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有氧健身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自杀倾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心理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索适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学生健身运动中较常见和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为干预手段,制定干预方案, 试图通过增强实验者的体育活动来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减轻实验对象的心理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大专一年级1476名学生进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用SCL―90进行调查问卷。将SCL―90中强迫症状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 将一年级女大学生90人(表1) 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作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制定1学期有氧健身运动干预方案。实验组每周训练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对照组除其他项目的体育课外,不进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自行调适。

1.2 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编制而成,评分受试者根据题目所叙述内容,1.持续2.经常3.有时4.偶尔5.无体育论文,依序记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运动干预方案 运动干预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的原则制定期刊网。具体内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体练习等。运动时间: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计12周。运动强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75%,练习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调查主要结果

1426名女大学生SCL-90测验总均分即总症状指数(GSI),以常模总均分的+1.96S为根本标准,将被测评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问题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学生 SCL-90总均分评定结果(发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问题者

GSI<+1.96S+1.96S≤GSI

人数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试验前两组间研究对象心理状况比较(±S)

组别人数 人际敏感(In)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实验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对照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对SCL-9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平均值和标准差( X ±S) 表示,组间差异用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通过对1426名女大学生SCL-90的心理测验,结果(表1)有16.8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敏感(In) 、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较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时,更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体验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症状。

2.2  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各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知,试验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忧郁、恐怖、焦虑、偏执的得分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试验前2个组心理健康状况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预后各组心理状况变化比较

从表3可知,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体育论文,试验组在人际敏感、强迫因子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恐怖、焦虑、偏执因子得分虽然也减轻了一些,但无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化。

表3  试验前后两组内研究对象心理状况变化

指 标 对照组(n=45)实验组(n=45)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人际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强迫症状(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忧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虑(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执(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5 ,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1

3. 讨论与建议

实验组经12周,每周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锻炼,研究对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显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恐怖、偏执等症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现的是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及艺术美,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对实际生活的审美情趣,重新找回对实际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树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练习强调锻炼气氛,练习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体现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逐渐发现实际交往与沟通的美好与乐趣,从而有效缓解人际、强迫、忧郁症状,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实验组学生心肺功能,使安静心跳率降低,每博输出量增大体育论文,使动、静脉含氧量差距加大。运动能加强新陈代谢,疏泄负性心理能量,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预防和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强心理问题者的身体素质,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能使心理问题者心情舒畅,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对减轻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症状有显著的效果;建议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最好的方法和项目,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极盛.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摸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张孝民.分组群体评价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5-6.

[6]廖小华,黄晓丽.有氧健身操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6) :98-101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身处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多数人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社会环境逐步趋向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且高速发达。受到上述社会、家庭和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前卫、个性张扬、追求自我的特点。这些时代感鲜明、个性突出的“90后”大学生,在离开家庭及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人文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和调节,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必要的协同疏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任其发展,极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加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课题。

2.“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方面,“90后”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一般较好,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外因方面,“90后”大学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新事物、新信息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就业压力较大,这种情况既会为“90后”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与知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其学习生活的干扰。

2.1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生活、学习、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交往的范围与高中相比有所扩大。由于缺少了中学阶段那种家长、老师的全天候无缝衔接的管理,他们需要更多地面对形形的人员和事物。但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一部分“90后”大学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怯,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而阻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2适应能力问题

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都不同于高中时期,与中学阶段由老师、家长全天候管理不同,进入大学校园后,同学们基本是在学校相关人员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对个人生活、学习活动与事物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如果其调节方式不够妥当,容易产生两个极端:过于严格拘谨或过于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易产生两种心理问题,一种是对大学的期望程度过高,来到大学后,随着新鲜感的逐渐蒸发以及对学校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的想象有一定差异,从而产生失落情绪;另一种是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感到不适应,这与“90后”学生自身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若长期无法适应则易产生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2.3心理压力问题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考研压力和就业、择业压力等方面。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大学的课程和课堂与高中时期相比,更加侧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灵活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许多在高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由于调整不及时失去了高中时的学习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造成心理压力。

另外,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择业方面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巨大的压力。“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家长的监管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学习和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他们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释放,有可能会出现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

