类二十七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学校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更是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的统一、文化个性与文化规范的统一、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

在校实习生报告范文第6篇

11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50岁的老人,拿着小锤子,在校务人员手持蜡烛颤颤的微光下,挨个儿将学生的名牌钉在学生寝室门上。钉完最后一个名牌时,东方已露出曙光,似乎向世人昭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在南通诞生了。

这位钉名牌的老人,就是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通师”)的创始人,被同志评价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不能忘记的人”——近代卓越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

就在这一天,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的前身)正式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张謇先生说:“要强盛国家,必须讲求学问;要求学问,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要普及国民教育,必须兴办教育;要办教育,必须从办小学办师范学校开始。”同一年,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沙元炳先生创办了如皋师范学校。1906年,海门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创办了海门师范学校。南通境内3所师范学校,自建校以来,为南通乃至江苏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南通师范、海门师范两校合并,组建为新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升格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如师”)。

对这所地方师范学校,或许人们并不熟悉,但如果说起李吉林、华应龙、许新海、王笑梅、周益民、贲友林等众多活跃在当今小学教育界的名师,人们肯定不会陌生。这些优秀教师均毕业于通师。还有一组数据:目前南通市小学在职的150名特级教师中,近一半毕业于通师;江苏全省100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包括中小幼教师和职教教师)中,有7人(全部为小学教师)毕业于通师;学校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各个时期江苏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众多毕业的师范生初登讲台,往往会因为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而被前辈和同行刮目相看,一问“毕业于哪所学校?”“通师。”“难怪呢!”所有人的所有赞许和疑惑,便都有了确定的答案。

110年的发展长河中,通师有辉煌也有曲折。远的不说,上世纪末,通师也遭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小学教育本科化”的严峻挑战,生源质量急剧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整整10年,我们处于发展低潮期,没有什么政策保障,也很少有经费支持。但我们用智慧和精神办师范,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通师校长丁兆雄向记者介绍。2007年,通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了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也掀开了南通教师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南通基础教育好,根源在于师范教育好

“假如没有政府这个免费政策的话,也许我只能在家里种田,或者在某个小工厂里打工了。”如师2009级小学教育1班吉夏磊说道。原来,在他上初三的时候,长期生病的奶奶去世,留下了一大笔债务,父母没什么文化,只能一边种地、一边做小工贴补家用。每次看他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吉夏磊就会纠结于这样一个问题:是继续上学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辍学打工来缓解家里的压力?吉夏磊觉得,凭自己的能力,高中苦读3年,考上一所理想的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但是,他不忍心看着父母为了让自己读书而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后来,他从老师那里得知,有一个“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吉夏磊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兴冲冲地把这个消息带回家,全家人都很激动。“因为我有了希望,我们全家都有了希望!”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给许多像吉夏磊这样的优秀寒门学子带来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搭建了平台。

免费定向师范生进校前,已经与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全部回到家乡,到县城以下的农村小学任教。南通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政府也签订了协议,要保证这些学生毕业后有工作岗位。“我们就是奔着培养小学教师去的,很多本科院校尽管也有教育专业,但并非专门面向小学培养师资,他们的‘兴奋点’往往看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丁兆雄从事师范教育工作30年,熟知师范教育的特殊培养规律和要求。

按照南通市政府和南通市教育局的统筹规划,根据各县(市、区)教育局按实际需求报送的计划,通师迄今已招收定向师范生977人,7个专业方向,27个班级。2007年8月,通师开展试点工作,首批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177人。2009年,通师试点专业拓展至学前教育专业。2010年,通师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展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体育、美术方向,基本涵盖了小学、幼儿园教育的课程领域。百年通师尽管办学学历层次不高,但到现在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正是因为它具有新颖独特的“师范性”。“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学生,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技能、职业情意都有很大欠缺,即兴演讲、备课、说课、三字一话、艺术体育特长等职业技能都比不上我们的学生。”丁兆雄说,“我们的学生用人单位评价高,就业率高。农村学校尤其欢迎我们的学生。”

前些年,通师统招师范生的分数线低于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师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全部并轨收费,直接后果就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这样的生源培养出来的老师怎么教好下一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试行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初衷,是要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改善生源质量。5年来,从实施情况看,这项政策有效缓解了生源质量下滑与培养要求提升之间的矛盾。”丁兆雄介绍,填报志愿时,学生经过充分酝酿,录取时又与培养学校、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三方协议,因此,他们在求学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能够较为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

