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期末自评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总体幸福感;大学新生
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是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新入的大学生,不论是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各方面与中学时代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大学新生生活的主要心理应激源,是诱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降低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许多调查证明,在大学新生人群中存在着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的报告都是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次性调查,没有能够反映出大学新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此,我们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了连续5个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的连续跟踪调查,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干预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2005级全体新生。采用总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态平行调查的方法。在新生入学的第l周进行第1次问卷调查,以后每隔1个月进行1次问卷调查,共进行了5次。每次调查时,接受调查的全体新生都被安排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填写问卷,并立即回收。在第1次调查之前,给新生详细说明了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自主填写问卷。在第1次调查时,还同时进行了人格特征和应对风格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78套,回收78套,其中有效问卷73套。在有效回答问卷的学生中,男生2g人,女生44人。年龄在17~22岁之间,平均19.5岁。
1.2 调查工具 用总体幸福感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新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分别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和应付方式问卷确定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风格。以上使用的测量工具都在国内被广泛使用,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5次测查结果的差异性;用成对t检验检验同一人群的2次测查结果的差异性;用直线相关检验验证两组间的相关关系。
2 结果
2.1 新学期新生总体幸福感的变化大学新生在第一学期的5个月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总体幸福感均逐月增加,学期末月份(第5个月)的总体幸福感与学期初月份(第1个月)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新学期的各个月份,虽然男生的总体幸福感均值均高于女生,但这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新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全体新生在第1学期的5个月份之中,SCL-90的总得分、总均分以及阳性症状项目数都在入学后的第2月份升高.紧接着就开始下降,但是这些变化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性别来看,女生的SCL-90总得分和总均分都在入学后第2个月一过性地显著升高(P<0.05),而第3个月份就开始下降,到期来月份时与学期初月份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SCL一90总得分和总均分从入学开始就逐渐下降,到期末就降到了学期初的以下水平(P<0.05)。从阳性症状痛苦程度来看,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入学前4个月没有明显变化,而在第5月份急剧上升,与前4个月的哪一个月相比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
2.3 新学期新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表3显示,在新学期5个月份之间,新生的SCL-90各分量表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当让入学后第2、3、4、5月份的各因子得分与第1月份的相比较后发现,一些因子与第1月份的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印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其他等因子在入学后第2个月份就显著地升到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到入学时水平。而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从入学后开始持续降低,在学期末(第5个)月份降到最低水准,学期初和学期末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2.4 总体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在新学期的前半段。新生的总体幸福感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9月份,t=-0.306,P<0.01;10月份t=-0.295,P<0.05;11月份;t=-0.262,P<0.05);而在学期后半段,两者没有明显的相关(12月份:t=-0.003,P>0.051;1月份;t=-0.044,P>0.05)。学期末的总体幸福感加分值(学期末和学期初得分的差)与问题解决(t=0.363,P<0.01)、幻想(t=0.297,P<0.05)、退避(t=0.257,P<0.05)以及合理化(t=0.266,P<0.05)等应对方式存在明显正相关。而与艾森克人格问卷各因素得分无关。学期末的SCL一90总分减分值与个性的神经质倾向(t=-0.315,P<0.01)呈明显负相关。而与应对方式无关。新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期末各科目考试成绩的平均值)与考试当月份的总体幸福感、SCL-90总分没有明显相关I与学期末总体幸福感加分值及SCL-90总分的减分值也没有相关关系(P均大于0.05)。.但是,期末考试成绩与自责(t=-0.237,P<0.05)、幻想(t=-0.272,P<0.05)应对方式以及神经质(t=-0.242。P<0.05)人格特征呈负相关。
3 讨论
3.1 总体幸福感本研究结果表明,医科大学的新生总体幸福感比二年级学生明显的低下。这说明,大学新生确实正处于适应新的生活、学习、人际环境的特殊心理阶段。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与高中阶段相比不仅仅学习压力明显减少、社会支持也更加广泛、自我概念不断优化、自我价值感逐步提高。这些影响总体幸福感的主要可变性心理因素在大学新生身上都处于能够增加总体幸福感的状态,即使是到了新学期期末考试阶段也没有了像高考一样的紧张感。所以,大学新生既不会因为新学期初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也没有由于期末考试的压力而使总体幸福感明显减少。他们的总体幸福感随着生活和学习的进一步适应而逐渐增加。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新生中的男生的总体幸福感始终比女生的高,此研究结果与林贤浩等的调查结果一致。而且,进一步从大学二年级男生的总体幸福感比女生的明显高的结果来看,医科大学男女生之间总体幸福感的差异,可能会随着一年级升到二年级而进一步明显的趋势。
3.2 心理健康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在SCL-90问卷的各个因子中,除了躯体化和偏执因子以外,其他8个因子在新学期中的不同时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结果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大多不完全一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与各个研究的对象、方法不同以外,还和调查的时期不同有密切关系。在新入学后的头2个月,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快速地适应生活环境,特别是要适应与新同学之间的人际环境。为此,新生不仅会有意无意地适当控制自己的育行,同时还会更加注意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这些都能增加他们的人际敏感、敌对情绪和强迫倾向。同时,新生在适应新生活环境阶段,难免会遇上失败和挫折,这容易诱发或加剧他们的抑郁情绪,本研究显示的大学新生的人际敏感,敌对、强迫和抑郁因子增加的结果,与其他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另外,在新学期末,新生的SCL-90阳性症状痛苦程度显著增高,而阳性项目数并不显示增加,这可能是第一次大学期末考试的压力恶化了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的结果。
3.3 总体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显示,大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在新学期的前半段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结果与许多研究一致。但是,在新学期的后半部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却逐渐减弱。从本研究的另一结果可以知道:新学期期间大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变化程度主要与应对方式相关,与人格特征无明显关联,而心理健康水平则与神经质倾向呈明显负相关。在新学期的后半段,由于学生需要应付期末考试压力,更多地使用各种应对来缓解压力,这种局面就可能造成新学期后半段新生总体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关系分离的后果。
