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拓展训练方案

拓展训练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拓展训练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1篇

(讯)上线时间:2014年4月

团队情况:创始人兼CEO陈隽永,曾在IT咨询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工作

融资情况:2015年2月,获米仓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产品特性:

WeCouch首先是一款智能硬件,用户可以将它固定在哑铃上,然后通过WeCouch App查看监测数据。WeCouch还会提供多种训练方案,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方案来确定健身目标。WeCouch确实解决了很多人不愿意前往健身房健身的痛点,但如果WeCouch的目标是做用户的私人教练,那么它的拓展性可能还太弱了些。(来源:虎嗅网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舞蹈;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个性化

前言:

舞蹈教育原本就是文化教育活动,可以说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舞蹈教育辅助作用下,受训者能够大幅度提升个人审美思想并丰富自身道德情操,保证将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在赋予观众丰富的视觉感官效应前提下,改造个体心灵。事实证明,这类结果对于当前设计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构建,有着决定性意义。舞蹈教学作为基础性专业教学的分支,存在教育学的共性特征,就是说主张长期维持一类互动状态基础上,确保师生之间交流的协调性。尤其经过全新教学改革方针推广执行之后,涉及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等理念,已然在不同舞蹈教学课程之中愈加自然地渗透。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性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就是说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完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任务。归根结底,人本教育理念彰显出人的全面化发展理论特性,能够令学生在完善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面的前提下,促进个体身心和心智上的高层次熏陶结果,使得他们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激发更为深远的自主学习兴致,最终完成自我全面化发展使命。

2在现代舞蹈教学中贯穿以人为本理念需要遵循的准则

2.1凸显舞蹈教学的个性和人性化特征

舞蹈本身作为一类独特的专业和艺术项目,主张借助不同形式进行表演主体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说,舞蹈是表演主体自身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全面协调的行为流程。在某类层面上力求表演主体保留更高水准的身体素质和天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以往一视同仁统一式教学模式必须尽快予以摒弃,相应地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身体、性格差异现象,进行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使得不同个体优势得以有机发挥,顺势激发他们在舞蹈艺术领域上的无限潜力。

2.2确保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过往舞蹈教学始终沿用教师鸭架式灌输和机械化训练模式,最终不单单令学生主观能动性遭受全面性压抑,使得他们厌学情绪不断加重,最终降低教学实效。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则主张全面维持教师-学生语言、肢体动作-情感之间的良性互动效果,就是说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输专项舞蹈知识和技能动态的前提下,持续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变化细节。在此期间,教师务必要彻底摒弃以往单调的集体化教学原则,而是要结合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内心意愿、心智结构等,设计实施个性化鲜明的课程形式,令学生在维持自身个性和心境愉悦的状态前提下,学会更多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改善教学实效并顺利贯彻素质化教育改革指标。

3现代舞蹈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3.1全面调查掌握学生个性差异,保证个体舞蹈潜能的合理挖掘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差异不容忽视。一般状况下,作为舞蹈专业学生,都会预先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学生身心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面对此类状况,舞蹈训练主体可以考虑借助前期教学途径探查学生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状况、专业技能特长和性格特征等,之后再结合个体特征制定实施较为贴合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方案。部分舞蹈类型,包括芭蕾舞技能等,都需要学生在教学初始阶段之中打好基础,使得他们身体柔软度和延展度变得更为理想,这样才能确保个体在高难度技能训练之中游刃有余,进而全面性激发自身潜能。

3.2创设师生之间愈加科学、合理的实践交流环境

想要令受训成员舞蹈技能得到全方位改善,就必须预先布置拓展较大强度和长时间的训练,无形中令现代舞蹈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繁琐和枯燥。面对此类状况,教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训练课程,同时在实训期间鼓励学生之间多多交流心得,确保该类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一旦说学生参与训练过程中无法完成教师设定的动作和技能改造指标,教师切勿盲目地将责任归咎到学生身上或是一味地予以指责,而是要尽量贴心地和他们探究交流,保证将问题根源尽快挖掘出来,克服学生个体身体限制和心理恐惧,辅助他们掌握完成动作的具体过程、关键点和技巧。常吃以往,师生之间便会形成一类相互信任和和谐愉悦的氛围,确保各项训练难题的顺利应对结果。