中国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丁兆雄说:“免费定向师范生定位就是到农村,目标很明确。国家层面免费师范生培养层次比较高,但很多名校可以培养学术上很有才华的学子,培养专业性、师范性要求较高的教师,他们未必见长。”

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必须是一项政府行为,它涉及到教育、人事、编办和财政支持等方方面面。只有政府统筹协调,才能顺利推进。“在这方面,我们要感谢南通市政府,给了我们切实的支持。”丁兆雄介绍,定向师范生每人每年获得南通市财政拨款1万元。

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可以带出一个好学校。“这话不尽然,因为好校长来源于好师资,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是不会有好校长产生的。”南通市教育工委书记黄建辉介绍,通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前招收了一批“好学生”,如今这批四五十岁的教师大多成为南通教师队伍中管理和教学骨干。在南通,有一个说法,“1万名师带动10万教师,培养100万学生”,那批师范生就是如今南通教育的中坚力量。南通基础教育好,根源在于师范教育好。“2007年开始招录的免费定向师范生,他们也将会成为未来若干年中南通小学教育的骨干、名师。”对此,黄建辉很有信心。

“师范为我做一名优秀教师作好了准备”

2011年深秋时节,李吉林老师回到通师,参加了南通市五年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汇报会。站在台上,73岁的李吉林老师抛开自己事先准备的3页发言稿,即席发表了充满深情的讲话。她说:“同学们,能做一名免费定向师范生,太幸福了!我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了师范,非常感恩师范老师教诲和培育了我,为我做一名优秀教师作好了准备。亲爱的同学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你倾注了心血,你就会有收获。你是一个播种者,也就是一个收获者。我想送给你们一句话:要当好老师,要有真情感,要有真本领。时间在童话里是长脚的,是一步不停留的,同学们千万不要消磨宝贵的青春时光。请你们抬头往前看,成功和幸福正在向你们招手!”

这位一生痴迷于儿童教育的长者,永远葆有年轻人一般的朝气、激情和活力。“我是一名老师范生,对通师一往情深。”1953年,初中毕业的李吉林,没有丝毫犹豫就报考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58年南通女师和通师合并)。“因为师范免费,我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就报考了师范。”李吉林6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1956年师范毕业后,李吉林分配到南通女师一附小工作(后来改为南通师范第二附小),“一辈子在这里工作”。

“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每个人都非常奔放,不担心被别人耻笑什么。”忆及50多年前的师范求学经历,李吉林老师如数家珍。那时候,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和营养。每天早上800米跑步,雷打不动,下午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李吉林记得,体育老师要求非常严格,“‘立正’时要求双手一定要对着裤缝”。每天早餐,学校供应免费的豆浆和包子,上午课间一人发一个馒头,还常常有茶叶蛋,校医还要参与制定学生食谱。“我至今都非常感谢母校的培育,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我们毕业工作后非常适应,踢足球,喊口令,样样儿都能拿得起来。”李吉林激动地说。

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李吉林的影响最深;老师的关爱,让李吉林永怀感恩。校长范北强,日本留学归国后,全部身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每天晚自习他都会一个不落地逐班巡视。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李吉林高兴得直蹦,校长看她衣服穿得很单薄,便慈爱地说:“怎么穿这么少,赶快回去加衣服。”李吉林急着要去春游,绕了一圈,又回到队伍中,并没有添衣服,校长看到后责怪她说:“你怎么没加衣服?”接着又嘱咐衣服带得多的同学给她一件。“50多年了,这件小事一直珍藏在我心底,让我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学会了关爱学生。”李吉林说道。师范三年级时学汉语拼音,李吉林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便在座位上做小动作。语文老师任哲伟没有点名批评她,而是在讲台上微笑着领读:“L-i-Li,李吉林的Li。”老师不失幽默的提醒,令李吉林在自己的座位上吓了一跳,赶快收回神来。“你看,老师的教育多么艺术啊!”李吉林深情地回忆道。语文老师石友兰被同学们公认为书法家,每个人的作文本上都有石老师的认真批注,同学们视为珍宝。“我到现在还能想起老师的字迹。翻开作文本,我能看到里面夹着小飞虫,我就知道老师是晚上在油灯下为我们改作文了。”那时候,老师们课下和我们一起打乒乓球,晚会上师生同台,舞蹈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创作……往事历历在目,70多岁的李老师,如今回忆起50多年前的一些感人细节,不禁数度哽咽,不能自已。“这些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才情和能力,让我喜欢语文,认真对待写作,而且让我懂得了要去创造”。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特级教师,她把第一份糖送给自己的师范老师。“我总是充满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母校,教我做人,育我师德,给我师能。至今我方更明白,为什么人们常把母校比作‘摇篮’。是的,我是在母校的摇篮里长大的。”