学习产出指的是学生毕业时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素质。学生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形成了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是否达标,职业发展能力是否具备。
二、传统学习产出评价标准的弊端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传统的学习产出评价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作业,实训报告,期末考试,企业实结,但是这些评价方式很难真正客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平时上交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但是在一个学期,每门课程,每个学生平均只做6~8次作业,次数并不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很难在作业上完全反应出来。
(二)实训报告是对学生在分组后进行商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生实践情况的检查。由于上课时间只有短短45分钟,老师不可能检查所有小组角色扮演情况,只是采取随堂抽查的形式。在学生上交的实训报告中,不排除有些同学没有进行实操,而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商务英语对话或者是商务函电内容。同时教师抽查的小组数量有限,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操水平。
(三)期末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学期学生对某门课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但是对于《外贸单证》等实操性强的课程,仅仅靠几次作业、一张试卷,是很难提高学生实操水平。
(四)企业实结是学生对企业实践工作的汇总。学生应持着严谨认真态度,如实记录岗位工作情况。但是学生都是在返校办理毕业手续时上交实结,基本上都是上交材料,拿毕业证。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走过场,没有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产出。
三、以“学习产出”为标准,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一)目标评价———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导向作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是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进行行业需求分析、岗位技能需求分析来制定。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外贸知识,熟悉外贸流程,能够从事商务助理、外贸跟单等工作。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是:国际商法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商务接待能力、客户开发与维护、商务谈判能力等等。同时专业培养与实践技能相融合,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企业、用人单位、家长就会对培养出的人才做出评价,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
(二)过程评价———理论课
理论课学习产出质量评价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方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例,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很多,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一个星期4节课。在每上完2节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后练习。在练习讲解课时,不是由老师来公布答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去讲解。碰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讲解。每个学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要做好详细记录,把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弄混淆的地方全部罗列出来。教师采取纸笔评价,在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有更深刻了解。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本门课教师要跟学生一起座谈,了解学生本单元学习整体情况,教师做出整体评价。教师根据平时学生座谈和习题讲解质量评价情况选取期末试题,并根据期末试卷的考试情况,评价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产出质量情况,为今后教学总结经验。对于学习产出优秀同学,教师可以采取持续激励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以《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那如何以学习产出为标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呢?1、2节课是导入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学生有疑惑的知识点。3、4节课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每4个人一个小组,小组阅读文章,根据本小组的理解,对文章的重点单词,句型进行充分讨论,并做记录。5、6节课,每个小组推荐一位组长,每个组长限时15分钟,讲解文章的某一段落,依次把整篇文章讲解完。某一组在做讲解时,其它小组要做好记录。剩下的时间,由各小组组长进行互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教师对学生学习产出做好记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PPT形式呈现出来。各个小组结合教师评价,对本小组学习产出进行反思、总结。同时要采取课堂纪律评价,一位组长在讲课时,要求课堂中的学生遵守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稳定的课堂次序,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三)过程评价———实训课
实训课程将评价主动权转移到学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通过过程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成果性评价,促进评价功能的发挥。以《商务英语视听说》为例,在商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分成小组,课后编写对话,课内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其它同学给予评议,给出相应分数。评价标准包括:语音是否标准,表述是否流畅,词汇量是否丰富,语法是否准确。每一组表演同学要根据其它同学评价写出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得失,为下一次表演做好准备,提高下次表演质量。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袋,进行档案袋评价。档案袋里面有每次角色扮演的视频资料、编写的对话材料、反思日记等等。在学期结束后,根据这些资料记录,进行学科期末自评,提高学习质量。表演采取抽查的形式进行。其它没有表演的同学,要求上交实训报告。对于在网上直接下载对话、自己没有编写、应付教师检查的同学,一经发现,实训考核以0分处理,本门课程直接重修。通过检查学生的实训报告,教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外贸英语函电》为例,采取小组活动方式,改变原来教师布置函电写作、学生交作文、教师批阅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函电写作背景,组织小组讨论,共同写出作文。小组与小组之间再相互评议,从函电写作格式、词汇准确性、丰富性、固定句型的掌握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每个小组组长需要记录评价结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自评,总结经验,提高下次函电写作质量。对于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表现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使学生会比较,会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步。以《外贸单证》为例,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外贸审单实训教学模式。一是通过实训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纳入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二是改变期末试卷终结性评价的形式。在小组实训结束后,教师可以采用评语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表扬。三是采取单据展评形式,把每个小组的单据进行展览。通过展览。每个小组就能找出自己缺点,取长补短。还可以把学生每次制作的单据进行展评,然后再进行跟踪评价,记录学生的发展轨道,进行及时发现评价。
(四)结果评价———企业实习与以赛促评
【关键词】校本课程 产出导向法 教改实践
一、引言