3.3搭建起个性化鲜明的教学引导体系

想要加快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舞蹈教学中的融入进程,第一要务就是督促舞蹈教师尽快摒弃团队集体授课形式,同时针对学生身体和个性差异,制定实施个性化鲜明的课程和技能训练方案,旨在顺利贯彻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等指标。在此期间,教师更有必要在平时训练之中开展动态化观察校验和问卷调查等活动,确保针对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性格特征,以及对舞蹈类型和兴趣和舞蹈认知程度等信息,加以可靠性收集整合;之后将各类条件较为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科学合理化匹配专项指导和训练方案,如此便能较为理想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优势予以有机发挥,最终换取更为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至现代舞蹈教学训练活动之中,可以说是新时代我国舞蹈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期间,不管是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模式等,都会助推我国舞蹈理论和实际应用教学工作步入一类全新台阶。所以说,值得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琳喆.以人为本理念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J].大舞台,2011,28(07):94-105.

[2]史晓婉.“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2,33(07):114-136.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3篇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这个成长过程中,如何训练和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呢?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在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4篇

一、听力理解能力障碍诸因素分析

1 缺乏坚实的语言基础。坚实的语言基础指的是熟练掌握语音、语法、基本词汇以及常用句型,包括口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方法。这是听力水平高低的先决条件。

(1)辨别单词的能力差。不能辨别音素、单词音节、单词的重读与弱读等,以至于连简单的词也无法听出来。

(2)缺乏辨别句子中意群停顿、单词连读、失去爆破等读音规则的能力。

(3)词汇量不够。a 对词的多重意义没有掌握。b 短语和习惯表达法掌握不够。c 学生对数字和人名常感到头痛。

2 缺乏必要的听力技能。

3 缺乏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

4 缺乏正确有效的听音习惯。

5 学生心理素质和外部环境障碍。

二、提高学生听力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存在的困难,在进行听力训练过程中,应从基本功的训练、方法的指导、材料的选择、语言环境的创设、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几方面人手,使学生对提高听力树立信心,消除畏惧的心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

1 加强基础性训练,锻炼听力基本功。应采取先模仿后应用、先语言训练后进行交际的原则来安排和开展听力训练活动。让学生多跟读录音,让他们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甚至韵律,还要强调数量和质量,范围、层面都要广一些。一是初始时多听老师朗读,往后要多让学生听英美人的声音,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打好语音基础;二是听力材料一定要丰富,尽可能让学生多熟悉各种人的音调。

2 加强听力技巧的指导,培养正确的听音习惯。

(1)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听材料前快速浏览题目及选项,做到心中有数,捕捉一切可以从题目及选项上获得的信息,打有备之仗。

(2)边听边记,强化记忆。听录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如一些数量、人名、地名、时间、颜色等,要及时摘录,因为这些内容容易过耳就忘。数字可用阿拉伯数字记,地名、人名可记下个别字母作提示。在听的过程中还应抓要点,获取特定信息。同时,不要期望什么都听懂,这是不必要的,要克服每个词平均分配注意力的错误心理。

(3)培养学生正确的听音习惯。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构词法及具备的常识猜测生词的能力。做到边听边理解,边记忆,训练他们将听懂并且理解了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记忆,学会将全文要点通过一定的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4)善于总结规律。在听力测试中,关于数字的提问,经常涉及价格、人数、时间、地址、日期、房问号、楼层、电话号码等的判断,因此要熟悉其表达方式。此外,对需换算数字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在听清基础数字后,善于捕捉相关补充或说明性的信息,并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考虑,弄清各数字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 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听力训练的方式。教师在听力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很重要。首先,听力材料要具有连贯性;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听力水平,让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所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所侧重地精选材料。

首先,结合新教材的特点,选择对话多、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然后选择接近教材内容的有关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材料。而且可适当拓展题材的范围,提高听力材料的难度,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料。也可对一些磁带上的题目给予剔除,并进行重新组合。

同时要经常变换听力训练的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4 创设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平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教学语言知识,用英语处理课堂情景或把教材中的内容改成听力材料等,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有利于培养其感知力、想像力及思维力。还要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及参与其他课堂活动,多听课文、对话录音,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5 培养良好的听力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因为心理和情绪上的障碍,如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动力、精神和注意力高度紧张,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就会出现“情感过滤”,即使学生听读的材料是可以理解的、适合他们的水平,他们仍可能记不住。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心理障碍降到最低点,帮助学生作好听的心理准备。

(1)减轻学生焦虑情绪,促使学生“轻装上阵”。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要严格控制时间,在训练的间隙尽量插入一些轻松、美妙的音乐或简洁的幽默笑话作为调剂品,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选择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听力材料,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