获益于严格正规的师范教育,在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李吉林对儿童教育始终痴迷不已,她说:“每天能和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我人生莫大的幸福。通过自己辛勤工作能够影响一个又一个班学生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几十年,这是身为教育者的不朽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不仅李吉林钟情于母校,更多的毕业生也都难忘母校的培养。

1981年,15岁的王笑梅以高出重点中学30多分的成绩考入通师,18岁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师范3年,我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嬗变”。因为进入师范之前,王笑梅“不敢在人前说话,普通话说不好,字也写不好”。可如今,王笑梅已经成长为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通州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王笑梅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全在于通师求学期间形成的诸多特质。

通师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非常扎实全面,但一切又都在不经意间完成。班级黑板报每周一换,4人一组承担黑板报的排版设计和描画。王笑梅记得,“我们专门留出一小块,每天变换内容,大多为名言警句,一行拼音加一行文字。这样每人每天都有练习粉笔字的机会”。晚自习有一个规定动作,每天有两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5分钟演讲。不知不觉中,王笑梅的演讲、书写水平都大大提升。通师有很多学生社团,琴棋书画一样不缺。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同学们开始练习钢琴、手风琴、舞蹈……“毕业后,我们一走进新的学校,所有老师都对我们刮目相看。看,这个小老师样样在行,连体育课喊口令都特别响亮。”王笑梅说。

作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师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王笑梅称之为“教育力”。通师的老师善于改革。当时尽管有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但老师们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都会补充大量的新资料,让学生们了解前沿研究动态。“当时,我们都刚从初中升过来,很不理解老师的做法,为啥不多讲讲呢?”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王笑梅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工作后,阅读信息,挑选观点,再对照教材融入自己的想法,这些研究本领都来自那个时候”。

王笑梅记得,从一年级开始,包括李吉林在内的南通基础教育界的“五朵金花”,就到学校给同学们开公开课、作报告。“还有很多知名特级教师,都来了。我们只是普通师范生,就享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如今很多一线骨干教师,几年才轮得到听一次一线最优秀老师的课。”王笑梅感慨地说。在优秀老师的感召带动下,王笑梅把学校每月补贴的15元钱节省下来,大多用来买书,“师范培养起来的爱买书、爱读书的特质和习惯一直伴随着我”。

从李吉林、王笑梅等优秀教师身上看出,通师的职前教育,不仅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一种“永远的教师情怀”,为他们终身从教打下了扎实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底子。

“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美好未来,还要让未来有未来”

2007年第一届免费定向师范生招来后,着实让通师的老师们兴奋不已。优秀初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这种状态已持续多年。“基础太差的学生不适合当老师,你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培养成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的徐莉老师对这一点感触非常深。如今终于盼来了优秀的生源,他们基础扎实,学习习惯好,接受能力强,很有发展潜力,老师们暗下决心“要好好打造”。但是,在老师们欣喜之余,也看到了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些“短板”。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大多是班上甚至年级的佼佼者,进入师范后,仍然摆脱不掉深刻的“应试痕迹”。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一心只想着在分数上超过别人。这种心理让他们无论参与何种活动,觉得自己永远应该站在第一的位置,心胸不够开阔,人际沟通能力也不足。有一段时间,徐莉班上的一个学生情绪很低落,徐莉找他谈话,根源竟然是“老师上课时怎么不看着我?我很郁闷”。

