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特征;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它对每个大学生的体魄、意志和性格的形成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医科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成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研究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44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束后共收回问卷440份,去除问卷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40份,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其中,男生1.47人(36.75%),女生253人(63 25%),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1.6l±1.50岁。

1.2方法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心理健康,采用1~5分进行项目赋分和评价,项目自评分值越大,表明症状越严重。使用杨坚1996修订的由Costa & McCrae编制的“大五”人格量表(NEO-PI-R)测量个性特征。NEO-PI-R包括“大五”人格理论提出的5个人格维度,每个人格维度包括6个人格层面,每个人格层面包括8个项目,全表共包括30个人格层面和240个项目。NEO-PI-R采用5级(从“完全不符”到“非常符合”)计分制,其中正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目从“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分别计5~1分,每个人格维度的得分范围在48~240分之间,在每个维度上得分越高,表明其人格的倾向性越明显。考虑到调查对象的问题,本调查在使用前将量表中涉及到的有关“工作”的术语全部转换为“学习”。关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据Costa& McCrae的报告,5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外向性0.891,情绪性0.923,开放性0.875,宜人性0.862,严谨性0.904。就效度指标看,5个因子解释了人格50.6%的变异,量表的结构分明,30种人格特质基本上负荷了各自的人格维度,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质量控制每项测试均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人员现场集中测试,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测试意义。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由受试者独立完成并当场全部收回,以排除干扰因素。问卷收回后对填写各项进行检查,不合格的量表予以剔出,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本研究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问卷输入完成后进行抽样复查,以确保数据输入正确无误。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AS8.0和SPSS11.5进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u检验、两样本u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SCL-90总分、阳性均分、阳性项目数与中国常模的比较医科大学生的SCL-90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阳性均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而阳性项目数则明显高于常模(P<0.05)。详见表1。

2.2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医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男生除躯体化因子,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躯体化和敌对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男生和女生相比而言,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SCL-90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SCL-90因子分达到3分或以上,提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以≥3分为界限,共计40人,占调查人数的10%,其中,男生26人(占男生总数的17.69%),女生14人(占女生总数的5.53%),男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生心理障碍者明显多于女生。按症状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男生和女生排在前三位的都依次为强迫、抑郁、敌对性。见表3。

2.4医科大学生个性类型情况的构成比较 个性类型为宜人性和谨慎性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9.50%和31.25%,其次依次为外向性(12.50%)、情绪性(9.75%)、开放性(7.00%)。男女在情绪性和宜人性上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4。

2.5不同个性类型的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最高,与其他四种类型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向性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开放性和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PG0.05)。谨慎性的医科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开放性和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P<0.05)。开放性的医科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上的因子得分低于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迫、敌对性和偏执上的因子得分高于外向性和宜人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外向性和宜人性(P<0.05)。外向性和宜人性的医科大学生各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5。

3 讨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此时身心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不强,遇到问题容易冲动,产生很多偏激的想法,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医学大学生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结论与先前报道基本相符。医学生的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后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医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

病性6项因子上,医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医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关。很多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本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相比而言,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以SCL-90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来看,40人中男生26人,占男生总数的17.69%,明显高于女生14人(占女生总数的5.53%)。这一结果可能与男女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不同有关。相比女生而言,男生更加争强好胜,将来在家庭和社会中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社会对男性角色期望较高,这使男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更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医学教育联盟主席Walton教授、Pollock教授认为,人格因素不仅与医学生学业成绩有关,而且对其未来的临床能力也有预测价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发现医科大学生的个性类型以宜人性和谨慎性为主,分别占39.50%和31.25%,其次依次为外向性(12.50%)、情绪性(9.75%)、开放性(7.00%)。男生和女生在情绪性和宜人性上存在差异,男生情绪性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宜人性明显高于男生。男生谨慎性所占比例最大(占男生总数的35.37%),女生则以宜人性最多(占女生总数的43.87%)。这可能与男生平时遇事比较慎重,强调自律和责任感,比较能干,女生比较顺从、谦虚、诚实、利他有关。心理同题的发生与个人性格的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情绪性医学生的SCL-90总分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型,提示情绪性医学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医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符,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的人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反应比较强烈,心情易大喜大悲,情绪一旦被激发就很难平复,因此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性,人际关系较差,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外向性学生的SCL-90总分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比较低,说明性格外向的学生心理状况良好。这可能是因为性格外向的学生平时比较热情、合群,遇事比较积极、果断,好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 指导教师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Guide Teachers

Based on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QIAO Junju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to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ctivities as the premise, with th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ctivities th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problems as the main issues,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nducive to professional team construction model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o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the project, one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one can promote teacher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scientific, reasonable,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ctivities; guide teachers; team building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强调要构建创新型国家,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创新活动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更有利于使学生在创新活动项目的实施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1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开展基本情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

各省市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框架下开展各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项目的启动一般以学生提交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表和可行性报告为基础。考核以报告和项目答辩为主要形式,并划分为阶段性检查和结题两个检查阶段。项目成果以结题报告、、申请获得专利等为主。

2 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中的作用及其创新项目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现有的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这对指导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来选取课题,指导教师不仅仅给予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些知识的解答,更重要的是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教授。指导教师的角色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为为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在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素质和选题内容成为项目立项和实施的重点,而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各高校都出现了指导老师积极性不大,指导时间不足、质量不高等显著问题。同时,由于创新项目提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组队,创新活动项目教师团队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师对不同专业背景项目的指导能力不足,时间精力投入程度不够,难以满足学生创新项目的需求;现行的教学管理机制,如教学工作量考核、成绩管理、教学评价指标、常规教学安排等,与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要求不相适应,影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 基于高校创新创新活动计划背景下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3.1 设计一个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进行有效指导的专业团队建设模式

专业团队建设的教师来源应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课题是学生依据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产生的,项目要顺利完成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团队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而目前的师资力量来看,仅一位老师已经无法很好完成指导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专业指导团队的建设。团队的老师可以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组成指导教师数据库。学生根据自己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选取一位主要指导老师和1~2位其他指导老师,每一个项目同时有多个指导老师指导,但有一个主要老师负责。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这些指导老师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是,学生也能顺利地在数据库中找到其他老师予以解答,使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项目的创新当中。