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外语教学新常态,为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大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2013年起,我校的外语教学改革团队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以下结合我校大学英语A班教学改革实践,阐述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公共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及实施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及建设
1.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A班大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即: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其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以及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用英语完成工作要求,与同事进行工作和其他方面的沟通能力;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知识、通过英语了解外部世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表达和传播本国文化的能力。
2.校本课程设置。新生入学后即参加分级考试。学校教务部门联合外语学院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是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 POA),是以文秋芳为代表的外语教育家们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尝试。核心就是“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主要应用于针对中、高外语水平学习者的正式的外语教学课堂中,关注“二语教学效率问题”,主张输出是语言学习的动力和最终目标,交际任务要具有跨文化价值和中外文化交流价值。
教改团队经过研讨、实践、反思、座谈等各种方式广泛取证调研,最终完善了一套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四个学期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如下(因空间有限不能展示全部内容,且课程实施方案处于持续动态的改进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学期 综合课:英语语音语调知识;四级过级辅导;教师自选材料阅读。活动:学唱英文歌、韵律诗,经典美文朗诵,英演讲模仿,班级PK赛;主题口头报告。视听说内容:英文动画电影;脱口秀。活动:分组讨论,师生问答,小组展示。
第二学期 综合课:英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活动:名著改编剧本,自编自导自演英文戏剧,艺术节准备及展示。视听说:英文经典电影,BBC纪录片,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活动:电影配音,模仿演讲,自制音频纪录片。
第三学期 综合课:中西文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材料的收集、整合、成果展示,学术论文撰写。视听说:文化类纪录片,TED演讲,名人演讲。活动:自制视频纪录片,小组PK。
第四学期 综合课:专业英语词汇、阅读、写作;职业英语词汇、阅读、写作。活动:专业英语展示,职业英语情景模拟。视听说:相关专业纪录片、公开课,职业英语微课。活动:ESP展示,情景模拟。
3.评价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课程评价方式就是形成性评估,重过程、重激励、重能力。学生期末总成绩由综合课、视听说课的形成性成绩、奖励分和出勤分构成。分数构成由教评、自评和互评构成。评价的主体不只是教师一人,小组成员之间甚至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评都占一定比例。学期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成长档案袋,包括他们一学期所有的学习成果、教师反馈及评价表格,形成了一套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4.校本课程实施成效。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校本开发和改革实践以校为本、以学为本、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带动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为学校带来了一股生机。第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英语使用意愿增强、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改革两年中,A班学生在我校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担当志愿者50多人次,在各类各级英语演讲比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连续获奖。第二,学生在自我管理、性格养成、思辨和创新能力、文化素养以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各个方面获益良多。第三,课堂管理效率提高。教改后实行的是教师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使得组长们提高了组织协调及互动沟通能力,并且培养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用于担当的精神。
三、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改后的课程设置虽然以输出为目标和驱动,但没有平衡说、写、译这三种输出的量;个别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还比较陈旧,“懈怠”的心理让他们不愿意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更不愿意参与改革;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发和建设尚且空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王盈秋(1971-),女,辽宁走连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辽教发[2009]14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51-0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可见,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而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取分析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相关综合技能,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一、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现状
(一)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应包括校内专业课的教学实训、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三阶段。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口号虽喊得轰轰烈烈,但全面涵盖三个阶段且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却几乎没有,仍没有脱离本科理论教学的藩篱。有些学院对校内实训的安排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一周的实训,但在实训课堂上,指导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练习去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强化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的考核也只是让学生写一份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的优劣给出相应课程的实训成绩,并且此成绩还不列入期末成绩。校外实习更是弱项,所谓的指导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只是根据学生实习结束后的一份实习报告来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考核评价的结果大多不真实。
(二)考核评价主体不全面
经调查,大多数学院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只是局限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片面性,没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这无形中增加了指导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权力和分量。校外实习的考核评价随意性更强,不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没有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单单根据指导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考核学生,考核结果不客观。
(三)考核评价内容不全面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的学院只是局限于校内实训,有的局限于校外实习,有的学院是兼顾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但考核评价的内容都很简单,只是根据实习报告给出考核成绩,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拓展,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没有关注。
(四)考核评价过程不到位