(3)鼓励学生自信,增加学生训练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寻找自己潜在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心。

6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听说结合训练。听说练习一般有句型替换、直接对话练习等。

(2)听读结合训练。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学习方式 ;复习课 ;讲图;核心素养

一、让设计思维成为创新教学设计的利器

1.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969年,“设计思维”名词就出现在美国社会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的著作《人工智能科学》中,西蒙将“设计”定义为“让当前环境变得更好”,并首次将“设计”视作一种思维方式。20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开设“设计思维――创新活动的路径”系列课程。随后,设计思维的概念和价值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认可。21世纪初,设计思维在教育领域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系统发展成熟,并形成其自身的文化、方法和应用体系。

设计思维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科学的应用规则和程序。如西蒙将设计思维概括为定义、研究、构思、原型、选择、实施和学习七个步骤,这些步骤使思维过程清晰,井井有条。设计思维的最终目标是呈现最好结果,带给用户最好的产品体验。

常曰“师者匠心”,殚精竭虑地要将学生培养成才、雕琢成玉,这样的描述中,已经显示出教师也是设计师,可运用设计思维,创新教学行为。课前,教师需花远多于课堂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课中,教师不仅按设计落实教学行为,还需根据学生课堂反馈调整教学行为;课后,教师需通过学生的作业及测试了解学习效果,并思考相应补救措施。

2.设计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缺乏的从来就不是创造力,而是施展创造力的舞台。如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设计思维,鼓励学生成为“设计师”,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帮助他们建构受用一生的思维模式,可促其全面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梁慧芳教授认为,设计思维训练至少可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受益:一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蕴含创造性的行为,设计思维能够保持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二是设计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掌握此种方法后,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难题,并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协同合作是设计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其塑造学生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源泉,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四是设计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自信、不畏艰难的品质,同时不断地反复与改进会降低学生对失败的恐惧感。可见,设计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积极促进学生成长。

3.设计思维创新教学设计

试想,课堂设计建立在对学生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在解决学生提出已有疑问的解决中,同时,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是与学生沟通后共同建构的,方案的每一次调整与改进又基于对原有方案测试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更有成效?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否更强?创造力是否会更充分体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设计思维的框架内,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是所有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教学设计是在反复测试中不断完善。这样的教学不再盲目低效,教学过程充满灵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用设计思维实践学生课前讲图项目

学生课前讲图是在高二和高三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后,师生共同设计并实施的一项课堂学习项目,旨在将设计思维理念融入课堂活动设计。为此,设计了“聚焦问题―分析需求―构思方案―建立原型―改进提升”等五个思维步骤。以必修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为例,开展学生课前讲图活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区域为载体,运用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相关概念、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l展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1.聚焦地理复习问题

课堂上,一贯更关注教师“教”得是否投入,学生“学”得是否愉快,但少有关心学生的“习”,导致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能力不强,进而直接影响复习成效。融入设计思维新理念开展前期调查,可获取学生对高三地理复习课的真实想法。学生的焦虑表现在:课堂听得懂,课后不会做题;做主观题时,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无法写;区域知识缺乏,区域识别能力有限;喜欢背诵答题模板,固化分析问题思路,缺少对生活中材料的提炼分析和思维的变化创新。

2.深入分析学生需求

初步明确学生地理复习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能准确识别区域。这是了解区域特征、分析区域问题、探索区域发展的基础。学生渴望在小尺度地图上,根据经纬度位置、轮廓形状、区域地理特征等快速、准确地判断所属区域。二是能“学”到知识、“习”得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区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地听课,也需要实用充分地研讨,更希望精确高效地答题。三是能规范使用地理语言。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摒弃口语化表达,改变只能用“关键词”的惰性表达方式,尝试按照地理思维方式表述地理现象和原理。四是能有效地获取和提炼材料信息。善于从鲜活、即时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五是强化训练地理思维,灵活掌握答题方向。改变大量记忆地理答题模板的现状,突破原有的固化思维定势,能灵活而科学地运用地理原理及规律阐述和分析地理事象。

3.精心构思训练方案

设计思维非常强调使用者的动手实践能力,即设计原型,这一环节要求设计者善于利用一切材料,将头脑中的想法构思成具体的方案。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即是将思想转变为行动,并在行动中加以深化的过程。调研分析完毕,教师可初步设计学生绘图、讲图的基本方案,然后由工作室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方案的具体环节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大家一致认同方案应建立在有效、有趣、可操作、可评价基础上。之后,可组织部分高三学生学习小组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讨论,并做一定改进,最后师生共同确定高三复习课“学生讲图”项目实施方案。