教师素养,大致包括“师德”和“师能”两块内容。教师技能的培养,通师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让他们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一种身为教师的内心的定力”呢?学校召集班主任、政治老师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围绕“明日教师的打造”这一主题,大家集思广益。“师德培养,不能光靠嘴上说说,或者偶尔开开会,要把它纳入课程体系中做细做实。”富有经验的贾真老师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的成长,不是按部就班地什么日子完成什么,而是需要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熏陶。”贾真老师身边聚拢了一班人,以科研的方式开始了“品德成长”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包括儿童主题、生命主题、文化主题、幸福主题等,非常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形式也不拘一格,有课堂,有沙龙,有电影观摩,有社会调查等。在乡村小学,老师们没有急着让学生进入课堂看课,而是着重看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们还让学生站在村小门口,捕捉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充满期待的眼神,家长怎么叮嘱自己的孩子;看小学老师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说的第一句话。有的定向生看到:班主任走进教室,没说什么,便把一个小女孩拉过来,顺手从自己兜里拿出梳子,给孩子梳头。这些细节,打动了懵懂中的定向生,他们说“低年级老师应该有一种做妈妈的感觉”。这种心底涌出的东西最真实,也最有效。

师范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情怀最要紧。寒假中,老师们安排定向生做微型社会调查,调查农村家庭的经济变化,让他们学会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民生情怀,没有社会视野,他怎能做好教育?如果站在讲台上,手拿一本书,日复一日传授书本上的那点东西,这样的教师太肤浅。”贾真说。

师生共同观摩电影也是品德成长课的一部分。《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影片进入了他们的课堂。观摩之后,师生会为某个人物、某个情节争得热火朝天。这时候,贾真往往会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作业:把你的观后感写下来,或者续编某个故事情节……“我要让他们追求一些灵魂层面的东西,对自己发问,在更高层次上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贾真常常会被学生写出的东西感动得落泪。“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在5年中让这些学生‘成为人师’。有些东西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化完成得比较好,那他的职业化也一定会好,他的课堂会有情趣,做人会有味道,他耕耘的土地就会高产并芬芳弥漫。”贾真说:“我们是师范学校的老师,是‘工作母机’,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未来,还要让未来有一个未来。”

“幸好我来了!还好我来了!”2007级英语1班的吴海惠说,“通师5年是自己脱胎换骨成长的5年,如果没有这项政策,真不敢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儿。”初一的时候,吴海惠的妈妈去世,爸爸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又没有工作,一家三口,日子非常艰辛。幸运的是,初三那年恰逢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出台,吴海惠便在老师的鼓励下报考了通师。通师5年培养,让这个曾经“在人前一说话就脸红”的腼腆女孩儿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一入学,吴海惠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老师们都特别关心她,连食堂的阿姨也给了她格外的关照,“那时我吃得特别少,每次只打一份包菜一两米饭”。一天午餐时,食堂的阿姨走到吴海惠身边,悄悄对她说:“你去拿一个大点儿的饭盆过来。”没想到,这位阿姨给海惠打了好多菜,只收了她1元钱,还悄悄说:“以后你天天过来,没事的。”

也许过早经历了生活磨砺的缘故,吴海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想:“人家凭什么要对我好,我又不能为人家做什么。”其实在品德成长课上,关于此类的话题,老师和同学们都曾经讨论过。吴海惠得知,学校有一些公益社团,做一些帮助人的事儿。受此启发,她和一个学弟共同发起,也成立了一个公益社团,吴海惠给它命名为“火柴头”。她看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写过的一本书,说做火炬传递手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弱,关键是可以点燃人群中的激情和热情。“火柴头虽小,但它可以照亮黑暗,温暖别人。”吴海惠说。

“火柴头”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已发展到60多人。他们组织过很多活动。比如“环保一日行”,他们走上街头,头顶烈日,捡拾垃圾;他们走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把歌声和快乐带给孩子们。他们把公益活动和教育融通在一起。对于做公益,吴海惠有一股子不知疲倦的劲头儿。同学们笑着问她:“海惠,你做公益的时候怎么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晚上,常常是别的同学都休息了,吴海惠还在写活动计划,整理大伙的活动感受。去年重阳节,“火柴头”的伙伴们拜访了李吉林老师,李老师的一句话启发了他们,她说:“做公益和做教师是相通的,都是在服务。”从2011年秋季开始,“火柴头”走进三里墩小学开展助学活动。每周六下午去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给孩子们讲文化课,一个小时和孩子们做游戏,做手工。之前实习的时候,吴海惠碰到“不听话”、“成绩不好”的孩子就着急生气,现在她有了新的认识:“和孩子们在一起,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怀着这颗心去做就好。”如今,吴海惠的爸爸见到她就喊“吴老师”,他为自己的女儿能成为一名教师而由衷地感到骄傲。