对于校内专业课的实训教学,很多任课教师按照给学生布置作业做练习的方式,以作业―答案为主线组织教学,实训内容对技能的强化不突出,教师监管松散,学生思想上不予重视。考核只注重结果的静态评价,不管学生上课与否、表现如何,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及格以上的成绩。而校外的实习,大多数学院虽然都会安排指导教师,但是有的指导教师根本不到现场指导,只以电话或短信遥控指导,对学生的这种考核与评价只停留在机制运作的基本层面,以学生的实习报告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没有深入地去考核评价学生。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纳托尔和克利夫特提出了“发展性评价”,即对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价者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自觉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实现发展的目标。发展性评价是将学生自身进步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各方面的工作成就与过去状况进行比较,衡量其进步情况,以发展为导向,鼓励学生挖掘潜能,不断提升,从而调动各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而对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不作过多要求。
(二)发展性平价的主要特点
1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性评价既要考察一个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更要关注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始终看到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生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认识不足,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发展性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上,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经常化、真实化、动态化。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而不再是对学生过去的绩效进行简单的优劣鉴定或评比。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以诊断、激励和改进为主,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分析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达到学生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并给学生以弹性、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3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成员。不能只依靠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多向交互活动评价。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体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并分析自身优势和差距,改进对策,明确努力的方向,这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三)实践教学发展性考核评价的原则
1 自我评价是整个多元考核评价的重心。发展性考核评价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中的自我评价超出了以往评价的范畴,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评价者,这种转变体现了考核评价重心的转移,增加自我评价的比重,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评价态度。自我评价要贯穿于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运行程序为:自我诊断一自定目标一自求发展一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优化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
2 考核评价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动态全过程。教学的结果是静态的,但是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尤其是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要致力于动态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这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本实习记录本和一个档案袋,将学生平时的实习作业、实习报告、查阅的资料、实赛、校外企业的实习表现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等材料放在档案袋中,
通过学生本人、实习小组组长、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等多方评价的方式,把评价结果记录下来。针对学生实习不同阶段的真实表现,教师再有的放矢调控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不间断地修正并建构自身的实践技能。
3 考核评价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考核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重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在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切勿过多强调共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标准,依据每个学生进步的程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次的考核,不可实行“一刀切”,这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强,且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 考核评价力图做到客观全面。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要力图把实践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职业素质与发展目标等内容尽可能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要以实践笔试与实践操作、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技能大赛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有机结合,要体现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要突出学生评价的主动地位,强调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发挥评价结果的反思与导向作用。这种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校内外实践操作的技能,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做事,这会为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发展性评价考核
(一)校内实训
1,单项技能。校内实训分模块化单项技能和系统化综合技能两部分,单项技能实训要按照课程的序化进行,以商务英语技能和国贸业务技能两条主线展开。大一学生侧重商务英语听说写、商务英语基本技能实训。大二学生侧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技能的实训。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进行抑或结束后进行均可,但是对单项实训技能的考核一定要细化。制定考核细则,明确考核评价的方式、内容和主体;制定分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实训作业、实训操作、实训探究、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方面进行细节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制定学生成长考核档案,把不同阶段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记录并存入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不断完善;单项实训结束时举行单项技能大赛,把大赛获得的成绩等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到实成绩中。模块化的单项实训成绩既可以30%的比例与70%的理论考试成绩一并计入到相关学科的期末成绩中,也可把实训成绩作为一门实践课单独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中,这就增加了实训成绩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会大大引导学生对技能实训的重视与操练。