3、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3.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特点,将教育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紧密的契合“90后”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引导;同时,在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处事方式等特点,找准问题的源头和突破口,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学会自我保健,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没有确定下来,情绪和情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压力、舒缓心情,使自我人格和处事态度等得到完善。

3.3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

无疑,高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应该担负起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引导作用。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当今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需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注重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等手段,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针对“90后”大学生自身开放、创新、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进行以适应性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心理训练、素质拓展、团体活动、就业心理辅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走向课堂。同时,不断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避免采用传统“一言堂”的教育方式以及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选择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堂外利用如微信、QQ、微博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心理健康教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达到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其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阳光心理话剧、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再次,需要加强对个体的辅导。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有所差异。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每一名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迎接挑战。

3.4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建设

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大学生的接触最为紧密,对学生的了解最深刻,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帮助“90后”大学生缓解压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因此,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除加强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学专业技能的运用外,还应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4、结语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规律,把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巩固,更好的帮助“90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成熟的心态步入社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实现高校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贾丽娟.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兼与“80后”比较[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6.

[2]朱春鹰.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1,2): 69-70.

[3]谢丽.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途径[J]. 科教导刊, 2012, (11上): 242-243.

[4]陈蕾.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 6(4): 107-110.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并提出运用阅读治疗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一、阅读疗法的含义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具有增强心理疾病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水平;有利于改善情绪,调整心理状态,排除困扰;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等作用。

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图书馆界掀起了研究“阅读疗法”的热潮,将其视为一种重要心理疗法广泛应用于生理疾患、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的辅助治疗。我国阅读治疗的实践和思想源远流长。

二、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一)“阅读疗法”是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后期、成人的初期,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缺乏稳定性,容易冲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的认同、学业的成败、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异性的关系等等,给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当下,大学生心理疾患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近年来,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出现了大量的非生理因素疾病,诸如神经衰弱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比较突出的例子:因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新的用人制度把大学生推向了市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带来的不只是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和社会舆论、家长期待、自身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已成为社会焦点,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实践证明,提高自身修养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主要途径之一。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最好方法。因此,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来不断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化解心理问题最好的“良药”。

(二)“阅读疗法”是拓展图书馆教育功能和提升服务层次的体现

美国精神医学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它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在国外图书馆长期介入心理疾病治疗的实践,已使“图书治疗”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阅读疗法”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实际上利用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首先它经济、实用,有长期积存的大量资源,有场所,不需要专门的投资;其次,图书阅读疗法适合高校的特点,读者没有心理压力,不用担心泄露隐私、伤及自尊,使其易于接受;此外,目前高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只要方法得当,都能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书籍中找到症结和解决办法。这种无声的交流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阅读治疗”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新课题,一方面能给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同时也为图书馆完善自身功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三、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措施

(一)创建阅读疗法阅览室

1、阅览室空间整体布置要整洁幽雅宜人、格调温馨,有生气、突出人性化。让那些需要阅读疗法的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转换心情,消除顾虑和缓解心理压力。阅览室的名称应具有创意,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如称“轻松一隅”、“心灵空间”、“开心屋”等,易于阅读疗法发挥其暗示性、投射性、中立性的特点,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初衷。

2、阅览室藏书要有针对性,能集中展示那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或是开发心理潜能的文献。同时配备有助于“发展性阅读”的书刊资料,主要应以美学、社会学、心理指导、人文社科和人生哲理类文献为主,多准备一些公认为颇有疗效、有励志作用或能开阔视野、开发智力的人文、科学书刊,如人物传记等。

3、配备专业咨询馆员。根据与同学们交流的需要,以导师、兄长、朋友等不同的身份,向其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服务。

(二)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和教育

为使广大大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图书馆应多渠道广泛宣传阅读疗法,如利用馆内宣传栏、联合校广播站、校报等传播媒介、发放阅读治疗小册子、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推介阅读疗法,让大学生了解阅读疗法的原理、作用及基本常识,正确认识阅读疗法的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功能,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阅读疗法,直接参与有关阅读保健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培养他们自觉有效地利用文献这种特殊的“药物”来预防和调适心理状态的兴趣和习惯。