4.建立学生讲图原型

“学生讲图”方案旨在通过区域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地图绘制训练学生地理技能,强化区域意识和区域认知,同时培养学生地理美感和获得感;通过地理知识讲解,训练学生大胆表达的勇气以及地理语言的规范;通过区域素材查找及选用,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索和提炼;通过自然地理要素及特征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

根据“学生讲图”方案(如图1),学生按照时间安排和绘图、讲图要求做充分准备。仅在区域选择环节,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差异明显,既有对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英国、五大湖地区、墨累河流域等世界重要发展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单位部分地区的选择,也有平时难以注意的面积较小国家和地区如博茨瓦纳、斯里兰卡、哥伦比亚、格林纳达、高加索地区、西印度群岛地区、开普敦、合恩角的选择。仅从区域选择就可看出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

知识讲解环节,多数学生能从自己绘制的地图上获取位置信息,并据此分析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的学生还能从搜集的材料中解读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改进提升讲图方案

“学生讲图”方案至少经过三个阶段的尝试,即在区域地理知识拓宽延伸中行动、在一轮复习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提升。

讲图方式的调整。第一阶段:学生自主设计、准备、讲解第二阶段:学生先讲解,后由其他学生质疑提问,讲图者解答,若不能解答可以向老师求助第三阶段:讲图者讲解同时,根据需要向其他学生提问,小组研讨寻找答案。上述案例中某学生讲解也门时,课堂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也门境内无铁路”,后由大家共同研讨,提出“地形复杂”、“经济落后”、“境内运输靠牲畜”、“水运发达”等可能原因。这个过程中通过全面讲解、大胆质疑、科学推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升,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强化和升华。

讲图时间的调控。第一阶段:5分钟时间讲图。关注准备足够的内容材料以及学生表述时语言不丰富,缺乏地理味,欠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等第二、三阶段:10分钟时间讲图。关注学生地理描述和语言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以及生生互动及答辩环节的把控。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6篇

摘 要 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塑造和培养作用。学生抗压能力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建立,这些都依赖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拓展训练是形成这些优秀品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大学体育中融入拓展训练的课程,既是这个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又是体育教学的另一种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拓展训练 作用 意义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的起源可以追溯于二战期间的英国,是其为了培养战争人才所创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行拓展训练的目的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而现如今我们所指的拓展训练,是一种在这个时代颇受欢迎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在一种体验中达到个人能力和认知的提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参与者的团队意识和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及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他们更追求当下流行的,富于挑战性,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同时又希望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同时,达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更希望能将体育与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展训练,便能达到学生的这些要求。拓展训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将趣味性带入到了体育的课堂之中。使学生们在完成一个又一个训练项目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解决困难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现阶段,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基本没有对拓展训练的设置,甚至于教师对拓展训练的内容及作用的了解都是极少的。因此要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很好的融入拓展训练,就要首先对教师自身进行培训。高校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对于拓展训练的相关理论以及其训练的目标有所了解,对训练项目的内容及主体有所掌握,做好深入的理论研究。然后实地调研,了解拓展训练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深入研究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思考,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案。现如今由于还没有开展过拓展训练课,所以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没有可以直接学习的参照物。在师资上,硬件配置上、课程内容设置上、拓展训练中的教学管理上,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更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充分的利用内部以及外部资源服务于拓展培训。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的作用及意义

(一)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且学生的接受性不强,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改善体育教学体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适合现代体育改革的要求,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在实践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拓展训练其特点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授课形式比较灵活、实践的方法多种多样,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在训练中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当代高校学生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虽然具有很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却很薄弱。拓展训练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尊重和关爱他人,与别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目标,一同分享成功的感受和失败的彼此鼓励,给学生一个共同奋斗的经历,增强彼此的信任,体会个中滋味。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才应具有的优良素质。学生是民族未来的脊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在教育中尤为重要。拓展训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激发个人的潜力,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实现其目标做努力。给学生提供了这个一个空间和契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四)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人才的重要条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正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长平台,让学生尝试不同以往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面对困难时,学会克服恐惧,调控内心的想法,协调和外界的各种关系,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不断的突破自己,养成果敢,坚韧的性格。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不仅提升了自己,也懂得了为他人着想,体谅和理解他人,从而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和谐,也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四、结语

在高校教育中引进拓展训练课程,相比较以往的大学体育教育,有很大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是一种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将对以后的体育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使体育教学由以往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内容丰富,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体育教学的功能更具有广泛性,特别是竞争压力巨大的今天,身体建设、内心建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重要,充分体现了育人的作用。