2 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实训是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个完整的工作场景的模拟商务工作室,用模拟商务活动情境和真实商务活动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在这个商务活动的工作过程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实训,注重各个环节的知识衔接以及关联性,确定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制定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标准。综合实训要进行两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综合技能标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要求各小组实训结束后以小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大赛,以检测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这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新旧知识有机衔接的能力,训练学生能独立系统地完成商务场景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并能初步掌握外贸工作的技能和全部工作过程的思路。综合技能大赛要以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考核评价各小组的成绩,这能培养学生从“评价”中悟出如何“操作”的道理。综合技能的考核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平时的表现、学生努力进步的程度、最终的大赛表现以考核学生最终达到的技能标准。
(二)校外实训
1 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训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企业的工作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轮训,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函电、贸易洽谈,商务资料翻译、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表格申报等业务,亲身体验真实的企业氛围,学会处理、解决企业生产及企业实务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习这个大课堂才能得到锻炼。在职业场所中,学生不仅学会单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又学会综合应用一系列相关的职业技能,因此校外实习是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以考核促发展。校外实训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企业的考核评价为主,考核评价的主体由学生本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的骨干教师以及各实习小组组长组成,主要是校外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企业的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指正与引导,注重实习全过程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态考核,采取平时工作考核和最终职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期结束,企业要以职场规范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实习任务进行随机的职场考核以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再鉴于学生平时的实习表现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对自己进行真实的评价,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悉学生的表现而兼顾各种评价,给学生一个客观公平的考核成绩。
2 学生的职业素质。“德”意味着一个人的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职业素质是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一个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的操作还远远不够,对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职业素质的考核通常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是否有组织纪律性,是否有诚信观念,是否有勤俭节约的习惯,是否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是否有良好的专业认知程度,是否有耐挫折的能力等;这些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关联不大,但这是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处事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尺。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向占在校总人数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主要原因有:
(1) 时代背景需要: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需要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知识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2) 高等教学需要:各专业和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培养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信息处理、计算分析、仿真等)。
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三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发挥长期校际合作的优良传统,通过15年连续3轮承担上海市、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如图1所示),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有效地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图1校际合作承担重大教改项目
上海教委、三校对项目组从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批准了教改项目10项,投入了150多万的配套教改经费以及1400多万的硬件经费。
2问题的解决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不能单一地依靠改善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来实现,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项目组在承担教育部重大教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综合教育环境。
图2综合教育环境
2.1确立12字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分层课程体系
项目组根据教育部“白皮书”的精神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需要,整合所有相关内容,建立了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分类分层课程体系。
(1) 根据培养目标,建立三层次课程体系
① 夯实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在后继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具备在网络环境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掌握编程能力,利用先进的开发环境,编写小型应用程序。
② 面向应用:各专业根据需要选修,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基本处理技术;利用先进的开发平台,结合专业或兴趣爱好完成应用项目开发,提高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培养创新:构建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各级竞赛所组成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创新活动贯穿于每一门课程,鼓励学生用新方法解决新、老问题;开办科技专题讲座,引导他们结合专业和兴趣进行探索和研究;组织和开展各级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2) 分类教学,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计算机应用情况也各不相同,为了有效实施因材施教,采取了分类培养的原则,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分类就是对非计算机专业按照理工类、人艺类(人文、艺术、体育)和综合类(管理、建筑、农、医、外语等)三大类分别组织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方案,见图3。
图3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
新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体现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相关成果在全国各类会议多次作报告。
2.2重构了核心基础课程,新建了面向应用课程,形成了三级精品课程群
(1) 课程内容改革
① 老课程、新内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重构并理顺并课程内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顺应社会需求,提升了实验平台,与实际应用接轨,例将.VB6.0向.NET、TC向VC提升,内容也向面向对象提升。
② 新课程、新内容:以面向应用为导向,按起点高、技术新、能力强为原则,处理好与第一门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和技术平台与社会应用接轨,建设了面向等课程。部分学生开发的项目从技术含量和应用性等方面已达到专业水平,被大学生称为“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课程”。