大学生学习期间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借助于“阅读”相关书籍资料自己解决。倡导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读书、读适合的书,真正能够“读去心病”,不断塑造、完善自己。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形成有心理问题主动求助于“图书阅读”的习惯,并通过阅读增强自身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使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治疗服务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快捷性特点更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可以通过聊天、发表留言、电子邮件等和专职咨询老师交流,排解思想上的郁闷,减轻心理负担。网上咨询大大突破了空间限制,能够实现团体辅导,集体讨论,节约人力和物力。让大学生知道:“阅读”不仅治愚也治病。

为了满足大学生心理阅读治疗的需要,提高阅读治疗的效果,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阅读治疗特色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和目的应以缓解大学生大学期间不同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重点。

(四)培训专业“阅读疗法”馆员

阅读疗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咨询馆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阅读治疗。高校图书馆阅读治疗馆员的素质和服务的质量是决定“阅读”能否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达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关键。为保证阅读疗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图书馆应选拔优秀的图书馆员进行心理学知识和“阅读疗法”的系统培训,造就一支阅读疗法的专业化馆员队伍。一个好的阅读疗法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修养,加之感情丰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助人为乐的朴素品格。给大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善意的关心和积极的阅读指导,赢得学生的信任,为阅读疗法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成立“阅读疗法”小组和同伴互助小组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2]杨玉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途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干预机制

2002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并于2005年同卫生部、共同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做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指示。目前各高校为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干预机制,本文即对当下有关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各类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术评,总结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且找出在该领域研究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通过理论的健全促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健全和发展,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1.国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我们知道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军队精神病学临床领域,国外基于对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由来已久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丰厚研究成果,成立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并且业已形成行之有效的、较为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各大高校当中,多由大学心理服务中心或专门的危机干预中心来承担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为例对干预机制进行梳理分析。

1.1美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心理学家威特默(1896)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并为教育提供需要的服务;戴维斯(1907)推动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的进程;比尔斯(1908)出版《一颗找回自我的心》,极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发展。此后,卡尔・罗杰斯提出在心理咨询中以当事人为中心,将咨询的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上的咨询模式,这一理论使得学校的心理教育随之将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本身的情绪治疗教育上,将关注重心放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并朝着这一方向逐渐发展、丰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专业的心理危机咨询机构并且配备专业心理人员,危机干预模式包括危机发生或即将发生时的缓解和阻止,即明确告知当事人怎么做可以降低和阻止危机及其危害;随时评估现有的机制与体系是否完善;坚持团队合作;加强沟通,即始终保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交流;让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加入干预组织,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心理人员参与整个干预过程(甘露,2013)。美国的高校如果出现危机,首先要报告给地方和州政府并由其先行介入,如果地方和州政府同样无法解决就汇报给联邦政府,由总统作出决策,继而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开始介入工作,同时美联邦应急管理局还与各州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事件的指南(余冠军,陈玉祥,范起东,2010)。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业已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全力范围以及教育咨询标准、培训标准等等。

1.2日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日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基于其地震频发,需要灾后危机干预以及深受美国影响等原因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机构,随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立教大学等等相继设立心理工作室等机构,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日趋普及与成熟,同时日本又有着充足的经济基础以及单独划拨的专项经费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作保障,由此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逐渐走向正规化、成熟化。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队伍成员均是心理专业的医务人员和专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其心理机构为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丰富的训练、活动和讲座,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甘露,2013)。

2.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我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首先要学习国外的成熟理论和业已进入正轨的危机干预机制,但在扬弃的学习这些先进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并没有停滞摸索钻研的步伐,在起步晚、专业基础匮乏的种种束缚条件下对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探析与发展,取得了一定了成果。现如今我国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均已呈现一定规模,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形成一定态势,涌现出许多不俗的研究成果。

在学术专著方面,郭薇等编著《心理危机干预概论》一书,详细研究心理危机的起源、概念、特征、分类、干预模式并且主张根据不同的心理危机类型对其进行干预;陈道明在其专著《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当中着重探究了突发性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危机如何干预应对的问题。

