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感悟;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想要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挖掘素材、训练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自由、有创意的表达,走个性化之路,展现自我,写出个性化作文。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一、引导学生悟课文作者之悟,进而从中受到启发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年学习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提出学习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寻找规律,为培养读写能力打下基础。

以“基础训练”为抓手,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训练目的

教师要把握课标要求,充分钻研教材,明确“基础训练”各项练习的目标,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恰当地指导学生练习,准确无误地达到训练要求。如:七年级《看云识天气》一课中,训练问题主要有:一是本文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哪些形态及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有何关系?二是课文在介绍云时,先从 写起,进而说到 ,这样由 及 ,由 及 地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方向和要求,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二)注重训练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要全面丰富,形式灵活多样,一类以巩固知识为目的,即通过丰富具体的材料,对课文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训练;另一类则是以运用为目的,即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在山的那边》一课,训练内容有:你是怎样理解诗中的“山 ”和“海”的?读后你明白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这是以巩固知识技能为目的的训练。又如:以“找终于见到大海 ”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这样不但能通过实践运用提升技能的拓展训练,而且也能升华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写出优美的文章。

(三)训练要有梯度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前后照应,有意识地将训练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适时引导学生揭示规律。如《我的叔叔于勒》拓展材料为《银行里的男孩》,主题之间有对比作用,一是金钱至上的人情冷漠,一是陌生人之间的热切关怀。在实际的训练当中学生发现特点,悟出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后,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进行一些运用练习,以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

(四)注重训练的效率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强实际运用练习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应用练习,切实提高训练效率,进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与方法,达到深刻认识的目的,为提高写作奠下基石。

学生一旦悟出规律、总结经验后,教师即兴安排一些迁移片段训练。询问学生: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细小的事物,它们能够给予我们启示,给予我们帮助,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同学们,请你们也认真思考,发散你的思维,用我手写我心,从中任选一例,发表你们的见解,好吗?

二、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由感知、感受向感悟升华

(一)教师与学生同堂共写同一题目,不仅是对教师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也不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事例型“下水作文”适宜在学生写作前呈现。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材料、选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范例。让学生能够消除畏惧心理,理清作文思路,开启思维,找到写作的路径,产生创作的激情,同时起到预防学生写作的困难,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悟出来的。作为教师要把自己对生活的酸甜苦辣,种种经历都讲给同学们听。

(三)指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生活,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写出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进而得到启迪。

三、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必须培养养成“悟”的习惯,一旦具备了悟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才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教师个人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探究作品,结合生活体验,形成独特见解,同时要把激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民主、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情绪才能高昂,才可能做到独立思考,才能倾听老师及同伴的不同想法,才能升华“悟”的潜能。

(二)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在讲授课文前,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并根据本课的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一定层次和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思考。如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人物认识,从本课中有哪些收获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回答问题,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发展、感悟能力、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三)在揣摩中品味语感

语感的特征决定了人们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感受。特别是那些精妙传神的词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词句分析品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一个巨大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学生不难理解,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是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语感增强了,理解自然也就深刻了。

(四)在合作中感知文本内涵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2篇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1.偏重于翻译,忽视了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部分初中教师在中考的指针下,着重对学生讲授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强化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将文言文解析为若干词汇和语法,忽视对语言本身蕴含的思想和美感的体会,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自我感悟和体验,降低了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2.脱离文本,片面强调对艺术欣赏技巧的传授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直接脱离文本,大量讲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1.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

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必须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要确定科学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应该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师和参考书的弊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诵读中遇到生字词学生找注解或者资料自学,基本能弄懂文章大概意思,在诵读和自学中增加了语感和语文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预习提纲,学生在通读和预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按照提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再次感悟文言文的精髓和重、难点,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2)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文言文内容和形式距离初中生久远,教师应该搭建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有效桥梁,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文言文中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文本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讲授《桃花源记》《陋室铭》时可以配上优雅的古琴伴奏,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课下收集景观的资料,让他们讲述对景物的了解,教师播放景观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

(3)做好文言文阅读的课后拓展

教师应该关注文言文讲授完毕后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及时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读写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训练,其中最有效和普遍的方法就是书写读后感。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从整体到细节对文章有准确和详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真情实感进行深入挖掘,这就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再研读和再创作,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素养,把握文言文学习的精髓,在不断练习中摸索出文言文考试的规律和考点。

2.加强文言文中考训练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重点题目,因此,教师要在增强学生阅读素养和情感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应试能力,加强对文言文题型的综合性训练。