总之,由于拓展训练自身具备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必将在未来体育教育事业中迅速崛起,它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推广是时展的必然。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应把握住体育教育发展的脉搏,适当合理的运用这一项目,深化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事业。

参考文献:

[1] 吴秀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运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7.22(2).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7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七个基本能力,即中英文文本录入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及Internet操作能力、Word文档编排能力、Exce数据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Powerpoint演示文档制作能力、Fontpage网页制作及能力、办公软件能综合运用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作风和责任心,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设计

2.1课程主要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7+X”模块,其中7是7个基础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设计若干案例,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案例1认识计算机,案例2中英文录入,案例3计算机病毒防治;模块二:操作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案例4系统基本操作,案例5文件资源管理,案例6计算机管理,案例7互联网接入与冲浪,案例8收发电子邮件,案例9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载;模块三:Word文档排版,主要包括:案例10撰写招聘启事,案例11制作电子报刊,案例12设计求职简历,案例13群发通知,案例14编排毕业论文;模块四:Excel电子表格处理,主要包括:案例15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如图1所示);模块五:PowerPoint演示文档制作,主要包括:案例16制作公司庆典演示文稿;模块六:Fontpage网页制作,主要包括:案例17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模块七:办公综合运用,主要包括:案例18社会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X为职业岗位特色模块,不同的专业其岗位特色模块的内容不一样,此模块是为学生提前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而设计的,各类专业特色案例为:医药卫生类:药物使用说明书、化学公式;人文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计分系统、行政公文;经济贸易类:财务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分析报告;制造技术类:电子产品说明书;水电交通类:汽车类产品使用说明。

2.2授课计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授课,平均每周4课时,授课计划如下:认识计算机(2课时),中英文录入(2课时),计算机病毒防治(2课时),系统基本操作(2课时),文件资源管理(2课时),计算机管理(2课时),互联网接入与冲浪(2课时),收发电子邮件(2课时),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载(2课时),撰写招聘启事(2课时),制作电子报刊(4课时),设计求职简历(2课时),群发通知(2课时),编排毕业论文(4课时),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6课时),制作公司庆典演示文稿(2课时),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6课时),社会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2课时),职业岗位特色案例(6课时),综合练习(4课时),共计60课时。

3教学组织

3.1教学模式。(1)案例驱动,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动手操作性很强,在教学中,应采取以学生做为主体,以案例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学生边做老师边讲,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知识;(2)全程训练,推行三步递进训练方案。三步递进的训练是同步训练、自主训练和拓展训练。同步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过程考核,实行能力达标机制。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模块都实行考核达标机制,学生要提交指定内容的作业。

3.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围绕以下六步进行:(1)展示案例:教师展示案例,讲述工作任务;(2)提出问题:教师说明学习情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与资讯,提出实施计划;(3)讨论分析: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学生形成工作计划,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教师综合评价,确定实施方案;(4)实操制作: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学案例的制作;(5)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各组提供文档,汇总保存;(6)归纳总结: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知识的迁移。

4考核测评

4.1能力达标。能力达标即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标,主要包括七个模块的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考核学生七个模块的应用能力,能够实时反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合理调节教学实施的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每一个能力目标都要达标。

4.2期末成绩评定。总分(100分)=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汉字录入+学习表现(主要指作业情况和考勤情况),期末考试成绩采取上机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综合知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电子作品,教师根据作品给出成绩。

4.3社会认证。社会认证是指学生通过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内容一致,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中级)考试认证,能够表明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为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因此,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中级)认证。

拓展训练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张蔚(196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09DB24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72-03

学生就业能力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劳动力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匹配度是否一致的检验。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达到用人单位的最基本的入门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环节、设立专项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在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打造课堂教学、专项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适应力,拓展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hard skills)是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劳动者能否在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胜任问题;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则是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1]。本研究在对主要招收高职学生的100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用人标准调查及高职学生已有技能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界定出高职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为:与人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5项具体技能,并将其作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现代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认知层面的描述性知识和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静态储备,它不能解决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必备的动态技能。实践活动是描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转化的唯一路径。学校传授的大量知识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平台大部分局限在认知层面停留在记忆中不能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文凭高、能力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强调“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才会有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需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实践活动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范围内能提供的实践活动场所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国外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某个或某几个因子为培训目标,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学校可借鉴这种培训形式,在学校针对有专项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项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或活动。本研究针对职业核心能力中的社会性部分,如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因子展开的专项的团体心理训练,按照团体心理训练的理论要求和实际操作要求,制定16学时的训练方案,选择有需求的特殊学生进行2个月8次课的专项行为训练。通过实验组前后测和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的比照,可以明显看出,经过专项行为训练后,学生在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四因子上都有明显的变化[2]。专项行为训练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