2005年来的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已建设了1门国家级、3门上海市级和4门校级精品课程,与原有的1门国家精品课程一起构成了精品课程群。
(2) 建设优质主教材和实验教材
教材是教学理念、思想的物化,优质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项目组一直注重教材建设,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案、按照小步伐快节奏的原则,将教学实验最新改革成果、计算机的新技术吸收进教材中,体现了如下的特点:
① 四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
② 四精: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练的文笔、精讲多练。
③ 立体化:集主教材、实验教材、实验方案、电子教案、考试系统等教学资源于一体。
(3) 重组实验方案,精选实验项目
根据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整合、改造和提高所有实验模块,按照分类、分层设计的原则,精选凝炼了三个层面实验项目组成的实验方案,打破了以往基础、应用与创新相脱节的状况。
① 实验方案:由基本验证型、设计综合型和研究创新型组成。
② 实验项目:精选的经典实验、凝炼的应用实验、工程应用中发掘的应用项目、科学研究中提炼的创新项目。
2.3建设开放式教学实验平台,服务于教与学全过程
除了常规的教学基本信息、教案、网络课程等网络资源外,注重在自主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资源的建设。
(1) 自主学习资源
表(1)给出了自主学习资源的类别和内容。
表1部分特色教学资源
类别内容
课程全程录像5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C/C++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动画演示算法演示、跟我学实验操作示例、屏幕录制演示
名师解忧实践问题排解、疑难解答(不包括答疑系统中内容)
优秀习作创新作品、典型应用
项目展示项目运行界面、实现技术、学生自评、教师点评
(2) 优秀创新作品库
收集、整理历届学生的优秀创新作品,形成优秀创新作品库,通过网络向所有学生开放,启发和激励学生,被学生称为“酷站”。
(3) 探索创建远程实验室
为了解决实验室因软件版权而导致的软件资源不足问题,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探索创建基于终端技术的远程实验室,让学生无需安装任何实验软件的情况下,利用远程终端技术登录远程实验室,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 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
① 内容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实现校内、校际和全国多层面的资源共享。
② 时间开放:每人300免费机时,自由刷卡上机;每天全天候开放;提供在线互动答疑。
③ 空间开放:实验室空间和网络空间全面开放。每个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实验室空间实验,每一个学生拥有足够的网络空间,作业、作品即时提交。
2.4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做好“三篇文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① 开学篇:介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便于制定学习划规。
② 学习方法指导篇: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③ 引导篇:掌握遇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2) 采用“三驱动”的教学方法
① 案例驱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将应用性的通过案例引出相关概念。
② 问题驱动: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改革传统“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三部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新三部曲,倡导自主探索。
③任务驱动:在实践环节中体现了“平台新、任务实、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 实施“三措施”的教学手段
① 项目开发:将项目开发引入面向应用课程中。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题,随着教学进度不断推进项目开发,直到课程结束项目完成。技术平台与实际应用接轨,课程内容面向应用。学生项目开发的题目课题丰富多彩,有的完全达到专业水平。通过项目开发,增加了就业和创业能力。
② 与专业应用相结合:与专业(如土木、化学工程)进行合作,研究并实践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建设专业交叉的教学实践环境。特别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与应用相结合,使得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富有兴趣和成就感。
③ 外籍教师进课堂:一是让学生感受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开拓视野;二是为青年进行教学示范,提高教学水平。
(4)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① 在核心基础课程中实施面向过程的考核模式
在核心基础课程中,针对大面积基础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注重实践、强化管理、增加期中测试、期末上机考试、创新作品加分 等一系列举措,改革了过去的期末一考定成绩的目标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 在面向应用课程中采用项目开发的综合考核方式
在面向应用的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大面积实施项目开发的综合考核。项目开发完成后,提交项目报告,然后展示、演讲、答辩。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考核还包括自学札记、平时实验、理论测试等环节,全面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不少教师感叹道:“学生想象力丰富、潜能无限”。有外校专家在审阅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后赞扬道:“这门课程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2.5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努力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
以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创新基地为依托,构建三层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环境。如图4所示。
图4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总体框架
(1) 第一课堂
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鼓励用创新的思路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完成的创新作品给予加分鼓励,网上展示。
(2) 第二课堂
开展创新技术专题讲座,列出创新项目,分基础性、综合性,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学校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学生完成经考核计入学分。
(3) 各级竞赛
组织或参加各级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通过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积极性, 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综合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展示教学改革成果。2008年全国(首届)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好成绩;2008年举行了三校计算机应用设计大赛;2009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大赛推广到全市,有23个学校400个队报名参赛,分四个大类: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站设计。
近两年三校共获得各类各级奖项85项,充分展示了教与学的成果。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营养与健康;教学方法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营养辅助疗法作为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密切相关,内容涉及营养学基础理论及营养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等,知识繁杂、涉及面广,加之学时少、进度快,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临床课和基础课即可,不重视营养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要想把学生牢牢吸引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就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2]。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即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自学、自练。学导式教学法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营养与健康课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学导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针对学导式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蚌埠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A、B、C3个班级共52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3个班级平行上课,其中A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B班、C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所用教材和总学时相同,课程结束后采取同样的考核方式。