在学术论文方面,首先是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分析界定以此来研究干预措施,荆月闵在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中着重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特征及如何界定,通过对心理危机的研究来确定干预对策;高淑艳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中首先通过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定性,从而针对不同心理危机展开不同干预措施。

其次是基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内容分类进行研究,湘潭大学王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中就分别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危机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危机临发时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中的应急机制和危机后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谭海涛,牛宏伟,李鑫等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对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来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再次是通过实际案例调查或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测试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孔晓东)即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对量表的测试分析进行研究;李向阳,格根图雅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与启示》中通过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干预程序,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最后还有基于对各高校的走访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的总结性研究,高淑芳,管凤仙,张国栋等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思考》中提出许多高校形成的在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在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在班级选拔心理委员、在宿舍选定宿舍长以此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最终到个人的五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查晶,刘海骅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中较为完善的总结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与步骤,一是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档案及建立心理问题的监测及排查制度,二是治疗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积极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危机干预知识与面向学生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三是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危机当中的处理程序及危机后的处理程序。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不难看到近几年我国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研究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第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研究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其的学习与弘扬是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对高校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引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必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之中,运用其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促进其产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以此来实现对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及化解,然而目前除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尚没有对如何有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二,研究较为缺乏创新性。近年来关于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的学术资料在数量上有了急剧提升,但是在质量上却有大量重复性研究,在对理论及干预机制的构建上较为缺乏创新性,同时要注意虽然我们需要国外的成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必须将理论同我国大学生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第三,取样、取例范围较小。在需要实例或问卷调查、量表测试的研究当中,取样或取例的范围大多局限于一个院系、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较为单一或受到地域的影响,以至于影响研究结论的广泛性。

第四,缺少跨领域合作。首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离不开医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融合与跨学科交流,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也应该与时俱进,尝试同新媒体等多领域进行适当的合作。

第五,缺乏对机制的规范和完善。在预防体系以及危机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同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5003)

参考文献:

[1] 陈道明(主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薇(主编).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查晶,刘海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C].载于王建中,金宏章(主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58-360.

[4] 李向阳,格根图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与启示[C].载于白宝玉(主编),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内蒙古: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48-50.

[5] 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北京市,2008.

[6] 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武汉市,2007.

[7] 王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湘潭市,2012.

[8] 甘露.国外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田,2013(2),313-314.

[9]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96-97.

[10] 高淑芳,管凤仙,张国栋,雷秀雅().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s1),121-124.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行之有效的几种方式方法,从而阐明了科学的合乎时代的心理咨询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运用先进的心理咨询方法,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处于“人生第二期断乳”阶段,大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和精神障碍时有发生。从而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的撞击,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过程中产生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持续增多。性、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更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这些令人震惊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社会、教育、法制的等诸多原因,但不可以否认的是,他们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失衡不无关系。我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用技巧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效果。许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注意倾听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巧来调节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尽早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技巧运用方面就应该做到:对咨询者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注意地倾听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有效的咨询者应先成为一名优秀地倾听者。他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表达了对大学生来询者的积极关心与尊重,从而有助于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二,耐心和注意地倾听可使大学生来询者能有对象的倾诉其内心的苦恼,有助于情绪宣泄或治疗的作用。第三,只有通过耐心倾诉,咨询者才能了解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才能与来询者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常用的技巧

根据倾听的内容,倾听一般分选择性倾听与非选择性倾听。而非选择性倾听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学生来询者诉说以便最终搞清他(她)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应把握好对如下技巧的运用。

1.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实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做到:(1)仔细观察大学生来访者的面部表现。要知道,面部表情是仅次于语言外的主要信息员。(2)注意目光与目光接触。这样不仅使咨询者从来访者的严重看出焦虑、恐惧、失望、无助和疑惑,也可看出期望、满意、喜悦、自信和信任,而且也是来访者从咨询者眼中“读出了”温暖、信心、理解、通感和希望。(3)还要正确运用好手势和体语等其它非言语行为。因此,咨询者在运用非言语行为上,应显得有条不紊、放松、自然。 转贴于