3.2 设计一个有利于培养指导老师分工协作,教学相长的团队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创新活动项目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教学院长总负责,成员囊括各个专业的老师,负责指导学生选题、分配指导老师、答辩与考核等事宜。学院成立学院指导委员会,由各个系根据培养目标,从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出发,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分类,设计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题目。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这些题目。

指导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首先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自身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使自己具备相关专业和背景和素质,并将项目研究与教学过程和项目指导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坚决杜绝指导老师直接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创新项目的课题,这就失去了创新活动项目实施的意义;其次要求在创新项目指导方法上对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鼓励指导教师对项目的指导内容、指导方法、项目进展的推进等进行动态研讨和总结,不断加以改善。

3.3 设计一个能推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指导教师应全程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指导,适时组织交流,进行检查,引导敦促。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小组团队学习、合作协同等情况对创新活动项目进行成绩评定,可采用自评、互评和班组评相结合的方法;在指导教师激励措施方面,应把组建教师团队作为入选骨干教师的条件之一;调整现行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把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划为有效工作量进行计算,并且增加参加创新活动项目的相关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

参考文献

[1] 徐通模.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02-12(4).

[2] 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档案;心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使得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招生规模的扩大极大地降低了生源质量,特别是处于较后录取批次的高职院校。参差不齐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断增多。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职院校要为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如果让心理问题妨碍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影响我国的长远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切实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一)心理档案有助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归因

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高中毕业生,他们通过高考被高职院校录取;二是来自于各中等学校的中专毕业生或五年一贯制的中专生。他们大多是其他高校或高中录完之后的考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高职生既有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心理特征,又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关研究显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就业期待等引起的心理上的困扰[1]。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对同一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进行集中的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

(二)心理档案有助于高职教师了解学生,完善教育工作

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育学生,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个人的特点[2]。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所以能够对他们进行集体教学。但是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

(三)心理档案有助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高职生大多对职业学校的学习及就业前途有很大的担忧,因此,建立高职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倾向性,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当今世界竞争很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耐受挫折、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才能对抗残酷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从创新选拔人才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可行性

(一)确定档案的内容

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如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对个人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如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等。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学生本人背景资料。主要有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

2.家庭背景资料。主要有家庭结构、家中排行、父母文化水平、职业、健康状况、父母与学生的沟通情况、父母关系、家庭早期教育的实施者、早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早期抚养方式。

3.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

4.既往病史资料。主要了解学生生理状况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本人所患过的疾病、家庭成员是否有过精神病史。

5.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测验及诊断资料。主要有测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测量学生智力水平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诊断学生个性特征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诊断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的《学习适应性测验》。

6.家长、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种评语、鉴定。

7.教师观察记录。主要是学生异常情况的记录资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包括早恋、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教师,特别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应当随时记录下来,归纳总结,以备查考。

8.学生心理咨询记录。主要包括咨询的时间、地点、咨询员、主诉及症状、诊断分析、结果、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

9.学生心理状况综合评定材料。主要有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生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二)选择心理测量工具

建档过程中,难度较大的就是心理测试工具的选择。如果这个环节出错,所得的材料不真实或不准确,那么就会影响心理档案效用的发挥。所以,可以选用下面几个信度和效度较高、在国内使用较多、反应较好的量表。

1.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此量表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的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该量表共90个项目,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测量者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该量表可以测定多种指标,包括人格因素轮廓图、性格的内向型或外向型等,可以用来全面评价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其特征。

3.学习适应性测试(AAT)。AAT测试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为学生自身改进、提高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

(三)规范档案建立的过程

1.测量前的准备。(1)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测量工作日程安排表。在测量前要具体落实各班的测量时间、地点、人数、负责人。(2)要注意主试的选择与培训。心理测量是一项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主试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为此一定要慎重选择主试。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担任,如果人员不够,也可由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进行补充,但在测量前一定要进行培训,为他们详细讲解测量的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科学性。

2.正式实施测量。(1)正式实施测量前,要进行几分钟的说明,让学生明确:进行心理测验是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来了解自身、获得帮助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负担;测量是保密的,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填写;测量不是考试,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就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消学生的顾虑,使测量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2)测量过程的组织要严谨,包括场地布置、时间安排、指导语标准化、组织秩序等方面,让学生在平静的气氛中与主试积极配合并接受测试。

3.统计结果及其解释。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总之,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当今高职院校面临特殊发展机遇的时期,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为契机,与学院各项有关工作密切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院教学、管理及培养目标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个性思维 创新型英语人才 教学改革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些教育理念业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行动共识,并视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其中,由于当代个性思维教育在个体创造性教育和生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个性思维教育与创造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论,二者互为表里,因此,加强大学生个性思维教育的实施,发挥个性思维教育在其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个性思维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互动,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必要路径选择。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英语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些讨论,但对创新型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个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较少。本文将着重探讨创新型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及与之相关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培养个性思维是顺利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的保证

文秋芳(2002)认为,一个创新型英语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个性思维。唐燕玲(2008)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智能和人格个性所组成的三维复合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人格个性是创新才动力和实现的保证,智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创新能力。因而,高度综合化的知识、高度发展的智能和鲜明的个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也是创新人才的一般特征。

所谓个性思维教育,就是以尊重个体为前提,把握个体的个性特征,顺其自然而不是任其自然,因势利导,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使其顺利成才成长。个性思维教育是催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它的顺利实施基于两个维度的前提条件:一是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教育者在此创造性的教育情境中,构建开放式教育教学系统,营造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对个体进行启发式教学;二是教育者在个体的学习进程中发挥促进、引导和协调作用。个性思维教育实施的首要条件是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要尊重与信任个体人格;同时,教育者通过对学科内容体系的重组和整理,对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与组合,在平等合作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在学习关键阶段适当予以点拨和辅助。个性思维教育是培养个体创造力的催化剂,其作用在两个方面凸显:

1.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品质的养成。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逻辑地得出教育必须尊重人,尊重学生。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尊重人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就个性思维教育而言,尊重学习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满足学习者的偏好和独特性,主张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协助学习者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教育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管理者和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倾听、激励、提升个体的创造性活动。而学习者在接受教育者帮助的同时,逐渐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的能力结构,学会应用有效策略合理解决问题,并在此实践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展示自己的才智,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成为具有更广泛兴趣和更丰富表现力的个体,养成爱思考、悦新求异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2.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智能结构的建构。个体的智能结构通常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两方面。知识结构形态是由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等三维变量组成,构成一种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相对而言,能力结构在整体智能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个体创造性潜能密切相关。个体能力结构是一种开放系统,兼容性强,它包括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三方面内容。其中,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自我获取知识、并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而交往能力既是指获取知识信息、弥补知识信息缺陷的手段和方法,又是交流、切磋学习和研究学问的能力。个性思维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激发、唤醒、发掘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寻找个体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通途,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优化和完善其能力结构。简言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的建构,都极其需要宽松的心理氛围、适宜的教育情境、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与个性思维教育的特点相契合。

由此看来,个性思维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顺利实施综合英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

二、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创新教育模式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毫无疑问要服务于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它应当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个性思维等方面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发挥应有的功能。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与学习者个性思维的关系。由于语言与文化、思维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学习者人格个性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它不是纯语言知识技能课,而是一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个性思维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识课程。

该课程的定位由纯语言技能课转换为通识课程,并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它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符合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抓住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目前,对英语教学所存弊病无疑是对症下药。

三、培养个性思维的措施

实施个性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个性思维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育阵地,而需要因势制宜,把大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英语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式要深化改革和创新,构建有利于实施个性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基于培养具有个性思维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就综合英语教学改革而言,应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途径,形成……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课程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及其所必须的人格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为使这种改革成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只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才能带来改革的大突破、大发展。首要的是树立起创新教育和具有个性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次,与之相应的观念要尽快树立,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观念;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观念等等。学生在综合英语当中逐渐掌握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论,逐渐发展起来的个性思维能力及心智水平,必将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

2.创新兼顾学生多样化需要的教学模式。简单划一的教学模式已根本无法适应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实际教育需要,应该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以兼顾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研制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其一,分类性教学。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划一性,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学习的步调和进度,允许学生在对教材初步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需求。其二,个别性教学。根据教育学的“目标分类”理论,在确立学习者一系列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他们之间有时间进度上的差异。它强调“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学生间的能力差异主要在于学习时间的分配,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类型的学生预留时间或进行网上答疑辅导,或其他帮助,使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都能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该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3.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共同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其教育,使教育评价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构综合英语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既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也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格个性等。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评估要求和评估标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二是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努力改变过去单调的考核形式,设计和采用多种考查方法,如:除了笔试考查,还要通过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口头报告考查等;改单纯的知识记忆性考试为综合素质测评。三是倡导多元化评价形式。让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以及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让评价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在强化个性评价的同时,变终结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从对评价对象间的差异分析入手,探究适合不同评价对象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促使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共同充分发展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个性思维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活动,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性是创新的基石,个性思维教育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密切相关。从理论上完整地理解、把握个性思维教育的精髓,在实践上正确地贯彻、实施个性思维教育,对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 湖北黄石理工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学习者可控因素与二语能力形成性研究”(08yjr03A); 湖北黄石理工学院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树仁:《个性教育探析》,《教育探索》,2002.4。

[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国外外语教学》,2002.4。

[3]唐燕玲:《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

[4]吴学兵、吴海云:《个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湖北社会科学》,2008.10。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41-07

1问题的提出

当前,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礼记·中庸》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构建大学生自杀预警系统,以预先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个体,是防范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关键措施。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来源于军事,意思是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危险信号的危险程度通过预警工具(如古代军事中的“烽火台”、“狼烟”等,现代军事中的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报告给己方指挥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目前,预警思想已经在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经济管理、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预警,是指对某事物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采取防范措施(陶骏昌,1994)。

第32卷第6期刘建平等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心理学探新2012年大学生自杀预警系统是指对通过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采集到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使用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判,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以便主动采取防范措施,限制乃至消弭危机行为的一种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宋凤宁,张琼,2006;王定福,2011)。因此,大学生自杀预警系统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形成可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作出准确、科学的判断。”(许艳红,2008)

对于自杀,学术界已达成一个共识,即自杀不是疾病,而是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共识无疑是对自杀较为科学的看法。然而遗憾的是,基于此共识,国内外一些学者所建构的自杀预警指标体系往往存在牵涉点太多的缺陷,以至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的尴尬。如我国郭兰等(2001)曾建构了由4组共15个预警指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1)个体发展状态指标。包括学习动力、兴趣、成绩;就业信心;成长机遇;个体人格、气质特征;个人对挫折的应对方式;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2)社会环境指标。包括与家庭成员、父母的关系;家庭及教养环境;对学校教学、管理、生活的满意度;对社会氛围的满意度;(3)人际交往指标。包括与大学同学、老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4)负性情绪指标。包括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排解方式;刺激源;躯体症状。不可否认,这种指标体系是较为全面的,但很显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人士,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指标体系,要对某大学生做出自杀可能性的判断也存在极大的困难,更不用说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队伍中的其他非专业人士,如辅导员、班主任或学生同辈群体了。

在自然预警中,一般可以用单指标来对某种自然行为做出预警,如地震的警标是震波,火灾的警标是火势,风灾的警标是风力,水灾的警标是水量等。但我们知道,大学生自杀属于一种社会行为,其预警机制显然不同于自然预警,难以用单指标来测定,必须兼顾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但笔者以为,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队伍中有许多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所以建构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时,某些容易被掌握、被发现的预警信息作为关键指标是必须的。由此,本文基于对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的质的分析,尝试构建简单实用的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以期为大学生自杀预警及干预提供重要工具。

目前,预警思想中较为流行的做法是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不同的风险级别,其对应关系一般是:(1)绿色:表示无警级别,此时预警对象处于运行和发展稳定状态;(2)蓝色:表示轻警级别,此时预警对象有从稳定状态向动荡转化的可能;(3)黄色:表示中警级别,此时预警对象发展和运行状态动荡;(4)红色:表示重警级别,此时预警对象发展和运行状态混乱。本文在建构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时也分别用绿色、蓝色、黄色、红色标识无警级、轻警级、中警级、重警级等相应级别的警情。具体而言,绿色预警,表示学生心理处于正常状态;蓝色预警,表示学生心理处于低度危机状态,其心理有可能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向危机发展造成损失的可能,应做好危机防范的准备;黄色预警,表示学生心理处于中度危机状态,学校必须通过有关部门和人员掌握这一情况,并对必要学生进行及时干预;红色预警,表示学生心理处于高度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以防造成严重后果。