“知识+做到=得到”。在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计划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技能的转化,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相应的核心能力是又一重要问题。“听来的记一时,学来的记一世。”带着问题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体验式教学形式通过课堂中实践环节的设计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媒介(平台)如:通过分组讨论、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现场演示、实践操作、市场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形成、提升能力的目的。体验式课堂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在掌握相应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提升能力。课程内容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载体,提供学生参与平台感受能力作用才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本质。体验式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最终选定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学”真正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快乐,提升课程的实效。“小组讨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了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感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实践性强的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础类知识性学科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另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学院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制定了覆盖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包括班会、专题活动、团队训练、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系列校园活动计划,并辅以素质学分作为学习保障,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各类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上既有分层次的目标系,又有具体活动平台。通过A类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完成核心能力培养指标要求,通过B类活动实现适应学生个性需求,即发挥学生优势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又能针对弱势进行个别培养。通过具体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使所有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都能使自己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因子得到提升,战胜短板效应,提升整体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提升就业适应能力。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发展性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职业目标,侧重心理素质测评,提高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职业能力、科学职业定位,侧重生涯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心理素质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2.以团体训练、班会、主题活动为形式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活动平台。围绕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时间管理、压力释放等心理素质问题,市场调查、技能大赛、职场见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职业素质问题,通过A类16个团体训练活动、10次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三、课堂教学、专项行为培训、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中将第一课堂教学、专项活动训练、第二课堂实践三种方法结合使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专项团体行为训练由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效果最显著。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008年起我院就在职业生涯教育、优化人格教育活动中采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具体训练方案,极大地提高的受训同学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目前,学院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堂教学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中应用该种训练形式。课题组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了科学、系统的“团训包”,其中包括心理素质团训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团训两个方面,包含14项具体的训练项目和10项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项训练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和实践性,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和有效的指导,受到受训同学的热烈欢迎。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活动平台。实现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者有机结合。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将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结合在活动中进行整体性学习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增设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设计活动环节,将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与该活动任务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和研究性的学习,并让学生在过程性的学习和团队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团队合作、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各类课程形式中各选试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体验式教学形式在各实验班中均能提升学生的与人合作、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的水平,且实验班之间没有显著差别。根据对试验班级学习结果的调查问卷和学习委员座谈显示,在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两方面上,实验班的学生都远远优于其他班同学。特别是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课后的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团体的力量、凝聚力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及应有的行为模式。学会了正确表达、沟通个人意见的方式。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在做中学”到的技能,不易遗忘。

体验式教学形式由于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彰显能力的作用,比较费时,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将部分实践活动内容下放到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调查、技能赛、行为训练等形式,依靠素质学分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实践、实践场所、实践参与度的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与校园实践活动的目标一致性。

(二)引进素质教育学分,使校园文化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本研究以学生三年的学期为周期,按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技能水平制订出贯穿三年的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每一项具体的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为培养一定能力而设立。每项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实践内容在不断加深,时刻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实践需求。本研究提出的素质学分下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方案,由于有素质学分作保障,从根本上克服了第二课堂活动经费、师资、场地、时间及学生参与率等方面的缺陷,保证相应的活动如期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

10级新生入学后,按计划如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由于一年级主要突出优化人格结构、人际交往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在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性(交往、沟通、合作)因子方面变化较大,与前几级学生相比,10级学生同学之间因沟通、情绪问题产生矛盾和心理咨询人数明显下降。09级同学由于加大职业市场调研及实践力度,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都有所提升。开展的相应活动受到同学的积极响应。专业技能大赛、职场人物访谈、优秀毕业生心理历程回顾、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相应的能力,也是他们知晓了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关系,开始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具体表现为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主动寻找、创设提升欠缺的核心能力的机会;愿意主动解决问题,并主动表达、寻找帮助;习惯于与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团队角色。

学院2008-2011年实施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人格结构 提升心理素质工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育人工程”等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适应力的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多项活动分别荣获“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荣誉称号、“辽宁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学院连续几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在校的大学生们也在积极按心仪的岗位的职业要求来打造自己的职业性向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完成人岗匹配。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