在“临床实习”中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知

对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过程。师范生只有以实践体验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才能丰富对教育的理解,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通师循着“早介入、低起点、细目标、高要求”的思路,对教育实践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不同阶段目标、内容以及考评办法。为丰富定向生对儿童的认知,从低年级起,通师就开展“一日见习”、“一周见习”等活动,分别以“感知小学”、“亲近儿童”、“体验教育”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小学、幼儿园,让他们在观摩升旗仪式、晨间讲话、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等过程中亲近儿童,从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热爱儿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职业。到了中高年级,定向生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习活动愈加丰富,他们对教育教学和儿童的感知与认识也愈加完善。

通师2007级英语班的王嘉平小时候就有做教师的愿望。初中毕业那年,她赶上了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于是水到渠成地来到通师。“可能是由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缘故,上师范后我一直信奉‘严师出高徒’,但自己性格却比较柔弱,感觉不会对学生严厉,曾一度为此而惶惑。”王嘉平说。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解开了她心中的疙瘩。

2011年,王嘉平来到海门师范附小实习。三(1)班班主任施静老师跟学生在一起时候的言行举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施静老师每天定时跟班上的孩子们聊天,聊天的内容和方式都令王嘉平觉得很新奇。聊天时,施静老师会从自己的抽屉里随手拿出一些糖果和零食,跟学生“边吃边聊,又吃又笑”,“这个星期天我陪女儿去爬山了,你上哪儿玩了?”“你妈妈感冒好了吗?”在王嘉平眼里,施静老师跟学生在一起时,不像一位老师,更像是朋友、伙伴,就像两个年龄相仿的人在交流。课间活动时,施老师看到学生跳跳绳,她也会奔过去参与其中,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施老师的课堂很热闹,往往在她抛出一个问题后,所有孩子争先恐后地抢答。王嘉平感觉到,孩子们对施老师“很亲近,很崇拜”。课后施老师在教室前边批改作业时,那些“小不点儿”会主动走过去,给老师敲敲背、揉揉肩。“那些时刻,从施老师的脸上我看到了做教师的一种幸福感。我觉得对于‘严师’,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王嘉平说道。施静老师也跟她私下交流,“你要把对小孩的喜欢挂在脸上,要让他们知道你很爱他们。如果老师变成大海,那些小溪自然会流向你”。从施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王嘉平认识到“严师不是要孩子如何怕你,而是要让孩子对你由内而外地尊敬”。实习期间,王嘉平也会遇到很调皮的小孩,她学着像施静老师那样处理问题,多反思“为什么”,而没有直接批评孩子,效果反而更好。王嘉平“感觉自己找到一些做教师的感觉了”。

“我是由于家庭境遇和班主任的好言相劝才来到通师的。”2007级文科班的顾媛媛性格活泼,快人快语,“初中毕业前的历次模拟考试,我都是年级第一,如果我上高中的话将来一定能上重点大学”。抱着一种不得已心态进入通师后,顾媛媛曾一度感觉自己“整个人非常松散”。顾媛媛在周记中写道:“我在师范只要考60分就够了。反正已签协议,毕业后我肯定会有一个教师饭碗。”师范的学习生活节奏并不那么紧凑,而是把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给了学生。顾媛媛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晃了半年。

让顾媛媛发生改变的是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实习的学校是南通市三里墩小学。这所村小简陋的设施把顾媛媛“吓了一大跳”,“只有红砖黑瓦两层楼,其他什么都没有,连操场都没有,好多孩子脸上拉着鼻涕,身上脏兮兮的”,顾媛媛对这所学校、这些学生“没有一点儿好感”,“要是自己毕业后分到这样的学校就惨了”。