2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的研究

2.1大学生自杀蓝色预警指标:心理健康症状

毫无疑问,构建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有可行的工具将自杀易感人群和自杀免疫人群分别开来。这是大学生自杀预警系统中区分无警级别(绿色预警)和有警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引起自杀的因素多而复杂,导致对自杀可能性的评估和预测极其困难,从而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定自杀的易感人群。从现有工具来看,尽管有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专家编制出的多种自杀评估工具,如自杀意念量表(SSI)、自杀可能性量表(SPS)、自杀态度问卷(SAQ)、贝克绝望量表(BHS)等,但这些工具主要用于精神科病人的自杀风险评估,一般都是病人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向外界表达后才使用。加上这些量表表面效度太高,使用时有消极暗示作用,因此不适于在正常人群中大面积筛查时使用。所以,日益严峻的大学生自杀状况,急切需要表面效度合适,又能有效测量大学生自杀易感状况的评估工具。

2004年2月,教育部规定:中国大学生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一测试工作于2004年秋季正式开始推行。目前,我国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用的心理量表多种多样,但主要有SCL-90、UPI、MMPI、16PF、EPQ、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其中使用最广泛、排在第一位的是SCL-90量表(罗娟,2010)。SCL-90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一个人是否存在某种心理健康症状及其严重程度。该量表由90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各因子均分≥2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表示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凡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因子分≥2分即认为存在心理健康症状(王向东等,1999)。尽管SCL-90量表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从该量表能在实际工作中被广泛使用这一客观现状来看,它必定有其优越之处。而且,从人类的实践历史来看,工作的实施、问题的解决总是尽量依靠现有资源,只有在现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开发更为有效的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尤其是SCL-90测试数据,应该是确定自杀易感人群的首选方法。

实际上,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自杀的关系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国外David等人(2006)的研究就发现,心理健康水平是自杀企图的显著影响因素;我国高宏生等人(2003)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健康水平是自杀意念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吴连海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症状对自杀倾向存在非常高的预测效应。笔者2006年曾主持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因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在江西省各个高校收集大学生自杀个案。尽管该课题研究已于2009年12月结束,但对大学生自杀问题依旧关注,一直收集大学生自杀个案至今。自2006年至2011年共收集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个案,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通过查阅这23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有20名大学生在其入学时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中被检查出存在心理健康症状,占全部个案的86.96%,其中精神病性4例,抑郁、焦虑、敌对各3例,人际关系、强迫各2例,恐怖、偏执、躯体化各1例。因此,心理健康症状基本上可以作为区分自杀免疫人群和自杀易感人群的有效指标。

这里之所以加入了“基本上”三个字,是因为也有3例并未在入学时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中被检查出存在心理健康症状(占全部个案的13.04%),而且从大学生危机干预的常识可知,并不是所有存在心理健康症状的大学生都会自杀。从预警角度而言,预警对象的选择必须合适、恰当,既不能过宽而出现误警,即发出了某一风险出现的警报,但该风险最终却没有出现,也不能过窄而出现漏警,即对本应加以提防、警戒的风险现象却没有发出警报。很显然,以心理健康症状作为区分自杀免疫人群和自杀易感人群的指标,实际工作中既存在误警,也存在漏警,说明需要有更为合适、恰当的测量工具,才能更为有效地识别自杀易感人群。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尚缺乏具有如此功效的测量工具。所以,以心理健康症状作为大学生自杀蓝色预警指标可能是目前较为明智的选择。

笔者以为,鉴于生命的珍贵性,对自杀作出预警时出现一定的误警,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至多只是浪费了一些人力和物力,而且从心理素质对于个体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而言,对所有存在心理健康症状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本来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因此,因误警而“浪费”的人力和物力事实上并不真的就是在“浪费”。因此,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如何降低漏警的可能性。由于自杀成因的复杂性,可能对自杀做出预警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漏警。但是,生命是极为宝贵的,自杀行为一旦发生,就会给学生本人、学生家庭、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伤害,因此,对自杀做出预警时十分有必要避免漏警。笔者分析,以心理健康症状作为大学生自杀的蓝色预警指标之所以会出现漏警现象,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一些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在填答也具有一定表面效度的SCL-90时会有意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未通过心理健康普查被检查出来;二是目前心理健康档案中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大多是在大学生入学不久后获得的,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长达三四年之久,以一次性获得的数据对时间长达三四年的自杀风险性做出预测肯定是不太稳妥的。因此,当前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而在心理普查时如实报告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普查要跟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定期进行复测,以动态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2大学生自杀黄色预警指标:负性生活事件

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尤其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恶劣的心理状态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很大,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本质性原因(姚月红,马建青,2000)。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心理健康症状作为大学生自杀的蓝色预警指标。但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还需要外界某些诱发因素,甚至这些诱发因素看起来像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因此,作为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自杀的产生是“个体易感因素和应激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段鑫星,程婧,2006)。

“应激”是H·Selye于193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对应的英语单词为“stress”,来源于拉丁语中的“stringere”,有“费力的抽取”、“紧紧的挣扎”等意思。在汉语中,“stress”一词也经常被翻译为“压力”或“紧张状态”。因此,简单而言,应激就是个体由于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所谓“应激源”(stressor),又称“压力源”,是指能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自H·Selye提出“应激”概念后,生活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应激源,对于个体心身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研究。生活事件(life events),即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造成人们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姜乾金,2004)。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可分为正性生活事件(positive events)和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s)。正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尽一致,有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喜庆的事情,如获奖、晋升等,而在某些当事人身上却产生消极情绪体验,成为负性生活事件。因此,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并没有绝对之分,从应激的角度而言,所有的生活事件都可能是负性生活事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活事件与自杀之间的关系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破坏了个体的内稳态,降低了个体的弹性,容易使个体倾向于破坏性的行为,甚至倾向于极端自我破坏——自杀。国外Foster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生活事件是自杀危险性的独立因子。Kelly等人(2002)的研究也发现,自杀未遂者经历了更多的近期不良生活事件。我国学者高宏生等人(2003)的研究则证实,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起到“扳机”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尝试以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大学生自杀的黄色预警指标。