(1)做真题把握规律

教师可以将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做题效率,了解出题的共性角度、思维等,结合自身实际,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联习。

(2)开展针对性练习

①翻译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进行口头即兴翻译,通过课堂比赛式训练和实时练习,提升初中生思考和反应速度,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中考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效率基础。

②有效阅读能力训练:对教材的阅读和试题的阅读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精选习题,在做典型例题中寻找语感,让学生适应考试。教师还要对文言文阅读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阅读,再根据文言文试题的设问进行回答,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在争辩和改正中提高答题的方向性,总结答题规律。

3.学生自主总结

老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考试重点。学生自愿总结,在总结中发现自己需要复习的重点,老师在其中仅仅起辅助的作用。发现学生关于复结的好笔记时,就拿出来在全班分享,或者让学生互相交换笔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复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现阶段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汉字的魅力美和内涵美,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3篇

 

【九月份的计划表一】

 

1.有计划地把课本复习三至五遍。最好的资料是课本。课本内容连贯,知识的重复率高,这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记住课本上的单词,认真研读句型和习题,做到见疑就查,见疑就问,并对课本知识的复习做到合理计划。

 

2.看一本高质量的高中语法书。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骨架,是英语学习的体系,所以不能过于淡化。现在课本上的语法总结较为零碎,学生最好选择一本书,如Spark英语所出版的“高中英语语法全解”一书就比较好。

 

3.选择一份较好的英语报纸,通过阅读提高英语学习效果。《21世纪学生英文报》、《学生双语报》等既适合学生拓展阅读,也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课外阅读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和强化,强化阅读,潜移默化中会使英语水平有长足进展。

 

4.准备一本《牛津/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常翻常看,因为近年的高考题,不少都是从词典里的句子“变异”出来的。

 

5.做高考题,积累词汇、短语及句型,加强知识的总结。最好的模拟题是高考题。学习贵在积累,特别是词汇、短语和句型,如能通过做高考试题和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6.每天进行三十分钟的大声朗读。不仅能增强语感,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强化巩固基础知识。

 

7.每天坚持听力训练十五——二十分钟。内容不需要多,二百到五百词的短文或对话均可。要反复听上五至十几遍,做到能默写。

 

8.学会做笔记。在做笔记中感悟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会做笔记的人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9.持之以恒。

 

【九月份的计划表二】

 

主要思想:早上精力比较充沛,学习效率最高,适合进行集中训练。利用整块的时间,主要进行套题训练(高考题),要求所有科目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断熟悉高考状态。

 

长时间的学习容易疲劳,必须穿插一些调整和休息的时间。在这段零散的时间里,可以念念单词、看看基础知识,不必强迫记忆,熟悉熟悉即可。

 

晚上的学习,主要针对白天各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照标准答案和笔记逐一解决、分析,适当总结梳理,写出高考试题特点,类型。不同学科,各有妙招,语文学科,建议大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储备整理,包括字音、字形、成语等,“要想得高分,高考语文试卷的前四道选择题是不能失分的”;文言文的个虚词必须要熟练掌握,每个意思还应记住几个例句。

 

假期做套题时,每个作文题目都要认真思考,可以简单列出提纲,从每个角度联想出相关的事例及名言。  英语学科,每天都要保证做2-3篇阅读,培养语感。复习前四册英语书的词汇,推荐一个好办法就是,先背一个单元单词,再听对应的课文,单词记得快而且听力也有提高。如果还有时间,建议大家多阅读或朗读课文。

 

理科学习,要重视平时出错的题目,往往能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知识的遗忘或模糊,一定要把这一部分相关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一个不错的方法是,针对错题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和小结。强化运算训练,要求必须有解题过程(并规范表达)。  

 

九月份学习计划和作息安排  早上 6:30起床,6:40--8:40套题训练, 上午 9:00-:00学习数学和外语;中间休息半小时; 下午 3:00-:30 学习语文和物理或化学,中间休息半小时。晚上 19:30-22:30学习生物,整理这一天学习当中的问题、改错并归纳。23:00上床,听20分钟外语,然后休息。

 

【九月份的学习计划表三】  

 

1. 有计划地把课本复习三至五遍。最好的资料是课本。课本内容连贯,知识的重复率高,这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记住课本上的单词,认真研读句型和习题,做到见疑就查,见疑就问,并对课本知识的复习做到合理计划。

 