2.副语言与简短接话

副语言是介于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沟通手段。因而,在咨询会谈中,咨询者要善于利用副语言表达自己对大学生来询者的情绪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以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接话是指咨询者尽可能地接着大学生来询者刚才的话题说尽可能短的词句。其目的是要达到:一是给大学生来询者一个机会,以便探索与理清自己的思想;二是表示咨询者认真倾听了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并鼓励他(她)继续说下去。但也要注意:一是不要引入新话题;二是咨询者不要马上发表看法和意见。

3.沉默

咨询会谈中发生沉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咨询者引起的沉默;另一方面是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前者又可分有意设置的沉默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由咨询者有意设置的沉默可激发大学生来询者深入他的话题。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则会使大学生来询者感到不安,无所适从和对话停止。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咨询者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大学生来询者思路所致,应当尽可能避免。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可能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大学生来询者正在思考某种东西;(2)大学生来询者觉得难以继续说下去;(3)大学生来询者只是不知道除了谈过的话之外他还说或做些什么。一般而言,有经验的咨询者从刚才对话内容中便可判断出来询者沉默的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大学生来询者继续说下去,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运用科学的、先进的咨询方法,咨询技巧,才能使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保持,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阅读治疗的介绍,阐述了阅读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意义,并提出建立阅读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及相应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激烈的考研压力、就业压力及由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欠缺导致的人际压力使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承重,这些心理问题因为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调适疏导,日积月累成心理障碍。调查发现,近年来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约有1/3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因失眠、失恋、担心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问题而就医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川大学校园的自残、自杀、他杀等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成为危害校园和谐的潜在因素。发生在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连续4名学生自杀身亡事件,更使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达到。因此,开展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和调适的研究,积极主动地预防心理疾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存在着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神经衰弱、失落、自卑、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偏执和精神病等。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一)中小学时代缺少优秀读物的滋养

在当代中国,阅读被视为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将阅读同孩子将来的升学就业挂钩,简单地认为学字符、学词语就是在阅读,阅读常常被界定在与考试升学相关的狭小空间,否则就被视为读闲书。因此,中小学时代,很多学生只读一种书—教科书,每天都被深深埋于题海文山之中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无法接触真正优秀的书籍。然而,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有很多美好的、善良的东西来源于读书!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由于中小学时代缺少优秀读物的滋养,很多学生带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步人了大学,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期间面临求学、求职、求偶的外在压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等带来的学习压力、高校扩招等导致的就业压力、由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欠缺导致的人际压力以及低收人家庭所引起的经济压力,使心理本已脆弱的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症、自我认同障碍、就业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潜在的隐患。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阅读治疗

(一)阅读治疗的涵义

阅读治疗是图书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课题,它是在医生或咨询师的引导下,把阅读作为调节不良清绪和行为、寻求心理自助以达到预防及辅助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帮助人保持或回归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阅读治疗与日常的个人自发的普通阅读行为存在明显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用阅读来缓解不良情绪的相当普遍,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或是休闲杂志释放压力和调节心情。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治疗。因为,一是阅读治疗对读物的选择非常认真、谨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读物,以实现患者与图书之间的心灵上的共鸣;二是阅读治疗往往事先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深思熟虑的、较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三是在对患者进行阅读治疗期间,往往会辅以音乐疗法和心理辅导,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这与一般读者的阅读行为有着显著的不同。

(二)阅读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意义

1.阅读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阅读治疗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图书馆学界、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关注,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国外有很多研究证实阅读治疗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有助于解决诸如恐惧、沮丧、紧张、忧伤、痛苦、羞怯、孤独、担忧、失败等情绪困扰,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情感或精神压力,有助于改善儿童的社会交往。Newshouse(1987)通过对二年级学生的等组前后测实验,发现经过56个小时阅读与恐惧有关的书,实验组降低了恐惧水平。

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阅读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高文凤等人(2004)选择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分别为阅读治疗班(进行三个月的阅疗)和对照班。对两个班的学生施测,结果表明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彰碍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有效。 范奉莲(2007)运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测试该校04级大专生,测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40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一段时期的阅读治疗,结果显示:阅读有关在苦难中成长的小说、成功人士的传记及著作,还有励志与做人处世的期刊对存在强迫、抑郁、偏执反映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阅读治疗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疗法