为探明以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大学生自杀黄色预警指标的可行性,笔者对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对自杀未遂者进行访谈要慎重选择访谈时间。间隔时间太短,被访对象还承受着较大的心灵创伤;间隔时间太长,则会增加回忆偏倚。回忆偏倚(recall bias)指在回忆过去的暴露史或既往史时,因研究对象的记忆失真或回忆不完整,使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与真实情况间存在的系统误差(Hawton et al.,1998)。目前各国学者访谈的时间间隔不尽相同,但2~6个月为多数研究者所采纳(徐慧兰,马贞玉,2010)。因此,本研究访谈时间也选择在自杀大学生实施自杀行为后2~6个月内,并且避开自杀者的生日及中国传统的节假日。访谈方式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由访谈者(笔者)对被访人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地点一般是在被访人的寝室,如果被访人感觉在寝室不方便,按被访人要求在被访人认为适合访谈的其它场所(如小教室、比较安静的休闲场所等)进行。为了消除被访人心理上的顾虑,保证访谈的保密性,访谈时除访谈者和被访人外无其他人在场。访谈时间每人次大致为1.5~3小时,其中包括被访人的情绪调整时间。访谈时为避免“自杀”一词给被访人带来不良刺激,凡涉及“自杀”均以“自我伤害”或“伤害自己”代替。访谈中采用的工具是刘贤臣等(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被访人评价其自我伤害前一年内以及更早出现对其自我伤害前一年内仍然有影响的生活事件的次数、影响程度(没有发生过、已发生过但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及极重影响,分别记0、1、2、3、4、5分)及影响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3~6个月、7~12个月、12个月以上,分别计1、2、3、4分)。该量表由26项负性生活事件组成,量表最后还加了一项(第27项)“如有其它事件请说明”,以调查量表中未列出但对被访人有较大影响的其它生活事件。本研究鉴于时代要求,参考李锐等人(2007)的做法,在生活事件量表中加入了“就业压力”一项(在量表中为第27项,量表中原第27项变为第28项),作为一个单独的生活事件。研究中对生活事件刺激强度(刺激量)的计算方法是: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其中在计算刺激量时将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的生活事件记为2次(陈华,2008)。

访谈结束后,本研究按生活事件将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进行归类。具体归类方法是:(1)计算某自杀未遂大学生各项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刺激量);(2)通过比较大小找出对该自杀大学生影响程度最大的生活事件;(3)将该大学生归类为此影响程度最大的生活事件。也就是说,即使某大学生经历了多种生活事件,但并不将该大学生重复归类,仅将该大学生归类为对其影响程度最大的生活事件。归类后结果发现:恋爱不顺或失恋6例,考试失败或不理想4例,就业压力4例,受批评或处分2例,学习压力2例,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2例,家庭内部有矛盾1例,家庭经济困难1例,不适应大学生活1例(此例由量表中的第28项反映出来)。这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前确实是有生活事件的存在。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生活事件可以作为大学生自杀黄色预警指标的充分理由,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愿意报告自己的生活事件,并寻求专业性的帮助。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队伍,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平台,由从学生、辅导员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构成。目前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到2000,而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尚难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4000。由于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学生群体自身来进行。因此,上述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能否被其身边的同学或好友感知,决定了生活事件是否可以作为大学生自杀的黄色预警指标。

为此,本研究采用心理解剖的方法来探明自杀未遂大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是否被其身边的同学或好友感知。心理解剖(psychological autopsy,简称PA)也称心理学尸检,是通过与知情信息人访谈的形式,细致而周密地获取自杀死亡者相关信息,重新构建死者自杀死亡状况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综合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Cheng,Chen,Chen & Jenkins,2000)。由心理解剖的定义可知,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对自杀死亡者的研究,但本研究出于研究的需要,也应用这一研究方法。心理解剖方法是自杀研究中研究自杀死亡者死因最科学的方法,是目前西方国家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自杀问题的首选研究方法(Brent,1989)。我国有关研究(周莉,2003)也表明,心理解剖方法对于自杀研究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按照心理解剖方法的要求,对每例自杀未遂大学生选取两个信息人进行半结构时访谈。访谈中除了要求信息人是对目标人(即自杀未遂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作出评价外,访谈时间、访谈方式、访谈工具均与对目标人本人的访谈相同。信息人的选取原则是尽量在自杀未遂大学生的好友、室友(同寝室)或其他与死者关系较密切的人(如老乡、同学等)中选取,信息人排除了与自杀者有严重的个人冲突者。本研究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共完成46人次访谈(23×2)。研究中绝大多数信息人(44人,占信息人总数的95.65%)均自认为对目标人比较了解,表示一般了解者极少(2人,占信息人总数的4.35%)。研究中对两个信息人所提供信息的处理办法是按阳性原则进行合并,即:两个信息人的回答不一致时,只要其中一个信息人回答有某事件发生,则判定为有;生活事件发生的次数、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取高值。研究结果发现,信息人所提供信息与目标人本人所提供信息的一致性系数(各生活事件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6(p值小于0.05或0.01),表明信息人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较好。这说明,对自杀大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可以来自于自杀者周围、与自杀者关系较为密切的其他人的报告,因此,以生活事件作为大学生自杀黄色预警指标是可行的。