2. 看一本高质量的高中语法书。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骨架,是英语学习的体系,所以不能过于淡化。现在课本上的语法总结较为零碎,学生最好选择一本书,如Spark英语所出版的“高中英语语法全解”一书就比较好。

 

3. 选择一份较好的英语报纸,通过阅读提高英语学习效果。《21世纪学生英文报》、《学生双语报》等既适合学生拓展阅读,也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课外阅读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和强化,强化阅读,潜移默化中会使英语水平有长足进展。

 

4. 准备一本《牛津/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常翻常看,因为近年的高考题,不少都是从词典里的句子“变异”出来的。

 

5. 做高考题,积累词汇、短语及句型,加强知识的总结。最好的模拟题是高考题。学习贵在积累,特别是词汇、短语和句型,如能通过做高考试题和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6.每天进行三十分钟的大声朗读。不仅能增强语感,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强化巩固基础知识。

 

7.每天坚持听力训练十五——二十分钟。内容不需要多,二百到五百词的短文或对话均可。要反复听上五至十几遍,做到能默写。

 

8. 学会做笔记。在做笔记中感悟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会做笔记的人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职学校;体育教学

现在是中职教育振兴的黄金时期,国家扶植政策力度空前,中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重点而大力推行,使其实现突破性发展。作为中职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每个中职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课程模式。拓展训练是一种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让学员体验经过设计的活动项目,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并从中分享出自己的感受及人生体验,如果把拓展训练中的项目引入中职课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精神、处世经验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帮助。

一、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及内涵

(一)内容

所谓拓展训练其实就是进行培训或者展开外展训练。它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集结了求生、冒险、娱乐以及教育为一体的一种极限运动。目前的拓展训练已经经过不断完善,多用来磨练意志或者加强团队精神。将拓展训练引入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从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二)内涵

体育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以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接受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素质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通过拓展训练,提升心智模式

训练项目结束后,进入分享回顾与引导总结环节,培训师运用鼓励与肯定的形式将学员感悟与理解进行提升,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团队的进展充满信心,并相信自己能够在实践中合理运用。通过培训师的适当的肯定与鼓励,能够让很多人在训练中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让自己对未来产生更大的憧憬。

(二)通过拓展训练,感受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意志品质必须通过实践来培养,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拓展训练是体验式训练,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拓展训练的实践性,保证了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训练项目后,感受失败与成功。

(三)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全面性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各种各样的,因此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就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意志努力,而拓展训练的多样性,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课中的运用

在中职体育工作中应用拓展训练这一体验式学习方式,决不能生搬硬套当前流行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如何与中职体育工作有机结合,如何巧妙地进行课程设置将是尝试的不断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中职体育工作中应用拓展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知识储备

教师要系统学习拓展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充分了解拓展训练,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习资料可以通过书籍购买、网络下载、产权转让、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获得,学校领导要给予经费及时间保障。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参加或参观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拓展训练,只有进行亲身体验,才能深刻体会到拓展训练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二)选择时机,有益尝试

体育工作者要发现拓展训练与中职体育工作的结合点,寻找体育工作的突破口,利用德育课、就业指导、体育课、主题班会、运动会等体育形式进行尝试。选择训练设备简单易制,可以在教室、操场、会议室等多种场合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如亲密无间、天罗地网、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可以将活动性拉伸融入到游戏或者队列表演中进行,既完成了拉伸练习,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饱满度。

(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

活动性拉伸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动作,完全可以以本次课教学内容中的相关动作为参考,设计几组强度较低又可以持续活动的拉伸练习方法。例如在短跑教学前可设计弓步前进和车轮走进行热身。弓步前进时以双腿前后开立为开始姿势,先进行慢速体前屈逐渐下压,体前屈到最大幅度后由开立逐渐变为弓步至最大幅度,然后交换腿继续前进。车轮走以自然站立为开始姿势,首先双手提一膝,缓慢提至最大幅度,然后放手以车轮跑得姿势向前缓慢放腿,落地后换另一腿继续前进。

四、结语

总之,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应该紧扣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现实需要,开发和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的、多种多样的预热和拉伸手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了体育课的健康理念。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性拉伸的操作,应与动力性拉伸区分开来,避免弹性的拉伸动作,而是缓慢的将关节的开度和肌肉的长度拉倒最大,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变换动作或者方向。

⒖嘉南祝

[1]左利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现状与对策[J].林区教学,2009,(09).

[2]王耀,张利,赵瑾,康耀武.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拓展训练”构想[J].职业圈,2007,(09).