实习期间,三里墩小学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顾媛媛看到,学校的老师们自然亲切地拉着孩子们的小脏手做游戏,歌声笑声是那么欢畅。顾媛媛心里一震:“难道这些老师就不嫌这些孩子脏吗?”学校安排实习生对孩子们做一次访谈。访谈的时候,尽管孩子们表达并不那么流畅,但“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是水汪汪的,他们的眼神特别渴望爱。”这时,顾媛媛才体会到“师爱”的意味,“有一首儿歌叫《种太阳》,教师就要像太阳一样,向孩子们传递温暖”。

实习结束回到通师,班主任鼓励每个人写下自己的实习见闻和感想。顾媛媛写道:“如果我还这样碌碌无为,日后即便做了教师也是没有用的,肯定就是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在三里墩小学的老师们身上,我能看到真正的教师情怀,他们打心眼儿里爱孩子,他们不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职业,而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来做。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顾媛媛开始改变,逐渐积极地投入到师范学习中。

2012年7月,顾媛媛毕业离校时,班主任给她的寄语是:“你觉察到自己的改变了吗?一年级时你对教师职业一点儿认同感都没有,甚至持一种反感态度,认可‘60分万岁’。通过5年的师范学习,如今的你实习时,在课堂上关注关爱每一个孩子……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教师情怀的人。有了这份情怀,你的未来职业生涯将会一路芬芳!”

为培养定向生的实践反思能力,通师还经常组织定向生观摩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加深定向生对专业教学的理解,培养教学临床诊断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知识。此外,通师还与县(市、区)教育局合作,组织“师徒结对”活动,聘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定向生的“教育实践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知。

第一次体会到身为教师的价值

从上世纪末一直到2007年重拾免费师范生政策的10年间,是承担教师职前培养任务的师范教育的低潮期。“我们突然发现,报考师范的初中毕业生都是三流甚至四流学生,和职业高中学生成绩差不多,很可怕。”海门教育局局长许新海不无忧虑地说道。1986年,许新海通师毕业后,从普通教师做起,担任过百年老校海门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25岁创办并担任东洲小学校长,后担任过教育局副局长。就在许新海接受记者采访那天,他被海门市委“票选”为海门市教育局局长。“前几年,作为南通市人大代表,我一直呼吁‘要重视师范生培养’,因为这项工作太重要了!”身为教育管理者,许新海非常清楚“断层的10年”带给教育的伤害,“这些基础差的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令人揪心,很多家长举报的问题都出自他们身上”。更令他担忧的是,这些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会读书的老师才能教出会读书的学生,担任校长、副局长期间,许新海每年都要给教师“开书单”,督促教师读书。他注意到,唯有“那个阶段”的教师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积累。“教育工作者有着共同的密码,这就是通过读书、反思而积累的共同话语,但这些教师跟大伙儿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前几年,许新海在自己的主管范围内,宁愿使用老教师“把他们身上的油水榨干”,也不招聘新教师,因为培养难度实在太大。

令许新海高兴的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又把师范的人气儿聚拢起来了,吸引了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局面得以扭转。今年秋季开学,首批定向免费师范生即将走上教师岗位。这几年中,许新海多次到通师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过硬的素质很了解,也很放心。“今年毕业回到海门的毕业生有24名,我计划把这些新教师安排在24所不同的学校,作为海门未来最优秀的教师和校长来培养。”许新海信心满满地说。

许新海的这种信心并非没有根据。在通师,跟这些十八九岁的充满朝气的未来教师一接触,便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被他们青春洋溢的朝气感染。他们是“准教师”,但言谈举止、所作所为已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2011年下半年,如师2008级小学教育1班的倪典,来到如皋市一所学校,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恰逢一位四年级班主任生病住院,于是倪典便做起了班主任,并代教语文课。