1.2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课前准备
该门课程教学计划为24个学时,授课前针对各章节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并提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提纲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参考书籍等进行查阅。
1.2.2课堂教学
根据各章节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既容易混淆又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时,提前要求学生复习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明白何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注重肠内、肠外营养之间的比较。分别从置管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组织学生讨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运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原因,启发学生认识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为学生日后真正为病人诊断治疗时具有辩证思维打下基础。学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营养相关性疾病时,给学生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此类疾病仅运用临床治疗是否可行、营养治疗的目的及作用,使学生了解营养相关性疾病必须通过营养治疗长期调理,进而认识到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基础营养知识点琐碎、繁杂,在学习维生素时,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维生素发现的故事及背景,使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舞台。
1.2.3课后安排
课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任务,如对课堂内容的分类、比较、汇总,或者对案例的讨论、让部分学生到医院去实地观察。教师留出固定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
1.3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对3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理论考试。问卷内容为自评项目,请学生自我评价相关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结束,指定1位阅卷老师批改试卷,统计成绩。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男女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教学效果
2.1学生自我评价
课程结束后,分别向A班、B班、C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0%。调查包括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是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归纳分析能力、是否具备临床思维能力、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几个方面,结果表明,A班学生均优于B班和C班。χ2=9.517,P=0.009。见表1。
2.2学生期末成绩比较
2.2.1A、B、C3个班成绩分布
A班分数为52~94分、平均分为(75.6±10.7)分,B班分数为46~91分,平均分为(70.9±12.2)分,C班分数为39~96分,平均分为(71.1±12.8)分。3组间比较A班平均分比B班高4.7分,比C班高4.5分(F=2.907、P<0.05)。A班及格率为89.8%,B班及格率为82.5%,C班及格率为89.7%。A班≥80分有78人,占全班人数的44.0%,B班≥80分有54人,占全班人数的32.0%,C班≥80分只有26人,占全班人数的26.0%。见表2。
2.2.2男生女生成绩分布
3个班的女生成绩均高于男生(P<0.01)。女生分数为49~96分,平均分77.3分;男生分数为39~92分,平均分67.0分。A班女生成绩比B班高4.08分,比C班高2.91分;A班男生成绩比B班高4.70分,比C班高4.72分。见表3。
3讨论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报告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实践能力等5个方面,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为主体,导为主线”[4]。临床上每一种疾病都需要临床治疗和营养治疗的密切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临床知识和营养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本项研究中,学生从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是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归纳分析能力、是否具备临床思维能力、是否能够独立解决问题5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的班级学生自我评价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学导式教学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将自学、讨论、讲授、练习等穿插于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期末成绩显示,A班成绩分布较稳定,平均分高于其他两班级,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44%,高于B班的32.0%及C班的26.0%;A班不及格率为10.2%,低于B班的17.5%及C班的10.3%。与其他两班相比,A班没有出现5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说明学导式教学法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研究还发现,无论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的班级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女生的成绩高于男生,相关文献也报道女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于男生[5-6],与男生相比,女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度等方面优于男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也更积极。学导式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学导式教学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由于当前所面临的整体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素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学时等综合影响,学导式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章节;(2)目前,该项研究大多是个别院校、个别教师的个人经验,尚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阐述;(3)教师的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跨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4)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只是根据学生反馈的部分信息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模式,较片面、不客观,尚需建立充分反应学导式教学方法综合效果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春光.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5,3:3-5.
[2]史宝玉,刘景军.普通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途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59-261.
[3]宓伟,曲巍,练武,等.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11):855-858.
[4]翟爱霞,李玉军,张庆猛,等.学导式教学法在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94-95.
[5]王海瀛.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态度调查-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2):115-119.