2.3大学生自杀红色预警指标:自杀早期征兆

导致个体采取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启示我们,个体内在因素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而外界直接诱发因素是自杀行为的导火线。这正是笔者将心理健康症状作为大学生自杀蓝色预警指标,以及将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大学生自杀黄色预警指标的哲学根据。然而,个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直接诱发因素仅仅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内在可能性和外在可能性,并不预示自杀行为一定会发生。一般认为,自杀行为的产生,往往从产生自杀意念开始,然后制定自杀计划,最后采取自杀行为(Kachur,Potter,Powell,& Rosenbreg,1995)。因此,自杀危机预防与干预应着重关注自杀过程的早期阶段,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及早发现自杀意念,并及时防止自杀意念进一步转变为自杀行为。有关研究也指出,自杀行为从自杀意念、尝试自杀、自杀死亡逐步发展,虽然不一定连续,但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殷大奎,2002;李献云,徐东,费立鹏等,2003);自杀死亡者中约有80%在实施自杀行为前以各种形式表露过自杀意念(肖水源,2001)。此外,自杀行为有一个共同点,除了十分冲动、突然的自杀之外,自杀者往往处在矛盾之中。即使自杀意念十分强烈,自杀计划十分周详,但矛盾依然存在(库少雄,2002)。从自杀这一心理危机的临床表现来看,危机期个体还会向周围的人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如言语、行为等)(Barnes,Ikeda,& Kresnow,2001)。因此,自杀行为是有征兆的。基于此,本研究将自杀早期征兆确定为大学生自杀红色预警指标。

心理学家Caplan(1964)的心理危机理论认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体觉察到自己生活的变化,并体验到紧张,试图采用惯常的应对方式。在这一阶段,大多数个体不会向他人求助,甚至讨厌他人的帮助;第二阶段,个体发现自己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效,其紧张程度随之提高,并尝试运用错误的方法来应对问题,此时个体会有求助的动机;第三阶段,错误的方法未能奏效,个体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开始寻求和尝试各种解决方法,甚至于荒唐的方式。在这一阶段,个体为宣泄内心的紧张,会采取许多异乎寻常的无效行为,而且个体的求助动机较强;第四阶段,个体在经历前述阶段的失败后,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企图通过自杀来摆脱其困境和痛苦。由此可见,自杀行为尽管有突发性,但自杀行为的发生有其自身演变的进程,而且,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会寻求帮助,还会通过种种努力或表现以避免自杀的发生。因此,有心理学家(Danuta,2003)指出,自杀的进程是被阻断、还是演变到自杀未遂或自杀,取决于两个方面,即:个体请求帮助及获得帮助的能力,自杀者周围的人识别其自杀性表达的能力及重视程度。

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大学生自杀的早期征兆主要有:(1)语言征兆。或是通过话语表现出厌世念头,如“人活着真没意思”;或是打听一些药品或武器的杀伤性质,如“怎样死才比较没有痛苦”;或是谈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如“人是不是真的有来世”;或是向亲近的人交代后事,如向父母说“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向朋友说“谢谢你给了我许多帮助,遗憾的是,我没法报答你了”;或是极度自责,如“我太让人失望了”;或是暗示自己将离开人世,如“我的痛苦马上就要结束了”;或是表达自杀意图,如“我觉得我还是死了的好”;等等。(2)行为征兆。或是不明原因地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珍贵的礼物;或是突然比较全面地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个人喜好发生改变,对以前关心的事物漠然处之;或是典型行为习惯改变,如逃学旷课、夜不归宿、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等;或是社交退缩,回避熟人或朋友,甚至中断和其他人的交往;或是物质滥用,如大量的饮酒和吸烟等;或是自制力丧失,语言偏激,攻击性强,不顾一切地乱开车等;或是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等等。(3)情绪征兆。如情绪明显异常,忽悲忽喜;或平时乐观开朗,突然郁郁寡欢;或平时寡言少语,突然爱说爱笑;或高度紧张和焦虑,爱发脾气;或是悲观失望,无故哭泣;等等。(4)生理征兆。一个人想自杀,在生理方面也会有所反映,尽管有的自杀者本身没有生理疾病,但在自杀前也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如目光无神、呆滞、失眠、体重下降等等。

笔者对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也对他们在自杀行为实施前是否表露过自杀意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有14例明确报告曾向多人(指1人以上)流露过自杀意念,有4例明确报告曾向1人流露过自杀意念,有3例报告不能确定是否向他人流露过自杀意念,但也有2例明确报告不曾向他人流露过自杀意念。但本研究在应用心理解剖对信息人访谈过程中,也就自杀征兆向信息人进行过深度访谈。按阳性原则综合两个信息人所提供的信息,所获得的结果是:22例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自杀征兆,有些个案甚至被报告有多种征兆,其中有语言征兆的7例,有行为征兆的16例,有情绪征兆的9例;有生理征兆的4例;但也有1例未被信息人报告有自杀征兆。不过,在对该例大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得知该例大学生曾向其家人流露过自杀意念。这表明,以自杀早期征兆作为大学生自杀的红色预警指标是可行的,但需要学生家庭的有效参与。

3结论

大学生自杀行为是一个复杂事件,它受大学生个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因为生命的极为珍贵,这种复杂性不能成为阻止我们去探求“为什么有的大学生会自杀”和“如何降低甚至是避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尽管大学生自杀行为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大学生自杀行为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进行预警是可能的。本研究基于对23例自杀未遂大学生的质的分析,构建的大学生自杀预警指标体系是:蓝色预警指标——心理健康症状,黄色预警指标——负性生活事件,红色预警指标——自杀早期征兆。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笔者诚挚希望,此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评估、早干预,力争将大学生自杀危机清除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自杀危机的发生。

(2)行为征兆。或是不明原因地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珍贵的礼物;或是突然比较全面地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个人喜好发生改变,对以前关心的事物漠然处之;或是典型行为习惯改变,如逃学旷课、夜不归宿、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等;或是社交退缩,回避熟人或朋友,甚至中断和其他人的交往;或是物质滥用,如大量的饮酒和吸烟等;或是自制力丧失,语言偏激,攻击性强,不顾一切地乱开车等;或是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等等。

(3)情绪征兆。如情绪明显异常,忽悲忽喜;或平时乐观开朗,突然郁郁寡欢;或平时寡言少语,突然爱说爱笑;或高度紧张和焦虑,爱发脾气;或是悲观失望,无故哭泣;等等。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网络 诚信度 品质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9月,我国网民已达2.53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总数30%,约为7600万。网上资讯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以其独特的承载和传播信息知识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捷丰富的交互式人际交往平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的失信状况。

1.1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网络信任危机。所谓网络信任危机是指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人们对网络安全、网络信用体系缺乏足够的信任,从而导致网络人际交往的困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指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较低,只有1/3网民表示信任互联网,网民学历越高,这种不信任感越明显。大学生群体对诚信的要求则更低。对我院高职学生进行的诚信状况问卷调查中,在问及学生在互联网上是否有过不诚信的行为时,69.44%的学生有意无意都有过不诚信的行为(图一),74.12%的学生对网络中认识的人或事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图二)。