[3]吕振凯,梁锐.关于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应菊英.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体育素质的拓展[J].问题探讨,2009,(06).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5篇

(1)信任背摔:

相信他人,为成功赢取时间----背摔。背摔其实是一项很简单的活动,一个人背站在1.x米高的地方,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团队那你就平躺着摔下来。这项活动看上去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蕴涵,其实它验证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及可信度。信任与被信任都是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信任首先要相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充满自信。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那就谈不上信任与被信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责任心,这样才会被信任。游戏中短短几个字 相信你的同伴就会让背摔者心中充满信心,起码有这些伙伴做后盾,这时心里就会轻松许多。工作中我们相信自己,信任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做事情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大。做的事情成功得越多。那么我们也就会对这个团队越信任。总之一句话: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大家的能力是无限的,相信他人就是相信自己。

(2) 翻越毕业墙:

翻越毕业墙训练是对我们意志的考验,项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的人不借助任何工具爬过一4.米笔直的墙,没有任何工具,所有团队需要全部跨越!当时就想着怎么过得去?结果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征服了石墙。毕业墙让我们每个人的感触颇深,很多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求生墙让我们化为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突破了零的突破!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这个训练给我很大启发: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步调一致的团队、无坚不摧的团队。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88―01

一、“学教练案6+6+1”教学模式内涵

“学教练案”是集学案、教案、练案、笔记、作业、测试、复习资料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载体。所谓“6+6+1”是指课堂教学六环节(认知学习目标,预习成功展示,课堂研讨助学,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小结升华和课后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学习六环节(定向环节,独学环节,对学环节,群学环节,反馈展示环节,修正环节)+一堂课中对基础知识过关或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及解题方法或规律的总结达到堂堂清。

二、英语课堂教学“6+6+1“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好处

1.认知学习目标,使学生会学。学英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施教之法,贵在启发、引导。在认知学习目标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或学生、教师分项读,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指导学生正确的记忆、思维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2.预习成果展示,使学生早学。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学教练案”,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解决“学教练案”中预习题部分,遇到生疏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上课前抽批部分“学教练案”中的预习题,或在上课前对学生预习成果进行检测,了解学情,以便在授新课前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点评讲解。预习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有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提早进入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有准备地进入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3.课堂研讨助学,使学生想学。在课堂研讨助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活动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努力把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调动学生的活动、想象、体验、感悟上来,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把更多的精力还给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六环节,使学生一节课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课文对话中的新知识。

4.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善学。在当堂训练检测这一环节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体现习题重组化、题目重点化、训练能力化、题目教材化,从词汇、语法及情景选择、句型及话题设计足量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练习限定时间、任务具体,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也减轻了学生负担,使他们乐于学习。

5.反馈小结升华,使学生乐学。教师根据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反馈环节,结合制定的小组竞争规则及课堂回答问题的评分标准,及时点燃学生激情,激发组际间竞争。下课时,教师要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最佳师徒,在全班给予大力表扬或物质奖励,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乐于学习的强大内动力。

6.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博学。课后拓展延伸的设计意图:立足于课内、课外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当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7.堂堂清,使教学更扎实。“堂堂清”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小结上,即结论或要点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所涉及的考查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和解题方法的总结上,体现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

三、对课改效果的反思

1.该模式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消除了原来由于教师的忽视而导致的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让学生中的“老师”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在帮助“学友”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经验;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45-02

数学规律是客观且必然存在的,虽然不可发明,但可以发现。数学教学方法存在却非唯一,所以需要创造和发展。教学中,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形成大致这样的数学教学过程或者说数学课堂教学模型:(1)从具体情境导入,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在个体理解时内化新知;(3)在解决问题中强化训练,在虚拟实践中加强内化(4)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把解决问题拓展至实际应用。本文结合一些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一教学模型加以总结和论述。