一项针对254名当代大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大学生曾求助过图书来解决心理障碍,其中性困惑和恋爱苦恼求助图书的人占80.6%,就业压力求助图书的人占62 %,交际困难求助图书的人占53. 4%,考研困难求助图书的人占40.4 %,而这4项主要困扰求助心理医生和辅导员的却很少。此项调查结果说明:由于阅读治疗具有经济、简便、及时、保密性强的特点,又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例如,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通过与心理咨询教研室、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协会联合成立阅读治疗研究小组,于2001年起开展阅读治疗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几年来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实验和实践都表明,阅读疗法是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且疗效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应该在全国大学中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阅读治疗的服务体系

阅读治疗是一种古老又年轻的疗法,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方面存在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那么,如何在高校更有效地开展阅读治疗呢?

1.培养从事阅读治疗的专业人员

培养从事阅读治疗的专业人员是进行阅读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可以考虑从教师队伍、图书馆员、医生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中选拔出优秀的专业人员来组成治疗团队。专业人员的选拔首先要考察他们的个性特征。专业人员要具有坚强的性格,真正乐于为他人服务的品质,对他人具有亲和力的人格魅力等个性特征,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能够给大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善意的关心和积极的阅读指导,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实现与大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

2.开设关于阅读治疗的相关课程

高校要尽快开设关于阅读治疗的相关课程,把阅读治疗的内容充实进心理咨询、儿童图书馆学、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课程中去,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讲授和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疗法是一种经济、方便,可行性和保密性强,无精神压力和顾虑,能轻松偷快地矫正心理障碍的键康教育方法,懂得通过正确的阅读指导是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寻求帮助的迫切性。

3.重视对阅读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高校的阅读治疗团队要为大一新生建立心理档案,用来记载他们大学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地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制定出科学的治疗计划,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料、设计讨论、写作、绘画等阅读后活动来进行阅读治疗,并记录下疗程和疗效,尽可能多地积累阅读治疗的个案,为阅读治疗的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社科项目“积极心理健康视阈下图书馆阅读疗法推广模式实证研究”(项目编号:SZ134043)中期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特点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1、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缺乏社会的磨砺,心理应对和承受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所以部分大学生会把这种无奈看作是自己的无能而产生了自卑心理。2、大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走过来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进入大学后,很多人感到在学习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头上的光环不再耀眼,又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丧失了竞争的胆量和勇气,把自己封闭于孤独之中,逐渐陷入自卑的境遇。3、个人生理缺陷导致的一些生理方面出现的现象是无法改变的,无形中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交活动,形成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行为特点,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外部环境和世界有一种不安全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其自卑孤僻的性格。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1、自我意识产生偏差,表现为过分地自我接纳与自我拒绝,适应能力不足,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性比较差,攀比意识很强,过强的自尊驱使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如别人的现实,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种状态极易产生依赖性、自主性相矛盾的自卑心理。2、对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缺乏认知,个体的能力、人格、动机需要等因素致其目标无法实现,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等看作不应当发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分概括化地强调消极的一面,产生自卑心理。3、社会比较是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重要前提。李维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指出,自卑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人或物的比较。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或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或不及标准时,就会产生自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对自己各方面的不合理评价造成的。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点

1、自傲。自卑心理有时会以自傲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有的同学明明不擅长某项活动,自卑于这方面的能力,却以不感兴趣甚至鄙视的态度来掩饰。对待异性也是如此,明明自己配不上对方,却用藐视的态度挖苦对方,“这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就有着自卑因素。

2、自暴自弃。有些学生出现自卑感后,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而放弃努力、自暴自弃,甚至到了自毁的地步。

3、逃避。身体因有缺陷而产生自卑感的同学,往往采取回避与别人正面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还有的学生因对环境的不适应,加之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不融洽,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怕面对现实,想通过退学来逃避现实。

二、阅读疗法助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

(一)阅读疗法的优点。阅读疗法是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精神病的治疗。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图书情报学词典将阅读疗法诠释为:为精神障碍者或行为有偏差者选择读物,并指导其阅读的心理辅助方法。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产生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心理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