在对待网络中诚信的态度上,大部分采取了拒绝或积极防范的态度,只有2.45%的学生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加强对方的诚信行为,做到“以诚感人”。来自CNNIC的调查也显示:有31.3%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95%的人在网上给自己取了网名,而只有5%的人在网上用自己的真姓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较为普遍的信任危机。

1.2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学习危机。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它也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投机取巧,公然在网上寻人替考或是替人代考,败坏了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沽名钓誉,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出来的“研究”成了好多大学生论文的内容,很少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有自己观点。在德国,学生互联网抄袭现象也已引起社会关注。有学者在莱比锡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表示原则上能接受抄袭互联网上文章的做法;25%的被调查者承认在大学期间“作过弊”,即把别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稍作修改,在不说明来源也不核对真伪的情况下,作为自己的论文或者作业上交老师;有2%的学生干脆将网上下载的文章原封不动地作为自己的成果提交给教授。

2.高职大学生网络失信的原因探析。

2.1 网络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地说,网络失信现象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为网络失信行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在匿名的环境下,网民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会“淹没在群体之中”,觉得没人知道他做得好不好,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网民会认为在网络上失信行为的代价比较小,时间一久,网民会感到自我身份意识的缺失(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在群体中会失去自我,表现得和单独时不一样,有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有研究者发现,当个体的个性身份被隐藏,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性化程度就越大,在这中状态下个体很少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这就不难理解在互联网中失信行为的普遍。

造成网络信任危机的另一主要因素是网络的内容。速度和时效是网络成功的关键,一条信息几秒钟就可传遍全世界,媒体都在争夺第一时间发稿和独家新闻,因此,互联网上有些信息难免是匆忙制作和传播的。大家知道“速度和时效是准确、公正、完整和平衡的敌人”,在这种时间压力下,无法完成信息的核实和平衡,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完整性就要受到破坏。全球网络传播是在匿名环境下进行的,网络在传播真实、科学的信息和先进健康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在传播失真的、不科学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这种风气也给大学生网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2.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在做着失信于公众的事情,产生了许多失信者占便宜、守信者吃亏的情况。这种现实误导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不诚信、耍滑头能占很多便宜,老实守信反而会吃亏。所以他们认为:在网络上,一个缺少监督的虚拟世界中,没有必要坚守诚信,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而不用负责任。当前我国非常重视诚信问题,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正是因为看到了社会诚信普遍缺失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3 高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看,基本上都在二十岁左右,尽管文化基础较差,但大都以为自己长大了,其实思想、心理还很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思想正处在非常不稳定的阶段,他们有冲劲、有想法、有创意,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都是一群不安于现状的人。活跃的思想使他们不会局限于中规中矩的答案,“有创意、够好玩”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网络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掩盖真实的身份和想法。

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看,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许多家长简单的要求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势必会形成比较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小的时候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其他一概不问,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精神上严重“缺钙”。知识的储备是有了,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却没有同时得到提高,因此在网络上有意识的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去获取一些利益。

最后,一些学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也许在现实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中变得跟平时很不一样,故意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去发泄,来寻找内心的平衡。

3.高职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教育的途径。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人,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建设,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虽很难去改变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杜绝网络失信行为的监管方法,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减少网络失信行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品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3.1 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先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产生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包括网络监管体系,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

3.2 教育管理更要讲诚信。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网络上与学生真诚交流,起带头作用,树立网络诚信的榜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网络诚信落实到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大家都来讲诚信。

3.3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网络诚信教育的新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主课堂的发挥,一方面,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崇高的诚信意识,包括网络诚信意识,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社会中都要坚守诚信底线。

3.4 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各院系部成立大学生诚信度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挂钩),其中设立专门的网络诚信评分要素,确定网络诚信的标准和级别,确定测评途径,可通过网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等几种方式。通过运用网络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增加个人信用情况一栏),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个人诚信打下基础。

3.5 建立健全网络失信惩罚机制。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在广泛进行网络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品尝失信的后果而坚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仿真实习;校外实地实习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仿真实习教学理念的提出 

 

为解决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研究者提出了校内仿真实习的概念。校内仿真实习是按照实习单位仿真、实习环境仿真、业务流程仿真的基本原则,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融合一起,在实验室内模拟经济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 

仿真实习改革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整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者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以学习者、教师、学校、企业4个对象为主体进行设计,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科学的仿真综合实习内容体系、手段方法体系、组织形式体系、绩效考评体系,支持复合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仿真实习具有成本低、收益大、系统性、趣味性、真实性等优点,通过模拟企业运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得到全局性的贴近真实企业的训练,在经营模拟与现实接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最大真实化的实习。 

校内仿真实习具有以下特征。 

1)实习单位仿真。仿真实习的过程中,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参照实际企业的要求,组成虚拟公司,该公司有明确的目标、业务、组织构架、规章制度,承担具体的生产运作职能,每位成员根据分工扮演各自在该实习单位中的角色。 

2)业务环境仿真。仿真实习环境由仿真市场和仿真服务机构组成。仿真市场环境包括同行业竞争者、原材料供应商、顾客等主体,仿真服务机构是为仿真企业有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设立的,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或公司。 

3)规则流程仿真。参照现实企业,设定仿真企业的业务规则(即开展具体业务活动的各种约束条件)以及业务流程(即操作程序),使实习学生能够按照这些接近现实的企业环境的业务规则与流程开展业务。设置的规则与流程主要包括公司运作规则与流程,如企业发展战略、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关部门如工商管理部门等服务与管理机构的业务规则流程。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仿真实习教学的实施 

 

仿真实习软硬设施配备 

软件方面,因为业务、环境、规则流程等都是通过软件设计出来的,是仿真实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可谓仿真实习的cpu。相关软件必须具备实用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以利于整个仿真实习的高效实现。硬件方面,包括场地、设备、辅助工具等因素。仿真实习地块通常要求有专门的教室,规划的原则是以实习主题对应的模拟机构为核心,其他关联性机构围绕核心机构,充分考虑核心机构的场所的大小和与周边机构往来的便捷性。仿真实习设施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环境、打印设备、电话传真设备及扩音设备等。辅助工具主要包括进行企业经营的各类仿真业务单据、模拟流通货币、沙盘等辅助业务处理的工具。 