一、从具体情境导入,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

如文学形象是经过艺术创作加工形成的一样,数的产生是在原始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数学,源起于自然,根植于生活。因此,几乎可以说,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在生活中有它的原型,在人们的意识中有它的“经验”。从实体到想象,从经验到新知,从形象到抽象,是一切学习包括数学学习的客观规律。因此,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部分的内容源自现实生活,或是学过的旧知识的复习,也可以说是从经验开始的,包括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样的编排,遵循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快速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但问题是,如何来“构建”联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创设具体情境,包含实物、实体、实例。比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如肥皂、纸盒、积木、书本等生活中常见的类似方体,选择展示,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和“议一议”,在大脑中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映像”,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第二,复习旧知识,唤起旧经验,因循“温故而知新”。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分数乘法”,有必要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这是课程要求,也是基本常识。在教学实际中,却常常把前两点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所选取的实体实例、复习的旧知识,要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能揭示经验与新知的内在联系。第三,运用类比诠释、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概念。比如,“比例尺”是一个抽象的、虚拟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个“买比例尺”的情境,让学生猜猜买的结果是怎样的。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形象地辨析“比例尺”是个概念。虽然“虚拟”,不能买到,但客观存在,其“家”在图,其用如“尺”。这种导入,自然天成,实现形象与抽象的有机结合,恰如“昨夜江边春水生”,而使“艨艟巨舰一毛轻”,何费推移力,中流自在行!

二、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在个体理解时内化新知

过程比结果重要,并非在否定结果,其实是在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其一,一些事物追求的过程是事物本身的结果,结果包含在过程中。其二,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的结果,特别是技能技巧之类,需要具体过程。其三,从认知规律来看,在具体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是深刻的,在探究过程获取的知识是更形象、真实的,因此记得更牢固,更久远。这一点最重要,因为它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觉得生活处处有数学,使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中完成数学学习活动。

获得新知的过程,除了教师直接传授外,最重要的是学习个体对新知的内化过程。把知识硬塞、强灌给个体,和让个体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理解相比,效果简直是天壤之别。既然探究新知的过程这么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创设探究过程。其实,小学数学教材已经相当多地编排知识探究过程,对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充分引导学生在具体过程中探究新知。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时,必须充分应用教材编排探究过程,把圆及圆柱分别切割拼凑成近似长方形和近似长方体,再观察、发现、寻找对应的相关数据,从而推导得出圆面积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些编排几乎经典地展示出新知的产生、形成过程,这种知识的获取过程是科学、有效的。如果教材中没有创设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创设。因为探究之时,正是内化之始;内化之时,正是数学实践能力提升之始。当然,创设的探究过程必须是简洁的、清楚的,揭示内在的,甚至揭示知识的发展趋势。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训练,在虚拟实践中加强内化

拓展训练总结及感悟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体验式教育 医学生 人文素质

课题名称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8515104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07-02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从而决定了医学本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生活方式、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被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使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新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素质需求,也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它关系到医生能够提供给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因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现代医学教育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修养培养教育、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品格塑造、医德教育的专业化三个阶段进行,以《基本原理》《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来实现。虽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与国外医学院校相比,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所占比例较少,仅为8%左右,而英国、日本等国家约为10%-15%,美国、德国等国家则高达20%-25%。其次,开课形式以选修课为主。医学生普遍只注重专业知识,加上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和功利性较强,部分学生为学分选课,选容易过关的课程,混学分的课程,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再次,课程自身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与医学学科的结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以概念课的形式,以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难以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此外,从师资角度来讲,缺乏精通医学、哲学和社会学的通才教师。一方面,医学教师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很少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很难在结合专业特色基础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如上所述,寻找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教学之中,做到人文课程不脱离医学实际,将对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传统医学教育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没有人用过多的时间关注作为医生应有的人格力量;医学生推崇的则是技术精湛、专业知识丰富、待遇的丰厚,很少有人去关注生命、人性、精神、心理等人文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体验教育以其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灌输负面效应的特点而受到重视。体验教育是一种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反思利用自身已有经验进行教与学的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经验、观念与思想方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人文素质成长是一个由外到内,不断体验和反思的过程,难以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获得提高。由此可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使人文素质教育从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体验,不失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体验教育模式在东西方教育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进取精神与完善人格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体验式活动,使受训者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集体和团队的力量;培养受训者强烈的进取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精神;使受训者了解和把握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挑战和超越自己,有效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启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由于拓展训练具有塑造良好人格的效果,使得其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由此可见,拓展训练与体验教育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训练为载体,引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达到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法的创新。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实践

笔者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拓展训练、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这一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实训课形式,开展了医学生体验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第一步,针对教材中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章节进行筛选,本学期选择了团体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第二步,针对医学生所需人文素质和学生在课间进行了交流,征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主题。第三步,结合师生共同商定的主题,选择适宜的拓展训练活动,开展实训课。第四步,准备开展实训课所需场所、道具等。第五步,带领学生开展实训课,以两学时为一个主题,其中第一学时为活动体验,第二学时为发言谈感受及教师总结,课后上交实训报告。现以“信任”这一主题为例介绍如下:

(一) 课程目标:使同学体验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的两种不同感受,从而引申到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的信任,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二) 课程程序:大家发言讨论信任的内涵――信任之旅活动――学生分享活动体会――教师总结。

(三) 活动设计:两人一组(如班级人数为单数,可有一组为三人),一人充当盲人角色,另一人充当拐杖角色(三人组可选一人充当盲人,两人充当拐杖)。先让班级同学1至2报数,然后单数同学站一行,双数同学站一行。报单数的同学戴上眼罩充当盲人,报双数的同学充当拐杖。因本课程开课为第四学期,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熟悉,为加深活动效果,请报双数同学的队伍绕着报单数同学的队伍走,指导教师下达停止指令时方可停止走动,此时站在同一行的两人为一组,以保证充当盲人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的“拐杖”是谁。接下来从教室出发,由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一段规定路程后回到教室,全程不准说话,否则视为违规,在活动开始前与全班同学商定违规者的惩罚措施。回到教室后,请“盲人”摘下眼罩,和搭档交流体会。接下来角色互换,由报单

数的同学充当拐杖,报双数的同学充当盲人,完成规定路线,交流体会。

(四) 活动注意事项:按班级人数准备好眼罩;路线设计以室内室外结合为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路线难度,如上下楼梯等;两轮活动的路线最好不一致,以增强学生的感受;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训报告,内容为活动体会引发医学过程中相关人文素质的思考,进一步激励学生反思。

(五) 学生感受举例:

1.学生一:当戴上罩后,我的眼前一下子变得漆黑,顿时觉得很害怕,这时我边上的同学用手拉住我,感觉好多了,但我还是很紧张。在他的带领下,我尝试向前走,尽管感觉到他在不时提醒我如何走,但我还是不放心,小心翼翼的用脚试探,结果总是会磕碰到障碍物。后来感觉同学都从我们身边走过去了,我们落后了,就索性不管了,任凭他带领,反而没有碰到障碍物,速度还加快了很多。

2.学生二:第一次我做盲人,深刻体会到了戴上眼罩后的那种恐惧,我的搭档并没有完全带给我安全的感受,我有几次差点跌倒。所以在第二次我做拐杖的时候,我有特别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能够安全带领伙伴完成规定路线,遇到路况有变化的时候我竭尽全力去保证他的安全。

3.学生三:说实话,活动结束了,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但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我想到了我做拐杖时,并没有照顾好我的搭档,以至于他几次都碰到了障碍。而我做盲人时,我的搭档却十分努力地保护我,使我没有遇到任何障碍,让我觉得很惭愧。

总结:今天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训课,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在活动中体验了“信任”这两个字的涵义。今天我们是走一段路,把自己的安全交给了我们的搭档,虽然你不知道搭档具体是谁,但你知道他(她)是你的同学,至少彼此是熟悉的。但当我们成为一个医生时,病人对我们并不熟悉,却把他(她)最重要的健康和生命的交给了我们,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辜负病人的信任,希望大家能够深思。在活动中,我们扮演盲人这个角色时,因为看不到,同学们谈到了紧张、害怕、担心、无助等感受,这如同病人在就诊时,因为不了解自己病情,病人也会产生担忧、害怕、无助等情绪,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病人的感受,尽我们所能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四、效果评估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参加体验式教学法研究的173名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相对于理论讲授、视频播放、案例讨论,90.8%的学生更喜欢体验课的形式;75.7%的学生认为引发了自己关于医学生所需人文素质的思考,57.2%的同学认为这种授课形式及理念应贯穿课程始终,而不仅限于实训课。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较为公认的效果是这种体验教学法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同学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会主动谈论自己的体会及反思,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了学以致用。

五、注意事项

(一) 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活动项目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拓展训练与专门开展的拓展训练活动不同,在设计拓展活动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医学专业特点及学科特点,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拓展活动,否则将失去医学专业教育的根本,顾此失彼。活动设计之前应和学生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后再进行设计,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到有的放矢。

(二) 注重学生的体验分享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验非常重要。在分享过程中,大家踊跃发言,集思广议,即使有个别同学在活动中没有特别感受,在相互交流中会被激发进一步的自我反思。有些时候同学的交流可以使主题更加深化,事半而功倍。

(三) 授课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引导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授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尤其是一些在活动中表现较为游离、在分享中较为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单独沟通。在课程结束前的感受分享环节,授课教师应认真聆听,详细归纳,并在课程结束之前总结此次课程效果,引导学生反思,确保课程设计主旨明确。

六、总结