本文以考证为动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英语过级和听说操练为基本要求,深入探讨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法,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方法,达到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这一目标。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当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熟练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是一项应用技术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那么,如何让毕业生掌握这门最基本的素质呢?大学英语教学无可厚非是最关键因素,而更关键因素在于对大学英语的考核。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核评价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抓住对考核评价环节的研究和改革,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一套优秀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独立学院转型时期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本文以考证为动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英语过级和听说操练为基本要求,深入探讨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法,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方法,达到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这一目标。
一、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与趋势
作为一门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各大高校都在对大学英语进行改革,改革方向应顺应着服务的宗旨,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他们开始尝试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的研究,目前还为数不多。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一张试卷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在课程考核方面,用以纸笔方式的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部分高校,如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语系,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一评价方法,但教师仅以出勤、课堂测验、课后练习等书面形式给学生打分,分数完全由教师控制,没有学生自评和互评。这一对学生的最终评价方法,无法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加以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分数作用和应试教育,易于让学生陷入传统应试教育中无法自拔。现如今,各大高校一直在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以适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转型时期的高校需求,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已成为各大高校提高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应跟上各大高校的改革步伐,改革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职业化、专业化,这已成为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方案与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如果要更好地向应用技术型转型,需要根据学生步入社会后所从事的岗位所需能力标准制定,要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统一制定。大学英语考核评价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和实践能力。大学校园可适当减少应试化考试,将考核重点放在应用技能型英语的掌握与实践上。考核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自评、书面答卷、录像等。对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实施方法,本文初分为四种考核方式。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应用技能型考核办法。各大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以企业招聘的基础,高校培养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组织大学英语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目前大学英语需求现状、企业招聘要求和日常工作所需英语知识与技能运用状况,最终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核办法,才是各大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道路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其次,采取分散式考核方式,将考核从一次到多次,从一方面到多方面,从开始到成功。考核的目的不是强调学生对单词、句子、英语表达方式的掌握,而是学会实际运用,正确地运用,做到熟练、成熟为止。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堂详细地记载每个学生、每个环节的得分情况,公开学生的得分情况,这会让他们可针对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复习。这种分散式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通过记载的数据清晰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因紧张、发挥不正常等影响考试结果。再次,进行分组式考核。分组式考核是各大高校英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并给分。应用技术型分组式考核方式,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就业方向特点,由教师协调及学生自行组合的方式分组,可结合学生兴趣和习惯或将来可能的就业习惯来分。同时,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不同组别准备不同的技能考查项。这既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目标,又可以让他们在考核中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实践型考核方式。这里把实践型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企业合作,引入一些企业项目进行命题。比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由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考试,然后再完成针对本企业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理论性卷面考试,学生所获得的评价结论包含理论考试成绩和能力测评报告,最终以百分比的形式由考试人员结算出考生最终成绩。另一种方式是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由企业员工作为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让学生接触工作第一线,认真记实习日记,在实习结束后,以实习报告形式汇报实习状况。根据指导教师的评语及实习报告质量,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三、改革方案与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首先,缺乏校企合作平台。从各大高校的问卷调查报告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平台的缺乏,是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一大障碍。一旦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案被制订后,实施环节就需要校企合作。很多高校要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对环境相对单纯的各大高校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课程考核方案的实施,也增加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处理方式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互惠互利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劳力,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其次,缺乏双师型教师。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案一旦实施,需要大量职业技术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师,且对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比如,对生物工程系学生进行考核时,涉及生物工程专业方面的英文词汇。公共英语部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因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这为初步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案更加增添难度。应对方式有多种,如让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适当地听其他专业课程,也可让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听英语课,适当改进双语教材,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
四、以应用技术型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MOOC;高职教育;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定动作和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基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理念进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与构建新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计算机专业“以 培训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有力保障。
一、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实验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技能能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依教材知识点设计,参照教材实例“依葫芦画瓢”,缺乏启发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各实验间不能形成技能体系,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应用能力;部分实验内容知识陈旧,不能体现技术热点,与用人单位要求联系不紧密。
2.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与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演示讲解与操作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单一的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单向”传递,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实验考核方法不能实现多维度考核
考核方法是学习方向的指挥棒。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等,由教师完成全部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不易实现“一题多卷”,难以评价学生完成的独立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只对阶段学习做出总结,不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核仅由教师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4.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活动效果。由于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想已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1.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MOOC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化智慧教育,其利用网络获取世界范围优秀教学资源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MOOC理念,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关联的技能能力点,细化实验内容,突出实验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ACM大学生竞赛与科研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启发性与创新性;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入网络优质资源与MOOC在线课程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时性与先进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课程知识结构,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2.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特点,构建传统实验课堂、MOOC-翻转课堂、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实验课堂体系;创建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应用操作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竞赛/科研活动相结合、单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创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模式、小组讨论-个别辅导模式、理论分析-操作演示模式相结合的“三个模式”辅导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与企业互动相结合的“三个互动”沟通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板书讲解与实践操作,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3.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
针对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特点,创建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考核目标;构建操作试为主、笔试为辅,课堂问答/答辩为主、课后作业为辅,实际课堂互动为主、虚拟课堂互动为辅,团队合作为主、创新性为辅的多角度考核指标;创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共评”评价方法。在考核中,将成绩评定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学生学习主观因素的考核,达到“以评促学”。
4.构建新型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延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MOOC开放、互动的理念,在“走出去、请进来、传下去、动起来”的培养思路基础上,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积极参与MOOC团队建设,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开拓教学思路、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学活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效果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