仿真实习教学过程组织 

1)学生组织。学生既是模拟市场环境的构造者,又是模拟企业的行为人;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需打破自然班级界限,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按每组7~15人混合编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其成员按专业背景分别担任仿真公司或相关服务机构的不同角色,由此构建起仿真体系。 

2)教师组织。为满足跨专业仿真实习的要求,需组建完备的教师团队共同承担仿真实习指导任务。一是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内容的专业指导;二是来自实验室教学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三是来自技术服务部门的教师,为仿真实习的运转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3)实习内容。按照现实企业业务,实习内容设置应包括企业经营模拟对抗系统、工商局窗口业务模拟系统、税务局窗口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窗口业务模拟系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模拟系统、招投标中心业务模拟系统、国际货代公司业务模拟系统、咨询网系统等方面,每方面都有具体的业务规则流程。 

4)实习方法。仿真实习将沙盘演练法、博弈对抗法、团队学习法、项目驱动法、自主互动法、网上答疑法、专题讨论法、点评法等多种方法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策划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景、配置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方向、解答学习疑难、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为主;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他们学习的内容不仅来自课堂和教师,也来自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实验团队成员。 

仿真实习教学效果评价 

考核内容上,应实现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团队业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经营决策、管理制度、业务完成情况、公司绩效、资料管理、部门或者公司经营报告等;个人业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提交书面材料、业务处理情况、出勤率、所在公司综合评价等。 

考核方式上,应以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学生团队考核与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考评的指标包括个人实训学习累计成绩、团队经营共同获得的成绩、完成各项任务得分以及特殊情况加分等指标并在考核的过程中采用系统激励、小组激励和个人激励方法对实习进行激励。以仿真公司或机构为单位,学生团队和个人进行自评,教师再根据实习报告、实习日记、考勤情况等资料,按业务类型、业务完成情况给学生综合评分。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仿真实习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确保学生积极参与 

与其他课程一样,部分学生可能对仿真实习采取消极的态度,并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程体系中来。并且,由于是小组的形式,更容易产生搭便车的行为,需要事先进行深入动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仿真实习的重要性,并在仿真实习过程中加强控制,督促学生按时填写实习日记,记录实习过程中的真实事项、切身感受与心得体会。 

努力提升教师素质 

仿真实习不同于传统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宽泛的知识结构、更实际的操作方法、更高超的沟通技巧,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实习方案的主要内容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规则,要求教师能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要首先对教师进行仿真实习教学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指导学生。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7-02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学校化学课老师JonBergmann 和Aaron Sams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盒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上课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开始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和讲解。这一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的区别就是,创建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教师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从原来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作为主体;强调了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中老师的起到了指导和检测的作用,而并非一味的进行灌输。评价方式也形成了多角度的评估形式,可以网上考试,可以进行课堂讲演,这比原来的统一纸质测试,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应用

(一)目标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2)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的知识;(3)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

(1)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3)提高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4)提高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4)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二)学习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整体来说,课程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

(三)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有难有易,要求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之前,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等,选择恰当的问题或者话题展开探究和讨论。有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是认知发展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能胜任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入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学习活动设计

1、设计与开发任务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教材涉及到很多实践环节,教师应通过任务的布置,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习者获取直接学习经验提供机会。

2、小组作品展示

小组作品展示是合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课堂时间多分配给学生不但不会耽误课程的进展,还会带来积极作用。学生在讲台上向其他组同学介绍自己团队的作品、特色以及它的设计思路,不仅锻炼了师范生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在观看其他小组作品展示时,也会开拓自己的思路,取长补短。

3、学习策略设计

合作学习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策略之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协商、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又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合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小组作品展示等方式。

4、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要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以激励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以及交流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价方式设计

本门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注重结果评价改为注重过程评价,逐步实现课程的公平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其中,平时占70%,包括三次小组作业(20%),课上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出勤、对小组的贡献等)占20%,课前材料的预习情况占10%,研究报告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30%。课堂表现部分由教师、组员和学习者自己三方进行评价,取综合得分。

1、教师评价

为了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教师仔细观察学习者的表现,通过学习者提交作业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做出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教师的客观评价,对学习者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当的鼓励与提醒都是必不可少的。

2、组员评价

学习者从对小组做出的贡献、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及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问题情况等方面出发,对自己的小组成员做出评价,这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提高帮助他人及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自我评价

学习者的自评可以通过自己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出勤情况等方面来自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

(六)课前活动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我们一般将资源分为两个等级,基础资源和扩展资源,为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准备。资源准备完成后,教师要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的告知学习者,并提前通知学习者本节课教学形式。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统计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要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疑惑,并将问题反馈给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并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资源和自定学习时间。

(七)课中活动设计

1、合作探究阶段

合作探究阶段由教师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或者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

2、个性化指导阶段

个性化指导阶段为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施因材施教。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思考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思考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从灌输转变为互动。首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这一转变,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用。其次,教学从灌输走向了互动。传统思政课给学生最大的印象就是“满堂灌” ,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而翻转课堂的运用,则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不再觉得无聊,而是能热情地参与其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当具有的民主参与意识。

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该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让不少学生略有不适,此课程又是公共基础课,再加上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认真程度不是很理想,作为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表示担心;其次,小组汇报模式的可控性较弱,作为老师掌控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很难,很难兼顾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小组中经常出现“搭便车”的同学,小组成员碍于面子,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也是“一团和气”,降低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再次,目前还缺少相关的教学资料。现在微视频、云课堂等还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而这对于翻转课堂的开展则是极为重要的部分。现在有必要整合资源,将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开发并整合起来,同时建立各高校甚至是高校间联网的师生交流网络,以便信息共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挫折。一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变化中。但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为目的的模式、方法和实践是必需的,相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更深入地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刘彦朝.逻辑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题教学的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11,(03)

[4]曹艺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人文教育

[5]赖文继.简论“翻转课堂”的价值[J].广西教育,2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