1、排遣烦恼。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面向广大师生进行阅读疗法的推广工作,从有代表性的部分大学生调查问卷中看出,读书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理想方式之一,阅读疗法深受大学生喜爱。一大批因自卑而有交际困难的学生从《交际与口才》、《演讲与口才》和《卡耐基交际大全》中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许多因恋爱而苦恼的大学生从《心理医生》杂志中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性和婚姻”的讨论中受到启发,能够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问题。

2、振奋精神。大学生因失恋、学习成绩差、人生目标不明确等原因而导致的自卑颓废,通过阅读质量高、内容新和积极向上的书刊可以振奋精神、增强意志力、控制情绪、克服困难。

3、容易实施。学校图书馆是一个人人都去的场所,到图书馆进行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无精神压力和顾虑,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心理卫生知识。经济、简便、及时。找心理医生,仅心理咨询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咨询的时间也往往受到很多限制。而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服务都是无偿的,书刊可以随时借阅,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随时阅读,不受场地、器械等限制。

(二)阅读疗法运用方法

1、成立一个以心理医生为指导。组织图书馆员与大学生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研究团队,使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分工、有合作地进行。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规范阅读治疗术语,设计调查表和对研究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馆员进行阅读疗法讲座,介绍阅读疗法的优点及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献目录及类别,搞好阅读治疗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则架起图书馆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当好阅读疗法研究工作的助手,这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

2、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其藏书必须有针对性,集中展示那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献。以人文社科类新报刊和心理指导类专门文献为特色,确保阅览室的文献能产生预期效益。阅览室要美观、优雅、整洁,让那些需要阅读治疗的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转换心情,缓解心理压力。阅览室馆员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给大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善意的关心帮助和积极的阅读指导,赢得学生的信任,实现与大学生心理沟通,为阅读治疗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利用一切宣传设施,大力推荐介绍阅读疗法。开展阅读疗法讲座,鼓励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走进阅览室,通过阅读,解决心理问题。也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通过阅读,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优秀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发表,以达到一人读书、众人受益的目的。在阅览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或与学校心理咨询网站,对网上求助者,配合心理医生开出阅读书目,进行阅读治疗。这些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

4、好书推荐。阅览室老师给有自卑倾向的大学生推荐心理学方面的书刊,这些书刊是心理专家们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总结。《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心理世界》、《大众心理学》、《心理与健康》等心理期刊以大量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读者说破了一个又一个迷惑,传播了心理健康知识。读者不仅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答案,而且还能进一步发现隐藏的危机。这种预防式“心灵鸡汤”能给许多迷茫的心灵送去慰藉,焕发出青春活力。

5、书方验证。通过实践调查得出,最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自卑心理问题的书有:《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心理世界》、《大众心理学》、《心理与健康》、《演讲与口才》、《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人之初》、《故事会》、《家庭》、《知音》、《微型小说选刊》等。而帮助最大的图书有:《卡耐基交际大全》、《解除苦恼大全》、《怎样解除焦虑与烦恼》、《走出情绪低谷》、《如何排除你的烦恼》、《自卑挑战》、《奇妙的自我心理暗示》、《浪漫爱情的心理奥秘》、《名人传记》、《罗兰小语》、《名人名言》、《世界的智慧》丛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的故事》、《少年维特之烦恼》、《自卑与超越》等。

三、总结归纳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阅读疗法实证研究调查报告显示,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常有的心理困扰总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人生目标不明确94%、心烦焦虑81%、孤独81%、忧郁悲伤76%、性困惑76%、自卑75%、厌学67%、恋爱苦恼63%、交际困难61%、就业压力41%。

2013年黄晓鹂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60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测量,共发放问卷600份,根据SCL-90常模提供的参考标准进行阅读疗法心理干预实验。阅读疗法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除敌对因子外,SCL-90各因子分、总均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阅读疗法干预前是同质的。阅读疗法干预后实验组的SCL-90各因子分、总均分低于对照组(P

总之,阅读疗法能够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时期产生的心理问题,处理好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总之,阅读疗法是易被大学生接受且疗效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把阅读疗法用于解决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新途径,对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