第一次走进课堂,尽管心里惴惴不安,但倪典还是满面春风,她要给孩子们一个可亲可爱的第一印象。孩子们对这位年龄不大的大姐姐还算认可,起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拒斥感。但班上一个男孩子引起了倪典的格外注意。孩子就坐在讲台旁边,但他没有同桌,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耷拉着脑袋。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几次抬头,与倪典眼神交流时,流露着无助和无辜的神情。孩子叫王志文。在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竟然没有一个小组愿意接纳他。倪典说话了,“志文,你就到第一小组吧”。但第一小组的孩子齐声说道:“不要!不要!”其他小组也是一致的拒绝声。孩子们童言无忌,倪典没有责怪他们,她灵机一动,对王志文说:“你过来,跟老师一起讨论,好不好?”孩子低着头,坐在了倪典身边。倪典发现孩子对讨论的内容很熟悉,表达也比较流畅,心里直纳闷,“为什么同学们都不愿接纳他”。课后,倪典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王志文经常恶作剧,不交作业。有个孩子直言不讳地说:“老师,不要理睬他,我们老师以前从来不理他。”孩子的话让倪典心里一抽。第二节课的时候,又到小组讨论环节,倪典微笑着对志文说:“你跟老师一组,你来当组长。”同学们既惊讶,又有点羡慕。“但咱俩要拉钩,只要你每堂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会奖励你一个‘五角星’。”王志文扭捏着跟老师拉了钩。在师范学习,师范老师给倪典印象最深的一个理念就是:“不放弃一个孩子!”她更记得班主任蒋长兰在实习出发前说的话:“教育是良心活儿,哪怕只有一个月。”

倪典来到王志文家里,惊讶地看到只有爷爷奶奶在,父母都长期在外打工。显然,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都源于家庭中缺乏应有的关爱。接下来的日子,倪典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开始交作业了,而且字迹很工整。

期中考试后,倪典第一个批改王志文的试卷。“他竟然把试卷上作文题空白处写满了,写得非常认真。”就在倪典为孩子的进步而开心时,王志文正躲在她办公室门后边,偷偷看着老师在改试卷。倪典一抬头,看见了王志文,“志文,你过来,老师要给你一个奖励。”孩子走到她身边。“老师不仅要奖励你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还要给你一个拥抱。”得到了倪老师的拥抱,孩子愉悦地走出了办公室。

后来,倪典在班上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表扬一个人,他这次考试进步最大。”“老师,其实我们都猜到了,是王志文,他变化可大了。”孩子们大声说道。“正是王志文,你们还会排斥他吗?”“不会!不会!”孩子齐声回答。当时,正好学到《蚁国的英雄》一文。倪典结合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说:“蚂蚁面对火灾时,它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冲出了熊熊大火,从而拯救了蚁国。我们要向蚂蚁学习,当一个人掉队时,我们要紧紧地把他团结在一起。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老师的宝贝。”孩子们都若有所悟,王志文周围的同学,有的跟他握手,有的拍拍他的肩……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倪典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真有点依依不舍。王志文流着泪送给小倪老师一张照片——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照,“老师,请记住,这就是我。”班上66个孩子还都把自己的网名改为“泥点的宝贝”。生病住院的原班主任也正好回到班级,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实习老师》。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情真意切的心里话。王志文写道:“一头黄黑相间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面架着一个黑框眼镜,这就是我最爱的倪老师,虽然是实习老师。她喊我们每个人‘宝贝’。同学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你们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我掌上的宝贝!’我永远记得她喊我‘宝贝’,冲我微笑……倪老师跟我一起讨论,那个时候我才有了‘第一个同桌’……太多美好的记忆了,我真希望倪老师能留下来。”今年5月的一天,王志文竟然带着同学来到师范学校,费尽周折,才在教学楼里找到了他们的小倪老师。一见到倪典,孩子们就大声喊道:“老师,我们可想您了!”“被孩子们簇拥着的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倪典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身为教师的价值。

采访即将结束,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海门市常乐镇,这里是张謇先生的故里。在我们步行走向由同志题名的张謇纪念馆的时候,远远看到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等候在纪念馆门口。同行的丁兆雄校长告诉我们:“这是我们通师毕业的学生,叫张华,如今担任常乐镇党委书记,很有作为!”这位热情又书卷气十足的年轻书记,带着我们瞻仰了张謇先生的一生作为,“很多人在张謇面前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不论是搞实业的还是搞教育的。他一生为家乡南通建设了370多所学校!”张华对张謇很有研究,著有研究张謇的专著——《一个伟大的背影》。这座纪念馆,也是张华担任常乐镇镇长后,费尽心力筹资建成的,他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多少年来,南通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狼之山,青迢迢,

江淮之水朝宗遥。

风云开张师范校,

兴我国民此其兆。

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